中医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2023-06-14

第一篇:中医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视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等,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实施适当、安全的护理措施,并准确、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2、根据病情正确安置体位,保持关节功能位,并准备适当的软枕、沙袋、棉气圈等以备固定患肢或受伤部位。

3、对老年和严重外伤病人应主动协助或指导搬运安置检查全身,查清受伤部位、排除大出血、内脏损伤及休克等严重问题,协助诊断有否多发伤。

4、对骨折患者应注意固定骨折部位,限制局部活动,并根据骨折及固定情况适时地协助或鼓励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功能锻炼。

5、对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的病人,注意预防褥疮、坠积性肺炎和泌尿系感染及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等并发症。

6、指导患者进食易吸收、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质丰富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协助生活护理。

7、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采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

8、按照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做好健康教育。

9、出院指导:①加强营养;②保持良好心境;③预防再次外伤;④继续加强功能锻炼;⑤定期门诊复查。

第二篇: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测量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 新入院患者当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3次。

3. 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3次。

4. 若体温39.5℃以上者,每4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 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2. 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4.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 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6. 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十、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二、 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十三、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 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三篇:骨科中医护理常规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合理安排病床。 3. 做好入院介绍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

5. 详细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全身及患肢情况,包括疼痛、肿胀、 出血等,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患肢指(趾)端的血液循环,皮肤感觉及运动状况。开放性骨折患者,应注意观察出血量的多少,伤口大小,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等。

6. 进行必要的牵引、复位、固定术。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得到患者的配合。术后按各种牵引、固定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7. 保持患者四肢关节摆放于功能位,防止畸形发生。

8. 尽量减少患肢移动。移动患者时动作轻柔,扶托患肢时,必须双手同时扶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9. 患肢疼痛可针刺合谷、外关等穴,或外敷止痛药物。疼痛剧烈且诊断明确者,按医嘱给予止痛剂。

10. 饮食调养,骨伤科患者宜进高热量、高营养饮食,避免食用过量肉类。气滞血瘀者饮食宜清淡,待舌象正常、大便通畅后,再进清补食品,忌生冷、酸辣及发物。肝肾亏虚者宜进补益肝肾食品,如枸杞、山药、蘑菇等。忌辛辣香燥之品,戒烟酒。

11. 指导患者尽早功能锻炼,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1.做好出院康复指导。

上肢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

1) 2) 3) 4) 受伤史、暴力性质。

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2. 护理要点

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协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3)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如出现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变深、动脉搏动减弱、麻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被动活动手指引起剧烈疼痛,要警惕发生骨筋膜综合症。应立即去除一切外固定及敷料,必要时切开减压。

4) 疼痛护理

伤肢疼痛,可针刺合谷、外关等穴,必要时可酌情用镇痛药。外固定过紧引起的疼痛,放松后即可缓解。过松导致骨折端移位引起的疼痛,应重新复位后再固定

5)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酸辣及发物,待病情稳定后,舌苔转正常后,多食滋补肝肾之食品,如:瘦猪肉、猪肝、羊肾、猪肾等。骨折早期可遵医嘱给予七厘散、跌打丸、三七片等。骨折中、后期根据骨折部位、程度、类型和并发症不同,可遵医嘱服强骨胶囊、接骨片等。

6) 情志护理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反应。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7)

临证(症)施护

a) 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腕关节背伸3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b) 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c) 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头部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避免肩关

节前屈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扶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 d)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根据骨折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脊柱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

1) 受伤史,暴力性质。

2) 生命体征、疼痛、肢体感觉、二便功能等。 3)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 X线、CT等检查结果 2. 护理要点

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a) 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防止发生畸形或进一步损伤。协助患者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使脊柱旋转,扭曲。定时翻身,预防褥疮。 b)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躯体麻痹平面的变化。

3) 饮食护理

早期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昏迷者给予鼻饲饮食。根据身体情况选用平补、清补、温补等食品。多食新鲜蔬果,少食甜食,忌食辛辣、香燥苦涩类食物。

4) 临证施护

a) 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排痰,进行有效拍背。如痰液不易咳出,应给予祛痰治疗,雾化吸入及吸痰。

b) 合并尿储留,按癃闭护理常规。对留置导尿者应定时开放尿管,防止上行感染。 c) 便秘者,可按摩腹部或遵医嘱服用缓泻药或肥皂水灌肠,以助排便。

3. 健康指导

1) 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2)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

下肢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 1) 2) 3) 4) 5) 2. 受伤史,暴力性质。 其他脏器有无损伤。

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肿胀、瘀斑的范围。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

护理要点 1) 2) 3)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协助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被动活动足趾时的反应,如出现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变深、动脉搏动减弱、麻木、被动活动足趾引起剧烈疼痛,要警惕发生骨筋膜综合症。应立即去除一切外固定及敷料,必要时切开减压。

4) 疼痛护理

伤肢疼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内庭等穴,必要时可酌情用镇痛药。抬高患肢,以利静脉回流。

5) 饮食护理

提供合理饮食,增加患者食欲,多食蔬果,多饮水,防止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及便秘。骨折中后期,可适当给予药膳辅助治疗,在肉料式汤中放入党参、山药、莲子、枸杞、核桃等以健脾、补肾、壮骨。

6) 情志护理

加强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反应。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7) 临证(症)施护

a) 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外展20°、膝关节屈曲15°、踝关节背伸90°、足尖向上位。

b) 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 c) 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并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感染。

3. 健康指导

1】 注意安全,防止再次骨折发生。

2】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

窗体底端 颈椎病病人护理常规

1. 护理评估

1.1发病史、诱因. 1.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情况. 1.3评估颈部功能、肢体感觉和肌力情况 1.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1.5 X线、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2.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注意观察患者颈肩疼痛、眩晕、心悸、上肢麻木等,有无神经、脊髓、动脉的压迫症状。如有异常应报告医生处理。 2.3疼痛护理

1】颈肩疼痛,可选肩髃、肩髎、肩贞等穴位进行针刺、艾灸或推拿,按摩颈项及肩背部,点按风池、肩中、外关等穴,注意保暖。肢体麻木者,给予颌枕带牵引,若有头晕、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时,及时减轻重量及停止。

2】 中药熏洗和中药热敷的应用。

2.4 饮食护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适当多食羊肉,海参等温性食物,忌厚味生冷寒凉性食品,禁烟酒。饮食有节,不宜过饱或过饥。 2.5 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给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2.6 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调护,患者常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而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故应做好精神护理,多加安慰体贴,使其心情愉快、情志安宁,配合治疗。 2.7 临证施护

1】病室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噪音,光线宜柔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2】 3】 颈下垫一软枕,选择仰卧或侧卧位,以舒适为宜,忌用高枕

眩晕严重时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尽量避免旋转,弯腰等动作,以防跌倒。

3.健康指导

指导功能锻炼,加强上肢运动,两手做捏皮球和拧毛巾以及手指的多种动作。颈部活动应前俯后仰、左右旋转,以促进血脉畅通预防废用性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 1.1发病史、诱因. 1.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情况.

1.3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1.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1.5 X线、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2.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疼痛部位、程度、行动困难以及有无全身症状。观察局部及下肢运动,感觉及排尿情况。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3给药护理

给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2.4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果,多饮水,每日按摩腹部,以助脏腑功能。待二便调畅后,逐步增加血肉有情之品及滋补肝肾之食物。 2.5 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调护,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使患者宁静不躁,静心调养。 2.6临证施护

1】非手术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周,局部热敷以及中药熏洗。针刺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用泻法,隔日一次,冬天用温针法。还可行腰椎电动牵引,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下地活动时戴护腰。

2】需手术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术后平卧24小时,不要翻身,以压迫伤口,帮助止血。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术后2周指导患者锻炼背肌。做背伸动作和直腿抬高练习,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3.健康指导 1】宜睡硬板床。

2】注意腰背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的刺激而诱发。 3】进行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力量。

外伤性截瘫病人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

1.1 受伤史,暴力性质。

.1.2 生命体征、疼痛、肢体感觉、二便功能等。

1.3 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1.4 X线、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2.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病情观察、搬运方法及翻身方法见脊柱骨折护理常规。 2.3用药护理

给予活血化瘀通络、补益气血、滋补肝肾、强壮筋骨的疗法。应用中药包括有当归、熟地黄、川芎、桃仁、人参、肉桂、黄芪、丹皮。 2.4饮食护理

进食易消化及含丰富纤维食物、新鲜蔬果,忌生冷油腻之品。防止损伤脾胃,脾胃生化乏源,正气不足,不利于疾病康复。 2.5情志护理

患者正气已伤,易忧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可导致心肝功能失调而促使病情加重。要劝导安慰,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消除不良刺激,有利于机体恢复。 2.6 临证施护

1】保持床单整洁,减少对皮肤的不良刺激,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加强营养,以提高抵抗力, 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

2】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有意识地进行深呼吸,痰粘稠者可服祛痰药或行超声雾化吸入。高位截瘫患者不能自行咳嗽咳痰时,应立即给予吸痰。

3】留置尿管者,更换引流袋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视病情进行膀胱冲洗,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生理性冲洗。训练膀胱的反射排尿功能,截瘫早期保持尿管持续开放,当肌张力开始恢复时,反射出现,一般为2-4h开放一次,防止膀胱缩小或过度膨胀,伤后四周可拔除尿管,可行手法按压排尿。

4】大便失禁者做好肛周皮肤护理,便秘时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及含丰富纤维食物、新鲜蔬果,定时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予缓泻剂或灌肠。

3.健康指导

1】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上肢、下肢的主动活动,如引体向上,徒手操等。 2】用软枕垫双足,使足背伸置于功能位,预防足下垂。

3】对不能活动的下肢需行被动锻炼,给予肌肉按摩,下肢功能康复锻炼等。 4】预防意外损伤,如烫伤、冻伤、坠床等。

骨质疏松症病人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

1.1年龄、发病史。

1.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1.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1.4 X线、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2.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 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认真观察患者疼痛改善与否、肿胀消退及功能恢复情况。 2.3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吃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芝麻、豆制品等 2.4 给药护理

给予益肾填精、强筋壮骨、健脾益肾等疗法。应用中药包括熟地、枸杞、龟板胶、白术、甘草、当归、人参等。 2.5 情志护理

要求护士语言亲切,动作轻柔、操作熟练,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然后耐心解释使患者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追求,克服各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6临证施护

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和中药热敷治疗,避免皮肤烫伤,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邪侵袭 3 健康教育

3.1卧硬板床休息,不可久坐久立。

3.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饮浓茶、咖啡等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3.3加强体育锻炼,要掌握循序渐进原则。采用低运动量、长时间的活动,缓解身体的不适。

3.4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

膝骨性关节炎病人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 1.1发病史、诱因. 1.2疼痛时间、活动程度、体重等情况. 1.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1.4 X线、CT等检查结果 2.护理要点

2.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2.3情志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适当的心理措施。保持心情舒畅,气血调和。 2.4给药护理:

发作期应遵医嘱服从消炎镇痛药,尽量饭后服用。局部可以用红花油擦剂、扶他林乳剂等治疗。若疼痛明显,可做封闭治疗,还可在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 2.5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多吃含钙、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芝麻、豆制品等。忌食辛辣、肥甘、生冷、过甜、过咸之品及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6临证施护

1】症状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2】体疗护理: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增强关节周围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但要适度,不可引起疲劳。

3】物理治疗:采用适当理疗、针灸、按摩、中药熏洗、热敷等有一定的效果。 3.健康教育

多晒太阳,注意天气变化,预防寒湿的侵入,保暖,使膝关节得到很好的休息,防止过度疲

劳。

目 录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外伤性截瘫病人护理常规 骨质疏松症病人护理常规 膝骨性关节炎病人护理常规 上肢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脊柱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颈椎病病人护理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护理常规

第四篇: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环境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内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3)及时了解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 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五篇: 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病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人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 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2)保持各引流管通畅,不受压,不脱落,注意及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及气味等,引流袋每日更换1次,遵守无菌技术原则。 (3)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4)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5)手术患者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 (6)根据病情,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护理有效的功能锻炼,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功能锻炼的意义、原则、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10.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1.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2.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患者配合治疗。 13.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根据病情,制定功能锻炼计划和术前指导,并教会患者。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做好护理记录。

5、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水;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充足睡眠。

6、术日晨护理 (1)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将病历、X线片、CT片及术中用药等带入手术室。 (2)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及手术名称。

7、根据手术要求备好术后用的硬板床,根据病情及手术种类,必要时备牵引器具。

二、术后护理

1、术后将患者平稳地抬上床。四肢手术,取平卧位,抬高患肢;脊柱手术,取平卧位,保持脊柱平直,按时给予轴位翻身。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保持引流管通畅,定时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色、质及量。发现异常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定时查看敷料,观察有无渗血和分泌物,注意其色、质、量,及时更换,做好记录。 (4)评估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分析疼痛的因素,遵医嘱使用针刺或药物,以减轻和缓解疼痛。

3、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4、根据患者手术的情况,指导不同的功能锻炼。

5、牵引、外固定手术患者,按牵引、外固定护理常规进行。

牵引术护理常规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二、向患者说明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使患者主动配合。

三、洗净患肢,局部备皮。根据病情需要,帮助患者摆好体位,分散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协同医师做好牵引术。

四、凡新上牵引的患者,要做好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肢体感觉及活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五、保证牵引效能,注意观察以下事项,做好护理记录。

1、牵引的重锤要悬空,不可着地或靠在床架上,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2、嘱患者不要擅自改变体位,保持牵引所需的体位和力线。

3、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物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轴线及牵引力。

4、滑动牵引的患者,适当抬高床头或床尾等处,以保持牵引力与反牵引力的平衡。

5、按医嘱定时测量两侧肢体的长度,做好记录。

6、皮肤牵引时,要随时观察胶布及绷带有无松散或脱落,局部皮肤有无水泡、皮疹或溃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7、保持骨牵引处针眼的干燥,定期清洁换药,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皮肤有无拉豁,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人工牵引、电脑脊椎牵引、颈椎牵引等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六、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鼓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预防坠积性肺炎;鼓励多饮水,保持二便 通畅。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一、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向患者说明小夹板固定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

3、固定期间,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或所需特殊体位。

4、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

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调整。

5、经常巡视病房,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肤温较对侧下降甚至冰凉,主诉剧痛、麻木等现象时,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6、整复固定后麻醉药效消失,患者感觉正常后,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7、经常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保持小夹板的清洁。

8、解除固定后,如需中药熏洗、热敷,应给予具体指导。 上肢骨折护理常规 指上肢及上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常见骨折有锁骨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等。

一、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 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3、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情况。

4、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肢体功能位或所需的治疗性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 2)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发现问题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3)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活动手指时的反应。

2、用药护理

遵医嘱局部给予贴敷、熏洗,过敏者及时揭去,注意观察用药反应。

3、饮食护理 (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肥甘、厚腻之品。

(2)骨折中后期宜选择补益气血之品。 (3)长期卧床患者鼓励多饮水,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4、情志护理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避免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临症护理 (1)上肢骨折一般应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⁰、腕关节背伸30⁰、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巾悬吊。 (2)锁骨骨折患者在卧床休息时,应肩胛区垫高,以保持两肩后伸。 (3)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在仰卧时,头部稍抬高,患肢垫高与躯干平行,避免肩关节前屈或后伸。帮助患者坐起时,应托挟背部及健侧肩部,以免引起患侧疼痛。 (4)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6、并发症护理 (1)出血 1)观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况。 2)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手术。需要时补充血容量。 (2)神经损伤 1)观察患肢的感觉,手、手指的活动情况。 2)避免石膏支具卡压神经。避免肢体过度牵引。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感染 1)观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 2)及时换药,予75%酒精或PVP-I消毒针孔BID,抗炎治疗。 (4)骨筋膜室综合征 1)观察有无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观察肢端血供、活动、感觉及全身情况,观察石膏支具绷带绑扎的松紧度。 2)预防:平时要及时调整石膏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抬高患肢,按医嘱正确使用甘露醇。如怀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通知医生,解开石膏或支具,平放患肢,患肢避免按摩热敷,配合医生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

(5)肺栓塞 1)观察神志、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胸闷、胸痛、皮肤情况。典型表现为发热、体温突然升高、脉快、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周身乏力、可出现抽搐、皮肤有出血斑,肺部X线可见全肺暴风雪状阴影。 2)预防:骨折部位给予确实的外固定、制动,操作手法轻柔,小心搬运,患肢抬高放置,预防感染和防治休克,纠正酸中毒,给氧。 3)严重骨折创伤有明显低血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有明显的诊断次要指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可以初步诊断,应密切观察,及时治疗。 4)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可给予呼吸支持疗法,头部降温,脱水疗法,镇静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激素、抑肽酶、利尿剂,严格控制晶体液量,加强抗感染等。 (6)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观察上肢有无疼痛、肿胀、静脉扩张、肌肉压痛。 2)预防,加强上肢肌肉静态收缩和腕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凝治疗。 3)血栓形成后,避免患肢活动,忌按摩、理疗等,按医嘱予抗凝溶栓治疗。 (7)废用综合症 1)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早期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2)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项运动。 (8)压疮 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皮牵引或石膏支具对皮肤的卡压情况,注意牵引部位或边缘皮肤有无破损或出现水疱。 2)注意局部皮肤情况。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抬臀。

(三)辩证施护

1、气滞血瘀证 (1)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定时开门窗通风,但应避免患者受凉。 (2)新伤、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待病情稳定,大便通畅,舌苔转为正常时,再进清补之品,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 (3)加强情志调护,消除不必要的顾虑,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增强治疗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4)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损伤情况及全身状况,如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搏细数。甚至昏迷等血虚气脱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5)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术中应注意创口大小、出血量的多少、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等。 (6)患肢疼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外,局部可外敷消瘀膏,临时可服延胡素片或其他止痛药。 (7)瘀血肿痛明显者,可用中药外敷;如局部发痒,出现皮疹时,停用。 (8)外敷中草药单方:如新伤红肿,可用生栀子、接骨木,捣烂外敷或调面粉敷。 (9)针刺止痛上肢宜选合谷、外关穴,下肢宜选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内庭等穴。 (10)本证宜选服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中药方剂。中药汤剂易温服。 (11)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燥者,选用麻子仁丸。也可选用番泻叶代茶饮,或蜂蜜开水温服。 (12)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以促进功能的尽快恢复。 (13)指导患者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个人卫生,协助患者擦身、按摩、翻身等,以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肝肾亏虚证 (1)病室环境宜安静,室温宜偏暖,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六淫侵袭。 (2)饮食宜用补益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山药、桑葚、芝麻等。忌辛辣,戒烟酒。 (3)久病宜致各种情志问题,可见失眠、多梦、纳差、烦躁不安或沉默寡言等症状,故要加强情志调护,必要时配合疏肝理气佐以补益肝肾的中药治疗。 (4)头晕目眩者嘱其静养休息,可佐以中药治疗。 (5)腰酸腿软者可针刺肾俞、腰俞、环跳、血海等穴。 (6)骨折康复期,气候变化时,若局部疼痛、关节僵硬着可做局部按摩或局部用中药洗剂熏洗,以舒经通络,通利关节,每日2次,注意防止烫伤。 (7)本证可选服补益肝肾之地黄汤加味,如阴虚者,用麦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偏阳虚者,用桂附地黄汤;气血虚者,用八味汤等。汤剂宜温服。

(四)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掌握有关牵引、外固定的配合方法。

2、指导患者将患肢处于功能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指导患者根据骨折不同部位和不同时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4、定期复查,逐步恢复功能活动。 下肢骨折 因下肢及下肢带骨的骨连续性中断所致。病位常见的有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胫腓骨干骨折、踝部骨折等。

(一)护理评估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其它脏器有无损伤。

3、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5、X线摄片、CT、血常规和生化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嘱患者保持功能体位或治疗所需体位。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局部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 (1)疼痛时遵医嘱使用止痛剂或针刺止痛。 (2)遵医嘱局部贴敷时,注意避免烫伤皮肤,过敏者及时揭去,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4、情志护理

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之安心养病。

5、临症施护 (1)下肢骨折一般应使髋关节屈曲15⁰、外展20⁰、膝关节屈曲15⁰、踝关节 背伸

90⁰、足尖向上位。 (2)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外旋、内收。 (3)定时协助患者坐起,深呼吸并拍打背部,预防肺部感染。

6、并发症护理 (1)出血 1)观察体温、神志、尿量、创面出血情况。 2)给予局部压迫止血或手术。需要时补充血容量。 (2)神经损伤 1)观察患肢肢端血运、感觉及活动情况。 2)避免石膏支具卡压神经。避免肢体过度牵引。如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感染 1)观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体温,血象变化。 2)及时换药,每日两次给予75%酒精消毒针孔,抗炎治疗。 (4)骨筋膜室综合征 1)观察有无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观察肢端血供活动感觉及全身情况,观察石膏支具绷带绑扎的松紧度。 2)预防:平时要及时调整石膏肢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抬高患肢,按医嘱正确使用甘露醇。 3)如怀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通知医生,解开石膏或支具,平放患肢,患肢避免按摩、热敷,配合医生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 (5)肺栓塞 1)观察神志、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胸闷胸痛、皮肤情况。典型表现为发热、体温突然升高、脉快、呼吸困难、低氧血症、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周身乏力、可出现抽搐、皮肤有出血斑,肺部X线可见全肺暴风雪状阴影。 2)做好预防,骨折部位给予确实的外固定、制动,操作手法轻柔,小心搬运,患肢抬高位放置,预防感染和防治休克,纠正酸中毒,给氧。 3)严重骨折创伤有明显低血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有明显的诊断次要指标(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可以初步诊断,应密切观察,并应开始治疗。 4)治疗以症状治疗为主。可给予呼吸支持疗法,头部降温,脱水疗法,镇静

剂,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激素、抑肽酶、利尿剂,严格控制晶体液量,加强抗感染等。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注意观察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征象,如发现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预防: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预防性抗凝治疗。3)教会陪护人员按摩患肢并指压有关穴位,如涌泉、三阴交、承山、足三里等穴,以活血通络、止痛。 4)血栓形成后,避免患肢活动,忌做按摩、理疗等,按医嘱予抗凝溶栓治疗。5)如有肿胀,遵医嘱用芒硝2000克、加冰片10克外敷患侧下肢,以渗湿利水消肿。 (7)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1)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早期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2)在不影响骨折断端移位的前提下,尽早进行肌肉收缩放松运动及未固定关节的各项运动。 (8)压疮 1)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皮牵引或石膏支具对皮肤的卡压情况,注意牵引部位或边缘皮肤有无破损或出现水疱。 2)注意骶尾部皮肤情况。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抬臀,及时调整皮牵引。 (9)便秘 1)评估患者的饮食结构、排便习惯、目前的排便情况、活动情况。 2)很多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怕造成别人麻烦,应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宣教便秘及便秘防治的相关知识,宣教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 (三)辩证施护

1、气滞血瘀证

(1)病室应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温湿度适宜,定时开门窗通风,但应避免患者受凉。 (2)新伤、肿痛较剧或有感染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待病情稳定,大便通畅,舌苔转为正常时,再进清补之品,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 (3)加强情志调护,消除不必要的顾虑,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增强治疗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4)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损伤情况及全身状况,如有面色苍白、气短懒言、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搏细数,甚至昏迷等血虚气脱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5)开放性骨折患者,在清创术中应注意创口大小、出血量的多少、有无异物及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等。 (6)患肢疼痛影响睡眠及休息时,除抬高患肢、消肿外,局部可外服消瘀膏,临时遵医嘱可服止痛药治疗。 (7)瘀血肿痛明显者,可用中药外敷;如局部发痒,出现皮疹时,停用。 (8)外服中草药单方:如新伤红肿,可用生栀子、接骨木,捣烂外敷或调面粉敷。 (9)针刺止痛上肢易选合谷、外关穴,下肢宜选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内庭等穴。 (10)本证宜选服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中药方剂。中药汤剂宜温服。 (11)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燥者,选用麻子仁丸,水煎服。也可选用番泻叶带茶饮或蜂蜜开水冲服。 (12)加强功能锻炼,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以促进功能的尽快恢复。 (13)指导患者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个人卫生,协助患者擦身、按摩、翻身等,以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肝肾亏虚证 (1)病室环境宜安静,室温宜偏暖,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六淫侵袭。 (2)饮食宜用补益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山药、桑葚、芝麻等。忌辛辣、肥甘厚腻之品,如韭菜、生姜,戒烟酒。 (3)久病宜致各种情志问题,可见失眠、多梦、纳差、烦躁不安或沉默寡言等症状,故要加强情志调护,必要时配合疏肝理气佐以补益肝肾的中药治疗。 (4)头晕目眩者嘱其静养休息,可佐以中药治疗。 (5)腰酸腿软者可针刺肾俞、腰俞、环跳、血海等穴。 (6)骨折康复期,气候变化时,若局部疼痛、关节僵硬着可做局部按摩或局部用宽筋散洗剂熏洗,以舒经通络,通利关节,每日2次,注意防止烫伤。 (7)本证可选服补益肝肾之地黄汤加味,如阴虚者,用麦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偏阳虚者,用桂附地黄汤;气血虚者,用八味汤等。汤剂宜温服。

(四)健康指导

1、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骨折。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性,防止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发生。

3、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环渐进的功能锻炼。

4、指导患者定时更换体位,定时排便,预防便秘。

5、去除牵引和外固定后,鼓励患者尽量使用拐杖,防止负重再跌仆。

6、定期到医 院复查。

骨盆骨折的护理常规 因外伤引起骨盆完整性遭受破坏所致,常可合并膀胱、尿道、直肠及盆腔内血管、神经损伤引起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病位可见骨盆边缘撕脱性骨折、骶尾骨骨折、骨盆环单处骨折、骨盆环双处骨折。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受伤史、暴力性质。

2、疼痛、肿胀、瘀斑、下肢活动障碍、血尿、腹痛等状况。

3、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X线、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全身情况,做好手术准备。 2)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急促、脉微细、血压下降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出现尿道口滴血、血尿、膀胱膨胀、排尿障碍、会阴部血肿、尿液外渗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出现肛门疼痛、出血、触痛等直肠损伤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5)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下肢无力或皮肤感觉异常等神经损伤时,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6)骨盆单处骨折且骨盆环保持完整者,应卧床休息。患者处于舒适位,屈

髋以减少疼痛。

2、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药效及反应。

3、饮食护理 要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以利通便。

4、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沟通,给予精神安慰,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5、临症护理 (1)骨盆多处骨折并移位明显时,做骨盆托带悬吊牵引术,保持仰卧位,托带离床面约5cm。大小便时,可将便盆置于托带与臀部之间,注意不被污染。 (2)尿道不全撕裂损伤时,遵医嘱膀胱内留置尿管2周,注意防止尿管脱出。留置导尿管时保持引流管通畅及会阴部清洁,及时清理分泌物,以免逆行感染。仔细观察尿液性状、量及颜色,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 (3)出现便秘,不宜行腹部按摩法,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缓泻剂。 6.并发症护理

三、健康指导

1、忌急躁、焦虑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2、腹部注意保暖,防止局部受凉或受碰撞、挤压。康复期可自理日常生活,但不可劳累。

3、每日进行腰背肌、双下肢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注意安全,学会自我保护,防止骨折伤口再损伤。 伤筋护理常规

因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或六淫侵袭等原因所致筋的损伤,统称为伤筋。筋的范围是比较广泛,主要指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筋伤以局部瘀肿、疼痛、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

1、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因,病机。

2、局部有无瘀血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3、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社会状况。

4、X线摄片及CT等检查结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注意休息,局部保暖,免受风寒。四肢扭挫伤者,应抬高患肢,必要时加以固定,限制活动。腰背部扭挫伤者,宜卧硬板床。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程度,必要时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及神色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用药护理

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止痛剂。中药需温服并观察药效及反应。遵医嘱行中药贴敷、药熨、薰洗。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揭去。

3、饮食护理

多食具有润肠通便、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腻之品。

4、情志护理

患者因疾病或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时,应做好精神安慰和鼓励以调畅情志,必要时结合中药治疗。

5、临症施护 (1)气滞血瘀者,严密观察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程度,并作记录。 (2)遵医嘱刺络拔罐、后期可用灸法,施灸时注意皮肤距离,小心艾火灼伤皮肤。

6、并发症护理

三、健康指导

1、向患者介绍本病的预防措施,如体力劳动或剧烈活动前,先做好准备活动。

2、弯腰、负重、低头等活动时,注意正确的姿势和体位。

3、避免过度疲劳,平时锻炼身体,量力而行,避免发生伤筋。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所致。以腰部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常见于腰

4、

5、和腰5骶1等椎间盘。

(一)护理评估

1、病史、诱因。

2、疼痛部位、程度、体位等状况。

3、评估腰部功能、下肢感觉和肌力、大小便情况。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X线、CT、MRI等检验结果。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以及有无放射痛和皮肤感觉异常等情况。 2)推拿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3)推拿后即用腰围固定腰部,平卧硬板床;观察腰腿疼痛情况。 4)症状缓解后应坚持腰背肌锻炼。 5)注意患者有无二便功能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止湿疹、压疮的发生。

2、用药护理

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3、饮食护理

饮食宜营养丰富,忌食生冷、辛辣、滋腻之品。

4、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导,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5、临症施护 (1)非手术疗法治疗急性期患者时,应绝对平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等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如症状缓解,可戴护腰下地活动。 (2)手术治疗时,按骨伤科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术后勤翻身,预防并发症。 (3)翻身时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 (4)术后指导并帮助患者锻炼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

6、并发症护理

(四)健康指导

1、宜睡硬板床,不宜久坐。

2、注意腰背部保暖,避免因受风寒湿冷的刺激而诱发。

3、腰围不可长期使用,通过功能锻炼来加强腰背肌的力量,以免肌肉退化、萎缩。

4、腰部不可过度负重,取物时应避免大幅度的弯腰和扭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法规下一篇:找一句感恩励志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