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形象描写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古代人物形象描写

描写中国古代人物的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青照古今”

“诗里有画,画里有诗”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四句对联分别说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是指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

下联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歌颂古代名人对联

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歌颂晏殊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另作:人间疾苦)

歌颂杜甫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歌颂蒲松龄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歌颂诸葛亮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歌颂苏洵 苏轼 苏辙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歌颂司马迁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歌颂孔子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歌颂屈原

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歌颂诸葛亮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歌颂诸葛亮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歌颂韩愈

韩潮学派百三汇,公起文章八代衰。

歌颂韩愈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歌颂范仲淹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歌颂文天祥

宰相状元余事之,文章义节两兼之。

歌颂文天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歌颂辛弃疾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歌颂项羽、勾践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歌颂司马迁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歌颂陶渊明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歌颂汤显祖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歌颂李清照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歌颂 李白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歌颂李白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歌颂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歌颂杜甫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歌颂白居易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歌颂白居易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歌颂韩信。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歌颂王昭君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歌颂诸葛亮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歌颂陆游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歌颂岳飞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歌颂鲁迅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五代吴越〕契盈题杭州碧波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后蜀〕孟昶

木稼曾闻达官怕,山颓今见哲人萎。

〔宋〕王安石挽韩琦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宋〕吴叔经贺友寿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宋〕李清照

佩苇遵考训 晦水谨师传

〔宋〕朱嘉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宋〕朱熹赠友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元〕赵孟頫题扬州迎月楼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元〕杨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元双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清〕黄钺

游者当知山所向 静时犹有水能听

〔清〕何绍基题鼓山星聚堂

西山载酒云生屐 南浦寻梅雪满舟

〔清〕何绍基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题成都望江楼

拣茶为款同心友 筑室因藏善本书

〔清〕张廷济

碧露新滋三秀草 紫云长护九如松

〔清〕张廷济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高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称悲

〔清〕纪昀挽朱笥河

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清〕康熙挽郑成功 奇松诡石天然净 涧草山花自在芳

〔清〕乾隆

遗失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

〔清〕吴步韩自寿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 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 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清〕郑燮六十自寿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

从来名士能评水 自丁高僧近斗茶

〔清〕郑燮题茶馆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清〕郑燮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 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手登临。趁蟹屿螺洲,梳 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壈想汉习楼船,唐 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 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清〕孙髯题昆明滇池大观楼

几层楼独撑东西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 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 了春闺宝镜。楷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 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 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 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 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頫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清〕钟云舫题成都望江楼公园崇丽阁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清〕洪秀全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州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清〕石达开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愿豪杰,还我河山 〔清〕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清〕石达开题理发店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清〕冯云山

南浦绿波,西山气爽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清〕李棠阶题昆明西山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清〕李秀成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清〕钱泮题昆明华亭寺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题书室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清〕林则徐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六载回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清〕林则徐挽关天培

我已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清〕林则徐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清〕程恩泽赠林则徐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清〕左宗棠题兰州望河楼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清〕左宗棠题汉口湖南会馆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纵马豪

〔清〕刘可毅赠某君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清〕梁章钜赠余小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清〕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清〕康有为

灵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清〕康有为处题书室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清〕康有为题开封登龙亭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清〕谭嗣同赠黎贵逊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清〕谭嗣同赠吴筱山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头交,同赴泉台,漫引 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 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清〕唐才常挽谭嗣同

双桥两虹影 万古一牛心

〔清〕刘光第题峨眉清音阁

骐骥思千里 鹪鹩老一枝

〔清〕翁同龢

地亦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清〕沈葆桢题杜甫草堂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清〕黄遵宪题画艇

第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清〕范池世题支云塔山门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清〕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清〕俞樾自题俞楼

刊石惟余西汉文字 行歌好约高旭酒徒

吴昌硕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孙中山挽秋瑾

从生平等 一切有情

孙中山题鼎湖山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赠黄兴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去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黄兴赠汤增璧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赠冯心侠

乱世才难用 先生老未归

章炳麟挽刘人熙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 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 寿祝疆无

章炳麟为慈禧太后戏作一寿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蔡锷赠小凤仙 国民赖松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

梁启超挽蔡锷

愿闻第一义 为洗千劫非

严复题讲经堂

两三竿竹皆秋色 千万叠山有雨容

林纾

荷风送香气 松月生夜凉

于右任书

种树如培佳子弟 卜居恰对好湖山

马君武

但哦松树当今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杨度

(二)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毛泽东题延安新市场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毛泽东挽续范亭

深山隐高士 盛世期新民

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

先抓吃穿用 实现家轻重

周恩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题杜甫草堂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 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董必武题厦门集美鳌园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董必武题南湖

和平大业犹赊,贤芝正赖,何竟中道损弃,碧血长天永留恨 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山在地尽含悲

宋庆龄挽四·八烈士

漫空竹翠扶山住 数点梅花补屋疏

沈钧儒题杭州西湖补梅庵

广学甄微敬咏其德 揽英接秀隆构厥基

李济深题集美鳌园

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天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 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无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 先,涤新陶旧,揭民族大义,矻然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心,拆以青 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算帐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 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换我建国山斗,云凄海 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 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

李大钊挽孙中山

铁肓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陈毅灵杜甫诗句题于成都杜甫草堂

五十载崎岖世路,献身革命,尽瘁斯民,海内瀛寰,同饮气节;两次长 征凡七载;流亡异域,若经十度春秋,反动阴谋空画饼,纵几处羁囚,壮怀 尤烈;方期延东堤边,宏抒国事,天丧巨才无可赎,旷古艰难遗后死

二十年忧患旧交,同学苏京,并肩北伐,南昌广州,共举义旗;一朝分 手隔重洋,抗日军兴,血战大江南北,茂林惨变痕陷身;喜今番出狱,久别 再逢,孰意黑茶山上,飞殒长星;我哭故人成长诀,普天涕泪失英雄

聂荣臻挽叶挺

寿比肖伯纳 功追高尔基

叶挺贺郭沫若五十大寿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方志敏

痛吾父幼小困空厄,尝备炎凉,劬芝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 易箦呼儿难眠目

感不孝早岁事戎机,历尽艰危,转战二万五千里,看今日挥戈大江面北, 誓歼倭寇奠先灵

罗炳辉挽父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王汉权

松间明大长如此 耳外浮云何足论

吉鸿昌书于一九三一年

政府卫队,保卫政府,乃是义务 人民护兵,爱护人民,愿为本份

彭雪枫书于一九四四年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俞作豫自挽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录《离骚》悬于书室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录何瓦琴句赠瞿秋白

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蔡元培题杭州西湖岳王祠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应是九方皋

章士钊赠徐悲鸿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 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郭沫若题厦门郑成功纪念馆

绝交流俗因耽懒 出卖文章为买书

郁达夫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郁达夫挽徐志摩

以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

有子荷戈庶无愧 为人推毂亦复佳

叶圣陶为某抗属写的春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朱自清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徐悲鸿

古洞常临光照耀 苍岩时有凤来仪 徐悲鸿题四川灌县天师洞

书中岂有黄金屋 海上长存天一楼

胡乔木题天一阁藏书楼

尊前订就千秋业 堂下罗生十种花

叶恭绰

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 缥绁蒙冤囹圄损命重重惨痛绝人寰

陆定一挽杨潮

乌云迷漫惊奇案,唯罪唯功,青史无情得公论 采翰尽奔警世情,任劳任怨,黄泉闻报慰英魂

肖克、蹇先佛挽邓拓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赵朴初题岳飞墓

慨曩日烽火弥天,毓物培材,在危难中坚持下去 喜今兹楼台如画,移花补竹,从废墟里创建起来

虞愚题厦门集美鳌园

万里春风抒壮志 百年美梦入长征

姚雪恨

话尽燕山,沉诗冤海 胸怀日月,遗惠生民

吴作人挽邓拓

世界大同兼施博爱 人间郅治选贤举能

林散之

警座文章传四海 新民德业播千秋

俞平伯挽茅盾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 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挥戈抗日接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 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张伯驹挽陈毅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课堂练习: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1)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2)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误例: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三、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课外练习: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解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3.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解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解析】(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5.“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解析】(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第三篇: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学案

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先分析一下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再去做题

二、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

1 专题辅导 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三、 鉴赏指导

(一)、具体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三)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

2 专题辅导 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四)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五)例题分析: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3、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3 专题辅导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同学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同学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同学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同学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同学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四、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4 专题辅导

五、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智勇过关: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5 专题辅导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3、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6 专题辅导

七、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赏析。 答

2、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答:

八、有关人物形象的古诗词作品

第四篇:古代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教案(定稿)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人物形象〈教案〉

杨艳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

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例题引入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先分析一下诗歌中塑造的形象,再去做题

(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二、概念解析

1 高考专题辅导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三、 鉴赏指导

(一)、具体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三)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四)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五)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2 高考专题辅导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

(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3、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提供以下参考答案,让学生评判得分

(同学A)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

3 高考专题辅导 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4分)

(同学B)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3分)

(同学C)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3分) 误例:

(同学D)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同学E)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四、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决心,显赫必胜的信心。

五、常见艺术形象

4 高考专题辅导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六、智勇过关: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析】诗中描写了一位摆脱了世俗超然物外、清高孤傲的老者形象。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

3、分析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5 高考专题辅导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长干曲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析】本诗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七、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做简要赏析。

答: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阙借景抒情,透过幅幅画面,能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阙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闲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2、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答: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第五篇:《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语文组 张银玲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及类型。

2、熟悉有关人物形象的命题方式和解题策略。

3、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要领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要领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以《登幽州台歌》导入。

二、明确《考纲》要求,了解形象及人物形象的分类。 “考纲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作品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命题揭秘】高考考查形式:

1.分析诗歌塑造(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诗人)形象? 2.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或者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高考真题呈现: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人通过记述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的遭遇。(形象的特征)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方法点拨】明确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

①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意象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②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等以及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四、课堂练习

2、作品刻画的第三人称人物形象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了一个聪明顽皮、天真可爱的少儿形象。诗中的“篷头”“侧坐”“遥招手”“怕”等词语分别从外貌、神态、心理等方面(或形神)表现了小儿天真可爱、聪明顽皮等特点。同时也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总结答题范式】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身份) 。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

【答题范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或: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中“山客”的形象。

【参考答案】一个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山客”形象。在桃红柳绿的明媚春色里,在花落莺啼的宁静氛围中,山客酣然长睡,全然不知身外之境。一个热爱自然、淡泊名利、追求田园自由闲适生活的隐者形象。

试一试:你能用专业术语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吗?

(二)、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离别诗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边塞诗

(8)爱恨情长的形象。闺情诗,如柳永《雨霖铃》等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试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案下一篇: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