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的探析

2022-09-10

一、对我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的概念界定

新中国的竞技体育, 特别是在1984年中国恢复参加奥运会以来, 中国女子运动员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获得冠军的金牌数和人数, 都要明显高出中国男子运动员, 而且参加世界大赛的人数比例也远远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 充分表明中国竞技体育的“阴盛阳衰”现象。当前的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 论成绩在我国基本都是女子明显强于男子, 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柔道, 就是较为弱势的, 如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田径等也是如此。刘翔的成功只是个特例, 整体来说还是女子强。我国在冬奥会上的强势项目不多, 仅有的几个也大都出自女子, 比如短道速滑等, 非奥项目总体来说也是女子强于男子。

二、对我国竞技体育中“阴盛阳衰”现象致因的分析

(一) 优越的社会制度与性别平等的政策。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使妇女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 这也使得在制定体育发展战略上女子得到了与男子同等的待遇, 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女子体育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政府不仅重视妇女的各项社会权利, 而且对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 特别是女性的竞技体育。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 妇女有了更多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 这为我国女子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公开的场合, 有公正的裁判, 进行公平的竞赛, 在运动场上显示自己的智慧与体力, 对妇女自强、自立、自信精神的确立起到了强大的催化剂作用, 从而使她们彻底丢掉了女性的自卑心理, 在竞技场上的才华得以展示。不断地参与、不断地提高、对体育的领悟也不断地深刻, 因而促使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可以说, 体育界的中国女性比其他领域的女性更早、更快、更好地争取到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更有效地打破了性别歧视, 而以“两性合作”、甚至是男性做陪练甘当人梯的形式铺垫着自己的成功之路。

(二) “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与支持。

我国根据自身的体制状况, 实施“举国体育体制”, 即把投入到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集中起来使用,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使之能与财力雄厚的发达国家相抗衡。在“奥运争光”战略的影响下, 我国竞技体育领导层采取了向女子竞技体育倾斜的政策, 为我国女运动员提供了国外女子运动员不可想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这种社会主义制度下特有的举国体制为我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以从体制上来说, 我国的女子项目相比于国外无疑要好。“男陪女练”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竞技体育领域的优越性。高水平的男子陪练可以提高女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增强女运动员的训练对抗性。特别是体能类和同场竞技、同场格斗类项目, 高水平的男子陪练会极大地提高女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实战能力。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强势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男陪女练”。

(三) 男、女奥运项目的设置时间和竞争激烈程度不同。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的规定,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及程度、一定市场化程度的运动项目, 才可能被列入奥运会项目。由于在世界范围内的女子竞技体育起步较晚, 运动项目普及开展的程度有限, 所以, 女子项目进入奥运会的时间远落后于男子项目。由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基本脱胎于西方文化, 因此, 体现西方文化的奥运会项目传入中国以后, 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而中国这一消化和吸收过程在男子、女子项目的开展上是同步的。而欧美国家, 男子项目要领先于女子项目很多年。中国的男子奥运项目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而中国的女子项目发展和世界同步, 甚至早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因此, 给中国女子项目占据相对优势提供了机遇。女子竞技运动较男子起步晚, 运动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点在整个世界, 情况都是如此。因此, 任何一个国家女子竞技运动要在国际体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对来讲比男子要容易些。以足球为例, 我国女子足球在前些年一经兴起, 就在第一届女子足球世界杯比赛中打进前五名, 并在第26届奥运会上获得亚军。女子三级跳远、撑杆跳高等项目最开始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时, 我国运动员都创造和打破了世界纪录。而男子竞技项目的开展早、难度高、职业化程度高、参与人数多, 致使男子竞技项目的普及化程度和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女子, 这是我国男子选手不能取得佳绩的另外一个原因。

(四) 我国奥运战略的促进作用。

田径、游泳两大基础项目以及其它水上项目, 历史悠久, 奖牌多;足、篮、排三大球等集体项目影响大, 观赏性强, 竞争激烈。这些项目均受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 尤其是男子项目市场化、职业化程度高, 确保了欧美发达国家这些竞技项目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目前, 我国男子在基础项目和集体项目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短时间内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为了保证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一定的奖牌数量, 顺利实现奥运争光计划, 我国在全面开花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女子项目。这些我国女子领先的项目,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很难实行市场化、职业化, 因此限制了他们女子项目水平的提高。然而, 我国女子竞技体育却可以发挥众多优势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为女子运动项目配备一流的教练员, 提供优良的训练条件、广泛的比赛机会和全面的科研支持) , 使我国女子运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从而形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阴盛阳衰”局面。

(五) 中外女选手体质差异较小。

从体质人类学看, 人类形态差异受到地域、民族、人种、营养、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尽管如此, 人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先天遗传, 并有较大的稳定性。而各个运动项目也具有特定的形态特征, 在其他训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如果运动员的体型更接近于该项目所要求的形态特征, 训练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中国的女子优势项目中, 中国女子运动员的形态特征比较符合专项素质对形态的特殊要求, 并且和同项目的中国男子运动员身体形态来比更接近世界优秀运动员、甚至优于世界同一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结语

中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是国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产物。新中国提倡和追求男女平等, 重视女性体育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 保障了女性体育的快速发展;国际范围内男女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平衡, 女性竞技体育起步较晚, 各国差距不大, 给中国女性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女性运动员相对男性运动员来说, 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具有身体形态方面的优势。

摘要:“阴盛阳衰”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一种独特现象,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运动以发展快、实力强、项目分布广、潜力大的特点优于男子的发展。从多种角度分析“阴盛阳衰”现象形成的因素, 既有利于女子竞技体育成绩的保持和发展, 并能为男子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女子,阴盛阳衰,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7.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 彭杰.社会发展中的妇女与体育运动[J].体育文史, 2000 (5) .

[4] 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成因研究组.从运动员形态特征考究中国女子竞技体育优势成因[J].体育科学, 1993 (1) .

[5] 于华.论我国竞技体育的阴盛阳衰.体育科技[J].2004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留守”视角下甘肃地区农村生土建筑的应用探析下一篇:深度探讨沥青路面公路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