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伤逝有感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读伤逝有感范文

读《伤逝》有感

读了鲁迅的《伤逝》,看着涓生眼中的爱情以及涓生对子君所做的一切,我想我不能这样。 涓生,一个不成熟的男人,他一点了不懂生活。一直生活在自己和世界里,不能忍受生活的平淡,不能忍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能理解子君,以至最后无情的抛弃了她,导致了子君的死和自己的悔恨终生。可从涓生的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依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为了爱情,子君勇敢的喊出了自己的宣言。后来,涓生向她求爱后,她虽然也害怕,但仍毅然决然的与家里人决裂——她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涓生。可涓生呢?他一直都只懂爱情,他其实并没有准备好照顾子君一生。就连当时表白时单膝下跪的举动都是一时头脑发热,之后都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

看涓生的手记,我可以感觉到他几乎一直在抱怨,最多的就是总说“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可是他却从未试着去了解子君,从子君的角度去想问。他不懂生活,也不懂如何正确的去爱,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从未尝试过去理解别人,融入现实的生活中去。 后来涓生失业了,他不懂生活,把一切想得太过容易,因而他抱怨子君“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后来他遇到了问题,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可他非但没有因此去理解子君,反倒把责任全推到子君身上——“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我的构思常常为这催促吃饭而打断”„„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不配做一个男人!子君为了他不惜和家里决裂,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可他没有能力给她未来,他自己没有能力,可他却理直气壮的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点都不感到自责。他没有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给子君未来,她就没有未来了。然后,他很是心安理得的抛弃了子君,也葬送了子君的未来。 涓生会后悔我一点也不意外,他对子君还是有感情的,而且他逃避了自己的责任,感情的牵绊与良心的谴责,注定了他会后悔。

我不会做涓生这样的人。

第二篇: 读《伤逝》有感

11化艺1班 刘旭

这是一篇写在“五四运动”后,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主题的小说。

“五四”退潮后,社会依然封建而黑暗,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就在于自身个性解放并未与社会整体解放相结合。作为爱情双方,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太过狭隘,以至于结婚后并未享受到爱情的美好,即完全束缚在爱情的局限之中。正因如此,才有了涓生“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的感慨,也正是这种虚空,才真正反衬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

盲目的爱,只会失去人生的要义。文中的细节描写亦很精彩,就经济方面,小说中写的很有意思。那四只小油鸡和那只叫“阿随”的叭儿狗直接反映了主人公不断面临的经济压力。子君甚至会将“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拿去喂阿随”,以抵挡房东太太对阿随瘦得可怜的奚落。可见,他们的生活已不是为了爱情,竟全然是为了别人的评价了。于是,涓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后来,迫于经济的压力,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渐渐地,便是阿随,涓生不得不将它带到西郊放掉了,由此可见,子君与涓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已使他们不堪。

经济压力,社会压力,最终导致二人爱情的破裂,子君的离去,涓生的悔恨,印证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主题。

文章饱含着涓生的悔恨与检讨,从相恋到同居到最后的破裂,不断叙述,展现了爱情双方当事人为爱情在经济和精神方面付出的惨痛代价。

作为当代青年,要学会爱,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动力,使爱情富有生机,经久不衰!

第三篇:读《伤逝》有感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的一字一句。

其实并没有完全看过先生的某部著作,但知道的也是不少的。在记忆的长河里,储存着他描写的那个月光下颈部带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那个调皮的在院子里拔何首乌的少年,亲切慈祥的长妈妈,《祝福》中可悲可叹的祥林嫂,还有那个生活在麻木年代的孔乙己„„以及今天看到的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

《伤逝》是鲁迅先生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它的篇幅并不长,短短一万多字,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读过他后给我的感觉是很郁闷,有点可怜小说人物,有些讨厌小说人物,总之是一种闷在心口很难过很想发泄。

其实不太明白子君和涓生之间的爱情,通读小说的全文,感觉他们之间似乎很简单,男女之间起初的相互吸引,不顾家人的反对走在了一起,最后两个人分开了,子君死了。这样看来,好像很平淡,文字很简单,却感觉闷闷地,这样的爱情,平淡如水,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家族仇恨,也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大悲大喜,有的只有生活,生活,然后还是生活„„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太过的简单,然后幸福就慢慢的沉沦了,简单变得黑暗,令人窒息,会让人感到叹息的的是,原来,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幸福的呀!他向她表达他的爱意,他们彼此喜欢,可是喜欢也只有喜欢,却是不够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子君的形象顿时变得生动而鲜明。那是一个贤淑、温柔的女孩子,她从封建家庭走出来,从乡村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受“五四”时代大潮的洗礼,是一个迅速觉悟起来的新女性。她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伦理标准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对理想、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热情的向往,浑身迸发出生命的喜悦、青春的活力。她和涓生相恋了,她被涓生的博学所吸引;被涓生的真诚坦率所感动。尽管涓生经济地位低下,她却能抛弃旧的思想束缚,冲破封建家庭的羁绊,她“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地在封建卫道士面前公开与涓生同居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女性,她的决定,她的思想的跳跃,她为时代所为的进步,大胆,开放,一个新女性的形象真真切切的被刻画出来,可是也许是太积极了,太积极的接受了新思想,只是接受了,行动了,但却没有办法改变本质的,也许只是起初的一时冲动,也许只是在爱情萌芽之初的激情,所以步伐变得过于的迅速,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然后才会倦怠了,变得消极,因为本质还是没有变的,即使是子君,即使是这个受“五四”熏陶,迅速觉悟的子君,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被封建思想严重禁锢着的女性。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地支配、局限着子君,这种复合性格构成并决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时代女战士;决定了她在婚后无法继续迈进,甘心情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沦为丈夫的女佣,“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成子君的功业”,“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也注定了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子君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又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人生目标太低,容易满足的弱点,所以,在涓生失业,失去了经济来源,出现了生存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了,涓生为了“救出自己”,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再次出走,束手就擒,重新回到了封建牢笼中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可悲,可叹,却是无奈„„

那是一个复杂的正在变革的社会,当时“五四”运动的狂飙席卷全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子君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中国女性形象。她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她勇敢地反抗家庭,冲破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大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的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她不顾叔父不再认她做侄女,勇敢地冲出家族的束搏,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些都表现了她的觉醒以及强烈的反抗性。只是,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封建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漫长的积淀中,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这些都不是一时间就可以移除的,人们在渴望变革解放的同时,仍然背负着看不见的枷锁,在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剧,包括子君命运,也都是冥冥中无法改变的。

谁都会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而叹息,更会为子君悲惨的结局而痛惜、伤感。从子君的爱情嬗变过程来看,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涓生失业,失去生存的经济来源。更深一层看:封建势力的重压;涓生的背信弃义;子君自身的缺憾都促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生活的现实。此时的涓生“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在“求生路上”要选择“奋身孤往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这句本是封建社会里把世态炎凉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话,又在子君和涓生这对五四青年身上重新地进行了演绎。当然在生存出现危机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应付。如果对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来说,生活陷入窘迫,哪怕沿街乞讨,颠沛流离也不抛弃自己的伴侣,而是夫妻间相濡以沫同甘苦,携手同行,一起闯过生活的难关。可是涓生并不采用这样的办法,在生存危机面前,他觉得新的希望就是在于他们的分离。他首先想到的是舍弃子君,“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生活迫压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正是因为他“一条腿跪了下去”的求爱,才开始他们这种新生活的。子君是那么热烈和纯真地爱着他,然而当灾难刚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就嫌弃子君“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为了免得一同灭亡”,要“奋身孤往了”,他照搬“假洋鬼子理论”,为了个人的“新路”,草率地向子君宣布“我不爱你了”,迫使子君离开他,又回到娘家,在无爱的人间凄惨地死去了。如此看来,促成子君的死亡归宿,涓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这也是映照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麻木,人性的自私,社会的黑暗,即使是涓生,一个拥有感情却又时时被时代所要挟的知识分子,也被局限在了一片黑暗,几乎要窒息,只能在最后,久久的懊悔,悲伤,痛苦„„

其实爱情本来没有错,错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真的无法承受失去。爱情是浪漫的,但爱情同样是物质的。没有了物质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

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人世的悲情,但是很喜欢美丽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有好多结尾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子君和涓生显然不是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对鲁迅文章最大的解释,《伤逝》同样是这样,在爱情与生活同时压抑的情形下他们没有抗争,而是以文人的方式排遣,这不能不说是“五四”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下的必然。

对于这篇文章,实在不敢说自己是很喜欢的,但是看完之后却真的是压抑,心里有个地方,很无奈,很痛。同情子君,同情涓生,同情他们的爱情。

对于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在心底小小的留下了印记,奇妙的是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谈不上喜欢,却都是印象极深。《伤逝》的结局也许成为了许多人的痛,心底小小的遗憾,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应该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了吧,最后还是希望,人们可以获得幸福,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仍要祝福天下有情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四篇:作文 读《伤逝》有感

我觉得婚姻给妇女们带来了安稳与保障,但让妇女们失去了卓越的机会,作文 读《伤逝》有感。我这里所说的安稳与保障是让妇女们学会了随遇而安,这种安稳会让妇女们失去远大的抱负和激情,使她们甘于华而不实的平庸生活。

在<<伤逝>>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乐的颜色,尤其使我不快乐的事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会看书,会和涓生探讨一些书本知识,她会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的口号,这在当时是很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这说明当时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见有去接受新东西的。可与涓生同居后的子君变得沉默了,虽然刚同居时他们是幸福的,他们会在一起谈同居前的点滴,但时间久了,加上生活的紧迫,他们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大了。有时他们会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对涓生重复说着他们以前的故事,说得次数多了,以致于涓生对子君所说的故事都能够背了,也听得烦了。涓生此后宁愿呆在寒冷的图书馆也不愿早早地回去面对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过去,活在了记忆力里,她找不到现在属于自己的自我。

与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后的子君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区别呢?我认为如果一个女性只会为家庭任劳任怨,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她的这种家庭主妇的角色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家庭生活,读后感《作文 读《伤逝》有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人也在变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妇那么小的范围内,你就会失去很多与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孤陋寡闻。如果把一颗心死死地拴在家庭这一根绳上,把神经死死地绷紧来看住自己的家庭,那么你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变得小气起来。此外,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你不可以乱发脾气,不可以说出来,只能闷在心里。一个好的发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说话,做脸色。但这样的行为,在丈夫看来你是多么的不善解人意,不体贴。在以前,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呆在家里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抛头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应该依附丈夫听从丈夫。妇女们从来都是被定义被思考的。

当子君与涓生的生活泥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子君没有想过要去改变自己,改变涓生,而是过着像一潭死水一样的生活。子君当初为了与涓生同居,她与家里断绝了关系,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时被人指指点点,但子君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权利干涉我”便毅然于涓生同居了。在当时的社会,这样的行为是违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从子君果断与涓生同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子君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但到后来,当她与涓生之间已经不存在爱时,她却缺少了给婚姻开死亡证的勇气,最终选择了郁郁而终,子君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重头再来。

我认为,无论在什么什么时候,女性都应该自己解放自己,积极地建设自己的心灵,不要用别人的眼光来衡量自己,把自己从身体中解放出来,抛弃妨碍自己进步的观念,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角色中都应该与男性共同创造价值。

重庆师范大学高三:邹小容

第五篇:读《伤逝》

宁静空虚的会馆,夜很重。偏僻的破屋里,烛光浑浊。涓生的脑海缓缓浮现着一年来的过往,掩面而泣。他捉着冷硬的笔杆,写下这手记,记述那段葬在遗忘中的关于子君的记忆。这段记忆是受过伤的,小心翼翼的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然而,它又似乎很期待曙光的到来,好让光明和温暖覆盖它的全身。

他们相恋了,在那所寂静的破旧的小木屋里。原本屋子很聊赖,只是因为萌发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这个破木屋竟然也略显得古朴和风趣。门口的悠长的眺望、焦急的期待的徘徊、高跟鞋扣起的回响、窗前嫉妒的偷窥、子君的含笑和嫩稚的目光、涓生的热情和骄傲。这是一段最美好的记忆,因为有爱充盈着两个年轻人的心。

涓生纯真热烈的爱唤醒了子君沉睡的意识。在旧时代的女子能坚决的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那是莫大的勇气和决心。似乎,她已经将一切阻挠视若无睹,她有与一切抗争的力量了,为了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她要一战到底!不得不说这样的勇气难能可贵,它让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然而,子君说的话虽然是对的,却不会有实际的作用,干涉还是会存在,甚而更猛烈。而且,这样的勇气只是不成熟的情绪,爱是盲目的。说不上来它会是喜剧的开始还是悲剧的种子。

在旧中国,一个青年男子含泪握着爱人的手,单膝跪地,求婚。我想这是出乎当时任何一个女子预料的。浪漫、纯真、热烈的爱情。子君许了涓生。不需要任何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不需要三媒六娉,重金彩礼。甚至一个名分。她许了他,便以为从此天涯海角:他有了她,便以为从此生死不离。他们单纯的爱着,并不知道生活将迎来怎样的风浪。

小家庭的生活似乎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生活太琐碎,琐碎得仿佛可以肢解掉一块爱情的磐石。双方都放弃了熟悉的环境和关系,两个人就一个世界,好像他们已经从大众的世界里剥离出来,独成气候。像孤身抗战的勇士,虽然豪迈,却还是有些不安和凄然。渐渐地,他们发现彼此的爱意冷淡了,生活的杂陈复杂了。隔膜、距离、怀疑、怨怒逐渐的侵蚀着爱情和生活。他不再爱她。那些宁静的夜和温暖的柔肠在生活以及生活之外的许多情绪中逝去了。彼此还能领会,却不再是从前的热烈和爱慕,而是一点点的苍凉和无奈。人是容易改变的,人的情感总会显出脆弱,就像涓生、子君,就像他们盲目的爱情,太脆弱了,经不起生活的风浪轻轻一拍,就碎了一片。

这时候如果要说同情,我会更加同情子君。在当时的社会伦理中,一个“离经叛乱”的女子没有藏身之处。等待她的命运会是什么呢?

因为爱,子君才有了勇敢和无畏。然而,涓生告诉她,他不爱她了。那么,她还有面对未来的勇气吗?涓生难以忍耐生活的空虚和寂寥,所以他告诉子君自己的真实感受,用真实换取了一个依然只有空虚的生活,却葬送了那个再也没有抗争力量的女人。

一所破屋子,涓生写下那段故事,从心里去乞求子君的宽容。他想用“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他想跨进新生路去,然而这跨出的第一步也不过是为子君、为自己写下悔恨和悲哀。把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用遗忘和说谎做生活的前导,默默前行。

这是一个伤逝的故事,融在旧中国的大背景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是自由的,却冲不破时代的封锁.他们的爱是纯真的却依然甩不掉生活的许多压迫和干扰。爱的脆弱,不仅是人的勇气和决心问题,更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权自由、平等的问题。悲剧是个迟早的必然。

今天,人们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恋爱自由已然成为时代的风气。然而,爱情的悲剧却仍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排演着。我想,这大多还是出于人们情绪的不成熟,对爱情的盲目。大致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第一,中国的教育传统并不利于青年男女的相互了解和更多的接触,它或隐或显的压抑和回避男女生的交往。让他们无法正视男女之间的关系。当青春懵懂的心被惊醒,它将是盲目冲动的寻爱者。第二,爱情并不是单单纯纯的情感世界的事,爱情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情感的满足是一种精神追求,然而,爱情的生命若没有物质作基础,生命力就不会长久。爱情的色泽若没有环境的允许,也只能暗淡无光。或许这种说法有些不近人情,也许有些人的热烈和执着并不在意这些外在条件的有无,他们可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无悔无怨。这样的精神我是尊重的,但我并不欣赏。就个人而言,我以为有的条件虽然外在,却是客观的。太执着就会变得痴妄,爱也会变得自私。第三,爱情和婚姻不是一回事。爱情可以简单纯粹,但婚姻不是爱情。婚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爱是它的基础,同时它也需要经济、社会关系等的支撑。当生活的柴米油盐,人情世故向你伸出触角的时,难免会有摩擦和争吵。而且,随着关系的确定和相处的时久,浓情蜜意并不似从前了。生活更多了些平淡和简朴。这往往需要两个人彼此有更多的包容和了解,婚姻比爱情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待。

总之,仅有一腔激情和柔肠不能满足持久生活的需求。只有用理性、成熟的情感来经营爱情和婚姻才会尽可能的避免盲目和悲剧。涓生和子君的结局在旧中国是个必然,不仅是时代的不成熟,也是他们情感的不成熟。今天的我们或许遇到一个成熟的时代,却也不一定有成熟的感情。面对舍取和抉择,我们往往会被感性的情绪影响,而忽视客观的条件和环境。固执和任性终于铸成大错。《伤逝》的故事并不只是停留在1925年,它也在今天的银幕上重演。虽不再有旧时期的压抑和封锁,却也添了新时期的忧郁和彷徨。

我想,生命总有遗憾。然而,遗憾并不是让人懊悔、颓废,而是要促使人觉醒、奋斗,因为生活还有希望,生活应该继续。情感总会有个和谐的归宿让我们幸福地守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动作描写句范文下一篇:电影院品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