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全集有感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读鲁迅全集有感范文

读《鲁迅全集》有感

八、五崔建博

一本好书——一个朋友,带来慰藉。

一本好书——一个亲人,给予温馨。

一本好书——一盏明灯,令人璀璨。

——题记

今夜,抑郁的我徘徊在窗口,拉开抽屉,一碟书本整齐的摆着。我最爱不释手的却是那本最不养眼的泛黄的破旧的《鲁迅全集》我静静的坐下来,打开书本。

读鲁迅的散文,一种家的温馨,相互做乐的甜蜜油然而生。眼前浮现出对童稚的向往和迷恋对未来的憧憬与仰望。鲁迅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生动的呈现了一幅幅温馨,甚至催人泪下的画面。唯一一部散文诗集《野草》同样能使人感受到那种激情,蓬勃。《阿长与山海经》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后仅一句“我似乎与找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便将对岸唱的敬爱,刻骨铭心的敬意体现得淋漓尽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则表现了对啊常的思念之情。可以说阿长是鲁迅一生值得尊敬,感激的人。鲁迅数篇文章中皆有提到长妈妈。可见作者对阿长情谊之深,思念之切。

读鲁迅的文章反差极大,讽刺小说更是脍炙人口,让人忍不住跳出一词“痛快”。

与上相比《五猖会》则略胜一筹写出了作者对五猖会的喜爱,同时“我至今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那是叫我背书”我反复阅读,体会其深刻含义,这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与隔膜含蓄的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故乡》前后对比的写法,写出了20年前、后故乡人的变化之大。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思想麻木人们的神经。也集中体现了作者为改变新中国命运的决心。

以《孔乙己》为例鲁迅用精妙的手笔,展现出主人公善良、淳朴,却又固守读书人的架子,将自己禁锢在封建思想中。最终被岁月摧残死去。我想: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人生需要自己把握。倘若他能冲破封建的牢笼,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也许不会走上封建社会为弱者铺设的道路。

总之,许多文人墨客对鲁迅的作品赞不绝口,我也对它爱不释手的原因应该是他用自己的笔战斗到最后。用朴实的文字一次次抨击着古代封建社会和时刻为中华的情义拨动着每个读者的心弦。

听着闹钟的滴答声,不觉已十一点了。我合上了那本泛金光的弥足珍贵的书。就如做了一场梦。醒后我发觉我的心突地亮了起来。

第二篇: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常新子自知”,一本值得常读常新的好书,若不反复品味咀嚼,就如一次次错失心灵洗礼的良机,甚为可惜。于是在大二的寒假,我谨怀崇敬之情,重温了中学阶段就已拜读过多次的《鲁迅全集》。虽然读着先生的文章,仍有很多晦涩之处,但相比与中学时的懵懵懂懂,已过弱冠之年的我多少能够感受到先生平日里的言行以及为人处事,对先生的敬佩也更进一分。 先生的博学自是不必多说的,许多杂文散文中的典故和句摘都足以看出先生学识之渊博和涉猎之广泛。“在文艺上,他博通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学问并没把他吓住。他写古文古诗写得极好,可并不尊唐或崇汉,把自己放在某派某宗里去,以自尊自限。古体的东西他能作,新的文艺无论在理论上与实验上,他又都站在最前面;他不以对旧物的探索而阻碍对新物的创造。他对

上述这些都只是说明了先生在文艺上的卓越。

可以说,从辛亥革命前后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这二十年的中国社会许多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特点,在鲁迅小说中得到生动的反映。对于《狂人日记》,在常人世界中,狂人没有言说权利,只有在幻觉世界中才可以有如此的行为。

狂人的幻觉世界说明了常人世界“集体无意识”吃人的本质。狂人幻觉世界的

设计说明鲁迅认为革命和启蒙的价值在于将来,启蒙者只是历史中间物的存在。小说的整体内容是小序的内容。在文白对照之间,我们发现了狂人的命运和狂人思想成果在民众视野里的丧失。象征着启蒙力量对比和状况,启蒙面临着失败的必然命运。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对于启蒙命运的思考。作品虽然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这是鲁迅对封建道德下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作品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狂人为此而困惑,作者为此而愤怒:“是历来如此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在狂人或作者看来,这些人如果不改,最后终会被吃掉的,而未来的希望只能寄托在那些“或者还有”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身上,因此,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对于《阿Q正传》,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30、40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 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

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对于《呐喊》《彷徨》,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从《呐喊》中的《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到《彷徨》中的《祝福》、《离婚》,鲁迅从正反面,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性格、命运。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 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精神的痛苦。

对于《故事新编》,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对于《朝花夕拾》和《野草》,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野草》人生的放逐感、疏离感和孤苦感、人生的反叛性和尊严感、生命“历史中间物”的现实尽显其中,走向死亡的生命,死亡与腐朽同时证明了生命的存在,这就超越了对死亡本身的恐惧,死亡并不等于空虚,而是意识到死亡的人的生命历程本身。《野草》中绝望仅仅是其哲学内涵的起点。 只有“拒绝”和“选择”才能使“我”成为“我”,自有经过自己理性选择的,拒绝并试图超越旧世界的,负有责任和义务的自我才是真正的自我。

对于鲁迅的杂文,对封建思想文化体系的整体批判与否定。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对中国人“看客”心理的无情鞭挞和嘲讽。

可是,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感悟最深的却实在是他闪亮的人格魅力。读着先生的文章,感觉就像看到一把智慧的利剑,锋利的解剖出当时国民的奴性和愚

性,勇敢无畏的把自己至于众矢之的,不畏官吏的强权,不畏民众的愚昧,不畏所谓“文人”的人声攻击,一路用剑刃的锋芒披荆斩棘,置生命于度外。

他的人格和作品中有多少东西是和专制制度殊途同归的呢?他的斗争哲学、„痛打落水狗‟哲学有多少和现代民主观念、自由精神相同一的呢?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相信过民主,在他的眼里中国人根本不配享有民主,他对胡适等的相对自由主义信念嗤之以鼻,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个人自由主义者。 ——葛红兵《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

郁达夫曾说:“没有伟人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生物群;有了伟人出现而不珍惜,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想这就是对先生一生最好的诠释了,他的足迹以及一生所走的路,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这个民族的脊梁。读完先生的文章。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在如今这个人人浮躁、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青年学生,仅为固守心中的一份信念,都有重读鲁迅作品的必要。

第三篇:作文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

略略的记忆中,

手里是一本重重的《鲁迅全集》,

满页满页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秘密,作文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

竭力的呐喊中,

是谁针砭时弊

用笔做枪,指向封建社会,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声音发自心底。

幼小的心灵中,

装不下这么多的思忆——

你为什么要吃我,

而我又何尝想吃你?

在彷徨里,

一件小事的经历,

背后却又有多少哲理。

没有天方夜谭的精巧,

也不见格林童话的细腻,

大江东去的吟诵声中,

也有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豪气。

而你的文章中,

这一切都不见踪迹。

黑暗的年代,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读后感《作文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

在列强的铁蹄下,

终会迎来有朝一日的奋起。

手中握着的笔,

是一把直刺向旧社会的尖刀,

黑暗中的一些人害怕了,

紧紧不放的追着你,

浓密的胡须,

爽朗的笑声,

来吧,

我的身后全是阳光和正义!

黎明前的黑暗,

终究阻挡不了太阳从东方升起。

四万万五千万的怒吼,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腐朽统治,

把封建与专制永远推向了历史!

灿烂的朝霞,

是先生血的足迹,

中华民族的革命,

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终于,

天安门的广场上,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新生的中国,

照亮了倍受屈辱的华夏大地。

然而,

浩渺的人群中,

我却始终望不到你——

不,

我看到了,

鲜艳的五星红旗上,

你在向我们招手,

脸上那浓密的胡须下,

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今天,

我再次看见,

孔乙己的一生,

阿Q的胜利,

长妈妈的嘱咐,

百草园的乐趣……

第四篇:读《鲁迅》有感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经历坎坷,思考深度之大,我这类人大概不能通晓。自阅读《鲁迅》后稍有些许想法,便就其中部分内容抒发一二。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先生的装束很简单,但决不是没有特点。他相貌普通,但是浓眉大眼,眼神透有几分深邃。平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颇为沧桑,浓密的胡须形成一个隶书的“一”字,脸型方正,幽默。照片上的鲁迅多很严肃,但实际上他很爱笑,有时笑起来连烟斗都拿不住。 童年时期的迅哥遭遇了家庭变故并深受影响,渐渐的,家境败落,城里人不再用羡慕的眼光,取而代之的是鄙夷的神情,用势利眼看人物,而农村等下层人民充满温存与亲切,大家相互关爱,没有歧视,这都使迅哥13岁幼小心灵受到打击,过早的体验到人世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终而产生“爱农村 厌城市”的情绪。用现代名词“早熟‘来形容说不上贴切但也不过分。由此可知,城市的冷眼和农村的朴素真诚。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一生都把农村朋友的真挚情感当做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鲁迅爱他们但是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理、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在日本求学的11年间(1898——1909)种种经历使鲁迅初步形成了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所以,毅然决定弃医从文,当然迅哥从小爱读书的习惯为他的从文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此,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鲁迅是在日本求学而非在国内学习时才觉醒到中国精神麻木这一致命缺点,有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正解释了这个现象吗?,让你只有从一个圈子中走出来才能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凡事有所比较思想才有所深化与发展。这也是我以后可以或者说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再看看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么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一位修女说过: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的不平凡就是一种意义,一种伟大。所以鲁迅先生受到万人敬仰。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人物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里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纯的特征。从中我知道,“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鲁迅言论),做人做事要仔细思考,认真研究,方才能够察觉到其中的深意。 如果说《呐喊》、《彷徨》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那么,《朝花夕拾》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幼时的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下给予他真诚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这其中有日本人——一位温暖的朋友,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的民族骨气很硬,但是他并未让民族仇恨蒙蔽了眼睛。这启示我们要全面的看待日本人,一个人要理性的待人接物,做一个严谨的人。

五四运动时,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面对这种嘲笑,先生不是反驳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反省自己,明确的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写作。我想先生应该是很感激这些嘲笑者吧。

鲁迅先生在生前立下遗言,其中一条是:“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我是这样理解的:要忘记先生的身体,相貌,声音等一切物质的东西,去铭记先生的民族精神,堂堂正正的好好生活,当然,践行更重要。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我看到了静水流远的力量。鲁迅也曾说过:“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也许人生就是一种积淀。生命静静的流着,但是平凡不意味着平庸。链接到当下告诫我们要低调做人,有些事,不是不做,有些话,不是不说,而是我们在等待,等待

一个时机,一个最好的时机,一个足以使其效果达到最佳的机会,以避免重蹈覆辙。

1949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臧克家于11月1日写了短诗《有的人》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从中我知道了鲁迅的伟大和作为一位革命者的勇敢。

这就是我读《鲁迅》后的几点想法以及对我人生的启示。

第五篇:读鲁迅《伤逝》有感

矛盾与讽刺—《伤逝》浅谈

《伤逝》是鲁迅众多文章中位数不多的以爱情为正面描写题材的小说,它也被公认为最复杂,最难以猜透的小说之一。自《伤逝》面世以来,众多学者都对它进行了或有根据的研究,或无根据的猜测臆想,有人认为这是映射兄弟失和,有人猜想这是鲁迅自身爱情的写照,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与其费尽心思地猜测作者的写作本意,不如把精力放在作品本身的研读上。而在这一方面,我比较关注作品的反讽的描写与表现,并想在此粗浅地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作品整体的反讽意味浓厚,这种反讽既体现在作品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的身上,也体现在社会生活方面。下面我想依照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说明。

一. 对涓生的讽刺

作者在《伤逝》标题的下面表明着“涓生的手记”,而文章的第一段就直接写明的本文的写作原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说明了《伤逝》是涓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而写下的他与子君的爱情的回忆,是以他一个人的视角在讲述两个人的故事。涓生作为这段爱情的讲述者,其实也是被讲述者,其背后的真正的讲述对象正是作者。而涓生是否真的在对这段过往进行自我剖析式的忏悔,就从这种双重讲述中表现出来了。涓生在自我的讲述中多次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这恰恰体现了作者与涓生的对立,从而起到了强烈的反讽作用。由此可见,“悔恨与悲哀”不过一场虚伪。

(1)讽刺之一:涓生自认为是受到了启蒙思想影响的有志青年,实际上也不过是个霸道的男权主义者。“整个故事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亲密时期”“疏离时期”和“忏悔时期”。这三个时期,涓生都占有绝对的婚姻话语权,无论是最开始的亲密无间,郎情妾意,至后来的矛盾重重,不断疏离,还是到最后的蟠然醒悟,深深忏悔,涓生都是占有着绝对优势地位的“爱情霸主”,他和子君之间的爱情走向,几乎都是以涓生的个人主观意见为准发展的。”

1 在亲密时期,涓生与子君“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尹博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从这最初开始,涓生便是两人关系的领导者,子君不过是受到他的“启蒙”的跟随者。而“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这段描写表现了两人对于那场求婚的不同的印象。一个常常“自修旧课”,一个却“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两人之所以会对同一件事产生如此大的记忆差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涓生的大男子主义。在涓生印象中,求婚时的言辞与举动都模糊了,唯有单腿跪下去的那一幕难以忘怀。因为在这个恋爱过程中,那也许是唯一一次涓生处在了“劣势的,等待宣判的”一方,这样的示弱破坏了他的男子霸权,使他“羞愧难忘”。

(2)讽刺之二:涓生在自我忏悔中看似把一切揽在自己的身上,实际上一直是一个善于推卸责任,没有责任心的人。涓生在收到局里的纸条时,第一反应便是把责任推到那些所谓的“造谣者”的身上。同时大言不惭地说“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个月前还通过信。”,后面却说“但我的心却跳跃着”。很久之后,收到的《自由之友》的总编辑的回信也不过“只有两张书券,两角的和三角的”。这些统统说明了涓生本身既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与子君同居后的经济规划。那场求婚,或许更多是在求欢,并不意味着涓生做好了组建一个家庭的准备。

除此之外,涓生在自我忏悔的过程中多处默默地表达了对子君“堕落”的抱怨,引导着读者将这场婚姻的失败归根于子君。涓生一面说着“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一面却暗暗抱怨:“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是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这样的讲述往往使得读者认为这场婚姻这所以走到尽头是因为两人之间产生了隔阂,而这隔阂却是因为子君的“自我堕落”,一心操劳家务,不再读书散步,与涓生之间难以沟通。以这种自我忏悔的手法巧妙地推卸责任,不过是涓生一贯为之。而这两面的互相矛盾,正是作者与涓生的对立,讽刺着涓生想要瞒天过海地推卸责任。

哪怕到了最后,涓生也未曾改变这一作为和态度。他对于子君的死表示悔恨,悔恨的却是“我不应该把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他认为子君的死不是因为他对于这段爱情的失责,而只是因为子君承受不住“真实”。他还屡屡暗示“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忌,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这些言语仿佛在说,涓生提出的爱情的结束,只是一心一意为了子君,为了子君能够有新的开始,能够决然再造生活,能够不与他一同灭亡。而子君“辜负了涓生的期望”,被父亲重新领回家中,最后走向灭亡。这一系列的事不是涓生的错,而是因为子君不再是那个启蒙的子君,她丧失了“勇敢和无畏”,她没有“诺拉的果决”。至此,涓生才算完成了对这段感情的讲述,“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自己”,为自己推卸所有的责任与过错,“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得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文章以涓生的第一视角进行悔恨地讲述,看似处处在自我反省,争取读者的同情。其实,涓生的讲述中到处可见漏洞,到处是矛盾,到处体现着涓生与第三讲述者的对立。作者对于涓生的反讽丝毫不避讳,直叫人明了。

二,对子君的讽刺

或许有人会认为,作者既然对涓生做了诸多讽刺,将他的男子霸权主义,薄情,无责任心等表露无疑,那么,作者对于这场爱情的弱者——子君,该是饱含同情,并加以宽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个人觉得作者对于子君也有着温和的讽刺。

(1)讽刺一:以新思想过旧生活。子君在文章中虽然不如涓生所表现得那般“科学”“先进”“民主”,但毫无疑问,她同样是一个接受了启蒙新思想的女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她才会“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短短的一句话,足以表达出子君内心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然而,在与涓生开始同居生活后,子君的表现却仿佛如涓生所说的那样“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她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子君此时的形象在涓生眼里已变成了没有自我没有品性的封建妇女的代表。”子君就这样带着她的新思想过着封建式的旧生活,将自己一点一点地退化,最终变得远不如前。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样的结果完全是生活所迫,子君只是在生活的消磨中逐渐失去了自我的。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依旧认为,在这样的“堕落”与“退化”中,子君并非只是被动的受害者,而这应当从阿随说起。

“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做阿随。”我觉得阿随的名字大可以多加思索。其一,“随”可以理解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与子君刚和涓生同居的生活背景一致,可以接受。其二,“随”也可以直接理解为“随遇而安”“随处而居”等等,带有宿命观的意味。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是与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子君所不符的。这也难怪涓生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了。阿随的到来其实距离他们同居并不多久,可见子君也许并不单单是被生活磨掉了新思想的棱角,而有可能是自我选择了这样封建式的旧生活。

(2)讽刺二:因为自由而追求爱,又因为爱而失去自由。子君作为被涓生讲述的对象,并没有为自我辩解和说明的机会。她在整个故事中最为出彩的部分,应当是开头的惊天动地的一句

2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她对于自我自由的渴望。而我认为,自主地选择和涓生恋爱交往甚至结婚同居,在子君的眼中也许都是自由的体现。她极力维护这一段感情,实际上就是在极力追求自我的独立与自由。为了这份爱情,她与自己的家人绝交,并卖掉了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她就像“出走的娜拉”一样,除了“一颗觉醒的心”,什么都没有了。她将自己葬在了家庭的琐碎当中,饲阿随,饲油鸡。后来,油鸡也逐渐成了佳肴,阿随也留不住了,她只有涓生了。可是不久,她连涓生都没有了。正如鲁迅所问的“娜拉出走后怎样呢?”,要么堕落,要么回去。而子君是后者,她父亲把她领回去了,“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

她因为渴望自由而去自我选择,自我追求爱情。但是,这份爱情给她带来了什么呢?她在这场爱情里一直处于劣势,为这场爱情失去亲情,失去看书与散步的时间,失去勇敢和无畏,最后回去了,便连自由也失去了。这不是最大的讽刺,却是最令人悲叹的讽刺。

三,对社会的讽刺

《伤逝》创作于1924年,之所以首先说明它的创作时间,是因为其时间背景对文章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其实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解放不断深入,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新文明式”的渴望和要求。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等都是收到启蒙思想影响的青年的普遍呼唤。《易普生专号》的出现,《玩偶之家》的大火,都使得众多女性希望像娜拉一样果决,追求自我的觉醒。而《伤逝》中的子君起初便是“未完全觉醒的中国版现实的娜拉”。鲁迅1923年时曾在北京女子高等学院作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他给自己的这个问题作出的回答是“要么堕落,要么回去”。而他在一年后创作的《伤逝》很有可能是他这一思想的再次提出,毕竟子君在最后的结局就是被她的父亲领回去了。我个人认为,鲁迅安排的这个“回去”的结局是对于当时社会普遍提倡的“像娜拉一般出走”的反讽。

鲁迅向人们展示了一般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并在文中提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对当时人们一昧地追求爱情独立,却忘却了物质经济是爱情依附的基础的讽刺。同时,子君的结局也是对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的讽刺。但这种讽刺不是要人们乖乖地服从封建式的无爱的婚姻,反而是在倡导人们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不断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只有社会的整体达到了文明进步,社会经济取得发展,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众多希望,比如男女平等,比如婚姻自由等等才能成为可实践的追求。

所以总的来说,《伤逝》中无论是对涓生的讽刺,还是对于子君的讽刺,其实归根到底都是鲁迅对于社会的冷静反讽。但正如我开头说所的:“自从《伤逝》问世以后,为把它模糊意义看明白,不少研究者都从作者创作的动机和心绪这一路径做出了阐发。其中最为信而有征,又最让人不解的是周作人提出的观点:“《伤逝》不是普通的恋爱小说,乃是假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而且“信誓旦旦”地说:“我有我的感觉,深信这是不大会错的。因为我以不知为不知,声明自己不懂文学,不敢插嘴来批评,但对于鲁迅作这些小说的动机,却是能够懂得。”3一面对周作人如此自信和郑重提出的这一观点,我们的确不该4掉以轻心。”。因此,我虽认为《伤逝》中最引人瞩目的毫无疑问是其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也费了些心思将这些讽刺粗浅的理解了一番。但也自知,最后一点“对社会的讽刺”实际上很是缺少说服力,当真可说是一番猜测,而将这种猜测写下也只是想浅陋地说说自己的理解罢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工作责任制范文下一篇:党经费审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