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契合性

2022-09-13

一、儒家的“大同”理想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这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 这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和谐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人们彼此不分, 没有争斗, 各自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这是一个没有不公平, 也没有争执、冲突的社会, 是一个幸福的社会, 整个社会中充盈着公平和平等。这就是儒家学者所构建的一种理想社会, 这种社会是一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大同”社会, 这种理想社会一直是儒家学者所称道的[1]。

此外, 儒家的“大同”社会并不是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不仅仅是一种纯理念化的社会, 更是一个具体化的社会, 这个“社会”具有以下这些特点:第一, 这个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全民公有;第二, 这个社会的管理制度是选贤任能;第三, 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是讲信和睦, 要建立“大同”社会, 人与人之间必须和睦相处, 要讲求信用;第四, 这个社会的社会保障是人人各得其所;第五, 这个社会的社会公德是人人为公;第六, 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态度是:为了我这个大同社会, 人人各尽其力。从这六个特点可以看出, 这个社会是一个具体化的社会, 是一个平等幸福的社会, 而世界大同是儒家学者“大同”社会所追求的社会理想。

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 科学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共产主义是一个消除了阶级的社会, 一个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 一个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发展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所有的产品都归全人类所有。由此可见, 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只有通过大工业的高度发展, 实现物质财富地极大丰富, 才能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 从而消灭阶级, 建立共产主义制度。这样, 人们再也不用像原来奴隶般地按照分工去工作, 此时,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再是相互对立地两种劳动。人们进行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一种生活需要, 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真正实现“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也就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社会也会满足人们的合理需求。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光辉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预见为:第一, 社会生产力将高度发展;第二, 社会将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使社会主义所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所有制;第三, 旧的社会分工将消失, 人类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第四, 全面实行计划经济, 充分满足人们物质的和文化的生活需要;第五, 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第六, 国家最后将消亡。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理想,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 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三、“大同”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传入的, 但这颗种子落在东方中国的这片土地上, 继而开始生根、发芽、结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 尤其是儒学, 更为其落地生根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那么, 为什么儒学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基础?这很大程度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和相似性, 如在社会理想这个方面就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3]。

首先, 无论是儒家的“大同”世界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而提出的两种社会理想模式。他们都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一种设计和构想, 包括对人性的健全与完善和对人类未来生活环境的构想, 两者都包含人和社会这两个层面, 并相应地提出了对人和社会的设计和构想。可见, 二者的共同契合点在于共同的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和追求。其次, 这两者都主张天下为公和按需分配。《礼记·礼运》要求人们“不必藏于己”, 这个社会一切都井然有序, “鳏寡孤独残废者皆有所养”。而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矛盾入手探讨未来社会, 通过生产力极大发展解决了这一矛盾, 在这里, 全部生产资料由全体劳动者占有, 国家完全消失, 每个人“各尽所能”, 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就使得这两种理想社会存在一些相通、相似的地方, 比如大同理想主张的“天下为公”和共产主义主张的“按需分配”, 以及“大同”世界和“共产主义”向往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生存状态等等。正是由于这两种文化之间内在基质的相通、相融和相似, 为协调儒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儒家的“大同”世界仅仅是一种空想, 没有现实的中实现的可能。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 当条件成熟时, 这种预测就会转变为现实, 所以, 后者是一种科学的预测。

综上所述, 我们要通过对儒家“大同”世界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模式的比较研究, 找出其内在相同之处, 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这两者在碰撞中达到融合, 利用儒家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 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

摘要:中国儒家的“大同”理想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契合性, 二者的根本契合点在于共产主义和“大同”世界都属于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 都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在中国传播,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契合性, 这就使得人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 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土壤, 也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协调儒学和马克思主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价值, 从而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此, 通过对两种社会模式的特点进行研究, 找出其内在的相通性, 更好地协调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儒家,“大同”理想,共产主义,契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 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3] 周桂钿.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为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谈求“精”、求“效”的语文发展性阅读导学案备课制下一篇: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全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