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艺术美的认识

2022-10-25

第一篇:谈谈对艺术美的认识

谈谈对艺术鉴赏的认识

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它包含两个方面:鉴赏对象(艺术形象)与鉴赏主体(欣赏者)。当代作家秦牧在《虾趣》一文中曾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故事。他写道:“我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齐白石的水墨虾画,那里面十来只虾,生动极了。一次,有个农妇来倒人尿肥,肩上挑着一担水桶,一进门来,看到那幅画,竟着了迷,担子没有卸肩,就站着欣赏,一面连声啧啧赞叹:„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这表明,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她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她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美的享受“竟着了迷”;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妇把画里的虾与自己在生活中曾见过的虾作了比较,得出结论:“真像呀,就和活的一模一样。”农妇在看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生活美的发现

评价。

艺术的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又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性质和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艺术的接受,特别是艺术鉴赏接受。只有通过艺术鉴赏接受,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

以发挥。

艺术鉴赏接受是指一定时代、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文化和心理要求在鉴赏、读解、阐释和评论艺术作品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这种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按照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观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两极:一极是艺术的,即创造主体生产的文本——未经读者鉴赏的艺术家的“一度创造”的产品;另一极是审美的,即接受主体对文本的具体化或实现——经过读者阅读、品评、鉴赏等检验的作品,它是接受者在“一度创造”基础上进行“二度创造”的产物。接受者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并现实地鉴赏作品和

实现作品的过程,就是艺术鉴赏接受。

艺术鉴赏接受的性质大约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接受具有不可穷尽性。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很难确定的,而且,艺术家的自白也不能成为阐释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惟一根据;二是艺术鉴赏接受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具有不可言传性,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艺术作品传达的情感是极其微妙、复杂和丰富的;三是艺术鉴赏接受具有主观差异性。艺术鉴赏接受的主体由于审美兴趣、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的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可能具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并作出不同的补充和发现。

我们知道,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是艺术接受的一种主要形式。艺术鉴赏是指作为鉴赏主体的人,凭借审美知觉对作为审美对象的物(如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发现和判断,并从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活动。艺术鉴赏具有下列特点与性质:

第一,艺术鉴赏具有直觉性。经验告诉我们:对鉴赏对象的美与不美的感受与判断,往往产生于瞬间的直觉。无论是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赏,都不是先有理智的判断,逻辑的解析,然后才获得美感的。“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夏夫兹博里([英]1671—1713)把这种“马上见出美”或“立刻认识美”的感官称为“内在的眼睛”,也即另一位英国美学家哈奇生(1694—1747)说的“内在感官即审美感官”,是一种“较高级的接受观念的能力。”审美的感觉不同于一般的五官感觉,是一种融汇和沉淀了各种复杂观念,渗透和内蕴着理性因素的高级精神感觉,用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话来说就是:艺术即直觉,没有直觉就不能进行艺术创作,直觉就是“离开经验的经验”,找到意外解决的主要心理机制。比如,当我们欣赏一幅名画、或当我们欣赏世界歌王帕瓦罗蒂的演唱时,我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就是这种艺术鉴赏审美直觉性的具体表现。艺术鉴赏直觉性具有三个特点:

1、感受和判断的统一;

2、表象性和意蕴性的统一;

3、经验性和新鲜性的统一。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他“忽闻水上琵琶声”的感受,他凭听觉接受了声音,而凭精神判断出了美,因“立刻见出美”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达到感受和判断的统一。有一幅油画,画面上有一架黑色钢琴,白色乐谱,一位穿着墨绿色天鹅绒长裙的少女正弹着琴,透过那美丽的面庞,让人看到她柔美、恬静的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

艺术鉴赏表象性和意蕴性的统一。

第二,艺术鉴赏具有情感性。艺术鉴赏根源于情感需要,满足的也是情感需要,因此,情感性是艺术鉴赏的又一基本性质。从艺术鉴赏的实践来看,人们对艺术形象的观照是一种动情观照和寓情观照,即不仅是艺术对象激发鉴赏者的情感,而且鉴赏者也寓情感于观照对象之中。鉴赏主体的情感活动由接受转为主动,活跃于鉴赏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情感判断。对于真正美的艺术作品来说,鉴赏者在把握对象的同时便会沉醉其中,超然忘我。诗人杜甫听了同时代的音乐家袁敬定的演奏后写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列宁听了伊撒亚•多波洛文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后,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对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艺术鉴赏中的这种自我沉醉,是情感性的突出表现,也是进入鉴赏佳境的表现。艺术鉴赏的情感性具有下列特点:

1、情感性是受动与能动的相互转化和具体统一。人们在艺术鉴赏中产生的喜怒哀乐、忧思惊恐、悲愁怨愤等种种复杂情感,首先是“感物而动”、“即景而生”的结果,即是在观照对象时受对象刺激、感染、震撼而触动引发的。因此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开始主要是受动性情感。例如,欣赏喜剧小品时,能引起人们的滑稽感、轻松愉悦感;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马勒的交响乐作品,会让人感受到压抑、沉重与痛苦;歌曲《马赛曲》则令人振奋和激动不已;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能使人心情放松、舒畅;门德尔松的钢琴曲《威尼斯船歌》让人仿佛看到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行船往来,碧波荡漾的景象……但是,艺术鉴赏中情感的受动不等于被动,它随即又转化为能动。即在艺术鉴赏中,情感不仅受物而动,也还会随兴而发,自由生发,有着极大的主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对对象所传达的情感具有选择性,他选择自己乐意接受,能满足自己审美需求的情感;二是主体对由对象所激起的情感具有生发性,即他会能动地调动自己在生活经历中所曾体验过、所积累的情感去与当前情感相比照、相应和、相融汇,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中生发和强化自己乐意接受的情感,从而获得最大的情感满足。

2、情感性是认同性和排他性的有机统一。在艺术鉴赏中,情感一方面受鉴赏对象所表现的情感的诱发、触动、制约和规范,一方面又有鉴赏主体根据自己情感经验和情感需要的选择、接纳和生发,因而便必然有所认同,有所抗拒,既可产生“像喜亦喜,像忧亦忧”的主客体情感相容相生的状况,也可能产生“像喜未必喜,像忧未必忧”的主客体情感相拒相斥的状况。这种认同性和排他性情感的产生,既有上述艺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这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意蕴和性质是否能与鉴赏主体的内在情感相契合,成为鉴赏者的情感需求,为道德的、政治的、或宗教的、民族的情感所认可和接纳,认同则产生共鸣,反之则抗拒排斥。

3、情感性是领悟与感动的相互渗透与自然统一。艺术鉴赏中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主体的情感性,既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又表现为心灵性的领悟,能决定情感的去从是非,并且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为一的结果。

第二篇:对美的认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尚美之道,千古之风然而美不应当只美在天然上,还应该美在灵魂上。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美丽,花费了很多金钱来整容、塑身,或是购买高级化妆品,所以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整型美容广告。这些现象反映出很多现代人因为心灵空虚,所以致力于追求外表的美丽,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漂亮的外貌,令人赏心悦目,无可否认也是一种讨人喜欢的美。但是,人的美,与风景美、建筑美、工艺美、动物美等又有所不同,它比后者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物”的美,来源于你视觉的直接观照,而人的美,除了眼睛看到的外表美以外,还在彼此的交往中感受到其内在的品行美,人格美,灵魂美。外表美能令你心醉一时,而灵魂美却能令你感动一世。莱蒙托夫的名著《当代英雄》中说:“有些人的外表乍一看并不使人感到愉快,但等你的眼睛从他们不端正的五官上窥见一颗饱经沧桑的崇高心灵时,你就会喜欢他们了。”反之,你一旦发觉美人儿的言论举止,俗不可耐,甚至其花容月貌下竟包藏着一副蛇蝎心肠时,你还会觉得她们可爱动人吗? 虽然说“人不可貌相”,但是现今社会,多半是以貌取人;而且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或是“女为悦己者容”,基于这些理由,把自己打扮得美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将打扮看得太重要,变得走火入魔,又太过分了。就像在“东施效颦”的故事里,西施颦眉捧心看起来之所以美丽,因为那是她自然的举止,并非造作而来,东施刻意模仿,反而成了丑八怪。所以,真正的美必须从内心散发出来,如果没有美好的内心质地,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美。

真正的美,需要长时间慢慢的体会。第一印象的美,则是看到容貌或表情所留下来的瞬间印象,很容易伪装、骗人。所以,一个人的美丑,需要经过相处才能知道。如果第一印象看到是美的,以后也愈看愈美,才是真正的美人;如果不是真正的美,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就会由美变丑。所以第一印象的美不能做为判断的标准,因为有可能只是化妆的效果。

鸡尾酒会上有一位漂亮的女士,无瑕的肌肤、高雅的服饰,曼妙的身段。但不可思议的是,她却形单影只。虽不断有人与她攀谈,但很快又相继离开了。而同时在酒会上还有一位矮小、秃顶、獐头鼠目的男士。他身边总是簇拥着很多人,大家谈笑风生,气氛融洽。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使自己的身材更健美,你可以上健身房锻炼,也可以做皮下脂肪切除术和填充手术。为了美容,你可以借助化妆品和整形手术,还可以植发。总之,可以有很多方法使自己的外表更加漂亮、英俊。不过你的内在美如何提升呢?你是否可曾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美呢?如果言行令人生厌,思想浅薄,再美的外表也会令人生厌。虽然你会暂时吸引别人的目光,但无法保持人们对你长时间的注意。 鸡尾酒会上那位佳丽的思想浅薄,而獐头鼠目的男士却极具内在魅力。这就是这位男士比那位女士获得更多注意的原因所在。

那么,你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内在美呢?

要得到一份内在的美,你必须让自己的思想置身于浮躁的社会之外,以一种发现美的眼光看世界,一种感恩的态度对待外界。这样在看大自然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感悟,看书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领悟,更能体会到其中美的内涵。有了广博的知识,更要紧的是培养出独特的思考方式,你的内在气质不自觉的就流露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之美也会逐渐消逝。但内在之美却不受岁月影响,而是随着智慧与阅历的增长,更加富有魅力。

你的谈吐是体现你的内在美的窗口,正如人们可以通过欣赏你的外在美一样,人们也可通过聆听来体会你的内在美。

一个人的美不仅仅体现在脸上,毕竟脸上的美是会被蚕食的,只有做到真正的美,才是最好的。天生丽质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毕竟只会降临到无法预料的少数人身上,因而人们能够做到的,便是全力以赴地塑造自己的内在美,人格美,它同样会使你光彩夺目。让我们记住文豪契诃夫的名言吧: “美不应当只美在天然上,还应该美在灵魂上。”

第三篇:对美的认识范文

何为美

美是人们对事物,行为等肯定性的评价。任何能够给人们带来协调舒畅的感觉,给社会带来正能量或者利益的行为或事件都可以用美来评价。例如好吃的食物,我们用美食,美味,美味佳肴等来形容。漂亮的女人我们用美色,美女,美人等来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合心意的事物我们用物美,美事表达。除此之外,美态,美观,美感,美好,美德,赞美,等诸多。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于无形的生活中,每个人的价值观里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具有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人类社会存在以来,就能够对事物的好坏与舒适度做出初步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审美价值也在不断的改变,与时俱进。原始社会以佩戴羊角,象牙,动物骨骼等材质的装饰品为美,是富贵的标志,现今社会又有几个类似的配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唐代以胖为美,杨贵妃那丰盈的姿态是典型的美人代表。如今的美人的评判标准却是骨感和瘦弱,甚至还有病态的像林黛玉那般的病殃美。

美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对美的评断也许会有些出入,但整体上对美的评断是不变的。像对食物,如果一个味觉正常的人对其作出高度赞赏与支持,那么其他人也不会食之无味。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对自然景观的神奇之处给予的赞美和肯定,随着历史演变更不会消失殆尽。继往开来人们对美有相对统一的评断标准。是以能够产生视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触动,行为上的触发,使人阅之赏心悦目,感之内心舒畅,感或官从中受益即为美。心灵美,内在美,形象美,自然美,美德等对人类社会不同方面的肯定性评价。

美是客观的。客观的美是实际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小桥流水环绕的乡村风光;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山水环绕的鱼米之乡,各自以独特的美而存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头,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诗句美亦在意境美,是历代文人推崇的,历经沧桑,几千年不变得美。美是客观的,不会以主观认为其不美则断之不美。 美是主观的,个人的评断是受自己所在环境,所受教育的影响。在多种文化并存的当下,多元素文化是影响着人们地审美方式,审美行为。心思细腻,思维敏感者大多喜欢林黛玉般的弱美人,但性格好强,直爽,情感粗犷的人倾向于排斥这类美人。家境优渥,生活富足的人会追求名牌,追求时尚潮流,但出身贫困的则无暇顾及所用无是否符合当前流行趋势。教育层次较低者与较高者,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审美观又存在差异。

美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于人类文明,受个人文化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作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第四篇: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姓名:诸雯雯

班级:平面0901

学号:3091802004

摘要:①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假如没有人化,那么自然之物只是没有意识的实体而已。②构成自然美的主要因素是色彩、形体、声音,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③学习完了美学,我对美的认识没有止步于肤浅的了解,而是对美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自然美、认识、审美、美学、学习心得

对自然美的初步认识与美学学习心得

当我手捧一本书卷,依靠在一棵树下,眯缝着眼睛,注视着眼前的一片绿色草地,享受着午后难得的悠闲时光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手撑一把雨伞,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迈着轻快而略带匆忙的步伐,偶尔一两滴调皮的小雨低落在我的皮肤上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当我在中秋之夜,坐在庭院中,一边嗅着扑面而来的丹桂香气,一边抬头凝望着玉盘般的明月的时候,我发现了自然之美。

奥古斯特·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什么是美?什么是自然美?美又在哪里呢?

请仔细地观察昼夜轮回,春暖花开,你一定会观察到自然之美。 请侧耳倾听鸟儿鸣叫,小雨淅沥,你一定会聆听出自然之美。 请细心体会流水流过指间,微风拂面,你一定会感受到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无处不在,明月星辰,山水花鸟,田园山林等等,这些都是自然之美,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已。

当我凝视星空,一轮皎洁的明月洒下它的余晖,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那一刻虽已不复存在,但我依旧能切身感受到那孤独凄凉的美。月亮是无情的,因为它没有意识,它只是自然之物。从古至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将思乡怀人之情寄托于月亮是因为月亮经过了人化,人们才会认为月亮是美的,非人化的自然是不具有审美意义的。

对于那些远离家园的人们,杜鹃的啼血往往带着特别的魅力。“一叫一回肠一断”,“一闻一叹一沾衣”。因为这种悲哀的声音,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其所以带着浓厚的人的色调,是因为它通过主体的心理感受(例如移情,或者自由联想„„)被人化了。如果不被人化,它不会感动听者。农民不知道关于蜀帝的悲惨故事,他们称杜鹃为“布谷鸟”,因为杜鹃在春播的时候啼叫,声音好像是“布谷,布谷”。而我,直到现在,还对杜鹃的鸣声保持着一种亲切的回忆,因为当我想起这种叫声,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片无垠的水田,泛滥着初春的气息,潮湿的泥土的气息。

在明月之夜,静听着低沉的、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的秋虫的合唱,我们同样会回忆起逝去的童年,觉得这鸣声真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其实秋虫夜鸣,无非是因为夜底凉爽给它们带来了活动的方便罢了。当它们在草叶的庇荫下兴奋地磨擦着自己的翅膀的时候,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声音,会被涂上一层悲愁的色彩的。

由此可以得出自然美是人化的结果,那么哪些又是构成自然美的因素呢? 春的嫩绿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夏的赤红让人们体味到激情,秋的黄金让人们享受到收获,冬的雪白让人们体会到纯洁。大海的蓝色,烈火的红色,麦浪的金黄,草木的绿色等等,这些丰富的色彩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让人们更加热爱自然之美。因此,色彩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

假如世界全部由点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线组成,假如世界全部由面组成,那么,世界还会是美的吗?还会有自然美存在吗?当然不能。正是由于有海螺身上的螺旋线,海浪的波纹线,石子下落的抛物线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的动感,更加的美丽。因此,形体也是构成美必不可少的感性质料。

你是否在宁静的夏夜听着蝉声入眠?而你是否又在鸟儿欢快的鸣叫声中醒来?正是由于声音才造就了这个千鸣百啭的美的世界。让我们侧耳倾听一下那美丽的声音吧!高音的高亢激昂,低声的凝重深沉,强音的热烈振奋,轻音的柔和优美,短音显得急促不安,长音显得舒畅缓慢,纯正的声音悦耳动听,不纯的声音嘈杂刺耳„„同样,声音也是构成完美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在没有学习美学之前,我对美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我以为美只有一种,但是在学习了美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美不只是一种,美有很多种。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科技美等等。同时,美不光只是外表的、具体的,还可以是内在的、抽象的。

当今社会发展的越来越迅速,人们对审美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及更高的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人们要的不光是内在的美,人们对外在美也更加的看重。于是整容风暴开始席卷全球,从韩国的全民整容再到迈克尔·杰克逊。单眼皮的想变双眼皮,双眼皮的想变单眼皮,黑皮肤的想变白,白皮肤的想变黑„„当人们都在追求所谓的“完美”的时候,殊不知,他们已经将最美的东西——自然美丢掉了。诚然,我承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味地去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美,硬是要将那抽象的美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什么意义呢?正如邯郸学步一样,到头来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却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同时也是最美的美——自然美丢失了。我认为,美就像是一朵晶莹剔透的六角形雪花,我们可以去欣赏赞美它,但我们不能去占有它。当我们将其紧紧地握在手中,满心欢喜地以为已经拥有了美的时候,殊不知它早已融化成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对待美,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那些美好的实物我们只需以一颗诚挚的心去静静欣赏即可,不必去强占。与其将美独自占有而使其消失,不如将其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来一起欣赏,不是吗?

正是美学教会我如何去爱,如何用“美”的眼光去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如何以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如何去欣赏美、鉴定美,做一个美丽的人。美学是人道主义的武器,它教人不懈地向善努力,它教人行动,勇敢地热情地建设这个和谐美丽的世界!

第五篇:谈谈对礼仪的认识

礼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礼仪就像是一种行为规范,就像是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但是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是被大家认可的。礼仪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都知道,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可见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礼仪对提高社会文明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教养和魅力,因此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

通过对礼仪与修养这节课的学习,让我对礼仪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以前礼仪对我来讲就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一个与我无关的事。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我的看法是错误的。礼仪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个人礼仪,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上,我对个人的仪表与风度学到了很多。一个人的仪表大概就是人的外表,我们在不同场合下的仪表也应是不同的。就像是在我们在将来必须要面对的面试上,我们在穿着打扮上不应当太华丽,整体庄重整洁大方是最基本的要求。发式要和自己的脸型相搭配,我觉得去面试首先要有个比较干练的发型。最重要的是面带微笑,人们从来不会为难向他微笑的人,不是吗?这些都是礼仪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日常不太注意的部分,还要我们女生平时都爱化妆,我觉得,女孩子化妆是可以的,但是不要画太浓太艳的妆,那会给别人一种很不好的印象,毕竟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是你的外表,不可能看到你的内心,所以化妆的部分还是很重要的。平时化点淡妆会显得很精神,万事适当即可。仪表当然还包括你的服饰。女人身上不要带太多的首饰,衣服要简洁大方,尤其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就最好是穿正装,而且我还学到了,女士正装的裙子的长度是在小腿肚部分,至少是在膝盖以下的。像男士的正装也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像扣子和领带等。我们在选择鞋子的时候,要和自己的衣服相搭配,是属于一个色系的,不要太突兀。仪表不仅包括这些表面上的,还包括一个人的谈吐和行为举止。从一个人的谈吐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就像是通电话的时候,我们要介绍好自己,注意对方所说的话,自己说话要简洁明了。像是“谢谢”“您好”“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我们是要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人的谈吐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还有我们的行为举止,古人都说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温文尔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是我们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像是在公共场合我们说话或者打电话应当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我觉得很多地方都有“禁止大声喧哗”的标语,而且我们不要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乱扔杂物等。

随着这回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礼仪,我们每个人都应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塑造良好的内涵和外在形象,做一个有礼貌、有风度、充满魅力的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下一篇:团日特色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