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2022-04-1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新常态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构建了基于DIY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中,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提供范本。

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篇1:

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本文就目前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毕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高就业率和低人-岗适配性的市场矛盾,并对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展开讨论,给出解决市场矛盾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四化”原则,为今后技工院校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技工院校 就业指导 就业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n Technical Schools

GUO Weicai

(Guangzhou Maritime Technic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88)

Key wordstechnical school; job-hunter guide; job-hunter countermeasure

1 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问题

2011年7月21日,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省长黄华华指出,“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目标,不断改革创新,调整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2010年,全省職业技术院校在校生、招生数分别达到295万人、125万人,比2006年分别增长了100%和90%。2010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业率达98.3%,高等职业院校就业率达98.1%,均领先全国。

伴随技工院校的高就业率,近年来“技工荒”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劳动力市场“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生产岗位人才难求。6月27日,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举行的同时,60余家企业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现场招聘,13个专业类别46个竞赛项目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成为企业的追捧对象,这些全国顶尖的未来“蓝领”尚未走出校门,就被各大企业以高薪争抢,上演了一场人才“争夺大战”。

近几年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超过98%以上,这是否表明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实令人满意,市场人才奇缺了呢?其实不然,从很多渠道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大部分企业对动手能力强、身怀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有大量需求,形成市场上的人才短缺现象,同时也有大量的毕业生“被就业”,在寻找“好工作”的旅途中;在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企业以年薪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招聘高级技工和大批量招聘“蓝领”工人的信息,造成市场上这种“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的情形,虽然有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不否认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但高就业率掩盖的是“技工荒”,尤其是“普工荒”下的低就业稳定性。目前技工院校在就业安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不管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和技术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是否对口、是否学有所用,千遍一律地把各种专业的学生送往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岗位”,执行所谓的“校企合作”,导致多数学生上岗后,学生所学专业与其工作岗位衔接性不强,从而导致就业稳定性不高。

2 技工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分析

任何企业不能忽视市场的存在,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是技工院校的使命所在。中国有一句老话:“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2000多年前,历史学家班固在他的著作《汉书》中说的,意思是说:对老百姓来说,吃饭是天大的事情;中国也有一句新话:“就业是民生之本。”试想一下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吗?这句话江泽民等领导同志多次讲过,并写入党的十六大报告。在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的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在他的政治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在这个政治报告中,胡锦涛18次提到“就业”这个词。从技工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为天”是天职,从技工院校的竞争来说,就业就是最大的竞争法宝,是技工院校最大的政绩和社会责任所在,技工院校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

为了解决“就业好”和“需求难”问题,在这里有必要对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实际上“就业好”和“需求难”两种情况的存在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结构性失业,什么叫结构性失业?那就是一部分工作找不到人,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这种状况说明了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经济活动、生产活动的结构发生了脱节,出现了严重的不配套。一方面从岗位空缺来看,知识性企业很难找到有知识、有经验、有熟练实际运作能力的高级人才;生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众多岗位都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国内媒体经常报道月薪8000元找不到一名合格的电焊工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更严重的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一般性技术技能岗位,甚至是低技能、无技能岗位上,由于劳动报酬长期偏低,加上工作负荷大、劳动条件差,使劳动者纷纷退出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是有人找不到工作,主要包括了两类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的低技能、无技能人员和接受教育最多、就业最强势的院校毕业生群体。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就业问题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技工院校的知识教授模式和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存在问题,而技工院校就业指导和企业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技工院校都设置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院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目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技工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专业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慢,缺乏指导毕业生找工作的能力和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二是教材内容空泛,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把就业能力和学生实习、实训联系起来;三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仍然停留在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只是为学生办理各种手续,开展简单的咨询和讲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正是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从而导致毕业生找工作主要信赖人才招聘会和亲朋好友帮忙推荐两条途径,同时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盲目找工作,就业质量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个层面上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没有尽到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3 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做好就業指导工作转变观念是重点,技工院校应该认识到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学校发展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搞好就业服务,就成为技工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一项重要职责。一是政府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管理和指导就业,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有效地指导技工院校按需办学,并积极做好毕业生与就业的中介工作。二是技工院校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尽可能多的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委托培养合同,加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做到培训与就业的结合。三是技工院校要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来看待,专人专职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

作为学校的一个系统工程,从目前情况来看市场经济下的技工院校更要根据市场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服务体系。

“全程化”就是说要转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在毕业班进行的观念,其实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做好规划。对入校一年级的学生,要教育他们树立职业意识,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习惯;二年级学生在接受系统知识的同时,要锻炼他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这一年,要广泛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加强自律,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人格,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整体性与多层次性相结合,通过个体优化达到整体优化,实现从学生身份顺利向职业身份转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对三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以就业创业为主线,主要实施接轨教育,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通过提供实习机会,精心设计求职应聘场景,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资料、仪表及心理准备;组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企业专家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平稳进入社会,更好地服务、贡献于社会,实现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顺利接轨,全程化指导有利于树立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避免毕业与失业并行出现的情况。

“全员化”就是说要转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责任的观念,而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如果把学校作为人才生产的企业,那么人才的生产从原材料采购(招生)到生产(教育)再到产品营销(就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同等的重要。好的产品离不开任何一个环节,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人人都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义务,只是在不同岗位上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专业化”就是说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是涉及心理学知识、政策法规、计算机操作、市场预测、信息收集、统计学等等知识的运用,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就业指导人员也要接受专业教育,也就是要持证上岗的工作。从这方面来考虑就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工作来做,由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信息化”是指学校要把搜集到的职位信息及时通过校园网和就业信息公布栏发布,另外把毕业生和职位信息分别建立资料库并通过互联网发布,一方面可以高速实现“人一岗”合理匹配,从而提高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还可以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高志敏,蔡宝田.社会转型期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郭伟才

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篇2:

新常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新常态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特色,构建了基于DIY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中,开拓了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提供范本。

关键词:新常态;DIY;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宜兴紫砂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推进。对比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多数发达国家积极争取企业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模拟实战机会,让学生置身于创业的社会背景中。而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有了计划性的课程,但仍处于非系统的初级阶段并且管理不够完善,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流于形式,未起到真正的效果,这显然有悖于新常态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认知心理学认为:仅向学生呈现抽象定义而不提供具体实例,学生就只习得“死知识”,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2010年3号文件中,强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新常态经济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培育大学生的内驱力,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途径提供借鉴。基于DIY的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正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一、新常态下基于DIY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一)新常态的内涵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我国战略性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判断,也是经济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运行的根本特征,其体现的趋势背景可概括为“中高速、讲质量、调结构、重创新”。[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高校教育改革迈入了“新常态”。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必须落实精神、把握方向、改革创新,直面办学模式趋同、高水平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借助高校这一桥梁,将生态保护及品牌推广纳入基于DIY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可持续发展角度,研发宜兴紫砂创意产品,适应当前国际社会大力倡导的生态建设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DIY的理念

DIY作为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意思可概括为自己动手做,意为“自助的”。DIY上世纪60年代起源于欧美,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费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概念渐渐地演变成一种集休闲、培养嗜好、倡导环保、发挥个人独创性为理念的时尚社会生活方式。一方面,基于经济、个性化审美要求、生态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DIY理念下的绿色设计在诸多行业的逐步推广与应用是生态建设的有效成果。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它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除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之外的“普通大众设计意识的觉醒和渴望参与设计活动的趋势”。也从侧面印证出人们对和自己有密切联系的商品的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右脑具有填补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则可检验直觉和把直觉转化成其他逻辑语言。[2]创业教育能够改变那种传统的单纯重视左脑的言语思维的做法,加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一项调查表明,当前江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三大障碍依次是缺乏实践经验(占76.42%)、缺少创业资金(占69.92%)和创业项目选择(占61.79%)(如图1所示)。其中,超过3/4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经验的缺乏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首要障碍。[3]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的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变缓(如图2 所示)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强动力,弱能力”的事实不容回避。经济和谐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及其比例关系随之改变,人才培养成为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增长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部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十大专项改革之一,承载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期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旨在寻找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近两年来,我校紧紧围绕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在总结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学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年多的调研,促使我校科学构建了适应学生差异化发展要求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需要的本科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并形成了“南京农业大学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方案将“强化實践教学,鼓励学科交叉”奉为核心,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逐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针对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这一现状,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响应人才培养的号召,学校一直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育人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构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必修课,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专业选修课,开设公共选修课《创业学》,开设企业管理实务类课程。选编结合,配置合理的教材,配备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开办“创业人才实验班”,举办名家讲坛。针对宜兴紫砂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开设了《陶艺欣赏》课程,DIY理念的融入配合教师的指导,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基于DIY高校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研究。在《陶艺欣赏》课程中,宗良纲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了紫砂制作的基本要领,如何切泥、如何打泥片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融入自己的创意想法独立创作。在宗良纲老师的带领下,项目设计团队专门为学校设计制作了一部分紫砂摆件:包括带校训“诚朴勤仁”的笔筒高校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研究单人耘创作的赠母校的爱农诗紫砂摆件。

三、高校创新创业理念下宜兴紫砂产品的研发

(一)宜兴紫砂品牌效应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以江苏宜兴为代表。历史传统与文化相交织塑造了宜兴紫砂的地理品牌现象。2007年“宜兴紫砂”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紫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正式确认。地方利用节事与区域特产的商贸绑定形式,增强“地方品牌”效应,有利于宜兴紫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紫砂文化新常态化。

(二)宜兴紫砂创意研发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宜兴紫矿的研发过程进行分析和设计

1. 申报项目,组建研发团队

组建高校科研团队已成为培养和发展科研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研发团队使项目的申请、实施以及取得成果都提高了效益和效率。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由单一学科的人员组成的,本课题突破这一模式,将不同学科人员聚集在一起组建成一支高效率、高质量的研发团队。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紫砂艺坊”的实体店已在南京农业大学西门正式挂牌成立,同时也拥有了专属工作室。设立的创意设计团队预期目标是优化紫砂资源配置,让不可再生的紫砂资源利用时体现其更高的文化附加值,宣传和普及紫砂知识,提高群众对紫砂资源性的认识。

2. 调研宜兴紫砂市场,分析调查结果

开发市场,重在市场调研。市场调查是获得有关市场营销所需要信息的一个方面,它以市场营销的各个阶段为调查对象,研究如何使产品和各种服务能及时顺利的送到消费者手中。以南京农业大学学生为研究對象,依托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调查法调研宜兴紫砂的市场需求。宜兴紫砂的高市场需求加上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研发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目前,宜兴紫砂在国内外都有较广阔的市场。根据市场的统计和分析,宜兴市相关紫砂作品消费的人群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自用者,这类消费者主要是喜爱饮茶,所以会买一些中低档的紫砂产品以作日用;第二类是紫砂产品收藏者,这类消费人群主要的目标在于比较高档的紫砂作品;第三类是他用者,这类消费者主要是基于紫砂产品的实用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将紫砂作品馈赠友人。

3. 协作创作,研发文化创意产品

从市场调研结果和宜兴紫砂的品牌效应来看,宜兴紫砂创意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在此基础上,从准备原材料开始展开了对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的研发。从紫砂产地江苏宜兴购置创作和制作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具。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对原材料进行开发和利用,体现了新常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迎合不同人群需求,研发集审美功能、文化价值于一体的宜兴紫砂创意产品。在研发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创意产品研发与营销研究项目组成员在宗良纲教授带领下进行了世界农业奖(GCHERA)的奖杯(如图3所示)设计获得大会组委会的认可并委托宜兴紫砂专业制作单位加工制作。同时,对研发出的创意产品进行专利保护,其中,自在鱼(如图4所示)、“海洋之星”水滴、连环诗紫砂璧已取得了紫砂创意产品专利。

分析试销反馈结果,针对用户的需求与喜好,基于DIY的理念创造个性鲜明的产品,提供优质服务,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对产品做出适度改进。顾客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DIY或者定制所需紫砂产品从而拥有个性化的作品。前期结合相对单一化的经营模式,推广企业文化,扩大影响力;后期,资金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可拓展经营模式,使之多元化。

(三)宜兴紫砂产品营销

1. 营销理念

以紫砂产品为中心进行多种形式的市场营销是大多数紫砂企业领导者的主导思想。按照市场导向原则,紫砂的营销要适应紫砂行业新常态,必须重新思考、调整、明确符合紫砂行业新常态的经营策略。针对紫砂行业的新常态,营销团队必须用创新的思维,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实现服务引领消费。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经营条件,紫砂企业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培育以“以市场为中心”和“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营销观念,即“服务营销”。文章对宜兴紫砂营销构想主要是以人为本营销理念的应用与合作营销理念的应用。

2. 产品宣传

在产品试销后,对江苏文化遗产紫砂文化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大家对江苏宜兴紫砂作品文化推广和传承的相关建议(如图5所示),为之后的营销和宣传提供了部分借鉴。

网络营销在国内外市场的被关注度日益增加,逐步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导力量。[5]顺应信息时代要求,宜兴紫砂文化创意研发产品营销将“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完美融合,首先建立宜兴紫砂淘宝网店,开展网络营销。之后进一步建立宜兴紫砂实体店,实施代销。基于“以人为本”的营销理念,采用激励与奖励机制,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充分反馈客户对紫砂创意产品的需求和意见,开展个体化营销。基于“合作”的营销理念,可以采取以下方案:第一,针对南京农业大学内部人员,利用《陶艺欣赏》课程优势,将宜兴紫砂创意产品的研发思想发布到该课程拓展介绍中,达到宜兴紫砂文化宣传的效果;第二,发布网上广告,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进行促销活动,提供折扣券或赠品等,提高消费者上网搜寻及购买产品的意愿;第三,积极参加网络资源索引,与非竞争性厂商进行网上促销的策略联盟,利用相互的网上资料库,增加与潜在消费者接触的机会。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为了更好发挥二者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从系统整体性特征上看,校企合作双方作为一个整体,其育人功能远超过单一校园环境或单一企业环境的功能。[6]企业因其最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源而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显得至关重要。基于DIY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宜兴紫砂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为校企合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学校与集创作设计、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宜兴市“葛盛陶庄”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签订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企业依托学校专业平台,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密切与我校的关系;以科研成果、技术和人才为资本,将企业办进校园,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平台,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让企业在高校树立了口碑,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淼焱,刘文杰.中国企业网络营销技术和策略的国际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13,5:38-40.

[2]陈奎庆.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知识创新与创业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21-23.

[3]李时椿,刘冠,刘震宇,等.江苏高校创业教育调查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科技,2008,1:43-46.

[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

13.

[5]阎庆民.以创新驱动助力新常态[J].中国金融家,2014,12:17-18.

[6]宋专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诉求[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9+137.

[7]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6:11-13.

[8]沈超红,谭平.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2).

[9]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45.

[10]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11]胡燕.文化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之路[J].企业家信息(人大资料全文复印转载),2011(7):75-77.

[12]白远.我国文化创意产品消费需求现状与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2(7):25-26.

[13]张 英.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2012(11):59-66.

[14]李妍妮,唐艳玲.由体验式营销看DIY卖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J].中国商贸,2010(22):11-12.

作者:胡燕 邢金金 李媛 宗良纲

创业教育的IT产品营销论文 篇3:

构建实战型赛教相融的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独立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开展实战型赛教相融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改革实施中,首先对营销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解,然后与相应的学科竞赛进行对照,形成了3阶段的竞赛承接模式,即创业类竞赛巩固基本知识和复合知识,仿真模拟类竞赛提高策略知识的掌握,最后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战竞赛提高程序性知识的应用。从近两年来的应用探索来看,实训基地被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程成绩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战型竞赛;营销课程;赛教相融

一、概述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尤其在新时期下,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于“应用型”,不仅要求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融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能较好地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1]。但在产业升级、全球一体化、互联网经济兴起的新时期,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独立学院的营销课程目前仍难以对接这一新时代的需求,使得应用型人才短缺問题普遍存在。由此,构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构建实战型赛教相融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教学对于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着关键的作用。在营销类课程中实施校企合作方式的实战型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明确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调整教学内容等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应用型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创新创意能力,促成学生更好的就业、创业,从而使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得到优化,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推进产业和高等教育的有效对接是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很多校企合作的模式过于单一,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仍主要停留在人才培养的回报模式下,甚至一些合作项目对于单个企业来说还不是一项共赢事业,这导致合作的开展工作磕磕绊绊。但是通过校企合作来引入实战型的竞赛模式,对企业方来说是在年轻主流消费群中建立品牌忠诚度,拓展营销渠道的市场行为,对校方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实施,从而在原有合作回报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化市场回报,能够真正达到“共赢”目的。

(三)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紧缺普遍存在于各大企业及地区,但是我国不少院校仍采用的是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没有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使得从学校走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国家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创业是十分艰辛及高风险的,光凭一腔热血及理论知识恐难以成功,有必要使学生在创业前深入体会市场竞争的风险及具体应对策略的使用。由此可见,通过实战型的教赛融合方式不仅能更好的传授理论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

三、应用型独立学院赛教相融的现状

社会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最终都要依靠人才尤其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高等教育无疑是这支人才培养队伍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位列世界第一,其中独立院校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不断优化的一项重大举措,现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体系,取得了较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并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较为突出。下面将对独立院校的应用型发展定位、技能竞赛及赛教融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实,以及技能竞赛对校企合作深化的作用这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现状进行介绍。

(一)应用型定位仍处探索阶段

独立院校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优化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但从众多独立院校的发展规划来看,较多集中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的发展定位上,使得各院校之间定位趋同,发展错位[2];部分学校虽然定位明确,但惯性发展,定位缺乏有效落实。一些转向应用型定位的独立学院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评价制度不科学[3],实践类教学环节比例不足、实践教学资源匮乏[4]等问题,使得课程设置中存在“大一统”的现象而缺乏个性,专业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地方特色,没有学校特色。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不少学者都给出了颇具建设性的建议,如优化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3],构建“实践第一”的教学体系,努力实现大实践教学观[5],采用基于场景的模块化教学[6]等教学方式创新。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7],特别是针对独立院校的培养模式,较多建议处于指导性层面,对于具体落实到课程操作的较为缺乏。

(二)不少竞赛离实战还有较大距离

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8],学科竞赛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育[9],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10],此外也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11]。

鉴于此,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特别是近年来随创业教育的兴起,创业型竞赛更是成为了高校学生竞赛的一个重要项目。但目前高校的创业竞赛也存在项目过于理想化,缺乏市场意识;参赛团队竞赛成分重,项目难以落地;创业配套服务欠缺,缺乏后续支持[12];内容以策划书或商业计划书为主,部分竞赛虽采用了计算机模拟仿真,但竞赛项目仍难以达到真实的市场环境。所以,通过竞赛帮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真枪实战”,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实战型融合多集中在高职类院校

“赛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13],因此将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合理融合,形成赛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技能竞赛带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已成为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开始在高校试行。

教学与竞赛是相互融合的,技能竞赛不仅是一次竞赛,还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是教学成果的检验方式、教学活动的延伸,虽然目前学科竞赛带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参与竞赛主动性不够、学科竞赛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协调问题[14];课程师资队伍不够合理,学生实践不足[15],大多数竞赛项目只能是“演习”而非“实战”,无法有效满足企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实施过程中在课程理论与实践融合方面,特别是贴近市场的实战型赛教融合仍有待提升。此外,目前赛教融合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较多集中在高职类院校[13-15],而本科类的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毕竟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故一些赛教融合的实施方式难以应用于独立学院,未来有待完善及补充。

(四)技能竞赛成为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要求,越来越受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视。但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不足,双方关联大都是松散的,一些实训基地有名无实,不少实习实训停留在人员的流动层面,很多企业不愿配备专门的技术指导和提供生产设施给学生进行生产性操作,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明显不足[16]。

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通过技能竞赛深化校企合作的相关建议,认为学科竞赛可以有效促进校企合作[17],并已在高职类院校取得了较好效果[18],但是由于学校性质、功能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有其特殊性,在培养人才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有效利用技能竞赛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有待开展针对性研究。

四、实战型赛教相融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时期背景下各独立学院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始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虽已取得较多成果,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等主要环节,一方面难以体现独立学院的特色定位,另一方面,应用型定位还不能有效体现,致使学生的应用型综合能力仍与企业需求有断层。针对上述问题,对营销类课程采用实战型赛教相融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并行导师制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通过赛教相融方式,引入“导师制”教学模式,由竞赛指导教师(学校教师、企业经理等)担任学生的师傅,给予课程在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方面的指导,通过竞赛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培养出具有就业优势的学生。

(二)完善教学内容,注重隐形知识培养

教学内容的设计落脚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营销类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如图1),形成“基本知识”、“复合知识”、“策略知识”及“程序性知识”四大块。“基本知识”指营销课程学习不可或缺的相关概念类知识,如专业术语、理论概念、发展历史、特点、公式(模型)等。“复合知识”指学习者从事营销课程的学习时使用的除课程知识之外的全部知识。这两类知识都是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屬于学生掌握的显性知识,但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还需要知识应用及自学能力的隐性知识,即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习更加成功、自主、愉快所采用的技巧、方法或行动等方面的“策略知识”,以及有关“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这两类知识可以通过实施具体的比赛活动而获得。由此,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分解,然后将各模块知识与技能竞赛进行对应结合,将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体现,从而实现“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赛教相融模式。

(三)改进常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把课堂教学从传递性教学转变为探索性、训练性教学,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掌握方法、提高素质。实施中根据竞赛的内容按结构主题进行分解(如图2),然后编制成相应的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主题、作业内容等命题任务,通过这些拆分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一定的课程内容,在讨论、模拟方式中再通过教师引导来巩固自学的内容,这些训练内容培养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竞赛、享受竞赛并获得优异的竞赛成绩。

(四)竞赛按理论到实践进行分层应用,提升综合素质

各相关专业每年都有相应的学科竞赛,各学科竞赛在能力培养上又各有侧重点,但多为独立开展,之间缺乏整体性的承接应用,未能有效发挥已有竞赛的最佳效益。由此,需要将相关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形成有递进联系的竞赛系统。通过对学院已有学科竞赛的梳理,整合成理论到实践的3阶段竞赛模式(如图3),具体为将创业类竞赛应用于学生创新创意及文案策划能力的提升,将仿真模拟类竞赛应用于理论与实践的过渡转化,最终通过实战类营销竞赛来提升实践能力。这3个层次由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入,从而整合形成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竞赛管理模式。

五、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启示

(一)三阶段竞赛模式的实施

根据上述改革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所在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首先,将市场营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模式,如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战略、市场推广策略等课程知识通过学院已立项开展的“挑战杯(教育部)”、“东湖杯(校)”、“古枫杯(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省教育厅)”、管理案例分析竞赛(省教育厅)等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思考及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策划方案写作方面的应用能力。以上这些竞赛在开展中都是全院学生不限年级均可参与的,但我们会着重要求营销专业大二的学生全体参与,主要目标并非是参赛获奖,而是通过竞赛的参与,实现课程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提高学生对课程显性知识的掌握能力。一年后,利用“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教育部)、省大学生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竞赛(省教育厅)等模拟仿真类竞赛,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操作的理解,提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应用,进一步巩固显性知识,并提高隐性知识中策略知识的掌握。最后,为弥补目前已有竞赛在实战能力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弱的缺陷,面向大三下和大四上的专业学生开创一些与企业深度合作,以高校市场拓展(品牌推广)为目标的营销竞赛,提高学生隐性知识中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挑战杯、电商大赛、管理案例分析竞赛等创业类竞赛在多数独立学院都有开展,且往往属于学院的一类竞赛项目,故而这些竞赛项目的实施较好,通过竞赛能较好的提高学生在策划方案写作方面的应用能力。沙盘模拟类的相关竞赛除教育部等举办的一类竞赛外,近些年来也有不少企业组织的模拟对抗赛,常作为二类竞赛开展,由于模拟对抗赛的趣味性及信息、结果反馈快,较受学生喜欢,一般而言独立学院的仿真类竞赛开展得也相对不错。相比之下,校企合作开展的实战类竞赛需要学院根据自身情况,联系企业洽谈,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竞赛开发设计,故而实施有一定难度并在各院校会呈现出差异性。

由此可见,在理顺学科竞赛的分类承接关系之后,竞赛相融的课程教学改革目前最关键的就是作为归结点的实战类竞赛,故而下面就所在学院的实战类竞赛实施为例提供相关建议及启示。

(二)校企合作的实战型竞赛开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学分制的开展实施也使学生更具主动性,另外,学院与当地企业成功开展了“天使珍珠班”、“精工班”等订单式培养项目,这些为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实战型竞赛提供了丰富与坚实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以“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大赛”和“社科奖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为代表的实战型竞赛。

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大赛的比赛内容共包括创业方案策划和营销实战两个部分。创业方案策划要求围绕娃哈哈的命题内容进行定向策划,策划案提交结束后进行方案答辩。营销实战要求根据娃哈哈提供的销售产品,结合初期策划方案开展产品营销,按销售金额进行评比。竞赛以团队方式进行,每队由3-5名学生,1-2名指导教师组成,比赛成绩由策划案、营销实战及现场答辩三个环节的评比得分综合而得(如表1),权重分别为40%、40%、20%。

为使竞赛的实施更加有效,在竞赛开展前,结合市场营销课程实习环节,把营销专业的学生送到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参观自动化生产线,开展产品品尝、现场见面会等活動,从而使课程知识从书面文字与生动的、可见可摸可品的实物相结合,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这也提高了学生在后期参加娃哈哈竞赛的积极性,并且能在竞赛中更加有效的传递企业的文化、企业宗旨及产品信息。通过娃哈哈竞赛的开展,加深了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建立起的实训基地能真正发挥出功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三)实战型竞赛实施的成效及启示

娃哈哈市场营销实践大赛目前已开展到第九届,整体竞赛的管理及规范性已较为稳定,每届企业都会发布6个左右,企业当年主推的新品作为策划环节的命题,另外会提供20个左右的产品作为销售实战环节的使用产品。从近2年学院的竞赛实施来看,学生对营销专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有了较大提高,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入。由表2可见,随着赛教相融竞赛的开展,学生在营销类课程难度增加的情况下,各课程的平均成绩仍有提高,成绩中等以上学生的比例在稳步增长,尤其是90分以上的优秀比例增加显著,说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越来越深入。

实战型竞赛的开展在校企合作、学科竞赛之间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通过设计一种实战型的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市场开拓的产品竞赛命题,让企业乐意进行合作,再由竞赛深化合作内容,如成立实训基地,输送专业人才,企业家走入校园等。另一方面,学院教师根据企业的竞赛命题,将竞赛要求合理分解至课程知识中,通过教学及技能竞赛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赛教互长,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童小军,翟小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于微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137-139.

[2]董亚.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5.

[3]谭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4]邱章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6(1):76-78.

[5]李祖欣,张起祥,章东飞.地方性独立学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3):25-27.

[6]田彩云,郭心义.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5):106-109.

[7]杨春春,刘俊萍.中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28.

[8]邱文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基于学科竞赛的功能效应[J].当代经济,2015(1):107-109.

[9]胡电喜.基于创业计划竞赛的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9-181.

[10]范春风,常艳芬.学科竞赛和学生就业、创业的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3(27):185.

[11]崔媛媛,等.教学竞赛对提升高学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4(3):298-299.

[12]涂勤.高校创业竞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8):93-95.

[13]刘晰等.“赛教融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17-120.

[14]王满四,郭成.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来自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學论坛,2015(1):111-113.

[15]吴年祥,陈小林.赛教融合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54-156.

[16]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

[17]芮琳琳.以技能竞赛为载体,推进国贸专业校企合作——以应天学院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212.

[18]潘庆.高职校企深度合作开展供用电专业技能竞赛的创新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4(4):120-122.

作者:童小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PBL高职高专医学教育论文下一篇:高中STS教育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