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最高理想范文

2022-06-24

第一篇:人类的最高理想范文

马克思教案-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

第八章 人类理想王国的永恒追求22800

——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类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趋势

1、社会进步及其特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的过程。

社会的运动和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方向性,具有前进性。社会的发展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体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交替,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低级形态)。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性、必然性、决定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一种质变或飞跃。 马克思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 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过程。列宁说:“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①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也不可能取消历史的前进性,也没有取消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一方面对前进中的曲折和挫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未来要有充分的信心。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 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对此,马克思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经典的表述,其核心思想是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面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而这种决定性是在社会运动主体的选择中体现和实现的。

2、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行为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不能被任意地夸大。客观的历史规律性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第一位的,而人的选择是第二位的,它并不能使历史的发展违背自己的规律。

首先,主体的选择是以不可选择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①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以及文化传统。

其次,主体的选择不是无限制的,而总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所提供和展现的可能性空间中进行选择。在社会发展道路的不同层次上,它所提供的选择空间是不相同的。

再次,主体在这种可能空间中的选择,也是受着各种条件的决定和影响。

最后,主体的选择所达到的结果,也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一种选择是否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是否促成了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的行为和努力,还取决于社会的客观条件和进程,受着社会规律的决定。

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辩证统一的。

三、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

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发展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决定性和客观制约性。例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必须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规律的制约。又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人类社会整体的发展过程是严格地沿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的道路前进的。

2、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首先,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其具体发展道路各有自己的特点。

其次,在社会交替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也有不同特点。

最后,一个国家可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超越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到更高的社会形态,这最突出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与人类社会整体运动过程和发展道路相联系的,而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与构成人类社会整体的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机地体现着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一方面,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人类历史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中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必然带有中国的特色,这是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体现。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属性分为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主要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身保存(防卫本能)三种基本机能。

2、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非动物性或超动物性。一方面是相对于自然性而言,是比自然性更高级的一种生存方式的特点,它是对自然属性的超越。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的个性而言,也就是说人的社会性是在人们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离开了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他的社会属性也就谈不上了。

人的自然属是社会化的自然属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它就不再是人的自然属性了,而是动物的属性。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①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从第一个层面深入到第二个层面。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的本质的第一个层面。人类早期曾崇拜动物图腾,只是主动地认同于动物界。随着自我意识的进步,思想家们指出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各类动物,这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大进步。

要真正认识什么是人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共同性进到人的差异性,从人与人的区别中揭示人的本质。

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理解从“类本质”深入到“类内本质” (人类内部的个体的本质),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人的本质的两个层面

马克思他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

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是人的劳动。是劳动创造了人,使人猿相揖别。人的道德性、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都是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关系是人的社会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根本区别。马 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以下几方面涵义:

首先,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其次,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应该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人。社会关系简单地说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进一步说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再进一步,还可以分为若干方面,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以及道德关系、宗教关系、法律关系,等等。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应该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入手。 最后,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有主次之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的支配的作用,它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人在生产活动、交换活动、分配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标志着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

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所谓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

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

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

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

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

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有主次之别。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

3、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我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重视人生修养的传统。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等。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对理想人格的探讨,并形成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乏有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为追求理想人格而奋斗乃至献身的榜样人物。

当个体的自然生存与民族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舍弃个人生命以维护民族利益,这是传统理想人格理念和学说的主旨所在,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就历史渊源来说,肇端于孔、孟。在个体的自然生存和道德激烈冲突而难以两全时,强调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这在孔子那里叫“杀身成仁”,而孟子则称之为“舍生取义”。孔、孟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捐躯以实现“仁义”之道,但回响在志士仁人身上却是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操的旋律。在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时,“成仁取义”的殉道观就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宋元之际,文天祥在慷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就是由于他自觉地为民族利益去“成仁取义”。他身陷囹圄中所作的《正气歌》,广为流传,使“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代称。自从西方的炮声,结束了大清帝国与世隔绝的状态后,中华民族面对的是国土沦陷、列强环伺的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寻求真理时,又时时回顾传统哲学,作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近现代中国,“成仁取义”成为志士仁人报国反帝,抗敌御寇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毛泽东在《致何千之》的信中说:“如果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赞扬一番。对于当前的抗日战争是大有帮助的。” 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学说,强调民族气节,重视道德情操,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个体融于民族集体的价值倾向。这里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论关于个人和集体等关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不少相近之处。

第三节• 人的自由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1、人的自由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与解放有相近之处,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人的活动,一是受自然条件束缚,二是受社会条件束缚,三是受人自身条件束缚。相应地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也就在于在这三个领域中解除束缚,克服限制。人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认识和驾驭自然力,不再受自然力的盲目摆布。人在社会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是突破旧的社会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从自身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人的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的自由总是在一定基础上和一定条件下的自由。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同时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

2、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必然性,并利用其来改造世界,达到人自己的目的。 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①

二、人的发展及其特征

1、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主要指个人的发展,指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体力或体能是人的身体组织,它是人的其他方面能力的生理基础。智力或智能指人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包括人的抽象思维,也包括形象思维;它不仅是一种复杂高级的认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个性指人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感情和意志等方面的品质。交往能力则指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能力和力量,它一方面是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性和交往的广泛性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在社会关系中自主性等的表现。

2、人的发展的特征

人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它是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在人的综合发展中,马克思主义突出强调的是“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的发展是指的是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马克思多次提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等。

人的充分发展则是从程度上谈人的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才能的充分的发展是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发展,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畸形发展。

人的发展具有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才能发展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都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才能的施展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离不开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具有全面性。 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① 。

人的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发展有不同的内涵和历史形态。

三、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经济形态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曾从经济形态发展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的角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 占统治地位是第一个历史形态。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只限于共同体内部,只是在孤立的地点和狭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方性联系。在这种原始的社会关系下,“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 [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 ① 这个历史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

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个历史形态。此时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的体系。由于社会关系以异己的物的关系的形式同个人相对立,人的发展依然受到社会关系的束缚和压抑。然而,它“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② ,从而为更高历史阶段的到来创造着条件。这个历史形态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③ 是第三个历史形态。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与未来的产品经济相联系的。

2、社会形态与人的发展

结合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在 原始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相当简单。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那时物质生产活动、求知活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都融为一体。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原始的全面性,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是生存活动本身所同时需要的。人的各种潜能没有割裂开来,包含有进一步发展的朴素的丰富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低下的,尤其是人的智力的发展水平很低。这是与那时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简单相适应的。

奴隶社会 一方面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进入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又是从公有制社会进入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分工也开始发展起来。这就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的政治领域成为社会中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公共领域的存在为人们在这个领域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精神生产和艺术发展方面,也有了发展的条件。这些都是人的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奴隶社会开始了阶级的分裂,人的发展也出现了分裂和极端的不平衡现象。奴隶们丧失了作人的资格,造成广大的奴隶在个人发展上的严重退化,这是对人的发展的否定。相反奴隶主作为特权阶级在自身发展上有优越的条件,但奴隶主由于脱离劳动而经历着另一种退化。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前提。奴隶变成了农民,社会地位和劳动积极性有了提高,有利于农民在农业以及相关副业方面才能的自由发展。在手工业方面,由于劳动者通常必须熟悉劳动全过程,独自完整地生产产品,因而他们在自己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发展是比较全面的。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有很大发展,地主阶级中出现了许多多才多艺的人物。但是,封建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的发展,特别是劳动者的发展。劳动者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所受剥削和压迫十分沉重,他们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于从事农业劳动以维持生计,没有权力享受和发展。而且劳动者被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从事着简单而单调的劳作,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和眼界受到极大限制。在精神生活方面受着严格的意识形态控制,没有发展的余地。知识分子虽然有较为有利的条件在精神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但他们由于脱离物质生产而往往只能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私有制社会和阶级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造成庞大的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人阶级有了人身自由,社会工作岗位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也有利于人们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闲暇时间的延长为人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着人们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完整产品的劳动过程分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环节,劳动者成为机器的附件。

从以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也得到发展。但是,由于分工的发展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各方面状况的影响,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的发展是分裂的。统治阶级由于占有社会财富,处于特权地位,能够支配并不充裕的社会财富,因而有更好的条件发展自己。这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即劳动者的发展机会为代价的。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分裂一方面使劳动者失去发展机会,同时也使剥削者的发展具有先天的缺陷,特别是他们脱离生产,养尊处优,生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中。这说明,阶级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个社会中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根本缺陷,这一缺陷的克服就是人类从阶级社会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四、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1、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伟大理想,是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向往的伟大目标。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归于消失,社会的精神生产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社会摆脱了盲目的异己力量的支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重视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揭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②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晚年,恩格斯又在一则信件中援引《共产党宣言》中的那段话,用以表述人类未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更高更充分的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精神生产的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另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差别和对立的消除,使一切人有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2、 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理想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科学论断。他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特点。人的全面发展还具有更多的相对性。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地全面提高,即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提高。

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2• 如何理解社会发展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3•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怎样理解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5• 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阶段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3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3 页。

① 《列宁全集》第 29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22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0 页。

《文天祥全集》卷十七《纪年录》,中国书店 1985 年影印出版,第 465 页。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5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8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9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4 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4 页。

①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9 页。

第二篇: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它不仅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学术热点中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古今对比,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针对当今时代和谐问题的凸显现象,提出要重读古代先哲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并全面地阐述了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儒、道、墨家学派的和谐思想内涵和追寻的和谐社会理想,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内容和传统和谐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得出了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想尝试在前人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思想和社会实践,以便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或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

一、社会和谐。其形成的原因、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第四,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史为鉴”,从古代传统和谐思想和治乱兴衰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无疑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重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继承和弘扬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必须尚贤使能,广纳良才。只有充分吸收借鉴先人们有益的和谐思想和实践经验,才能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的理想社会。 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创新,必将为全世界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作出令人瞩目的伟大贡献。

第三篇: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

如果人类没有了理想,世界又会怎样?

理想是登山运动员心中的高峰,长年保持着不变的磁力;理想是淘金者梦中的宝藏,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芒;理想是幼鹰眼中的天空,始终涌动着湛蓝色的生命力。理想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把柔弱变成刚强,把丑陋变成漂亮,把寒冷变成温暖,把无知变成睿智,把渺小变成伟大。如果没有了理想,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理想的背面便是现实。

现实是登山运动员眼前的大山,高不可攀;现实是淘金者脚下的道路,危机四伏;现实是幼鹰身旁的深渊,有去无回。现实似乎也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阻挡一切前进的脚步,摧毁一切不坚定的意志。现实不是理想。

美好的理想,残酷的现实。

美好的理想总是使人向往,总是有些人喜欢幻想,沉醉于理想。理想确实可以让绝望者重新找到希望,但同时也可以让充满希望的人感到绝望。理想只是对未来的向往,而未来决不是现实,如果只是向往,理想只会出现在梦里,而永不能成为历史。正如登山运动员不经过艰苦训练便不能到达顶峰,淘金者不面对危险便不能找到金矿,幼鹰不战胜深渊便不能拥抱蓝天。

理想与现实、快乐与痛苦、简单与困难、强悍与弱小、真诚与虚假、拥有与失去、繁荣与衰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最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存在、交织、聚拢、散开、消亡。有的人为了追求美好的理想而不断努力,也有的人为了改变残酷的现实而艰苦奋斗。他们是把握现实的人。

有人说理想是大海中航行的灯塔;也有人说理想是蜜蜂日夜寻找的花蜜;还有人说理想好似一串珍珠,一颗连着一颗,串连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而我觉得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追求。

有位诗人曾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青少年失去了理想,生活就失去了光彩。生命就会枯萎。有了理想生活就充满了希望,生命就会闪光。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山泉的理想是池塘;幼苗的理是栋梁。物尚有理想,作为万物灵长的人;作为跨世纪的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应该

有远大的理想!

从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知识爆炸,信息革命。多少年,多少代,多少志士仁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我们的今天,是父辈们用蘸着鲜血的理想换来的;我们的明天,更需要我们用蘸着汗水的理想去创造!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变成珍珠,石头要化成黄金。青春的魅力,应当使枯枝长出新叶,沙漠变成绿洲。这才是青春的美,青春的努力,青春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阳光,合起来便是一轮太阳,就是一个春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束纤维,织起来便是一叶巨大的风帆,就可以推动祖国航船的前进。

我们是龙的传人, 是华夏子孙,我们应该用青春拥抱未来,前方是新世纪的曙光,是我们的用武之地,我们正当青春少年,应该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之等闲”的雄心壮志,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灿烂的理想之花。用拼搏的双手去开拓祖国美好的未来。

同学们。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祖国的兴衰取决于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只有我们这代人努力奋斗,进一步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的民族才能强盛,我们国家才能屹立于世民族之林的前列。

我们,是追求理想的体现者;

我们,无愧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

奋斗吧!未来属于我们

让我们继承父辈们的精神,扬起理想的风帆,直奔成功的彼岸。争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只争朝气的学习精神,以实现远大理想而拼搏吧!

的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座用努力和奋斗凝成的桥,这座桥将引领着人类走向光明。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从古到今为了理想不间断的奋斗史。因为理想,所以奋斗。远古的想象在如今的世界里已成现实。理想在奋斗中一个个地被实现了。

如果人类不能把握现实,世界又会怎样?

第四篇: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 识 论文题目: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选 修 课 课 程 论 文

化 学 与 人 类

课 程 老 师:

学 生 学 号:2008021110

学 生 姓 名:猪猪

学 生 学 院:外国

化学与人类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摘要: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现在的资源一定的压力,化学在这其中有什么作用咯?本文主要从衣食住行、健康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的一些倡议。

关键词:化学与日常生活 健康 人类文明 人口的增加

引言: 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那化学对我们生活为什么这样重要,在我们学习中,有这样一门课,叫化学与人类的教学内容。

化学与人类是高等院校文史、财经、政法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化学选修课,它是培养文管类的学生培养上述几类文管类人才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了解衣、食、住、行与化学的关系,透过化学这个窗口,对自然科学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有一概括了解,从而达到开拓视野、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现行高中必修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为基础,对若干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结构、周期律、化学键、化学计量、烃及其衍生物等)作必要的复习和适当的提高。通过讲授能源及其开发利用、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化学与生命现象、营养与健康、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学科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使化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并注重把化学放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领域中审视其重要价值,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文理渗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下面阐述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

衣服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如人造纤维、尼龙、的确凉等衣料大部分都是石油提炼成的化学品制成,这些都丰富了人们的衣橱。

食物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

住屋方面:建筑材料如三合土(水泥)、钢筋、磁砖、玻璃、铝和塑胶等均来自化学工业的制成品。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 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

交通方面: 如飞机、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所用的燃料均是石油工业提炼成的副产品。飞机机身是由特殊的合金制造的。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如防腐剂、抗氧化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疏松剂、增稠剂、消泡剂、甜味剂、着色剂、乳化剂、品质改良剂、抗结剂、增味剂、酶制剂、被膜剂、发泡剂、保鲜剂、香料、营养强化剂、其他添加剂。这些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些日常用品,就拿圆珠笔来说吧。圆珠笔是用油墨配不同的颜料书写的一种笔。笔尖是个小钢珠,把小钢珠嵌人一个小圆柱体型铜制的碗内,后连接装有油墨的塑料管,油墨随钢珠转动由四周流下。该笔比一般钢笔坚固耐用,但如果使用保管不当,往往写不出字来,这主要是因干固的墨油粘结在钢珠周围阻碍油墨流出的缘故。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在使用圆珠笔时,不要在有油、有蜡的纸上写字,不然油、蜡嵌人钢珠沿边的铜碗内影响出油而写不出字来,还要避免笔的撞击、曝晒,不用时随手套好笔帽,以防止碰坏笔头、笔杆变型及笔芯漏油而污染物体。如遇天冷或久置未用。笔不出油时,可将笔头放入温水中浸泡片刻后再在纸上划动笔尖,即可写出字来。

美容作用:有一头亮丽乌黑的秀发,修理得整洁大方、长短透度,呈现在众人面前时,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美的享受;相反,如果弄得蓬松邋遢,肮脏不堪,就会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党。

保护作用:成千上万根头发包裹着头颅,自然形成头部的第一防线。浓密、健康、清洁的头发,能使头部免受外界机械性和细菌的损害,对健身起着重要作用。

感觉作用:头发的感觉比较灵敏,当外界环境对人体有所影响时,不管风吹雨淋,还是日晒火烤,首先感觉到的是头发,由它发出的信息传送到大脑,从而采取多种防护措施。

调节作用:头发能发挥调节体温的作用。冬天,寒风凛冽,血管收缩,头发能使头部保持一定的热量;夏天,赤日炎炎,血管扩张,头发又能外散发热量。因此,头发具有既能保温又能散热的双重功能。 头发是一种从头皮里生长出来的纤维组织,是由细胞再生而形成的一种硬角质的排列。头发是由发根和发干两部分组成。

日常生活中 ,除了染发、烫发、电吹风和日光照射可影响发质外 ,头发梳理也可能引起头发损伤。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养我们的头发。

农业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们生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探求新型的无公害生物制剂及开辟新的物理农业解决方案已是当前循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物理农业手段的不断开发与运用,为化学农业所造成的瓶颈突破寻找到了新的空间,如超声波、紫外线、辐射、臭氧、磁场处理等方法都在生产上得以运用。为无公害生产提供了许多技术路径,但在农业生产中,水还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易获取的资源,做好水的文章,是农业增产增效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它是农业生产之命脉,而电功能水的开发,又为水的价值赋予了新的含义,也为农业无公害化的生产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高科实用之路。 总之,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化学,化学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尖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它在整个自然科学中的关系和地位,正如[美] PimentelG C在《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的“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它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是化学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也是广大人民科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化学教育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公民文化素质的需要。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东, 张宁.物理学中的熵理论及其应用研究[A].北京联合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1(1). [2] 余雪杰.浅谈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J].《内蒙古统计》2000 年 增刊. [3] 叶兆举.熵理论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的融合运用[D].福建师范大 学学士学位论文, 2006. [4] 张贤金.化学教学熵及其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006. [5] 樊茹婷, 粟智. 课堂教学耗散结构观[A].高等理科教育, 2007,3. [6]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J].教育研究, 1997(2): 65- 66. [7] [比]伊·普里高津著, 沈小峰, 等译.耗散结构理论[M].上海: 上 海人民出版社, 1987. [8] 周青, 高珊, 杨辉祥.对我国中学化学教材体现先进工具方法的 建议[A].化学教育, 2006, 3. [9] 余新武, 王九芬.中学化学教师的核心素质探讨[A].湖北师范学 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 [10] 吴江明, 丁茂山.中学化学教师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A].化学教 育, 2007, 6.

第五篇:人类的朋友

《人类的朋友》习题精选

(一)

1.词语填空:

青( )欲( ) 窗( )几( ) ( )空( )惯 大( )大( ) ( )不( )会 和( )相( ) 2.句子练习:

许多鸟都是我从未见过的,有的____,有的____,有的____„„令人不能有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3.积累文中的常用成语、优美词句和精彩句段。 4.小练笔:

请你设计一条保护环境的广告。

《人类的朋友》习题精选

(二)

1.课文回放。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 ),也是所有生物的( )之;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星球上,( )是人类的朋友,( )也是动物的朋友。

2.上网搜集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3.通过学习与感受,请你写一份“保护自然,保护动物”的倡议书。

《人类的朋友》习题精选

(三)

一、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驱( )车 和谐( ) 婉( )转 嬉( )戏 浣( )熊 摄( )像 驯( )养

瀑( )布 水泊( ) 拇( )指 宠( )物 栖( )息

二、阅读训练

鸦阵

故乡失去的景观很多,鸦阵是其中之一。

鸦是指乌鸦,我们这地方土语叫“老鸹”。五六十年代,这种鸟儿很多。几乎每个村庄,那高高的树梢间都有乌鸦筑的巢。未进村,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那乌鸦巢也是乡村的景观之一吧。它使我们感到,鸟儿和我们人类住在同一个村庄。

出沛县城向西北,三里一堡,二十四里路共八个村庄。我们住的村庄叫四堡。我们村的地半沙半淤,称不上沙土窝,再朝西北,到六堡、七堡、八堡,就是沙土窝了,那是“微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土质瘠薄,多碱,比较适宜种的庄稼有花生、红芋。我们称那个地方叫沙土窝,也称花生窝。每年秋天到刨花生的时候,便常常会形成这样的景观:成千上万只的乌鸦从西北飞来,像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遮天盖地,带起一阵狂风,这便是鸦阵。这鸦阵很惊心动魄,显示出鸟类的一种气势和威风。当鸦阵过来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便挥着手臂朝那天上的乌鸦呼叫:老鸹老鸹使风来,给我削个花生来。这鸦阵竟使我们的童年变得欢乐无比。

鸦阵的形成,自然和那沙土窝的花生收获有关。刨花生总是剥不尽的。那收获过的花生地,正是乌鸦觅食的好地方。于是,这季节聚集了成千上万只乌鸦也就不足为奇。 后来,这鸦阵便消失了;再后来,在故乡的天空或树丛,连乌鸦也很难见到了,因为这地方已容不得乌鸦的生存,它们或被农药药死,或为逃避猎枪的追捕,而迁徒到山区去了。

自然界不仅有鸦阵,还有其他动物的阵容。如某天某个时辰,突然有人发现大批的燕子飞过,或是麻雀飞过,喜鹊飞过,甚至看见有成群结队的黄鼠狼穿过大路。至于在水中,成群的鲤鱼,或是成群的黑鱼、鳊鱼、鲢鱼„„可称之为鱼阵。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世界同样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神奇、充满梦幻的世界。 而现在,这种景观是越来越少了。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

1. 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成千上万只的乌鸦从西北飞来,像一片黑压压的乌云,遮天盖地,带起一阵狂风,这便是鸦阵。”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比喻 C. 排比

2.作者为什么无比留念家乡的鸦阵?

3.“多么希望故乡在创建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动物们留一片生存的环境。这地球,毕竟不只属于我们人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请你具体发表你的见解?

答案: 1.B 2.鸦阵曾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欢乐,鸟类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美好时光让作者难以忘怀。 3.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现状的忧虑,对动物的爱惜之情。 4.(略)

《大自然,你好》习题精选

(一)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ü luî jiù juý jí ( )节 ( )阳 ( )妈 ( )嘴 书 ( ) tài jī jiàn dí ( )山 ( )喳 ( )康 启( )

二、比一比,组词语。

境(

) 骤(

) 补(

) 燥(

) 枝( ) 娇( )

镜(

) 聚(

) 朴(

) 躁(

) 技( ) 骄( )

三、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1.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

————————————————————————————————————— 2.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我们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

四、填写词语。

五( )十色 陶( )情操 无奇不( )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朝霞和日出

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的颜色。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接着,他由淡红慢慢变成深红,在有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缤纷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我爬上山顶凝望那遥远的天际,彩云在不断的变化:一会儿好像红苹果,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一会儿仿佛又变成了蓝宝石、珍珠、彩云„„瑰丽无比的朝霞,变化莫测。 没有多久,火球般的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地升起来了。霎时,远近的树木,地上的花草,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都披上了晨曦,充满了朝气。尤其是那草木枝叶上的露珠,像镶了边的金刚钻一半。经过山腰,好看极了。我第一次登山,真没想到,日出的景色,竟是这样的美丽!

原野的清风,徐徐吹着,我尽量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尽情地欣赏着清晨的美景,不由喃喃地自语:“大自然啊,你多么美丽!”

1.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朝霞色彩变化的词语。 ( )——( )——()——( ) 2.用横线画出一组排比句。 3.读第三自然段后填空。

作者用()比喻( );又用( )比喻() 4.你喜欢文章中的哪句话?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ü luî jiù juý jí tài jī jiàn dí

(佳)节 (洛)阳 (舅)妈 (撅)嘴 书 (籍) (泰)山 (叽)喳 (健)康 启(迪)

二、比一比,组词语。

境(环境) 骤(步骤) 补(补充) 燥(干燥) 枝(树枝) 娇(娇气) 镜(镜子) 聚(聚会) 朴(朴素) 躁(急躁) 技(技术) 骄(骄傲)

三、把两句话合成一句。

1.老师告诉我们要学会细致地观察事物。 2.我们迈着轻快的脚步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

四、填写词语。

五(光)十色 陶(冶)情操 无奇不(有)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鱼肚白)——(淡红)——(深红)——(金黄)

2.“一会儿好像红苹果,一会儿又好像紫葡萄,一会儿仿佛又变成了蓝宝石、珍珠、彩云„„”

3.作者用(火球)比喻(太阳);又用(金刚钻)比喻(露珠) 4.略。

《大自然,你好》习题精选

(二)

1.“撅”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时,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组词为:( )。

“籍”字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时,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和它字形相近的字有( )、

2.多音字:

籍 jí ( ) 号 háo ( ) jiâ ( ) hào ( ) 3.摘抄文中感人的句子。

《大自然,你好》习题精选

(三)

1.张海迪,1955年秋出生与( )。五岁的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 )。她被称为当代的( )。

2.如果你遇到了像小鸥这样的烦恼你会如何做通父母的工作? 3.上网搜集张海迪的其他作品,办一个海迪资料库。

4.小练笔:给你远在外地的亲人或朋友写封信,把你在大自然中的见闻与感受告诉他。

《动物二章》习题精选

(一)

1.火眼金睛

喉( ) 稍( ) 舷( ) 狠( ) 候( ) 哨( ) 弦( ) 垠( )

2.填词小能手

( )的湖面 ( )的波纹 ( )的水痕 ( )的稻田 ( )的蓑毛 ( )的长喙 3.课文内容精彩回放

那____的蓑毛,那全身的_____,那铁色的______,那_____的脚,增之一分则_____,_____则嫌短,______之一忽则_____,____之一忽则_____。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_____水面,_____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_____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______出来,又把它______水里。

《动物二章》习题精选

(二)

一、看拼音写汉字。

lú cí huán xián hïu náng zhú güo lù sī báihâ ( )( )( ) ( )( ) ( ) Jìng xiá suō máo shìhào wàng shào ân huì shī yùn ( )( ) ( ) ( )( )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 )水面,( )翅膀( )渔船,( )鼓鼓的。渔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 )喉囊的鱼( )出来,又把它( )水里。

2.白鹤太大而( ),即如( )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 )。

3.那雪白的( ),那全身的( ),那铁色的( ),素之一忽则( ),黛之一忽则( )。

4.鹭鸶实在是( ),一首( )的散文诗。

三、写出两首关于鹭鸶的古诗。

《动物二章》习题精选

(三)

一、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章( )节 鸬鹚( ) 船舷( ) 竹篙( ) 波光粼粼( ) 喉( )咙 锦囊( ) 吞( )没 鹭鸶( ) 白鹤( )

蓑( )毛 长喙( ) 粉黛( ) 镶嵌( ) 镜匣( ) 嗜( )好 放哨( ) 恩惠( ) 铿锵( ) 风韵( )

二、填写词语。

一望无( ) ( )烟四起 ( )中不足

三、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 缩写:十来只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 2.扩写:鹭鸶是一首诗。

——————————————————————————————— 3.把两句话改成一句话:

湖面上有一只小船。有一个渔人坐在船上悠然地吸烟。

———————————————————————————————

四、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只要( ),拿竹篙( ),鸬鹚就都( )。( )立刻失去了平静,( ),无数浪花( )。 2. 那(

)的蓑毛,那(

)结构,那(

)的长喙,那(

)的脚,增一点儿(

),减一点儿(

),素一点儿(

),深一点儿(

)。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1)这段话在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为这幅画起一个名字。 (2)这段话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3)如果把“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这句话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2.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________(一抹

一扫

一挥

一指),鸬鹚就都________(拍

扇)着翅膀________(跳

飞)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________(越

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________(揪

提)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________(拿

拽)了出来,又把它________(丢

抛)进水里。

(1)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充课文内容。

(2)哪一句描写的是失去平静的湖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六、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下午,雨像一个不失风度的鼓手,戛然而止,翩然而去。清新的山风漫过,气氛活跃多了,嘘叹声不绝于耳,放眼望去,山谷一轮红日高悬中天,和雨雾交相辉映,别具情趣。大山像受过洗礼的新生婴儿,鲜活,娇嫩。树木葱郁,清清爽爽,无名鲜花饱吮雨露,撒在山坡绿毯上,阳光映照,像眼睛,像星星,像珍珠,亮晶晶的。

随着一阵惊呼,一抬眼,只觉满目绚丽,一道彩虹飞架南北,一头扎在谷底紧聚的几家农舍中,一头跨入山的那一边。雨后一碧如洗的天空,如一块纯净透明的琥珀,倒映着圣殿的光华。虹柔似彩纱,又健若蛟龙,重重叠影扑朔迷离,更增添了真影中的虚幻。

我真希望溶入大自然这绝妙的画卷中!

1.第一段写“雨后”山中景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 2.第二段写________,使山间意境更加艳丽。

3.第二段作者连用八个“一”,写出作者是什么的心情? 4.解词:翩然 绚丽 扑朔迷离

答案

一、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

章(zhüng)节 鸬鹚(lú cí) 船舷(xián) 竹篙(güo) 波光粼粼(lín) 喉(hïu)咙 锦囊(náng) 吞(tūn)没 鹭鸶(lù sī)

白鹤(hâ) 蓑(suü)毛 长喙(huì) 粉黛(dài) 镶嵌(xiüng qiàn) 镜匣(xiá) 嗜(shì)好 放哨(shào) 恩惠(huì)

铿锵(kýng qiüng) 风韵(yùn)

二、填写词语。

一望无(垠) (炊)烟四起 (美)中不足

三、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缩写:鸬鹚站在船舷上。

2.扩写:雪白的鹭鸶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3.把两句话改成一句话:湖面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一个渔人在悠然地吸烟。

四、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2.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五、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1)鹭鸶钓鱼图 (2)比喻、拟人 (3)略

2.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________(一抹

一扫

一挥

一指),鸬鹚就都________(拍

扇)着翅膀________(跳

飞)进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________(越

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________(揪

提)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________(拿

拽)了出来,又把它________(丢

抛)进水里。

(1)一抹、扑、钻、跳、抓、挤、甩

(2)“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六、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1.拟人、比喻、排比。

例:拟人:雨像一个不失风度的鼓手,翩然而去。 比喻:大山像受过洗礼的新生婴儿。 排比:像眼睛;像星星;像珍珠。 2.雨后山间的彩虹。 3.欢畅喜悦的心情。

4.翩然:形象动作轻松的样子。 绚丽:灿烂美丽。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匆匆》习题精选

(一)

一、给词语注音。

( ) ( ) ( ) ( ) ( ) 徘 徊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赤裸

二、照样子,写词语。

匆匆: ( ) ( ) ( ) ( ) 头涔涔:( ) ( ) ( )

轻轻悄悄:( ) ( ) ( )

三、说说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仿写句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仿写: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望的双眼前过去。( )

仿写: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 仿写:

《匆匆》习题精选

(二)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意思相反的词。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

二、仿照例子写词语。

赤裸裸

伶伶俐俐

三、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3.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

《匆匆》习题精选

(三)

一、看拼音写词语。

cãn cãn shün shün nuï líng kuà huái rïng luǒ

汗( ) 泪( ) ( )移 ( )俐 ( )越 徘( ) ( )化 赤( )

二、按要求写文中的词语。 1. AA式 例:匆匆—— 2. ABB式 例:赤裸裸—— 3. AABB式 例:轻轻悄悄——

三、根据课文填空,再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 );吃饭的时候,日子( );默默时,便( )。

仿写:(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四、按要求写句子,再写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排比句: 2.拟人句: 3.比喻句: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开头提出了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又问这个问题?

2.作者是怎样写出时光来去匆匆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第一句有两个排比句式,把()比喻( ),想说明()。

(2)第二句是反问句式,把()比作( ),是想说明()。

(3)第四句中,作者扪心自省()。

六、从下面题目中选一个完成。

1.以“珍惜时间”为中心思想,写一篇文章,表现出自己或别人如何珍惜时光的(300字以上)。 2. 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300字以上)。

3.写写自己学了本文后的体会、产生的联想、受到的启发和教育(300字以上)。 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cãn cãn shün shün nuï líng kuà huái rïng luǒ

汗(涔涔) 泪(潸潸) (挪)移 (伶)俐 (跨)越 徘(徊) (融)化 赤(裸)

二、按要求写文中的词语。 1. 涔涔、潸潸、斜斜 2. 头涔涔、泪潸潸 3.伶伶俐俐

三、根据课文填空,再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写:略。

四、按要求写句子,再写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拟人句: 太阳他有脚哇,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3.比喻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略。 2.略。

3.(1)烟和薄雾比喻日子,说明过去的日子没有了 (2)比作游丝,说明痕迹小

(3)从小事切实做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人生更加精彩!

六、略。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习题精选

(一)

一、选出下面词语中黑体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建康(jiàn küng) 安然无恙(yáng) 惦(diàn)记 B、珍惜(xī) 天赋(fù) 长途跋涉(bá shè) C、门(mén)心自问 抚摸(mï) 征兆(tiáo)

D、潺潺(chán chán) 五彩缤纷(bīn fēn )

勿动于衷(zhōng )

二、比一比,组词语。

建(

) 掂(

) 拔(

) 瓣(

) 扪( ) 摩( ) 健(

) 惦(

) 跋(

) 辫(

) 们( ) 磨( )

三、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我们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健康无恙时,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天惦记着它呢! 健康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些人对待生命不懂得珍惜,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天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近,一位好友来探访我,她刚从丛林中长途跋涉之后回来。 长途跋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扪心自问:一个人在丛林中走一小时,难道发现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吗? 扪心自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奇怪的是,那些视力完好的人却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他们对展现在面前的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事物却无动于衷。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⑴________,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⑵________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

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⑴ A、跳动 B、激荡 C、回旋 D、徘徊 ⑵ A、启示 B、启事 C、启蒙 D、启发 2.“我”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句中提到的这种眼光是指什么眼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这一天里,“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彻底的转变,请你具体说说有什么变化? 转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B

二、比一比,组词语。

建(建设) 掂(掂量) 拔(挺拔) 瓣(花瓣) 扪(扪心自问) 摩(抚摩) 健(健康) 惦(惦记) 跋(跋涉) 辨(辩论) 们(我们) 磨(磨损)

三、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1.健康无恙:身体完好,没有疾病。 2.天赋:自然赋予;天资。

3.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4.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5.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⑴B ⑵D

2.因为“我”处于黑暗世界之中,感到很痛苦,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缺乏强烈的爱。

3.这种眼光是指“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而且似乎都有了生命。 4.指代“自己干了错事,悔恨莫及,而且两眼浸满了泪水”。

5.前:“我”整天处于黑暗寂静的世界之中,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后:“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习题精选

(二)

一、内容回放。

1.本文是以( )写出了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活的( )和( )。

2.( )两耳失聪的人,( )感到声音是何等的亲切;( )双目失明的人,才能意识到有视觉是何等的幸福。事情往往是这样,人们( )在失去一样东西时,( )知道它的可贵。

3.用“只有„„才”写句话。

二、补充词语模仿积累

1.( )彩缤纷 ( )姿( )态 数以( )计 2.我也会写:

三、倾诉衷肠寄语生活

同学们,课堂上我们进行了一个假设,在关于这个假设的交流中,我们时而哭、时而笑,时而叹息,时而掌声响起,因为我们都听到了发自自己内心的声音。事实上我们还拥有很多美好的时光,还拥有远大的理想和美好的未来。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今天,把握住自己,相信你就会拥有灿烂如花的生命。请同学们在纸上写这样三句话。我是;(写出自己的特点)我有;(写出自己的骄傲)我要(写出自己的志向)。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习题精选

(三)

一、写出4条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 1. 2. 3. 4.

二、仿写句子。

1.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春风,我将( )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 2.金钱能买来药品,但买不来健康。 金钱能买来书本,但买不来( )

金钱能买来( ),但买不( )。

《现代诗二首》习题精选

(一)

一、读准下面黑体字的拼音。

忧郁( ) 瞬息( ) 欺骗( ) 镇静( ) 平坦( ) 崎岖( )飞翔( ) 寂寞( )

二、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瞬息: 3.欺骗

2.忧郁:

4.崎岖:

5.寂寞: 6.镇静: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 国诗人 ,史称“ ”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 》《 》《 》。

2.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四、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下面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另一种译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生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请与课文对照比较两种译本哪种好,为什么?或哪些句子译得好,为什么? 答案

一、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忧郁(yù) 瞬息(shùn) 欺骗(qī piàn) 镇静(zhân) 平坦(tǎn) 崎岖(qíqū) 飞翔(xiáng) 寂寞(jìmî)

二、参考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2.忧郁:愁闷。 3.欺骗:用虚假的语言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4.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5.寂寞:孤单冷清。 6.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俄国诗人普希金、“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致恰达耶夫》、《致大海》、《囚徒》 2.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腾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四、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示例:第3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比“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译得好,因为“镇静”除了消极的容忍,还包括积极地想方法。第7句“转瞬即逝”比“一切都将会过去”更加简炼。

《现代诗二首》习题精选

(二)

一、给多音字组词。

磨mï( ) 劲jìn( ) mî( ) jìng( )

二、找对手,找朋友。 1.写近义词。

崎岖( ) 镇静( ) 忧郁( ) 瞬息( ) 2.写反义词。

平坦( ) 镇静( ) 忧郁( ) 热爱( )

三、阅读《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一诗,回答问题。 1.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 。 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写下来。

四、你觉得“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呢?”请你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出来。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习题精选

(二)

一、根据句子意思写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造句。 1.形容十分小心,尽量不弄出声响来。( ) 2.不能说出其中的奥秘。( ) 3.没有边际形容广阔。( ) 4.什么都能做到。( ) 造句:

二、选词填空。 僻静 宁静 幽静 安静

1.啊,在这无边无际的( )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 2.请你们不要在病房里大声喧哗,病人需要( )。

3.不知什么时候,雨悄悄的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 )。 4.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 )的地方。

《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习题精选

(三)

一、用横线上的词语写一句话。

1.整个乡村万籁俱寂,邻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那么明亮。

2.地球在旋转,江河在奔流,生命在运动,对他来说,这一切也许是莫名其妙的,可他已经模糊地意识到: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美好的时刻。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空气 ( )的夜晚 ( )的野兔 悄悄地( ) 默默地( ) 轻轻地( )

三、积累摘抄。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泉映月》习题精选

(一)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来。 炳(dǐng bǐng) 搀(cün chün) 璧(bī bì) 倔(juã jûâ) 患(huàn huàng) 泯(mǐn mǐng) 婉(wün wǎn) 宕(shí dàng) 淀(dìng diàn) 强(jàng jiàng) 跌(dýi diý) 抒(shū shù)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填上合适的词。

( )的力量( )的旋律( )的叹息 ( )的呐喊( )的倾诉( )的哭泣 2.写出近义词。

萦绕( ) 委婉( ) 赞叹( ) 流泻( ) 抗争( ) 舒缓(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光如( ) 恩重如( ) 委婉( )( ) 静影沉( ) 动人心( ) 享有( )( )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月光似( ),静沉( ),但阿炳再也( ) ,只有那( )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 ) ,想到了( )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 )、( )、( )、( )„„ 2.随着旋律的( ),( ),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 ),表达出( ) ,抒发了对( )。月光照水,(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 ),他爱那( ),他爱那( ),他爱那( )„„

3.《二泉映月》是一首( )独奏曲。 A二胡 B京胡 C琵琶 D笛子 4.《二泉映月》的作者是( )。 A刘天华 B华彦君 C贺绿汀 D吕骥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于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

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1.解释下列词语: 委婉连绵: 蜿蜒: 升腾跌宕:

势不可挡:

2.找出文中表示琴声变化的标志性词语。

3.说一说琴声变化的不同阶段里,阿炳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来。 炳(bǐng) 搀(chün) 璧(bì) 倔(juã) 患(huàn) 泯(mǐn) 婉(wǎn) 宕(dàng) 淀(diàn) 强(jiàng) 跌(diý) 抒(shū)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填上合适的词。

(势不可挡)的力量 (动人心弦)的琴声 (深沉)的叹息 (倔强)的呐喊 (激愤)的倾诉 (伤心)的哭泣 2.写出近义词。

萦绕(环绕) 委婉(婉转) 赞叹(赞赏) 流泻(倾泻) 抗争(反抗) 舒缓(平缓)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光如(银) 恩重如(山) 委婉(连绵) 静影沉(璧) 动人心(弦) 升腾(跌宕)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月光似水,静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菪,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明月„„

3.A 4.B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委婉连绵:形容歌声、乐曲等抑扬动听。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升腾跌宕:音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2.起初、旋律升腾跌宕、进入高潮。 3.略。

《二泉映月》习题精选

(二)

1.课文回放

描写琴声的词语:

反映心声的词语:

描写美景的词语: 2.词语牵手

深沉的 哭泣 伤心的 呐喊 激愤的 叹息 倔强的 呐喊 3.品读美文丰富积累

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体会课文第五自然段中琴声及其所表达的感情的变化,并把这段话背诵下来。

《二泉映月》习题精选

(三)

一、照样子,写词语。

深沉的叹息(反映心声的)

恬静而激荡(描写琴声的)

静影沉璧(写月亮的)

二、多音字组词。

强qiánɡ( ) 禁jìn( ) 倔juã( ) jiànɡ( ) jīn( ) juâ( ) qiǎnɡ( )

三、课文回放。

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

,他爱 ,他爱 ,他爱那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下共享单车范文下一篇:生产计划与调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