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与氯胺酮麻醉合用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2022-10-30

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常见急诊手术, 现对50例青壮年病人在短期内快速扩容前提下, 采用硬膜外与氯胺酮麻醉合用,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年龄21~44岁, 青壮年占98%, 心脏无器质性病变, ASAI~II级, 急性失血35例占70%, 陈旧性宫外孕出血15例占30%。HB70g/L以上者22例占44%, HB70g/L以下者28例占56%, 平均HB81g/L, 手术时间40~75min, 平均52min, 手术清除腹腔出血800~6000mL, 急性出血较多者麻醉前均处于中度休克状态,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表情淡漠、烦躁不安, 收缩压低于80mmHg者41例占82%, 降至零者2例占4%, 心率100次/min以上者39例占78%, SPO2<90%的35例。

1.2 麻醉方法

病人入手术室立即开放2~3条通畅的静脉输液通道, 全部病人采取硬膜外腔置管。对收缩压80mmHg以上者用一般的硬膜外处理。对收缩压80mmHg以下者先静脉给氯胺酮麻醉后开始手术, 待收缩压恢复到80mmHg以上, 再经硬膜外给药, 麻醉药为1.5%的利多卡因, 试验剂量3~4mL, 5min后追加 (11±6) mL, 首次量平均9.9mL, 15~30min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 贺斯1000mL, 若麻醉药或手术造成血压再度下降时, 给予麻黄素15~30mg, 多巴胺4mg静注, 为防止术中牵拉反射, 部分病人给氟芬合剂1/2量。麻醉中均采用面罩及鼻导管吸氧4~6L/min, 术中监测血压、心电图、心率、呼吸及SPO2。

2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观察, 氯胺酮麻醉后, 动脉压升高20%~30%, 同时使脉搏加快, 持续约5~15min。与此相一致, 心脏指数和肺动脉压也增加。单纯试验剂量后血压、心率基本无变化, 维持量后20~30min血压下降平均10~20mmHg, 心率8~10次/min, 休克在手术结束时初步纠正, 肌松满意, 手术野显露清楚, 全部病人术后安返病房。

3 讨论

急性宫外孕失血性休克, 多数是青壮年, 心血管及其他重要器官都属正常, 代偿功能好。麻醉中要根据失血量补充全血、代血浆与平衡液, 采用胶体液与晶体液配合使用的方式, 以达到最佳的扩容效果[1]。如果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 则以使用晶体液及血制品为主[1]快速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根据统计硬膜外麻醉后15~30min内病人收缩压下降10~20mmHg, 而舒张压下降幅度较小, 使冠状循环得以维持正常供血, 故在短期内快速补液15~17mL/ (kg·min) 是防止血压下降重要措施之一, 无一例发生肺水肿。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正常的SPO2是保证手术病人安全的措施。氯胺酮有通过兴奋交感神经中枢而间接地兴奋心血管作用, 使动脉压增高20~30mmHg, 同时使脉搏增快[2], 部分消除硬膜外麻醉导致的阻滞平面以下血管扩张的负作用, 氯胺酮还可补偿低浓度硬膜外麻醉镇痛不全的缺点, 消除内脏牵拉反应, 肌松增强, 完全能满足手术要求, 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全身麻醉。硬膜外与氯胺酮麻醉合用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只要管理得当, 适用于基层医院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手术。

摘要:目的 观察硬膜外与氯胺酮麻醉合用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病人应用硬膜外合用氯胺酮麻醉进行手术, 对术中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全部病人顺利完成手术, 无不良反应。结论 硬膜外与氯胺酮麻醉合用适用于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急诊手术。

关键词:硬膜外,氯胺酮,宫外孕,失血性休克

参考文献

[1] 曾因明, 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69~775.

[2] 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78~47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香占2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提纯复壮下一篇:油田企业土地纠纷调处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