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

2023-03-22

第一篇:如何带教有个性的学生

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备受关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实现创造的前提和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础,这是时代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可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转变教师观念,为发展个性提供平台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教师始终在扮演着在不同的角色,有时像兄长、有时像朋友、有时像智者、有时像父母„„教育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能很快地适应并进入这种多重角色的扮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发展其个性提供平台。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教师还应当扮演的角色有:

a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 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c 学生发展的引导者d 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二)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个性思维

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到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学生自己探索利出的教师决不替代。要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及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培养个性思维。

(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可谓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个性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上课时,老师提出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意识地按一定过程去学习,然后感知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动口、动手的习惯。强化互动互助,在教学中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性得以彰显。

(四)创设宽松氛围,发展学生个性课堂气氛,也叫课堂心理气氛。即学生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在班级中创造和谐氛围。,首先教师要热爱、关心、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努力使师生之间打破命令与服从的机械关系,形成动感的协作关系。其次,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期待我”。教师的言行中能表达出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心情愉快、学得主动积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厌学”变为“乐学”,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标。

(五)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积极主动的学

习,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进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质疑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展示自己个性,从而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个性。

(六)调整课堂的结构,发展学生个性

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的分配,它是一个综合结构。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知识本位化,这样难以构成对学生能力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要改“传统应试教学”为“素质教学”,变“教师讲为中心”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为中心”。要从各门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提出目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总结回顾→练习反馈”的基本模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原则,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七)加强学习指导,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有古语:“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一渔,则终身受益无穷。”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是对每一个学习者的时代要求。学习者通过当前的学习,不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指出:“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你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的联系,你必须打破原有模式。”学生“学会学习”是最终落脚点,而教师的“指导学习”则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心理的学习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八)丰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减少了各方面的束缚,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真切的体验,进而心情得以放松,思维得以活跃,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发展,实现个性的完善、健康全面的发展。

在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发展起来,能有效激活学生内部的动力,形成主动性、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的动机,提高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培养:

一个目标:培养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个习惯:(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自觉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常常复习,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有勤奋、踏实、钻研的习惯。

(2)培养良好的自我检查习惯:能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能选择合理学习方法,善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三个意识:

(1)竞争意识:培养敢于争先,敢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

(2)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时效意识:能有计划性、有效率的学习,合理利用时间。

四种能力:

(1)自学能力:培养阅读兴趣,会摘录收集资料,阅读时能归纳提炼要点,提出问题。

(2)探究能力:培养在学习中能研究课本内容,探讨新的问题的能力。

(3)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在学习生活中有创见,能提出不同的见解的能力。

(4)应变能力:培养在学习生活中辩别是非,根据自己实际,调整学习速度,选择方法。面对难题,善于变通等能力。

第二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

湖南省衡阳县金兰镇檀桥中学刘徽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而在语文教育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施学生个性教育,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发掘教材作者的个性,锤炼老师教学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本文着重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1、,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

2、拓宽课外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3、广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关键词]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观念上最大的变化就是确立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在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1、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划一,崇尚自然。

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精髓所在。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塑造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学生 1

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能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学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地去求真、去扬善、去审美、去探索、去创造,并且能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看社会、看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发展这种美好的理性和感情,达到改造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教师要激励、保护学生的个性,要诱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先设法让学生想别人没想的,说别人没说的,做别人没做的;最后,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都应给以鼓励和肯定,哪怕有些想法看上去是离谱的。

通过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个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如的气氛。

在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个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一个案例发生在我教学《斑羚飞渡》过程中,进入学生自由质疑环节,有一个学生提出,如何理解第一只老斑羚自杀式的行为。虽然参考书上有一些评论,但我没有直接端出来,而是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直接说:“这只老斑羚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它太自信了,结果死在了自己的经验上了。”又有学生说:“你说话太没有同情心了,是人类逼迫他自杀的,如果没有它这一次冒险,其他斑羚就会因慌乱而盲目乱跳,那时,将

会有更多的斑羚白白送命,它是为大家牺牲的。”又有学生笑着说:“一只动物有那么伟大吗?它是急昏了头,碰巧给大家做了一次示范而已。”有几个学生急了,说:“你碰巧试试!”一下子,学生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是出于本能,一派认为是自我牺牲精神。课堂气氛很“混乱”,但我在心里为学生积极的参与,多维的思考角度感到由衷的高兴。

爱因斯坦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不知要比依靠呆板的训练、夸大的权威和沽名钓誉的教育高明多少倍。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实话实说”;鼓励争议,允许“自我表现”;倡导创新,允许“挑战权威”;激发想像,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二、拓宽课外阅读,丰富个性发展的内涵

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想像丰富,兴趣广泛;能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丰富学生的个性内涵。

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量,首先教师须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知识。教师的广泛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产生尊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产生做老师那样有着丰富知识的人的愿望,从而进行积极的阅读。我在教学教材的选文时,经常引用与选文相关的名著名篇名段,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展开一系列读后感、读后写、读后积累等活动。在每一节语文课前,我都会空出五分钟的时间,请两位学生

作即兴演讲,演讲内容不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每个星期的周记都是写一篇课外阅读读后感,每周抽一节课进行交流;学生都有一个摘抄本,专用于课外名篇名段的积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文学素养也提高了,个性也在选择与汲取中得到发展。

三、广泛接触社会,开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通常走“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的路子。大量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接触生活。语文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个性无展示的空间。

首先,以办手抄报的形式把生活引进课堂。每个月,学生分成小组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可以是科技知识荟萃,人文趣事,也可以是娱乐新闻,社会百态;主人公可以是英雄名人,也可以是市井平民。每月由学生集体评议,优秀者进行展览。语文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朗诵、故事会,举办各种讲座等,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

此外,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农工生产现场、采访与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使学生的个性适应社会的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教师、教

科书、学生要三位一体,多向交流,要主动、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惟此,不远的将来才有可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想方设法创设氛围,开辟途径,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会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第三篇: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如何使作文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改变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局面?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是很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个人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和心理特征(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的总和。每个人都有个性,但个性需要培养,因为个性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其本身就是教育的产物。同时,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要舍弃与之相反的个性,所以个性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净化、培养。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更有其必要性。

一、是教育的需要

社会的多元化需要具有不同才能的人,培养和发展不同个性,才有利于培养出具备不同才能的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和科技迅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面向未来的要求。

培养学生个性是完善人的本质途径之一。教育不仅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展人自身,使人的本质得到最自由、最和谐、最完美、最全面的体现。

那么,作文教学能否担当起培养学生个性的任务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前面说过,个性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学校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对个性的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语文课中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培养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因为,一方面,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的个性必然会显露出来,这就为教师因势利“教”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学生会在长期作文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张扬个性。所以,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直接手段。当然,个性的全面塑造,仅仅靠作文教学是不够的,它只是手段之一,但又不是唯一手段。

二、是教学的需要

为什么学生作文总是无话可说或千人一调、万人一腔呢?诚然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面太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强,等等,但是与作文教学中不重视学生个性有关。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意教写作技巧,而没有重视学生个性及个性在写作中的运用和发挥;只注重教学生怎样观察生活,而没看注意怎样指导学生按自己的个性特点观察生活。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能力培养,后者虽注重了能力培养,而无视个性,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其结果是势必按常规的写作技巧“套”学生的习作。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的根本方法不是教技巧,教观察或教思考,而是教做人――独立人,有独立的思维,独立的意识,不人云亦云。学生不是机器人,把技巧或观察方法输进去,用时就能输出来。倘若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自己的语言、技巧再好,文章也没有生气,没有灵魂,就必然千人一面。《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的体现,包含个性因素。个性不同,认识就不同;认识不同,所反映的个性也会不同。许多老师为改变学生无话不说和千人一面的现象,采取丰富学生生活、使命题由死变活、学生互译互改和教师“下水”等办法,这些无疑是好经验。但我觉得,如果能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写自己的“话”,是一种毫无拘束的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方式,是一块感情倾泻的自由天地,那么,他就会感到写作并不难,这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难“传授”的。我还认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还是性格和灵魂的塑造。学生在写文章的同时,也是在剖析自己,表白自己。在不断的作文过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情操、思想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升华,个性得到优化。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是能言巧辩的罪犯或巧于辞令的伪君子。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呢?我想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着手,贯穿于审题、选材和立意、评价等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先谈谈审题。审题是关键,是选材立意的基础。在审题上,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写出自己的发现及自己的思考。以《记一次春游》为例,教师往往是这样教审题的:“记”说明了体裁,“春”点明了季节,“游”即游玩中发生的人和事,这是重点,是“题眼”。一般来说,这样审题并没有错,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习作都是写我们怎样出发,一路上感觉到了春风,看见了春芽,最后到了目的地,做了什么游戏,等等。其实,学生听到的,看见的,感觉最深的一定不同,但写出来如此雷同,无个性,无特色。探究原因,我认为是教师的审题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在释题时往往从春游有趣快乐着手,没有从生活中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这样学生只会想到有趣、快乐,选材就离不开春游中搞的活动,文章的落脚点无非就是学到了何种知识,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等等。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春游时吃不饱,千叮咛,万嘱咐,孩子怎样想,最后又怎样;父母埋怨孩子不会煮饭,孩子在春游中炒的菜,却得了全班第一名;今年毕业了,明年和新同学的春游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包含这些内容的游记很少见到。这是教师在审题导向上抑制了学生思维,限定了思维方向造成的,并不是学生的生活不丰富。

其次说选材和立意。这要求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批判性,既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又要重视细节,同时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有的教师只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要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要典型,这不是说不正确、不完善。写作既然是个体劳动,那么,在选材和立意上就要显示完全不同的个性差异。我们不仅要教学生一般的选材方法,更应该教学生如何扩大选材空间和根据自己的个性“择优录用”。如《妈妈笑了》一题,有的学生写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名词排在了前列,或通过对《行为规范》的学习,进步很快,得到学校嘉奖,于是妈妈笑了。有的教师很偏爱这类选材和立意,班主任更是如此。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写作中说空话、假话、套话。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最可贵的是纯真,而不是崇高。孩子的习作、作家的作品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我们更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个性,鼓励他们说真话,只要习作有真情,就应该评为好文章。

再说作文评价中培养学生个性。首先在教范文时,教师介绍了写作背景后,还应把作家、作者的个性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使学生不至于盲目模仿或挑些句子东拼西凑。在评讲学生的优秀习作时,要提醒学生,这篇习作之所以要这样叙述,这样观察,这样表达,是由这个学生的个性决定的,学他用自己的话写,而不是学些漂亮的辞藻或其他什么东西。长期以来的培养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人格的塑造,影响到作文教学,就是太迷信技巧,把它摆在了不恰当的位置。在作文批改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是要熟悉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个性,那种不顾学生个性,标签式的评语应该废除。比如我们要考虑到,思路混乱,内容庞杂,常常是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就应该在发展想象力的前提下,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剪去繁枝败叶。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有可能是该生性格太文静、孤僻,缺乏激情所致。虎头蛇尾,前后不连贯,有可能是该生缺乏毅力。喜欢套作品虽然是懒的表现,但要肯定其模仿力和想进步的思想。其他如常写错别字,不认真,语言跳跃性大,是思路敏捷、活泼,等等。就是观点不正确或偏颇,也要实事求是讲道理,不能用观点错误,格调不高,立意不深以蔽之。教师只有结合学生个性,而不仅仅是从写作技巧和方法上找原因,才算真正找到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耿秀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优化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和发展, 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条途径。

一、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没有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再好的学科体系、教育设施,也不会造就成功的个性,这是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大胆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譬如,笔者在一次素描静物教学中,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以往教师预先摆好静物的做法,而是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家的静物作品,并结合作品讲授素描静物的多种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选择任何物品去实现静物的摆放和设置。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拿着瓶瓶罐罐以及教室里一切能拿来用的物品摆来摆去,面对自己摆的静物,他们有说不完的理由和用不完的点子。这时,笔者又及时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予以肯定,并给以引导,每组同学摆的静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和不同的味道。摆静物的过程实际也是绘画的构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同时也营

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作品产生的很快,形成的效果也好,可谓百花齐放,富有个性。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也就是一种兴趣。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性作用。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思维与创造性的开发,为个性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促进个性发展呢?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除对基本的技法理论阐述清楚外,可以谈一些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生活、情感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典故,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创作、感人的表现手法、魔术般的画材与工具等等,把单调的写生教学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刺激学生的绘画欲望,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中有乐,乐中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美术教学主要有两大步骤,示范和练习,而通常练习在美术课堂上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因长时间作画而失去兴趣,降低效率。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呢?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在课堂上亲自泼墨挥毫,做好示范,从直观上引导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获得绘画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鼓励性评价的魅力,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运用好鼓励性评价,要因人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对绘画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手法细腻,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有的学生用笔粗犷,画面呈现一种张力,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应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同时,要坚持“赏不过时”,即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注重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技能、创造、情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并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探寻新的发展空间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比如说在中国画等绘画课教学中,由于技巧性比较强,就需要美术教师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分类指导上,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刻苦钻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教师在点评作品时,也要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情感个性,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激发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绽放。

第五篇:小学生如何写好个性化作文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主要是一些命题性的作文,内容被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学生只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按部就班地写,而那种凭他们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选择所要写的东西的机会并不多。在此情况下,教师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多写一些自由作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有拥有了写作自由的权利,他们的灵感才可能被点燃,才可能写出属于他们自身个性化的东西来。而独特的思维能形成个性,独特的思维来自于广博的阅读,善于总结分析和反省的习惯,也需要适当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目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缺乏个性。实验教师对学生进行立体化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受,都有许多话可写,自由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3)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3、多层面地拓展作文内容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展示丰富个性。 教师在选题时,引导拓展作文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显示自己个性光彩的环境。

(1)教师把拟题的自由放给学生,淡化命题作文,把表达的自由留给学生,淡化文体界限,学生的作文自然异彩纷呈。

(2)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作文训练的渠道。作文是学生经验的再现,是学生积累的展示,是学生生活的描摹,是学生思想的表达。没有语言积累,没有生活经验,没有心灵感悟,是无法写出有个性、有真情的文章来的。为此,课题组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加强阅读、增加积累、夯实功底。课题组的老师利用都是班主任的有力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了切实有效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我读书,我快乐”,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踏青”、“秋游”等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活动中学生通过看,去亲身体验、感受,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新的写作空间。有了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学会了观察、感悟、思考,学生作文自然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感、述真意了。

(3)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使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化语言,首先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积淀语感,培养个性,让儿童在广泛阅读适于他们心理特征、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这对于他们作文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坚持课内外练笔,在模仿中求得创新;其次,注重一句多式,同中求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事物,

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认识,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从而爱上语言,避免概念化的思维表达方式。通过个性化语言的学习,可促使学生的语言丰富多彩,思维活跃而通达。此外,课文中还有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资源,结合课文进行个性化作文训练。如无主题习作练笔(坚持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展开想象习作(如续写作文、听音乐作文、画图写作文、睹物想象作文、学写科幻故事、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等);有主题习作指导。(捕捉节日、活动作文,实验作文);专题作文指导。如组织和指导小学生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等。或让学生练习写家里所有的成员,或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以传记的形式记叙所写的人物。

三人行 - 精彩分享与你同行 回到顶部 回复 赞同(0) 分享到三人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让古诗词教学充满魅力下一篇:如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