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2023-03-07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马克思论述题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2011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这一重大举措,是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正确经验与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理论与认识,这一科学举措必将有利于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也要得到相应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这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大背景的要求,也将会大大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将大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核心,只有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才会激励人们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推动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和谐大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以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吸收和引进先进,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促进作用,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党和政府对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及开拓创新路线的坚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加大在文化体制方面改革力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

第二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间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像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他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另搞一套。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形式相互连接的,

第三篇:《马克思哲学》课程学生自测摸拟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学生自测模拟题

学生自测模拟题(A)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2.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基本思潮是(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4.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

A. 唯物论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物活论的观点

D. 唯意志论的观点 5.时间、空间是(

)

A.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B. 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

C. 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

D. 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质量互变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7.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结构性

C. 层次性

D. 开放性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B.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1 9.事物的部分质变是指(

)

A. 关键部分发生质变

B. 质变中量的扩张

C. 量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和局部性变化

D. 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突变 1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 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 能否为多数人认可 C. 能否付诸实践

D. 能否在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11.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

A. 可知论

B. 唯物论

C. 辩证法

D. 唯心论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

A.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 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 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 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14.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

A.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 有语言,能思维

C. 能区分长幼且讲道德

D. 能够直立行走,从猿爪变为人手

15.“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提出者是(

)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普列汉诺夫

D. 斯大林

16.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

A. 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B. 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C. 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D. 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 1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

A.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 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 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 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18.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 由谁来进行统治

B. 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 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 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1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 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2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0.人类解放就是(

)

A. 实现绝对自由

B. 摆脱规律的支配 C. 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的奴役

D. 不受任何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人生观关系的有(

)

A.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 人生观对世界观有强烈影响

D.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E. 人生观包括世界观

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有(

)

A.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 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E.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物质是运动的(

)

A. 形式

B. 内容

C. 属性

D. 主体

E. 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有(

)

A. 实践主体

B. 实践客体

C. 实践手段

D. 实践过程

E. 实践结果 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形式主要是(

)

A.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B.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C.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D. 主观联系与客观联系

E. 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E.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7.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形式是(

)

A.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B.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结构、排列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C. 爆发式飞跃

D. 非爆发式飞跃

E. 对抗

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

A. 人口因素

B. 科学活动

C. 生产方式

D. 政治制度

E. 地理环境 10.生产关系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从动态看,生产关系包括

3 的环节有(

)

A. 劳动

B. 生产

C. 交换

D. 分配

E. 消费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意识的本质。

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五、材料题(20分) 材料1 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一、单选

4 1.C 2.C 3.C 4.C 5.A 6.B 7.A 8.D 9.A 10.D 11.B 12.A 13.C 14.A 15.B 16.C 17.A 18.B 19.D 20.C

二、多选

1.ACD 2.ABDE 3.DE 4.ABC 5.ABC 6.ABC 7.AB 8.BCDE 9.ACE 10.BCDE

三、辨析题

1.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唯心主义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

四、简答题

1.意识的本质:(1)人脑的机能;(2)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 事物的自我否定;②事物发展的环节;③事物联系的环节;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先在气”,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唯心主义。

5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学生自测模拟题(B)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肯定思维和存有同一性,这是(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 客观性

B. 实践性

C. 辩证性

D. 批判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B. 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C. 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 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5.意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精神的属性

B.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 大脑的分泌物

D. 思维的各种现象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 事物的普遍联系

B.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 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 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 7.辩证的同一是(

)

A. 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 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 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 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8.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

A. 外在的否定

B. 完全彻底的否定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9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

A. 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 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 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10.下列说法属于不可能性的是(

)

A. 水中捞月

B. 海底捞针

C. 月中探宝

D. 延年益寿 11.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

A. 信息的传播过程

B. 信息的产生过程

C. 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D. 信息的刺激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1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物质生产

B. 风俗习惯

C. 地理环境

D. 伦理道理

1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 血缘关系

B. 生产关系

C. 思想关系

D. 政治关系

16.对生态平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 植物的变化

B. 动物的活动

C. 微生物的繁殖

D. 人类的活动 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8.国家的实质是(

)

A. 阶级调和的机关

B. 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 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

D. 统治阶级进行压迫的暴力工具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

)

A. 阶级斗争规律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 对立统一规律

D. 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 20.实现整个社会形态质变的革命是(

)

A. 产业革命

B. 技术革命

C. 思想革命

D. 社会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基本形态的有(

)

A. 思维辩证法

B. 自然辩证法

C. 朴素辩证法

7 D. 唯心辩证法

E. 唯物辩证法 2.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

A. 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 把事物区别开来和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C. 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D. 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E.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起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

A. 生产实践

B.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 科学实验

D. 审美实践

E. 文艺和体育活动 4.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

)

A.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B. 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下

C. 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 矛盾的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又能破坏同一性

E. 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5.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的有(

)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C. 防微杜渐

D. 拔苗助长

E. 循环往复 6.下列说法揭示因果关系的有(

)

A. 无风不起浪

B. 冬去春来

C. 摩擦生电

D. 天才出于勤奋

E. 日出于东,日落于西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多样性

D. 动态性

E. 物质性 8.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

A. 绝对主义

B. 相对主义

C. 教条主义

D. 思想僵化

E. 不可知论 9.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

A. 政治组织

B. 政治法律设施

C. 政治法律制度

D. 道德思想

E. 哲学 10.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坚持的方法有(

)

A. 看功劳的大小

B. 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

C. 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D.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E. 绝对客观的方法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

8 2.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D 2.B 3.A 4.D 5.B 6.C 7.A 8.D 9.A 10.A 11.C 12.D 13.C 14.A 15.B 16.D 17.A 18.D 19.B 20.D

二、多选

1. CDE 2.ABD 3.ABC 4.AC 5.ABC 6.ACD 7.ACD 8.ACD 9.ABC

10.CD

三、辨析题

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1)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的观点才能得以确立。(2)反映特性是指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的属性并留下的“痕迹的属性和能力”。

2.(1)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但是,不能因此说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2)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们的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符合程度;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

(3)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

四、简答题

1.(1)现代西方哲学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的欧美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首先,它们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次,它们的理论实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界限。

9 (3)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料,这些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要认真研究,批判地加以吸收。

2.(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重。

(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3)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五、论述题

(1)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生产规模狭小,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阶级根源。阶级社会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直接同各个阶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3)认识论根源,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们自觉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测模拟题(C)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

)

A. 与时俱进

B. 对立统一

C. 普遍联系

D. 辩证否定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 4.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

A. 时间

B. 运动

C. 静止

D. 空间 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 客观实在性

B. 自觉能动性

C. 直接现实性

D. 社会历史性 6.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

A. 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 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C. 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不懂得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C. 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 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 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

A. 普遍联系的观点

B. 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 唯物主义的观点 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1.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

A. 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 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 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 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

A. 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 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 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3.自然和社会统一的基础是(

)

A. 自然

B. 劳动

C. 社会

D. 人

1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A. 只是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B. 是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C. 只是要大大减少人口的数量

D. 是为了使人口状况和生产发展相适合

15.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A. 人口少、增长慢

B. 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1 C. 人口多、密度大

D. 人口不增也不减

1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

A. 政治制度演变史

B. 阶级斗争发展史

C. 宗教信仰变迁史

D. 生产劳动发展史 1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科学技术 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国家政治权力

B. 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 社会生产力

D. 阶级斗争 19.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

)

A. 地域概念

B. 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

C. 民族概念

D. 人为概念 20.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

A. 产业革命

B. 思想革命

C. 政治革命

D. 经济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基本形式的有(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自然观的唯心主义

D. 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E. 思维观的唯心主义

2.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

)

A. 牛顿力学

B. 细胞学说

C.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 生物进化论

E. 相对论

3.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

)

A. 相对主义

B. 诡辩论

C.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D. 决定论

E. 庸俗唯物论 4.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

)

A. 个性中包含共性

B.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E.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5.辩证的否定是(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E. 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

)

A.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 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C. 必然性存在偶然性之中

D. 偶然性背后一定存在必然性 E. 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

12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 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 E.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 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D. 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 E. 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9.生产力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生产力要素包括(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E. 管理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是(

)

A.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者

D.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E. 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假象不表现本质。

2.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理解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五、材料题(20分)

材料1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2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13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A 2.D 3.C 4.B 5.C 6.B 7.C 8.D 9.C 10.C 11.C 12.D 13.B 14.D 15.B 16.D 17.C 18.C 19.B 20.C

二、多选

1.AB

2.BCD

3.ABC

4.ACDE

5.ABCDE

6.ACDE

7.ABCE 8.BCDE 9.ABCDE 10.ABD

三、辨析题

1.命题错误。(1)假象和本质正好相反,但假象反映本质,只是以颠倒、虚假、歪曲的形式反映本质。(2)假象也是由本质所规定,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环节。

2.“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和法律政治制度,所以,不能由此得出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

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地理环境恶劣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甚至妨碍人类生存,但也要看到人对地理环境改造的一面;同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而是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同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受社会的制约。

四、简答题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或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其次,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

14 学为基础,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中都是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五、论述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四篇:2014届高考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 1.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结合第一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20分)

2. 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2010年某市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他们举办“耕地保护论坛”,积极宣传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主动监督和协助处理违法用地行为;主动整治废旧建筑,建设休闲健身场所,改善居住环境。他们发挥集体智慧,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又保护了耕地,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

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农民群众为何能够成为耕地的“第一守护人”。(10分)

3. 创新社会管理,共建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了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12分)

4.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12分)

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是一份郑重承诺,也是一项重大部署。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积极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经济总量上去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不能相应增长,人民群众获得的实惠不能相应增加,经济增长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也会受到影响。

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14分)

6.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左右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实际上,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然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有的宁愿蜗居大城市当“蚁族”也不愿到中小城市和基层施展才华,有的只盯着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而不愿走进中小企业;有的宁愿被动等待机会降临,也不愿主动创业。

结合材料,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是,说明大学生应有的就业观(10分)

7. 材料: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10分)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60年,雷锋当上了运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写下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77年,刚入伍的郭明义代表新兵宣誓:“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几十年来,郭明义多次发起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资助学、义务献工等活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201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被人们称为“最美的感动年",涌现出“最美司机一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一大批平凡的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雷锋精神,使人们在温暖和感动中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8分)

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答案 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2.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3分)

农民群众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自觉地保护耕地。(3分)

党和政府实施的耕地保护政策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和表现。(4分)

3. ①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3分)

②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3分)

③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3分)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

4. ①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分)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

③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3分)④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分)

⑤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再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3分)

5. ①是解决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需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者社会历史的发展。(亦可以从社会发展规律或主要矛盾角度回答)

②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或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观点)的需要。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需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亦可以从群众观点角度回答)

④是我们党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的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6.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实际选择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3分) ②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个人愿望与社会愿望结合起。(2分)

③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立足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奋斗中实现中游理想。(2分)

④坚持贡献与索取的统一,竞争就业、自主创业,在为社会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2分)

7. ①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②消费主义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违背了客观规律,危害了人民利益。

8. ①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

②在劳动创造和奉献社会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第五篇:论述题:试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论述题:历史不仅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认识到近代中国所背负的深重苦难,试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100

分)

参考答案1:

1、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中国主权和关税主权的破坏。

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关税主权。

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3、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据明显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任务的转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参考答案2: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危害,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政治上,分为内政、外交、司法、领土四个方面:中国内政混乱

,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而已。在百余年间,清政府成为傀儡,袁世凯充当走狗,各大军阀依托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钩心斗角,蒋介石为巩固实力而靠向美国......这种窝里斗无疑让危难中的中国雪上加霜,一只大象就这样死死睡去。弱国无外交,中国与外国人打交道,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外一致妥协、退让。例如资本帝国主义把持中国海关,安排全部的高级职员,最重要的是其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中国近代司法因“领事裁判权”而崩溃。外国人再华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领事询明办理,令其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近代中国的领土丧失了独立性,变得四分五裂。侵略者通过武力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设中国租界,强占中国港湾。

经济上,不仅是那数不尽的赔款,更有那无法估量的财物被抢被毁。初步统计,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天津条约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白银,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至于被抢被毁的财物,随手就是一大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仅庄王府一处掠夺的金银就堆积如山;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的圆明园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却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一片废墟;掠夺完民脂民膏后,对所有房屋一律烧毁,对所有不能搬运的文物亦一律焚毁......另外,资本帝国主义还开办银行,如英国的汇丰,德国的德华,日本的横滨正金,俄国的华俄,法国的道胜,美国的花旗等等,对中国进行商业投机,并操纵汇价、滥发纸币;控制现代交通运输,其中铁路占93.1%,航运亦占绝大部分;开采矿山,依仗特权,低价收购开矿权,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加快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主要通过奴化教育和宗教扩张来实现侵略的目的。外国侵略者,尤其是小日本,企图通过对中国儿童的思想控制达到永久性侵略,不停地灌输同化思想,致使中国近代确实出现不少叛徒、汉奸、卖国贼。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可笑的借口。外来宗教不仅积极参与侵略中国的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而且仗势欺人,压迫中国人民,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鼓吹对中国发动侵略。

军事上,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是野蛮地进攻中国军队,还屠杀无辜的百姓。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关天培、陈化成、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聂士成、左宝贵等许多爱国将领为国捐躯;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事迹残害了无数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

不过,在肯定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危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客观上的推动作用。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残酷的,这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与奋起。早期的维新思想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预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接着,一系列运动兴盛开来: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再加上工人的罢工,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统治意图。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毕竟只是产生危害时的本能反抗,即使没有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实现,所以,无论如何,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矿创新创效事迹材料下一篇:马克思宗教观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