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

2023-06-05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

导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把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连接起来,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连接起来。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只有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才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扫清障碍,创造条件。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保证国家强大,维护民族尊严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甚至已经取得的历史成果也有可能重新丧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三个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1, 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2,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不仅经济发展,其他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

4,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马克思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和科学运用,是指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二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四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五是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六是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七是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八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根本性来说,还是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都是空前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阅)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四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

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想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基本点: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四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五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六是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现途径: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的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五是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六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强大功能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抵御和抗衡西方社会价值观渗透的力量源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凝聚和整合作用,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功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坚持在指导思想上不搞多元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指: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必然要求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基本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点: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

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做出安排。 第七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点:一是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二是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三是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四是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五是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饿建设思想。六是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经济)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治)面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如何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思想)面对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面对我国社会空前变革中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的能力。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合乎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里,始终发挥指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善执政使命。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1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2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3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5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发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即不是通过传统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创新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各位学员:上午好!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之一郑重提了出来。这是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理论创新的一大亮点。学习把握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一问题是七一讲话以来全国上下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看完后我们一起探讨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它提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它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如何坚持和完善它?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科学内涵

制度一词在词源上解释有两个义项,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程或行动准则,如工作制度,上班制度等;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制度是第二个义项,它的科学内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过数十年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

1

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制度范畴,一是根本制度范畴,二是基本制度范畴,三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范畴。

1、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为什么说是根本政治制度?有两点原因:

一、是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根据政治学原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我国的政体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二、它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如国家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财经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位:是我国的政体,是社会制度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社会制度系统的主要标志和代表者。根本政治制度若是改变了,也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系统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背离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就背离了社会主义。

优越性: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因为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

2

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是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作出统一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地方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的处理。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名族的平等和团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名额的少数名族代表。当然我们讲优越性并不是说尽善尽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2、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政治面貌和经济格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支柱性的制度保障。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我国民主党派:简单的说就是一台、二党、三

九、四民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

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

3

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它们组织上是相互独立的。第三,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它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每年三月份我国都要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

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政党制度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开辟了制度化渠道,充分调动了他们投身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民主党派成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及时反映不同群体的政治诉求,拓宽了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便于党和政府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第四,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民主党派人士与港澳台同胞有密切的社会联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创造性地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名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

4

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够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具有全体人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基层群众自治的形式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有职工代表大会。

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具体说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制度的文本体现、制度的规范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今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

5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法可依,从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4、体制与机制等具体制度

地位和作用:这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化,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若是没有社会体制机制发挥作用,社会基本制度就会悬空,其维护社会关系、社会性质、社会秩序的目的便无法实现;若是社会体制机制不恰当不适宜,其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全正确、不具体全面和不相互配套,也会影响社会基本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现在强调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求让体制机制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更加适应、更加吻合。

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制度建立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之上,既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支配,又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功能发挥的依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体制度是依据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离开具体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既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功能。又如,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 6

配制度,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既是基本经济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体现,也是基本经济制度调节收入分配的依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过程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阳光催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绚丽的花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和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内在地包含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进行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成功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确立我国的国体为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政策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民族政策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系列重要制度,不但为我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提供了基本

7

制度框架和制度依据,而且为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最终确立,完成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 ‚七一‛讲话中指出的: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自身经验教训,吸取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依法治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经济上,打破过去的单一公有制,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破除 ‚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起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外,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社会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 8

的制度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与道路、理论体系的关系

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道路是发展方向,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制度则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

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理论体系是指导思想,是确保道路正确、制度科学的重要前提;道路和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集中体现,道路正确才能促进制度完善;制度科学完善才能保证道路光明、前途远大。正如胡总书记所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与资本主义有 9

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以及为维护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大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等,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根本矛盾,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条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健康有序地运行,也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资本主义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一方面,私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根本对立的,并与社会发展趋势相悖的,是严重阻碍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一种经济制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只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不可能把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自然也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虽然当前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上的确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制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但这些经济形式并没有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也没有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自然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说到底也只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政治 10

统治和经济特权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此次金融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本质的大暴露。

第二,政治制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这就使民主的国体与民主的政体达到了高度统一,保证了把国家中的最大多数人纳入到人民的范畴,成为民主的主体,从而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机体充满生机活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只讲政体而否认国体,把资产阶级民主说成是超阶级、超金钱、超意识形态的和普适的,掩饰甚至否认其资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事实上,民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民主。民主的发展总是同一定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尽管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表面上看似乎是很民主的,但由于私人占有制度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那么,不论哪一个党派执政、不论三权如何分立,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中,劳动人民永远不可能真正当家作主,不可能真正享有和行使国家的一切权力。

11

第三,思想文化不同。思想文化是社会精神形态的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代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则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本质和属性的文化,是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虽然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但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文化,必然是以私有观念为特征,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必然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这种思想文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异质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不仅在理论上反对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的原因及重大意义 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一)提出原因

1、客观原因:实践的深化发展是制度成型的基础

12

道路和理论体系我们已经讲了很长时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第一次被阐述。这是因为制度的形成是需要条件、需要积累的,实践的深化是制度成型的基础。

六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三十多年的凯歌突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制度也慢慢的成型,但远没有完善。正如白岩松所说。

2、主观原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什么时候我们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算比较成熟、定型,或者说建成了。如果只有实践经验,只有理论,没有一套定型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算是建成了。

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讲话中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南方讲话是1992年,按照这个说法,30年时间,也就是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有一套比较成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在距离这个时间还有10年,时不我待。如果我们现在不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十年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拿出一个成熟的制度。胡总书记在这次七一讲话中,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 13

初步的概括,这是十分必要的,反映了我们党的理论,我们的事业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创新。

此外,胡总书记七一讲话提出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概括,不是简单地考虑到小平同志说的这个时间表。客观上我们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也有这样的需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共识。这些经验和共识,需要把它稳定下来,长期坚持,就必须使之制度化。我们的改革和探索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子。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些经验和共识,这些来之不易,如果不能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那就非常可惜了。

还有,现在国内外都在热议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我们说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理论和经验,没有物化、固化的东西,人们还是摸不着。有了这样一套成熟的制度,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更好理解了。因此这个概念的提出,也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如我们参观一个地方,学习一个地方的经验,最主要的是学习这个地方的制度。到山东参观的例子。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开两个‚基础‛,一个是‚实践基础‛,一个是‚制度基础‛。我们在充分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 14

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基础‛,这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也不能在一片制度空白中凭空生长出来,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育成形的。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正是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所完成的第二件大事的成果结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基本的制度原则、制度价值,乃至制度格局。

(二)、提出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党的十七大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实现了两大理论整合:一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臶、道路和理论体系。二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由原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臶、道路、理论体系的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臶、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创新。

2、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成熟和升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15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步入佳境。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理论体系‛解决了如何发展的问题,二者绘就了美好蓝图;有了制度,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发展佳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在相当多的事情上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初期,邓小平讲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既不知道路在哪里,又不知道水的深浅。确实,开拓新事业,‚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再一次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还‚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们在相当多的事情上再也用不着‚摸着石头过河‛了,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好办法已经凝结为制度可以让我们照着去行动了,这些制度甚至为我们未来的发展都已经铺好轨道,不用再走弯路,不用再折腾。

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这一论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地位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

1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1、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要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选择。比如,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共同意愿的反映;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状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又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因此,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顺应时代潮流。制度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满足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民主政治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要适应而不能违背这一潮流。但是,不同的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来设计本国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体系科学严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从层次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涉及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方面,各层次的制度

17

具有明确的功能和定位。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是具体制度形成的基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规定具体制度,具体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体现。从领域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规范各方面的关系,调节各方面的行为。各层次、各领域的制度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有序运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制度哲学告诉我们,制度是非中性的,不同的制度有其不同的优势群体,不同的制度对社会群体利益的关注是很不相同的。对于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工人农民的国度,制度的安排必须让中国社会最大多数的人能掌握这一制度,能使用这一制度,会运用这一制度来保障自己的权利,行使自己的权力。排斥最广大群众的、少数精英群体自娱自乐的制度,在中国社会不具有政治合法性,也注定得不到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它的制度逻辑究其本质上讲是有利于保证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指向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优越性?共同富裕。邓小平讲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什么是社会主义内在要求?公平正义。胡锦涛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

18

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指向,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更着眼于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与属性,让社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信心,也更加期待。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到收入公平的问题,要实现由国富到民富。两提高,两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要实施‘两个同步’,一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二是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报告还讲到要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五年之内我们的工资水平可能要翻翻。还有个税改革,就是要缩小收入差距。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制度是要用来办事的,不是用来当摆设的,更不是用来碍事的。因而制度绩效是评价一个制度优劣的关键指标。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决定了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让全国成为一盘棋,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上下贯通,统一行动,重点攻关解决难题,快速高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完成各种任务。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有力的例证。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9

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但是随着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如何在保证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同时,促进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容许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如何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同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等是并不容易解决的棘手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在消除不利于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克服阻碍社会群体创新奋进的不良现象,营造各尽其能的氛围和环境,把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等方面,创造了广阔的制度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是一种纵向民主,而政协是一种横向民主。

8、具有独特优势。从主体动员、动力源泉、价值指向、运行模式、奋斗目标5个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

1、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5、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举办北京

20

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当然,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过程中。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不论是用毛泽东的话讲‚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还是用邓小平的话讲‚摸着石头过河‛,都表明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制度的真正完善依赖于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制度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客观必然性,并不是人想当然自我选择与设计的,而是基于客观的社会历史形态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决定制

21

度形态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并不是我们想完善就能完善的,而要在中国社会经济关系进一步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中展开。没有社会主义的不断成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过程任重道远,这一过程没有止境。

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那么,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正确方向的重要支撑,也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已经指导我国取得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坚持全面协调、整体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整体推进,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同时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

22

主义道路包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安排提出了要求,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等都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因此,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大力推动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

4、科学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制度文明。一方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

23

家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应始终立足我国国情,绝不能脱离实际照搬照抄西方的制度。事实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现在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美国的金融危机,欧盟的债务危机等,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上登载了西方大量的批评文章,如‚债务危机凸显西方民主缺陷‛,美国媒体文章称‚社会民主主义在欧洲行不通‛等等。

5、正确处理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处理好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也就是说搞好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和管理国家权力。

正因为处理处好上述这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有两处论述了要十分重视抓好党的制度建设。一是在论述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制度。二是从五个方面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指出,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6、要学习、坚持、拥护、执行制度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取得巨大的成就。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时,中国却拥有3.2万亿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

24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这是一个很大的筹码。美欧等西方国家纷纷向中国求援,我国也向他们提出一些前提条件。如要求欧盟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要求美国放开对中国的出口限制等。)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国的年经济总量由3645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397900亿元,增长了109倍,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时间、高增长纪录。在世界各国经济总量排位中,中国从1978年的第十位跃升为2010年的第二位。2011年5月,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的21世纪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在这段时期内,亚洲曾发生了1997年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亚洲金融市场、战胜危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的全球性经济灾难,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相继陷入严重困境。中国及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消费、生产和建设等诸多领域扩大内需,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宗旨,坚持决不趁人之危、决不损人利己,与各国和地区通力合作,共渡难关,并最早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对全球经济走出困境作出了重大贡献。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有制度的作用。因此要学习、拥护、坚持、执行制度。不能违背这些制度,违背就会违法、违规。例如家电行业的联盟价就违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规律,地方保护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拉票贿选就违背了选举制度,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

总之,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三个大问题,即是什么、为什

25

么、怎么样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特色和特殊优势,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几十年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得到不断完善。

26

第三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总结

xxx学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总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全校师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发展的各项任务上来,我校组织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全覆盖的学习宣传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制定学习宣传贯彻计划。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等有关精神作为学校首要的政治任务,研究制定《xxx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个一”系列活动方案》和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学习计划。

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把有关精神讲活讲透讲明白。党支部书记xxx带头宣讲十九大精神,带头上党课,并多次在会上谈学习体会和感受;校长、党支部副书记xxx为全体党员干部作《学习贯彻十九大、续写xx新篇章》主题党课;党员教师xx(安溪制茶工艺大师、安溪农民讲师团成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到对口扶贫村开展宣讲活动。通过宣讲,使十九大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与“两学一做”紧密结合,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校党支部把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相结合,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到xx附近,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全民展义务植树活动,并举行“树木树人、美我茶乡”主题党日活动;为提升转化后进生的实效,党支部书记xxx带领政教、保卫两处室的党员干部开展“主题党日——党员先锋队转化后进生”活动;开展党员德育导师制,每一位党员挂钩一至二名后进生精准帮扶。

组织全体师生学习,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重视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专题学习会议等形式,邀请“清溪杏坛”宣讲团来校为全校师生作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告;邀请县委宣讲团成员、县委党校高级讲师xxx为全体教职工作“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专题讲座,引导全体教职工更准确地理解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师们在进行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后撰写了心得体会。党支部还组织党员和师生参加网上各类考学活动,58名党员参加“党的十九大精神网上答题”活动。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德育课、专题板报、学校网站和微信群等方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等会议精神,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让广大师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理论指导实践,学做结合推动学校提质发展,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等有关精神的重要一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现代职业院校建设的目标认真开展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安溪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地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篇:红沙沟小学学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少年主题教育情况总结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根据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校教育现状和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动员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及其精髓,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收到了显著效果。现将主题教育实施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指导思想明确

为使主题教育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遵纪守法意识,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重点,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社会主义成果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系列教育活动,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在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上,我们的做法是:(1)面向学生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有领导人具体指导,以班主任为主体,任课教师辅助,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当中,贯穿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发挥我校书记、校长的主导作用和任课教师、思想品德教师、班主任的骨干作用。(3)以学校党、团队活动为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寓于形势多样,主题突出符合青少年学生认知特点的实践活动之中,推动校园文艺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4)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服务。(5)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和帮助。(6)采取学习《宣讲提纲》和开展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7)做到教学内容和主题教育“两不误、两促进”。(8)通过板报、宣传标语、校园广播等途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措施具体,操作性强

3月10日-3月16日,为动员部署阶段。这一阶段,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各阶段学生认识特点的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义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培训大会,将学校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培训为宣讲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3月17日-3月24日,为前期摸底调研阶段。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摸清了我校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摸清了有社会不良问题影响青少年和学校教育,分类排队并形成报告,为下一步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客观、详实的依据和资料,为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奠定了基础。 3月25日-5月25日,为学习教育阶段。我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不同接受能力的青少年学生因材施教。各学科教师依据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把这些内容时时贯穿于各个学科教育之中,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反对分裂,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个阶段是主题教育的重点,具体组织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3月25日至4月3日宣讲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教育内容。并开展“升国旗、唱国歌”、“祖国在我心中”、“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走进校园”、《八荣八耻 人人须知》歌曲学唱、国旗下演讲等系列主题活动;利用德育室和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了新旧学校对比图片展和师生会;4月12日至4月20日宣讲了“成果教育”内容,并结合宣讲提纲开展了“听过去、看现在、想未来”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4月21至4月30日宣传讲了“反对分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四观’两论 教育”内容和“忆苦思甜”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5月1日到5月5日宣讲了“日常行为与养成教育”内容,通过图片展览,观看视频等形式开展了“破陋习,树新风”,主题教育;5月6至5月15日宣讲了“社会公德与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内容,开展了“讲文明、讲礼貌、不说脏话”“创建平安校园”、“知法、守法”等主题活动,举办了法制专题讲坐和观看法制宣传活动;5月16至5月20日对前段宣讲学习内容进行了总结,对重点内容进行了测试;5月21——5月25日,学校进行“学校教育”和“校史教育”活动。 7月1日——11月26日,为深化教育阶段。学校通过课内、课外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并将这一教育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和党团少先队活动之中。

这个阶段具体开展了以下学习宣讲内容:9月1日至6日宣讲了“安全教育常识”,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和安全知识竞赛活动;9月7日至9月13日宣讲了“卫生与健康教育常识”,开展了“我最干净、我们班最干净、我们学校最干净”的卫生周主题活动;9月14至9月17日宣讲了“预防毒品,珍惜生命教育”内容和“珍惜生命”主题活动;9月18至9月20日宣讲了“环保教育常识”,开展了环保图片展览和“关注家园、从我做起”等主题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10月21日至10月20日宣讲了“奥运知识”,开展了迎奥运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1月23日至11月25日对第二阶段宣讲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

我校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时俱进,随着我校教育工作现代化的深层次推进,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突出学校 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本,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并注重把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动力,在强化学生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的同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红沙沟小学 2013.12.12

第五篇: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而丰富的内涵,表明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正确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累了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社会主义建设同执政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新任务,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这是我们党和人民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刻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的。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走过了近160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主义既经历过凯歌高奏的年代,也经历过发展受挫的岁月。是成功还是挫折,从根本上说,在于是否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就表现在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一直把实行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按劳分配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也就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这一点,社会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据。

无产阶级专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明确地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科学论断。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科学社会主义是和工人阶级政党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说,工人阶级只有把自己组织起来成为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无可辩驳地证明,没有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社会主义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从其阶级属性和主要内容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不断发展。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谈社会主义,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还在于我们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从国情出发、与实际相结合,就取得成功;什么时候照抄本本、照搬外国模式,就遭受挫折。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这个实际说明,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不能丝毫违背这些基本原则。这个实际还说明,我国仍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体现中国特色。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不解放生产力,就不可能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搞私有制,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一个过程,同步富裕、平均富裕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走上致富之路。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差距;又要规范分配秩序,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创造。邓小平同志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它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突出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的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邓小平同志说,“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发展具有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努力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四个坚定不移”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根本所在。胡锦涛同志说:“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断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戏剧戏曲话剧习题下一篇: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