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全面融合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3-01-16

一、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全面融合的现实需求

当前, 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创新, 不仅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特点产生重大影响, 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选择日趋多样化的促成因素之一, 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课题, 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对群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更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侧重点。

当前大学生是“网络一代”, “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性, 高校共青团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对大学生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思维特征、行为特点和社交模式已不能发挥良好效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 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思政工作载体建设;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网络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中, 要求高校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强化网络教育, 大力创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突破传统共青团工作模式势在必行。共青团因势而变、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创建了与青年直接交流、互动联系的“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 (以下简称“青年之声”) , 以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平台分层级管理, 中央、省、市、县、乡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各高校共青团组织均有自己的互动平台, 各级“青年之声”以“互联网+共青团”为突破口, 以“网上共青团”工程为牵动, 密切联系关系、有效吸引青年、广泛团结青年, 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二、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全面融合的具体要求

高校共青团要以“严”和“实”的作风切实推进“青年之声”的建设与共青团工作的有机融合。高校“青年之声”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 主动整合资源, 在有效服务和凝聚学生上下功夫, 努力将该平台建设成为“融服务学生、融学生素质提升、融创新能力培养、融思想政治引领、融阵地占领”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融合机制探索与实践, 应该基于“四个全面融合”, 即实现“青年之声”与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合, 实现“青年之声”与“青年之家”全面融合, 实现团内团外全面融合和实现机关和基层全面融合, 以“直接联系青年、直接服务青年、直接引导青年”为目标, 积极探索“模块化管理, 集成化推进”的工作方式, 在思想引领、团学活动、事务服务、社会实践、评先选优和学习辅导等方面与“青年之声”进行深度融合, 在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方式转变、服务队伍提质、平台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深化, 引导大学生强化网络意识, 树立网络思维, 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创作网络文化产品, 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将高校“青年之声”建成集“工作网、联系网、服务网”的“三网”工作平台、建成有“深度、广度、温度”的“三度”工作平台、建成有“创新力、吸引力、凝聚力”的“三力”工作平台。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全面融合的效果评估

(一) 有效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全面融合, 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共青团工作规律的表现, 能有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尊重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有效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 有效形成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合力

将高校共青团的主题团日活动、团校培训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权益保护工作、舆论宣传工作等与“青年之声”全面融合, 能有效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功效, 形成合力, 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三) 有效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覆盖面

共青团十八大报告指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 青年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如果再靠传统青年工作方法, 必然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而“青年之声”符合当前的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和传播动员方式, 扁平化的运转模式也提升了共青团组织青年、宣传青年的核心能力, 能最大程度的提升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覆盖面。

四、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全面融合的工作模式

高校共青团要以“全周期活动链”增加“青年之声”用户黏性, 提升“青年之声”活力。“全周期活动链”工作模式, 即在活动开始之前, 在“青年之声”主页上发活动预告贴、在微邦公告上发布活动公告, 并在“青年之声”APP管理后台设置活动帖进行活动的前期宣传和预热。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一是可在“青年之声”上进行现场图文直播, 二是利用“青年之声”APP管理后台进行活动直播, 或者在“青年之声”生态圈建设中组织投票评选。在活动结束后, 在“青年之声”上进行总结, 并向相关媒体投递刊发新闻稿件。“全周期活动链”工作模式可增强“青年之声”用户黏性, 将“青年之声”真正打造成为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校园时事信息交流平台。

五、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全面融合的工作内容

(一) 将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与“青年之声”深度融合, 助力青年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高校共青团应将团学工作与“青年之声”进行深度融合, 通过“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模式, 创新活动形式, 寓思想引领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激励大学生勇担强国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二) 将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与“青年之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

第一, 将主题团日活动与“青年之声”进行深度融合。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下开展“线上线下”主题团日活动, 即在“青年之声”上设置主题团日活动帖, 一是全面展示线下主题团日活动情况, 二是开启线上主题团日活动互动交流, 此举能大大提高高校团员青年参加主题团日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变“要我参加主题团日活动”为“我要参加主题团日活动”。同时利用特定时间节点, 组织青年开展“青年之声”线下面对面交流, 共话青年与国家、青年与梦想、青年与奋斗等永恒话题。

第二, 将团校培训与“青年之声”进行深度融合。高校共青团可在“青年之声”上设置团校学习专栏, 实行开放式团课培训, 主动在“青年之声”上设置团校活动议题, 积极引导学生跟帖, 并在“青年之声”上完成团校作业。

(三) 将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青年之声”进行深度融合, 助力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均可与“青年之声”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例, 高校共青团可通过“青年之声”和微邦入口, 发布志愿者招募通知、开展组织动员、进行工作交流反馈, 构建志愿者参与服务地方的渠道, 招募和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并实时将工作过程在“青年之声”平台上进行图文展示, 号召全校青年学生服务家乡,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四) 将青年服务工作与“青年之声”进行深度融合, 助力青年解决实际问题

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生命线, 高校共青团要认真打造“青年之声”服务平台, 力争全面吸引青年学生主动寻找“青年之声”。高校共青团可以以“青年之声”为平台, 积极联系与服务学生最紧密的后勤、教务、学生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 搭建服务学生的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要努力形成“听”-“答”-“办”-“访”的工作闭环机制。其中“听”是线上倾听学生的声音, “答”是线上回答学生的问题, “办”是线上线下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实际问题, “访”是线上线下定期对“答-办”情况的核实, 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中, 逐渐完善、进步、提升, 最终建成真正高效、开放的互动平台, 真正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青年之声”。

摘要: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课题, 传统的共青团工作方法也因社会组织运行机制和传播动员方式的变化而亟待改进, “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将高校共青团工作与“青年之声”网络互动社交平台全面融合是网络育人的新途径, 也是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之声,融合

参考文献

[1] 孙余余.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J/OL].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8-4-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家用热水器的选用下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