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

2024-01-07

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当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学习、生产等方方面面,推动了它们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也受互联网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围绕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重点从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所面临的挑战、积极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这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策略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渠道获取外界信息和知识。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让教育更具便捷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的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视域下所面临的挑战

1.1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教育信息来源多样化

科学技术在进步,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发展进步,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的教学知识的技能也在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教师的信息优势不再凸显,在互联网视域下所进行的高校教育,必然对传统的教师地位造成一种冲击,作为学生将一定程度失去对教师的依赖。

1.2互联网视域下教育方法需要创新

互联网技术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毕竟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所以,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依旧按部就班,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此,为了适应互联网技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积极地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2.积极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策略

2.1調动学生对思政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本思想政治学科就是一门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学科,原本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不是很高,高校教师在进行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方式上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鉴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想尽一切办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跟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联。故而可以一边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一边充分地同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的问题进行连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继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给予丰富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其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但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仅仅依赖于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和课本这一手段,其目标的实现存在着巨大的难度。鉴于此,作为高校的执教者,有必要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地联系现实时事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样一来,则可以突破单一的教材内容所形成的局限性,让学生在这丰富的资源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进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教师完全可以有目的指导学生充分里利用互联网这一途径,学习邓小平提出理论的历史背景,这样学生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学习效果也就更佳。

2.3对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进一步拓宽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了一条新通道,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思维进行革新,将自己的思政教育路径进一步拓宽。为此,作为教育者,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充分地考虑到自身状况以及学生的实际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他人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思维进行搜集,参考借鉴一些优秀的教育模式。第二,作为执教者,应当同学校紧密地联系,积极建构出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将自己优秀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便于学生在线下进行自主的学习。这样可以便于在课堂上还没有透彻掌握知识的学生进行再一次进行学习。这样则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有效地突破课堂教育的束缚。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受到了新挑战,一是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教育信息来源多样化,二是互联网视域下教育方法需要创新。为此,积极改进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势在必行,调动学生对思政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给予丰富、对高校思政教育路径进一步拓宽,是重要的策略。相信这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狄静涛,邱净.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39.

[2]何韬.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7(08):310-311.

[3]朱慧芸.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改进路径[J].亚太教育,2016(25):138.

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故事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周洁,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助教;赵澄,工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高级工程师。

一、 故事教学的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时代,网络媒介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削弱了人们对信息的注意力和专注度。也就是说,空洞的说教、乏味的教育信息传播将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与注意。而故事具有娱乐与教化一体的功能,如评书这一娱乐形式,以其特有的故事性、情节性、曲折性、人物个性、细节性等艺术特色而广受人们喜爱。相应地,教育界开始关注故事在教学中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1. 故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这类研究以故事教学的应用类型研究为主,包括:(1)把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具体有两类,一类是将故事作为实现教学模式的辅助工具,包括通过故事导课、故事解说概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另一类是把故事作为教学活动的背景或问题发生点。(2)把故事当成教学起点的探究合作教学,即教育叙事研究。故事教学是指在教师说故事之后,依据故事特色与情节,师生之间进行故事的讨论与分享,并安排适当的延伸活动,如角色扮演、写作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作的过程,代表性的类型有案例教学法、“故事中心”教学法[1]、说故事课程设计、课程统整故事模式、Lauritzen和Jaeger故事模式。其中,案例教学法通过特定的情境表现事物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过程突出主题和观点,师生互动关系平等;说故事课程设计主要以引导学生去挖掘个人生活中的故事或叙事,并在说故事中产生新的观点和态度;课程统整故事模式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个人层次、文化层次、全球层次、宇宙层次,将说课程的范畴扩大,从人到人类,从现在到过去、将来的故事;课程统整故事模式集中于内容上的探讨,而Lauritzen和Jaeger故事模式突出了教学环节的三大要素,包括目标、叙事脉络和教学理论,强调三者之间互相支持和以反馈为基础的探究过程。(3)以故事性为教学理念的故事教学模式,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故事,课程中的故事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等,具有事件发展的开头、障碍、铺垫、危机、高潮和结尾,将课堂设计成引人入胜的节目或电影,让故事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而不只是学生认知学习的对象。

2. 教学模式研究

我国在1981年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经历了国外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三个时期。[2]其中教学模式的定义包括结构说、过程说和方法说。结构说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程序结构化的表达;过程说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是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或教学样式;方法说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方法。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包含着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等要素,是在教学理论和理念指导下,通过理论演绎和经验总结、教学反思结合而得出的引导教学行为模式化的一系列行为类型。[1]

本文基于学生的注意力分布理论,将故事性作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主张把教学过程设计成故事,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行动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3]先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开端、中段和结尾进行重新规划,再建构故事性课堂要素和教学结构,应用冲突、对比、结局的开放性或封闭性以及人物的人格与命运、语境与情节等具有不同心理影响的故事创作手法来设计教学活动,对叙事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提炼,建立故事性的教学模式理论框架。通过教学案例评估对理论框架进行补充和修正,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故事要素〖*2〗

1. 语境: 时空共存的话语容器

语境包含两个方面——文化语境和课堂语境。文化语境(课堂外),又指背景语境、时代语境、社会语境。人处于社会的容器中,而语境是话语的容器[4],符合时代和环境的故事氛围,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增加现实感。任何故事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都会在叙事上产生诸多限制。但是在尊重时代背景的前提下,这些叙事限制本身也能为人物表现(行动)提供现实依据,帮助教学对象了解到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课堂语境包括相对独立的教学空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前者被称为“教学条件”;后者是笔者的研究重点,包含上下文语境(课堂间)和交际语境(课堂内)。上下文语境指单独一门课程设置中的各章节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语境,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间的课程关系。上下文语境有利于教师理顺各章节及各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做到整体了解和宏观把握。交际语境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场景中所使用的特定的语境。思政教师要明白自身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和传播者。除此之外,还需要明白自己的个性、课堂表达能力、语言风格、学生的期望情况、话语对象的特点等内容。

2. 人物: 挖掘角色的人格化和命运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人物的要素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故事素材中的人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教师。其中故事素材中的人物是可以超越时空存在的人物,而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是现实场景中实存的人物。

人物是故事的集结体,人的成长经历让人物变得更加人格化并充满命运感,人物的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会影响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可以说人物是故事的助推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利用人物的要素,去增强故事的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叙事主体承担着两方面的作用:既是叙事内容的把关人,又是叙事过程的主持人。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地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人物叙事帮助学生在建构知识的同时也进行生活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并营造双向的沟通氛围。发挥角色的人格化,让人物充满个性、价值主张、想法;发挥角色的命运感,让人物充满命运的关怀,在自我与他者、内在与外在、物质与精神、现实与梦想中表现人性色彩,绘制出生命图景。

3. 表现: 价值观的选择与行为表现

人物经历的挖掘和匹配,人物需求的解析和深入,其核心的内驱力就是价值观的选择与行为表现。而表现也是与情节最密切相关的要素。情节包含了背景、引发事件、内在反应、行动计划,采取的行动、结果和反馈。内在反应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计划和采取的行动是人物推动的过程。事件的客观结果,反馈为角色身上的主观效果,使情节之间不断地推动发展,形成完整的故事。国王去世了,王后也死了,是一个故事。国王去世了,王后因为悲伤也相继辞世,是一个情节。正因为情节中包括时空和因果,便于了解其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次的价值观的选择。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些课程的主题是宏大的,指向全人类,超越了个体与时空,比如战争与和平、本民族与全球化、人与自然、科技与生活、形势与政治。这些从宏观角度审视变化和发展的宏大叙事,也需要从人性的微心理切入,凭借生动的任务和精彩的情节让课堂叙事变得富有内涵而深刻。

4. 目标: 意识形态的内化与同构

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教学必须要明确一个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可以分成不同的主题,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方向和发展方向,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科知识特色,按照课程逻辑将把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的教育,树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国情,领会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授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帮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形势与政策”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些课程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引导教学按照目标开展的同时,教师也要减少对既定目标的限制,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在价值观的内化与同构工作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与体现。故事案例中的人物应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应填鸭式地只告诉学生单一选项,而应该通过故事来表现出人物如何选、为何选,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反思。要突破既定的内容,去设立多种主题。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结构

故事大师罗伯特·麦基曾这样定义结构:“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發特定而具体的情况,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5]课堂中按照特定序列来组合的知识内容便是课堂结构,结构即思想,目的是通过输出价值观起到潜在的育人作用。课堂结构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注意力等生理或心理因素结合,把握教学节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情感,战略性地提升知识传播与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堂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第一世界是展现困惑的世界,由教学目标出发,抛出问题,而在这一阶段学生对问题不知答案,缺乏态度;第二世界是寻找态度的世界,通过事件、背景、游戏或互动拓展了解事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一阶段学生解决了困惑;第三世界是确定态度的世界,学生找到态度,用这个态度面对原来的世界,最终达到学生感兴趣、有能力的教学效果。其中兴趣包含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对问题的探究程度等,能力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学习,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科学分析、理性思考、准确判断的综合素质能力。

1. 第一世界: 困惑世界

这一部分占课堂进程的25%,细分为开场和反应(评价)。教师通过主题呈现进行开场,这里的主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分类和确立,主要根据学科知识特色、学生思维特点、学生本专业等方面来进行,按照生活逻辑将有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这一阶段要注意“目标”要素的使用,从中提炼出适合讨论交流的主题。

主题的确立要注意三个方面:(1)主题要满足课程与教学要求;(2)主题要有逻辑性和层次性;(3)主题要有生活性和互动性。比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确定为“信仰”,可以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从思考个人生活经验出发,逐渐扩展出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构建有关主题的网络示意图(见图2)。

主题的确立过程可以通过罗列关键词的形式来进行,突出的是知识的广度。在教学过程中,主题确立应该优先于主题呈现,主题呈现的是经过筛选确立后的内容,并以与主题相关的激发事件作为铺垫。在第一世界中,创造语境是重中之重,为后续的人物及选择做了铺垫。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策略来创造语境:(1)“大+小”模式,宏大叙事与微观心理,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大英雄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探索人性、爱、责任、人生意义等主题;(2)“常+奇”模式,生活中不起眼的、熟视无睹的小事或经历所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3)“偶然+必然”模式,命运的无常与发生的必然,各种境遇的交错与对照。

在关于信仰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常+奇”模式,即从自身经验等小处着眼,将教师的生活叙事作为引子,展开对生活世界的价值探寻。如出国入境时需要填写表格,其中就包含宗教信仰,对于有特定宗教信仰的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就像姓名、性别等内容一样重要,对他们来说填写宗教信仰轻松平常,但对我们来说却无从下笔,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从西方社会中宗教信仰的重要性等问题开始着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进入争论过程,直至学生的第一次反应和评价。

2. 第二世界: 寻找态度的世界

这一部分占课堂进程的50%,细分为事件、背景、定制游戏/互动三大部分。事件是开场(激发事件)的深入与延续,更进一步叙事、拓展问题。如信仰教学中,教师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引子,呈现出课堂主题,在第一次讨论后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的宗教信仰,事件转而以案例、社会新闻等素材展开,如美国富豪向国会写了关于“请向我征税”的公开信,分析慈善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之后进入背景部分,背景是事件的相关信息和材料,以及对于事件各方的观点和态度,该部分让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深化。揭示出西方的精神世界由宗教信仰支撑的特点后,自然就引出了问题:中国的精神世界是由什么支撑的?当前中国的信仰出现了什么问题?在背景部分,要注重表现的要素,讲清晰两个层次——因果和时空。因果就是要阐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时空就是要以历史脉络、地域联系去比较和分析其中的特点。

定制游戏/互动部分主要是从理论学习转向实践学习及情感体验活动,这部分同样根据学生注意力分配和专业特点等方面来进行安排,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影片观看、主题辩论、社会调查、专业事件作业等方式来增强内容的故事性和内化感。信仰教学中,面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布置画画、人像雕塑等作业;面对广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选取与信仰相关的媒体素材,如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学生可以分组选取不同的影片和对应的台本,以配音或小品的形式进行重新演绎。在该过程中,人物要素显得重要,学生将自我置身于情境中,品味人物的个性,体验角色的命运。

第二世界是教学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寻找态度的世界中必须要有理性而清晰的逻辑链,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相连,这需要教师以科学的形势观、方法论来完成教学目标;当然也需要设置叙事性的互动环节来推动学生感性的反思与体悟,行动带来期待,反应带来结果,而人物的行动、期待和实际的结果在想象与现实中拉开一道鸿沟,结果不是预想的,但又符合逻辑,促进学生以全新的视角来面对问题。在寻找态度的过程中,冲突的发展和态度的变化随着故事教学节奏的深入而递进。

3. 第三世界: 确定态度的世界

这一部分占课堂进程的25%,主要包括延展性事件和教学评价。在第二世界的后半段,学生对相关事件的细节、脉络、背景已有了充分的了解,伴随着分析和评论,知识的深度达到最大化,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基本确立。如果说第一世界是物理意义上我们所在的课堂,是对问题缺乏正确看法的困惑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真相的世界,是经过一系列发现与学习后,找回了真知灼见的世界;那么第三世界可以叫作新的第一世界,在物理环境的课堂中,学生的态度已经发生转变,并用这个态度和方法去面对原来的世界。

延展性事件主要指教学活动的叙事研究,叙事研究主要包括经验收集和意义诠释。经验收集包括在课堂中自身的学习感受,对个体经历故事和同伴合作者的评价。教师要帮助学生去经历、感受、理解故事的发展,按照时间和因果逻辑、个体与社会互动、个体成长与发展三大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叙事,以全新的态度重塑个体故事,升华获得的经验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评价以叙事研究作为基础,分为预设与生成两类。教师根据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指标和具体量表,作為对每个阶段教学活动的目标导向和过程规范,而预设的教学评价难以涉及学术内涵发展和行为的个体话语特征,如分享上课感想、心得体悟和建议作为课堂叙事活动。此外,设计评估体系时还需要涉及第三方听课评价、学生访谈等问题,并按照是否使用故事教学手段划分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学评教成绩来进行对比,根据课程评估结果不断地调整教学过程。此外,还要对学生提到的问题做记录,整合问题发展史,真正实现教育对个体成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四、 教学评估与结论

本节以“形势与政策”作为故事教学的课程案例,对Z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课题组的教学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跟踪调研。选择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数据来源(见表1),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一手资料包括:(1)依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行为两大层面,制定出了故事教学评价框架(见表2),并拟定了问题提纲,课题组进

行现场听课并汇总听课记录;(2)以课后座谈会及课后随机访谈的形式形成的来自学生的访谈文本;(3)录制课堂教学视频,通过互动分析系统FIAS(Flanders,1970)记录师生语言互动的情形,并作出分析。除了一手资料外,我们还通过教务部门等渠道,获取到A教师两学年的学评教成绩作为二手资料,并作为定量数据进行辅助分析。

在实施的过程中,选取2个年级的4个专业班级(16级X专业、17级X专业、16级Y专业和17级Y专业),设置实验组(采用故事教学法)和对照组,第一学年授课对象为16级班级,第二学年授课对象为17班级。课题组成员根据前期的文献资料,建构出表2中的18个问题作为探讨特征,并根据学生访谈文本和课堂信息数据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和分析。

根据FIAS互动分析系统,课题组得出了整个教学行为迁移过程、行为分布和变化过程,并利用分析软件SPSS统计出教师与学生的各种课堂行为的频度分布关系,其中课堂交互行为的比例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得出:(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比例恰当,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主宰,没有出现填鸭式教学现象,而是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2)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通过指示期望学生回答和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的方式,促使学生活动的比例提升2%,教师通过这一策略推动学生自主思考和分享学习心得。(3)学生讨论与应答比例上升2.7%,这部分行为主要包括学生自己表达想法,或与同伴讨论交流看法。

FIAS互动分析系统主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迁移,而课堂听课观察则以定性方式分析考察具体变量的维度与问题:故事教学中,教师教学满足结构化、系统化、差异化、内在化这四大维度。结构化指运用故事教学的理念让课堂结构完整、节奏紧凑、问题突出,系统化指目标落实、价值准确、逻辑清晰,差异化主要是内容丰富、版本多样、手段新颖,内在化主要是指接受认同、情感回应、思考能动。

该校的学评教成绩作为辅助数据帮助我们了解了故事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产生的效果,并得出最终的数据(见表4),运用故事教学模式的实验组(2017年)比不使用故事教学模式的对照组(2016年)的教学评价总分高出14.64%。我们将故事教学评价框架(见表2)中学生(学习)的四个维度——针对性、多样性、能动性和选择性与该校的学评教各项指标进行分层,数据表明,模块分数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选择性、能动性、多样性、针对性。其中,多样性模块中,“老师能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手段),善于将学科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有助于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的增长率最高,达到23.17%;其次是“老师上课经常与我们互动,促进我们积极思考,教学富有启发性”,达到23.02%。由此得出,故事教学侧重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互动”是为了“能动”的教学理念。

故事教学结构中“定制游戏/互动”的部分,是先由老师布置课后的作业,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作业,而课堂上“定制游戏/互动”的部分则更多是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老师经常布置课后作业,引导我们开展自主学习,并认真批阅、评价作业,对我们学习评价公平恰当”的增长率也达到了19.41%。

五、 结论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的四大故事要素——语境、人物、表现、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建构,随着教育叙事学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的要素补充进来。本文提出,要将故事思维融入教学全过程,就必须设计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结构并使之贯穿教学活动,以开头(提出困惑)、中段(寻找态度)、结尾(确定态度)的特定序列来分配课堂时间,战略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故事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6.

[2]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5155.

[3]瑾·克兰迪宁.叙事探究——原理、技术与实例[M].鞠玉翠,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6.

[4]胡百精.故事的要素、结构与讲故事的策略模式[J].对外传播,2017(1):3841.

[5]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62.

(编辑:林毅)

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可以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予以矫正。通过提高供给主体的素质,优化供给内容质量,创新供给方式和优化供给环境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成为了当下在经济领域改革的主基调,由于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可以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本文主要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为研讨对象。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问题,对广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需求失衡的表现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是在教学探索和改革中出现了一味的迎合学生需求,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现象。实际上,供给和需求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不仅要重视需求,也要换个角度,从供给侧着力,全方优化供给侧各要素。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导致供需失衡。

(一)供给主体不能满足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主体。当前,高职院校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承担的职责有较大差距。从政治素质上看,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思想素质看,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够。从业务素质来看,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的,部分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专业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或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很少,又缺少必要的培训,理论功底欠缺,业务素质不高。

(二)供给内容未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制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内容庞杂与学制的矛盾。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高职院校需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科院校用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是由于高职只有三年的学制,实践中通常是两年半,导致同一门课程在本科和高职有不同的学分,例如本科院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6个学分,而高职院校只有4个学分。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许多理论知识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展开讲解或研讨;个别章节内容难以讲深、讲透,甚至只能是避而不讲;也很难就理论难点或现实热点问题全面展开互动讨论,激發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三)供给方式未能充分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在教学方式的供给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讲授法,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有一种担心,认为不讲授学生就无法掌握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的体验、讨论、辨析等方式才能实现,通过教师讲授是很难实现的。讲授法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矛盾,当代大学生有较强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和平等意识,而讲授法与大学生这些需求的背道而驰,这种不尊重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手段供给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二是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对策

(一)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能力水平,全面提高供给主体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具有有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要刻苦学习、深入研究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第一,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标准。要择优考核录用,选用那些学习、品德、社会工作确实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那些认识问题较偏激、思路狭窄、性格不佳者坚决不予录用。

第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理论研究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只有从教师队伍中培养出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才能激发教师的理论研究热情。

第三,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淘汰机制,致使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教师也能安稳地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这种做法危害极大。高校一定要对那些思想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业务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转岗或淘汰。

(二)坚持原则性,增加灵活性,切实优化供应内容质量

一方面要坚持供给内容的原则性。首选是在课程体系方面,根据05方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设的三门课程,不能有打折扣,搞变通。其次在每门具体课程上也应尊重教材的体系与内容,要防止借改革的名义任意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删改。最后,还必须保证每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数。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幅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这种不尊重教育规律、违背中央精神的做法必须坚决制止。

另一方面要把握供给内容的灵活性。目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在总体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做到重点内容精讲,非重点内容略讲或引导学生自学。同时要根据区域情况、学校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补充教学资料。

(三)借力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互动,着力创新教学供给方式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助力教学目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5后,而且即将进入00后时代,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对信息技术有天然的亲近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不仅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新媒体新技术利用一方面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无论是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课堂呈现形式,还是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媒体新技术相融合都力图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而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都始終贯穿着“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四)注重人文关怀,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和优化供给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并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人并不只是单方面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不断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环境,并改造自身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构建和优化环境供给。

其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主要包括给学生授课使用的教室以及配套设施,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硬件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采光、通风、室温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让师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新媒体新技术方面进行合理配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物质保障。

其二,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际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首要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生生关系。

其三,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环境。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建立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在独立的二级机构下,高职院校还应针对每门课程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教研组,加强对教学的科研和对教学活动的检查和督促。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的改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供给主体是前提,供给内容是核心,供给方式是关键,供给环境是保障。在提高各供给要素的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优化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从而实现教育供给端的全面转型升级,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家胜,贺继明. 试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0 年(12)

[2]刘薇,边和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

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马工程项目(2018QM06)《重庆市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引领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定华(1971-),重庆奉节县人,男,汉族,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舆论阵地和传播渠道。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将线上教学学习通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本文从学习通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学习通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学习通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进行阐述,希望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将学习通平台更好地应用于思想在理论课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通平台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学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蕴含着发展机遇,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的登场都有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时代,提升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吸引力需要应用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优化教学方式,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为此,针对学习通平台在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用,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方式,“线上平台+线下授课”混合教学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化平台相结合,以增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学习通在线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分析

1.学习通在线平台的丰富性、多样性有利于增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学习通在线平台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资源里面进行搜索。而且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线上学习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专业背景和成长规律进行个性化选择进行学习。学生既可以通过老师建立的课程进行课前知识的学习,也还可以通过平台里面的微应用查看老师发送的资料和视频,学习方式多样性。学习通平台可以上传教案、课件、视频等丰富的信息资料,把抽象的理论以生动活泼、时尚现代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2.学习通在线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首先,开放、宽松的学习通在线平台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自由、平等的话语情景和人际交往模式,学习通在线平台具有点赞、发信息、发表情、浏览、评价计分等强大功能,使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对感兴趣的知识与他人交流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形成积极的自我教育机制。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开展思想引导,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打破以往满堂灌而没有及时疏导的局面。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统计数据,及时及时掌握学生的考勤、作业等学习情况,能够准确抓住学生的关注焦点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再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及时在平台中补充新内容和新案例,学生进行实效性的学习,使学习与生活深度结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3.学习通在线平台延伸的教学空间和虚拟化的教学情景, 有利于增强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与教学紧密相连的时事政治,并在学习通平台以资料、视频、图片、 案例等各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介绍,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教学空间的延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4.学习通在线平台激发和挖掘教师潜力,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互联网 +”时代,对很多行业有颠覆性的意義。与传统时代的教师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应用学习通平台对教师具有更高的要求。学习通在线平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促使教师角色、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等多方面都发生变化。如教师角色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探讨者和分析者的转变;教学设计从灌输式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转变;教学流程从 “先教后学”向“边学边导”和“导”“学”结合的方式转变。这些转变都促使老师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学习通在线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在理论课教学的困境

1.学习通在线平台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在平台的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学习通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层次不齐,师生对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很难辨别和筛选资源。资源类型不够详细,不能尽快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所有学习资源都只是视频或文字材料,缺乏必要的知识点练习或测试,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很难确定自己的薄弱点。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监管存在漏洞,如学生打卡,学生可以在签到时间内进行签到,但签到后是否认真学习,很难辨别,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惰性。

2.学习通在线平台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挑战。学习通在线平台的自由互动开放性,导致知识的多元开放,教师要对平台上的知识点进行去伪存真地筛选挑战着教师的经验和权威,挑战教师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动态备课和教学能力。较好地运用学习通在线平台搜索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当前与未来形势的能力等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习通在线平台应用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路径

1.优化教学设计,精选教学资料,体现教学的知识性、 导向性和针对性的高度统一。首先,在坚持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性和政治导向性高度统一的基础之上,又要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传播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其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生活实际和个性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专题,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

2.加强学习通在线平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体现教学的多样性与个性化的融合。首先,充分利用学习通在线平台上的文章、课件、微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把与教学专题相关的一些文本、视频等资料上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加深对专题的认识。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等把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把学习资源进行整理归类,学生自由选择适合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再次,结合资源科学提出学习任务,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资源通过背景介绍、案例展现、问题再现等学习任务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保障学习的有效性。

3.优化学习通在线平台的考核方式,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通在线平台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考勤、作业、线上学习互动等情况,但是对学生的额考核不能仅仅依靠线上的数据。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必须将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和线下学习情况相结合。在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找学生谈心、认真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团队合作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方面的情况,实现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最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一个科学综合性的评价。讓学生感受到评价的科学合理,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做到入身、入心。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更好地引领学生树立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建竹.翻转课堂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线上教学平台的应用分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7):1-2.

[2]郑璐.“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法治与社会,2020(02):208—209.

[3]曹艳,徐满.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12):28—30.

[4]吴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课程教学,2020(585):35—37.

[5] 徐秉国,樊佳慧.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有效运行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1):78-8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思政课题《大专院校思政课翻转课堂应用研究》(编号2019C002)成果。

作者单位:毕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虽然我国长期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表现却日益显著,教育缺乏时代特征、教育工作功利化明显等问题急需解决。本文分析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表现,提出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对策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表现1教育缺乏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高职学生接收到了大量新鲜的信息和观念,部分学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更为崇拜物质享受,藐视奉献精神,这些都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加上高职学生学习、就业、升学压力重,导致不少学生无法正确面对现实,前三年主要忙于应战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大四直接面对的是人生新路程的选择。考研队伍迅速壮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以上种种现实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但没有尽快转变教学方式,反而缺乏时代特征,依然以喋喋不休的教育模式企图影响高职学生,组织的活动形式依然是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形式单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特色,主要还是围绕奉献教育、哲学思想教育、爱国教育主题开展,主题内容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往往会面对现实而怀疑教育内容的适用性。

2教育工作功利化明显

进入高职校园,辅导员、老师乃至家长就三番五次向学生进行思想动员,要求学生认真学好专业课,学好英语,并为今后找工作着想,好好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看似很人性化的关心,实际上却给学生以不恰当的引导和暗示。在这种暗示下,学生会更为重视物质层面的追求,忽视了自身爱好、个性、创造力的发展。很多学生甚至会在这种思想教育的暗示下过早地进行社会实践。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抵触社会不良思想的精神准备,他们往往会误入歧途,导致高职学生犯罪情况的发生,这些都给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三番五次劝导努力学习、找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也让学生自身的排斥反应过于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同学感到自己是高职生,受到社会的歧视,于是产生自卑情绪,这种情绪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之他们原先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在自暴自弃的思想下,他们无故旷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聊天、打电脑游戏、谈情说爱甚至睡大觉上。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解决对策1创新教育方式

为了转变当前教育缺乏时代特征的问题,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尽快创新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同整个社会变革联系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要结合更多的社会现实进行案例教学,解决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在案例教学法中,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却必须是“能力分子”。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有解决、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总之,教育工作必须尽快适应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确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尽量做到理念与未来管理的发展状态相吻合,尤其要重视内容设计上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保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为和过程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使其产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2丰富工作内涵

为了转变教育工作功利化明显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丰富工作内涵。首先,要在各学科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内容增添很多的趣味性,便于大家接受,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其次,要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社团活动,利用高职社团由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宣传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改变其世界观、人生观的目的。最后,要加强网络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都与网络紧密相连,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开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教师可以设立网络论坛、师生交友等平台,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宣传活动。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问题的解决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工作内涵,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易善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J〗.职教通讯,2007(09).

〖=2〗陈国方.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03).

上一篇:分级教学法论文下一篇:程序教学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