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人才培养范文

2023-09-14

医药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千百年来为中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常说中医药的根在农村、在基层,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尤其适合基层,但基层却最缺人。”这是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重刚曾在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中说过的一句话。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依赖于中医药人才的推动,因此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基层中医医院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培养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我国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现状

(一)论人才

1.人才引不进:人才来源匮乏。受城乡工作环境、工资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基层中医院聚焦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强,且大多数农村人民更为相信年长的老中医,不太愿意到青年中医处就诊,所以绝大多数中、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学子不愿到基层就业。此外,现有的基层中医药从事人员人数较少且学历、职称偏低,技术不高,缺乏技术骨干。2.人才用不好:基层人员管理方面难以做到“人尽其用”,专业技能人员的技术潜能未能充分挖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从而降低了医疗人员和单位的工作积极性,不能达到最佳的医疗服务效果。3.人才留不住:工资低、福利差、工作量大、社会地位低等原因导致基层中医药人才的逐渐流失。且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与相同条件的西医从业人员相比,西医从业者工资、待遇均略胜一筹;并且对于急性病,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疗效快速的西医,而在养生保健方面,农民养生意识较弱,即使有,也不愿意花费大量钱财。因此,基层的中医药市场发展困难重重,部分中医药人才不再坚守“中医防线”,有明显的西医化趋势。

(二)论培养

1.培养参与度小:经过调研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紧缺导致人均工作量极大,即使有足够的培训名额,医生们也常因为门诊量太大,抽不开身而无法参加培训。可见,人才缺乏和工作繁忙互为因果,互相掣肘,同时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训造成了不利影响。2.培养后备力量不足:政府的培训补助不能完全解决基层中医院人才培训中所存在的经济问题,医院本身也不够重视人才培养项目,没有进行强有力的培训宣传,没有营造出良好的培训氛围。3.培养力度不够:培训的前期准备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医生自身的培训需求,导致培训的开展过程中,缺乏适宜的人才培养项目,从而导致受训人士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没有达到理想的培养效果。既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以后的培训参与度。

二、人才问题的思路探析

1.“移栽”计划:引进人才。与各大高校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协商,针对高年级学子,定期举办多次人才下基层交流活动,强化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意识到基层对于医学人才的渴求和自身价值。针对毕业学子,社区及乡镇医院可联合高等中医院校邀请众多学子进行就业大局讨论,大力宣传基层就业的福利制度,明确基层就业优势,为优秀学子开辟基层就业的快捷高效的“绿色通道”,吸引人才下基层。此外,细心捕捉在中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或者对中医具有浓厚兴趣,自学成才,或是师承教育培养出的优秀传人,并大力引进。2.“播种”计划:培养人才。制定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借众人之力联合培养人才,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中医药院校联手,办班讲学、授课,巩固职工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中医诊断能力。与专家联手,聘请专家来院会诊,并定期举办关于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专题讲座,提升初级职称人员的中医临床技能。与政府联手,联系进修机构,选取优秀职工进修、培训,拓宽视野,提高临床思维和服务水平。除此之外,还得与经典联手,鼓励中医药人员读经典,背经典,识经典,用经典,做一名彻底的中医文化人。3.“固沙”计划:保护人才。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长期把金子裹在煤炭里,也自然没有人去发现它的光芒。人才也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大显神通,所以人才分配很重要。为解决人才浪费的问题,基层医院应根据人才自身特长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充分挖掘技术潜能,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工作效561○艺术教学与研究益最大化。对于福利待遇差的问题,则应健全绩效工资激励体制,实行优绩优酬,根据门诊人次量和住院人次量予以适当补助。并且单位领导应主动关心职工,询问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困扰,代表工作单位进行帮扶工作,使员工感受到事业单位的关怀。至于发展前景,基层医院可设立相应的职业规划咨询室。给职工提出合理建议,帮助职工进行职业规划,并适当反馈给医院高层,使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尽其所能为中医药人才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人才宣传工作也自然不容忽视,可将优秀职工的出色业绩利用网络、报纸、社区广播、宣传栏等多重宣传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打造独一无二的个人名片,在基层建设一定的权威性和知名度。4.“嫁接”计划:鼓励西医从业人员学习中医。西医与中医作为两大医学体系,各有优势,互为补充。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常根据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并提倡“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而西医擅长治疗危急重症和器质性疾病,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疗效。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可发挥运用中西医两种手段在农村基层社区医疗中的特色与突出疗效。定期开展基层西医从业人员学习中医培训班,使基层西医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必要的中药方剂学知识(中药学、方剂学),熟悉常用的针灸推拿学知识,掌握中医内科学以及西医诊断学和内科学知识,从整体上提高学员中医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员完善和取得中西医结合临床资质创造必要条件。湖南中医药大学曾针对基层西医从业人员举办过1期此类培训班,毕业32人,其中有26人申报了2017年相同级别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收获了不错的成效。

三、人才培训问题的思路探析

1.非训不可:将培训参与度列入职称晋升和年终考核的参考因素内,建立培训激励方针,对培训合格的职工实施物质奖励,调动在职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引导全员培训,营造中医药知识学习的良好氛围。2.以点带面:一为创建培训小组,设立组长。组长参照组员的整体能力与业绩表现决定培训名额,培训后举办小型报告会,由参培人员进行成果展示,可在组内也可多组分享,此举保证培训的效果,也不用为人员的大型集合而伤筋动脑;二为举荐制,每次培训都从各级职称的员工中选取一批优秀职工参与培训,进行自我提升。3.网络工程:充分利用网络便利、快捷的特点,与中医药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基层网络教学基地,上传精品课程,邀请高级教师和专家进行课程直播,互动答疑,并设计简单易行的APP进行课程推广。为确保网络课程的成效,课后进行实名制签到。针对培训项目内容的不足,则在培训前选派人员对在职员工和当地老百姓进行课程内容的民意调查,了解大家的真正需求,再根据调查结果设定培训内容以满足各层次的不同需求。对于初级职称中医药从事者,设立中医基础理论培训、中医诊断技能实训、中医经典条文探析、中药辨识等课程;对于高级职称中医药从事者,设立急诊学与危重症医学相关课程、疾病中西医防治、体质辨识与调养、亚健康学与营养学等课程;对于不同科室的中医药从事者,设立针灸疗法、推拿临床培训、妇科方剂临床选讲、小儿常见病防治讲解等课程。多元化课程的开展使得中医药渗透到基层医疗的各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无困难,但其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如:自2014年以来,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就已投入800余万元,用于中医诊疗设备购置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等,三年的努力造就了中医药发展良好的格局,目前中医药成为东丰县基层卫生中坚力量。笔者认为建设基层中医药事业既需要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整体素质,创造更好的“医疗软件”;也需顾全“医疗硬件”,改善工作条件,打造更好的基层就业环境,为众多中医学子提供一条就业渠道。把好基层中医药的大关,抓好医疗“两大件”,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难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乡镇、社区等基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总而言之,搞好基层卫生服务,可以创造出理想的社会效益。基层就是中医药事业的根,把中医药的根保护好了,把根深深扎进土壤中去,就不怕长不出参天大树来!

参考文献:

[1]朱勇.发展中医药莫忽视基层人才培养[N].健康报,2016-10-12(005).

[2]廖垚.引进、培养、留住基层中医药人才[N].中国中医药报,2016-04-21(003).

[3]崔芳.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何时了[N].中国医药报,2013-01-16(004).

[4]刘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3):189.

[5]陈建章,刘建国,邓棋卫,周玉平,徐泽宇,滕艺萍,包奇昌,孟萍.对专科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7):650-651.

[6]陈晓云.广州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

[7]司富春,高燕,张勤,宋雪杰.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医研究,2017,(01):3-5.

[8]冉隆邦.目前农村中医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3):145-147.

[9]李丰华,谭清平,谭江蓉,钟正明,谭玖虎.基层中医医院如何建设好中医药人才队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0):934-936.

[10]韩永祥,胡敏,汪红兵.基层中医药人才继续教育及对策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3):247-249.

[11]郑玉玲,张大伟.在新医改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06):4-6,11.

[12]谭智敏,姜建国.中医全科医学中西医结合实践模式的思考[J].西部中医药,2012,(09):15-16.

医药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1 从历史的演变中追寻办学理念的真谛1.1促进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主要以模仿前苏联为基础, 形成并确立了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体制;1958年至1977年 (分两个阶段) , 前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 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中国高等教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后一时期 (1978至1998) , 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 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恢复调整提高的重要时期后驶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国发【1993】文件的颁布, 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在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中,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并创建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初步形成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并存的结构日趋合理、质量与效益逐步提高时期。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以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急剧需求发展的职业教育,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的主旋律和重要支撑力量。

2002年,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 标志着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形成其独立的教育体系。国发【2002】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并强调以突出特色, 加强实践, 适应需求为其主要特征。此后又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等, 更加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理念。

1.2 特色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中沉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中, 根据其办学形式多样化、职教与普教的有机融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以及学习化社会的逐步建立, 准确把握其发展的宏观走向, 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沉淀并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理念, 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变革, 表现在[2]:由单一的“岗位实用型人才”转为由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伦理项协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更加注重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等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培养的“人格本位”转变的课程模式;变“普通高教专业模式”为“高职专业特色模式”的专业结构;变“理论→实践模式”为“实践导向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1.3 近十年我国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对办学理念的提炼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秉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借鉴摒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中, 实现了教育的层次、结构的不断优化。表现在:一是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被称作新世纪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卫生部、教育部【20 0 1】7) 确定了“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稳步发展, 提高质量”的方针。即压缩中等教育, 调整专科教育, 积极发展本科教育, 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我国医学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调整。并明确医学大专教育的目标是为农村培养人才, 毕业后要到农村工作。基于我国国情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 以及医学本科生不愿到农村基层这一现象, 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已经成为西部及边远山区城乡基础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二是办学面由窄到宽, 主要体现在医学相关技术类专业的异军突起。医学的发展催生了与之配套的相关技术如:口腔工艺技术、眼视光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等。这些相关技术教育的需求, 也丰富和发展了高等医学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医学教育改革推动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实践与升华。近十年, 我国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在不断顺应医学、社会以及人们健康服务需求中,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 逐渐形成了适应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体现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的全面素质、终身化、国际化和特色化的医学职业教育理念。

2 在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凝练个性化的办学理念

2.1 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实践全面素质教育理念

医学自身发展及服务的特殊性、医学模式的改变推动了医学教育新的改革。更强调对医学生的“利他性”、价值观、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教育。作为西部地区的一所具有浓郁中医药文化特色、办学历史悠久的地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在办学与教育实践中, 在社会及大众对医疗服务的扣问中, 我们反思:医学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是什么?学生们需要的素质与能力是什么?医学教育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 用什么方式教?面对问题, 我们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和趋势, 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教学模式、课程等改革入手, 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实践。

2.1.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以强调“三类知识”、“四个融合”为核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能力培养为根本宗旨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三类知识”即第一, 利他性的职业价值观的强调;第二, 强调基本知识技能、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基础和临床知识的融合、实践的多样性等等;第三, 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知识面、人际交流能力与适应、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等。“四个融合”即第一, 利他性的职业价值观课程——即教书和育人的融和。我们推行“兼职与专职”辅导员结合的方式整合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的管理、学生的行为都融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去, 让学生“成才”和“成人”, 即成为具有专门职业技能的和具有正确价值观和职业信念的人;二是根据医学专科教育基础学科“适用、适度、够用”的原则, 探索医学各基础学科从单一的学科教学到多学科的融合, 如将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人体机能学;将解剖、组织胚胎学、病理解剖学等——人体形态学, 实行知识模块性教学, 使之形成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三是基础与临床的融合, 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解决学生及早接触临床的实际问题。早接触临床是在教学的开头就引入具体的临床实际问题和场景, 并结合问题展开讨论, 引入知识。四是书本和实践的融合, 注重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学生见习、临床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 如深入病区、社区、老人院, 设置“一对一”的帮扶关系,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和成长的土壤, 明确职业定位, 培养独立解决与分析问题以及社会适应的能力。

2.1.2 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打造中彰显医学人文特色

如何在医学实践教学平台中融入医学人文的元素, 在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注入“灵魂”是实践全面素质教育又一新的探索。我们围绕基础医学实验平台的建设, 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并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构建了首个集教学、科普、科研、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基础医学形态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生命科学馆, 它将基础医学五大核心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和药理学融合, 并以“生命”为主题借用形象艺术的形式转化成真实可感具有震撼力的五大生命主题----生命之源、生命之光、生命的风采、生命与自然和生命与医学。不但从纵向诠释了生命的整个演绎变化过程, 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成长过程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敬爱, 也从横向变化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 同时也使础医学形态课程“死的标本”注入了“灵魂”, 打破了学科界限, 使零星的知识“碎片”成为相互联系的、更直观的知识整体。通过建设标本展示平台、知识创新平台和知识链接平台, 为教师从宏观方面对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知识查询系统, 对微观层面的知识加以诠释, 相互补充。

利用三峡库区和学校中医药学科优势, 打造了融中医药教学、科研与科普、名贵中药展示为一体的——中药科技馆博物馆。搭建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平台, 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知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的理想与信念。以我校特色护理专业为依托, 构建了护理实训教学中心, 模拟了真实可感的情景化的教学实践, 实现了课堂与病房、教学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两馆一中心”的建立, 促进了全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促进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课程的深度融合。更推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网络互动教学、虚拟实践教学、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比较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以中医药产业化服务——实践特色化教育理念初见成效

为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我们以“产学研”为契机, 依托学校中医药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长江三峡库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建立了集教学、科研、服务的“产学研”一体教学结构网络。一是拓展市场先后分别与巫山、开县及周边地区在中药种植与加工、药品与食品、医用机械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模式, 让“学生进一线、工厂企业进课堂”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打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办学亮点和专业品牌;同时, 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引进和推广的力度, 推动科技服务计划项目的实施, 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推动产学研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发挥学校在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中药产品研发、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研发等特色研究领域的科技优势开展科技服务, 与周边及其他三峡库区区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解决生产研发的实际问题, 提升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

2.3 在不断探索中践行终身化教育理念

终身化的医学教育理念是医学教育最大的特点。人类对医学科学真理无止境的探究与医学在校教育不可能无限延长的矛盾, 要求更多授予学生不断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我国在特定时期存在的中专、专科、成人等层次的医学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仍然是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的主体。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医学发展及人民健康服务的需求, 是我们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又一重大实践。利用学校位居三峡库区腹心的地理优势,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通过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 全面提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与服务水平;同时全面开展面向三峡库区基层、面向产业及劳动力专业的培训, 促进职业培训不断拓展及培训层次的提升。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校已逐渐探索出一条医学职业教育的成功之路, 并成为三峡库区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培训及三峡库区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基地。

地方高等医学职业教育, 只有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传承吸收先进教育理念, 不断总结凝练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才能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职业教育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中,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并发展形成其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教育体系;高等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办学理念也在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传承创新并凝练形成了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松林.建国初期苏联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影响[J].党史研究资料, 2004, (4) :89-94

医药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一、我国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现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上升, 对身体健康更为重视, 从而使医疗保健的需求量得到提升。目前, 医药行业已经成为市场上的朝阳行业, 发展速度十分显著, 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 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制药到销售的流程体系, 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就现阶段我国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实际情况来看, 形势却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基层医药营销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较低。在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各个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 对优秀营销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医药营销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 基层医药营销人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例如:市场推广、售后服务、药品整理等。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一部分营销人员由于缺少专业素质和能力, 仅能依靠工作经验开展营销活动, 阻碍了医药行业的发展。

2.医药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十分堪忧, 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 目前, 我国大部分医药营销管理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都十分匮乏, 对于营销的理解尚处于表面, 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革新自身的思想理念, 不重视学习现代营销知识, 从而对医药营销工作的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针对我国现阶段医药营销人才匮乏的现状, 部分设置医药营销专业的高校应该予以重视, 及时关注社会的动态, 并结合自身的情况, 对现行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 通过多种手段的使用, 培养出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推动医药行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 我国高校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的层次相对较低, 尚处于起步阶段, 且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 远远滞后于医药行业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校应该基于市场导向, 并结合自身情况,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定, 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医药营销专业, 尤其是部分211和985院校, 更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部分院校有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但是这些高校培养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 但实践能力却相对匮乏, 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此, 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准确性, 才能培养出满足医药行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二) 更新教学内容

想要培养出医药行业需要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高校必须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改进。高校应该加强对市场变化的关注, 将市场导向作为教材选择的依据, 以此来保证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契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高校应该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 重新进行教学课程的排列组合, 提高专业界限的模糊程度,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 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得到强化。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是具备多种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主要包括医药知识、营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等, 高校应该以这些知识作为课程的设置依据, 提高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但是这种课程体系, 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 由于医药营销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高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并将实践考核, 作为重点的考核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例如:高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并在企业内部聘请专家担任实训课的教师, 通过双师制和实训课程,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 高校还可以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实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和延伸。

(三)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 会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 高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例如:高校可以让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 或者到同类院校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此外, 高校还可以让教师深入到企业, 加强对企业文化、工作职责和规章制度的了解, 让教师认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正在面临着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缺失的问题, 而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 高校应该通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措施的使用,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 强化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近些年,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医药行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纷纷把握机遇, 设置了有关专业, 希望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希望对促进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洋, 肖兰英, 潘琦虹, 等.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外企业家, 2018 (19) :201.

医药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兼读制研究生即非全日制 (Part-time) 研究生, 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 以进校不离岗为主要学习形式, 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 并使合格者获得学位的教育制度。[1]

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首创了大学与企业协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2]该模式后来被称为“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但能够使研究生培养紧跟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而且较之传统模式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更大的灵活性。

日本的“产官学一体化”模式则脱胎于美国的“协作式研究生模式”, 由研究生院与国立、公立或民间科研机构合作, [3]将具有先导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科学研究相结合, 不仅能为工业公司获得更大的发展, 还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2 兼读制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我国的产生背景

3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迅猛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对自我价值提升日渐重视, 也促使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是兼读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法规依据。1986年发出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 国家教委指出要培养多种规格特别是应用学科的研究生, 由此开始突破建国以来单一理论型研究生教育框架。1998年在《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中, 对如何组织和管理兼读制研究生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要求。广东各高校也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及社会的需要, 自1989年起开始在港澳地区实施兼读制研究生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 迄今已为香港、澳门地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兼读制研究生, 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特征和风格。

3 我国境外中医药兼读制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1988年中国大陆招收第一名境外研究生以来, 随着港澳的回归、两岸关系的缓和以及中国逐渐被世界关注与了解, 越来越多的境外学子来大陆中医高等院校攻读硕、博士学位, 其中兼读制研究生比例每年都在增长。因为这一培养模式, 不但符合港澳及国外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要求, 也是让他们了解中国发展, 了解中医前沿发展的最佳途径。从已毕业并且获得学位的研究生来看, 毕业者回到当地后不仅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也带动提升了当地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中医在当地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近20多年境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实践, 从单一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到全日与兼读制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并举, 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在招生、入学、培养等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 继续探索兼读制研究生教育规律, 进一步提高兼读制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以保障中医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 让兼读制教育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

3.1 招生与入学应加强宣传力度和简化考试内容

境外中医药兼读制研究生, 从职业分析大多为中医药行业从来人员, 来攻读学位是因为中国大陆具有完善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大规模中西医结合探索和在中医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中医药学术水平以及临床应用疗效均有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无论从完善自己的中医知识结构还是掌握中医药前沿发展, 这对于境外以疗效取胜的竞争市场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面对境外中医药经济市场与教育市场的热潮, 相比之下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招生宣传方面则应加强力度与服务质量。境外学生对中国大陆的研究生导师及其研究领域缺乏深入了解, 在选择导师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还因所学教材与内地不同, 且备考时间短, 对入学考试题型与内容也不是太熟悉, 存在难以适应内地的考试模式的困难。因此, 在招生宣传资料内容中应将每个导师的研究领域、方向、专长、在研课题等资料, 以及培养科研型还是临床型类别, 考试主要参考书目、版本、往年题型等详细加以说明。更新招生观念, 以服务的态度、推广的理念做好招生宣传咨询工作。

3.2 管理与培养应注重流程设置和质量控置

兼读制研究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定期回校上课。目前各高校对港澳台地区兼读生的培养目标、方案、计划、毕业论文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与全日制基本一致, 每学期均有保证基本的面授课时数, 第一学年的公共课集中授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但是根据学生的反馈, 多数教师上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注意吸收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突破, 在更新教学内容方面较为欠缺, 课程安排也不够合理;在教书育人方面只有少数导师能利用个别交谈的方式给予引导。

面对兼读制研究生组织松散、面授时间短、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做为学校更应在教学管理上注重流程细节设计, 例如很多学校规定新生在开学报到时应集中面授, 1~2门基础理论课→考试, 时间为期二周。我们能否设计成时间为期二周, 上午基础理论课、下午跟导师进行临床或科研、晚上视情况面授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内容上即注重理论, 也融入实践。形成一整套学习管理、课堂考核、培养路径的流程和规范, 并在培养质量上提出要求, 比如要求撰写一定的论文或读书笔记等。

3.3 院系与导师应强化育人和统筹观念

目前兼读制研究生培养往往是以导师负责为主, 兼读生学习上的一切安排靠导师与学生本人想办法完成, 导师在培养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必须对授课、课程进展、学习状况、成绩评定、课题选择、检查与筛选、检查与监督等方面负责, 任务繁重, 而很多导师本身的工作负担就很大, 很容易顾此失彼, 无法对兼读制学生的学习起到监督指导作用。很多所在院系未能发挥导师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作用, 而是由于兼读制研究生组织松散、管理难度大将他们看做特殊群体, 有的还听之任之, 并没有统筹安排、协调管理。

做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管理者院系, 应有统筹的观念。将兼读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培养目标与环节统一起来, 兼读制相同环节再统一起来, 由院系统一完成管理, 发挥院系的行政优势、统筹优势、组织优势。将真正个体差异化的环节交给导师去完成, 形成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摘要:研究生兼读制模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 现在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主流培养模式之一, 不但减轻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负担, 也更好的为提升个人能力提供了机会。中国开展兼读制教育时间虽然不长, 但近几年发展去很快, 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如何总结经验, 解决问题, 并与中国实情相结合, 是这种培养模式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键词:境外,中医药,研究生,培养,管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宋文红.规范化管理:对在职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6) :102~105.

[2] 徐玲芳.中美高校研究生院制度之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0 (6) .

医药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一、鲁抗医药应收账款现状

1997年鲁抗医药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作为一家大型股份制企业, 他的总部位于山东济宁。它是中国驰名商标, 在山东地区是有口皆碑, 在国内医药行业也位居前列。

(一) 应收账款规模性指标分析

2013年到2016年, 鲁抗医药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 比重从2013年的20.17%上升到了2016年的24.51%。虽然在2017年出现了下降, 但是应收账款数额变动不大, 主要是流动资产骤然上升导致的[1]。

从该公司在2013至2015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17.61%上升到了18.21%, 虽然上升速度缓慢, 但是总体比重较大, 在2016年至2017年出现了轻微下降, 总体比重仍然较高, 不容乐观。

(二) 应收账款增长性指标分析

鲁抗医药自2013年以来, 应收账款或增或降, 但是总体分析, 增长仍然大于降低, 尤其在2015年, 应收账款增长率高达9.35%。

在2013年至2017年, 公司应收账款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之差呈现不平稳状态, 2014年、2016年、201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普遍高于应收账款增长率。这说明, 营业收入中很大一部分并没有产生现金流量, 而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2]。

(三) 应收账款风险性指标分析

近五年鲁抗医药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为稳定, 变化幅度不大, 但是与行业平均值相比, 应收账款周转率仍然较低, 且存在较大差距, 行业平均值最高时可达13%, 而该公司不足6%, 二者相去甚远。

二、鲁抗医药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五年间, 该公司应收账款与流动资产的比值高, 且连年上升。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变化情况也不容乐观。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反映了企业营业收入中的现金流入情况[3]。应收账款的增长速度过快, 企业的现金流入量过小。近五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比较稳定, 大约在5%~6%, 上下浮动不大, 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应收账款周转率低, 资金回笼效果不好, 应收账款风险高[4]。

三、鲁抗医药应收账款管理问题产生原因

该公司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盲目的赊销。销售人员仅仅从自己业绩的角度出发, 无底线进行赊销, 对客户的信用情况不做任何调查, 经常出现信用等级低的客户购买产品。对于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非常单一, 不科学, 单纯的用销售量来衡量业务员的业绩。销售业务员为了金钱便会去拼命提高销售量, 而丝毫不考虑回款问题。在信用管理工作方面非常危险, 所以产生了低下的应收账款管理效率[5]。

四、鲁抗医药应收账款管理改进对策

公司要制定具体明确且可执行的赊销流程, 明确赊销时首先做什么, 其次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 具体落实到纸上, 并明确告知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明确授信原则, 落实好销售人员的权利。确定客户授信额度并执行监督。

完善考核制度, 制定无懈可击, 无缝可钻的激励机制, 重视销售款回款额, 销售人员负责把产品销售出去, 还要负责把货款要回来。奖励与惩罚一定要严格落实到位, 公司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激励机制, 其他相关人员要紧密配合, 激励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才会更加顺利。

摘要:本文选择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应收账款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发现问题, 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 最后提出了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鲁抗医药,应收账款管理,信用管理

参考文献

[1] James C. Uan Horne. 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J]. Economic science2013, 5 (9) :34-83.

[2] Daisuke Tsuruta}Bank loan availability and trade credit for small businesse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5 (55) 40-52.

[3] 杨利.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 2016 (9) .

[4] 崔瑞雪.浅谈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控制[J].财会学习, 2016 (21) .

上一篇:卧室装修下一篇: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