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理论范文

2023-12-27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尝试是否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联通,证明三大价值理论之间的共通之处要多于他们之间的分歧,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价值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斯拉法价值理论;新古典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一、引言

价值理论是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是理解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枢纽,也是交换理论、分配理论、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的基础。关于价值理论,当今经济学界存在三大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李嘉图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发展起来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理论,同时由劳动价值理论发展而来的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体系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综合生产费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供求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后又被庇古、希克斯、张伯伦和琼·罗宾逊以及阿罗和德布鲁等几代经济学家不斷发展和完善,现已成为当今经济学主流价值理论,其以近乎完美的数理模型解释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和市场运行所带来的效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是英籍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埃罗·斯拉法在其著作《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提出的,是其在花费半生精力研究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复兴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传统,所以,斯拉法的经济理论也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也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独立的价值理论。斯拉法价值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分析方法的反对者而提出的,与新古典经济学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同时,斯拉法价值理论也完全不同于马克思价值理论,虽然在斯拉法分析的后半部其也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是和商品的劳动耗费成比例的,就是说,和直接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数量成比例”,但是,劳动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中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将劳动从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抽掉,余下的部分仍能够组成一套完整的价值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商品的价值最终还是决定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劳动、资本的分配比例。所以斯拉法价值理论在国内与国外都作为一种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并列的价值理论而存在。

《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后,经济学界对这部著作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由这部著作引发了许多关于价值理论与价值转型问题的争论。后凯恩斯主义者和新李嘉图主义者认为斯拉法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建立提供了价值理论的基础。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运用斯拉法的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得出了许多有益的新观点,同时有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怀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可以用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代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就开始关注斯拉法价值理论,一方面对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理论介绍,另一方面则对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丁堡骏(2001,2003)认为虽然斯拉法的某些概念和某些分析方法与马克思的概念和分析方法非常相似,但是并不能就此说明斯拉法的这种实物关系体系与马克思的价值关系体系是相互贯通的,更不可能按照斯拉法的思想去研究马克思、放弃多余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是相反,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斯拉法和斯蒂德曼。魏埙(2001)同样也认为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体系“与新古典主义的价格论和分配论相比,还是有其进步和科学意义的”,但是“与马克思的价值、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以及固定资本等基本理论相互比较,斯拉法的理论远不如马克思理论科学、深刻、系统和全面”,所以“某些西方学者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试图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取代马克思的价值和生产价格理论是错误的”。鲁品越(2001)将价格形成机制分成三个层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最为深刻,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与本质的理论”,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中间层次,“指出了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各个产品之间的客观联系决定不同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关系”,而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则居于价格决定机制的最表层,“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成交价格”。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理论的分层分析,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做了分析,并统一了分析的框架。白暴力(2011)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其认为价值的范畴包括三方面内容,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而斯拉法的价值价格理论体系仅仅是完整的价值价格理论中的第三个层次“交换价值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生产价格”的精确计算问题;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则研究了价值与价格的本质,揭示了价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研究了第二个层次——价值的实体问题,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则只是研究了价值价格理论的第四个层次市场价格理论。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将古典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古典均衡价值论和斯拉法价值理论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比较,使得经济学界一直在相互争论的三大价值理论体系的比较问题,得到了统一的认识。

而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斯拉法价值理论与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价值理论进行比较。与以往注重比较两者区别的研究不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共通之处,通过对斯拉法价值理论的前提条件的放松以及对其模型推导的变形,发现其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打通,最终,我们发现三大价值理论虽有区别,但是更多的却是共通之处,而这些共通之处才是价值理论的真谛。

二、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是从建立简单的仅能维持生存的生产方式开始的,这非常类似于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假定起初只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铁,其简单的生产方程为:

280夸特小麦+12吨铁→400夸特小麦

120夸特小麦+8吨铁→20吨铁

将价值或者价格引入其中得:

280Pw+12Pi=400Pw (1)

12Pw+8Pi=20Pi (2)

其中小麦的价格为Pw,铁的价格为Pi,我们令小麦的价格Pw=1,求解上面的方程可得Pi=10,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

再引入三种商品的生产,小麦、铁再加入猪,其中生产方程如下:

240夸特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同样我们假设小麦的价格为Pn,并且令Pw=1,假设铁的价值为Pi,猪的价值为Pp,则方程为:

240+12Pi+18Pp=450 (3)

90+6Pi+12Pp=21Pi (4)

120+3Pi+30Pp=60Pp (5)

解该方程组得:Pi=10,Pp=5。即一吨铁的价值等于10夸特小麦,等于2只猪。

将上述生产方程扩展到K个部门,我们令A為每年所生产a商品的数量,B为每年所生产b商品的数量,C为……,依次类推。我们称Aa?熏Ba……Ka为生产A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商品a?熏b……k的数量;Ab?熏Bb……Kb为生产B的生产部门每年使用相应商品的数量;……;Ak?熏Bk……Kk为生产K的生产部门每年所使用的ab……k的数量。再假设Pa?熏Pb……Pk为商品a?熏b……k的价值,则生产方程为:

AaPa+BaPb+……+KaPk=APa

AbPa+BbPb+……+KbPk=BPb

……………………………

AkPa+BkPb+……+KkPk=KPk

以其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当作自由变量,设其价值为1,则由K-1个未知数和K-1个方程最终可求解出各个商品的价格Pa?熏Pb……PK。其中Aa+Ab……+Ak=A,Ba+Bb+……+Bk=B,……,Ka+Kb+……+Kk=K。

三、新古典价值理论体系

新古典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的分析是运用边际的方法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的。就需求方面来说,新古典运用了效用和预算约束的方法,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可以求出:

由此可以得出:

在此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我们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种商品的价值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一般的说,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的边际效用成正比,与货币的边际效用成反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生产效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例关系,也可以解释过多的发行货币为什么可以引起通货膨胀。但是,边际效用只是从商品需求这一个方面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决定。由于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商品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从零到无穷都有可能,这就需要从供给方面对价值进行规定。

从供给方面来看,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在给定产量水平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成本约束下实现产量最大。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得到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P=MC,商品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如果PMC,则每多生产一单位商品厂商就会赚取(P-MC)的利润,所以厂商就会增加生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会有无数个厂商,每一个厂商都有其自己的边际成本,从极小到无穷都有可能。最终的价值如何决定呢?这就要由需求方面来决定。

将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有无数的消费者和无数的厂商相互的、彼此的进行竞争,最终会达到一种状态,即消费者对某一商品价值的评价完全等于生产它的边际成本时,竞争达到均衡。这就决定了市场的产量,在这一产量下的价值就是其最终的价值。这一价值并非一成不变,它随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消费者的偏好、货币的价值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新古典简单的价值决定过程。

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之比较

接下来,我们将对新古典的价值形成过程与斯拉法的价值体系做一个比较,从中得出有启发性的结论。

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前提,即所有生产部门收益不变。斯拉法假设各个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不发生改变,也就是生产规模不发生改变,所以产量也不发生改变,最终收益也不发生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是对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的回归。边际分析方法“要求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变上,因为如果在一个生产部门规模上或者在生产要素比例上没有改变,就不能有边际产品,也不能有边际成本。在一个体系中,如果生产在这些方面日复一日的继续不变,就不但很难找见一个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者换一种说法,一种产品的边际成本)——干脆在那里就找不见。”

如果我们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我们假定各个生产部门所使用的不同的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发生改变,生产规模可以发生改变,产量也将随之改变,最终收益也将发生改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引入边际分析的方法对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体系进行分析。通过对斯拉法价值体系变形,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

由于生产资料的比例可以改变,所以我们假定不变资本不发生改变,而只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即只增加劳动的数量,这将必然会引起纯产品数量的增加。另外,在不变资本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纯产品数量是活劳动数量的函数即Q=q(V),所以, 。由此可知,商品的价值也是活劳动的函数即P=p(V)。

现在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化即 ,则根据P=p(V) ,商品的价格不发生改变仍然是P。而当活劳动的数量做极其微小的变动时即时 ,产品的增加量也为零即 ,由此我们可以对 求极限,观察其如何变动:

正是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所以,

将上面两步合并:

由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结论并不难理解,价值不但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更加具体地说是决定于活劳动和纯产品数量的变化量。上式中的分子为1,说明增加了一单位活劳动,而分母则为增加这一单位活劳动带来的纯产品的增加量。所以商品的价值就是一单位纯产品的增加量中所包含的活劳动的量。

如果我们重新假定条件,则这个问题可以看得更加清楚,设活劳动是纯产品数量的函数,即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要多生产一单位纯产品需要增加多少劳动量,用公式表示为V=v?穴Q?雪,则 ,同样的推导过程可以推出:

即P=边际活劳动

这个公式更加容易解释,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就是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的纯产品所付出的边际活劳动。通过放松斯拉法体系的假设条件,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

(1)P=边际活劳动

(2)P=1/MPL

这基本上可以完成从斯拉法体系向新古典的过渡。我们只需要从中引入一个计量单位就可以看到这一结果与新古典之间的联系。我们给劳动量一个计量单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以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量,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则以工资来计量劳动量。其实这两种计量方法之间并不矛盾,但劳动时间仍然是一个极其抽象难以度量的指标,所以我们使用工资来对劳动量进行度量。设一单位劳动量就是一单位劳动时间,这一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为W,所以增加一单位劳动量就相应的增加一个W。这时我们就可以用W來代替上述公式中的边际劳动量。则P=1/MPL就变形为P=W/MPL,整理后得:P·MPL=W。这个公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劳动要素市场中工资决定公式,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单位边际劳动所生产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不是别的,正是这一单位边际劳动所表现的价值。按照这一公式,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的增加所带来的价值的增加都应归劳动所占有。由公式P=边际活劳动,在固定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活劳动的额增加便是成本的增加,增加一单位活劳动就增加一单位边际成本,即在这种条件下,边际活劳动=边际成本=W,因此,P=边际成本=边际活劳动。这一公式也可以将斯拉法的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的供给方面机密联系起来。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P=MC,而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边际成本中只包含边际劳动。由此可见,斯拉法的价值理论和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就其最根本的理论实质而言,并没有根本对立的区别,只是分析方法有所不同。一个用的是平均的分析方法,一个用的是边际的分析方法;一个是从生产的实物方面讨论价值,一个是从供给、需求两个方面讨论价值。

五、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联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新古典价值理论

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联系起来,寻找二者的相通之处,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斯拉法价值体系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包含有劳动决定价值的成分,只是他们分析的侧重不同。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注重宏观层面上的分析,商品的总价值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斯拉法则通过一系列联立方程组可求得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还原即用劳动量来代替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将商品的价值还原为劳动,但就斯拉法看来,商品的总价值仍等于所耗费的总劳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他们不同,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是可变的,他们能够按照不同的比例增加,产出不能够按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增加,所以必须引入边际的分析方法,通过一系列推导可以得出单个商品的价值等于他的边际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就是其边际劳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一个最优的比例,如果这一比例保持不变,则在这一比例下生产的商品总价值就是其投入的总劳动。

2.不能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简单地归结为效用价值理论。上文已经论述过,效用的分析只是从商品的需求方面进行的分析,是消费者对商品价值作出的主观判断,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无法作出判断,所以只能对其效用进行判断。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其愿意付出的价值。但仅仅依靠效用这一方面并不能够决定商品的价值,它还必须受到供给方面的限制,只有当需求与供给相等时,即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与生产者所耗费的边际劳动相等时,价值才最终被确定下来,而这时的价值量就是边际商品上所包含的劳动量。

3.从效用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劳动,但并没有否定效用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用“使用价值”一词来代指效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商品。其统一性表现在: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一个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因而不可能成为商品;相反,一个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在内,因而没有价值,也不可能成为商品。”这句话通过商品的定义道出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用新古典的语言来重新解释这句话,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它的效用就是零,边际效用也为零,则从商品需求的角度来看,P=MU/λ=0/λ=0,所以消费者对这一物品的主观判断为零。无论在供给方面这一物品花费了多少成本,耗费了多少劳动,这一物品价值的供求平衡点只能是零。相反,一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在内,也不可能有价值。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即增加这一物品不增加成本,则MC=0,所以P=0,所以价值的供求平衡点也只能是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天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能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仍然只是从供给角度揭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换一个角度从需求方面来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别的,就是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劳动时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是不同的。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是最劣等土地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在工业中则是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最劣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在工业生产中,超过平均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商品超过了有效的社会需求。上文中提出价值在需求方面的决定公式为P=MU/λ,λ为货币的边际效用,价值在供给方面为P=MC,当供求平衡时MU/λ=MC。也就是说社会必要的边际劳动等于物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之比。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所以令其等于1,则MU=MC,即边际效用等于边际劳动。两边积分,从零积到均衡产量,则总效用=总劳动。所以当效用一定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可以达到这一效用的最多的劳动时间。

参考文献:

[1]E.H.亨特(著),颜鹏飞(译校).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M.C.霍华德,J.E.金.(著),顾海良,张新等(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觸1990[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白暴力.价值与价格理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白暴力.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丁堡骏.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1).

[6]丁堡骏.按照马克思思想研究斯拉法——答斯蒂德曼[J].税务与经济,2003,(1).

[7]格尔德·哈达赫,迪特尔·卡拉斯&本·法因?穴著?雪,李宗正,李树?穴译?雪,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郭熙保.斯拉法标准商品理论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5).

[9]胡代光.斯拉法的商品生产和价格决定理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10]鲁品越.斯拉法模型的分析与重建——兼论三类价格理论的层次关系[J].财经研究,2001,(4).

[11]吕昌会.世界著名经济学难题——价值转形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孟奎.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比较[J].经济纵横,2013,(6).

[14]孟奎,刘永军.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J].商业时代,2012,(18).

[15]米克(著),陈彪如?穴译?雪.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6]斯拉法?穴著?雪,巫宝三(译).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7]邰丽华.论斯拉法学说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J].理论学刊,2006,(11).

[18]王岩.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9]魏埙.当代一种独具特色的价格理论体系——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介评[J].南开学报,2001,(6).

[20]吴树青,卫兴华,洪文达.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21]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2]扬·斯蒂德曼(著),吴剑敏、史晋川(译).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杨玉生.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对西方经济学界各种观点的评析[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24]杨玉生,应该重视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1991,(2).

[25]杨玉生.价值·资本·增长——兼评西方国家劳动价值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6]张峻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比较[J].南开学报,1997,(1).

责任编辑 魏亚男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开展的思想理论教育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桥梁的高度与广度,因此思想理论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授”与“受”的关键点。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必要又迫切,探索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提升路径意义非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思想理论教育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其基本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推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健全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对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的有效提升过程中,仍有部分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不能准确把握与学生客体之间的育人逻辑,存在重“受”、轻“授”现象,而思想理论教育能力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授”与“受”失衡的关键所在,提升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对于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迫切,探索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提升路径对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深化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下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具有丰富内涵,深入理解其基本内涵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必要前提。谈及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首先要明晰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内涵,可以分为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两方面来阐述。思想教育即教育者遵循思想发展规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对广大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助力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以及道德品质和政治观点。理论教育则是教育者遵循教育规律对于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促使其具备全面发展最终成才所需的理论知识。在我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更具备科学性、发展性、全面性,旨在培养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促进民族团结,激发文化认同,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意识和理论认知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解放。

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效果,关键就在于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有效提升。2017年教育部令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提到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1]为思想理论教育能力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诠释,即将思想理论教育融入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能力、实施能力、指导能力,思想理论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的集中体现。高校辅导员既能担任学生成长发展的辅导者,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的时间段内充当学生事务管理者,但高校辅导员必须始终以思想理论教育为本职,以思想理论教育为职业性存在,以思想价值的积极引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为核心的职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规定》中也对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教育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1]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具体阐述的话可分为核心能力和外延能力,核心能力则是能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灵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等知识潜移默化地渗入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同时还要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种原则、方针、方法、规律,能够因地制宜地端正不同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道德观念和政治观点。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的外延能力就是包括具备管理能力、法律知识、生活常识等能力,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联系最为密切、深入的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工作涉及大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优秀的管理能力才能保证大学生遵循成才规律顺利全面发展,强大的综合能力才能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不同生活问题给予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才会发自内心“亲其师,信其道”,高校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更大成效。总之,强大的思想理论教育外延能力是保障思想理论教育核心能力得以高效发挥的必要前提,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能力是思想理論教育外延能力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同向同行最终实现思想理论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表现形式及其现实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全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所当然是辅导员的首责主业。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的“九个坚持”是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提升的核心线索,其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在落实“九个坚持”过程中具体分化为政治方向的引导能力、思想价值的引领能力、道德行为的培养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指导能力四种表现形式。

1.政治方向的引导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也体现出了党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党的领导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生动体现。政治方向引导能力是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最根本的能力,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严峻的情况下,政治方向的引导能力要求辅导员以身作则,坚决拥护党的决策、对党最新的方针政策敏锐察觉对党最新的理论成果透彻理解,能在对大学生的管理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增强、深化学生对党的认识,因时而进地将党的优越性进行有效宣传,强化大学生爱党爱国、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有力抵御外来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地渗入。但当前部分辅导员政治观念滞后,自身都无法与时俱进地把握党的时事政策和理论精华,重“受”轻“授”现象较为凸显,以老旧的政治观点“授”予学生,难以做到真正入脑入心,更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思想价值的引领能力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价值引领能力是新时代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重要使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基本实现,大学生们活动的方式、环境愈发丰富,纷繁复杂的各种外来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渗入缺乏生活阅历的大学生群体,本就思想信念还未坚定的大学生面对各种外来干扰和诱惑,极易误入歧途,影响自身发展。思想价值的引领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重要环节,思想价值引领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紧扣大学生作为“受”之所想,把握新生事物、更新思维方式,使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媒体作为育人载体,与大学生能做到思想上同频共振,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自觉践行,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四个自信”,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发挥思想价值引领能力的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内部张力的影响。首先,学生对于老师具有天然的距离感,面对辅导员的思想价值引导易产生抗拒;其次辅导员日常要处理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挤压了思想价值引导能力发挥的时间,缺乏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引导高效联动协调机制。

3.道德行为的培养能力

培养新时代大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高效辅导员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题中之义就是要让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绽放新的光芒。同时,和谐是当今社会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也对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正确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情感态度是高效辅导员在开展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发挥道德行为培养能力的首要前提。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不仅涉及中华传统美德和情感、行为、思想、习惯等社会道德范畴的内容,同时还要融入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将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民族意识、国家情怀充分融合,将道德的培养渗入大学生活的各个环节,道德的培养最终还要落到践行之上,努力使学生做到入心入脑,外化于行。

4.全面发展的指导能力

高效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教育能力在推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则表现为全面发展的指导能力,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重在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制导能力。当前,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是“五育并举”全方位的发展,揭示了个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指导能力有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全面发展指导能力的运用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紧紧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以教育改革创新为出发点,通过组织课堂教育、校园活动、谈心交流、文化宣讲、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当前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均由各专业研究生来担任,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专业性,育人思维和模式单一,以“德育、智育”为主,“体育、美育和劳育”常被忽视,缺乏更为全面的指导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能力的提升路径

1.加强政治信念教育,当好引领者角色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致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仍不平静,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建设必然放在首要关键位置。为了引导大学生勇于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树立起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高校辅导员必须洞悉学生思想发展,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引路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3]为此,辅导员必须“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深悟透其中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坚持学而信,学而用,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坚定支持者,党教育方针的坚决执行者,党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播者。除此之外,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密切接触者,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创新的活动载体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如探索话语转换,引入网络热词,风趣幽默的给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又或者利用当地的革命资源,开展探寻红色足迹活动,传承红色精神等,让理念信念教育鲜活起来。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当好助力者角色

大学生当前正处在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除了必要的信念指引,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更是必不可少。高校辅导员需要以身作则,秉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涵养个人师风师德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助力大学生品德修养。首先,要“以德立身”,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掘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优良品质,并贯彻落实于与学生相处的日常之中,积极输出正向的能量与向上的价值观,努力成为学生眼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价值代表;其次,要“以德立学”,一方面,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面对深奥晦涩的理论难点才能深入浅出的讲解彻底,真正实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辅导员要贯彻落实严谨科学、务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充分体现高校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用优良的综合素质打动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育人的亲和力与实效性;最后,要“以德施教”,辅导员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要求之高,关键在于其对学生影响之深远,因此在与学生接触的日常之中,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进行引导,及时纠正学生思想偏差,密切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等都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3.提高业务能力素养,当好守护者角色

高等教育的规模化的扩大发展,给开展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意味着学生多样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容,因此在管理服务上绝不可简单一刀切处理。面对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想要妥善处理好学生事务,辅导员必要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提升业务“授”之能力,主要做好以下三大块:第一,熟悉学校管理规章制度。例如学生退休学手续、奖助贷款业务流程、学生入团入党等规章把握,在实践中形成系统清晰的思路脉络;第二,建立与学生良好沟通的话语体系,切实把握学生新时代的思想特点。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是辅导员中作开展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在沟通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不足与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第三,灵活有序组织开展活动。辅导员是班会、活动组织的指挥官和策划师,在活动开展前应当树立整体思维,设计有序的活动程序,结合学生的所思所需,统筹兼顾开展,从而使活动效果达到理想。完备的业务能力是高校辅导員思想理论教育效能最大发挥的重要保障,不断探索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Z].2017-09-2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3]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J]. 求是,2021(8):1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4.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 2019 年校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学生工作课题(2019A01)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3篇

摘 要: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20世纪末西方公共行政学发展过程具代表性的重要理论产物。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治理时代\",专家学者对这一理念的解读阐释,可以帮助对其内涵进行更好的理解。在立足于这一本土理念的基础之上,审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的启示,包括政府需要创造公共价值、国家公共部门及人员应进行职能创新、政府工具需要创新等。

关键词: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一、引论

上世纪末,在信息时代到来、全球化日益深化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之下,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又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这一方面符合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的逻辑,也是对西方社会现实状况的产物。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开始,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了价值、工具两种理性逐渐走向融合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市场化和私有化的政府改革遭遇发展瓶颈,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论走向失灵,现实状况呼吁新的指导理论出现,新公共管理逐步转换进入为后新公共管理阶段;从政府的职能发展上看,政府职能的统治时代以及管理时代已经逐渐成为了历史,目前的处于的时代则成为治理时代,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则是治理时代产生的众多治理理论之一。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走向融合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产物。这一理论正式创立的时间为1995年,这一理论的最初提出者和最具代表性人物为美国行政学家马克?穆尔。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对原有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等的一次超越,在将来也势必会成为公共管理的主流理论中的一个。这一新的热点理论为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革以及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将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进行了较好的结合。

虽然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是西方行政学理论发展的产物,其所针对的情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存在于西方社会的。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中国的政治社会现状、公共管理问题与西方世界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必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公共管理实践。然而,作为新颖而先进的公共行政理论,其对于中国目前的发展也具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之所以说对中国具有指导意义,是因为中国的治理时代已经来临。2013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这标志着中国也进入了治理时代。之所以进入了治理时代,一方面因为跟随了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我国发展到现在的阶段,要想处理好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进行更深入的改革与发展,选择“治理”这一理念是势在必行的。

本文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出发出发,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和政府改革的实际,审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发现其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能带来的启示。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内涵

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无论要利用包括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在内的任何理论来推动其实现,都必须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充分的理解与把握。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本内涵,在这一概念产生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对其进行了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这一阐释可以作为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与出发点。国家制度体系、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可以看做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要素,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现代化的两大对象。

(二)理念的深层次挖掘

在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基本内涵的理解基础上,各方专家学者们对其内涵、主体与目标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更高层次的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引进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

1.理念的内涵挖掘

从这一理念的内涵角度来讲,这一理念的主要理论来源是21世纪初进入中国的治理理论。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弥补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能力欠缺的同时打开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渠道,形成多元主体、动态参与和网络化的治理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实现,必须在合理的规则框架内进行,约束主体的行为范围以及其长期的行动轨迹。而现代社会中最为高级、明确、具有最强约束力的规则无疑是法律。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法制化,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真正实现。

除了法制之外,制度的建设与应用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郑言、李猛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和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日趋合理”,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两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是“骨与血肉”,治理体系作用的发挥在于治理能力,二者是互相依靠、紧密相关的,制度的建设与良好应用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要求。

2.治理主体的现代化

针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理念,很多学者对于其主体,也就是治理的主体进行了研究与描述。治理意味着多元化的主体与利益,而不是单一的主体来履行职能。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毫无疑问治理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而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主体一般认为是政府。除了党和国家之外,在治理主体方面,更要强调其他主体的参与,因为这一点在以前的重视不足,也是最需要跟进的部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都需要更好的发挥其功效,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第三部门以及其他社会主体都应该获得稳定的制度性渠道共同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共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成治理目标。

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欲在沟通国家、社会的基础上突破之前的权力政治性与效率主义,实现治理的最高目标“善治”,它力图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寻找一种平衡点,使得公共利益最大化,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总而言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就在于实现“善治”。

三、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及其启示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学界而又针对于西方社会的状况,其内容必然不完全契合于中国实际,所以以整套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为基础,在此之上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整体设计,是本末倒置、脱离现实的做法,缺乏意义。而上一节描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对其进行的理论上深度挖掘的基本内容,正确的途径是以这些本土理论为基础,来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内容进行审视,寻找其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契合的部分,而后加以引进,为我所用,促进“善治”目标的实现。

(一)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共价值管理是一个有关公共价值的管理理念,是一种基于公共价值的公共管理理论,是以公共价值为基础和目的的公共管理工具的创新,它是公共价值思潮的兴盛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体现。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虽然是一套方兴未艾的理论,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内容已经非常庞杂丰富,很难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总体概括。所以在这里對其较为基本的内容进行梳理。

首先,公共价值管理理论指出了公共价值的创造过程,创造公共价值,是进行价值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公共价值的创造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是对公共价值进行认知,其中涉及到公共价值的仲裁者应该是谁、其应该接受怎样的政府绩效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二步是对公共价值进行创造,公共管理的负责者在新的环境之下,需要对公共组织的公共价值进行多个维度的阐释,利用政治协商机制来明晰公众的期望与偏好;第三步是对公共价值进行评估,理论创始人穆尔说明了评估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运用公共价值链来对组织的绩效进行评估。

之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强调对了公共管理主体的职能进行创新。因为所有的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依靠公共管理主体的行动,公共管理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成效和结果。公共管理者应该主动在同公众的互动中识别和发现公共价值,并在与上级公共部门的互动中主动争取政治支持,营造有利的授权环境,积极整合必要的资源,最终实现公共价值的创造。 具体而言,包括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关注点,以及对效率、责任和公平三者的平衡,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都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和丰富的部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阐释了基于公共价值而产生的公共管理理念。这样的理念本质上是公共价值与公共管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理论产物。具体而言,其包括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网络化治理,他们分别是公共价值和战略管理思想、绩效管理、网络化治理相结合的产物。另外,这些公共管理理念中,还包括一种对于公共政策及服务的有效性的新的评判标准,即以公共价值的失灵为标准,这本质上是公共价值的失灵与公共政策、服务互相结合的产物。

以上便是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当然,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由于本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这一理论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对理论内容进行过多阐释。

(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从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公共管理其其他方面的基本情况,来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内容进行观察,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政府需要创造公共价值

在中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主体就是政府,目前中国政府的一大主题,就是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政府之于社会和民众,其角色应该是服务者,而如果像扮演好这一服务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公共价值,要注意构建与市场以及社会的合作关系,构建包含合作信任的共同价值。

针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实际状况,有学者设计了中国政府创造公共价值的主要流程,一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认知并辨析公共价值在某一具体公共领域(如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社会保障)中的内涵;第二,探寻公共价值在这一公共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第三,围绕公共价值创建公共政策或公共服务目标;第四,通过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具体的公共管理实践中落实公共价值;第五,在政策执行、务递送中不断评估公共价值是否得以实现。

2.国家公共部门及人员应进行职能创新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在于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其人员能力的提升,在中国,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其人员就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而公共管理主体职能创新则是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可以运用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的这一部分,推动国家公共部门以及其人员的职能创新。

首先,中国的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应该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其不应该继续将自己仅仅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或者说技术官僚,而更应该成为一个探索者和战略家,与其他主体一起认知、定义和创造公共价值,实现战略者和技术人员的有机结合;其次,公共部门及其人员也应转移自身的关注点,为了更好的履行公共价值的创造工作,其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公众的集体偏好,因为公共价值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集合之后的公众集体偏好;最后,公共部门及其人员在履行职能时不仅要关注效率这样的经济上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也要更加关注公平这样的政治问题,以及对社会和公众负责的责任问题,做到效率、公平、责任的合理平衡。

3.政府工具需要创新

拥有先进的政府工具,是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点。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工具一直是一个热点的问题。然而一直以来政府工具都明显具有管理主义的色彩,中国也是如此。在新的时代中,新公共管理逐渐陷入了困境,而原有的政府工具也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有可能会遭遇失败的结果。所以,政府工具需要升级与创新。

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的出现,为政府工具的升级创新提供了一个契机,中国也可以立足于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对政府工具进行发展与创新。依据穆尔的思想,可以将政府的战略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战略三角”,有效的实现公共价值。另外,原有的常见的政府工具,包括目标管理、合同承包、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等,都可以与公共价值相结合,形成新型的政府工具,让工具的运行体现出公共价值的因素,从而为政府工具注入活力,防止政府工具走向失灵或失败,保证国家治理能力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和升级,实现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良好解决。

四、结语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念内涵广泛,包含着对各个方面的许多要求,专家、学者对这一理念的解读也众说纷纭,但都是对其中一个或一些方面的阐释和挖掘,都是实践这一理念时所要进行考虑的。这一理念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

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作为一公共价值为基础的公共管理理论的集合,同样也表现出很强的庞杂性和深度性,对于这一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本文针对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启示的挖掘,可以说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相关启示,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总之,要立足于我国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以及我国其他各个方面的实际,去辩证寻找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中可以为我所用的内容,是今后继续相关研究的一条可行途径。

参考文献:

[1]马亭亭、唐兴霖.公共价值管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新发展[J].行政论坛.2014年第6期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社.11月12日

[3]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人民网.2014年02月18日

[4]郑言,李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

[5]侯恩宾、刘建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评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9月.

[7]韩兆柱、翟文康. 公共价值管理理论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用研究[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6年5月

[8]杨博,谢光远.论“公共价值管理”:一种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超越与限度.政治学研究[J].2014年6月

作者简介:

郭智睿,1994年生,男,內蒙古赤峰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4篇

【摘要】 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理论在电力建设项目上的具体应用。本文分析了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及其管理理论,探讨了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风险的来源,进而提出了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电力建设项目;风险风险;管理理论;应对措施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项目自身环境的变化,电力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不确定因素素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风险也存在,加强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已成为重要任务。同时,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有利于电力建设项目快速稳定发展。

1 电力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及其管理理论

广义的风险泛指一切不确定性。而对于狭义的风险是指未来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风险意味着发生损失,风险的构成要素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共同构成。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的不确定性。不确定主要表现为风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不确定。这就要求人们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对风险进行测量,以便于规避风险。第二,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是指风险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受到人们意识的影响。第三,风险的可变性。风险的可变性是指风险的性质、引发的后果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新的风险发生。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项目采取边勘察、边施工的方法加快工程进度,就有可能带来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风险。第四,风险的相对性。不同的企业由于资产规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差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有所不同。第五,风险的可测定性。由于风险具有客观性,会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因此可以运用运用计量方法和技术测量方法,将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益的幅度描述出来,这样有利于避免风险的发生。

风险管理是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其基础工作是对风险的不确定性、损失大小等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等活动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目前,风险管理模型主要有COSO模型、Charette模型。其中COSO模型由识别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构成。而Charette模型分别为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两大阶段,每个阶段内的过程活动并不能完全分离。Charette为各个过程提供了相应的战略思路、方法模型和技术手段。针对电力建设项目风险产生和变化的特点,制定了循环风险管理模型供电力建设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该模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评价、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四个相关阶段。其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的首要步骤,风险分析与评价是投資项目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风险应对是风险管理的计划与决策阶段,风险应对的方法一般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承担。而风险监控是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包括监控决策的执行情况与效果。

2 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的分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而电力建设项目投资的风险的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风险、项目组织风险和项目本身的风险三个层面。其中,外部环境风险来源于电力建设企业外部,主要有自然环境风险、资源风险、政治风险和行业风险。而项目组织风险来源于电力企业内部,这类风险主要有组织、体制、战略、管理、财务和技术等风险。对于项目本身的风险而言,主要有资金风险、诉讼风险、合同风险、工期风险以及安全风险和投标风险等。其中,资金风险又包含了工程垫资的风险、资金回收困难和后期损失的风险。除此之外,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风险还包括了其他风险,如材料供应的风险、工程变更的风险等。而这些风险在实践过程中,资金回收困难、资金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安全风险、不平等合同条件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风险;而体制风险、组织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和诉讼风险的重要性水平最低。由此可见,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本身和项目所处的外部环境。

3 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3.1风险管理应对的原则

对电力建设企业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处理。但不管用何种方法处理电力建设项目风险,都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风险责任和权力平衡。拥有一项权利,就应该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第二,承担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如要承包商承担招标文件的理解和报价的风险,就必须给他一个合理的做标时间,及时地回答承包商做标中发现的问题。第三,优化企业自身经营能力,防忠于未然。如对于管理风险和决策风险,将风险事件扼杀在摇篮里。

3.2 电力建设企业项目外部环境风险的防范

部环境风险来源于电力建设企业外部,此类风险大多数很难控制。针对一些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事件,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转移到企业外部,避免建设项目遭受损失。第一,政治风险的防范。为了有效地避免政治风险,电力建设企业必须根据及时预测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因时而变。在我国的特定国情下,电力建设企业政策风险的防范要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外,同国家或地方政府加强沟通,保持良好关系。第二,市场风险的防范。市场风险对电力建设项目造成的影响很大。因此对于市场风险的防范可以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经营能力来化解市场风险。第三,行业风险的防范。在整个行业中,防范的办法关键是加强自身的实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防范好行业风险。第四,自然环境风险防范。针对自然环境风险,电力建设企业要熟悉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确保掌握正确的地质情况,了解当地人文环境,熟悉当地的气候条件,掌握台风、暴雨等异常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施工中科学合理安排。

3.3 电力建设企业项目自身风险的防范

第一,资金风险防范。资金风险主要包含资金回收困难、工程款垫资风险和后期损失风险。其中,资金回收困难风险的防范能较好地防范工程款拖欠问题,有选择地进行工程项目投标,确保工程款的支付平稳。工程款垫资风险的防范要控制工程垫资,要分清工程垫资的性质,尽量实行合约垫资。而后期损失风险的防范方面,加快结算进度,尽早收回工程款,降低最后工程结算的风险。第二,诉讼风险的防范。要加强本企业的法律意识,对于由于合作单位行为不当导致的法律诉讼要敢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经营风险。第三,合同风险的防范。在人员配备上,要派熟悉和知情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在策略安排上,承包商要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在正式合同签订前企业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在风险控制方面,对已经签订的合同,在施工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尽量让不平等的事件不发生,减小风险损失。第四,质量风险的防范。加强施工过程管理,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场;加强对职工的质量意识、质量技能的培训;对工程施工中遇到的新材料,要组织专题研究。第五,安全风险的防范。加强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与考核工作,加强企业安全科研和技术开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全技术开发,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同时,安全统筹基金,为安全生产的动态管理和安全保证体系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经济后盾。

3.4 电力建设企业项目组织风险的防范

项目组织风险是由于企业在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形成的风险,处理此类风险必须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首先,组织及体制风险的防范。电力建设企业选择合理的组织架构,是保证项目目标完成的基础。因此,企业为了进一步调动企业新老职工积极性,要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的组合,完善企业组织和体制,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以人为本,培养一批精技术、懂经营、善管理、会领导的高素质人才。并完善重大人事任免等事项的决策机制,确保法人到位、制度健全、决策科学和监控严格。其次,战略风险的防范。战略风险防范可以让企业成立发展策划部,主要从事企业动态、发展趋势的专题分析,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再次,管理風险的防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缩短管理流程、优化管理结构;(2)按月召开总经理办公会,各单位必须对上月布置的工作以及完成的情况进行汇报、对下月的工作进行规划,避免矛盾或者工作积压;(3)完善企业管理流程,编制了针对所有的岗位职责与部门职能的标准化制度。除此之外,在技术风险的防范方面,加强专家审定制度和加强图纸内审和会审。

参考文献

[1] 刘丽.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D].大连理工大学,2003.

[2] 周宜波.风险管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 谢颖,黄文杰,高犁难.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中随机过程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5,44.

[4] 卿姚,王月明.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2007,33.

[5] 范黎波.项目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珂,女,江苏睢宁人,硕士,研究方向:投资建设项目管理

(作者单位:陕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价值链理论范文第5篇

(硕士研究生)

学生姓名:姜冬梅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

级:2013级 学生类别:学历硕士

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类型:②专业课

开课时间(学期):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姓名:程立涛

提交作业时间:2015年3月9日

成绩:

教师签名: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姜冬梅

[摘 要]:马克思是现代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把意识形态的概念导入其理论,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它成为具有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并且建立了意识形态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影响并支配了后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意识形态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实践的和批判的这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我们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当代价值

一、意识形态相关概念剖析

意识形态(Ideology)一词的原意是指向人们解释观念上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科学,它首次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被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提出来的,1796年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将观念科学称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把法国观念学家对观念的认识论进行分析,并把其改造为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赋予意识形态以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三重性质的概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识形态一词自从被提出来后就一直是个复杂多变的概念,它在不同的使用者那里分别被赋予否定性、肯定性和中性的含义。随着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广泛性的认识,即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里,适应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思想上层建筑那部分内容。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是统治阶级观念、观点与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它是一个阶级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的特征

1、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是阶级和国家,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所以它具有科学性。列宁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客观真理相符合,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所以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巨大思想武器。他认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最大贡献就是他们教会无产阶级用科学的思想代替了幻想与空想,促进无产阶级思想理论的丰富。每一个统治阶级为了达到影响、教化与说服人们的目的,总试图把代表自己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升到代表全民的意识形态。马

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在任何时代,世界上其实根本不存在超阶级的意识形态。对于无产阶级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科学的思想,它的阶级利益符合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与公共利益。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他们向公众表明自己的意愿,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不同,它们实实在在代表最广泛人类的利益,是人类根本利益的体现,因此,在不同时期都能广泛地联系群众。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具有科学性与阶级性统一的鲜明特征。

2、实践性与发展性相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与发展性是相容的。意识形态是阶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的产物,当不同国家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研究与完善,形成适合国情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这是与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完全对立的,他提出要通过积极地教育工人阶级,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丰富头脑。毛泽东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指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矛盾,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我们社会向前发展。”邓小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思想,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体系。

三、意识形态的功能

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是其经济功能。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企业中它能增强内部团结,减少内耗;另一方面,在市场中它能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其次是其政治功能。对于统治阶级来讲,意识形态能够整合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增强社会成员对统治阶级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从而起到巩固和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统治阶级都要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原因。

最后是其文化导向功能。作为思想层面的产物,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意识形态在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和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方向,而且,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现象无法磨灭。

四、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是我们取得社会建设新成功的思想法宝和行动指南,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好地指导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

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充斥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以及我国古代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定的思想理论指导。

2、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引导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就其社会作用来看,有积极思潮和消极思潮、先进思潮和落后思潮、进步思潮和反动思潮等。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社会思潮对社会运动的先导作用,是任何执政党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既注意政治方向的辨别,又注意理论正误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力。

3、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建设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松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对士兵、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他们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加强对他们共同理想的教育,积极培育国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而共同奋斗。另外,党还要注重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规律,跟随时代发展不断提高自身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能力,切实关注人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4、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源泉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论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致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目标下一篇: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