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论文范文

2024-03-22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建设 政治文明 新思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曾在标题中明确地提出了“政治建设”这一概念,并将“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三者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任务,同时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此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的传承与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了“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并在报告中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推进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列为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七个任务之首,这样的叙述顺序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其在所有的任务中的核心地位来确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首要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实质就在于保证人民能有效的行使国家权力。人大及常委会的组成成员来自于广大群众,其决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因此,支持人大及常委会充分利用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提高基层代表特别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代表比例,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使其更好地依法履行应有的职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个要求,这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上说:“面对种种诱惑,我们的领导干部务必保持古人所说的‘夙夜震畏,不敢荒宁’的清醒认识,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只有清正的干部队伍,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新形式下,抵抗外部诱惑,时刻警醒自身;政府清廉从组织上确保了我国政治建设不断向着“人民满意”的方向迈进;而政治清明则是我国政治建设健康和谐发展的大环境。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首先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协商民主制度也称为审议民主,主张在多元社会现实背景下,通过普通公民的参与,就决策和立法问题相互交流、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和衷共济。协商民主的核心是商议与共识,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应该就相关的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与对话,这种手段对于化解基层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效果尤为显著。鼓励和倡导公民参与政治,正是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完善我国政治建设的关键之一。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基层民主是党领导亿万民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伟大创造。要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搞好基层群众自治是重中之重,只有从这个点出发,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够保证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政治建设更加和谐、民主。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由此可见,依法执政不仅在我国的政治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还与人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原因。

(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主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只有服务型政府才能够做到一切行动以公民利益为基础,以公共需求为尺度,以公平正义为行事手段,做人民满意的政府。其次,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位数量,降低行政成本,秉承高效原则,解决机构臃肿问题,这是目前甚至未来各政府机关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管理分散、权责不清的弊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正是以上策略的概括阐述。

(六)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体系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权力结构的不合理、权力配置的不科学将直接导致其监督能力的失效,导致所有的决策与执行都将是“监督真空”情况下的产物。而对于监督权而言,只做好内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内部各权力机关间的相互监督与权力机关与任何来源于外部的监督相结合,即做到实行“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才能够保证决策机制和程序的合理性。

(七)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首先要巩固思想政治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党派的人口大国,根据这样的国情,我们选择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基本的政治制度。因此,确立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极为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怎样的领导,走怎样的道路,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思想基础作为向导,这样才能够保证统一战线上的所有民族、党派在共同管理国家的过程中指导路线不发生偏移。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要各阶层人士的团结合作。在民主的中国,力量的源泉来自于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的精诚合作,无论是哪个党派、哪个群体,只要是能够并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我们都应该团结。在合作的过程中,应当本着平等对待、尊重人才的方针,充分调动人民的力量,引导其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并在最大限度上维护其利益,让双方的合作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要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大力支持民主党派围绕改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建言献策,鼓励他们在不同的视角提出建议和批评,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能够在不断变换的新环境下仍然维持长期共存、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加强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还要更多地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将这样的培养选拔列入各机关的总体管理规划,只有让各党派和民主人士渗透到国家的各个管理决策和执行部门才能够做到真正的政治协商。在让各党派人士融入的同时还应当帮助和鼓励各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帮助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充分尊重各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的权力,解决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政治文明新思想

政治文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的程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的状态。在建设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有三点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是我党在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中得出的结论,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

党的领导是一切根本,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人民当家做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只有坚持了这三点,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纯洁性。它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政治文明,以我党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在最大限度上尊重了群众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将“人”的需要提升到了一个高度,通过民主的方式尊重人,通过发展的方式导正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我党执政的科学性,更好地治理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者的统一

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三者所取得的成果即为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政治文明的发展不可能单独存在,它一定是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发展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文明的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稳定政治环境,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忽视民主,忽略法制,决策都由当时的掌权者依照自身的利益而定,那么人民将面对怎样的情况呢?毫无疑问,人民的温饱问题、衣食用行都将无法得到保障,物质需求极大匮乏,而在连填饱肚子都困难的情况下,又遑论精神文明呢?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最基本的财力、人力或物力等“硬条件”,精神文明为政治文明提供知识、智力等“软条件”,失去了这两个条件,政治文明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要开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脚踏实地,不急不躁,实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头推进,使这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吸收借鉴一切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并与具体国情相结合

只有与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明,才是有生命力的政治文明。中国的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因此我们的政治文明建设就要以此为立足点,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不断朝着目标迈进,另一方面要兼顾多民族与多人口的特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各民族人民发展,最终完成奔向社会主义的目标。

在纷繁复杂的今天,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在坚持立足国情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积极吸收一切有用的成果为我所用。首先,要重视传统中国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历经无数朝代更迭,留下了足以彪炳史册的宝贵财富,例如“民贵君轻”的思想,它虽然存在于封建王朝,但的的确确带有“民主性”的思想,这对于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同样具有极大参考意义。其次,对于西方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我们也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吸收。西方的资本主义虽然与我们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如果这些成果可以为我所用,那么应当大胆将其引入,因此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如列宁所说,“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永清.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思想的新发展[J].理论学刊,2003,(1).

[2] 沈栖.认清我国政治建设的目标[M].检察风云,2012,(23).

[3] 张强,黄志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M].学理论·上,2010,(4).

[4] 陈佳,钟兴明.关于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路径思考[J].求实,2012,(6).

[5] 陈金生.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

[责任编辑:刘凤华]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八大”前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内容涉及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模式、原则方针、目标途径等方面,这些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成果,有鲜明的特色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八大”前后;民主政治;理论成果;特点意义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是新民主主义迈入社会主义的转折时期。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则是革命和建设的一个交汇点,这次会议具有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革命连续辉煌的顶点,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起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的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八大”前后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当时探索和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共领导集体这一时期所阐述的许多重要思想与邓小平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有渊源关系,对今天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仍有指导和启迪作用。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理论成果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模式。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34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1]345月,周恩来在传达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讲话时说,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缺点就是一党制,它使民主少了,集中多了,不容易听到不同意见,这本身就包含着它的阴暗面,“一个党,就是一鼻孔出气,呼吸就不舒适,会使思想僵化,社会发展停滞起来”。[2]192-193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针对党外有些人要求实行西方的两党制这种错误观点,明确指出:“所谓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人民的自由权利。”[1]208从毛泽东、周恩来的讲话和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他们主张继续保留民主党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模式应该是: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民主政治制度模式呢?毛泽东重申:“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206-207民主党派对许多问题的态度“是反对派,又不是反对派,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1]35对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1]235有了民主党派,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

(二)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作为我们党的组织原则,作为人民代表大会所贯穿的原则,应该说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献和毛泽东的著作中已经有过记载和论述。而在“八大”前后,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对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和强调,则是将其扩大运用于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不仅要在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而且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实行民主集中制。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说,以后凡是人民内部的事情,党内的事情,都要采用“小民主”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采用“大民主”的方法解决。因为历史上一切大的民主运动,都是用来反对阶级敌人的。12月4日,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信中,又明确提出:“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3]514-515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着重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2091957年4月,邓小平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篇报告中发挥了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指出:“要让群众能经常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协会议上,职工代表大会上,学生代表大会上,或者在各种场合,使他们有意见就能提,有气就能出。”[4]273关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1]209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不仅将民主集中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将它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三)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方针。毛泽东认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一个基本方针,这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23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具体方针,他分别就政治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科学文化工作等方面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毛泽东说:“这个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可以追溯到更远。自从一九二七年我们在南方建立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开始,关于处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以及其他人民内部关系,就是采用这个方法的。不过到了抗日时期,我们就把这个方法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之上了。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对民主党派和工商界也采取了‘团结——批评——团结’这个方法。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整个人民内部继续推广和更好地运用这个方法,要求所有的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机关、团体,总之,六亿人口,都采用这个方法去解决他们内部的矛盾。”[1]211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为什么要让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主党派同工人阶级政党长期共存呢?这是因为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它们采取长期共存的方针。”[1]235“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1]235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方针和主张,是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四)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和途径。1957年7月,尽管当时反右派运动已经开始,但毛泽东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正确思想,并且还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理想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5]543毛泽东所希望的这种目标,也是其他领导人所赞同和主张的。除刘少奇、邓小平在八大会议上的报告中有明确的体现外,1957年8月,周恩来谈社会改革问题时也说:“政治上的制度要适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要改革,要改革成为民主集中制。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又有个性的发展,又有统一意志。”[6]266-267

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当时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设想的:第一,发扬党内民主促进国家民主。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处在执政地位,面临着新的考验,党内民主已成为国家民主的关键。在1956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两论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的专题文章中,体现了党和毛泽东关于发扬党内民主重要性的思想。文章强调,斯大林在晚年犯严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他逐渐地脱离了群众和集体,破坏了党和国家的民主集中制。而斯大林的这一错误,又同苏联当时盛行的无原则地歌颂领袖的不正之风有关。执政党内部民主生活被破坏,不可避免地会危及所领导的整个国家的民主。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和邓小平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阐述。刘少奇明确指出,要使我们党今后继续保持正确的、健全的领导,根本的途径在于努力减少党组织和党员在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克服主观主义,密切联系群众,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加强民主。第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周恩来在“八大”前夕明确指出,要使民主扩大,“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6]207。刘少奇对领导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视,他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所采用的一些民主比我们现在的一些民主办法甚至更进步一些。“我们比那个时候不是更进步了”。他举例说,美国的开国领袖华盛顿也算劳苦功高吧!但是他做了八年总统之后,退为平民,“这样的办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退为平民吧”。[2]193在这期间,毛泽东也已察觉到领导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也有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考虑。他在1956年主动提出不当国家主席。1957年4月,他与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时,再次表示到二届人大一定辞去国家主席。这说明在斯大林问题揭露之后,党中央包括毛泽东在内,对如何吸取历史教训所进行的反思是深层次的,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问题已在考虑之列。第三,反对官僚主义,发展民主监督。在“八大”政治报告中,刘少奇代表中央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要认真地、有系统地改善国家机关,精简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情况,检查工作,倾听意见,改进工作;必须同时从几个方面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等。邓小平在1957年4月论述党要接受监督时,分析监督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党对党员的监督、团对团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第二是群众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员的监督。“有了这几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我们的消息就会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死起来,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4]270-271第四,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的法制。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把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的法制,作为国家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他说“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就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了。”[7]253

二、民主政治建设思想的特点及意义

“八大”前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总的来说是围绕着建设中国式民主政治展开的。这些探索和思考既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又有其独创性的发展。其鲜明的特色是:第一,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共领导人是在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导下,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的建设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设想和要求。这个设想既指明了专政的办法不适用于人民内部,同时又反对无政府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是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用“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用对立统一规律来阐释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目标,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精彩的运用和发挥。第二,独特的创新的政党政治模式理论。所谓独特,主要是指所设想民主政治的政党模式,既不是苏联式,也不是英美式,而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战线性质。中共领导人考虑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曾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因此,他们提出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前提下,正确地处理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这个制度表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不是在朝和在野的关系,更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使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比较好地相结合了,同时更突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第三,深厚的历史责任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中共领导人的民主政治思想是以历史为借鉴。他们都是旧中国专制政治的经历者和反抗者,深恶痛绝独裁专制,所以他们提出民主政治建设的每一个重要思路,每一个结论,都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实质,包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责任意识。这种对历史的反思和责任意识还表现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尤其是苏联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方面。应该说,“八大”前后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是比较好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共领导集体如此重视这个问题,其动因更主要的还是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盛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中国领导人受到了震撼,认为这个历史教训要认真吸取。正因为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自己没有切肤之痛,所以,后来在实践中对原先正确的民主政治设想的贯彻,就有时好有时差,甚至最后走向背离的道路。

尽管1957年下半年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经历了曲折,以至“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全面破坏,但是,5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国政治生活总的来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这是不能否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思考与设想,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是勿庸置疑的。第一,以创造性的理论弥补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使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与适应性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思想仍属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体系,是其在中国一定历史时期的一个分支。但是,这一理论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为指导,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则、方针、途径、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独到的见解,在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二,为后人提供了巨大的思想财富,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民主政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八大”前后,党和毛泽东在探索扩大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方面的重大建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有很多内容是直接来源于这个时期正确的思想。邓小平理论中民主政治思想的主要概念、范畴部分,如民主与专政、民主与自由、民主与纪律、民主与集中,民主制度和方法部分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发展道路与模式部分的对两党制与三权分立的批判等等,都与“八大”前后党的民主政治思想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定意义上讲,“八大”前后那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探索到的一些正确的民主政治思想为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内容的形成作了准备,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增定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3]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 刘 滢]

CPC Collective Leadership’s Thought on Building Socialist

Democracy around the “Eighth Congress”

CHEN Guoqing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Yan’an, Shaanxi 716000)

Key words: around the “Eighth Congress”; democracy;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feature and significance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村务公开制度是村级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制度的实施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促进村干部廉洁务实,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权益平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当前村务公开存在的问题

1.1重表面内容,轻实质问题 公开的内容不够深,表面的事项公开多,深层次的问题公开少。如在财务公开上,只公开几个大数据,不公开具体的收入项目;公开的内容不够全,事后公开多,事前、事中公开少。

1.2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 平时不认真公开,为了应付检查加班加点。公开栏简陋粗糙,书写潦草,遇下雨字迹模糊不清;村务公开资料管理不够规范,装订成册、立卷归档的不多。

1.3缺乏全面性 在公开内容上,有些村公开的只是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遮遮掩掩,甚至只字不提。

1.4监督不到位 目前多数村都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但许多村里监督小组无法对村务公开工作展开经常的、有效的监督,使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

2.产生的原因

2.1思想认识有误区 许多村干部认为村务公开是一阵风,不认真公开;村务公开是添麻烦,是跟村干部过不去,不愿公开。农民群众认为村务公开是干部们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严重;村务公开是表面文章,无济于事。

2.2指导帮助有不足 上级对村务公开工作指导有时不够及时,缺乏针对性,只停留在号召上,对村委会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支持帮助不够有力,致使一些村委会缺乏开展村务公开工作的基本条件。

2.3群众监督有差距 村民对村务公开相关的知识知道太少,不会监督;有的村民不愿监督;有的村民担心打击报复,因而不敢监督。政府对村务公开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使对村务公开的监督乏力。

2.4落实考核有欠缺 一些地方对村务公开工作有布置没检查,使布置流于形式;抓村务公开工作有制度,但落实不够,导致制度约束力不足;对村务公开工作虽有考核,但考核措施不硬,考核结果使用不够,致使考核成了走过场。

3.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建议

3.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在强化领导上下功夫 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要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村务公开工作中的职责,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村委会主任是村务公开的直接责任人,应认真做好村务公开的各项具体工作。

3.2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 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乡村干部,尤其是村两委及监委成员学习培训,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村务公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片面性;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广大群众宣传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村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克服认识上的障碍,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

3.3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 完善村务公开内容,将其制度化;在村务公开的时间和方式上要完善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审查制度;完善村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完善村务公开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村务公开档案管理制度。

3.4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 村务公开工作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应实行分类指导,认真总结典型经验,及时在面上推广;对村务公开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要深入实际,进行解剖,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心贴心关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尽快实现村务公开的规范化。

3.5加强热点公开,拓展公开地点,在贴近群众上下功夫 村务公开的热点是村财务收支情况,农民群众对此很关心,要将其作为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及时加以公开。为使村务公开进一步贴近群众,有必要在村民小组或群众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增设公开点,在这些公开点上,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作简要公开,使群众及时了解主要内容。

3.6加强横向联系与合作,在紧密结合上下功夫 村务公开工作涉及农村工作的许多方面,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共同推进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村务公开工作要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要与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要与乡镇政务公开紧密结合,通过上述“三个结合”,促使村务公开不断深入,取得新的更好的成绩。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主政治;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政治发展道路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丰富经验,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丰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催生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乎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其一,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区分为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突破了将二者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必须继续坚持。而一些具体制度尚存在不少弊端,可以改革而且必须改革。其二,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意义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山发展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发展民主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搞多党竞选、三权分立和两院制。其三,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的、途径和方法。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是为了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其四,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这些思想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积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其一,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党在执政理念上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的重大转变,找到了把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的根本形式,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其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其三,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五个有利于”标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其四,第一次提出了“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概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这些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重要认识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邓小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造性的政治建设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思想、新观点:其一,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重大命题,把人民当家作主界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确立了以民主推进政治发展,在政治发展中扩大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主线。其二,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更高要求之一,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人中国基本政治制度范畴,并强调要将之“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赋予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新的特点和优势。其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理论。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其四,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借以统治和压迫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是最先进、最广泛的民主。是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区别。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乱,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就会落空,法治和各项制度也就无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的过程,就是表达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失去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了坚实根基和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党的领导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离开了法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顺利实施,人民的权利就失去了制度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全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

2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最符合中国实际”,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好形式,“是我们党长期进行人民政权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施领导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选择和重要举措。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积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党的挚友和诤友,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党派和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和机制,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现实要求和必由之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既有利于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等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论述,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

1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理顺和规范各级党委与人大、政府、政

协、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各种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2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对发展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发展了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人手,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

3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外在表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正确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使之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必须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以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为目标,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统筹各类机构的设置,增强党和国家活力。

4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为此,必须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或撤换等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5 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等一系列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和具体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6 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党的领导下,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的基本要求,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包括民主政治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这一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理论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无产阶级解放道路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他们认为,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必须把自己“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之后,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作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时,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他们指出:“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凹这种政治形式的无产阶级性质在于:一切权力机构和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以防止自己的政府和公职人员从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公社不是议会式的,而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崭新的民主组织形式,既是行政机关。同时也是立法机关;公职人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党和国家体制、建设新型民主的重要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和巩固工农联盟,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党政分开,明确划分党和苏维埃政权的职权范围;积极促进民主,加强监督机制,强化人民的监督权;改善国家机关,实行科学管理;加强法制建设,反对“纯行政手段”;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开创性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与此同时,他却忽视了民主法制建设,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体制,窒息了社会主义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并以此为指导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政治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努力形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制定比较完善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加强执政党建设;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但这些思想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特别是极“左”思潮的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又缺乏民主法制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重大问题,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赋予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以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道路的指南和行动纲领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上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十分注重根据地的政权建设,通过民主选举建立了乡(市)、区、县、省和全国的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民主选举和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在解放区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政权组织形式上也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制度改变为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对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式民主道路的探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地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其成功的实践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其重大的失误也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中,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这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论,为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工作从根本上都要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价值追求,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充分显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径的理论,为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和法治建设,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指明了基本路径。

责任编辑:思 齐

政治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认真分析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学风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它在高校学风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导向、协调和推动作用,开辟以优良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学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 学风 学生工作

学风是高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求学精神等的综合体现,它重在培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学习方法、严明的学习纪律,还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1]。优良学风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学风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旋律[2]。加强学风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突出学风建设的主旋律,强化学风建设,努力创建优良学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平和实效,也才能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

1 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开始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也开始稳步提高。但是在肯定学风建设成绩的同时,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高校学生学习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新形势,学风建设也凸显出许多涉及面不广但影响深远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制约学风建设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学生、学校,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1.1 学生原因——学生综合素质的普遍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良学风的建设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天不足”,在西方政治思想、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下,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缺乏学习自主性,产生了“考试范围内的认真学,考试范围外的不学,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错误思想;传统美德淡化,感恩之心削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呵护不是充满感激,成就自己和贡献社会、报效祖国紧密联系的学习理想日趋堕落,打着求学的旗号,挥霍着父母的血汗,少数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品质生活,认为社会给予的各项帮助都是理所当然的,以自我为出发点,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责任感缺失,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受社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开始朝经济利益倾斜、功利色彩过重,功利思想的影响在大学生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很多学生思想飘移、浮躁,学习目标出现偏差,目光短浅地盯着自己的专业和毕业后的工作,轻视文化和基础知识的积淀,失去了根本,造成大学精神的流失,结果真正的能力没有增强多少,反倒荒废了学业,热衷于四处打工兼职锻炼能力。

1.2 学校原因——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学校自身的因素不容忽视

高校扩招导致教育资源紧张,给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班集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班授课的教育模式一时还难以适应学生在信息化高度发展下的实际需要。

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学风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学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师风师德都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本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也会对大学生的学风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部分教师讲课内容陈旧,讲课方法不当,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部分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退化,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有“教”无“育”阶段,不缺乏知识量的灌输,但对课堂纪律不管不问,任由学生自主发展,教学秩序差。甚至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出现,应该属于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范畴,自己的任务只是讲授知识,这就造成高校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力量不能形成有效的思想教育的合力,大学生中不良学习风气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及时制止,给学风优化带来很大的困难。

高校对于学风建设的宣传上,着重强调学习纪律的严肃性,这就导致了大学生们对学风建设理解出现偏差,没有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错误地认为不迟到、不矿课、考试不作弊就是优良学风,学习行为、学习品质等学风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反而被忽视。

1.3 社会原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知识贬值等消极现象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 “读书无用论”的不良舆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盲发财、工作分配和升職加薪靠后门,成绩差的学生靠“关系”也能找到好工作等不正之风都成为了“读书无用论”的有力佐证,它日益动摇着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许多自律性不强的青年学生出现道德失控、学习观产生扭曲的现象,面对社会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标准,许多青年学生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清楚地辨别是非美丑,开始不再把读书、学习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唯一途径,学习热情低落,学习目的功利主义色彩加强,对待学习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开始彼此攀比家庭条件的好坏,效仿社会中个别富人积累财富的投机取巧不法行为,对大学知识学习的实用性、价值意义等开始质疑,从而严重削弱了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的使用和宣传对于大学生的学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正确形成。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同学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使学生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流失大量的学习时间。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对推进高校学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3]。因此,我们要大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的学风建设。

2.1 二者在根本目的上保持一致性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营造优良的学风,使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动机的支配下自觉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刻苦的学习精神、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正确的学习动机,努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丰富、见识独特、富有实践创新与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在本质上都是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大目标的,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2.2 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障

高校学风建设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关系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求知目的、治学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高校学风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思想风尚建设,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根源,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理想,为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和思想保障,从而为学风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3 二者在内涵上体现包容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使其坚定理想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严谨的求学态度等工作内容恰是学风建设内涵中最核心的本质。同时,高校学风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高校师生中形成一种学习动力强大、求学精神严谨、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态度认真、学习目的明确的良好风气[4]。学风建设所倡导的治学态度、学术道德等也包含在其中。优良的学风也会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促进形成高校优良的学风。

3 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着力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从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涵来看,二者是相互渗透、互为影响的有机体。把学风建设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将学风建设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

3.1 以创建优良学风为手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花大力气将学生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良好的学风来自于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认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强大的学习动力等,也集中体现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扣学风建设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使他们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远大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从内在激发学生渴望成才的积极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开展学风建设,这就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了一个有效载体和平台,充分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3.2 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针对当前社会与校园内不正之风蔓延,学风浮躁的现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净化社会风气,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大学生对于自己人生理想不清晰、失去求学目标和方向。通过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宣传渗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种不良思想,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学习在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对学风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确保文明向上、踏实严谨的学习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学风建设的目标,激发全校成员的参与学风建设的热情,以特有的教育形式向广大师生员工宣传学风建设的任务,使大家为实现学风建设的目标而奋斗。对学风建设具有良好的引导与激励作用。

针对大学生学习自主性不足的问题,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正负强化作用引发大学生思想动机的变化,使之自觉地将学风建设的目标与自身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

3.3 以学风建设为最终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

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发挥着协调矛盾的作用。学校各部门会因为对学风建设的错误理解及职责职权分工不同而产生矛盾,导致学风建设障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特有的组织机制,可以通过宣传、沟通、劝解、调节、调整等方式协调部门之间关系,增进学校成员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形成全校师生参与学风建设的合力,使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学习中的认识偏差与心理偏差,使其从更深层次理解学风建设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关系,激发学生将学习内化成自身的自覺需求,从内因上解决学风建设问(上接第255页)题。再则,思想政治教育可发挥其组织协调优势,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缔造和谐氛围,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收集学风建设过程中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掌握学风建设过程中师生的思想和情绪,从而实施相应的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的制度。

总之,学风建设的本质是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为育人服务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风建设工作的突破口,以学风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把学风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促成学生全面成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高远.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风建设[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6):119-121.

[2]李健,夏俊,朱海燕.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40-41.

[3]聂智,李革.思政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相关性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2):55-56.

[4]宁国锋.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3(1):147.

[5]刘新庚,杨尚昆.拓展大学生学风建设方法途径新思路[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7(3):18.

上一篇:整治技术论文下一篇:整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