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案例范文

2023-09-11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1篇

1、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12.24”重大煤气泄漏事故(2008年12月24日)

2008年12月24日上午9时左右,河北省遵化市港陆钢铁有限公司2号高炉重力除尘器泄爆板发生崩裂,导致44人煤气中毒,其中17人死亡、27人受伤。

2、山西临汾志强钢铁公司“8.24”高炉煤气中毒事故(2009年8月24日)

2009年8月24日,1#高炉烘炉由2#高炉供煤气转为3#高炉供煤气,2#高炉休风以后, 3#高炉煤气管道需打开向1#高炉供煤气。在关闭3#高炉煤气管道的煤气蝶阀后,打开其后的眼睛阀的作业过程中,4个作业人员中毒,监护人和赶来救援的值班工长也中毒 。其中3人死亡,重度中毒1人。

3、山西襄汾县强盛铁合金厂“9·18”煤气中毒(2009年9月18日)

2009年9月18日强盛铁合金临时停产检修,要检修东烧结阀盖密封箱体盖板等。10时许高炉休风,16时25分后高炉复风,此时烧结平台下阀盖密封箱体内进行焊接作业 的3人中毒,1人焊好盖板爬出人孔时中毒,平台上配合检修者立即去关煤气阀门,将阀门关闭后自己即晕倒在阀门平台区

。此次,造成4人死亡,1人轻微中毒。

4、新余钢铁公司“12·6”中毒事故(2009年12月26日) 2009年12月6日,新余钢铁公司焦化厂2#干熄焦的旋转密封阀出现故障,三名协助处理故障的焦炉当班工人中毒死亡;1人未佩戴呼吸器进行施救,中毒死亡;最终共导致4人死亡、1人受伤。

5、河北内丘顺达冶炼公司“1.18”煤气中毒事故(2010年1月18日)

2010年1月18日上午8时30分左右, 河北新鼎建设有限公司的6名检修施工人员进入内丘顺达冶炼公司2号高炉(440m3)炉缸内搭设脚手架,拆除冷却壁时,造成6名施工人员煤气中毒死亡。

6、河北武安市普阳钢铁公司“1.4”煤气中毒事故(2010年1月4日)

2010年1月4日,河北省武安市普阳钢铁公司南平炼钢分厂的2号转炉与1号转炉的煤气管道完成了连接后,未采取可靠的煤气切断措施,使转炉气柜煤气泄漏到2号转炉系统中,造成正在2号转炉进行砌炉作业的人员中毒。事故造成21人死亡、9人受伤。

7、江苏江阴华西高速线材厂“12.25”煤气中毒事故(2011年12月25日)

2012年12月25日晨9:10,江阴华西高速线材厂检修复产中发生一起煤气泄漏事故,造成多名员工不同程度煤气中毒。25名员工送往医院紧急救治,其中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后又有21名自感身体不适的员工到医院接受观察治疗。截至当晚20:00,又有6人经抢救无效死亡,1人重伤,其余员工伤势稳定,均无生命危险

8、南京梅山钢铁公司“2.23”煤气泄漏中毒事故(2012年2月23日)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2篇

伴随着当事人的陈述,辩护人的唇枪舌战,书记员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天柱县人民法院审判庭里的一幕。日前,天柱法院2014书记员技能比武在该院审判法庭开展,同时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庭审观摩正在这里进行,全院12名书记员正在紧张地记录整个庭审经过。

竞赛现场,书记员打字熟练,格式标准,准确、及时、全面的记录庭审内容,充分展示了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业务技能。此次比赛,不仅有评委对审判员驾驭庭审的能力进行测评,还将围绕书记员庭前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庭审记录是否全面工整、争议焦点归纳是否准确等方面,严格按照标准对书记员的庭审记录进行评分并评出

一、

二、三等奖。

此次比武旨在激发法院干警的工作热情,加强相互交流,针对自身不足,真正做到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

据悉,今年以来,天柱法院开展了审判员和书记员的业务培训、庭审观摩、书记员比武等一系列练兵活动,大力营造岗位技能比、赶、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法官的业务技能水平。

天柱法院模拟消防演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升机关消防安全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机关消防安全,12月5日,天柱县法院根据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救援演练。

法警队队长潘刚就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服装的正确穿戴、灭火器的种类及作用范围、正确使用、灭火的专业技巧、灭火队员的相互协同配合、伤者救援等方面,逐一讲解示范。讲解完毕后,模拟训练队员们组成侦查、救人、灭火、疏散和警戒小组,实施灭火救援。全体队员动作规范、操作得当,迅速冷静地处置火情,协同有序地背负救治伤员,圆满完成了此次模拟灭火救援任务。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结合内审工作实践,从阐述内审成果在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审计成果

一、内审成果在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的重要性

(一)内审成果运用是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托

内审成果是内审人员在内审实践中经过实施内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内审结论与建议,是内审机构、内审人员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内审成果的运用,是内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托。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央行决策层运用内审成果,可及时了解审计发现的重要信息,以作出全局性和指向性的高层决策,达到统揽全局风险、强化全局内部控制的目的。

二是央行管理部门运用内审成果,可准确掌握审计发现的相关信息,以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达到条线管控风险、强化部门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是央行操作层运用内审成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可对业务层面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进行整改,及时完善相关业务风险防控措施,达到“盯点”防控的目的。

(二)内审成果运用是提升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

内审成果运用是基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各种审计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再加工,使之成为央行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依据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判断审计对象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进而提示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分析测试与评价,揭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从制度、机制和体制上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增强央行风险防范能力。

二、内审成果在基层央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审成果运用简单化、浅层化

目前,作为审计对象的基层央行在审计项目结束后,往往只对审计意见书中列举的问题机械化、简单化、浅层化地一对一整改,难以真正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很少站在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和高度去思考内审成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内审成果价值的提炼与转化、延伸与升华,降低了其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力和影响力。

(二)内审成果运用缺乏系统性平台

基层央行尚未建立统一、集中和规范的审计成果信息管理系统、综合性的内审成果信息库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运用平台。内审成果主要通过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及整改意见等形式,在上级行部门、有关行领导和审计对象之间传递,只有少部分通过内审调研信息材料、案例通报等形式供相关部门和人员参阅和借鉴,报送范围较小,透明度不高。而对于内审人员查处了多少违规问题,哪些问题最严重、最普遍、最易蔓延以及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等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一般接触不到,致使很多丰富的、有价值的内审成果信息资源孤立无序地埋没于业务档案之中,不能高质高效地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所用。

(三)内审成果运用质量和效能受限

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仍然跟不上央行业务的变化发展,内部审计还没有完全突破合规性审计的范畴,一些基层央行的内审成果仍停留在简单累加和汇总上,看上去审计成果很多,但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不多。内审成果所反映的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状况和风险程度仍不够全面,审计评价主观性强,定性评价多、定量分析少;对倾向性、苗头性及普遍性问题分析研究不够深入,审计建议笼统,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政策指导性;审计成果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在运用方式、运用质量和运用效果上,直接限制了内审风险预警作用的发挥。有的基层央行审计报告虽然提出风险隐患或容易出现案件及不良事件的关注事项,但这些事项应该由谁来关注一般并未明确,很难为上级行和本级行领导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决策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四)内审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

一是内审的独立性、权威性不强,削弱了内审成果运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央行内部审计是与央行其他部门并行的职能部门,审计出的一些实质性重要问题,常因其独立性不强,顾及审计对象领导政绩或相关人员利益而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些重大风险性的问题更难以在审计报告中全面、真实地反映,造成内审成果披露不彻底、不深入,甚至流失严重,上级行对辖内的审计成果无法真实、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通过审计成果反馈的信息,从全局角度对内部控制和相关风险加以管控。加之内审部门权威性不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只有整改建议权,对整改不积极或落实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部门没有责任追究权,导致一些基层央行或部门不重视对审计问题的整改,有的虽表面整改,但未从制度、人员等方面追根溯源、有效管控,屡查屡犯现象普遍,限制了审计成果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二是内审成果运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现行的内审工作制度,主要涉及的是内审操作程序方面的内容,尚未结合各类审计业务特点制定统一、完整、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制度办法,也未建立职责明晰、协同顺畅、运转高效的成果转化工作链条,缺少对内审成果运用的刚性约束。在利用内审成果运用规定、审计结果通报与公告制度等规范来引导内审成果运用、促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盲区。

三是缺乏切实可行的成果运用激励考核机制。在基层央行的绩效考核中,仍未将内审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发现问题和整改措施的落实作为部门和个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下级行领导或同级部門领导及员工往往更多关注上级行专业部门的业绩考核,导致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难以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服务。

(五)未能做到“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重点”

基层央行的内审部门往往过多地注重如何取得审计成果和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而对审计成果如何才能发挥作用以及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关心不够,如建议书只是告知业务活动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建议采取哪些措施,但未告知问题存在的层级、问题的覆盖面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致使内审成果难以通过有效分析转化为可用资源,造成大量内审成果的积压和沉淀,无法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得到有效转化;审计对象则过多地关注审计所反映出的问题对其政绩和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对内审成果质量高低、运用多少以及如何运用内审成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关心较少,致使对一些审计问题认识不足,审计建议不能真正落实,敷衍整改,内审成果运用难以做到“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重点”。

三、强化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审计分析,提升内审成果运用的价值力和影响力

每项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对象应站在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角度和高度,从客观、现实情况出发,从具体对象、具体问题抓起,把握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系统、全面、辩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多思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类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成果运用的内容、方式和重点,做到举一反三,使内审成果及时转化成有价值、有影响力的审计效应。

(二)搭建运用平台,加快内审成果电子化、信息化建设

建议总行建立类似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统一、集中、规范的审计成果信息管理系统和专门性、综合性的内审成果信息库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运用平台。按业务类别及时将典型性、实用性、有借鉴价值的内审成果充实到内审成果信息库中,实现内审成果信息检索与查询、传输与引用的方便、快速与高效共享,使丰富、系统的内审成果信息资源能够更深层次地服务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同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综合利用,并通过内审成果信息数据库与业务部门、内部管理部门横向联网,实现相关授权单位和人员的查询与借鉴,体现内审成果运用的广泛性与层次性,形成整合、扩大、高效运用内审成果的新局面。

(三)增加技术含量,提升内审成果运用质量和效能

内审质量是内审成果运用的基础,必须从强化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和审计成果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入手,持续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多提一些完善内部控制,规避、转移和控制央行风险的审计建议,帮助审计对象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促进问题解决,防范风险发生。

(四)健全制度机制,力促内审成果有效转化和运用

一是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明确内审部门的权限与地位,使内部审计消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制约,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对内审结果予以公示,实施公众监督。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采取催办督促、向上级报告、提请有关部门处理等措施;对整改不到位的,可约谈审计对象主要负责人;对整改不力、屡查屡犯的,严格追责问责,做出相应处理。从多方面提高内审整改的权威性和效率性,推进内审成果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二是完善内审成果运用保障制度,力促内审成果转化。建议总行尽快制定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对内审成果运用的总体目标、运用范围、运用方式、运用程序、运用路径及工作要求等做出明确规定,着力规范央行内审成果运用工作。同时尽快建立包含内审回访制度、内审成果公示制度、内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在内的内审成果公示和落实制度,形成职责明晰、协同顺畅、运转高效的内审成果运用链条,使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更好地服务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三是建立切实可行的内审成果运用激励考核机制。将内审的综合评价,特别是发现问题和整改措施的落实纳入基层央行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以及绩效考核和干部监督管理中,进一步增强基层央行内审成果运用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防止出现重视内审检查而忽视内审成果运用问题,推进内审成果运用深入有效。

(五)推进成果运用,把握内部控制主线和风险管理重点

内审部门转变内审成果运用理念,是提升内审成果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运用效能的前提和条件,审计对象重视内审成果运用价值是促进审计成果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运用效能的關键。因此,建议内审部门和审计对象都要正确认识内审成果运用的价值,将内审成果运用当作高质量推进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大事来抓,树立内审成果运用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高效服务的理念,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重点,针对问题存在的层级、问题的覆盖面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从完善制度、完善政策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审计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升内审成果运用的宏观性、全局性和前瞻性。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

邮政编码:061001,电子邮箱:chengful66@163.com)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4篇

基于会计管理理论的财务报表的优化方法

摘要

本文提供了一个方法,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根本缺陷是公平价值核算和资产减值核算。根据法律理论和会计理论,会计数据必须具有作为其源文件的法律证据。传统的“混合属性的“会计制度应改为一个“独立“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被严格分开的财务报表系统。本文建议的优化方法将大大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一、引言

根据国际会计衔接办法,财政部发布2006年企业会计标准的情况,以供参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下简称《国际标准》)。在企业会计准则公平价值核算成功扩展的意义上,会计核算应当客观地反映市场价值。会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会计后续的理论与方法

,使用国际先进理论的借鉴不仅是必要的,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已获得的成果和国际标准的局限性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立场,以深化会计改革和加强会计法规的稳定性。

二、优化系统的财务报表:法律事实与财务展望并联上市

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会计上应根据分类统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全心全意为微观经济管理,并在同一时间宏观调控。财务报表的系统优化应尽量使自己考虑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财务报表的要求的所有方面。

为什么企业需要编制财务报表?谁的要求应该考虑编制在财务报表内?这些问题是基本问题,我们应该考虑对财务报表的优化。从法律的角度考察“公共利益”、可靠性和法定证据中需要定性的特点,是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的由来。从“私人利益”来看,证券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希望财务报表反映市场价格,及时记录“客观”的市场条件的变化。这是“公平价值会计“的由来。一套财务报表是否能够匹配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新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从1992年到2006年,大量的新思路、新观点被引进到中国的会计实践,

国际会计准则在中国的会计改革中渐变。这些思想和观点丰富了对中国的财务报表的理解。这些成就值得我们充分评估,并应予以充分肯定。然而,学术界和标准制定者也知道,国际标准仍然在发展中。文中提出的财务报表会计改革新格式的目的,是推进到一个关于国际趋同的更深层次的基础上。

三、提高系统财务报表的实用性

财务报表是否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呢?在同一时间要动员供应方和需求方的积极性。我们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应该考虑是否能满足财务报表的宏观经济调控和企业管理的要求,并且是否受数以百万计的会计师的欢迎。会计师负责编制财务报表,审核员负责审核工作。他们将受益于新的财务报表的执行情

况。

首先,对于会计师来说,在这个孤立的历史成本会计和公允价值会计的设计下,他们的日常核算的做法大大简化。会计处理将不再需要资产减值准备和公允价值了。会计帐簿记录减值不会为历史成本会计和资产再增值,是全面落实。根据评价,公允价值的信息将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日,并且只能在财务报表。历史成本会计是更有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纳税调整的工作量。会计师不需要计算递延所得税费用,获利后的实线表税被公司法认可,解决了决定可获得利润分配的问题。会计师不需要在会计账簿记录证券投资者需要的公允价值信息,相反,他们只需要列出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的资料。此外,因为在实线表中的数据具有法律的公信力,所以会计师的法律风险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其次,对会计处理的随意性将会减少,审计员的审查过程将大大简化。独立审计师在审计虚线表时就不必承担相当大的审计法律风险,因为来自于公允价值信息的风险已被认定为“不合法的证据支持“。会计师和审计师能尽快地适应这个财务报表系统,而不需要训练。这样,他们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调查表明,上述财务报表的设计在会计师和审计师中很受欢迎。由于会计和审计的工作量已大幅减少,因此,审计和评估的总开支将不会超过目前的水平。

总之,从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角度来看,改进后的财务报表没有增加预计,而且将加强财务报表的有用性,且不增加供给的负担。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当前混合了陈述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数据可以被改善。公允价值的核心理念是使财务报表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资产减去负债的公允价值来获得的净公允价值。

然而,目前的国际标准不执行这个概念,而是要设法改造部分历史成本会计,从而导致减值核算和公允价值会计混淆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会计学

术研究一直是循序渐进的,现在已经引进了一种企业财务报表的混合属性模型。

通过区分财务预期的法律事实,我们可以平衡公众利益和私人利益,可以重新设计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主要目标的财务报表和实施更高层次的法律制度。通过展示一套在同一时的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财务报表,不仅满足国内法律关于保管帐簿需要,也符合金融监管部门和证券投资者的需求。

我们希望从业者和理论家在改善财务报表,从而建立一个财务报表系统的问题上提出建议,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而且也与国际标准吻合。

成本管理

1 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成为现代企业非常关注的问题。研究现代成本管理,是一个既有一定意义,又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2成本效益理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求避免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传统成本管理的目的可简单地归纳为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这就是成本论成本的狭隘观念。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的产出等于企业的 收入。因此,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益,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而陷入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因为,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获得经济效益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始终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企业管理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向市场提供质量尽可能高、功能尽可能完善的产品和服务,力求使企业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企业管理的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企业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与“减少支出,降低成本”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就是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它是运用成本效益观念来指导新产品的设计及老产品的改进工作。如在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如在产品的原有功能基础上新增某一功能,会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那么,尽管为实现产品的新增功能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成本。只要这部分成本的增加能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成本增加就是符合成本效益观念的。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日常成本管理中,应对比“产出”看“投入”。研究成本增减与收益增减的关系,以确定最有利于提高效益的成本预测和决策方案。3 战略成本观念

战略成本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竞争的必然结果。近二十年来企

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竞争的需要,战略成本应运而生。不言而喻,成本是决定企业产品或劳务在竞争中能否取得份额以及占有多少份额的关键因素,而影响竞争成本的核心是企业的战略成本,而非传统的经营成本。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更新成本管理的观念。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它不是唯一的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目的“应该是以尽可能少的成本支出,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从而为赚取利润提供尽可能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成本效益。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在现代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领域,把重心转向企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成本计算既是成本会计的中心也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其重要地位无庸置疑。传统的成本计算包括以汇总、分配、再汇总的形式计算制造产品成本,也包括以标准成本为核心手段进行成本预算。然而,在现代成本管理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飞速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其中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在欧美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ABC在提供更为精密、真实的成本信息方面功不可没。

作业成本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成本的认识。传统成本理论认为: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传统成本理论的成本概念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实质(价值耗费)和经济形式(货币资金),但没有反映出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ABC法有效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描述为一个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其中,作业推移的过程也是价值在企业内部逐步积累、转移,直到最后形成转移给顾客的总价值 (即最终产品成本)的过程。ABC法通过作业这一中介,将费用发生与产品成本形成联系起来,形象地揭示了成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使成本的概念更为完整、具体。

与传统成本制度相比,作业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比较合理的方法分配间接费用。该方法首先汇集各作业中心消耗的各种资源,再将各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自的作业动因分配到各产品。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发生的不同影响。ABC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

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从而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因此,从制造费用的分配准确性来说,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成本信息比较客观、真实、准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讲,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更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现代成本管理的不断提高。

总之,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企业必须改进成本计算方法,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成本动因观念

传统成本管理只重视了有形成本动因,而忽视了无形成本动因。在传统成本管理观念中,像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等项目才是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而产品的研究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都与成本管理无多少关联。但事实上,一些有形的成本项目往往并不是影响成本的最主要因素,而一些传统成本管理未能考虑的因素,如企业规模、地理位置、产品的复杂性,甚至像厂房的规划布局、存货的内部传递及企业的1278成本管理中管理制度等因素,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动因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形成,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要强调从战略予以综合考虑。据国外的研究表明,企业在生产开始之前,已有85%的产品成本成为约束成本,即一些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实际上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关键因素,而传统成本管理能产生影响的部分,只占总成本的15%。 在高度自动化的现代制造过程中,直接人工成本比重日益降低,仅占生产成本的5%~10%,而与自动化紧密相关的机器折旧费、动力费等需要分配计入不同产品的间接费用又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仍以日益减少的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人工工资的比例来分配这些比例不断增大的间接费用,会使产品成本严重失真。很明显,现代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产品的制造成本并非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或者说至少不是只与产品数量直接相关。如果还按照传统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会高估低科技含量产品成本,而低估高科技含量产品成本。成本计算的错误导致企业生产决策的错误,这对企业来说,是足以致命的。因而,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必要按战略成本管理观点将传统的单一的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的成本动因,通过对各种成本动因和相关成本之间进行分析,将单一标准的分配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从而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这样才能清晰地揭示哪些产品具有有效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下未予考虑的一些无形的成本动因,如企业的规模、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甚至厂房的布局规则等,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应从战略上予以考虑。

通过对成本主观动因的研究分析,可进一步启发我们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些新思路、新观念。比如:

(1)将成本控制意识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消除认为成本无法再降低的错误思想,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究无尽的,人人应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2)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A•Maslow)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引入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就是要注重人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机制强调的是人性的自我激励,不需要任何外在因素的约束。改变企业常用的靠惩罚、奖励实施外在约束与激励的机制,实现自主管理,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总之,在现代企业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其他方面的成本分析与研究,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再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心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重生产管理转向重经营决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决策成本也就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如相关成本、差量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未来成本,等等。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重视和加强对这些管理决策成本落畴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损失,为保证企业作出最优决策、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提供基础。

结论

内部控制案例范文第5篇

广胜公司2008年12月31日财务报表显示:其应收账款余额为200000元,备抵坏账7000元,审计师小王运用审计程序查核了上述两个账户,认为表述恰当,符合会计准则要求。但2009年1月20日外勤工作尚未结束时得知广胜公司的主要客户隆兴公司因遭受火灾无力偿还广胜公司的债务,2008年12月31日的账面显示,当时隆兴公司应收账款54000元。先小王与广胜公司财务经理讨论有关火灾情况,小王认为,报表上要调整这一火灾损失,增加提取坏账准备,而财务经理认为不应调整这一损失,因火灾发生在2009年。

请问:

(1) 小王应如何取得审计证据来证实这一损失确实发生在2009年?

(2) 小王如何处理比较恰当?

2. 案例2

2009年2月31日,助理人员小张经审计负责人王玲的安排,前去下属S公司验证存货的账面余额。在盘点前,小张在过道上听几个工人在议论,得知存货中可能存在不少无法出售的变质产品。对此,小张对存货进行实地抽点,并比较库存量与最近销量。抽点结果表明,存货数量合理,收发亦较为有序。由于该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小张无法鉴别出存货中是否有变质产品,于是,他不得不询问该公司的存货部高级主管。高级主管的答复是,该产品无质量问题。小张在盘点工作结束后,开始编制工作底稿。在备注中,小张将听说有变质产品的事填入其中,并建议在下阶段的存货审计程序中,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变质产品。王玲在复核工作底稿时,再一次向小张详细了解存货盘点情况,特别是有关变质产品的情况。对此,还特别对当时议论此事的工人进行询问。但这些工人矢口否认了此事。于是。王玲与存货部高级主管商讨后,得出结论,认为“存货价值公允且均可出售”。底稿复核后,王玲在备注册栏后填定写了“变质产品问题经核尚无证据,但下次审计时应加以考虑”。

请问:

(1) 引述工人在过道上关于变质产品的议论是否应列入工作底稿?

上一篇:存货内部控制下一篇:内部控制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