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范文

2023-10-20

超敏c反应蛋白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收集2013 年2 月—2014 年12 月该院诊断为2 型糖尿病的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 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诊断与分型标准;以踝肱指数(ABI)小于或等于0.9 为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内分泌性疾病、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全身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根据患者合并症情况,分为20 例A组(患有糖尿病足)、20 例B组(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与20 例对照组(单纯糖尿病患者)。 A组平均年龄(59.6±12.8)岁,男性18 例,女性12 例;B组平均年龄(60.5±11.7)岁,男性17例,女性13 例;对照组平均年龄(61.5±9.7)岁,男性20例,女性10 例;3 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评价标准

对比(1)3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2)3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3)3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一氧化氮水平。

1.2.1实验室指标的测定方法研究对象均于禁食8~12 h后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血糖、血脂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使用高效液相层析法分析。

1.2.2 超敏C反应蛋白、 一氧化氮的检测方法超敏C反应蛋白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一氧化氮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

3 组空腹血糖分别为:A组(10.84±1.92)mmol/L、B组(10.42±1.85)mmol/L、对照组(10.58±1.3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A组(8.82±1.45)%、B组(8.47±1.37)%、对照组(8.93±1.28)%,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 组血脂水平对比

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与对照组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之间比较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3 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对比

A组、B组及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7.82±1.28)mg/L、(4.57±1.15)mg/L、(2.25±0.86)mg/L;A组、B组及对照组血清一氧化氮分别为(32.95±9.0)umol/L 、(42.21±8.74)umol/L、 (50.35±12.37)umol/L, 上述两项指标A组和对照组(P<0.05)、B组和对照组(P<0.05)、A组和B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与下肢动脉病变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因合并神经病变和各种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而糖尿病外周动脉病变最常累及下肢动脉,是糖尿病足的重要病因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被认为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 目前认为糖尿病病人发生外周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和糖尿病病程长、高血糖、吸烟、脂代谢紊乱、纤维蛋白原升高等[2]。 因此我们通过分别检测糖尿病足、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和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和一氧化氮水平,以初步探讨上述指标在糖尿病足发病中的作用。

该研究发现3 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异,可以看出3 组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我们进一步研究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的血脂水平有明显差异。 众所周知,高密度脂蛋白(HDL)可促进组织细胞内胆固醇的清除,维持细胞内胆固醇量的相对衡定,从而限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诱发和促进AS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经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后者上调内皮细胞产生的单核细胞刺激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还可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动脉壁正常的舒缩功能,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3]。 甘油三酯可通过促进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促进泡沫细胞形成及诱发炎症反应等机制参与AS发生发展的过程[4]。 而以AS为基础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对防止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和糖尿病足有积极意义。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全身炎症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主要由肝脏产生和分泌并受多种炎症因子的调控,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由于测量方法和测量范围不同而命名,因检测方法更灵敏有助于低水平和慢性炎症的评价,是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过程的敏感指标[5]。 CRP不仅是炎性标志物,本身更作为炎性因子参与并促进AS的形成和发展,有研究发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6]。CRP可以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的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可下调e NOS表达, 使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同时, CRP还能够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1 和白介素-6, 并可对血管舒张因子的生成有抑制作用, 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 该研究发现糖尿病足组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单纯糖尿病组明显升高,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一氧化氮(NO)是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重要的舒血管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 NOS)是一氧化氮产生的关键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L-精氨酸在e NOS作用下产生一氧化氮。 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保持动态平衡,当血浆一氧化氮降低时,内皮素表达和释放增加,引起血管收缩。 内皮释放的一氧化氮还与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收缩血管作用相抗衡,共同维持血管的功能[7]。 内皮细胞受损时,e NOS的表达明显降低,一氧化氮生成和释放减少,导致血小板活化并释放血栓素、5-羟色胺等介质,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下迁移、白细胞向内膜粘附, 促进AS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介导的血管舒张主要是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一氧化氮而起作用的。 有研究提示检测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可判断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8]。 该研究发现在糖尿病足病组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较单纯糖尿病组明显降低, 也印证了之前的研究结果,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患者血管内皮受损明显,一氧化氮生成和释放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

综上所述,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的改变可能参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在2型糖尿病治疗及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的防治和药物的选择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兼顾调脂、抗炎、扩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等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DF)发病的关系。方法对20例2型糖尿病伴DF患者(A组)、20例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B组)与20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不伴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患者(C组)检测并对比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水平。结果 糖尿病足组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组患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较2型糖尿病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血清一氧化氮水平较2型糖尿病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足组和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组相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P<0.05),血清一氧化氮降低(P<0.05)。结论 超敏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的改变可能参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

超敏c反应蛋白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6 例糖尿病患者 (实验组) 以及46 例非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作为观察对象, 收治时间为2013 年6 月—2015 年9 月。 对照组46 例非糖尿病患者中, 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6∶20,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5~76 岁, 患者年龄均值为 (56.67±2.43) 岁。 实验组46例糖尿病患者中, 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7∶19, 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6~75 岁, 患者年龄均值为 (56.64±2.18) 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其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检测, 具体检测方法为:患者禁食8 h后, 于次日清晨, 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 检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 将患者的血液进行离心处理, 分离血清后, 进行C-反应蛋白检测, 然后让患者口服75 g葡萄糖, 于2 h后再采血, 检测患者的餐后2 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使用英国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C-反应蛋白使用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空腹血糖正常值范围为3.9~6.1 mmol/L, 餐后2 h血糖正常值的范围7.8~11.1 mmol/L, C-反应蛋白正常值参考值范围为小于10 mg/L,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参考范围为4.8%~6.5%[2]。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以数据上下浮动5%作为可信区间,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均属于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使用表示, 检验水准 α=0.05, 当P<0.05 时, 表示两组患者之间对比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 时, 表示两组患者之间对比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比较可知, 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结果如表1 所示。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综合征之一, 有研究报道, 该病不仅表现为血糖高,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 患者的C-反应蛋白还易出现异常现象[3]。目前,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常用的监测指标主要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但研究发现单纯对患者实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 并不能全面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 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只能反映测定当时的血糖情况, 且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的影响, 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有效反映测定前2~3 个月患者的血糖情况以及血糖控制情况, 稳定性较好[4]。 有研究证实,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监测糖尿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其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时, 敏感性较弱, 而C-反应蛋白作为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之一, 该种物质的敏感性较强, 能有效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 对糖尿病未来风险预测 (尤其是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 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因此, C-反应蛋白可作为临床监测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换言之, 糖化血红蛋白能有效、 客观反应一段时期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糖代谢状况, 是一项可信度较高, 稳定性较好, 且属于数据较客观的生化检查指标之一, 而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较强, 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预测糖尿病病情发生发展的有效指标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说明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诊断和评估糖尿病的有效指标之一, 利于临床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分析。

白晶、宋杰[5]在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探讨一文中分析了102 例患者, 在研究中其根据102 例患者的检测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 将其分为两组, 异常组64 例 (检测结果存在1 项或以上超过正常值) 和正常组38 例 (检测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内) , 主要对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 其通过研究发现异常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存在正相关性, 而正常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不存在相关性, 通过实验其认为监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能够为糖尿病的诊断及其病情的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经比较可知, 该研究与该研究的结论类似, 均认为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为控制患者病情, 有必要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监测。

总结得出,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定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监测有助于临床医师诊断病情, 临床意义显著, 同时有利于控制和延缓患者病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糖尿病患者 (实验组) 以及46例非糖尿病患者 (对照组) 作为观察对象, 收治时间为2013年6月—2015年9月。两组患者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检测,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以及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C-反应蛋白监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分析评估病情,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 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血糖,C-反应蛋白,关系

参考文献

[1] 邓仙桃.糖化血红蛋白和C反应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测定意义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 (1) :70-71.

[2] 毕小云, 李千音, 张莉萍, 等.妊娠糖尿病的糖脂代谢改变特征[J].重庆医学, 2012, 41 (34) :3597-3598, 3600.

[3] 赵大坤, 吕肖锋, 高宇, 等.血糖波动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3) :1475-1478.

[4] 孟鸿琼, 邓洁, 龙琼华, 等.不同营养状态对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10) :86-89.

超敏c反应蛋白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我院儿科病房急性期MP患儿76例。年龄6个月~11岁, <3岁21例, 占26.9%;3~6岁47例, 占61.9%;>6岁8例, 占10.3%。发病季节:3~5月份20例 (26.1%) , 6~8月份9例 (11.9%) , 9~11月份18例 (23.6%) , 12~2月份29例 (38.1%) , 所有病例均有肺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 符合《实用儿科学》MP诊断标准。

1.2 试验方法

1.2.1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

标本:空腹血清。试剂:深圳国赛有限公司试剂盒。仪器:北京特种蛋白分析仪,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1.2.2 肺炎支原体肺炎测定

试剂采用胶体金法和微量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 MP-IgM阳性或MP-IgM≥1∶80为阳性。

1.3 测定方法

入院时、治疗1d及1周后采静脉血同期检测血清CRP。CRP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应用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定, CRP>5mg/L为阳性。所有患儿于入院当日采血常规、胸部X线片、CR成像等检查, 恢复期复查。

2结果

CRP检测结果:入院时SIRS组与非SIRS组比较, 前者CRP值及阳性率明显升高 (P<0.01) , 且S2组显著高于S1组 (P<0.01) , 治疗后1周与入院时比较均明显下降 (P<0.01) , 但S2组仍高于S1组和非SIRS组 (P<0.01) 。S1组与非SIRS组比较无差异 (P>0.05) , 见表1。

注:各项指标2组比较, P<0.01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支原体肺炎全年均可发病, 以冬季较多。发病年龄较以往报道有提前趋势, 以3~6岁发病率最高, 其次为婴幼儿。由于病程长、病情较重, 可发生SIRS, 导致多脏器的损害, 危及小儿的生命及生存质量, 故感染被临床高度重视, 如何早期判断或预测病情轻重, 从而给予相应的干预治疗, 成为治疗效果的关键。CRP是组织损伤时变化最显著的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 由肝脏合成。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时, CRP的合成在4~6h内迅速增加, 36~50h达高峰, 峰值可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 因而它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 还可以用于监测对治疗的效果及是否有并发症或合并细菌感染。X线胸片结果显示, S2组以大叶性肺炎为主, 胸腔积液及病变累及3叶以上发生率增高, 表明S2组肺部炎症改变最重, 发生并发的几率最高。S2组CRP值明显高于S1组和非SIRS组, S1组高于非SIRS组, 病情越重时CRP升高越明显。提示CRP水平高低可判断MP病情轻重, 动态监测CRP可预测病情的变化趋势, 与文献报道相符。经1周的治疗后, 非SIRS组CRP下降至正常范围, S1、S2组也明显下降, 但S2组仍明显高于S1组和非SIRS组。对用红霉素治疗5~7d患者仍高热持续不降, CRP逐渐增高>50mg/L, X线胸片以大叶性炎症为主的肺炎病例, 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3d后, 体温明显下降, 肺部体征逐渐好转。提示监测CRP可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判断治疗效果。结合多项感染炎症指标检测结果能更准确地预测病情严重程度、发生并发症及混合细菌感染的可能, 以便选择有效、合理的治疗。

摘要:目的 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 (MP) 患儿的血清, 探讨C-反应蛋白的变化与MP病情轻重的关系, 有利于临床诊断病情, 判定疗效。方法 住院MP急性期患儿76例, MP患儿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组和非SIRS组, 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d、1周后检测血清CRP。结论 入院时CRP均值各组均增高, 治疗1周后, 各组CRP指标较入院时均明显下降。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C-反应蛋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赵顺英, 马云, 张桂芳, 等.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14~416.

超敏c反应蛋白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本院的200例肺部感染的患儿。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X线胸片、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确定肺炎类型, 其中112例细菌性肺炎 (A组) , 男54例, 女58例, 年龄1.5~7.8岁;均经血和痰培养致病菌明确。5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 (B组) , 男28例, 女30例, 年龄1.6~6.5岁;经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证实。3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 (C组) ,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1.5~6.8岁;致病菌培养阴性, 而血清学检测阳性。排除肺水肿、活动性肺结核、肺梗塞、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等疾病。同期体检的儿童18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 其中男94例, 女86例, 年龄1.5~6.8岁。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患儿空腹抽取静脉血2m L, 分离血清-20℃保存。肺炎支原体 (MP) 检测采用颗粒凝集法, 严格按说明书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清晨生理盐水漱口3次后, 指导患儿深咯, 咯出的痰液接种于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 置37℃培养48h, 分离菌株, 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检测仪作菌种鉴定。在肺炎的急性期查CRP+血常规, 另将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行血清CRP+血常规检测, 并做对比分析, CRP阳性标准>8mg/L。血常规WBC总数>10×109/L、或者中性粒细胞分类>0.76为阳性。

1.2.2 仪器与试剂

CRP检测采用德国德灵BN特定蛋白分析仪及德灵高敏CRP配套试剂。MP检测采用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SERODIA-MYCO诊断试剂盒, 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深圳博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呼吸道病毒检测试剂盒 (包括流感病毒A、B, 副流感病毒1、2、3型及合胞病毒) 。血常规计数采用日本SYSMEX2100五分类计数仪检测。样本采集和操作程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期CRP值比较

急性期时, A组CRP平均值为 (88.9±42.1) mg/L;B组CRP平均值为 (38.9±25.1) mg/L;C组CRP平均值为 (10.9±5.1) mg/L;180例健康对照组CRP平均值为 (6.5±3.1) mg/L。A、B、C组的CRP值依次降低 (P<0.05) , A组、B组CRP的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血清CRP阳性率与WBC计数、分类比较

A、B组C R P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W B C计数和分类阳性率较B、C 2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而A组中C R P阳性率较W B C计数及分类结果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肺炎 (Pneumonia)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可由疾病微生物、免疫损伤、理化因素、药物及过敏所致[4]。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 有关报道称肺炎还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5], 四季均可发生, 冬春季是高发季节, 如不彻底治愈, 会影响小儿的发育。临床上常见的小儿肺炎为细菌性肺炎、支原体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病原学的诊断对于确定致病原因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但临床上尚缺乏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

CRP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 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 分子量为11.5~14.0万, CRP是机体感染或创伤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 也是反映机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标志物[6]。CRP不受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7], 不受性别、年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8]。现有研究表明, C反应蛋白可以在很多疾病诊断上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 CRP不仅是炎症标志物, 本身也直接参与炎症过程[9]。在正常情况下, CRP含量极微, 正常参考值≤8mg/L, 但当各种损伤或炎症时, CRP在肝脏的合成和分解率增加, 特别是当细菌引发炎症时, 其浓度显著提高。临床上依据病史、物理检查、病原学检查、肺部X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来判断肺炎类型, 其中病原学检查方法是“金标准”, 可也具有局限性。细菌性肺炎的血培养准确性高, 但是血培养的阳性率仅有8%~10%[10], 在我国, 大部分患儿在入院时就已经应用了抗生素, 血培养的阳性率更低。痰培养阳性率虽然稍高, 可是痰液标本来源的方法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阳性率以及存在着防污染的问题。肺炎支原体的培养非常不容易, 而且周期长, 不适合临床。现在的肺炎支原体检查一般是Ig G型, 并不能早期反映患儿病情。病毒性肺炎临床症状、体征不明显, 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及X线改变, 并排除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 确诊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抗原的检测。本文资料显示A、B、C组的CRP值及阳性率依次降低 (P<0.05) , A、B组CRP的值及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阳性率明显高于支原体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 同时, 细菌感染组血清CRP阳性率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提示了肺炎患儿血清CRP检测可以作为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病毒性肺炎鉴别的指标, WBC计数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可减少误诊。支原体感染能引起CRP升高, 其机制可能为支原体直接损伤细胞膜, 使之暴露出胆碱磷酸分子和CRP的附着点, 通过白介素6 (IL-6) 等将信息传递给肝脏而产生大量CRP, 因而CRP也是支原体所致组织损伤的敏感指标[11]。WBC是医学上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的传统指标, 易受年龄、日间变化、药物治疗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而CRP是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弥补了WBC指标的不足。患儿年龄小、机体免疫力低, 有时候可不表现出白细胞增高, 特别是重症肺炎患者, 而CRP参与机体炎症反应, 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即使是反应低下、白细胞检查正常的患者, CRP亦可呈升高, 与病情的程度成正比[10], 笔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明CRP在肺炎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且在细菌感染中, 其CRP比血W B C敏感。

综上所述,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 其浓度改变虽然仅反映了疾病非特异性变化, 但可作为鉴别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的指标之一。因此, 笔者建议将CRP纳入小儿肺炎常规检查项目, 以达到在肺炎的急性期早期对肺炎进行分型的目的, 且血常规WBC计数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在小儿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病毒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白细胞 (WBC) 计数和全自动透射比浊法测定200例感染性肺炎患者和180名健康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在肺炎急性期时, 112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中 (A组) C反应蛋白阳性率为96.4%, WBC增高72例, 阳性率64.3%;5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 (B组) 阳性率为67.0%, WBC增高28例, 阳性率48.2%;30例病毒性肺炎患儿 (C组) 中阳性率为13.3%, WBC增高2例, 阳性率6.7%;180名健康对照组 (D组) 阳性率8.3%, WBC增高2例, 阳性率1.1%。A组、B组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高于C组、对照组 (P<0.05) ;而C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阳性率较B、C组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血清CRP阳性率较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儿童肺炎的辅助鉴别指标, 其升高程度的高低对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鉴别有临床意义, 与WBC计数相结合在肺炎病原体的诊断上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可减少误诊。

关键词:C反应蛋白,感染性肺炎,白细胞

参考文献

[1] 陈翠芳.2001年湖南某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局部流行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2, 4 (4) :320~330.

[2] 辛德莉, 李贵, 李靖, 等.北京地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状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16) :1054~1055.

[3] 孙维强.C反应蛋白的临床运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9) :13~15.

[4] 殷凯生.内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521~522.

[5] 孙菊娣.不同年龄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5) :59~62.

[6] Garcia-Moll X, Zouridakis E, Cole D, et a1.C-reactive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differences in base line serum concetration between women and men[J].Eur Heart J, 2005, 22 (19) :1598~1606.

[7] 周建华.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J].国外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 2004, 25 (2) :183~184.

[8] JayeDL, Waites KB.Clinicalap plications of C2reactiveprotein inpe diatrics[J].PediatrInfect Dis, 1997, 16 (8) :735~747.

[9] Hsia J, Langer RD, Manson JE, et a1.Conjugated estrogen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the women health initiative[J].Arch Intern Med, 2006, 166 (3) :357~365.

[10] 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101~1106.

[11] 陈全景, 查志刚, 雷勋明, 等.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水平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 2009, 19 (3) :71~72.

超敏c反应蛋白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糖尿病肺炎患儿164例作为观察组,女84例,男80例;年龄5~16岁,平均(8.5±2.3)岁。所有患儿均符合糖尿病肺炎的诊断[4]。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64例作为对照组,女82例,男82例;年龄5~15岁,平均(8.2±2.1)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的各种资料均经患儿家属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迈瑞BC-26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食药监械(准)字:2009第2600036号),Getein1600全自动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苏械注准20142400013),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 L,具体步骤按照试剂盒提供的步骤进行。

1.3 观察项目

比较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之间的差异。

1.4 评定标准

小儿C反应蛋白正常值:0.068~8.2 mg/L;白细胞正常值:(5.0~12.0)×109/L。

1.5 统计方法

用Epical 20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小儿糖尿病是胰岛素缺乏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5],原发性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是指胰腺疾病、激素受体异常等所致的血糖异常。小儿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遗传、肥胖等关系密切,研究显示[6],病毒感染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具有诱导作用;双胞胎患儿中有一个为1型糖尿病,另一个患病率可达40%,双胞胎患儿中有一个为2型糖尿病,另一个患病率可达70%。小儿肺炎是多种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的致病菌为细菌和病毒,约占2/3,小儿肺炎按病程可以分为急性肺炎,慢性肺炎和迁延性肺炎,急性肺炎是指病程在1个月内的肺炎,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等为临床表现;慢性肺炎是指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肺炎,以周期性复发和恶化为临床表现;迁延性肺炎是指病程在1~3个月的肺炎,以咳嗽、喘息、双肺中细湿鸣音等为临床表现。小儿的鼻咽、气管和支气管相对狭窄,血管较丰富,而纤毛的运动性较差,呼吸道黏膜缺乏免疫蛋白,一旦小儿糖尿病合并肺炎,高血糖会加重肺部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早发现、早检测小儿肺炎,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对患儿恢复健康意义重大。C反应蛋白是环状五聚体蛋白,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7],不受年龄、性别、贫血等病理状态和治疗的影响,C反应蛋白可以识别外来抗原,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且随着炎症的变化而变化,被广泛应用于炎症的检测,当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的升高幅度和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当病毒感染时C反应蛋白不升高。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白细胞具有吞噬异物并产生抗体,抗御病原体入侵,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当菌感染时,白细胞数量的升高和感染的程度成正比,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多正常或低下。从医院的研究发现,观察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C反应蛋白(47.5±31.9)mg/L和白细胞值(13.6±3.8)×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红亚[8]报道的细菌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值数值分别为(20.1±2.4)mg/L、(16.1±2.2)×109/L,对照组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值数值分别为(3.4±1.2)mg/L、(6.7±1.1)×109/L结果相似,可见,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的诊断。

综上所述,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糖尿病肺炎诊断中意义重大,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糖尿病肺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的糖尿病肺炎患儿16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6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肺炎C反应蛋白为(47.5±31.9)mg/L,白细胞为(13.6±3.8)&#215;109/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小儿糖尿病肺炎诊断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C反应蛋白,血常规,糖尿病,肺炎

参考文献

[1] 秦萍.血、尿β2-微球蛋白在小儿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3):8.

[2] 曹红.血常规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在小儿肺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6,2(9):23.

[3] 曹立香.全程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5,6(2):7.

[4] 刘桂林.胰岛素泵在治疗小儿糖尿病合并肺炎中的应用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2(10):257.

[5] 刘金芳.20例小儿糖尿病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2(15):187-188.

[6] 崔淑兰.探析血、尿β2-微球蛋白诊断小儿糖尿病的临床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9.

[7] 胡培章.血常规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4(20):7.

上一篇:蛋白粉下一篇: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