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粉范文

2023-10-20

蛋白粉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 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53~75 岁,平均年龄(63.2±4.8)岁。 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 例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51~73 岁,平均年龄(65.3±4.6)岁。 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合并症及药物过敏史,且对该研究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两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处于空腹及静息的状态下, 采集两组患者晨起后的首次小便尿液,作为尿液标本,并利用免疫学实验法检测所得标本。 检测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的 β2 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统计两组人员阳性检出率。

1.3 诊断标准

临床检查蛋白尿的诊断标准为:尿液中尿 β2 微球蛋白含量≤154 μg/L,免疫球蛋白G含量≤5.45 g/L,尿蛋白含量≤14.8 mg/L, 若检测结果显示高于正常值范围,为检查阳性。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用统计软件SPSS19.0 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出率对比

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 、15.0% 、10.0% , 低于观察组患者73.3% 、61.7% 、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对比

检测结果表明, 对照组健康人员 β2 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疾病。 患者因长期血糖偏高,对其心、脑、肾、眼睛、足及周围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 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因素共同作用是造成糖尿病病发的主要原因[5]。 胰岛 β细胞分泌与合成胰岛素, 经血循环到达患者体内的各器官组织的靶细胞与特意性受体结合, 增强细胞内物质代谢作用, 若整个作用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会引发糖尿病[6]。 且当患者病情应激或加重时,易引发严重的急性代谢紊乱症状, 可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病发率与致死率高。 故及早发现糖尿病病症,及时诊断并给予对症治疗,对控制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至关重要[7,8]。

代谢紊乱症状群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视力模糊、肢体无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 因传统检测的血糖值常为瞬间血糖状态, 故临床诊断需检测患者的静脉血浆,操作不便。 该研究采集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的尿液标本,检测尿液中的 β2 微球蛋白、 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含量含量。 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健康体检人员的 β2 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与含量均低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说明检测患者的尿蛋白含量,可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利于患者治疗。

综上所述,检测老年的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 β2 微球蛋白, 可作为临床诊断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指标,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检测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对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设成观察组,选择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60例人员设成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比较检测含量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对照组人员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检测含量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15.0%、10.0%,低于观察组患者的73.3%、61.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检测及阳性检出率结果,可为临床诊断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孔爱菊.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及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9):95-96.

[2] 谢岚,毛欣.Cys C与β2-MG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意义[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1):8-10.

[3] 王金英.血清C反应蛋白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检测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7):23-24.

[4] 李艳萍.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损害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9):110-111.

[5] 代丽娟,朱晓明,宋立群.胃肾养阴汤对糖尿病肾病Ⅲ期气阴两虚型患者UACR、UAER、尿β2-MG、hs-CRP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5,31(3):111-113.

[6] 薄利红.106例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4):32-33.

[7] 代喆,徐焱成.血清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诊断和评估[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29(6):342-345.

蛋白粉范文第2篇

滦县七中

王秀英

一、教学目的

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二、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几种?

学生甲: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分为两大类无机物和有机物,其中在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蛋白质在生物体中含量这么高,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对生物体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蛋白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哪些蛋白质含量较丰富呢? 学生讨论回答:豆浆、鸡蛋、牛奶、豆腐等等。

师:这些都是很有营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被我们食用后不能直接吸收利用,要经过消化系统消化成小分子,这个过程就是蛋白质的水解,水解后我们可以得到一类具有共同结构的小分子物质——氨基酸,然后才能被生物体吸收利用。氨基酸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20页氨基酸的结构,然后我会找同学总结这些氨基酸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

学生乙:都有一个—NH2一个—COOH 学生丙:中间都有一个碳原子

师总结:—COOH和—NH2这是在化学课本中会学到的氨基和羧基, 我们还发现这两个基团连在了同一个碳原子上,在这个碳原子上还连有一个H,这就是氨基酸的通式其他成分称为R基,也连在这个碳原子上。组成生物体的20种氨基酸的区别就是R基不同。请同学们分析我给出的这些分子结构,判断哪些是氨基酸哪些不是。

H

H

CH

3CH3CH2—C —COOH

H—C—COOH

H2N—C—COOH

NH2

CH2NH2

CH2COOH

学生分析回答。

师: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质量也上去了,但是还是有些小朋友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是因为吃不饱吗?不是的,是因为营养不均衡造成的,在这20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必需的,像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必需来自食物生物体本身不能合成,12种非必需的,在细胞内可以合成的。所以我们摄取食物时一定注意必需氨基酸的摄取。

下面我们想一想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却成千上万种,20种氨基酸如何形成这么多种蛋白质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1页蛋白质形成示意图考虑如下问题:

蛋白质是由什么形成的?氨基酸与氨基酸是如何结合的? 学生阅读课本。

师归纳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虽然氨基酸只有20种,但每一种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种类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丁:脱水缩合。

师:那么脱水缩合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呢? 学生:两个氨基酸脱掉一个水连接在一起。

师:非常正确,我们看一下过程:一个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掉一个水由一个肽键连接形成二肽。有多个氨基酸脱水形成的就是多肽。 学生板书肽健的结构式。 师:我们共同分析旁栏思考题

总结:肽健数=脱掉水分子数=氨基酸-肽链数

所以决定蛋白质的多样性因素有氨基酸的数量、种类、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这么多种蛋白质都具有什么样功能呢? 学生阅读课本后总结:

1、结构蛋白(肌肉干重80%、皮肤70%、血液90%)

2、催化作用: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

3、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5、免疫作用: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等等。 总结本节重点。

五、处理习题 变式训练:

1、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氮元素的是

(

)

①核糖核酸

②糖原

③胰岛素

④淀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选项的物质代谢产物与其他选项不同

(

)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甘油

3、人体免疫球蛋白中,LgG由4条肽链构成,共有764个氨基酸,则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分别是

(

)

A.764和764

B.760和760

C.762和762

D.4和4

4、某一条多肽链中共有肽键151个,则此分子中分别含有—NH2和—COOH的数目至少为

(

) A.1

52、152

B.1

51、151

C.

1、1

D.

2、2

5、对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20种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不同

B.每种氨基酸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在氨基酸中,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D.一个氨基酸经过脱氨基或转氨基作用能转变成有机酸

6、有一种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水解后得到的丙氨酸和另一氨基酸X,X的化学式是(

) A.C5H7NO

3B.C5H9NO

4C.C5H11NO

5D.C5H7NO4

7、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C H O N (P S) (Fe Mn Zn)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种类:大约20种

2、结构通式: H

H2N—C—COOH

R

3、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同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2、肽健结构简式:—CO—NH—

3、肽

4、肽健数=脱掉水分子数=氨基酸-肽链数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序、蛋白质空间结构

四、蛋白质的功能特点

1、结构蛋白(肌肉干重80%、皮肤70%、血液90%)

2、催化作用: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

3、运输作用: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4、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

蛋白粉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采集该院患者晨尿标本278份, 其中男159例, 女119例, 年龄8~60岁, 平均为 (41.5±9.6) 岁。

1.2 仪器与试剂

尿m A1b为美国生产的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尿蛋白检测采用美国Clinitek-100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尿试纸条。

1.3 方法

随机收集住院患者晨尿10 m L, 将其分成2份, 用离心机转速1 500 r/min离心5 min取上清液分成2份, 用尿液分析仪测第1份尿蛋白, 生化分析仪测第2份尿m A1b, 对超出检测范围患者进行重新的复核, 即超出范围 (2+~3+) 需要用生理盐水10~40倍稀释后进行检测。

1.4 判断标准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 并将检测的结果分为“-”、“±”、“+”、“++”、“+++”五类;在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中, 以微量白蛋白≤22.5 mg/L视为正常范围值, 微量白蛋白>22.5 mg/L则为阳性。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分布检验, 所有计量型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比较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由表1可见, 在278例检测临床标本中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阳性率82/278=29.50%, 而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142/278=51.08%, 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比尿液分析仪要高, 2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1, P<0.05) , 当尿中m A1b>50 mg/L时, 2种方法测得的阳性率完全一致。

注:▲与尿液分析仪的检测结果相比较, ▲χ2=26.91, P<0.005。

3 讨论

尿液分析仪是目前检测尿蛋白的普遍方法, 其以指示剂蛋白误差的原理, 膜块中主要包括酸碱指标剂棗溴酚兰、表面的活性剂和枸橼酸缓冲系统。当在p H值=3.2时, 溴酚产生的阴离子会与蛋白质 (白蛋白) 的阳离子结合并产生颜色变化。当p H>8时可产生假阳性, p H<3时可出现欧阴性, 在使用干化学法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时容易产生的假阳性、假阴性现象, 主要有几种原因导致的:病人服用奎宁和磺胺嘧啶等药物及大剂量青霉素患者给药;标本内携带其它分泌物 (如生殖系统分泌物) 或者存在较多细胞成分;测定方法不同对患者尿液内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检测敏感不同, 双缩脲定量对白蛋白和球蛋白有显著的敏感性, 而干化学法对球蛋白的敏感性仅为白蛋白的1%~2%。因而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时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过筛试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很快的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以微粒形式悬浮于反应溶液中, 使反应液出现混浊。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 形成的复合物与抗原量及反应液浊度成正比。在沉淀反应中形成的复合物微粒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 使光信号发生变化, 通过测定信号增长的速率来决定微量白蛋白的浓度, 再与标准品对照, 可计算出受检物的含量。电荷选择性屏幕损伤的标志蛋白是微量白蛋白, 其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够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足突间隙的。但在各种诱因导致的肾病早期, 微量白蛋白均可以渗漏在尿液中。而尿m A1b通常见于糖尿病性肾病以及高血压前期, 也在隐匿性肾炎以及肾炎恢复期尿中有见, 为目前检测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指标, 因此, 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在临床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肾病早期尿中以白蛋白为主, 而m A1b的测定与尿分析仪检测尿蛋白都是测定尿中的白蛋白含量, 其两者灵敏度不一致, 尿试纸条的灵敏度为150 mg/L, m A1b检测的灵敏度为10 mg/L, 其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结果其相差很大, 从本组实验可以看出, 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阴性的标本154例中, m A1b检出的阳性率为18.83%, 通过这组数据说明肾病早期通过尿液分析仪法尿常规检测存在一定程度的漏发警报现象, 所以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过筛检测手段。在尿液分析仪检测为 (±) 可疑标本42中, m A1b检出的阳性率为88.10%, 有5例≤22.5mg/L, 导致原因除两者灵敏度不同外, 跟患者应用药物引起其中高比重尿及碱性尿有关, 从而引起假阳性。当患者白蛋白增多时即“++”、“+++”的标本中, 两种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0%。该组实验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91;P<0.005) 。

综上所述, 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准确性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弥补了尿液分析仪的不足。所以在检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期肾病诊断中, 应选择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测定。

摘要:目的 探讨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值与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随机收集该院患者晨尿标本278例, 分别采用常规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在检测的样本中, 尿液分析仪检测出的阳性率82/278=29.50%, 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142/278=51.08%, 尿液分析仪检测出的阳性率很低, 并且其阳性结果中存假阳性现象。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与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测定相比, 其准确及灵敏度高于尿液分析仪, 为临床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尿液分析仪,免疫透射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

参考文献

[1] 蒋惠.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2) :47-48.

[2] 龚晓文.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分析[J].健康必读, 2013, 12 (1中旬刊) :114.

[3] 谢健敏, 张成禄, 于新发, 等.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定量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1, 29 (1) :41-42.

[4] 邹荣良, 吕珏.尿液干化学室间质量调查的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7) :97.

蛋白粉范文第4篇

本指导原则是对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对申请人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但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相关人员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范围 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是指利用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法、免疫荧光法等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免疫学方法对人全血、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C反应蛋白进行体外定量测定的试剂。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由肝细胞合成,在胎儿期产生,非母体胎盘传递。其产生机理是:当机体受感染或组织受损伤时巨噬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等被激活,产生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细胞因子及其他介导物,这些细胞因子和介导物到达肝脏,刺激肝细胞和上皮细胞合成 CRP。在结构上,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地结合为盘形多聚体,分子量为11.5万~14万,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

常规CRP测定包括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可用于评价感染,组织损伤和炎症性疾病。对于常规的CRP测定,参考值通常被认为是临床上含量高于10毫克/升。在健康人群血液中CRP水平低于5毫克/升,而在各种条件下,急性炎症4~8小时内,CRP值达到约20至500毫克/升。常规CRP作为急性炎症评估指标比红细胞沉降率(ESR)和白细胞计数更敏感、更可靠。

超敏C反应蛋白线性范围低端低于常规CRP,这种较低的范围可扩大使用适应症,C反应蛋白是非特异性的,必须结合临床症状综合评估,不能作为特定的疾病或疾病的风险的确诊依据。

图1 超敏CRP与常规CRP的区别 超敏C反应蛋白常见的用途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识别的辅助手段。配合传统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诊断使用,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复发的预警指示物。

图2超敏CRP的临床意义 表1 各种CRP的区别及性能要求 常规CRP 超敏CRP 用途 感染,组织损伤和炎症性疾病的评价。提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控的信息 是区分低水平炎症状态的灵敏指标, 血清hs-CRP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脑梗死( ACI) 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参考值范围 参考值范围: 约10mg/ L 健康人群:≤ 5mg / L 急性范围: 20-500 mg/L 参考值范围: 1mg/L 推荐线性范围 ≥ 5mg/L到上限 < 1.0 mg/L 到≤ 10.0mg/L 灵敏度 明确在线性范围低端的性能 确定定量限(功能灵敏度) 综述资料主要包括产品预期用途、产品描述、有关生物安全性的说明、研究结果的总结评价以及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等内容,其中同类产品上市情况介绍部分应着重从方法学、临床应用情况、性能指标等方面写明拟申报产品与目前市场上已获批准的同类产品之间的异同。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基本要求》(国食药监械〔2007〕609号)的相关要求。

(二)产品说明书 说明书承载了产品预期用途、标本采集及处理、实验方法、检测结果解释以及注意事项等重要信息,是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正确操作、临床医生针对检验结果给出合理医学解释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说明书是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最重要的文件之一。产品说明书的格式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境外试剂的中文说明书除格式要求外,其内容应尽量保持与原文说明书的一致性,翻译力求准确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产品说明书的所有内容均应与申请人提交的注册申报资料中的相关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如某些内容引用自参考文献,则应以规范格式对此内容进行标注,并单独列明文献的相关信息。

结合《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下面对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说明,以指导注册申报人员更合理地完成说明书编制。

1.【预期用途】 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检测血清、血浆、全血和/或其他体液中的C反应蛋白浓度,适用的样本类型应结合实际的临床研究情况进行确认。

注1:

CRP值是非特异性的,不能作为特定的疾病或疾病的风险的检测指标,不建议把CRP的具体临床诊断意义列入预期用途。

注2:C反应蛋白包括常规C反应蛋白(CRP)、超敏CRP(hsCRP),具体根据临床试验核定。

2.【主要组成成份】 (1)说明试剂包含主要组分的名称、数量、比例或浓度等信息。

(2)试剂中不包含但对该项检测必须的组分,申请人应列出相关试剂/耗材的名称、货号及其他相关信息。

(3)试剂盒中不包含质控品、校准品或其他耗材,应说明经验证后推荐配合使用的商品化质控品、校准品或其他耗材的制造商、产品名称以及产品货号等详细信息;

如包含校准品和/或质控品,应说明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其生物学来源,校准品应注明其定值及溯源性,质控品应有合适的检测范围。

3.【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试剂的效期稳定性、开封稳定性、运输稳定性等信息作详细介绍。并对开封后未使用产品允许暴露于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及效期等条件予以明确。

4.【样本要求】 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1)样本采集:采集时间点是否受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具体采集部位及类型,详述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列出相关操作指南文件以指导使用者(最好能够给出具体图示),尽量减少由于样本采集或处理不当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样本处理及保存:样本的保存条件及期限(短期、长期)、运输条件等。冷藏/冷冻样本检测前是否须恢复室温,冻融次数限制。

(3)样本的最大可稀释倍数。

5.【适用机型】所有适用的仪器型号,并提供与仪器有关的重要信息以指导用户操作。

6.【检验方法】 详细说明实验操作的各个步骤,包括:

(1)实验条件: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注意事项,检验试剂及样本复温等要求。

(2)试剂使用方法(手工/半自动/全自动)、注意事项。

(3)详述待测样品的预处理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4)明确样本检测加样量及观察时间。

7.【参考值(参考范围)】 应注明常用样本类型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简单介绍设定该参考值(范围)所选健康人群的区域特征,建议注明以下字样“由于地理、人种、性别及年龄等差异,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值(范围)”。

8.【检验结果的解释】 结合质控品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本试剂的检测结果仅供临床参考,对患者的临床诊治应结合其症状/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治疗反应等情况综合考虑。如存在检测灰区,应对灰区结果的处理方式一并详述。明确有可能存在的数值升高因素及数值降低因素,明确说明对何种条件下需要进行重复检测,以及在重复检测时对待测样本可能采取的优化条件等进行详述。  9.【检验方法局限性】 (1)干扰物质及HOOK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精心操作才能得到正确结果,对操作程序作任何修改都可能影响结果。

(3)有关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分析。

某些未知成分屏蔽了抗原决定簇使之无法与抗体结合;

C反应蛋白抗原随着样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和外界温度上升逐渐降解无法被抗体识别;

不合理的样本采集、转运及处理、样本中被测物质浓度过低等均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10.【产品性能指标】 详述以下性能指标:

注1:由于C反应蛋白目前尚无国家参考品,故选用国际约定、行业参考品或企业内部参考品,以后国家参考品若建立,采用国家参考品。

注2:对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等的最低要求见表1。

(1)准确度:

a)检测线性范围内几个浓度点的C反应蛋白参考物质(国际约定、行业参考品或企业内部参考品),检测浓度<3mg/L时,结果误差在±20%内;

检测浓度>3mg/L时,结果误差应在±15%(建议相对偏差)内。

注1:最低不得低于国家卫生计生部门质控允许范围。

注2:推荐检测范围内高、中、低浓度样本各选一个样本测试,其中低值样本推荐hsCRP 1mg/L左右,CRP 10mg/L左右。

b)回收:将已知浓度的C反应蛋白加入到血液基质或其他体液成份中,其回收率在(85%~115%)范围内。

c)比对:用已上市试剂盒或参考方法进行比对试验,结果应满足相应要求。

(2)线性范围:确立线性范围至少应取5点(包括下限、中限及上限),每次应重复测定三次,计算出直线方程y=a+bx,相关系数r值≥0.990。

(3)分析灵敏度或检测限(空白限):

a)分析灵敏度:说明试剂的分析灵敏度或不高于某浓度水平,简单介绍确定方法,对功能灵敏度如何研究可一并注明。

b)检出限:用零浓度校准品或样本稀释液作为样本进行检测,重复测定20次,得出20次测量结果,计算其平均值(M)和标准差(SD),得出M+2SD,根据零浓度校准品和相邻校准品之间的浓度结果进行两点回归拟合得出一次方程,将M+2SD的结果代入上述方程中,求出对应的浓度值,即为最低检出限。

(4)重复性:同一批次的检测试剂对检测范围内某个浓度的C反应蛋白样本进行重复检测10次,计算10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CV=SD/M×100%得出变异系数,变异系数CV(%)≤15%。

注:推荐检测范围内高、中、低浓度样本各选一个样本测试,其中低值样本推荐hsCRP 1mg/L左右,CRP 10mg/L左右。

(5)批间差:三个批次的检测试剂对检测范围内某个浓度的C反应蛋白样本各重复检测10次,计算30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D),根据公式CV=SD/M×100%得出变异系数,变异系数CV(%)值应≤20%。

注:推荐检测范围内高、中、低浓度样本各选一个样本测试,其中低值样本推荐hsCRP 1mg/L左右,CRP 10mg/L左右。

(6)校准品溯源性 申请人应根据GB/T21415-2008提供所用校准品的来源、赋值过程和相应指标、以及不确定度等内容。

(7)质控品性能要求(如有) a)定值质控品测量准确度 应至少给出一种用校准品校准测量程序后测定该定值质控品的试验方法。

b)均一性 通常取同批号的一定数量最小包装单元的校准品、质控品,每包装单元测试1次,按下面的公式计算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1;

另用上述校准品、质控品中的1个最小包装单元连续测试相同次数,计算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和标准差S2;

按下列各公式计算瓶间重复性CV%,所有参数的瓶间重复性结果均应符合要求。最小装量不够完成瓶间差检测的可只进行批内精密度检测。

公式 1 公式 2 公式 3 公式 4 当S1

----平均值;

S----标准差;

n----测量次数;

xi----指定参数第i 次测量值。

(八)生物安全性(如适用) 校准品、质控品如含人源性成分,用经过国家批检合格的以下三种体外诊断试剂盒对该试剂盒的校准品、质控分别进行检测: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c)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HIV抗体、HCV抗体和HBsAg应为阴性。

11.【注意事项】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有关人源组分(如有)的警告,如:试剂内质控品或其他可能含有人源物质的组分,虽已经通过了HBs-Ag、HIV1/2-Ab、HCV-Ab等项目的检测,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项检测可以确保绝对安全,故仍应将这些组分作为潜在传染源对待。

(2)建议实验室的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电磁环境等。

(3)对采集样本的要求,建议使用新鲜血液,不建议使用高脂乳糜样、黄疸、高类风湿因子样本,勿使用溶血样本,明确样本的处理办法。

(4)对所有样本和反应废弃物都视为传染源进行处理。

(5)其他有关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的注意事项。

(三)拟定产品标准及编制说明 拟定产品标准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另外,对于国产试剂,应参考《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将拟申报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检定、校准品制备溯源过程、质控品的制备赋值过程等内容作为附录附于标准正文后,并在正文的“产品分类”项中引出该附录内容。

作为定量检测试剂盒,C反应蛋白产品的注册检测应主要包括以下性能指标:外观检查、物理检查、准确度、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检出限(空白限)、精密度(批间、重复性)、校准品溯源性、质控品测量准确度及均一性、生物安全性(如适用)等。如果拟申报试剂已有相应的专用国家/行业标准或相应方法学的通用标准要求发布,则企业标准的要求不得低于上述标准要求。

(四)注册检验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首次申请注册的第二类产品应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具有相应承检范围的医疗器械检测机构进行注册检测。由于C反应蛋白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品,申请人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品体系并提供相应的内部参考品。

(五)主要原材料研究资料   1.试剂盒所用抗体的制备、筛选、纯化以及鉴定等详细试验资料。如抗体为申请人自制,则应详述抗体的名称及生物学来源,申请人对该抗体技术指标的要求(如外观、纯度、蛋白浓度、效价等),确定该抗体作为主要原材料的依据;

如抗体为申请人外购,则应详述抗体的名称及生物学来源,外购方名称,提交外购方出具的抗体性能指标及检验证书,详述申请人对该抗体技术指标的要求以及申请人确定该抗体作为主要原材料的依据。

2.其他主要原辅料的选择及验证资料,如包被板、反应缓冲液等,申请人应详述每一原辅料技术指标的要求以及确定该原辅料作为主要原辅料的依据。若为外购,应详述每一原辅料的外购方名称并提交外购方出具的每一原辅料性能指标及检验证书。

3.企业内部参考品的原料选择、制备、定值过程及试验资料。

(六)主要生产工艺及反应体系的研究资料 1.主要生产工艺介绍,可以流程图方式表示,并简要说明主要生产工艺的确定依据。

2.产品反应原理介绍。

3.抗体包被/致敏工艺研究:申请人应考虑如包被液量、浓度、时间、温度等指标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上述指标的最佳组合。

4.实验体系反应条件确定:申请人因考虑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等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上述条件的最佳组合。

5.体系中样品加样方式及加样量确定:申请人应考虑样品加样方式、加样量对产品检测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最佳的加样方式及加样量。如样本需采取稀释或其他必要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方可用于最终检测,申请人还应对可用于样本稀释的物质或处理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最终选择的用于样本稀释的物质或处理方法。确定反应所需其他物质用量(标准品、酶标物、底物等)的研究资料。固相载体、显色(发光)系统、酶作用底物等的介绍。

6.不同适用机型的反应条件如果有差异应分别详述。

(七)分析性能评估资料 企业应提交原厂在产品研制阶段对试剂盒进行的所有性能验证的研究资料,包括具体研究方法、实验数据、质控标准、统计分析等详细资料。对于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建议至少选择3批产品对以下分析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精密度(批间、批内)等指标,具体研究方法建议参考相关指导原则。

对于适用多个机型的产品,应提供如产品说明书【适用机型】项中所列的所有型号仪器的性能评估资料。

1.准确度 (1)与企业内部参考品的比对研究 使用已溯源的企业内部定值参考品进行验证,重点观察检测结果的偏差情况。

(2)回收试验 用于评估定量检测方法准确测定加入纯分析物的能力,结果用回收率表示。通常对样本进行2~3次回收试验,取平均值即平均回收率。

回收试验注意事项:

①加入的标准液体积一般应小于样本体积的10%;

②尽量使加入标准液后样本中的被测物浓度接近医学决定水平;

③标准物浓度应该足够高,以得到不同浓度的回收样本;

④注意基质效应,尽量采用与临床待测样本接近的基质。

(3)方法学比对 采用参考方法或国内/国际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同类试剂作为参比方法,与拟申报试剂同时检测一批病人样品,从测定结果间的差异了解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间的偏倚。如偏倚很小或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说明两检测系统对病人标本测定结果基本相符,对同一份临床样本的医学解释,拟申报试剂与参比方法相比不会产生差异结果。

在实施方法学比对前,应分别对拟申报试剂和参比试剂进行初步评估,只有在确认两者都分别符合各自相关的质量标准后方可进行比对试验。方法学比对时应注意质量控制、样本类型、浓度分布范围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注:C反应蛋白目前尚无国家参考品,以后国家参考品若建立,优先采用(1)方法;

本产品不建议采用方法(2)衡量准确度。

2.分析灵敏度 分析灵敏度的确定常使用同批号试剂对零浓度校准品(或样品稀释液)进行至少20次重复检测,以空白均值加两倍标准差报告方法的检测限(+2SD)。

3.线性范围 建立试剂线性范围所用的样本基质应尽可能与临床实际检测的样本相似,理想的样本为分析物浓度接近预期测定上限的混合人血清,且应充分考虑多倍稀释对样本基质的影响。建立一种定量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时,需在预期测定范围内选择7~11个浓度水平。例如,将预期测定范围加宽至130%,在此范围内选择更多的浓度水平,然后依据实验结果逐渐减少数据点直至表现出线性关系,可发现最宽的线性范围。

4.精密度 测量精密度的评估应至少包括两个浓度水平的样本进行,两个浓度包括医学决策点附近的数据、报告范围上下限附近的浓度值,通常选用该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附近和异常高值样本。两个浓度都选用高值样品,可能致CV偏小,也不能选用接近最低检出限的样品,可能致CV偏大。对hsCRP,其中一个水平应处于美国心脏协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HA/CDC)给出的低风险类的临床节值(1.0mg/L),其CV应≤10%;

中间水平应处于检测范围的中点;

第三个水平应处于检测上限的附近。

5.分析特异性 (1)交叉反应:易产生交叉反应的其他抗原、抗体等的验证情况;

(2)干扰物质:样本中常见干扰物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如高脂、黄疸、类风湿因子等干扰因子的研究(结果应量化表示,禁用轻度、严重的模糊表述);

(3)药物影响:常见相关治疗药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6.钩状(Hook)效应(如有):说明不会产生Hook效应的浓度上限或相关研究,如需稀释,应注明对稀释液的要求、最佳或最大稀释比例。

(八)参考值(参考范围)确定资料 参考值(范围)确定所采用的样本来源、确定方法及详细的试验资料。建议参考CLSI/NCCLS C28-A2。

(九)稳定性研究资料 稳定性研究资料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申报试剂的稳定性和适用样本的稳定性研究。前者主要包括实时稳定性(有效期)、运输稳定性、开瓶稳定性及冻融次数限制等研究,申请人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理的稳定性研究方案。稳定性研究资料应包括研究方法的确定依据、具体的实施方案、详细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对于实时稳定性研究,应提供至少三批样品在实际储存条件下保存至成品有效期后的研究资料。

试剂稳定性和样本稳定性两部分内容的研究结果均应在说明书【储存条件及有效期】和【样本要求】两项中进行详细说明。

(十)临床试验资料   1.研究方法 选择境内已批准上市、临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同类产品作为参比试剂,采用拟申报产品(以下称考核试剂)与之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证明本品与已上市产品等效或优于已上市产品。建议企业尽量选择方法学相同、线性范围及精密度等性能接近的同类试剂作为参比试剂。

2.临床研究单位的选择 (1)第二类产品申请人应当选定不少于2家(含2家)省级卫生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试验。

(2)临床研究单位应有能力提供临床评价所需的各类样本,实验操作人员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环节(仪器、试剂、质控及操作程序等),熟悉评价方案。在整个实验中,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都应处于有效的质量控制下,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最大限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

(3)不同的临床单位应使用同一批考核试剂进行临床试验,以便对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

3.临床试验方案 临床试验实施前,研究人员应从流行病学、统计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多方面考虑,设计科学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各临床研究机构的方案设置应基本一致,且保证在整个临床试验过程中遵循预定的方案实施,不可随意改动。整个试验过程应在临床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内并由本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申报单位的技术人员除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外,不得随意干涉实验进程,尤其是数据收集过程。

试验方案中应确定严格的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任何已经入选的病例再被排除出临床研究都应记录在案并明确说明原因。在试验操作过程中和判定试验结果时应采用盲法及样本随机分配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对于新试剂的动态监测研究,应在方案中明确前后两次浓度变化有临床意义的标准。临床试验中所涉及的样本类型应与产品说明书一致,且每种样本类型例数的选择应符合基本的统计学要求。各研究单位选用的参比试剂及所用机型应一致,以便进行合理的统计学分析。

4.临床病例选择 (1)临床试验样本量的确定:申请人或临床研究者应根据产品临床使用目的,与该改产品相关疾病的临床发生率确定临床研究的样本量。在符合指导原则有关最低样本要求的前提下,还应符合统计学要求。

①临床研究的总样本数至少为200例。

②应考虑样本量的分布。样本量的选择应符合统计学及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

③样本浓度应覆盖考核试剂检测范围,尽可能均匀分布。尽可能使30%样本的测定值处于参考区间以外,但在测量范围内。

另外,建议在临床试验中选择部分含干扰物质的标本进行对比研究,包括高脂、溶血、黄疸的样本、类风湿因子阳性样本,易共存的其他急性炎症时相因子同时升高的患者标本,以从临床角度验证试剂的特异性。

5.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试验结果的统计应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等。对于对比实验的等效性研究,最常用是对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两组检测结果的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应重点观察相关系数(r值)或判定系数(R2)、回归拟合方程(斜率和y轴截距)等指标。结合临床试验数据的正/偏态分布情况,建议统计学负责人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应可以证明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临床研究方案中应明确统计检验假设,即评价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是否等效的标准。

6.结果差异样本的验证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于两种试剂的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的样本,应采用临床上普遍认为质量较好的第三种同类试剂进行验证试验,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情对差异原因及可能结果进行分析。

7.临床试验总结报告撰写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临床试验报告应该对试验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关键点给予清晰、完整的阐述,应该对整个临床试验实施过程、结果分析、结论等进行条理分明的描述,并应包括必要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建议在临床总结报告中对以下内容进行详述。

(1)临床试验总体设计及方案描述 ①临床试验的整体管理情况、临床研究单位选择、临床主要研究人员简介等基本情况介绍;

②病例纳入/排除标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预期选择例数及标准;

③样本类型,样本的收集、处理及保存等;

④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评价统计结果的标准。

(2)具体的临床试验情况 ①考核试剂和参比试剂的名称、批号、有效期及所用机型等信息;

②对各研究单位的病例数、病种分布情况进行总合,建议以列表或图示方式给出具体例数及百分比;

③质量控制,试验人员培训、仪器日常维护、仪器校准、质控品运行情况,对检测精密度、质控品回收(或测量值)、抽查结果评估;

④具体试验过程,样本检测、数据收集、样本长期保存、结果不一致样本的校验等。

(3)统计学分析 ①数据预处理、差异数据的重新检测或第三方验证以及是否纳入最终数据统计、对异常值或缺失值的处理、研究过程中是否涉及对方案的修改。

②定量值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 用回归分析验证两种试剂结果的相关性,以y=a+bx和R2的形式给出回归分析的拟合方程,其中:y是考核试剂结果,x是参比试剂结果,b是方程斜率,a是y轴截距,R2是判定系数,同时应给出b的95%(或99%)置信区间,定量值结果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4)讨论和结论 对总体结果进行总结性描述并简要分析试验结果,对本次临床研究有无特别说明,最后得出临床试验结论。

三、名词解释 1.分析特异性(Analytical Specificity):测量程序只测量被测量物的能力。分析特异性用于描述检测程序在样本中有其他物质存在时只测量被测量物的能力。通常以一个被评估的潜在干扰物清单来描述,并给出在特定医学相关浓度值水平的分析干扰程度。

注:潜在干扰物包括干扰物和交叉反应物。

2.精密度(Precision):在规定条件下,相互独立的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的程度是用统计学方法得到的测量不精密度的数字形式表示,如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

四、参考文献 1.《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

2.《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

3.《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 号)。

4.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

5.Review Criteria for Assessment of C-Reactive Protein (CRP),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Cardiac C-Reactive Protein (cCRP) Assays,FDA 6.How to Define and Determine Reference Intervals in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Approved Guideline, Second Edition 2000, CLSI/NCCLS C28-A2 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 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编制说明 一、编写原则 (一)本指导原则编写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和规范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产品注册申报过程中审查人员对注册材料的技术审评。

(二)本指导原则旨在让初次接触该类产品的注册审查人员对产品机理、结构、主要性能、预期用途等各个方面有所了解,同时让技术审查人员在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时把握基本的尺度,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作出系统评价。

二、编写依据 (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二)《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 (三)《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 (四)《体外诊断试剂说明书编写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 (五)《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七)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指导原则中部分内容的编写考虑 (一)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制定主要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YY/T 1183-2010 《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

(二)为了提高本指导原则的通用性,编写中明确本指导原则包含了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法、时间分辨法、免疫荧光法等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的免疫学方法。由于各种方法可能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标准性能要求上不一致,如果拟申报试剂已有相应的专用国家/行业标准或相应方法学的通用标准要求发布,则企业标准的要求不得低于上述标准要求。

(三)本指导原则参考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相关要求,但是对心脏CRP部分,考虑到国内已合并至超敏CRP,故本指导原则未保留。同时国内某些公司申请的全程CRP,在临床上没有相应的称谓,也未保留。

蛋白粉范文第5篇

一、实验原理(见学案)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件 产生特定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见学案) 1.知识目标:

识记:记住鉴定所用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理解: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进一步归纳出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2.能力目标:

⑴学会制备生物组织试样,并能按规范化要求操作,独立完成鉴定工作。

⑵能正确选取鉴定试剂,并能进行规范化操作。

⑶明确观察对象,正确说出鉴定过程中试样的颜色变化,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解释实验现象,作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册。

3.情感目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根据农村学校花生产区的实际,选择花生油替代花生种子进行实验。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利用常见食品——鸡蛋蛋白稀释液作为检测材料。

五、仪器、试剂(见学案)

1.仪器: 研笨一套、试管架、试管(6支)、500mL大烧杯(2个)、250mL小烧杯(1个)、小量筒、温度计、试管夹、试管刷、滴管(3支)、暖水瓶、空矿泉水瓶(1个)、解剖刀、纱布、废液桶。

2.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热水,清水。

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演示、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

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原理展示(多媒体)

① 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需要用备用的热水,在大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 ② 脂肪小颗粒 +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注:需要用花生油(可以稍加稀释)进行实验;及时刷洗实验用具。 ③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教师提问:在我们高中生物中还学习过那些利用颜色反应鉴定物质的?用到了那些化学试剂?由产生了那些特定的颜色呢?

学生回答:略。如果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①RNA+ 吡啰红 红色 ②淀粉+碘液

蓝色

③DNA+甲基绿 绿色(水浴加热) ④线粒体+健那绿

染为蓝绿色

⑥染色质(体)+醋酸洋红(龙胆紫) 红色或紫色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实验步骤: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 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3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 过滤:将研磨液隔一层纱布过滤到小烧杯中,再将纱布中

的残渣进一步揉挤,往烧杯中加1ml水进一步稀释。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在50-60℃温水中,水浴加热2分钟。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斐林试剂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斐林试剂乙液( 0.05 g/ml的 CuSO4 溶液)

(二)、脂肪的鉴定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取花生油2ml(可稍加稀释,用量筒量取)。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

2、实验成功的要点:

实验前可用稍量的清水稀释,滴苏丹Ⅲ染液染色2-3min,要注意充分振荡。

(三)、蛋白质的鉴定

1、 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选材:用量筒量取卵清稀释液2ml。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八、结果与交流:请两个小组根据所做的实验总结基本实验步骤,并说明实验现象和结论。

九、进一步探究与提高(见学案):

某商场所卖的脱脂奶粉被怀疑为假冒伪劣产品。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学习小组的同学想把调查脱脂奶粉的合格率作为研究课题。假如你是课题组成员,交给你的任务是鉴定真假脱脂奶粉。 (1)搜集资料:

①全脂奶粉含有蛋白质,脂肪和蔗糖等成分,脱脂奶粉含有高蛋白、微量脂肪等成分。

②假冒脱脂奶粉有两种:一是全脂奶粉冒充脱脂奶粉,二是用淀粉冒充。 讨论并说明:

(1)鉴定是否用淀粉冒充:

(2)鉴定是否用全脂奶粉冒充:

结果分析

上一篇:甲胎蛋白下一篇:超敏c反应蛋白

热门文章

蛋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