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论文范文

2024-03-14

学习心理论文范文第1篇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之下,进入高等院校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基本上都处于17至19岁这个年龄段,此后4年的高校生活,既是知识学习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的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育人的职能也很重要。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思想观,培养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心理成熟,主要是指作为社会人的心理的成熟。但是在知识的学习方面,心理因素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称为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大学生们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艺术学习,心理影响更为重要[1]。但是目前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主要是从声乐的训练、艺术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学习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在声乐表演和声乐教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习心理素质是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声乐学习、声乐表演以及将来从事声乐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学习心理素质是否成熟,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效果、表演的质量和教学的成果。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健康成熟的学习心理素质开始,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的合格的声乐艺术人才。

一、学习的基础来源于学习的动机

心理动机是人们在需要的刺激下,激起并维持其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倾向。这种心理活动倾向具有鼓舞、干预和指导活动方向的能动作用。对于一切学科,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的基础,动机直接导致效果。学习声乐的动机和学习声乐的需要是声乐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始动因素,是个体发动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本身也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产物。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是进行良好声乐教学的基础。

良好的演唱动机,应该是将自己艰苦努力排练好的精神产品,负责地、精心地再现于观众面前。表演时以新鲜体验和创造使自己进入角色和演唱内容,从而使观众受到艺术感染,得到艺术享受。事实上,在培养良好的演唱动机之前,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从热爱和追求声乐艺术的美感出发,参与演唱也是为了在表演中间使自己和观众一起进入特定的艺术氛围,一起通过声乐的形式得到艺术享受,这样的动机才是良好的声乐学习动机[2]。人的音乐心理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音乐活动的目的和起因,可分为自然生理性音乐心理活动动机和社会性音乐心理活动动机等。根据音乐活动目的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简单音乐心理活动动机和复杂音乐心理活动动机等。演唱者在歌唱之前首先应对自己的演唱动机有所认识,进行分析。这是歌唱成败的前提因素。

学习声乐的动机是行为动机的一种,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源泉,是一种为满足知识和情绪需要而渴望了解、掌握声乐的心理状态。声乐认知的需要是一种以获得声乐技术、技能、技巧为目标的需要,即求知的欲望。主要通过学生对歌唱艺术的兴趣和喜爱引起学生想学、想唱的欲望从而驱使需要了解声乐知识,如学习发音技术、发声技能、发音技巧以及掌握和处理音乐表现的各种心理因素。这种认知具有动机力量,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听觉感应、体验、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以及不断取得进步而逐渐形成,使各项能力得以稳固。而且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由于多次训练、实践及演唱的成功,体会到一种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又反馈刺激求知欲。从而又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声乐学习动机。用动机唤起维持行动、指导行动方向的心理力量,使行动指向更具有一定的目的。

学习声乐的动机的始发因素有的是机体自发的,比如一些声乐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具有良好的音质、音色、乐感等;还有的是由学生自身需要得到发展而引起;有的则是由外界某事物刺激而引起,如看影视及听音乐会或演唱比赛中一位演唱者的演唱,或特别欣赏的一首歌曲令自身十分陶醉而引发心里非常想学、想唱……外界引发而起的作用称为激励,激励动机的外界刺激一般称为“诱因”。在诱因和目标发生联系之后,便形成了动机——诱因状态。从而个体对能满足自己一定需要的事物或情境产生明确的向往和追求。有的想从事声乐表演,成为一名歌唱演员;有的想从事声乐教育,去培养更多的声乐人才等等。诱因具有诱发或激起目标及指导行动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利用这种自发的积极性来调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实践、不断开拓进取,激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就是提供诱因,以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声乐教学心理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了这种由于获得声乐知识、技术、技能、技巧的本身而产生的兴趣的动机对于学习声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声乐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通过引导、强化等方式增强学生健康的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前提。在笔者的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在初次见面时,都会有意识地通过询问本人、沟通家长、引导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1、学生具备很好的声音条件、表现出很好的乐感,想通过学习发扬这一长处,成为声乐工作者;2、受到歌手优美演唱或者被声乐作品陶醉的刺激,决定接受声乐学习,促使自己也能够具有这方面的能力;3、学生家长对声乐的喜爱或者是考虑学生升学及求职的需要。这三种动机,要区别对待,对于第一种,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采取积极鼓励、增多表演机会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第二和第三种,笔者一般都要先和学生或家长进行交流,指出学习需要勤奋和刻苦,需要持之以恒,声乐学习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长期艰苦的努力。对于无法坚持的学生,劝其放弃;对于选择继续学习的学生,通过增加对作品的讲解,增加作品欣赏等方式强化和刺激声乐艺术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采取不同的动机强化手段,笔者的学生在学习中一般都能够坚持不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来源于良好的教学情绪

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声乐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来促使学生朝着声乐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过程。在声乐教学过程这一特定环境下师生都有其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和特点。

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是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它受教师对声乐教育和学生情感的制约,是教师自身的性格和气质特征的反映,与声乐教师本身的自我修养有关[3]。有的主导情绪状态是充满热情,精神振奋,有的则常常显得平静而缺乏激情,更有的则情绪低落,爱发脾气。教师的主导地位导致教师的情绪状态决定教学过程中情绪的发展方向。

学生的主导情绪状态是学生在声乐教学活动中情绪状态的基调,这种情绪基调对学生的演唱水平发挥、歌唱技能学习等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受学生对声乐课的情感、对任课教师的情感、当时自身健康状况、声乐课堂上的情绪气氛等多方面的制约。

师生间的情绪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处于充满爱意、充满热情的声乐教学气氛中,双方配合默契,情绪交流自然和谐,使双方都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声乐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过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可以看出:要保持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绪状态,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调控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的教学情绪。要保证教师的主导情绪快乐、向上、饱满、热情,使师生在快乐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教学认知信息的传递。教师的积极情绪会感染学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4]。其次,合理处理声乐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声乐教师需要有分析、理解、处理教学内容并深入体验内中情感的能力,并且会用语言、歌声富有表情地表达传递教学内容,特别是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更要给予明确的情绪性表达,使不同情感类别的教学内容都能在教师的处理下变得富有情感色彩,并能通过积极的情绪性教学传递给学生。最后,调整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选择适当的声乐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良好的声乐竞争机制,采取鼓励、对比、表扬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训练情绪。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呈现千变万化的师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调整教学过程、调控学生情绪的方法手段上有很多种。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形采取灵活多变的调控策略。

三、保持心理放松,消除紧张情绪,培养正确的歌唱心理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往往学习的时候表现很好,但一上台或者一考试就过于紧张,就会出错。紧张是指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紧张本身在表演时会提高注意力,具有正面效果。但学生往往表现为过度紧张,这是一种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负担的加重。这里的环境主要指表演场地,如舞台、考场等,以及观众、评委及现场气氛。由于心理不适应变化而产生某种心理压力,结果导致歌唱不能正常发挥,甚至歌者自己失去信心,演唱失败。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第一,在学习中加强锻炼,保持心理放松,消除紧张情绪。在某种程度上,心理紧张是由歌唱者对演唱技巧掌握不纯熟所造成的。优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正确的歌唱方法,高超的演唱技巧,需要教师的准确传授和学生的反复练习。歌唱教学具有一对一教授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学生不能简单粗暴,批评挖苦,否则学生就会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久之条件反射,紧张心理定型。一上课或者上台,心理上就会出现难以抑制的习惯性紧张情绪。而应当是积极、热情,以鼓励和表扬为主,使学生保持心理放松,消除紧张情绪。

第二,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歌唱是一项全身性的协调运动,身体健康状况无疑会影响到歌唱技能和技巧的发挥及歌唱心理的变化,尤其是歌唱器官不佳,如声带疲劳、伤风感冒等都会破坏演唱技巧的正常发挥,造成紧张心理。因此,必须教授给学生适度且良好的身体锻炼方法,特别要教会学生保护嗓子,培补中气,长期保持身体健康的训练方法,使他们从心理上深切地认识到:要想取得良好的歌唱效果,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条件作为基础。

第三,培养正确的歌唱心理。歌唱心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歌唱实践的效果。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歌唱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老师的正确引导把声音进行对比、判断,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认知。建立起正确的歌唱心理。“好的歌唱心理是非常自然的,“自然”是我们判断声音是否优美.方法是否正确的最低标准。因此.无论学生是在声音概念上产生了错误,还是在方法概念上产生了错误.我们都要提醒他们:检查自己的歌唱是否自然。从声音上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歌唱条件是完全相同的,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根据自己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才是有益的。一味的模仿只能葬送自己的前途。就方法上而言,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都是建立在不违反人体生理规律的基础上的,而一切不自然、造作的声音都是违反生理规律的。在教学当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在长时间的用一种不自然的方法歌唱之后反而觉得“自然”了。这时老师们不得不用更多的耐心去帮助他们:首先从听觉上改变其歌唱心理,多做示范多对比,教学生学会“听”是建立正确歌唱心理的前提。之后要在感觉上体会自然与造作的歌唱状态。弄清了这些问题,再歌唱时效果一定会好得多[5]。然后我们还要根据学生具体实践的情况不停地加以调节和讲解。在学生未建立正确的歌唱心理之前,准确清晰的讲解和优美动听的示范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歌唱心理是正确歌唱的前提.也是我们声乐教学中对心理教学的的基本要求。

四、结语

端正的学习动机、浓郁的学习兴趣、健康的学习心理、良好的歌唱心理以及轻松愉快的教与学的情绪,是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消除过度紧张的歌唱情绪,维持放松心态,是声乐教学的前提;持之以恒的注重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培养,在反复的歌唱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学习效果和艺术表演技能,也是声乐教学的目标。而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心理和歌唱心理的科学理论依据,是音乐活动心理动机和歌唱行为发生的前提。音乐活动心理动机是因为歌唱者的表演欲望这一音乐兴趣和刺激因素而产生的;兴趣的指向性、情绪性、动力性特点使其在歌唱中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在音乐学习心理学及歌唱心理学方面有待于我们研究和讨论的课题还很多很多,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只有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注重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最终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只有使学生具有了全面优良的音乐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使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得到升华,无论毕业以后做什么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取得好的成果。

注释:

[1]田丁:《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训练》,载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蒋君卉:《从心理学透析歌唱心理》,载于《艺术百家》2004年第5期。

[3]张 进:《试论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载于《音乐探索》2001年第4期。

[4]马雪山:《声乐教学中学生演唱心理调控的因应对策》,载于《艺术评论》2007年第3期。

[5]魏艳:《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歌唱心理》,载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z1期。

刘 笃: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声乐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雷

学习心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省新课程的展开,随着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一个人的数学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数学教育心理的研究也日渐受到了国内外数学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着眼于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不多,尤其是对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着重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学习心理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程的展开,在我国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不平衡,那么学生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了解到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感到数学难学外,还存在如下几种情况:

一、来自外面世界的诱惑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阻止不利因素干扰,游戏、网吧等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我所教的一个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连生活费也搭上去了,从老师同学的帮助到家长的恳求,都不能使他悬崖勒马,到了高三,任课老师天天轮流做他的思想工作,从心理角度人手,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校长时常对他晓知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使他走出网吧。进入高校深造。

二、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

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正比关系,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被老师轻视。

三、缺乏恒心

有的同学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洞的说教,如勤奋学习等;喜欢听一些催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血,在他们心中和老师是有代沟的,尽管他们也尊重老师,但对老师还是有畏惧感,在他们心里无法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的萌动、对异性的好奇使学生好表现,从而学习更有动力,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尔出现的嫉妒心理,都是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对各门学科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不同,这些就导致了学生个体差异,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觉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得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爱学生,不能做“教育警察”,而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循循善诱,对男女同学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要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人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四、贯穿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作为数学教师,应贯穿德育教育于教学中,试问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人才?现在的学生有的不是缺智商,而是缺动力,他们不知学习目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家境贫寒,父母勒紧裤腰带也不让他受苦,但他们根本没有同情心,不思学习,贪图享受,我觉得这样的学生应给予其如何成人的教育,抵制他们在生活上的攀比之风,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总之,教师如果能做到爱你的学生如你的孩子,在高中数学初始阶段的教学中,设置适宜的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你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增强,最终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定洋,数学学习困难学生情感特征的调查和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4),

[2]刘琳,邵来成,家庭因素视角中的学生弱势群体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苏玉国,傅海伦,影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因素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3(03)。

学习心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就业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其中一个特殊群体,心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就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对策研究

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受升学、就业、发展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危机。一方面,大学生怀揣学识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给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困境;因而造成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现实受挫,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让大学生增生心理问题。高职学生作为其中的特殊群体存在,其本身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相对较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尤为严峻,使得高职学生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自我认知障碍。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我能力水平的客观评价和肯定。近两年来,高等院校扩招规模和人数逐年增加,进入到本科院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职学生处在尴尬境地,产生了自卑心理,对专业技能和职业认知缺乏正确的把握,过分的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心理上对自己进行否定,心理压力的增加导致学习能力的减退。这种自我认知障碍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道路的局促和狭隘。

2.学习心理障碍。在高等院校降低分数线扩招的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学习基础薄弱,欠缺学习自觉性。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灵活、态度不端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这种学习心理障碍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自主开放的专业技能学习模式,学习成绩只退不进,应有的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就业出现“就业难,难就业”现象。

3.社会人际交往障碍。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要与他人交往交流,良好的交际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有些学生天性敏感、心理封闭,人际交往能力差,这也就造成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自备、敏感的心理特点导致自信心不足,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容易产生人际交往误区。在自我与他人的角色上产生角色认知困惑,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养成了腼腆、羞于表达的性格。

4.个人情感问题。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处于18—20岁之间,正处于情感萌发的关键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学生生理成熟、心理稚嫩的情感特点,有着明显的异性交往欲望,却不能正确的处理情感与学习、个体与他人的关系,造成很多学生的情感受挫,产生爱情和学业的迷茫困惑。在很多高职学生就业和职业选择时,常常会因为感情问题处理不好,出现心理和行为偏激,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发生严重后果。

5.升学就业压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逐年下滑,甚至出现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就业低潮期[1],就业形势的严峻给高职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大部分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选择高职院校就读,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未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定位,导致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出现无用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成“重学识、重技能”,让多数高职学生选择就业时遭受到歧视,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危机。

二、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

面对高职学生日益频发的心理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有效的对策,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可以有效缓解高职学生的心理危机感,减少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2]。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高职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改善促使心理问题产生的环境,加强对高职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或控制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心理危机尚未完全形成时将其从源头切断,保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高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的研究探讨

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1)转变思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高职院校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应该理性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对这一问题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并安排或者建立专门人才进行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在思想上树立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观念,主动对学生的心理表现进行辅导,认识到学生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健康咨询,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心理的引导,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高职院校要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高职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首先,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素质教学计划[3],从学生心理问题的实情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其次,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的人才需求,及时的对心理素质教学计划进行目标和内容上的更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最后,在心理素质教育中要彻底改变学生的认知障碍,将其从社交误区中开解出来,进行科学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格形成和素质提升。(3)建立专业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示范性作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高职学生有着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效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计划配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团队,关注不同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情感走向,重视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主要以教学心理学为基础,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生理发展、心理特点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辅导,在专业教师的心理引导下,促进高职学生自我人格的形成,逐步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

2.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系统、危机处理系统和危及评估系统[4]。

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是通过发挥家庭、学校多方面作用,减少学生心理危机发生因素。家庭方面,父母注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给予其心灵上的关怀。高职学校在校时间相对较多,与老师、同学的相处时间也比较多,学校要建立防范心理危机发生机制,有效的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一: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效的消除学生不健康心理,对学生不正确认知进行矫正;第二:在班级设置心理委员。一旦发现班里有学生出现情绪异常,就需要及时与之沟通,了解学生近期身心状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第三:建立心理健康协会。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协会有着积极影响,在心理健康协会中,学生相互交流,增强彼此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增进学生感情;第四: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处理系统,成立心理危机处理机构,在高职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当机立断制定危机干预方案,帮助学生心理矫正。如果学生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就要联系学生家长以及求助社会机构,进行有效的介入治疗。危机评估系统就是要将危机干预的整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探讨危机干预的利与弊,做到对危机干预工作的内容更新,推动危机干预的积极方面,避免心理危机干预导向消极方面,实现最佳效果。

结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教育有重要意义。通过高职院校、家庭、社会、学生自我等多方面努力,相信定能让高职学生在愉悦环境下健康发展,继而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耀南.实施危机干预机制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18-19.

[2]李志宏,陈明星,田雨鑫.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2):121-124,127.

[3]凌云.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11,(02):39-41.

[4]鸦明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2):174-175.

学习心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通过对职校生学习体力、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学习交流、学习意志的调查,发现职校生的学习力不如人意。认为可以通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职校生学习动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职校生学习能力;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校生学习毅力三个方面来提高职校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职校生;学习力;调查;建议

作者简介:王国光(1975-),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编辑学;田静(1978-),女,江苏江都人,江都市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教育管理。

教学质量是职校的生命线,决定着职校的兴衰存亡。教学质量的好坏优劣,当然和老师的“教育力”有关。但是,学生学习的智力、体力、目标、态度、动机、意志、兴趣、途径、方法等“学习力”更为关键。教师的“教育力”只是外因,是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力”则是内因,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根据。“教育力”只有通过“学习力”才能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如何,教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力”调整与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本文从调查入手,以职业教育的有关理念和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职校生学习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行一些思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江苏省江都市中职与高职一年级和二年级共97名学生,其中中职一年级学生24人、二年级学生30人,高职一年级学生22人、高职二年级学生21人;女生47人、男生50人;工科专业46人;文科专业40人;涉农专业11人。调查样本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7份,占总数的97%。此外,还辅助以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学习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为什么而学比较模糊。想通过职校学习找个好工作的70人,占72.2%;说不清楚的22人,占22.7%;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5人,占5.1%。自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较强的11人,占11.3%;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很差的65人,占67%。可见,有较强学习内部动机的人很少。虽然大部分学生想通过学习找个好工作,这种动机也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但由于自身基础差、职校教学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外在不良诱惑增多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外部动机很容易受到严峻挑战并逐渐削弱。只有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与学习信心,才能使学生自觉愉快的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

(二)学习习惯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5.2%的学生早上起来会看点书;21.6%的学生从来不抄袭作业;能坚持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只有25人,占25.8%;能经常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学生有4人,占4.1%。正是由于学习习惯比较差,职校生的“学习力”每届愈下。为此,职校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张弛有度,动静结合,从而为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18.6%的学生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学习积极主动。42.3%的学生学习兴趣一般,如果老师抓得紧一点,各方面表现就会有所好转。39.1%的学生对学习几乎没有兴趣,这些学生上课总是睡觉,作业抄袭、找人代做或干脆不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要多动点脑筋。

(四)学习途径

生活处处皆学问,职校生学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工厂实习、同伴研习、图书馆借阅图书、技能比赛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53.6%的学生没有去过图书馆;只有6人参加过省市技能比赛,占6.1%;77.3%的学生从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技能比赛。上网是为了学习的只有8人,占8.2%;91.8%的学生上网只是聊天和游戏。

(五)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很多职校生学不得法,不知道如何预习、复习、听讲,不清楚如何提高记忆力、如何优化思维品质。92.8%的学生不预习,51.5%的学生只是在考试前复习,6.1%的学生上课适当做做笔记。这些都说明职校生既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如何教会职校生学习任重道远。

(六)学习交流

调查也发现学生基本不进行彼此的学习交流,有了学习困难也不请教老师和同学。只有3.1%的学生经常和同学探讨学习心得;5.2%的学生有了学习困惑后会请教老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优势共享,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学习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七)学习意志

遇到学习困难能坚持寻求解决办法的学生13人,占13.4%;习惯抄袭别人的52人,占53.6%;干脆置之高阁、不闻不问的32人,占33%。调查表明,职校生的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其学习的自觉性、坚毅性亟需提高。

(八)学习体力

学生真正用于锻炼身体的时间很少,问卷结果显示,只有11.3%的学生会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学生当中也是以打篮球的居多,锻炼形式十分单一。经过座谈也发现,一些学生迷恋网络、上课睡觉,使得生理机能发生紊乱,身体素质严重滑坡。这和职校体育设施不多,过分强调技能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的引导与教育有关。职校生学习体力欠佳应该引起职教人的普遍关注。

三、反思与建议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学习力是指学生个体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并改变学习、工作、生活状态的能力,包涵学习生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三部分[1]。本文所指的职校学生的学习力是指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反思、交流、环境影响等途径,达到掌握新知识、产生新思维、形成新技能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动态能力系统。是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能力,是衡量职校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以上调查充分表明职校生的“学习力”不强,这既成为职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障碍,也为职校教师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舞台。

(一)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职校生学习动力

学习态度是学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习对象的价值判断,即为什么学。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职校生的学习态度很不端正,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些什么,也缺乏长远目标。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职校生正是由于消极的学习态度,才使得自己缺乏学习动力,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1.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并把培养专业兴趣看成是教学的起点和最终归宿。一是可以通过增进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来培养兴趣,让学生觉得选择职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最容易取得成功;二是通过学校加大设备投入,推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兴趣。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一技之长,而且还能挣到生活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三是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技能水平来培养;四是通过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来培养。

2.创新学生的评价机制。职校生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差生的代名词,其实这是社会以及学生本人产生的错觉与偏见。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有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职校生和普通中学学生确实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在于类型而非层次[2]。因此,职校老师一要摘掉有色眼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二要用积极的多元评价唤醒学生学习的信心;三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四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彻底改变一张试卷说了算弊端。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力不高也和学校没有形成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风建设的弱化有关。在这种消极的大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动力严重不足。为此,职校要花大力气创新学风建设模式。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是要确立体现各层面个体愿景的学校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具有强大的驱动力,指引学生不断地学习。其次要加大“终身教育”“团队学习”“手脑并用”“研究式学习”等理念的学习与宣传,为学生学习力的提高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三要加强考风建设,以考风促学风与教风;最后是要搭建各种学习平台,特别是要经常请企业专家来开设讲座、全面开放图书馆、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会等。

(二)重视学法指导,提高职校生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消化和理解能力,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学会思考的能力[3]。以上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职校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比较缺乏。通过访谈与座谈也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自我评价也相对较低。

1.提高学生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提高的前提,因此,要教育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和做好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与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吃透,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虽然职校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但是对学进行适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特别是注意力的训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增强学生学习的反思与合作习惯。不会反思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永远停留在低层次水平,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学习进度、学习心理,及时调整学习行为,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效益。也可以通过要求老师和同学一起介入自己的思维过程,一起进行探询,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质量。学校情景中充满竞争但也离不开合作,不会合作的人往往事倍功半。萧伯纳曾说:“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每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种思想。”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全面而深刻得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特别在职校的实践教学中,更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与默契合作。这既需要教师通过学习讨论会、经验交流会、兴趣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这是时代对职校生最起码的要求,也是真诚的呼唤。

3.培育学生学习的迁移与创新品质。学以致用是教与学的永恒追求。要学的东西很多,学生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迁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遗憾的是,目前职业学校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研究远远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会学习成了学生的弱项,没有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了职业教育的诟病。学生学会了迁移也就拥有了创造的机会与本领。学习、生活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与矛盾,要学会用新的角度看待它们,用创新的思维去分析与解决它们。江苏省每年一次的创新大赛无疑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校生学习毅力

职校培养的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因此强化技能训练至关重要。但是,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训练,是一种“慢”的艺术。在技能熟练的过程中,学生总要遇到诸多困难,这就需要一定的毅力来支撑。没有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学生的学习力就难以提高。

1.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学习要有动力,但也要有适当的压力,没有压力也就谈不上动力。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共同制定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进取,就会增添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因此,职业学校要鼓励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把典型的规划进行宣传与展览,让学生彼此督促与相互借鉴。

2.鼓励学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学习生理基础是学习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学习智力和学习体力。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正常的生理机能与一定的身体素质,学习就会遇到很多障碍与麻烦。不少学生缺乏锻炼,迷恋网络,整天萎靡不正、无精打采。一学习就打哈欠、一上课就打瞌睡,其学习效率可想而知。特别在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动手机会多,消耗体力大,更需要有比较强的体质。所以,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学,组织学生科学进行锻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这样可以为学习力的提高夯实生理基础,而且体育锻炼本身也是磨练学生意志的比较好的方法之一。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成为学生学习力的一部分。学生都有惰性,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制性和坚毅性。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定时学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反思与自我监控的习惯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当今的学习型社会中,谁的学习力强,学习速度快,谁就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否则就会被时代无情抛弃。无疑,提高学生学习力可以挽回职校不良声誉,促进职校快速、高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努尔力·阿不力孜,刘文晓.提升大学生学习力之浅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03):36-39.

[2]屈正良,张福仁.职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8):32-34.

[3]曾小军,刘娟.大学生学习力现状及培育途径探析[J].民办教育研究,2008(04):64-68.

责任编辑 葛力力

学习心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新课改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方式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与新课标要求相对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教学目标上重知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多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案设计时重灌输,教学评价时重成绩、轻过程,教学内容上重教材、轻延伸,教学策略上重贯彻、轻探索等等。由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教学主体在遵循教学对象的心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氛围之中,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旨,对教学策略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心理 初中教学 策略探讨

0

引言

随着我国新时代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理性的探索。实际上如何更合理、科学、高效的设计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改良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俨然成为了完善中国义务教育事业的关键环节,本篇文章主要从人本主义的学习心理学理论出发,探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旨在实现教育理念转变,推进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基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教学实践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理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学实践的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客观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心理学理论,有利于教师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状况进行了解,从而推动“因材施教”等数学理念的具体实施。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突破口,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更容易激发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其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完善学生个人知识构造与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满足于现阶段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对于九年级的中学生来讲年级增高,知识难度不断增加,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来自于升学的压力,最终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就可以制定出更完善更易被接受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更轻松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效率,因而针对不同的心里对象,为实现中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二、基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出发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意志和学习兴趣的发展阶段,性格特点存在明显的协调差异,不同学生的条理性、顺序性和结构性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自身差异性和对学习的叛逆性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获取认可心理及自我实现的心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已达到形式运算的认知水平,具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其逻辑往往缺乏条理性,过于相信直觉经验,难以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他们克服思维方面的惰性心理。

例如,在学习到“图形的相似”这一章节时,在学生判断相似图形时,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直接以主观的直接的判断得出结论,往往不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判断,忽视了小细节,最终判断错误两个图形直接是否相似。教师就可以依照学生此类的心理,当学生出现错误出现问题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时学生会更加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直接从学生心理出发使得学生形成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能力。

(二)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初中数学的学习规律和当前出现的主要教学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目标教学中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价值进行尊重和肯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可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相关知识的学习时,由于此章节涉及到的知识点与图形较多,使得多数学生在学习此章节时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就要依据同学的能力水平,制定整体化的数学教学方案,改变旧的教学机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交流,进行学生与整体学习状况相适应的定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引导、多交流,课堂上多强调方法,而不是答案,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三)调整教學策略

创设自我实现的情境,鼓励开放性的探究方式。按照人本主义学习心理调适教学策略具有科学合理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外显,采取应用性的实践策略,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性的实践策略可从两种渠道开展,利用可操作性的数学实践,即增加教学中的户外观察、测量等实验,人本主义的学习心理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直棱柱、圆锥侧面展开图的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作为九年级的初中生,其心理更渴求能够自主的学习知识。教师在课上可以让学生真正用手里的工具做出图形,并将其展开,用尺子实际测量后在运用公式求出其周长面积等相关数据,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上进行引导,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新时代学生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因材施教”的目标,保证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基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的中学数学策略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帮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刘艳红.“人本”式中学数学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118.

[2]杨朝.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数学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14(02):152-153.

[3]杨燕.浅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升[J].学理论,2013(24):264-265.

上一篇:心理因素论文下一篇:心理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