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26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意味着创业教育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我国创业教育现状后可知,现阶段创业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为更好地改良创业教育,必须要将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耦合。在理念上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区别开来,在课程设置上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操作实践中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后备保障中将孵化器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耦合。

[关键词]创业教育 理论教育 实践教育 耦合

[作者简介]马成成(1986- ),男,江苏铜山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DXS04-YB07)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把“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等方面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梳理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即可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诸多亟待完善之处,其中紧要之处便是将创业教育中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高创业教育实效。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柯林·博尔博士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的概念,后来被翻译为“创业教育”。随着时代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逐渐从一种解决就业的方法转变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有6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90%以上高校已实施创业教育,开设了100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近85%的高校建立了各种规模的创业基地。可以说,创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得到认可,并取得了相关成效。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产生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我国高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带有“功利性”目的,即要么将创业教育视为让学生创办企业的技能培训,要么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就业的一种补充手段。其实,与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相比,创业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将创业教育中的课堂理论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契合贯通便是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创业教育的内涵所在。

创业教育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创业理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基础的创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夯实基础,为创业实践做准备。实践教学则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是对理论学习的验证和强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业实践教育是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的检验,是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或者真正进入市场来检验所学知识的重要步骤,学生们所学的创业理论教育必须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二、创业教育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创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展,但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

(一)课堂理论教育现状

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之中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总体来说不够深入。在现阶段,由于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其他现实层面原因,一方面,对于创业教育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并未能够在高校教育的现实情境下引起足够重视,这让少部分的学者对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很难维持。此外,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与国外其他高校相比,缺少实证研究的基础,这也导致了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欠缺深度。

在理论教学方面,我国并未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学科体系。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培养目标不清,导致出现“不懂创业的老师在教育不想创业的学生”,创业理论课程成为学生完成学分的手段而已;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中,仅是作为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许多高校创业课程的内容陈旧、广度不够,或者用邀请部分企业家做报告、收看创业故事等形式代替理论课程,并未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等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尚未形成完成的课程体系。

(二)课外实践教育现状

从现阶段创业实践教育的形式来看,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种类单一。目前我国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讲座、策划大赛等,少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高校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培养,极少部分学生能够创办企业实施创业。由于实践教育的种类比较单一,导致了本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变成了面向少数人的课外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实质上是用理论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实践教育,很难达到动手操作、实践锻炼的目的。

从现阶段创业实践教育的效果来看,仅有的实践教育形式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拿涉及面相对较为广泛的创业竞赛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参赛仅仅是为了争取一个奖项,对实施创业也没有什么想法,也缺乏专业人士的相关领导,很少能走上创业之路。拿实践性相对较强的高校创业园来说,由于资金等各方面限制,创业园区只能吸引少部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而且园区内的学生企业流动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就离开了原本进行的创业实践,本应成为孵化器的创业园区并未“孵化”出可观的成果。

(三)理论与实践脱节

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投入比例不均衡。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创业理论教育的投入明显高于实践教育。从创业教育本身来说,实践教育要比理论教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土壤,也是锻炼学生创业能力的舞台,而现阶段的投入反而未能达到理论教育的水平,因此实践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就像有学者曾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未能同步开展。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很难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衔接,学生也没有实践平台去深化或验证所学知识。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教育相脱节的表现,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学生们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或者是在实践中没有理论进行指导,更为深刻的是影响到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的改良:理论与实践的耦合

为提高创业教育实效,对现有创业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针对性地纠正。其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耦合,切实达到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对于提高创业教育实效大有裨益。

(一)理念更新:创业教育不等于创业培训

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过程中,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是关键所在。在更新创业教育理念过程中,首要的便是去除创业教育功利性的一面,明确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业培训,突出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育。

不可否认,我国创业教育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创业教育在很多高校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并没有进入高校主流教育体系,因此很多高校便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简单等同。这种庸俗化的理解,使得创业教育原本蕴含的创新创业理念荡然无存,只停留在创造利润的表层。在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下,这种观点必须尽早更新。

邓小平曾经说过,“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我们不能把创业教育简单视为创业培训,而要将“教育”的内涵充分发挥。我们要将创业教育作为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教育手段,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当中,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从理念上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厘定,有着高屋建瓴的作用,能够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人文氛围培养结合起来,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课程设置:创业教育需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程度有所欠缺,大部分高校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中,更未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而这正是现阶段需要整改的。

我们不能将创业教育简单视为一次竞赛或者一个活动,也不能简单视为一场讲座或一次课程,而需要设立完整的创业教育方案和创业课程体系,所有的这些都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够取得成效。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有机契合,创新精神需要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业教育依托于专业教育来生存发展,专业教育业借助创业教育来深化改革,二者能够形成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引领学生将创新理念运用于专业领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深化专业研究领域,探索专业领域内的创新之处,这样既拓展了专业研究深度,也内化了专业知识;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创业实践行为,审视是否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检验创业行为的合理性。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大学生区别于其他创业者的最显著特征和优势所在。大学生必须将这种优势充分发挥,才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而这种优势具体就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三)操作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创业教育的重点应放到实践层面,创业教育的目的也落脚于创业实践,因此必须将创业实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现阶段,如果能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那么创业实践教育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在第一课堂教育层面,要加强教务处的核心作用。教务处除了要组织研究并设立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于全体学生的学习体系之外,还需要将各专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则进行技术转移或者进入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同时,还可以设立相关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者研究站点,鼓励师资力量进行创业理论研究或创业实践锻炼,提高学校的创业教育能力。

在第二课堂教育层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兴趣是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的重要前提,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是大为有益的。研究表明,活动加训练、亲身实践最受学生的欢迎,这为我们今后推进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务实的,可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方向。因此,在邀请成功企业家做报告时,要增加互动环节;在参加创业竞赛活动时,要鼓励学生自己组队研究问题;在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时,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与帮扶,利用各种类型的孵化园给予具体支持;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要及时针对学生团队中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在这些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练,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愿意去接受创业教育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进步,从而更积极地进行创业实践锻炼。

(四)后备保障:孵化器和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的直接落脚点在于创业实践,高校创业孵化器是学生创业活动转化为社会成果的重要平台;在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健全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两项内容是创业教育重要的后备保障。

高校创业孵化器建设需要依托优势学科,吸引更多学生入驻。高校创业孵化器作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的对接平台,作为将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成果转化的载体,需要有效吸引和整合政府、社会和其他各方资源。如果能够获得相关资金投入,便能够给予学生更为有力的支持。同时,高校创业孵化器还应该尽可能面向更多学生,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相关实践。如果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入驻,形成集群效应,也能够进一步完善孵化器自身建设。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实现激情与理性的结合。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健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创业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到高校创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必须具备创业激情,这样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深入创业实践,并能够在创新创业理念传授过程中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必须重视理性思考,既需要理论上的支撑,也需要实践中的锻炼,更需要将二者融会贯通,指导学生能够理性看待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就像创业教育中“温州模式”的倡导者谢志远所说,“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大学生马上创业,而是培养其创业的能力、素质和独立意识。”这种教育是贯彻于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教育,更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切实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耦合,创业教育才能够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瑜,陈俊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评论,2010(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侯慧君,林光斌.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蓝皮书——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李玉春.六轮驱动: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导刊,2011(7).

[5]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谢志远,吕一军,邹良影.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曾流,曾国良.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把文化产业列为今后国民经济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将呈现一片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涌现,而作为拥有诸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人才的高等学校,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阵地。基于以上背景,文章在对国内外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以期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找到一套两者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文化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发展

21世纪被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纪”,国家与地区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体现在对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因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是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现实选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全民族创业素质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结合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期在两者间找到一条互助发展的合作道路,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国内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1.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国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随后逐渐波及其他国家并受到广泛重视,对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形成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与模式,具体如下:(1)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与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时代发展为导向,注重个人发展、产业振兴与社会进步的有效融合;(2)从创业教育的目标人手,把创业教育分为培养岗位创新者、创业者及创业学者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开发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型、普及型和系统型的课程体系;(3)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注重通过模仿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4)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大学产业科技园对接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广大师生进行创业实践与探索,并为其提供政策、市场和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2.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早并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该项工作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在于政府推动,很多高校没有真正明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仅将其当作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更不用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2)学科地位边缘化:大多数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主流教育体系,目前仍未建立统一的系统性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投入和管理方面未给予高度重视,因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限制,国内大多高校仅停留在对创新创业教材的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上,缺少让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教学互动与实践活动,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闭门造车;(4)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都各不相同,因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5)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基本由学工线上的行政人员担任,鲜有专业教师介入,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创新创业型师资更是凤毛麟角,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6)支撑教学的课程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由于多数高校目前尚未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时又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因而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仍无法找到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和突破口。

总而言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亟须认真思考和寻找适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新潮流,努力研究把握好诸如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力求寻找一条双方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力争发挥后发优势,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文化产业大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

1.文化产业大发展依赖于创新创业教育

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和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主要利用知识创意等要素来生产有形无形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是基于“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因而特别需要那些富于灵感和想象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然而,正是那些拥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能给文化产业带来无限的创意与价值。因而,美国、英国、韩国和日本等文化产业强国能够取得大发展,无不将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头等大事。在文化市场激烈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和人力资本的博弈,人才优势已经成为发展产业的主要制胜因素,人才资本的积累培育和分配调控逐渐成为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产业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一个国家要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要紧紧依靠并且培养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长足的发展。

2.文化产业大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产业由于其低成本、高附加值等特点,不仅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且逐渐成为影响全球、国家和城市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要素。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文化创意商品国际贸易在2002-2008年间的年增长率达8.7%,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值2008年达4244亿美元,尤其是2008-2012年各主要文化产业大国无论在规模和速度上更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这些都显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取得巨大发展之后,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许多文化产业强国又会回过头来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其后期的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往往比前期更大,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然而,反观文化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其教育投入与从业人员均处于较低水平,据2008年我国经济普查显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为1182万,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文化强国近5%的比例,并且其教育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在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与文化产业合作会史无前例地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越多具有创新创业型人才,就越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越能不断进步、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1.以文化发展为引领,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共同进步(目标)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要始终树立为社会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宗旨,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脉搏,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和规划其目标与方向,积极融人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努力培养既注重实现自我价值又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要明确创新创业的利益导向问题,加快文化创意的转化与产业化运作,统筹创新、创业与创投三者的关系,最终实现以创新推动创业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再次,在微观层面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抓好顶层设计,紧盯文化产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树立“做中学、干中教”的核心理念,充分认清教育规律、育人规律、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之间的关系和先后顺序,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办好创业教育;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认识不同个体的差异和需求,紧紧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开放式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跨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具备广阔视野和博学多才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以文化创意为抓手,促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共同提高(方法)

首先,在充分明确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双方的契合点,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精英培训,有针对性地将课程建设划分为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训练等三个模块,全方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其次,进一步理清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积极鼓励和培养广大学生发挥、发展个人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与火花,让创意活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最终实现创新之启发、创业之模拟和就业之提高三大功能;再次,要深刻领会文化创意产业小团队、低成本、易创业和高产出等方式及特点,结合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和创新意识强等特长,鼓励他们结合自身专业围绕文化产业进行创业探索,在有合适的市场时机和融资渠道的条件下,尽可能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团队;最后,高校应从整体上去推进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反复的实践与探索逐步确立以创造力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与理念,让学生逐渐学会以理性的思维看待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风险,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创造性地思考未来,最终帮助他们获得和掌握对社会及市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3.以文化产业为纽带,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路径)

首先,高等学校要充分把握文化产业大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吸收校外各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逐步形成校内外资源的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以“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与技术支撑;其次,充分依托各地文化创意博览会与文化创意园的平台,依托其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平台;再次,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实现校内创业园与地方创意园间的实时对接,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优势打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各个层次与阶段的实践模拟演练机会;最后,打造一个高校、产业和企业联动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逐渐形成一个集创意、创造、创业、创新和服务于一体的价值链创造流程和创新创业产业生态,最终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4.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实现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成效)

首先,要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要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其次,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通过引入现代高新技术及相关手段不断丰富文化艺术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式,同时不断拓展艺术的创造思维空间以培养更多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企业家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人才;再次,要结合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创业精神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研究者的创业愿望,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文化产业园区自主创业和到文化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从而使科技创新逐渐成为推动和增强文化影响力和表现力的新引擎;最后,通过全力培养和打造一批创新型文化科技人才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依靠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文化与教育的有效融合中,不断激发和引导文化创作者的创新意识、思维和潜能,通过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共同提高和增加文化产业的物化价值和非物化价值,最终使文化产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机制。

四、结语

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培育能够承担民族振兴大业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下,国内高校应该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效融入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并将其提高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作用,时刻保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紧密联系与高度融合,努力寻找一条符合我国教育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新道路,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编号:SCG069);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编号:2013Z01);浙江财经大学教改课题(编号:JK201114)]

[孙福兵: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陈颖: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讲师,企业管理博士,主要从事创意经济与创新管理研究]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使得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要。创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已日益重要。为此,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着眼点,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创业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培养体系的革新,师资队伍与创业教材建设具体措施的改进,进而来破解创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和受教材约束的现状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大学生

近年来,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使得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要。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探索、冒险、创造精神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乃至创办新企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注重把创业精神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和学术性、职业性同等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 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纷纷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 从而使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其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当前形势下,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适时进行创业教育改革,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和提高创业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相对于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具有起步晚、层次低等特点,仍处于萌芽探索阶段。近年来,国家虽积极倡导,但受政策与法制、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对构建创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内容与模式和师资构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实施创业教育,两个发展方向要做到协调统一,一是要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二是要向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有专业知识教育,又要做到职业教育,做到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有机结合,突出个性化和创造性能力。

目前,在教育形式上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封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承,知识内容更新速度慢,知识传承方法简单,既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也不能满足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就业导向占主导地位的培养模式下,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期望通过专业培养使学生具有面向特定专业的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课堂教育教学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下,虽然已有知识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传承,学生获得了一定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打下了立足社會的生存基础。但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受到了制约,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现状。目前,知识经济社会不仅需要掌握高新技术、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优秀专业人才,而且需要能够创造工作岗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人才,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性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捕捉机会的决策能力、资本筹措的融资能力、组建团队的用人能力、组织管理的协调能力、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务实求变的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构成。基于此,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只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学习、知识储备、专业实验或实习是远远不能实现的,还需要一种环境,一种能通过实践实现或验证学生某种构想的环境,一种能将创新思维转变为产品开发的环境,一种能推进产品市场化服务的环境,一种能发挥学生创新潜在特质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是目前人才培养体系所不具备和不能提供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再建构

应用型本科实践性强,所以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当从课程的革新、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入手,开拓教育视野,不断推出新的创业教育方式方法,来完善传统教育中的不足。

(一)革新课程体系,开设创业教育内容

通过课程设置和实施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为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能力培养的时间约束,必须从占据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时间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调整入手。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与创业有关的相关课程 (如经营、管理、财务、法律等),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中,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把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课程体系必须兼顾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中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成功创业者案例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与创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理财、公共关系、法律法规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创业的理性认识;

2、在课程体系中应有一门创业教育的综合课程,并适当加大有关创业知识的选修课比例,实行弹性学分制,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自主选课;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不断总结课程体系改革经验,努力实现专业课程和创业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学科、其他学科课程与创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二)革新培养体系,走出课堂、放眼社会

创业是一种行动,是一种主动行动,创业活动中既有感性的行动又有理性的思考,且理性的思考往往在感性的行动中得以实现并日趋成熟。为此,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正是出于这个目的而设置的。创业既然是一种行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创业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适于创业活动的行动环境,并在这个行动环境中设计和开展一些创业训练活动。因此,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同是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既然是一种行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就要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适于创业活动的实践平台。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可以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园,还可以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发挥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大学生创业园,让学生模拟或真实开展经营管理等各种创业活动,增强学生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革新培养体系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几点:

1、发挥第一课堂创业知识传授的主渠道作用,凸显创业课程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有机融合;

2、发挥第二课堂创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作用,一方面精心设计开发创业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一方面开展创业沙龙活动,开展创业知识、技能和计划大赛活动。

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心理和技能训练活动、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与创业教材建设,破解师资与教材约束

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必然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師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创业经验,尽管不排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极个别教师具有这样的能力,但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这种要求在目前及短期内都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对教师进行专门化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促使教师获得创业的体验,不断提升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组织教师与创业者联合开发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创业系列教材,提高在校教师对创业的认知水平。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办学,聘请企业的创业者到学校讲授创业课程,讲授其亲身经历的创业过程及创业体验。这种“现身说法”的活案例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业的意识,授课效果远远好于传统课堂的讲授。而且,这些曾经走过创业路的人本身所具有的直接经验难得可贵,这些知识仅靠课堂传授是难以实现的。

3、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科技园的创业活动及社会创业者的创业活动,积累创业经验。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创业课程系列教材的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获得创业知识并培养创业素质,在目前缺少创业课程系列教材情况下,抓好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创业课程教材建设要突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教育,要理清创业知识的构成要素,要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各种与创业有关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理财、公共关系、法律法规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同时,还应尽可能让有丰富创业经验的实干家参与创业课程系列教材的规划与编撰。

参考文献:

[1]徐建成,李庆章,宋月芬.培养创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破解就业难题[J].中国大学教育,2009,(1).

[2]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论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3]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钱国英.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6]程勉中.谈应用型工程本科的改革思路[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5): 34-38.

[7]马树杉.应用型本科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85-88.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辽宁125家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因素对于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农民创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农村女性创业者的创业绩效低于男性;打工经历、风险偏好与创业意愿正相关,本文建议,应从提高农村创业者社会资本水平入手,扩大其社会网络规模,增加关系网络中“弱联系”数量,从而提高创业资源获取能力和创业绩效。

[关键词]社会资本;创业绩效;性别差异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因此,大众创业问题意义重大,农民创业不但是大众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以及外界因素影响,农民创业面临诸多问题,农民创业,尤其是农村女性创业存活率比较低、创业绩效也不理想(丁高洁、郭红东,2013)。因此急需理论工作者投身于当前的创业研究中,以求丰富创业理论、优化政府对策、推动农民创业,让“大众创业”这个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转得更加平稳、高效。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在创业领域研究中备受关注。学者们认为(Burt,1996;刘中起、风笑天,2010),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大高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尤其是在中国农村的“熟人社会”中,农民创业者能够在短时期内丰富和调动的资源主要来自个人的关系网络,即社会资本。因此,社会资本在农民创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当得到重视。本文将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分析当前农民创业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较为严重,农村女性创业者要面临更多的障碍,因此,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农村男性和女性创业者创业绩效的差异。

一、创业绩效影响因素

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是获取创业资源的重要渠道。研究发现,在创业初始阶段,经营绩效、成长规模等,往往受创业者个人网络资源的调动和整合能力影响,即创业者社会资本水平越高,新创企业的经营绩效越好,竞争力也越强(单标安等人,2011)。研究发现,创业资金(Birley,2005;黄福广等人,2012;童馨乐、杨向阳,2013、首份订单(Alder,1998、人力资源(边燕杰,2006等,都主要来自于创业者的个人关系网络。马忠国(2009)的研究认为,在农民工创业者中,那些社会资本相对丰富的人,更容易获得创业支持。朱红根、解春艳(2012)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江西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显著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绩效;而Burt(1996认为,创业者的社会资本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大高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Barr(2000)利用加纳地区小规模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企业的经营绩效与业务联系网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业务联系网络通过促进企业间技术信息的交流,显著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曾寅初等(2006)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产品购销商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得出“社会资本与农产品购销商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具体模型为:

(1)

(其中, 为因变量,农产品购销商经营绩效; 为解释变量,影响农产品购销商经营绩效的相关因素,其中社会资本相关变量有16个)。

2.性别。对于“创业绩效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学者们观点不一。有研究认为,女性创业绩效要低于男性(Rosaetal.,2006;李琳琳,2008),且因女性创业领域多集中在一些有着较高“关门率”的行业,所以女性创业失败频率高于男性。但也有学者认为,女性的创业绩效不逊于男性(Watson,2003;张娜,2013),在控制人口特征和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后,生存绩效、财务绩效和企业成长都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3.年龄。文献表明,年龄对于创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Honjo(2003)的研究表明,年龄对创业者的创业方式,企业增长率和企业生存时间均有显著影响。年轻的创业者一般更有活力,追求变革,更有创造力;而年龄带来的经验增长也可以使之受益。

4.受教育程度。Lerner等人(1998)的研究发现,创业者的个人文化程度与培训经历对其创业绩效(以企业利润来衡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5.创业时间。St-Cyr和Gagnon(2003)的研究表明,企业成立时间(创业周期)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有着重要影响。那些“存活”时间越长的企业,其创业经验越丰富,创业资源集聚越多,经营绩效也越好。

6.婚姻状况。Johnsen和MacMabon(2005)指出,女性创业者的经营绩效并没有受到“家庭—工作平衡”问题的影响,而且,已婚女性可以在婚姻中获得更多来自家人的支持(丈夫、子女的关系网络),从而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因此,婚姻对于女性创业者而言,是积极的影响因素之一。

7.政治地位。农村创业者的政治地位,即是否在行政村党支部、村委会任职,或者担任乡镇领导职务。有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干部因掌握村庄正式权力资源,从而能够在创业过程中获取较多的社会资源,创业绩效也得到保证,其个人也将由农村的“政治精英”发展、成长为“经济精英”(梁惠清,2009)。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8月至9月,作者对辽宁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盘锦、丹东、抚顺、朝阳等9个城市辖区的农村创业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其中女性64人,男性62人。变量描述见表1。

1.因变量。在本研究中用创业者的年均利润额(EIC)作为被解释变量创业绩效变量。

2.解释变量。(1)社会资本。将社会资本作为本研究考察的自变量之一。本文从社会资本的概念内涵出发,根据社会资本多维性、层次性的特点,对农村创业者的社会资本进行测度,测量指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设定,具体指标和测量方法如下:

一是网络规模与容量。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与容量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本的水平。研究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延展性,并能满足创业者多种要求(Cromie和Birley,1992)。在儒家文化中,社会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对创业行为有着特殊的意义。Portes(1998)对农村创业者的研究发现,亲属关系对于私人企业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绩效。由于家族的关系网络一方面保证了内部团结,降低了外来者掠夺的风险;另一方面,长期积淀的信任和互惠规范又促进了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在与地方政府和银行机构没有建立关系的情况下,创业者通常通过个人关系网络的扩张和延伸来获取创业信息和捕捉有利的商机,并减少与地方政府的摩擦,获取诸如贷款、税收等的优惠政策,以支持创业。

对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规模与容量的测量, Meeks等人(2001)提出,通过构造以个体为中心的(ego-centered)的社会关系网络,将个体所拥有的涵盖不同维度社会资本的关系、联结罗列出来;而由林南(Lin)等人提出的“位置生成法”则主要考察被调查者所处网络位置所能够获取的资源。本文结合上述方法,借鉴边燕杰2004提出的“春节拜年网”,测量创业者个人关系网络的规模和容量。

本研究利用下列问题对个人网络规模与容量进行测量:“您平常以各种方式联系或交往的亲属、朋友、同学和其他熟人,一共大约有多少人?”;“春节期间,您去拜年或者看望的人,从事的职业有(接触职业)哪些?和您经常往来的企业家有多少人?”

二是网络密度。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程度——即网络中的成员彼此间关系网络的叠加、重合程度,影响着成员调动特定环境下社会资源的能力(Coleman,1990)。研究表明,角色关系与网络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高度相关,因此,本文将利用被调查者社会网络中“亲属”和“朋友”所占的比重作为考察网络密度的指标之一。

Shane在一项研究中通过询问特定问题获得被调查对象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结构的紧密程度,这一方法在社会资本量化研究领域比较常见。

借鉴已有研究,本文通过下列问题测量农村创业者社会关系网络的紧密程度:

“当您遇到困难时,亲属或朋友主动或者被动地向您提供帮助的情况符合下列哪种说法?”;“亲属、朋友人数在个人关系网络成员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三是网顶。网顶,即个人关系网络中能够接触到的职业地位层级最高的关系人的情况。帕特南(Putnam,2001)和Coleman(2000)先后指出,网络的权力结构会影响网络内部的信任与互惠行为。个人关系网络中的职业声望,即被调查对象个人网络中成员的地位(职业)、等级情况,将影响其接触和动员资源的能力,从而提升其个人的社会资本水平。

因此,本文借鉴边燕杰依据“春节拜年网”形成的“位置生成法”,对调查对象个人关系网络的网顶进行考察。主要通过考察农村创业者春节期间看望的不同级别官员的情况;以及当自己有困难时,能够提供帮助的官员的情况来考察农村女性接触的和调动的社会资本的层级。

结合农村创业者特点,将其能够接触的官员级别设置为村级、科级、县处级、企业主/企业高管、厅/局级等5种,如果个人关系网络中存在一个层级的领导,取值就加1,取值范围在0到5之间。

四是网络构建。在《独自打保龄》一书中,罗伯特·帕特南(Putnam)指出,在闲暇时间独自到俱乐部打保龄球健身,或者从事其他非社交性活动,将有可能使人“与社会脱节”;与之相反,个人的社会参与活动将有助于其社会网络构建,并提升其社会资本水平。

自帕特南的开创性研究以来,关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测量研究逐渐增多。Bulter(2000)提出通过对个人社会参与,即“非正式社会参与”、“公共空间社会参与”以及“团体/组织参与”三种活动进行考察,以测度个人社会网络的构建情况。由于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创业者对于在类似俱乐部、电影院或者舞会等公共场合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本文从被调查对象的“非正式社会参与”和“团体/组织参与”两个方面考察其社会网络构建情况,并提出下列问题:

“请问您去年参加所在村/社区/街道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或志愿活动的情况,符合下列哪种情况?”;“请问您是否参加了农业协会、民间团体、妇女组织?”

五是互惠规范。互惠行为的变动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有关。研究表明,家庭与亲属网络中的互惠行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整个互惠活动可能经过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互惠模式则表现出不平衡性、延迟性与间接性。

目前,社会资本领域对于互惠的研究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方法是对给定网络中的互惠文化进行考察;第2种、第3种研究方法则分别以互惠行为和互惠所带来的利益为研究对象,这两种方法是对互惠行为产生的后果的研究。采用第1种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将互惠规范、文化规范和价值规范整合到一起。Grootaert等人(2002b)在家庭社会资本调查问卷中对社区互惠规范进行了研究,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对农村创业者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行为进行考察,具体问题如下:“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您同意这个观点吗?”;“您同意“人们总是只关心个人利益”的观点吗?”

六是信任规范。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存在3种信任规范(Grootaert等人,2002):第1种是个人的信任,有时被称作狭义信任,这类信任存在于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与网络结构之中。第2种信任被称为广义的信任,或普遍信任,这类信任会扩展到陌生人身上,期望后者做出某种举动或遵循某种共同规范。第3种信任被称为公民信任,或机构信任,指存在于政府及正式机构内部的规则、官方程序、争议解决与资源配置等诸方面的平等与公正。本文借鉴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个人对于关系网络成员的狭义信任,以及对于地方政府的公民信任,并在调查中提出下列问题:“你认为哪些人能够尽最大努力支持你创业?”对于公民信任,本文采用假设情境的方法,利用下列问题测量农村创业者对政府机构的信任程度:“如果您居住的地区要拆迁,您相信政府会公平、合理地制定和实施安置方案吗?”

利用SPSS19.0对上述13个测量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计算过程略),获得6个因子作为社会资本分量指标,按照各分量指标的含义,将其分别命名为网络规模与容量(Fl)、网络密度(F2)、网顶F3、网络构建F4、互惠(F5)、信任F6。这6个因子在每个样本上都有因子值,代表被调查者的因子得分,可直接作为社会资本分量指标。

(2)控制变量。将性别(Sex);年龄(Age);受教育情况(EDU);创业时间(ETIM);婚姻(MAR);政治地位(PDCT)等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

3.模型选择。本文将要考察社会资本以及其他因素对农村女性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绩效在本文中以创业利润指标来代表,该指标是连续变量,因此,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展开研究。

三、实证分析结果

利用调查样本数据,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了估计,将社会资本总指数作为自变量进行模型估计,估计结果见表2。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检验符合要求。

1.社会资本分量指标中的4项指标对创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其中,网络规模(F1)、网顶(F3)、网络构建(F4)等社会资本分量指标与创业绩效正相关;网络密度(F2)与创业绩效负相关。网络规模越大,个体获得创业帮助的可能性越大;网顶代表个人所拥有并调动的“弱关系”资源,个人关系网络中网顶的得分越高,能够获得的资源越多,个人创业绩效越好;网络建构反映了创业者的社会组织参与情况,如果创业者拥有组织作后盾,那么他(她)接触或者调动资源的能力也越强;网络密度显示了创业者关系网络中“强联系”的情况,而创业绩效的取得,需要客户关系的建立、产品市场的拓展等,这些都需要有“弱联系”的建立,因此,网络密度越大,创业者获取异质性资源的能力越低,对创业绩效也就呈现负向影响。

2.创业时间与创业绩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文献研究一致。

3.政治地位与创业绩效负相关。这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不一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当地创业规模最大、创业绩效最高的农村女性中,农村女党员、女干部所占比例较低。访谈中了解到,农村女党员、女干部多数人身兼数职,比如村妇女主任、会计、计生委员等职务,事务性工作较多,因此影响了她们的创业精力。农村男性党员、男干部也面临同样问题。因此,模型回归结果反映了农村发展现实。

4.性别变量通过统计检验(P<0.1),男性创业绩效高于女性,但是差别不是非常显著。因为,创业绩效还要受所在行业的影响,农村女性一般在旅游业、服务业、种植/饲养业等领域创业的比较多;农村男性创业多在加工业、建筑业、养殖业等领域,他(她)们的创业收入视规模、行业特点不同而不同。同时,受调查的局限,样本量小,没有在行业、规模等方面做区分,因此模型结果中男性、女性创业绩效的差异不是非常显著。

5.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等变量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这些变量的估计系数均为负数,这与以往的研究不一致。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样本数量和选取对象,以及调查地区等因素有关。今后分析应加大样本容量。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调查和模型分析,可以发现,社会资本指标中的很多分量指标对于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即社会资本对于创业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且农村女性创业者的创业绩效低于男性创业者。那么,若要提高农民创业者,尤其是农村女性创业者的创业绩效,一是需要从提高农村创业者社会资本水平入手,扩大其社会网络规模,增加关系网络中“弱联系”数量,从而提高创业资源获取能力和创业绩效。二是改进创业扶植体系,加强基层政府与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联动,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女性提供创业服务、家庭责任支持服务等。三是着力推动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信用体系的完善,构建创新、创业实现和成长的基石。四是规范和改良创业环境,提高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协同性,避免出现制度冲突或空白,推动农民创业尤其是农村女性创业。

参考文献:

[1]AndersonA.R.and C.J.Miller.“Class matters”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20031.

[2]BrushC..Women-owned businesses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199721.

[3]BurtR.S..The Social Capital of Entrepreneurial Managers.Financial TimesEuropean Edition1996.

[4]HisrichR.D.and C.Brush.Women entrepreneursImplications of familyeducationand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Proceedings Babson Research Conference1987.

[5]LituchiT.et al..Successful women entrepreneurs in the America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IASM WorkshopBrusselsNovember 2004.

[6]NicolaouN.and S.Birley.Academic networks in a dichotomous categorization of university spinout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3.

[7]RemirerReynoldsP.D..National Panel Study of U.S.Business Startupsbackground and methodology.InKatzJ.A.ed.Databases for the Study of Entrepreneurship2003,AmsterdamElsevier.

[8]WagnerJ..What a difference a Y makesFemale and male nascent entrepreneurs in Germany:IZA Discussion PaperNo. 11342004.

[9]WatsonJ..Failure rates of female controlled businesses.Are they any different.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343.

[10]WeiszN.and R.Vassolo R..The social capital of nascent entrepreneurial teams.Krannert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Purdue University2002.

[11]Williams D.R..Effects of childcare activities on the duration of self-employment in Europ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4285.

[12]曹卫秋等.西部地区青年农民创业问题调查——以陕西省铜川市华塬村为例[J].青年研究,2000,11.

[13]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R].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马忠国.社会流动视角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路经研究[J].特区经济,2009,1.

责任编辑 宫秀芬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我国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及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分析,旨在提出加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由于国际贸易方面的全球竞争正在加剧,涉及全世界公司的经济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加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业精神成为个体就业与创新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驱动器,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整体提高逐渐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责和未来发展趋势。据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创业教育的探索。美国作为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研究,得出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分类号:G4

一、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947年,美国百森学院在全球首次开设创业课程,开创世界创业教育之先河,此后,各国纷纷在高校开展創业教育。创业教育被人们认为是未来人应该掌握的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是一种培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教育。美国创业教育协会认为创业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创业是一项终身的学习过程。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而是一项终身教育。美国创业教育课程已涵盖到从普通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的正规学历教育,覆盖面相当广,美国高校已形成一个适合高校自己情况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美国创业教育注重案例研究,将案例研究作为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的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创业成功和失败实例的解剖,培养学生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同时,美国创业教育还广泛使用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训练创业行为的培养反思能力与创业体悟的培养。

随着美国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英国也开始着手进行创业教育。英国创业教育初期秉承一种功利性价值的理念,通过鼓励大学生创业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随着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英国创业教育理念逐渐从功利性转向非功利性,其主要目的不再是促进就业,而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英国政府认为,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创建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

在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上,发达国家始终认为创业是一项终身学习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就业教育,而是属于终身教育范畴,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生活与工作做好各个方面的准备,是一种素质教育,不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同时,发达国家都给予创业教育便利的创业政策,使创业的种子有一个良好的发芽土壤文化环境,发达国家也给予了创业教育大量的经费支持,经费来源既有政府部门的,也有来自经济企业界的,还有来自民间捐赠的。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创业政策与创业资金为他们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性系统,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当前,我国许多高校虽以创业竞赛、创业实践课程设计、创业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实践,但其的创业教育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美国、英国等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模式构建、师资储备、课程设计、活动安排等诸多方面处在一定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的要求,迫切需要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借鉴国外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课程设计不合理、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创业仍处于“高热情低实践”的状态,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仅为5%,与发达国家(20%-3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就在这5%的创业中,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只占3%。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211”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不足一半,即使是已经开设的高校,也存在授课和考查流于形式的问题,经常发生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之前临时抱佛脚,随意应付教师,而教师不加检验即允许学生汇报通过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课程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通过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的分析,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 课程形式单一。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沿用“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业实训、实战模拟、实践体验等多种形式教育在创业课程中的比重较低,很多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模式,辅以其他一些活动。这些课程缺乏学生主动参与和创业实践的机会,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从而影响创业教育实效。

2. 课程数量有限。据统计,我国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而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很多高校提供的创业课程数量大多都非常有限,甚至仅仅局限于一门《创业管理》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3. 课程细分不够。我国创业教育先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面向本科生提供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三门必修课,并提供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等五门选修课。但与美国斯坦福大学(21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3门)等高校相比,这些课程设置仍存在课程细分不够,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培养支撑不足等问题。

(三)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讲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在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方面,我国各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缺口。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

1. 教师总体数量有限。作为新兴学科和课程,多数高校近年来的创业管理的教学师资培养还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尤其是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

2. 教师讲授技能不足。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从事教育工作,许多教师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讲授的内容多为理论讲解,将创业教育课程学术化,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 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弱。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有限的几次讲座缺乏系统性,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

(四)创业教育配套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逐渐升温,但是很多高校关注的只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一些高校更愿意做短期内能够收到成效的功利性探索,希望通过创业达到短期、快速缓解就业压力的效果。这就导致了创业教育配套机制,如资金配套机制、孵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跟不上,阻碍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1. 创业实践扶持资金短缺。资金是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業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但大多数创业基金的可运作资金都非常有限。先行创业教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即便如此,其示范作用仍是十分有限的。毕竟学校不同于盈利机构,在校友捐赠等模式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来扶持学生创业实践。

2. 创业孵化场地配套不到位。孵化场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业实践教学发展瓶颈。创业孵化的场地可以是能够模拟创业环节的商业实践场地,也可以是简易的实验室场地,是学生走向市场,从事商务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转让及商业化活动,实现自主创办、经营企业的重要场所。但这些都需要学校能够在用房、用地以及硬件配套设施上给予支持,然而由于受到资金、条件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学校未能提供孵化场地或者场地非常有限,从而阻碍了部分学生创业实践的实现。

3. 创业实践政策保障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障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另一瓶颈。十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提出允许大学生休学保留学籍创业,对大学生创业贷款放宽标准,对大学生创业减免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对创业教育实效的影响却很有限。一方面,这些政策多数属于鼓励大学生离开校园参与创业的政策,未能给予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支持;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未能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或实施细则给予配套支持,从而影响了实施效果。

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创业教育目标,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提高就业率,而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让学生能够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要摆脱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等同于培养企业家教育的状况,就必须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转变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应该被鼓励的态度,创业行为和精神是可以通过教育而习得的。欧洲委员会认为,“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事实上,创业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因而,我国要树立创业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理念,确保创业教育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来开展,真正发挥创业教育的本体功能,即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人。

2.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教学方法。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专业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要把创业常识创业心理和创业技能市场经济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创业课程无论从课程结构安排还是教材编写体系,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这些都影响了创业体系的完善和模式的有效生成。应该重视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探求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与双向融合方式,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方法,形成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活动等诸方面全面融合的新方法体系 研究创业教育中的经典案例,积极推进案例教学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基于问题、基于体验、基于情景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开展研究性探索性教学,通过讨论模拟实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 提升创业教师能力,走创业教师专业化之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创业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渐提升创业教师的专业性。一是可以在知名高校的商学院加大创业学的研究力度,并基于创业学科的建设培养大量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二;是将现有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根据各个教师的实际情况送往商学院与大型创业企业学习与培训,逐渐提高现有创业教师的素质;三是聘请国外接受过正规创业教育的人士与知名企业界成功人士承担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四是加快来源多元化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及其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创业教师专业化进程。

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浓郁创业环境氛围。高校创业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政策的完备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完备可以促进创业环境的改善,而创业环境的优越又可以促进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发展。由于经验不足,我国的创业政策操作性不强,应该逐步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够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良好环境的形成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企业高校等多方面的努力。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筹建“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体制,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等国家政策规定。

【参考文献】

[1] 刘帆.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

[2] 尚秀丽. 英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J].人才开发, 2011(5) :40~43.

[3] 朱小娟. 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4] 周淑琴.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J]. 科技创业月刊, 2011(12):23-25

[5] 尚秀丽. 英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J].人才开发, 2011(5) :40~43.

上一篇:绿色教育论文下一篇:实习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