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

2024-02-02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国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推行免费医疗。那么,全面推行医疗体制市场化对中国医改又是否有借鉴作用?各种医改模式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应当占据什么样的比例才是资源最优化?引入私立非营利医院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呈现出了高度多元化的特征,多项研究报告显示,在各地的实践中,公立医院为主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并存,以及民营医院为主的组织模式都是普遍存在的。

遗憾的是,当前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微观层面,对医疗服务机构性质的认识和管理不够,同时也缺乏一系列手段进行行业监管。即使各地医改模式不断涌现,作为宏观指引的医院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却被忽略了。在医改过程中,如何确定政府职能,加强对医院体制改革的宏观设计,选择正确的医院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点。

政府应重新设计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在医疗体系中的比例,进而设计顶层管理战略,如此方有利于促进医疗系统的良性竞争,提高医疗质量,逐步回归公益性。

政府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承担所有公立医院的建设。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合理分配医院体制比例才能最合理、最有效地促进医疗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的医疗体制结构应该由公立医院、私立营利性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三个部分组成。

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医院体制构成都包含这三部分,例如在美国,政府主导的公立医院、营利性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介入的管理式医疗)所占比例均为15,38%;非营利的私立投资比例为69,24%,一般由慈善机构也就是教会来投资。各种体制在每个国家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政策等影响因素各有不同。那么在中国,什么样的比例才是最合适的?

合适的医院体制结构比例

艾力彼专家团队认为,国内较为合适的医院体制的结构比例——公立医院比例为50%~60%;私立非营利医院比例为25%~40%;私立营利性医院比例为20%~30%。

公立医院比例:50%~60%

本次测算的结果,是艾力彼专家团队以今年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洁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211工程”(选出2000所左右的县医院;建立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支持的1000所左右省市公立医院,建成真正具有世界公立医院属性的大医院;建设100所左右的国家一级重点医院,代表国家的科技水平,也包括一些特殊服务)为基础,围绕3000多家医院的床位数量进行公立医院比例测算得出的。

假设211工程中2000所县医院是国内实力靠前的县医院,1000所省市公立医院由800家地级市医院和200家省会城市医院组成,100所国家一级重点医院由国内顶尖100家医院组成。结合《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艾力彼数据研究中心中国县级医院100强排行榜数据库、地级市医院排行榜数据库以及顶级医院数据库进行测算,得出2000所县医院总床位数约为70万张,1000家省市公立医院总床位数约为80万张,100家国家一级重点医院总床位数约为15万张。若以医院床位数作为医院服务量的评价指标,则整个211工程服务量达到165万张。

根据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国内公立医院床位总数约为292万张,则211工程总服务量所占比例应为56,5%(165万/292万)。据此,艾力彼专家团队根据自身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和科学的数据统计,大胆推断出:公立医院比例应在50%~60%之间。

私立非营利医院:25%~40%

与现阶段公立医院所占81,6%的大比例相比,新构想将公立医院的比例大幅度降至50%~60%,要保证公益性,需要适当增加私立非营利医院的市场份额,以弥补公立医院和私立营利性医院之间的空缺。推算结果显示,私立非营利医院在医院体制的比例中应为25%~40%。

私立的非营利性医院,目前在中国发展不足,为什么不可以大胆利用社会的慈善力量?比如由李亚鹏、王菲夫妇倡导发起的嫣然天使基金,旨在救助家庭贫困的唇腭裂儿童。如果我们设想嫣然天使基金自己办一个医院呢,受到救助的儿童是不是会更多?我们很高兴看到李亚鹏、王菲夫妇投资3000万元,正在筹建一所儿童福利医院,这是应该鼓励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大胆鼓励社会慈善力量举办大型综合医院。私立非营利医院,是来自社会的慈善力量,是公立医院的同盟军,同样能体现医疗的公益性。当然,如何放宽慈善的投资环境,如何完善慈善的投资政策,以及如何让慈善和医疗对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慈善医疗事业,并不只有发达国家才能做,发展中国家一样可以做,比如菲律宾、印度。虽然慈善医疗不是医疗的主流,但它是公立医院良好的补充。

私立营利性医院:20%~30%

私立营利性医院应该向着以主流医疗的补充服务为主的方向发展。什么是主流医疗的补充服务?美容、隆胸、减肥、整形、口腔或者个性化服务等这些非主流的、非大众化的医疗服务均为此类。私立营利性医院是具有趋利性的医疗机构。

例如在美国,因为很多中产阶级对这种相对高端的医疗服务需求较大,这一类医院的比例占到了30%甚至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患者对此类非主流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增大,政府应该为有这类需求的群众提供选择高端服务的机会。否则,非但不能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还将造成患者外流。当然,有能力享受这种高端服务的人数有限,国内发展这部分医疗也不应占有太大比例,不应超过30%,以避免私立营利性医院数量过多,陷入恶性竞争。

降低政府对整体医疗的投入

私立非营利医院的引入对政府财政投入将会带来何种影响?

美国、德国、英国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医疗体制模式,我们对这三个国家的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模式下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含社保)是不一样的。其中,英国政府财政投入当仁不让地位居最高,高达87%;市场派的美国位于第二位,达到33%;而相比之下,德国政府财政投入却是最低的,低至10%。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德国、英国的医疗体制结构,三国均由政府医院、私立非营利性医院及私立营利性医院组成(见图2)。可以看出,英国公立医院的比重最高,政府财政投入比例亦最高,与此同时,英国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比重也低。美国的公立医院比重最低,但政府财政投入并不是最低,达到了33%,同时,美国的私立非营利医院的比重则高达69%。德国的公立医院比重适中,为53%,而德国政府的财政投入最低,

为10%,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国私立非营利医院的比重为36%。

由此看出,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引入可以降低政府对整体医疗的投入,是平衡医疗服务公益性与政府财政投入的杠杆。

界定私立医院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私立医院尚未形成规模,同时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医疗市场的现实情况是:公立医院顶着公益性的头衔,做着“趋利”的事,却仍然稳居主流地位;私立营利性医院由于缺乏竞争优势,往往处于弱势,无法步入主流市场。许多私立医院为了吸引更多患者,拼命地为自己戴上公益性的帽子,但仍然于事无补。为了脱离困境,许多私立医院铤而走险,乱检查、乱收费、置患者健康于不顾。这里面有管理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支持与监管,以及政策的引导。

要充分发挥私立医院的作用,就需要国家为私立医院的发展提供利好的政策,并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对私立医院进行扶持;同时,还需要国家建立严格的监管系统,对私立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疗费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现在国内很大一部分的非营利性医院,其本质还是趋利的。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私立营利性医院和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投资主体并没有清晰的界定。

政府必须将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投资主体限定为非营利组织,例如慈善组织;而营利组织如需成立非营利性医院,必须先通过成立非营利的组织,来实现这笔资金的投资。

清晰界定私立医院的投资主体,能够有效维护医疗市场的公益性,同时也有利于为私立营利性医院的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完善医疗慈善投资政策

国内尚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类资金就是那些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慈善资金,也是我们所说的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的重要资金来源。而这类资金在早前出台的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下称“58号文件”)中并没有提到。

慈善基金进入医疗行业需要必要的政策、行业环境。现在,中国的慈善体系中几乎都是官方组织,比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民间慈善组织发展受到限制。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有做慈善的意向,却往往捐赠无门、到处碰壁,有时即使捐赠成功,也无法追踪资金的流向,大大打击了个人以及企业的积极性。而政府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慈善投入的回报上,例如能否减免税收、增加就业,却忽视了其带来的长远的社会效应,使得依靠慈善基金发展的私立非营利医院迟迟未得到发展。

国内慈善的大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除了需要出台58号文件相应的配套措施,政府还应该推出59号、60号等更多的文件来建立灵活的医疗慈善管理机制,例如通过开放慈善组织登记、减少税收比例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医疗慈善事业,促使企业投身医疗慈善建设。

面对公立医院改革成效不大的现实,政府有必要重新梳理现有的医院体制,有必要开展顶层设计改革。

改革是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医院体制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寄望于一种方案能够马上解决现有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

现阶段,医院体制的改革无疑应该循序渐进,逐个击破问题,逐渐调整各类医院体制的比例,加大对私立医院的政策扶持,以及建立完善的医疗慈善投资政策,让落后的私立医院跟上医改的脚步,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协同发展,从而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的:構建评价医保药品谈判中医保预算影响分析(BIA)研究质量的评价体系,为医保等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方法:基于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和加拿大、波兰、美国等国家的BIA指导性文件及相关实证文献,结合专家访谈法,确定医保谈判BIA材料相关要素(包括关键要素和辅助要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的权重,构建计算BIA研究质量评价总分的量表及体系。结果:关键要素有目标人群、市场情景和治疗成本三大数据块,包含人口总数、新药情景市场份额、治疗方案成本等共计14个关键要素;根据符合程度分别赋值0~3分,并以归一化后的最低分作为BIA研究质量的基础分。辅助要素有标题&摘要、研究背景、分析框架、结果呈现和其他五大数据块,包括标题、摘要、研究角度、研究时限等23个辅助要素;根据要素是否存在质量等级差异分为A类与B类,分别采用等级评分(0~4分)和0/1评分(是为1分,否为0分),并以此计算后相加即得BIA研究质量的附加分。根据基础分和附加分乘以不同权重(分别为0.67和0.33)再相加可计算出BIA研究质量评价总分体系。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全新的BIA质量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医保药品谈判所提交的BIA研究质量。

关键词 医疗保险;预算影响分析;评价体系;关键要素;辅助要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quality of medical insurance budget impact analysis (BIA), and to provide feasible evaluation tool for related departments as medical insurance department. METHODS: Based on BIA guidance documents and relevant empirical literatures of ISPOR, Canada, Pol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expert interview, the relevant elements of medical insurance negotiation BIA material were confirmed (including key elements and adjuctive elements). The scale and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otal score of BIA re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Key elements included three data blocks as target population, market situation and treatment cost, involving 14 key elements such as total population, new drug scenario market share, treatment cost, etc..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compliance, 0-3 points were assigned and the lowest score after normalization was taken as the basic score of BIA research quality. The adjunctive elements included five data blocks as title & abstract, research background, analysis framework, result presentation and other, including 23 adjunctive elements such as title, abstract, research angle, research time limit, etc..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re is quality grade difference, the elements were divided into type A and type B; the grade score (0-4 points) and 0/1 score (1 point for yes and 0 point for no) were used respectively, and the additional score of BIA research quality was obtained after calculation and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ddition of different weights (0.67 and 0.33) of basic score and additional score, the total score system of BIA research quality evaluation could be calculated.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a new BIA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BIA research submitted by medical insurance drug negotiation.

KEYWORDS   Medical insurance; Budget impact analysis; Evaluation system; Key element; Adjunctive element

近年来,国家医保基金运营面临着巨大压力,药品支出控费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1]。2019年,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调整工作中,国家医疗保障局基于医保基金的可承受程度专门成立了基金测算专家组,评价谈判药品对医保基金预算产生的影响。医保预算影响分析(Budget impact analysis,BIA)是指从医保基金运营方角度出发,在有限的医疗资源约束的前提下,分析将一种健康干预措施纳入或排除在医保范围内所产生的经济后果[2]。

在国际上,BIA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我国BIA研究起步较晚,BIA研究文献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衡量其对医保部门的参考价值[3]。目前,部分学者正试图建立BIA研究质量评价标准,例如Vooren K等[4]通过定性描述BIA研究的基本要素,评价BIA研究质量。但总体而言,BIA文献质量评价相关研究较少,缺少定量研究,且已有的定性研究评价标准存在过于简单、质量差异性小等局限性[5]。因此,本文拟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科学系统地构建医保BIA研究质量评价体系,为医保等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

1 关键要素和辅助要素判定

本文根据BIA要素是否将对研究结果导向性产生决定性影响而将各要素划分为关键要素与辅助要素。BIA本质上是对医保支出的定量计算,有研究表明,多数BIA研究的局限性源自于数据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6]。因此,本研究邀请北京大学、天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BIA研究领域相关专家17人,结合他们的意见,将影响BIA研究导向性的主要数据要素划分为关键要素,将其余影响BIA研究整体质量,但不对结果导向性产生影响的要素划分为辅助要素。

2 关键要素的确定及质量评价

2.1 关键要素的确定

笔者所在团队曾在前期研究中对关键要素的确定及质量评价进行了报道[7],故本文仅列出相关结果。前期研究从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harmacoeconomics and Outcomes Research,ISPOR)和加拿大、波兰、爱尔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家的BIA指南及实证文献中筛选出数据要素作为基础,根据BIA计算模型(如图1所示),由专家讨论得出关键要素主要为目标人群、市场情景和治疗成本三大数据块。目标人群的要素包括人口总数、患病率/发病率、诊断率/就诊率、确诊率、治疗率、参保比例;市场情景的要素包括新药情景市场份额、新药情景市场增长率、对照情景市场份额、对照情景市场增长率;治疗成本的要素包括治疗方案成本、医疗服务成本、不良反应成本、并发症成本。

2.2 关键要素的质量评价

关键要素具有“木桶效应”特征[8],即BIA研究质量受到一块块组成研究的“关键数据木板”长度的影响,而“关键数据木板”中最短的那块则决定了整体BIA研究的基本质量。因此,在对BIA研究质量进行评分时,应取关键数据块中质量评分最低的一项作为该BIA研究质量的基础分值。

对关键要素进行的质量评价可以分为整体评价和数据来源评价两部分。整体评价从数据整体质量进行考量,0~3分分别对应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可作为关键数据质量评分的权重[权重=(评分-最低分)/(最高分-最低分)]。数据来源评价从单个数据要素出发,评价每一要素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假设、专家意见、企业提供、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调查研究报告、统计局等官方机构网站/数据库所发布信息等5种获取途径的评分分别对应为1~5分(其中目标人群数据块中的要素数据来源不包含企业提供途径,其余来源评分分别对应为1~4分)。若关键要素缺失,則数据来源部分按0分计算。根据“木桶效应”,取目标人群、市场情景和治疗成本关键要素质量评分中的最低分作为BIA研究质量的基础分值,计算公式如下:

SBIA基础=min{a,b,c}

a=Ta×[(Ra1+Ra2+Ra3+Ra4+Ra5)/5]×1.25

b=Tb×(Rb1+Rb2+Rb3+Rb4)/4

c=Tb×(Rc1+Rc2+Rc3+Rc4)/4

其中,SBIA基础为BIA研究关键要素评分所得的基础分,a、b、c分别表示目标人群、市场情景、治疗成本3个关键要素数据块的质量评分;T表示对关键数据块的整体评价;R表示对各具体要素数据来源评价,Ra1、Ra2、Ra3、Ra4、Ra5分别表示人口总数来源评分、患病率或发病率来源评分、诊断率来源评分、治疗率来源评分、医保参保比例来源评分,Rb1、Rb2、Rb3、Rb4分别表示新药情景的市场份额来源评分、新药情景的市场增长率来源评分、对照情景的市场份额来源评分、对照情景的市场增长率来源评分,Rc1、Rc2、Rc3、Rc4分别表示治疗方案成本来源评分、医疗服务成本来源评分、不良反应成本来源评分、并发症成本来源评分。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三个关键要素数据块之间的数据来源评分的满分不相等,分别为4、5、5分,无法直接比较大小,因此需要对所得分值进行均一化处理,在本文中将目标人群数据块(a)的数据来源评分×1.25即可。

3 辅助要素的确定及质量评价

3.1 初筛辅助要素

采用文献研究法初筛辅助要素

3.1.1 辅助指标筛选标准 本文在筛选辅助要素时遵循以下三大原则[9]:①科学性原则——评价要素体系应紧扣BIA质量的内涵,能够有效体现BIA质量的本质或主要特征。在具体设计时,要以BIA质量和辅助要素的概念为基础,选取适合于反映其各自概念特征的要素进入评价体系。②系统性原则——评价要素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间应该满足完备性和互斥性两条基本性质的要求。所选取的评价要素应全面,可以确保该评价体系具备充分的涵盖面;而评价要素之间的互斥则可以有效杜绝要素之间的意义重叠和操作干扰。完整的BIA研究应至少包括模型设计、研究角度、治疗成本、对照情景、目标人群、研究时限及贴现/通货膨胀、敏感性分析等七大要素块[3]。本文将依次从七大要素块中筛选辅助要素并进行分类、剔除与总结,确保无遗漏、无重合。③普遍性原则——筛选BIA研究中普遍具有的辅助要素,对少数特殊情形中出现的辅助要素则不予考虑。

3.1.2 文献检索策略与方法 通过检索、整理、归纳ISPOR和各国BIA指南与文献,梳理BIA研究中应该囊括的基本数据要素,并筛选出其中的辅助要素。以“医保预算影响分析” “BIA” “指南”等为中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Budget impact analysis”“BIA”“Guideline” 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5月30日。收集各数据库中的指导性与实证性文献。文献排除标准如下:①重复文献;②未对BIA过程进行详述的文献;③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④其他领域与BIA主题无关的文献。

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与数据要素的总结,并交叉进行核对、删增、修改;如遇分歧,则由第三位研究者介入共同商议得出结果。在文献筛选时,研究者首先通过文章的标题与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文献,然后仔细阅读所筛选的文献内容,对辅助要素进行归纳整理。

3.1.3 辅助要素初筛结果 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共获得ISPOR[10]、加拿大[11]、波兰[12]、美国[13]、比利时[14]、法国[15]等国家或国际组织现有的BIA指南或指导性文件以及17篇中文和60篇英文实证文献。经分析上述指南、指导性文件及BIA实证文献后发现,实证文献中涉及要素均已涵盖于上述指南与指导性文件中,因此本研究仅对各国或国际组织BIA指南与指导性文件中的辅助要素进行归纳整理,初步获得辅助要素,详见表1(注:本表根据各相应国家或国际组织官方网站中的BIA指南整理而得,由于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同一要素的解释可能不完全相同,或对不同的数据要素也可能有相近函义的解释,为防止遗漏,表中辅助要素筛选按BIA研究必有七大要素的逻辑进行筛选,要素名称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七大要素。表中“√”表示该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指南或文件中涉及此项,空缺则表示无此项)。

3.2 辅助要素的确定

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辅助要素。本研究收集了BIA期刊与新闻媒体上的相关专家信息,邀请在医疗保险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从事医疗保险方向的研究年限在3年以上的专家进行访谈。由专家根据BIA实际研究经验对前述文献研究法初筛所得的BIA辅助要素进行调整和最终确定。

3.2.1 辅助要素的排除标准与结果 经专家讨论,建议将具有下述特征的辅助要素进行排除:①与某些关键要素重合;②概念重叠,且有常用细分概念;③对BIA研究质量意义不大;④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具有普适性。根据上述标准,“健康治疗体系特征”与“流行病学信息”、“治疗方案概述”与“研究药物”等多个要素概念重叠,将其排除,采用上述常用细分概念;“透明度”体现在数据来源、研究资金来源、利益相关声明等多个方面,为免重复考量将其排除;“死亡率或疾病进展率”与关键要素重合,将其排除;由于BIA主要研究医保纳入或移除某种健康干预措施对医保资金池的经济影响,“重新部署资源的概率”对BIA质量评估的意义不大,故将其排除; “BIA结合CEA”考量的是BIA与药物经济学联合评价健康干预措施是否适宜进入医保,需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具有普适性,且对BIA本身研究的意义不大,因此将其排除。

3.2.2 辅助要素的最终确定 最终确定的辅助要素共有23个,按照辅助要素在BIA研究中发挥的功能作用,可将其划分为标题&摘要、研究背景、分析框架、结果呈现以及其他五大数据块,具体见表2。

3.3 辅助要素的评价

3.3.1 辅助要素评价方式的确定 根据专家访谈结果,笔者认为辅助要素对BIA研究的整体质量并无关键性的影响,因此对辅助要素的评价不宜用基于“木桶效应”原理的方式,而应采取定性或半定量评价的方法进行整体评价。

经专家讨论深入区分BIA要素的类别,本文将辅助要素分为A类和B类,分类原则在于要素是否存在质量等级差异。对不同类别的辅助要素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尽可能对BIA整体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细化,使其能够提高BIA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A类辅助要素较复杂,简单判断“有”/“无”不能准确反映其质量水平,因此本文参考目前常用评分量表[12]对其进行0~4等级的打分,以区分不同质量等级:对“未提及”“提及但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评价等级进行等距评分,即相邻评价等级间评分间隔为1分;不同评价等级转换为权重后依然等距。具体来说,0分对应“未提及或提及但完全不符合”,例如对于“病理学介绍”,BIA研究中没有涉及到该要素,或者虽涉及到该要素,但所阐述的具体内容与现实完全不符,则此项为0分;1分对应“仅提及但缺乏具体阐述”,例如BIA研究对于“研究年限”仅提及但没有对其选择依据进行解释,则此项为1分;2分对应“基本不符合”,例如BIA研究对“流行病学信息”进行了介绍但未包含全部目标人群,则此项为2分;3分对应“基本符合”,例如BIA研究对于“社会学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则此项为3分;4分对应“完全符合”,例如BIA研究对“敏感性分析”进行了科学完整的呈现,参数选择合理,对各参数的变动范围亦给出了具体依据,则此项为4分。B类辅助要素为构成BIA研究的组成要素,但不存在质量等级差异,因此以简单的0/1评分即可准确地体现其质量。例如“模型的附加”,其评价结果仅为“附加”或“未附加”,因此仅需对此类辅助要素进行定性评价。A类和B类辅助要素质量评分标准详见表3、表4(注:表中冒号后指要素质量评分标准/依据)。

3.3.2 辅助要素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现有药物经济性研究量表中使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AHP)[13],以非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各辅助要素赋予权重,再将各辅助要素的定量或定性评分乘以各自权重的总和即得到BIA研究质量的附加分值。具体公式为:SBIA附加=   Σ(Fi×Wi)。其中SBIA附加为辅助要素總评分加和所得的附加分;i为1~23个辅助要素序号,Fi表示第i个辅助要素的评分,Wi表示第i个辅助要素的相应权重。所有数据收集与处理均经Yaahp 12.0软件实现。

由Yaahp 12.0软件直接处理得到一级、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其中一级指标指辅助要素被划分成的标题&摘要、研究背景、分析框架、结果呈现、其他数据块,二级指标指具体辅助要素。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展示辅助要素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与一级指标类似,故略过),标题&摘要、研究背景、分析框架、结果呈现、其他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185 7、0.130 7、0.367 1、0.249 4、0.067 1,详见表5(注:表中数据为专家评分计算矩阵)。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具体辅助要素权重赋值,结果见表6(注:表中二级指标权重是相对于一级指标权重为1时的权重。以“A标题&摘要”数据块为例,数据块权重为0.185 7,A1以A为对照,二级指标权重为0.489 8,A2二级指标权重为0.510 2,A1+A2=1)。

4 BIA研究质量评价分值确定

BIA研究质量评价分值由关键要素分值和辅助要素分值两部分组成,由于关键要素质量对BIA研究结果导向性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将其评分称为基础分,将辅助要素质量评分称为附加分[13]。

4.1 专家访谈法确定基础分与附加分的权重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确定基础分与附加分的结合方式为分别对两者赋予权重后加和,专家权重赋值结果显示基础分权重为0.67,附加分权重为0.33,详见表7。

将基础分和附加分分别乘以各自权重后相加,即得到BIA总体的评分值(SBIA总):SBIA总=SBIA基础×0.67+SBIA附加×0.33。

4.2 BIA研究质量评价总表的确定

至此,BIA研究质量评价体系已初步制定完成。本文根据要素的不同特征,设计了4种评价标准,分别为关键要素整体评价标准、关键要素数据来源评价标准、A类辅助要素定量评价标准、B类辅助要素定量评价标准。BIA研究质量评价总表见图2。

BIA研究质量整体评价总分计算公式为:SBIA总=min{a,b,c}×0.67+Σ(Fi×Wi)×0.33。

5 讨论

本文旨在为医保BIA研究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以提高BIA研究结果的合理性与可信度,更好地为医保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不同类型的要素对BIA研究的意义不尽相同[16-17],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即关键要素和辅助要素,辅助要素又分为A类辅助要素和B类辅助要素;根据各自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得出BIA研究质量的基本分和附加分;并将这两部分的得分进行权重处理后加和,确定BIA质量的总体得分。

BIA研究质量主要受所使用数据质量的影响。其中关键要素体系(目标人群、市场情景和治疗成本)的质量对BIA研究结果质量具有“木桶效应”,即其中任一关键要素质量较差,均会导致BIA最终研究结果的可靠度降低。该三大关键要素体系共包括14个关键要素,通过对该14个关键要素的质量进行整体评价与数据来源评价,可确定每个关键要素的质量评分。并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取其中的关键要素最低分值作为BIA研究质量的基础分值。

另一方面,辅助要素对BIA研究整体质量的影响亦不可忽视。本文构建的辅助要素体系共有23个,包括研究角度、研究时限、研究模型等。通过对这23个辅助要素的定量或定性评分和相对权重赋值,可确定BIA研究质量的附加分值。基础分值和附加分值结合即得到BIA研究质量的总体分值,从而形成了BIA评价体系。

但目前而言,本文可能还存在以下不足:在方法上,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所得结果依然可能存在定性研究导致的主观偏倚,如受层次分析法本身的局限性影响,辅助要素质量评价的权重赋值可能受评价者对BIA要素了解程度的影响。在内容上,在文献检索过程中可能遗漏部分文献信息,且目前已有BIA质量评价的研究内容较少,对本文所构建的BIA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形成有效支撑与检验。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建的是一种全新的质量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医保药品谈判所提交的BIA研究质量。但其在实际的运用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稳健性尚未得到验证优化,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 1 ] 邵蓉,席晓宇,裴佩,等.日本药品费用控制的措施与借鉴[J].中国医疗保险,2020(1):78-80.

[ 2 ] 顾佳慧,柳鹏程.浅析药物经济学评价与医疗保险预算影响分析的差异[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8,13(3):40-44.

[ 3 ] 柳鹏程,顾佳慧,白铭钰,等.中美两国医保预算影响分析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估[J].中国药房,2019,30(12):1684- 1691.

[ 4 ] VOOREN K,DURANTI S,CURTO  A,et al. A critical systematic review of budget impact analyses on drugs in the EU countries[J]. Applied Health Economics and Health Policy,2014,12(1):33-40.

[ 5 ] 马爱霞,钱焊森,张籍元,等.中国与加拿大预算影响分析研究的研究质量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7,17(10):1231-1236.

[ 6 ] 柳鹏程,江欣悦,李灿,等.浅析医保谈判准入中预算影响分析相关研究所需数据及处理方法[J].中国医疗保险,2020(5):57-62.

[ 7 ] 柳鹏程,方刚,王敏娇,等.基于关键数据要素的医疗保险预算影响分析質量评价体系[J].卫生经济研究,2020,37(7):22-25.

[ 8 ] 郑慧.从“木桶原理”说开去[J].江南论坛,1994,1(3):48.

[ 9 ] 杜丽霞.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2015 (12):128.

[10] SULLIVAN SD,MAUSKOPF JA,AUGUSTOVSKI F, et al. Budget impact analysis: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report of the ISPOR 2012 budget impact analysis good practice Ⅱ task force[J]. Value in Health,2014,17(1):5-14.

[11] MARSHALL DA,DOUGLAS PR,DRUMMOND MF, et al.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pharmaceutical budget impact analyses for submission to public drug plans in Canada[J]. Pharmacoeconomics,2008,26(6):477-495.

[12] ORLEWSKA E,MIERZEJEWSKI P. Proposal of Polish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financial analysis and their comparison to existing guidance on budget impact in other countries[J]. Value in Health,2004,7(1):1-10.

[13] 郭金玉,张忠彬,孙庆云.层次分析法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5):148-153.

[14] MAUSKOPF J,EARNSHAW S.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US budget-impact models for new drugs[J]. Pharmacoeconomics,2016,34(11):1111-1131.

[15] NEYT M,CLEEMPUT I,SANDE SVD,et al. Belgian guidelines for budget impact analyses[J]. Acta Clinica Belgica,2015,70(3):175-180.

[16] GHABRI S,AUTIN E,POULLIE AI,et al. The French national authority for health (HAS) guidelines for conducting budget impact analyses (BIA)[J]. Pharmacoeconomics,2018,36(4):407-417.

[17] 高海亮,盧颖,姜婷婷,等.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质量评价指南[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14(2):18-28.

(收稿日期:2020-06-28 修回日期:2020-08-01)

(编辑:刘明伟)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印度医疗体系的现状

自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建立了几乎免费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国民健康花费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政府支出。1949年印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只要不是大病,无论是谁都可以接受免费医疗。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自己也需要负担一部分费用。对于急诊病人,他们采取的政策是先看病,后交钱。

据统计,印度全国现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

2.7万个诊疗所。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在印度看来,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实施商业化、市场化运作,会违背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破坏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安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的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这种公立、私立医院并存的现象使得印度的富人和穷人病患者各有所依。

近10年来,印度的私人医疗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整个医疗行业支出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4%,其中有将近20%出自政府投入的公共卫生部门,另外都出自私营的健康及医疗行业。由于政府鼓励私人医疗行业的发展,印度的私营医疗服务业以其出色的医疗技术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很多外国企业已经利用印度训练良好、会讲英语的低成本劳动力,将其与医疗相关的服务外包到印度。这类服务包括x射线和血液分析、远距离诊断等业务。

印度公立医院尽管存在资金短缺和条件较差等问题,但它们对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宁愿背着巨额的财政负担也要维持这些医院的运转。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

度政府就制定了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三级医疗保健网络的宏伟目标。这一网络包括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和社区保健中心三部分,免费向广大穷人提供医疗服务。免费项目包括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治疗费、急诊抢救的一切费用,甚至还有住院病人的伙食费,但不包括药费。2004年,印度政府还宣布,今后10年内将斥资9000亿卢比,用于医疗设施基础建设和购买医疗卫生器械,确保未来10年印度各大医院的医生和床位数量增加一倍,护理人员增加两倍。

从2005年开始,印度着手进行了一项更大规模的“全国农村健康计划”,以加强印度农村地区,尤其是那些落后地区的医疗体系。他们正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原有医院进行现代化改造、对医生和护士进行培训等方面。在这项计划中,届时将会有14.5万个乡镇健康中心、

2.3万个地区健康中心以及3222个大型健康中心来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医疗服务。在这些政府医院体系中,病人都可以免费得到医生的诊疗以及基本的常用药,即便遇到重大疾病需要输血或手术,患者也只需要负担其中的5%左右。如果病人生活在规定的贫困线以下地区,他还可以动用“全国健康优惠基金”来得到全免费的治疗。

政府采取的措施

印度政府为了确保其医疗系统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1、合理利用政府投入,积极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印度政府2005—2006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并不算多。但印度政府把有限的投入公平地配置到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地方,也就是说,在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上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一点至关重要。据今年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行榜显示,印度在全世界居第43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在未来三到四年里,印度政府对医疗体系的投入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部门的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2、帮助弱势群体,使他们看病基本上不花钱。印度的农村医疗网络很健全,占印度人口72%左右的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1996年以后,政府推出了社区

医疗中心的规划,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个中心约设30张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化验室和基本检查设备等。社区卫生中心无法处置的病人一般都送往设施较好、医护人员齐备的地区医院。农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从村里的小诊所或卫生中心便可以拿到阿司匹林这样的常用药。一个地区通常有2到3所这样的医院。印度农村的医疗体系既减轻了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平。

3、对私立医院实行严格的监管。私立医院在印度医疗体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对这些私营医院有严格的监管,如项目的审批、诊疗费管理和医药费管理等等,以便让全国医疗的整体费用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4、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印度政府积极鼓励发展私立医院,使他们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由于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其条件比私立医院要差得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私立医院。例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另外,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就是这个原因。

5、积极探索建立医疗互助保险体系。近年来,为保障广大农村人口的健康安全,印度一些地区的行业联合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始行动起来,针对发病率较低但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风险,积极介入农村医保,牵头帮助农民投保,走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的一条新路。如在部分地区,政府要求一些医学院及医学研究机构与当地村民合作。这些村民每年缴纳365卢比,政府再给予200卢比的补贴,让他们组成医疗互助保险体系,这可以让村民们能够负担起大约3万到4万卢比的治疗花费,承受像一般性手术治疗等规模的疾病风险。与此同时,各种私立医院竞相发展,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甚至欧美一些国家的病人都到印度的私立医院就医,这些医院闯出了一条国际市场化的道路。

6、努力改进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目前,印度政府正在增加公共投入,并且尽可能地让医疗保险政策成为一项强制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对一部分医疗行业进行补贴,尽可能避免出现百姓因为贫富差距而无法看病的情况。即使你没钱,只要你去任何一家政府医院,医生就必须给你诊治,这是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一、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构架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与此同时,针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缺陷,逐步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并针对弱势群体建立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尽管目前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覆盖农村居民,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或新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上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标志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统一的医疗保障管理系统基本建立;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基本平稳;医疗保险的保障机制基本得到发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首先,它对促进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作用。在一亿多参保人员中,65%是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二是促进了参保人员的就医方式和医疗消费观的转变,参保人员比过去有了更多的就医选择权。三是推进了医疗服务和药品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健康发展。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等管理措施加强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促使其提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服务;四是抑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势头。据统计,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年增长率分别为25.0%和23.7%,2001年分SU降低为9%和5%.

(二)各种类型的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因此,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除了国家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各地还摸索出多种形式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模式。如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运作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的补充医疗保险;由工会组织经办的职工互助保险等。

(三)医疗救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员工正式就业的工作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作为参保单元;二是缴纳保险费与享受待遇相联系。它将没有在正规部门就业的人口和没有能力缴费的单位的职工排除在现行制度之外,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人属于低收入或没有收入的弱势群体。因此,针对医疗保险制度性缺陷,一些城市纷纷出台了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制度。以北京市为例,2001年12月,北京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主要内容是对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用予以减免。

综上所述,经过5年的改革和建设,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体制转轨和機制转换。在体制上,完成了从原来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福利型向社会医疗保险型的转轨;同时,在新制度下,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费用分担,医疗服务竞争(定点医院),费用控制(结算方式)以及社会化管理等新的运行机制。在制度层面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商业医疗保险和职工互助保险)为补充,以社会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医疗保险制度评估

尽管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还不尽人意。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制度,特别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理清今后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思路。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一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2001年)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

从结构上看,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还包括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的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非正式就业(灵活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以及农民还没有被制度所覆盖。

总体来说,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还是相当有限的,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200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已经达到4700多亿元,其中居民个人支出近2900亿元占其61%,说明能够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还是少数人。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主要是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的性质是非盈利的和福利性的,其经费基本上来源于财政或企业(单位)拨款,医院的其他日常性成本则通过医疗服务的收费来补偿,因此,医院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也不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人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除了要面临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和医疗技术的提高等自然原因带来的费用压力外,还要承受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所带来的考验。不少实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医疗统筹基金人不敷出的局面,这对于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

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以来,政府投人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1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因。

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比例为: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收入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纳本人工资收入的2%左右(具体缴纳比例,不同省区有所不同)。由于没有医疗基金的积累和沉淀。对于在实行新制度时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医疗保险资金就构成一笔“隐性债务”。在没有其他渠道的资金解决老人医疗保险“隐形债务”的前提下,仅靠在职职工缴费来负担自己和已经退休老人的医疗费用,必将使医疗保险基金的压力增大。这也是造成不少地区医保基金年年超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也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保险基金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患慢性病率都要远远高于中青年人,而供给医疗保险基金来源的在业劳动人口所占的比例却在减少。其结果是“医保基金短缺,每个在职职工所要承担的医疗保险责任越来越大。”医保基金筹集的有限性和医疗需求的相对无限性,是医疗保险运行的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在今天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的背景下更加突出。

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三、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构想

我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逐步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导向应该是公平性和普遍性;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障。而实现公平性的关键措施就是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网络的设置来覆盖所有的社会成员,并满足他们不同的医疗需求。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当今世界,健康已经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在医疗保障领域,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已成为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还不可能是全民统一的制度,但是建立适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目的是保障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平稳运行了5年多,覆盖面在逐步扩大。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来说,它的参保对象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但不少企业由于经营困难,缴不起保费,致使这些企业难以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所覆盖。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紧要对策就是做到“应保尽保”,让制度外的职工也能进入制度的范围。针对困难企业目前参保难的状况,应对现行政策做出某些调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将这些企业纳入到社会保险体系中来。基本医疗保险要确保覆盖所有的职工,并使职工能够切实得到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医疗待遇。

应加快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妥善解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费用负担。使参保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一旦发生大额医疗费用时,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途径得到补偿。补充医疗保险可以有多种形式,但利用市场的优势(商业保险)来经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针对灵活就业这种新的就业形式,政府应该建立特殊的医疗保障制度。对灵活就业者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具体来说,在参保方式、缴费办法、待遇给付、基金管理和服务等方面都要有不同的安排。

发展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对于弱势群体中没有工作或失去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如残疾人)就医,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使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能够得到享有健康的权利;不致因贫困而放弃这一基本需求。

尽快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形成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体系。据调查,“全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占农村贫困户的比例已经达到35%左右,每年大约有1305万农村人口面临因生病而倾家荡产的危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特殊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村人口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所构成。在这个医疗保障网络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和保障。

(二)未来发展目标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近期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在全国农村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我国还不可能用“一个”制度覆盖所有的人口。因此,医疗保障体系必然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合。尽管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医疗保险待遇也有所差异,但却可以在现有条件下,做到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生疾病,尤其是身患重病时有所依靠和指望。因此,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我国短时期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最佳选择。

从长期来看,建立全民健康保险制度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最终发展目标。如前所述,“健康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对健康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每一个公民,无论其职业、地位、年龄、性别、出生地等有何不同,但医疗服务和保障的需求是同样的。当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整个社会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入的时候,我国就有条件建立起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四、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

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光靠中央财政拨款。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的服务上面。

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医疗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种筹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共同编制社会保障安全网;对于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出资的标准,即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每年补助10元。关键的问题是政府应切实覆行职责。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

(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

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第三,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杜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

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

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人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瓯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为此,应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的经营范围,对于社会保险管辖范围的,商业保险不应插手;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领域,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也不应干预。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六)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医疗卫生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2010年业余护理本科班李晓敏

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增加农民福利,保障公民权益意义重大。我国的医疗制度基本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下面通过结合从化市医疗保障的基本情况,主要谈谈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与不足及以后改进的策施。

我国的医疗制度改革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全国大部分地区(98%)都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中国医疗保障投入与世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总体不足的背景下,相对匮乏的医疗保障投入在中国城镇与农村之间分配又严重缺乏公平性。

据了解,从化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世纪

六、七十年代兴起,后来由于农村经济网站体制的改革等多方面的原因经历了“两起两落”,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合作医疗已淡出了他们的记忆。1998年,合作医疗重新复办,复办后只有村集体经济比较好的几个镇村得以落实,当时的街口镇、温泉镇和江埔镇被确立为试点镇,到2003年,从化参加合作医疗的只有7条村共10897人,只占应参加人口的2.62%.今年下降为6条村9373人,占应参加人口的2.25%。全面铺开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任重而紧迫。

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公共卫生投入严重偏向于城镇,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恶劣,疾病不仅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农村居民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农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形势紧迫。

一、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现状

由于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的支出基本上都是自己负担,一次大病,基本上就花掉了一个家庭一年甚至两年的总收入,所以在农村,只有家庭有人生大病,一般都要举债度日。

如果从医药支出占农户家庭支出的比重看,大病带来的负担就更令人担心了。对于一般农户来说,医药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平均在8.5%左右,而大病户的医药开支平均要占到家庭总支出的30%以上。大病户和非大病户的支出构成有很大差别。我国目前进入了老龄化时期,65岁以上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已超过7%,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21世纪中国老龄化有加剧的趋势。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中国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三级医疗网络濒临解体,乡镇卫生院1/3基本瘫痪,1/3仅能维持生计,1/3能够发展,农民抵御重大疾病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缺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至今,推进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覆盖了农村90%以上的农民,切实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对改善民生,增强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当前医疗体制改革意义重大。然而随着新农合的运行,

由于政策制度的原因,造成的缺陷及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现就我市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缺陷做如下剖析:

1、筹资存在的缺陷

新农合所筹集到的资金,虽以各级财政匹配补助的资金为主,同时逐年提高,但由于农民个人筹资的部分也相应逐年提高(从每人每年10元到20元,30元,乃至50元)对部分困难群众来说,经济上仍是一大负担。

另外,新农合政策一方面强调农民自愿参合;一方面又强调参合率的提升,引导农民要有互助共济的理念,因此在选择参合与不参合的问题上,多具有逆向选择的倾向,尤其是青壮年者,多数不愿缴纳参合金,有的农户甚至只缴纳老人和孩子的参合金,因此参合率的提升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每年的筹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镇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就会自己出资垫支,然后设法再通过村委或卫生院,将自己垫支的资金返回,这就造成村级门诊统筹资金的不规范使用。

2、垫付制存在的缺陷及给监管带来的困难。

新农合实行垫付制,即是参合患者就医所产生的医疗费用,按新农合方案的补偿比例,患者只交自付部分,其余补偿的部分由医疗机构垫付,通过合管中心审核后返还医疗机构,这种付费方式极大地方便了参合患者,确实起到了便民利民的作用。但同时也给医疗机构提供了可操作和可利用的空间和时间,给监管造成很大的困难。医疗机构重复收费、分解收费、自立项目收费与乱收费等,甚至有不法之徒收购合医证,医患勾结,编造假病历进行报销,套骗新农合资金,其手段隐蔽,金额较大。在常规审核督查中很难察觉这些违规行为,这就给新农合资金的监管带来很大的困难。

3、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内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对其中资质不够的,投入不足的,服务能力差,管理混乱的医疗机构应严加管理。而这些机构的目的性很强,都是向着新农合资金,医保资金而来,利用其灵活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采取延长住院天数、小病大治、诱导患者进行医疗消费,与部分不法分子合谋勾结、编制假病历,套骗农合资金。在打击不力的情况下,这些现象有愈演愈烈之趋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此应加强监管,尤其对医疗机构审批之后的跟踪监管应予加强。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些建议

1、努力降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成本

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是制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顺利运行的诸多难点之一,建议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这些医疗机构严格遵守有关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纪律,遏止大处方、乱检查现象;制定按病种医疗费限费制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失控现象 在各级筹资额度逐步加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取消参合人员个人筹资的部分,实现全民参合参保,不再开展普通门诊费用的补偿,普通门诊可由市场自由调节。只开展住院病种的住院费用及慢性病种门诊费用的补助,重点提高重大疾病的补助标准。采取行政措施,强制参合,可避免一户一人参合,多人享受的现象;

2、进一步完善补偿报销运行管理机制

在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切实解决“报销难”的问题,取信于民;同时,在确保“收支平衡,确保支付”的前提下,适时调整和优化补助方案,减少资金沉淀,尽力提高对大病和医药费花费较多的特殊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农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让农民真心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力。

3、上级财政应加大支持力度

从理论上说农村医疗属于外溢性的公共品,需要各级政府共同提供。上级财政应充分考虑县级财政的实际困难,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配套资金以外的其他资金,如新建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宣传经费、设备购置与维护、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等,也一样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顺利运行。

上一篇:农村医疗卫生论文下一篇:农村医疗救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