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2023-09-16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们县城里的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提得响,课程标准在教研活动中也常常被提起,但教学质量更是领导和老师所重视的。素质教育到了我们高中实施起来更有难度,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强,而课程标准也提得多,我们一线教师有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语文是基础性课程,除了和考试有关的做题,语文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更有着工具性的作用。除了考大学,我们更要把语文学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与生活联系起来,毕竟在我们这样的二类高中,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校生活的终点。他们将从我们的学校出去后,会直接走进社会,走进工作。我们为这类学生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是什么?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应用文,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注意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有感而发,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但学生底子薄,写作文时功利性比较强,很难看到几篇佳作,作文的确是件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疼的事。我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通过暑假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提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数学属于全体大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与者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要改变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的做法,不能再以课程知识的拥有者和权威自居。应将“教程”转变为“学程”,将“知识施与”转变为“教育交往”。教师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既不视学生为承纳知识的容器,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应具有民主理念与生本理念。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在课程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以生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理念。

二、不断实践,转变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考试压力的影响,我们在贯彻新课程上面可能或多或少打些折扣,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只有不断实践,努力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应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建构他们的知识,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如: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还有如: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突出激励机制。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

学生的潜能,要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与形成性,引导学生不仅求“知”,更要求“德”,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要以自己其独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要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放飞生命的灵思和才情。

四、 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现行初中教材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有许多遗留的内容,如韦达定理、分母有理化、十字相乘法以及三角形四心问题等,而这些内容是我门在高中阶段必须用到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内容应如何处理?应该安排何时补充这些内容比较合适?是放在所有新课之前单独讲授还是在讲授有关内容时穿插进来?这些都是在新高一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碰到的问题。

(二)关于新教材该如何把握难度的问题。新课标实施不久,对新教材的了解和把握还有所欠缺,课程内容要求高,难点集中,习题配置较少;信息技术要求太高,师生负担较重。加上对应的参考资料比较缺乏,现存的资料对教材难度的把握不甚明确,如新旧教材中对于函数定义域和值域这块内容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教学和考试中的难度的确定的尺度不易把握。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推理论证、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方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专家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课改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言之,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20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一、对《物理课程标准》领会:

《物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物理学本质观。在内容标准部分增加许多社会需要、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物理内容,增加许多与社会、生活、科技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物理的研究是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这种研究所采用的手段是实验,因为人类只有掌握了宇宙法则、物质世界的最一般的运动规律,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遵循规律办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这一点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高中学生物理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其价值定位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发展应该包括的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隐含着教师不仅是教材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帮助教师树立“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观念进而加强对教材的优化整合。《物理课程标准》用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的课程理念进行全面设计,体现生活物理、社会物理、科技物理、人文物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

1 学习结果,对某部分知识的学习要求是采取一系列主动式行为描述方式。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到:

1、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生,一个活生生的人。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学生以学习为主,这种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而不是教师的强行灌输。此次课程改革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的促进者。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

2 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2)教师是教育的科研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教师是教学中的服务员。

教师要转变角色,由领导者变为服务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摆出教学过程领导者的姿态,课堂上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学习要达到怎样的程度等,主要由老师说了算,容不得学生商量。这样,难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就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消极情绪埋下了种子。这将是课堂教学的最大转变,是教学的创新,由此会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导”,使自己由课堂教学过程的领导者转变为服务员。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目的改变为学习目标,把“为什么学”转变为“我学什么”,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它表现为引导学生以探究性的方式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过程的指引,帮助学生分析采用不

3 同程序、不同步骤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开展概念的教学时,为学生认识物理现象提供现象发生的条件,为现象表现出规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等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的帮助指引,真正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服务作用。

(4)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以探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

4 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 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于常规,学生自主参与,创造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活动。它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具有综合功能。

通过探究创新过程,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了科学的方法,体验探究、创新成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兴趣,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2005-5-25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本文在揭示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的基础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信息文化教育的内容作了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过去信息技术课程只注重知识与技术教育,而忽视信息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文化,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等思想。那么究竟什么“文化”、什么是“信息文化”呢?

一、文 化

当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尚没有统一,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一句中“文化”的含义是指知识,而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句中“文化”的含义是社会传统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文化科学知识等。在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也不统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一)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3.文化是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4.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评析西方流行的l60多种关于文比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其在造器物种的体现;文化的核小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观念,尤其是其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这一定义认为文化包括:(1)人类行为模式,包括心理活动和肢体行动;(2)知识体系,用符号系统表达和传递的知识.例如物理学科的知识、化学学科知识等;(3)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如生产生活工具和环境等;(4)传统的价值观念。

(二)我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3.《辞海》:“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合。”

(三)文化的形态与内涵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它包括生产工具、产品和人化的生产生活环境。物质产品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例如农业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耕工具,工业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动力工具,当今信息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工具。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知识(生产力)和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规范人类行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以及人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当今信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规范人类信息行为的价值观念、信息行为准则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生产生活的方式。

二、信息文化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其具体形态与内涵包括:

(一)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

1.信息化环境,主要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物化环境。信息化环境主要由各种信息技术系统(硬件和软件)构成,它是物化信息文化的主要标志。例如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与接收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等,都属于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

2.信息产业,主要是从事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相关的产业,例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网站开发、信息材料开发等部门。

(二)精神形态的信息文化

1.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指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2.信息行为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行为的价值评判体系,起到一种行为取向的作用。积极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个体在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需要,理性地选择信息技术,主动地创造、寻求、评价和利用信息。

3.信息行为的准则,主要指规范信息行为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内在准则),它对人的信息行为起到一种约束作用。

4.信息行为的模式,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方法。例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行政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商务活动模式(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学习模式(电子学习)等都属于信息行为的模式。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感受社会信息化进程,认识信息化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文化程度的高低,不是用他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和拥有的信息化产品来衡量,而是用他对其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产品的认识程度来衡量。为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信息高速公路、校园网的构成、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了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智能住宅系统等);了解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如网站资源、电子书刊、数字电视、计算机动画作品等);了解国内外信息产业状况等。

(二)能够理解与应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属于信息文化中的文化知识,是信息文化的基础。根据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发展的成果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文化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通用技术。

(三)能够遵守信息行为的法规和道德规范

法规是规定学生信息行为的外在约束力量,是维护信息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信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当前各种关于信息行为的法规。例如,我国政府颁布的《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都属于信息行为法规。

道德规范是支配学生信息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行为的道德规范一般是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共同利益的行为准则。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为了共同维护网络世界的安全、健康和有序,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规范。例如,及时地回复有关请求帮助的信件和留言、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大家共享、真诚地善待网友等都属于网络道德的内容。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属于一种道德规范,它的具体内容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与一般的社会道德一样,信息行为的道德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衡量信息行为的道德标准主要有两条:(1)信息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健康和有序地发展;(2)信息行为是否有益于他人。

(四)接受与养成信息行为模式

信息行为模式是信息社会中群体开展信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通用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是信息社会中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条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接受并逐步养成下列基本的信息行为模式:(1)阅读行为模式——多媒体阅读;(2)写作行为模式——计算机文字处理;(3)信息表达模式——多媒体信息处理;(4)学习行为模式 电子化学习;(5)人际交往模式——网络通讯;(6)生活行为模式——网上生活;(7)信息收集模式——网上信息检索。

(五)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价值观

信息行为的价值观是控制信息行为的哲学观念,是信息文化的灵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主要包括:(1)对信息作用的认识;(2)对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3)对信息行为模式的价值判断;(4)对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评判。

四、《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解释说明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内容。这里的信息文化包括:(1)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价值判断);(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行为法规和道德规范。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广泛的合作,以便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大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与交流。养成遵守法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协调兆鞯钠返拢ü菇】档男畔⑽幕!犊纬瘫曜肌吩凇翱纬躺杓扑悸贰辈糠钟小案惺懿⑷鲜兜鼻吧缁嵝畔⑽幕男翁捌淠诤菇ㄓ肷缁岱⒄瓜嗍视Φ募壑倒酆驮鹑胃小钡哪谌荩凇笆凳┙ㄒ椤辈糠钟小吧杓朴胙难啊⑸钕嗍视Φ男畔⑽幕肪场钡哪谌荨U饫锏摹靶畔⑽幕笔枪阋宓奈幕拍睿ㄎ镏市翁途裥翁街治幕U庑┗暗木咛搴逦和ü髦痔逖榛疃惺苄畔⒓际醴⒄沟那榭觯鲜缎畔⑸缁嶂械男畔⒓际跎枋┖突肪诚肿从敕⒄骨魇疲鲜度擞胄畔⒒肪车墓叵担芄槐缰さ厝鲜逗陀τ眯畔⒓际酰辉谟τ眯畔⒓际踅饩鑫侍夂屯瓿扇挝窆讨校逖樾畔⒓际跤肴说墓叵?辅人律、拟人律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和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信息技术创新的情感,逐渐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行为模式,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道德观念。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有“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的内容。所谓的“信息技术中的文化内涵”就是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对生产、生活、学习的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行为模式)。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为: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改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强大作用,体验人与信息技术的协调而完美的关系,进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新课程标准——初中英语》试题

单位 学号 姓名

一、判断题(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或“х”,每题2分,共20分)

1、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十分重要,是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首要任务( )

2、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

3、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

4、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

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 )

5、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

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思想,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

6、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

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

7、现在的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以语言知识的学习为主,重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和书面考试的成绩。()

8、课程目标级别完全等同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 )

9、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三方面的内容。

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 )

10、在某些教材中,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进行写作训练等等。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

共20分)

1、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 " ( ) " 为主要内容

A.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B.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能做什么 D.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2、在英语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是:( )

A.把情感态度的发展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是 B.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教师要尽可能把情感态度的讨论渗透到外语学习过程之中

D.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从事这些活动必须与他人合作

3、()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

基础上。

A.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B.文化交际能力

C.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D.终身学习能力

4、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革评价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倡( )方式。

A.终结性评价 B.过程性评价 C.综合性评价 D.标准化考试

5、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

A.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C.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D.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6、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是()

A.文化导入 B.利用本国文化 C.了解异国文化 D.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

基础上。

A.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B.文化交际能力

C.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D.终身学习能力

8、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 )

A.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B.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C.使学

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D.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9、教师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统计方法,除了对于考试分数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计算之外,将它们合理应用在教学研究中,例如,调查不同教法、不同材料等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等等,从而更好地理解(),

把语言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A.言语规律 B.语言发展的规律 C.语言学习的规律 D.语言教学的规律

10、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

A.需要转变思想,端正对教材的认识 B.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C.采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活动灵活多样的教材

D.更好地认识教材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分析(35分)

下面是关于外研社新标准初一年级下册Module 4 Life in the future. Unit 1 Everyone will study at home. 的教学设计,请根据新课程理念分析该教学设计中包括教学设计的结构、设计理念、语言表述的

准确性、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合理之处及不当之处,并修改你认为不妥之处。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外研社新标准初一下册第四模块第一单元,本单元的语言目标是 “to understand

conversations about future life; to process information of future life in the listening material; to talk about the prospect of one’s own school”,学习一般将来时: will + 动词原型。本单元是以学校为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想象导入将来时态,使语言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十二三岁的中学生富于幻想,鼓励他们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未来学校,也许是他们

心中期望的学校,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本单元以“讨论未来的学校”为主要内容,通过听、说两种形式使学生能听懂谈论未来的简短对话,

能判断未来事实,能用will来表达自己的想象。

2.教学目标

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细化:

(1)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词汇cable TV, calculator, cell phone, chalk, Internet, satellite,

everyone, no one和句型 will + 动词原形

(2) 能力目标:在语言输入的同时完成语言输出,在听说中提高语言技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包括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能听懂谈论

未来的简短对话,能判断未来事实,能用will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想象,并能向同学们描述自己对未来的

设想,如对未来学校的设想。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

(4) 文化意识:高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能注意民族文化的传承。

(5) 多元评价:初中生很在乎他人的评价,自我意识却不断增强。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在给出恰当公正的评价同时,增强英语学习

的自信心和兴趣。主要采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口头评价方式。

3.教学策略:(1) 开放式教学策略。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带学生进入广阔的知识天地。(2) 兴趣激发策略。只有让学生真正有了参与的欲望,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3) 任务型活动策略。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往往有良好的效果。(4) 循序渐进和尊重差异策略。由简到繁,由难及易,为有困

难的学生搭好梯子,让有能力的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

4.学习策略:(1) 有信心,热情地参与课堂上各种活动:能听懂本单元听力的内容和含义,训练学生细节辨认能力,培养学生细节听力技巧。(2) 合作学习,任务要求要明确。学会收集,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评价。注意学习方法,及时提问并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他人之长处,学习沟通技巧。(3) 课前能作延伸学习,如:小组成员共同查找一下学校中常见事物的英

文名称,并设想在未来的学校会见到的东西。

5.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同时辅助多媒体教学。用音乐,图片使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为学生运用

英语进行交际创设情景,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的多向交流。

6.教学重点

(1) 重点词汇cable TV, calculator, cell phone, chalk, Internet, satellite, everyone, no one

(2) 听懂并使用一般将来时来表达自己想要做的事

7.教学难点:一般将来时态的理解和运用。

8.学习任务:(1) 课前任务:了解学校用品的名称。(2) 中心任务:学生能够用will表达对自己的设想。(3) 可操作性任务链:任务①听对话,完成表格。任务②读对话,选择合适的回答。任务③能够根据对话的内容,小组进行问答。(4) 拓展任务:运用will谈论十年后我们学校的情景。(5) 课后研究性

任务:运用will 描述自己对未来的设想。

9.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Step 1 Lead-in (Activities 1 and 2) 10’

1. Listen to a song “Top of the world”. 3’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设计意图 First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a song “Top of the World”. 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After that, let the students tell me what they are feeling.

them? (Activity 1) 3’ 学习新课打下伏笔。 2. Look at the pictures. Which words can you use to describe 用猜谜游戏把学校中容易出现I will say, “OK. Just now, we listened to the song ‘Top of 的摆在学生面前,之后展示图片和单the World’, and now we feel very happy. If we think about something 象。以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解决在后面about the school in the future, we will also feel happy. This class 的词汇障碍,为听对话做准备。 let’s study something about the school in the future. Now let’

s play a guessing game.”

3. Work in pairs. Say what you use to study English. (Activity

2) 4’ 本活动呈开发性,使学生有很大度,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

I will give them three minutes to discuss in pairs what they 景知识词汇。

use to study. And then, each pair tells me the answer. But they mustn’t tell me the same things.

Step 2 Listening and reading (Activities 4, 5 and 6) 25’

1. Listen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s for Daming and Betty. 8’ First, ask four students to read the four sentences. And then, two exercises.

2. Listen and rea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each question. (Activities 5 and 6) 17’ 本活动是进行听力和口语训训练学生细节辨认能力,培listen to the dialogue between Daming and Betty carefully and finish 技巧。

听力信息的再处理,展示will的一Listen and read the dialogue. And then, finish the questions in 及回答。看似正误判断题,其实是pairs. Act the dialogue. Let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school they 的听力的同时对一般将来时态的一like in the future. In the end, have the students know how to use the 及其回答做了很好的展示。 Simple Future Tense by themselves.

Step 3 Speaking (Activity 8) (10’)

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what your school will be like in 10 years.

First, work in groups to draw a picture about the school in the 艺。 future.

四、请谈谈您现在参加的基于网络学习的远程研修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对初中英语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及不利之处,并提出您

的改进建议。可举例说明。(25分)

上一篇:平面设计课程下一篇: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