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范文

2024-04-18

智慧课堂范文第1篇

——探究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刘丽娟

师:《梁思成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两件事来表现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一是险攀应县木塔;二是保护日本奈良古城。我们首先来看“险攀应县木塔”一事,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对建筑文化的痴迷的?

生:“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古塔已非常破旧,被灰尘掩埋,然而梁思成却为此惊奇和兴奋,因为他清楚古塔的价值。这是梁思成求真、务实、敬业精神的体现,更反映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之情。

生:“梁思成第一个地往刹尖攀援。”“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 “古塔木板已经枯朽”,“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说明千年古塔经过风霜的洗礼、岁月的变迁,已经非常危险,但梁思成不顾个人生死安危,“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这写出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痴迷,他把古建筑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从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坚毅、执着、无畏的建筑学家的人格魅力。

生:作者认为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攀爬古塔,不是为了探险,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源于一种来自生命的热爱,是为了传承历史,宣扬文化。古建筑是他灵魂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若是古塔有知,必把梁思成视为知己了。

师:岁月的烟尘终究掩盖不住文化的光芒,应县木塔现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对痴迷古建筑、把古建筑视为灵魂的梁思成来说,一定会看作是历史给予他的最高荣誉了。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保护仇敌日本城市奈良的“惊人之举”了,同学们能就此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生:因为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因为“他知道,地球上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全人类。”所以,在民族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行为的战争年代,梁思成凭着他对古建筑的执着和痴迷,对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毅然为保护古城奈良奔走呼告。

生:梁思成不仅是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建筑学家,出于对建筑的热爱,出于对人类文化的历史和职业的责任感,梁思成才冷静下来,理智下来,做出了让美国军官困惑不解的“惊人之举”。

生:梁思成保护仇敌的古城,并不是不爱国,并不是不仇恨日本侵略者,而是“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超载了战争的结果。“保护日本奈良古城”这件事既可看做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痴迷,但更多体现的却是梁思成浓厚的历史责任感,这是梁思成人格魅力的

1 最光彩之处。

师:正是出于对古建筑文化发自生命的热爱,才使梁思成做出了平常人想不到,也做不出的“惊人之举”!梁思成是一位前无古人的真正的建筑学家!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正像梁思成的文化精神的历史丰碑吗?!

作者:刘丽娟

智慧课堂范文第2篇

一、积极投入硬件建设

学校按照江苏省一类标准,为五校区全面配置了班班通设备,电子白板、录播教室、交互式大屏、智慧黑板、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逐步更新配备。

为实现各校区内部高速互联互通,学校租用电信光缆,把五个校区组成了一个局域网,出口接入总带宽为1200兆的电信网,为学校智慧校园的软硬件系统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

二、不断完善智慧办公系统

学校目前通过钉钉软件对人、财、物、事进行全面管理,做到组织在线、沟通在线、协同在线。通过钉钉的校园管理、校园服务以及家校互通等功能,不断推进学校在智慧办公、智慧教学、智慧家校、智慧德育以及智慧物联方面的应用。

三、深入研究智慧课堂

自2014年开始,学校先后引进了三大智慧课堂系统,开展网络个性化学习研究。重新审视课堂,再塑智慧课堂教学文化,重新定义了学生角色、教师角色;重建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一是任务驱动型模式,二是主题探究模式;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智慧优化,学习内容从封闭到开放,学习方式从固化到自主,学习评价从滞后到及时,学习关系从单向到交互。

目前,学校在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支持儿童思维协同发展的智慧学习社区建设的研究”引领下,推进智慧课堂年级层面的应用研究。

四、全力助推教师发展

学校努力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提升教师的教育现代化水平。一是开辟了教师教研圈,供教师们发表教育教学见解,展开讨论。二是建立了课题管理平台,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并与市内外名师在网上取得联系,更大范围内获得专家支持。三是开发了教师成长档案系统,为教师专业化历程发展提供网络管理平台。

五、打造学生成长平台

学校为学生开发了书香网、班队主页、乐群少年宫三个网上实践活动空间,用于展示读书心得、班队活动、校本及班本课程等情况,积累学生个体和各个班级的发展历程数据。目前又利用钉钉的班级圈等功能展示学生的进步;通过钉钉校园宝学生评价系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方面量化学生的成长历程。

近年来,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课堂学习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多次在全国性的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不断开展片级、江阴市级、无锡市级的智慧课堂展示活动。2019年,实践成果还被推广到江苏省基础教育科研学术活动、江阴市政协视察信息化工作等活动中;《无锡日报》、无锡教育电视台对学校智慧教学作专题报道。

智慧课堂范文第3篇

幸福指数可以说是当下中国讨论最火爆的一个词汇之一。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一样,其自身所感受到的幸福感当然也就不一样。

《智慧引领幸福》是周国平从价值观角度叩问幸福的一本最新散文集。全书通过十一辑百十篇的文章幸福是一个价值观问题,结合哲学上对幸福的理解,加上自己的体悟,作者认为: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做到这两点就是好,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人们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有些人弄反了幸福与其他事情的重要性的顺序,于是乎做出南辕北辙的荒唐事。

很多人无法参透幸福的来源,所以他们将幸福定义为物质与欲望得到满足。而在精神方面的财富却是相当贫乏,价值理念的异化指导他们过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疲惫生活,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近乎疯狂,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与尊严。或许在表面上他们是风光的,但在其内心深处一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也可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被欲望蒙蔽了双眼,成了被欲望操控的行尸走肉,很多人忘记自己当初的理想与豪情,走着看似与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但实际却越来越远的路。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所以我们才能够在上亿年的历史长河中立足于生物界的顶端,我们为什么要具有思想?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类似于野兽般低级的欲望,那人又和野兽有何区别?我觉得我之所以具有思想,是为了让我们的满足于安逸,能为我们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一个途径从而更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探索幸福的路上,本书向读者分享了作者对生命、自然、财富、成功、友谊、快乐、爱、做人做事,甚至与幸福相对的孤独、苦难等主题的思考,倡导人们珍惜简单的平凡的生活,注重丰富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对于今天疲于生活、为名利所累的现代人,如同一股股清泉,抚慰着心灵,指引着人生方向。

个人认为获取幸福,生命的单纯只是一个前提条件,幸福的最终达成要看精神的感受,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主要指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儿,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意义上的成功才是能带来巨大幸福感的真成功。

二是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主要是指自我的充实。内在生活的丰富,爱的体验和能力,这些都是自己身上的快乐的源泉。

三是具有良好的灵魂品质,主要指善良高贵的品德,真诚的信仰。这是做人的最高的幸福。

幸福之难在于生命单纯之难和精神丰富之难。生命的单纯绝不是贫乏枯燥,它是指一种清晰明了的状态。要维持这种状态,需要人们对自己的生命,人生有一种透悟的认识。从精神的三个方面表现看,首先要有先天的禀赋和资质,另外还要凭后天的修养和提升,两全者少之又少。由此见,幸福的魅力并不在获取后的享受与满足,而在于追求道路上的期冀和愉悦。

如果世人都能真正做到清楚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

智慧课堂范文第4篇

这次公开课促使我自己思考,用什么的理念指引上好一节课。——其实点拨、引导之法我一直在使用的方法,但那只是具体做法,——整节课都以某种理念指引,偶尔想过却没有做过。这次公开课有明确要求,我选择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际使用了,学生也会不大习惯。这次公开课学生对此很不自然,课堂组织也难以连贯;再加上备课比平时要深,教学内容往往也就无法完成。安排的自主学习五个环节,仅实现了四个。一直认为语文课要依据每篇课文本身的特色来教,变幻多端才是美的。这次教学提醒我,虽说教无定法,但是教学要以一个理念来支撑,形成相对稳定成型的教学模式,而且这一模式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前我在这方面做得太少了,如果在教到退休,还没有自己的教学程式,课前都要思考用何种形式组织这一课,那是在太累了。因为备课的压力是其次,在初中教学中

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室应该是学堂。“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是很有道理的。合肥实验学校自育自学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感此,要抓紧学习实验学校的经验,学习魏书生等名家的语文教学经验,并且利用暑假,整理每篇课文的本色教学学案,尽快形成自己的教学规范和程式。

这些学习模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思考内化,结合眼前的实际,落实到现在的课堂上。

智慧课堂范文第5篇

培训总结

2018年4月17日—21日,我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了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组织《关于智慧课堂微课程及教育技术创新研修班》的培训,在为期四天的培训过程中,我受益匪浅。看到了我自身,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自身的业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也开始反思,现在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为什么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什么越来越不爱学习。通过这次培训,我也了解到一些教育的新名词,找到了一些教育的答案。

培训的第一天是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克明教授,给我们做名为《运用融合创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践》的理论讲座,通过这个理论讲座,我认识到了,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应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一门普通的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当前教育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探索、构建以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将“以学习者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探索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

例如1;互联网+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其核心特征是: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并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以培养出互联网时代的新人。

例如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求实现从教育专业质量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师生素养方面转变,从龙头发展向创新发展的转变。将首先从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的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

培训的后段是由桂林理工大学的专家负责——讲授新概念多媒体快捷技术体系,分为两部分:一是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制作(春/夏);二是APP速课微信课堂及精准教学(球/冬)。陈三明,博士、教授、硕导;桂林理工大学多媒体软件开发与运用研究所所长,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专家。在接下来的几天培训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陈三明教授的新概念多媒体快捷技术,通过学习使我感受良多,也提高了我们在制作课件上的水平。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不断的发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大趋势。但是许多一线教师害怕做多媒体课件、害怕做微课,当学校要求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许多一线教师和老教师,都有诸多的借口,推进现代教育技术难度很大;归结原因都是多媒体技术不熟,技术工具成了制约他们的拦路虎。而陈三明教授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制作(春/夏)的课程,就是解决许多一线教师和老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微课中遇到的问题。陈三明教授从一线教师天天使用的PPT入手,,然后提升一个层次,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称新概念 PPT 。通过一些软件工具,如PPT美化大师、好好字体、新时代指挥棒、PPT遥控器和一些图片视频编辑软件,让老师们过去的多媒体课件,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更加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是陈三明教授说的第一课堂(正课堂),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目光与专注。通过学习培训后,我觉得陈三明教师的第一课堂,是对我们,特别是乡镇中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重要。可以通过陈三明教授推荐和培训的软件工具,提升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水平,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除了第一课堂(正课堂),还有陈三明教授的第二课堂(课网)、移动课堂(PAD上APP微课)和翻转课堂(反课堂)四个教学空间,以知识的主线贯通了学生在四种不同空间的学习体验。把枯燥无味的软件讲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会,从知识故事中,学会软件,领悟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让我一直苦恼不堪。这次参加了新概念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让我从软件技术上找到了一些解决的办法,让我受益颇多。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这次培训的一些理念和软件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探索的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新哨中学 王志恒

上一篇:登记管理下一篇:房地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