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范文

2023-06-28

木兰诗教案范文第1篇

“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中国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 最早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来自于乐府民歌《木兰诗》。在《木兰诗》中, 花木兰是一个为了尽孝而替父从军的孝女。诗歌开头几句就为我们点明花木兰替父从军完全是一个无奈之举。家中的父亲年迈, 上战场就意味着死亡, 而家中却也没有能替代父亲上战场的人选。因为不愿看着父亲年老还要遭此横祸, 无奈之下, 花木兰决定“从此替爷征”。

而花木兰的形象到了美国之后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异。迪斯尼电影《花木兰》中的木兰性格独特, 不似中国传统女子般知书达理, 温文尔雅, 反而是上蹿下跳, 如一个“假小子”一般, 毫无大家闺秀的样子。影片一开场, 木兰就被迫装扮成淑女的样子去“相亲”, 虽然样子很淑女, 但还是漏洞百出, 结果可想而知, 木兰肯定没有被选上。她回到家后, 心情郁闷, 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唱了出来。从歌词中可以看出, 木兰一直在努力尝试着改变自己, 使自己尽量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但是她无法压抑自己的个性, 实在做不到知书达理。她要追寻自己的心, 释放自我。而恰巧这时, 匈奴入侵, 皇帝紧急征兵, 这就让木兰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于是, 她偷走了父亲的圣旨和盔甲, 女扮男装, 骑上骏马, 毅然离家而去。从此木兰成为一名战士, 征战沙场。在我看来, 木兰替父从军, 表面上是出于孝心, 不愿父亲受罪, 但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是木兰想要在战场上实现自我, 证明自我, 寻找个人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中国《木兰诗》中木兰形象传播到美国发生的变异。

2 故事情节的变异

《木兰诗》将文章的很大篇幅都放在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木兰凯旋之后还乡的情景上, 而对木兰从军打仗的过程只用了三句话描写, 这三句话极其简单地介绍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涯。至于木兰在军中的表现怎么样, 有没有立功, 有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 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迪斯尼影片《花木兰》, 却将《木兰诗》中大篇幅描写的内容省略, 将省略的部分大肆放大, 将木兰的军中生活作为影片的重中之重。影片将木兰如何与男子相处, 如何想办法使自己不暴露, 如何接受训练并一步步被重用, 如何打败匈奴, 如何获得军功等都展现得非常详细。影片还增加了一些中国的传统符号, 如祠堂的祖宗们, 搞笑的木须龙, 代表幸运的蟋蟀, 丞相和皇帝等, 而且还增设了男主角李翔, 将故事情节引导到木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木兰的爱情之上。

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情节的变异。

3 价值观的变异

由于中美两国文化背景的差异, 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观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木兰诗》突出了主人公以家庭为先, 先有“家”和“孝”, 再有“我”的道德品质, 体现了中国以“孝”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

而美国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从头至尾贯彻了美国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特点, 强调个人独立和个性的价值观念。电影中的木兰是一个拥有独立、自由和勇敢的性格, 肩负着实现自我的重任的新世纪坚强女性的形象。而这样的形象简直就是美国个人主义的集中反映———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

以上就是两部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的变异。

结束语

由此可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迪斯尼电影《花木兰》虽然是以中国“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 但却将“孝”压缩, 从头至尾都在体现美国的自由、独立的文化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西方也不再束缚于本国文化。西方文化圈也开始对东方经典进行改编, 而中国也一直致力于研究西方的文学, 这就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冲破了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只有冲破这种界限, 才能使文学在比较中获得新生命, 因此, 我们应该对文学的变异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以一种客观的方式来看待、研究比较文学中出现的文学的差异。

摘要:国别文学是一种以政治地域观念“国家”为界限的文学研究, 如中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它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文学单位, 具有各自的文学传统。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如果只在自己的文明圈中发展, 必然就会走向衰弱。因此, 文学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与交流。顺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就出现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而对跨国别的文学进行研究, 必然会涉及一国文学流传到他国之后所产生的变异的问题。本文就以“花木兰”为例, 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比较中国花木兰形象流传到美国之后所发生的变异。

木兰诗教案范文第2篇

和柳亚子先生[七律](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

二十一年归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华,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称延安景物华。

和柳亚子先生(林伯渠)

骇浪惊涛四海哗,新时世界叹花花。

百年岁月流如矢,几度兴亡话与茶。

士到危时方见义,国无净土忘为家。

岿然南社风流在,珍重文章报国华。

茶诗论长寿(朱德)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

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密诀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诗,表达了饮茶与长寿之间的关系。诗句浅显易懂,却清楚体现了庐山云雾茶的优点及性能。

访梅家坞(陈毅)

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

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

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

嘉宾咸喜悦,细看摘新茶。

初饮高桥银峰[七律](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豆丁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磋。

茶诗入禅二首(赵朴初)

(一)吃茶[五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诗中,赵朴初化用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意,引用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吃茶去”的禅林法语自然贴切、生动明了,既是诗人领略茶叶的写照,又是体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的佳作。

(二)中国——茶的故乡

东赢玉露甘清香,椤伽紫茸南方良。

茶经昔读今茶史,欲唤无涯让故乡。

赵朴初在诗后加注:“日本宁治产玉露茶甚佳,斯里兰卡(古称椤伽)产红茶有名于世。”这首诗从赞颂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兰卡(椤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国茶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欲唤天涯认故乡”。

初饮高桥银峰(郭沫若)

芙蓉国里产新茶,九嶷香风阜万家。

肯让湖州夸紫笋,愿同双井斗红纱。

脑如冰雪心如火,舌不怠来眼不花。

协力免教天下醉,三闾无用独醒嗟。

茶的情诗(张错)

1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必须倚赖我的无味。

2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3我必须热,甚至沸/彼此才能相溶。

4我们必须隐藏/在水里相觑,相缠/一盏茶功夫我俩才决定成一种颜色。

5无论你怎样浮沉把持不定/你终将缓缓的(噢,轻轻的)/落下,攒聚在我最深处。

木兰诗教案范文第3篇

教学篇目

《骄傲的0》《七的歌》《数字8》《6和9》《咏雪》 议题解读

此议题是对单篇课文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的拓展补充,旨在打通学科界限,把数学中的数字串入语文学习的儿歌、童诗之中。数字儿歌能够将抽象的数字与学生的具象思维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一首首趣味横生的儿歌、童诗教学生认识数字,学习数学,奇幻夸张的诗歌语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文本分析

《骄傲的0》强调了数字0的用处,凸显了数的特性;《七的歌》说明了同一数字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8》用奇幻的想象展现了数字的形象化、生活化;《6和9》用拟人化的童诗,幽默地比较了数字6和9的相似之处:《咏雪》是数字在古诗词中的巧妙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读通儿歌,读出趣味性。

2、了解数字诗丰富的想象力,尝试抓住数字的特征创编儿歌。 教学准备

PPT、阅读文本、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数字诗。

我们在数学书里见到过很多的数字,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见到数字的身影,数字也会藏在诗歌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充满趣味的数字诗吧!

(二)师生共读五首数字诗,初步感如。

1、老师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五首数字诗。(一年级上期的学生识字量有限,老师带领学生通读,降低阅读难度,增强整体感知。)

2、说说你在儿歌中发现了哪些数字。(指名回答,请学生摆出相关数字卡片。)

(三)再读五首诗,体会趣味。

1、说说你喜欢哪首诗,为什么?读给人家听听。(指名诵读。)

2、为什么这些诗写得这么有趣呢?

《骄傲的0》强调了数字0的用处。数字的排位有个位、十位、百位等差别,可不能山错哟!

《数字8》抓住了数字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编出了有趣的诗歌。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像数字8?又有哪些事物与其他数字的造型相似呢?(同桌讨论,指名回答。例如:笔像数字

1、弯脖子的大鹅像数字2……)

《6和9》这首诗真有趣,把6和9比作两个拴着气球的小娃娃,它们在玩踩气球的游戏。找一找还有哪些数字形状相似,你也来编编它们的故事。(可以比较1和

7、3和

8、1和10的外形。)

《七的歌》列举了七种颜色、七个音符、每周七天。

《咏雪》是一首数数儿歌,这样的古诗还有《山村咏怀》(课本中这自诗的题目是《一去二三里》)。

3、补充诵读《山村咏怀》。

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目诗。这自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设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说一说,这些数字诗让你对数字有了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学生回答:帮助我们记忆了数字的字形、明确了数字的意义、比较了相似的数字、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能发现数字……)

(四)模仿数字诗,自由创编。

1、如果让你来创编数字诗,你会选择哪个或哪些数字?(自由构思。)

2、把你的诗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点评,并提提建议。

3、集体交流:请同学推荐有趣的自编数字诗。

(五)总结与推荐。

木兰诗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家生平,创作风格2.诵读,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了解诗中所用的典故.

(二)过程与方法:把握<<锦瑟>>这首诗的意境,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使人淡然伤感的情怀,学习作者理性地看待世事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主旨,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所用的典故

三.教学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锦瑟>>

一.导入: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目标展示 三.赏析<<锦瑟>>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题为意境(补充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品:拒绝涵咏,品味语言

四.1.作者简介,背景简介2.诵读(全班,个人,自由背诵)

3.把握感情基调:伤感哀怨 (多读)

五.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以小组为单位)

1.提问: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2.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2.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①典故情怀

明确:A.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B.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C.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D.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②.意境:朦胧,凄怨,迷离③.感情:惆怅,伤感(多读)

3.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一般人认为此诗是一首写恋情的诗,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年华所唱出的一曲哀怨凄美的歌。

六.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抽背)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灾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八.归纳本诗艺术特色:

①朦胧的意象 ②哀怨的基调 ③凄迷的意境 ④华美的语言 ⑤象征的手法

九.背诵全诗(作业)

马嵬(其二)

一.导语: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败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请看<<马嵬>>

二.作家作品:

三.整体把握

1.请学生自读诗歌,明确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讥讽

2.了解全诗的大意

明确:诗人: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唐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死杨贵妃.首联用讥讽的语调确定了杨贵妃之死,中间两联写马嵬之变和所发生的悲剧的经过,尾联是对前六句的总结,更丰富了批判唐玄宗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故,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提问: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间”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3.提问:"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惜安今危,惜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4.提问: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果,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5.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作用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歌前面三联对李,杨二人以前事迹描述以本联作结,对比强烈,讽刺辛辣而深刻.“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唐,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至于自己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五.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讽意:①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②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③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用笔:①倒叙的方法②措辞的委婉③立意含蓄

木兰诗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两首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用典、对比、反衬等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幻灯片)

锦瑟(

)

弦柱(

)

惘然(

)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3、解释下列词语。(幻灯片)

更:还有

卜:预料

筹:代指时间

笑 :嘲笑

徒闻:没有根据的传闻

驻马: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四纪:四十八年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探究

1、齐读《锦瑟》《马嵬》,背诵这两首诗。

2、反复朗读第一首诗歌,想一想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想到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时期。比兴手法(以瑟起兴,造成一种迷惘的意境)

3、中间两联用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小组讨论展示) 明确:

庄周梦蝶-----包含着美好的情境,却又虚渺的梦境 望帝啼鹃-----曾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

泣珠鲛人-----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的是满眼眼泪 玉暖生烟-----梦想和爱情破灭的迷惘 意境:朦胧,凄怨,迷离 感情:惆怅,伤感

5、合作探究:《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你认为全诗的主旨是什么?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使人的情结,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作者为什么惘然(为此情)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究诗歌主旨(参考课后练习一)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寄兴说) 《马嵬(其二)》

6、朗读诗歌,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请简述这个历史事件? 明确: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马嵬之变: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8、《马嵬(其二)》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

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

9、《马嵬(其二)》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诗歌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的手法。

10、《马嵬》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明确: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

一、倒叙的方法,参见“课文研讨”;

二、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

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一、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

二、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

三、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收集李商隐名句,下节课展示。

教学反思

这两首诗,尤其是《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借尸还魂”,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认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李商隐的诗,素以用典工整适切著称。

上一篇:爱莲说教案下一篇:窦娥冤教案

热门文章

木兰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