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26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法制教育;引导;依法维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实现农业发达、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是有利于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普法进程不断深入,农民群众也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广大农民群众渴望法律的保护,更渴望自己懂法。当前农村发生的案件中,许多是由于农民不懂法、不理智,由不冷静变冲动,由不懂法变违法甚至是犯罪,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致使许多农民遗憾终身。还有一些案件是由于农民群众不懂法,以至于上当受骗,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有利于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及时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有利于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法律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增强依法维权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友爱、和睦相处,全面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因不懂法而吃亏上当的事件时有发生,遇到纠纷也不知道如何打官司,他们强烈渴望学习和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土地置换、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保证农民和农村企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信用,自主决定其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农村交易安全与合法权益,在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有利于保证农村市场的公正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的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村级重大事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由于法制观念不强,程序意识淡薄,虽然每个村都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不同程度存在制度不健全、议事程序不规范的现象,现有的一些好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的仅流于形式,村民的知情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不到保障。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进一步畅通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渠道,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适应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势;有利于提高广大村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各项村级事务的管理,充分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行使,保证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二、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的有效途径

(一)抓住重点,切实增强农民法制教育的针对性

1.突出农村宣传教育的重点法律法规。我国的法律体系非常庞大,就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和农民这个特定的群体,需要选取与农村紧密相联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普法宣传的重点内容。一是大力宣传以根本大法宪法为核心的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民法通则、物权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继承法、收养法、义务教育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特殊群体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权利义务意识,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二是大力宣传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种子法、公司法、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和完善;三是大力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四是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农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2.突出农民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和人群——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工。一是加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级党校、农民夜校以及各种方式的培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进而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加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农民工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举足轻重且人数众多的一个群体。积极组织农民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创新形式,切实增强农民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已不能再采用说教的单一方式,既要有强制性的手段,又要有灵活的方法,特别是怎么样坚持用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组织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展示图片挂图、制作版面、出动宣传车、开通热线电话、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影视录像、举办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发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组织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法律服务需求,特别是农村招商引资、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需求,及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帮助和法律援助。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开辟农村法制专题或专栏,采取以案说法、法律条文释读、每周治安播报、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声势、效果和影响。

(三)加强队伍,巩固阵地,不断推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化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一道农民依法维权,要靠外力推动,更要注重农村自身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着力推进队伍的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普法的经常化、多样化。

1.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利用“一村一警一干”制度的平台,组织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干警担任农村兼职法制辅导员,同时加强对 “大学生村官”以及其他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村民的法制教育和培训,着力在每村培养一至两名法制辅导员,定期对农民集中授课,讲解法律知识,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利用学法日、会议、集体活动等机会,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形式,向村民宣讲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为处理本村出现的涉法事务当参谋,为村民提供一些简单的法律咨询。二是在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的基础上,每十户推选一名法律宣传员,充分发挥其家庭学法指导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村务管理监督员和村情民意联络员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乡镇、村委会调解组织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素质,对农村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在调解中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农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站、文化大院、农村夜校和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室等现有的基地设施,建立农民法制学校,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有场地、有考核,利用村民法制学校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定期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法制知识面授教育,利用农闲季节、阴雨天气和晚间组织村民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设立法律图书架,购置法律书籍、挂图、光盘及设备,订阅一些法制报刊,建立定期开放和图书借阅制度,为农民学法提供服务。在各村制作瓷砖式法律明白墙头诗,设立普法宣传栏,每半个月更换一次宣传内容。充分利用农村广播,开辟农村普法栏目,做到每月进行两次法制讲座。积极组建法制文艺宣传队,利用农闲季节、庙会、集会、重大节日等时机,编演歌舞、戏曲、快板、相声、小品、锣鼓等法制文艺节目,把法制教育寓于娱乐之中。

加强农民法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有利于提高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促进邻里团结家庭和睦。总之,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农民依法维权,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法律素质的全面提升,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大任务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勇于开拓,不断探索,不断推动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霞.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中的农民法制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8,9.

[2]魏佳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的构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作者简介]杨艳姣(1980—),女,河北保定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郭俊杰(1981—),女,黑龙江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乔娇(1981—),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2013023)的研究成果。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是农民的职业认同。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农民的职业认同。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农民职业与身份的分化与变迁过程的梳理,了解我国社会农民职业认同的变化过程。同时,以太仓为例,从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和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等四方面阐释太仓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现实行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太仓

作者简介:杨海华(1981-),男,江苏无锡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6YJA880028),主持人:马建富;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不难看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攻坚克难的重点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核心要义。

劳动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素,新型职业农民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便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任务。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可谓力度之大,措施颇多。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依然严重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量与质依然无法满足当前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培”而在于“育”,最关键的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一、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内涵

在学者的研究中,农民首先是一种职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职业就代表着身份。因此,一方面农民是一种职业。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农民是一种身份,尤其是在户籍身份的限定下。农民就是具有农业户口的人。

新型职业农民简而言之就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把务农作为其终身职业的农业从业人员。尽管新型职业农民较传统农民有了较多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甚至也有可观的收人,但新型职业农民从职业意义上讲首先还是农民。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农民身份与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如果不解决农民的职业认同问题,即使运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和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可能只是政府的自娱自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提升农民的职业认同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要义。

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持续性的收入而从事的连续性的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活动。与职业概念相对应的是身份或劳动角色,那么从另一个视角可以理解为职业就是劳动者稳定的从事某项有报酬的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或身份。例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从事建筑工作的工人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可知,职业就是身份的象征,身份在个体人生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职业认同隐含着对“职业身份”的自我肯定。

职业认同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个体与工作及社会环境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自身工作的感知、理解和情感态度的一种认同与肯定。简言之,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一种肯定性评价。实际上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自己心目中的一种确认。然后全身心投人其中并且能从中获取幸福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确认主要包括个体对所从事的职业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社会认同的自我确认。因此,职业认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职业的自我认同,即个体对该职业的现况、特征、社会期待、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及过往经验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对这一职业完整持久的理性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对职业的自我认同主要包括农业从业人员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情境、特征、工作状态、过往经验及未来发展的一种自我认知。二是职业的社会认同,也就是社会对这一职业理念、价值及发展取向的认可与肯定。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所具有的价值观、运作方式符合主流价值观,并且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主要包括农民自身、家庭及社会公众、政府等多方面的认同。同时,职业认同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改变,通过相关的人、事、经验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而发生改变。因此,要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需要通过今后一段时间持续的实践努力,更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等多方合作来改变农民自己与社会对农民的固有认知,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二、我国农民的身份及职业变迁

农民职业变迁是指农民从单一的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逐渐分化转变为其他多元职业的过程。同时,职业是身份的象征,农民的身份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想提升个体及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首先要梳理一下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及社会对农民身份及职业认知的变迁,并从中汲取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有益成分。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及社会的职业认同和行动做法提供借鉴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7年):农民职业认同较高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亿万农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逆转性的改变。农民真正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人罔。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后,农民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冲击了正常的生产生活,此时农民的物质资料虽然匮乏,但是精神状态非常激昂与亢奋。与此同时,1958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行,标志着农村户籍成了农民身份的主要特征,农民不再是职业而是一种身份象征,并且身份特征更加明显。既控制了人口的流动,也限制了人们从业的选择自由,并以固定格式化的形式延续至今,影响了几代农民的职业发展。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民成了土地与农业生产的主人,农民的物质稍有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职业与身份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此时期的农民政治觉悟较高,国家、社会及农民自身对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度非常高。

(二)改革开放以后(1978-2001年):出现农民工群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使农民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与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农民的唯一职业选择,农业生产甚至成为农民的副业。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解放。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民职业开始分化,从传统农民的单一职业向多种职业的转变,进城务工的农民就有了新的称谓——农民工,即擁有农村户籍的城市工人。因此,改革开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得到了彻底解放,农民职业出现了分化,产生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从身份及户籍角度来看是农民,从职业角度来看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此时,社会和农民自身对于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认同度降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最低,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由于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二元分割,农民身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职业发展。

(三)十六大以来(2002年至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国家宏观层面来考虑。特别是2004年至2017年连续十四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中一部分农民将土地流转吸收进来,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民自然转变成了职业农民。在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文件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反之城市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地方出现了返乡就业与创业的农民工。因此,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不断推进、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强力加推,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越来越多的户籍农民甚至是非户籍农民愿意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和创业,农民自身及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在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民的户籍、身份与职业基本统一,农民职业也很少发生变化,对农业的职业认同相对较高。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户籍与职业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农民工群体,但多数农民的流动只是工作地域和职业的改变。农民身份改变难以实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身份与职业的进一步分化。阻碍了农民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农民逐渐转换为一种固有身份的象征,在此期间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度最低。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逐渐提高。

三、增强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现实行动与“太仓做法”的实践与经验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我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的现代化是首要因素,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环节。当前由传统农民或非农从业人员转换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法与手段已不是主要问题,核心问题是自我与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与身份认同。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单单是教育培训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问题。

太仓是一座江南小城。素有“德企之乡”和“天下粮仓”之美誉。截至2015年,常住人口70.95万人,城镇化率66.28%,高出全国城镇化率近25%。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当前还未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是“谁来种地”的问题,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由于太仓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太仓农村劳动力一部分转移到城市,绝大部分户籍农民已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相关的职业。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也就是小部分中老年人,基本都属于传统农民,而且这部分农民也趋于老龄化。其次,是“怎么种地”的问题,传统农民技术低下。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非常稀缺,农民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农村劳动力下不去、留不住、后继乏人的问题,将农民职业化并留在农村是太仓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首要难题。作为苏南地区全国百强前十的太仓,经济发达,人民富裕,所以解决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和农民自身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问题。值得赞可的是。太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职业认同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科学可行的“太仓做法”。因此,在当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梳理探究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现实行动与“太仓做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自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增强农民职业认同。促进农民组织认同和归属感是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提升农民的身份和职业认同,改变社会对农民的身份歧视。由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农业的生产者、技术员。同时也是农业的投资者和经营管理者。例如,2016年11月,太仓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太政办[2016]133号),《办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学历都作了相应的准入界定,比如对具有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男60周岁以下、女55周岁以下的太仓户籍居民,以农业为职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才可自愿申请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颁发统一证书式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享受相应的教育资助、创业扶持、社会保险、评先评优、进修培育等激励政策,比如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教育、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对参加涉农类继续教育的给予一次性学费补贴:为大学毕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创业支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额或半额的社会保险补贴等等:所有这些激励和保障措施都极大地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但是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需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审核认定。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按年度进行复核。对已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取消认定资格: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实行统计管理,以确保有一支稳定务实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太仓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业身份、设置准入门槛、分类农民职业、提供激励保障和实行考核淘汰等措施,尤其是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和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大大增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职业认同和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二)多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政府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要科学定位农民职业化问题。明确表达政府自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把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纳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职业培训总体规划。政府要与农业管理部门、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农业类中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技术资格认定机构形成合力面向全体农民。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资格认定和技能等级鉴定。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和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水平。从而提升农民的自信心和职业认同感。例如,2012年和2013年太仓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太委办[2012]61号)、《太仓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5年)》(太政办[2013]27号),计划用3年时间,通过遴选200名高中毕业生定向委托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历教育、300名村级农业技术员进行短期脱产培训、6000名中青年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等三种形式,加快培养“生产操作型、技能服务型、产品经营型、主体创业型”四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太仓已形成了一套科学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根据培育对象的不同。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定向委培模式。太仓首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向委培模式主要是与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合作,进行专业性大专学历教育,培育一批农村后备干部及合作农场负责人作为职业农民的带头人。定向委培模式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的四位一体的“政校企生”联动培育模式,主要采用“一个院校+若干农业基地”的教学实践模式,教学过程以农业职业技术院校为依托,选取各类合作农场为实训基地。全部采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太仓已累计招录委培生207人与太倉市签订了《农业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及就业协议书》,进入农业类高职院校进行全日制三年学历教育。委培生的学费全由政府承担,毕业后统一调配至村或合作农场就业,并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其工资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副职干部。首批98名委培生都已毕业并顺利就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一员,已奔赴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自己的人生。第二类是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太仓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可概括为“专家引领+典型示范”培训模式。在具体的培训模式方面,主要包括“田间课堂”、“土专家上讲坛”、“送教下乡”、“师带徒”等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灵活性和实用性为主,分类设计培训内容,落实确定农业生产实训基地;在培训方式方面,主要通过集中授课、跟踪指导、典型示范、观摩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使农民更加扎实的掌握培训内容。同时,太仓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教学,又组织职业农民到省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考察观摩。截止目前,太仓已对5236名职业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通过一系列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举措的落实与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训效益逐渐凸显,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职业农民的农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可与职业自信。第三类是农技员轮训模式。基层农技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终端,是直接面对农民、有效服务农民和促进科技兴农的一支重要队伍。太仓按照培养“全科医生”的做法来培养基层“全科农技员”,培训内容包括农机装备与农机化发展、农业种养技术、设施园艺、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营销管理等多个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基层农技员的综合素质和农技知识,更好地指导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对太仓全市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轮训,极大地拓宽了基层农技人员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农技员的专业素养,打造了一支稳定多元和科学专业的基层农技员队伍,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总之,通过近几年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实践,太仓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委培、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基层农技员培训等固有模式,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试人数累计达到1.37万人,持证比例达到44.8%,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和吸引力。

(三)全面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保障认同

政府要积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福利保障体系建设,让农民能完全享受工业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让农民的收入、医疗、养老、住房等都有保障,基本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收入及住房有保障。例如,太仓积极完善劳动用工标准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农业企业、合作农场等市场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收入与其认证等级挂钩制度:完善参照工业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标准,建立由个人缴费、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对于村或合作农场签订用工合同的委培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解除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太仓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因此,太仓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要签订合同,收入与职业等级挂钩。跟企业职工一样拥有自己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受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在待遇上有保证,在社会福利等方面也享受到了更充分的保障,大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社会保障认同和农民职业吸引力,让农民更加安心地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业创业。

(四)积极宣传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将会对农民职业与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社会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认同的宣传,利用新兴与传统媒体传播新型职业农民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积极开展各式各样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多宣扬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价值和出彩人生。例如。太仓政府和媒体充分地利用微时代新型媒体加强农民职业的宣传工作,表彰优秀典型和创业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广大民众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引导和激励更多广大有志之士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摒弃“农民没保障、种地没出息”的传统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农业致富的氛围。促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田园职业,既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以来,全国都进行了模式各异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关键首要解决的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及身份认同问题,只有解决了农民的身份与职业认同问题,才能有更多的知识青壮年、城归及有识之士,投入到广大农村的创业舞台中去,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作出贡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太仓“做法”与太仓发达的经济与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是分不开的,但其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定、多元培育、全面保障与积极宣传等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希望能为其他地区开展新型农民培育提供一点启发与借鉴。

责任编辑 肖称萍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而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追求的新型农民,又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从各方面着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公意识,调动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关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 新型农民 农民科技培训

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而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虽然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和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上,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有关部门解决。

一、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能力差。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与支持。比如财政、劳动、教育、农业部门,虽然在农民科技培训、农村技术推广等方面做了部分工作,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相互合作,尽管在调动各部门行业的积极性,提供社会培训资源上发挥了一些作业,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导致部门职责不明确,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后果。

2.在农民的科技培训供需上出现脱节现象。首先,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数量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我国农村的农民在社会人口中占有三分之二的比例,对农民培训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农村科技培训的数量。尤其是现在返乡的辍学生也日渐增多,这些农村社会青年对科技培训的需求,也提升了农民对农村科技培训教育机构的需求量。其次,在农民科技培训中,我国当前的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无论是在培训内容上,还是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比如,在培训内容上,大多数农民科技培训机构,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种植业领域,主要针对种植和养殖等技术进行培训,忽视了农民对技术需求的多样性。培训内容上的单一化,导致分化农民职业的现实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民对培训活动缺乏积极性。

3.政府在农民科技培训教育中,投入的资金不足。尽管,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民的科技培训教育,但在农民科技培训的资金投入总额上并不多,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农民科技培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社会资本和外援资金无法投入到农民科技培训中,造成农民科技培训规模难以壮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农民科技培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导致农民不会轻易接受新型的生产经营理念,对通过接受培训教育来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方式没有兴趣。虽然,政府部门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了明确要求,也通过各种手段对此进行宣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引导农民改变思想观念,激励民间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因而导致先行的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5.有关农民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造成一些农民科技培训教育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明,导致在农民科技培训中出现问题后,法律责任不明确的现象很严重。比如,在农民培训教育中,当前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它的主管部门,也没有对各部门要承担的责任作出规定,从而造成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没有相应的部门对此进行统一协调和规划,出问题后也无从相关部门的追究责任。

二、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前国内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还要从农民教育培训的实际需求上着手,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明确农民培训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确定完善的工作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的问题。以下内容就是关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解决策略:

1.建立健全政府组织领导体系。首先,要以国务院为农民科技培训组织者的协调机构,加强农业,科技,劳动,教育部门的相互合作,形成以国家为单位的统一的农民科技培训组织领导和机构。其次,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民科技培训发展计划,明确各级部门间的职责,协调各培训机构,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实现政府组织,协调,各机构相互配合的目的。

2.建立科学化的培训管理模式。大力发展远程农业科技教育,解决农民科技培训供需脱节的问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推广农业远程教育,借助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宣传媒介實现大面积,大范围的农民科技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中,要坚持以农业生产服务为本,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服务, 培养实用性的农业技术人才。

3.以政府为主,建立完善的多样化投资机制。针对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部门还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的多样化投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建立相应的投资保障制度,鼓励各种形式的投资机构对农民科技培训进投资,要建立起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社会,企业,农民共同承担的多样化资金投入制度,壮大农民科技培训机构的规模,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4.政府要制定激励扶持政策。农民科技培训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激励扶持,因此,政府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让农民在培训过程中,体会到与不培训农民的差异,调动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给参与科技培训的农民一些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方面的实物补贴,也可以在资金贷款上给培训农民一些优惠。

5.建立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制度。根据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制定完善的农民科技培训法律法规制度,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的内容及资金投入等,为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管理,资金投入和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权益等提供法律保障,推进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农民科技培训教育工作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农民科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还要及时解决农民科技培训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耿国闯,黄俊伟. 狠抓农民科技培训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J]. 河南农业,2013,11:57.

[2]王玉霞. 从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加强农民科技培训[J]. 继续教育研究,2008,08:50-52.

[3]胡锦文,余俊红.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铅山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蓬勃开展[J]. 江西农业,2013,04:40-41.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泰州市农民工 消费观念 消费行为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他们的出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经济转型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涌入城市,巨大的消费潜力使其成为继城镇、农村居民外的消费“第三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最重要的。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泰州市进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采取有效的方法刺激他们消费,对拉动泰州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泰州市农民工消费现状分析

(一)泰州市农民工消费观念现状

1.饮食消费观念。中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但不同阶层在饮食消费上有不同的考虑。任何群体的消费观念都受其相对收入的影响。就被调查的泰州市农民工而言,其饮食消费观的基本表现为:首先要吃饱(温饱问题),然后是营养和口味或尽可能方便,最后要求用餐环境舒适(情调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明显地不同于从前的“能省则省”。有些农民工认为,目前最关键的是饭菜有营养以及省时,在饮食上不浪费时间,节省时间用于饭后消化和休息,这样不仅可以保养身体,而且能更有效率地干活。

2.服装消费观念。泰州市农民工在服装消费上有一定的外在表现性,农民工在服装消费上也趋向市民化,毕竟现在是“衣帽取人”的社会。根据调查所得,他们中多数人重视的是价格和服装的实用价值。当然,有部分人注重的是服装款式和品牌。一些人则倾向于高品质服饰消费。可见,他们改变了过去服装消费二元性特点,出现了服装消费的多样化,他们的消费观念正在由后卫走向前卫。

3.超前、品牌和住房消费观念。调查结果显示,泰州市农民工普遍观念是“没有钱,不消费”。相对于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上,有些民工认为名牌的质量好,售后有保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他们的消费欲望。在住房上,受访的农民工的普遍观点是:没有考虑过是否在城市买房。

(二)泰州市农民工消费行为现状

1.食物消费多元化。泰州市农民工在食物消费上改变了过去的二元性的消费,转而向多样化转型,食物消费呈多元化的特点。首先,他们不再满足于工地的包饭,要求更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其次,在节假日或朋友聚餐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用餐环境也有一定的讲究;最后,一些年老的农民工还是倾向于节俭消费。

2.服装消费多元化。就调查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在这方面不过分地消费。除了“工作服”之外,他们在服装消费上存在以下消费行为:品牌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3.住房消费单一化、休闲娱乐二元化。在住房上,泰州市农民工要么是安排集体居住区;要么是合租一个房间。泰州市农民工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比较单调。大多数农民工下班回家后,没有休闲娱乐活动。但有部分农民工已经开始像市民一样休闲娱乐了,他们试图融入泰州的主流文化圈子里。

二、泰州市农民工消费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必然是在外界各种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本部分试图从消费的四个维度探析泰州市农民工在消费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基本生活消费方面

第一,农民工不注意其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有待加强;第二,他们购买服装基本都是集中在重大节日;第三,农民工只注重目前居住的稳定,无长远规划。泰州农民工存在上述几项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受农村观念与城市观念的双重影响,受农村传统的节俭观念影响,他们知道节俭是好的但是也要适度消费,故其消费呈多元化;二是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民工表示希望通过储蓄限制消费来抵御这些不确定因素;三是受实际工资收入的影响。

(二)自我发展消费方面

他们一般不进行自我文化教育培训亦或是外出旅游增长见识,他们有空时逛下书店,买些书或光盘,在自身培训上花的少之又少。泰州农民工在这方面消费意识薄弱而且消费支出屈指可数,主要是可支配的“闲钱”太少。

(三)超前和品牌性消费方面

泰州农民工可以说是毫无超前消费的意识,他们普遍的观点是“既然没有钱,我就不消费”。绝不会用借贷消费去改善其生活现状,他们觉得“无债一身轻”。在品牌服饰上,他们倒是肯掏钱进行消费的。其实是其对未来情况的不确定致使其不进行提前消费,因为他们自己不知道将来有没有能力偿还。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选择储蓄来应对不确定因素。

(四)未来消费方面

泰州农民工在这方面的消费还不够前卫,仍处于从后卫向前卫的缓慢转变中,关注的重点还是子女教育和改善生活条件。产生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城市对外来农民工女子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当然是其自身观念相对落后。他们还没有发现,其实未来消费的关注重点应该是自身的发展以及投资理财方面,可能他们的潜意识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三、泰州市农民工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

消费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交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过程,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泰州市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于促进泰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实践性的意义。

(一)研究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泰州市农民工的消费,通过研究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消费、自我发展消费、超前和品牌消费以及预期和未来消费的影响,分析其在消费上存在的问题,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出可行的消费建议。基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假设:

H1: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基本生活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有正影响。

H2: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自我发展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有正影响。

H3: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超前性和品牌性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有正影响。

H4: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预期和未来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有正影响。

通过构建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消费、自我发展消费、超前和品牌消费以及预期和未来消费对其消费观念和行为影响的假设模型,分析消费的这四个维度对泰州市农民工的消费观念的树立和消费行为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收入对泰州市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整理从上述消费的四个维度来分析泰州市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泰州市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因此,笔者以海陵区为中心向四周城镇辐射,选取当地大型的建筑施工地作为调查的地点,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泰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但是,此次研究调查的对象是从泰州市不同城镇的大型工地上选取的,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随机发放101份问卷,有效回收101份。每份问卷皆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9~10题不等,分为单选和多选,其中问卷的每个部分,每道题目都是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而设计的。

(三)数据分析

对于本次调查中回收101份有效问卷,将通过软件SPSS16.0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同时将应用软件EXCEL201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

1.信度、效度检验。所谓信度是指测量数据(或结果)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本文通过SPSS16.0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各部分(三个部分:基本信息部分、消费观念部分、消费行为部分)变量的信度都在0.9以上,总体信度达到了0.94,说明该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是指测量到的结果能够反映所需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的结果与所需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其效度越高,反之效度越低。通过SPSS16.0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共同度平均大于0.6,这表明所测变量的有效性较高。

2.样本概括。根据对泰州市农民工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的数据统计,可知受访者中男性共有73名,所占比例为72.28%,女性总共有28名,大约占27.72%。问卷中第一部分泰州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的统计结果(部分)如表1所示:

接下来,就泰州市农民工的预期和未来消费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和越是前卫,那么他的行为表现是:住房、子女教育及家居装饰在未来消费中的比重就越低,相对的,其在自我发展和投资理财方面的比重就越高。泰州市农民工对预期和未来消费的具体情况如图2至图5所示:

将上述四张图进行两两对比,从图2和图3可知泰州市农民工有一定的储蓄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赞同省钱就是赚钱的观念。也就是说,他们较赞同省钱,而不是未来消费(如投资等)。而从图4和图5可知民工在未来消费中,占比重较大的是改善生活和子女教育,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不少农民工开始注重身体保健等其他消费了,说明他们的观念在由后卫向前卫转变。还有一点,就是当他们工资再增加200元的话,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愿意拿出部分出来进行再消费的。

四、促进泰州市农民工消费的建议

(一)搞好制度建设,保障民工权益

收入是影响泰州农民工消费最根本的因素。可支配收入不高或是预期收入不理想,就会导致农民工抑制自身的消费。所以,政府应该切实保障其收入。泰州政府还应有一套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泰州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同时,泰州政府需加强立法,对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严格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泰州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工正确认识自我培训、提升和发展,使农民工有意识进行这方面的消费,可以企业联合农民工共同为农民工的自我提升买单。政府还可以给泰州农民工灌输科学的消费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消费有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正确的判断。

(二)结合消费特征,适时调整经营

泰州市农民工是一特殊的消费群体,相对于泰州市民,他们没有足够的“闲钱”进行消费。但为了充分挖掘泰州农民工这一极具潜力的市场,这就要求泰州的商家施行不同的价格措施、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产品、提供不同的优惠,刺激其消费。

泰州农民工是相对于市民而言的另一消费群体,商家应充分考虑其消费特点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营销战略,进一步打开泰州农民工的消费市场。

对于一些基本生活消费品,商家制定的价格应稍低些,毕竟农民工的收入并不高。而对书籍和学习光盘,商家可以加大打折的力度。在品牌商品的促销方面,泰州商家应加大宣传的力度,基于泰州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制定适应的价格,并给予较大程度的优惠。

(三)增强自我学习意识,适应泰州经济新形势

在泰州工作的农民工,其文化水平虽普遍为初中及以上,但是相对于市民来说还是较低的,若要增加农民工的消费,首先他们要懂得重视自己,通过学习,实现自我发展,以此来适应泰州的发展形势,获得更高收入。

对于泰州农民工的自我发展,提供以下几点参考建议: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加强自我发展学习;在激烈的竞争下,泰州农民工需增强自身有关市场经济意识的培育;另外,农民工要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并掌握泰州相关的制度法规和行为规范,形成自我权利意识。

同时,针对泰州农民工的消费特点,应从以下方面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一是要明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二是要树立“衣着代表个人,适当注重衣着”的消费观念;三是要改变“房价高,住不起,买不起”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孙超骥,郭兴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研究[J].价格月刊,2010(11):85-88.

[2]汪国华.第三方群体出现: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的变异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1):65-70.

[3]沈蕾,田敬杰.上海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结构分析[J].消费经济,2012,28(4):48-52.

作者简介:汤云丹(1991-),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学士,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刘卓林(1952-),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朱力(1986-),男,汉族,江苏泰州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营销与物流管理。

农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意见。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一所普通中专学校发文,史无前例!文件给当时处于艰难中的农广校体系,注入了巨大信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提供了强劲动力。16年后的今天,农业部颁发新《意见》,正式确立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战略,《意见》深刻阐释了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与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关系,既是理论定位,又是发展方略,还是行动指南,为当代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绘制出科学发展新蓝图。

《意见》是坐标图,确立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广校发展的历史方位。城乡发展一体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也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农广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数以亿计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意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培训面临长期繁重任务,加强体系建设要求十分迫切,农广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教育培训还存在社会资源分散、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农广校这个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建设,才能有效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才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意见》是路线图,指明了农广校要走公益性的内涵丰富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包括,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主力军”的本质定性,“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强化职责任务、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的工作重点。沿着这条规划清晰的发展路线,各级农广校要在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的条件下,稳定办学队伍,强化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之路。

《意见》是行动图,明确了农广校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蓝图已绘就,躬行正当时。如果把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看成新的长征,那么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每一位农广人,就是一块块基石,铺设通往未来之路,新型职业农民将在广袤的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丽农村就在眼前。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下一篇: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