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临床论文范文

2024-03-08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術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予以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路径管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依从率分别为84.9%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5%和57.1%(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别为81.1%和8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和52.4%(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工作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

骨科大手术主要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尤为重要。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以循证医学和整体护理为基础,通过个体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的质量,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围术期的血栓预防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7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纳入标准:①实施骨科大手术的患者;②知情同意且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

1.2干预方法

根据围术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中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将95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53例,平均年龄60岁,男女比例27:26;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61岁,男女比例20:22。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予以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路径管理,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规范细化责任护士的工作内容,关注患者的遵医行为、相关知识知晓度及效果反馈。

1.3大手术围术期

VTE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术前管理内容:VTE风险与预防评估表(外科版)、签署知情同意书、预防措施。

1.3.1预防措施

包括:①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②正确使用止血带;③术前遵医嘱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④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⑤注重预防静脉血栓知识宣教,指导早期康复锻炼;⑥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

1.3.2物理预防措施

肢体静脉的向心回流有赖于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肌肉泵作用及胸腔的负压吸引共同完成,而下肢肌肉中的静脉回流往往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完成。这为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应用前常规筛查禁忌。下列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衰、肺水肿及下肢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已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3)间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了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缺血性血管病、下肢严重畸形等。

1.3.3药物预防措施

适当使用抗血栓药物可减少THA和TKA后VTE的风险,一些组织,如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美国科学院的骨科医师学会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的《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等制定了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推荐抗凝药物在这类手术后的规范使用。然而,有症状的临床静脉血栓形成事件仍有约2%至4%,发生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9.7d(3~21.5d)。由于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所以指南建议,在没有抗凝禁忌症及用药后并发出血时,抗凝药术后连续应用35d。推荐用于骨科大手术VTE预防的药物主要有: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及idraparinux)、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2 结果

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依从率分别为84.9%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5%和57.1%(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别为81.1%和8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和52.4%(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的依从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术前没有能够正确实施踝泵训练、术后踝泵运动的频次不达标等、出院后不能坚持进行踝泵训练及不能坚持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度较差,主要表现在:不清楚踝泵运动的作用;对梯度压力弹力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综上所述,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进行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可以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工作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李之琛,余楠生.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利器——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02).

[2]李华文,刘效敏,张玥,颜征.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03).

[3]范勇.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活血灵防治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17(03) .

[4]李之琛,卢伟杰,陈东峰,刘琦,钱东阳,钟树栅,陈玉书,王鹏坤.降钙素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05) .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1 强化优质护理服务意识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 把患者满意度做为衡量护理服务的尺度。我科全体护理人员在护士长的领导下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把“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 要求护士对照自身找差距, 统一思想提高服务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 形成共同的护理工作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针对骨科患者的特点, 确立以创建骨科优质护理为目标, 使护士明确在护理活动中对患者落实基础护理服务的意义, 从而使“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2 加强管理,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优化服务流程

在医院护理部总体要求的基础上, 我科重新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疾病护理常规, 进一步规范了临床护理服务标准, 完善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与方法。首先, 制定“优质护理服务规范用语”与“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十条要求”, 并编订成册, 人手一本, 内容力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与患者的需求相结合, 使护士的临床服务行为有规可依。护士长每天深入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督导监控, 了解护理人员执行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情况, 帮助优化服务流程,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护理服务规范对护理人员服务进行检查。

骨科患者常因伤势突发、疼痛和功能障碍, 存在各种心理问题, 产生悲观、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积极沟通疏导, 耐心细致的讲解病情及预后, 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方案,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 控制患者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悲观情绪, 使患者在整个治疗中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3 强化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护理质量的优劣, 同时影响着护理安全, 创优质护理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人员素质。因此, 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学习护理相关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从而在专业知识、服务理念和沟通技巧上有进一步提高。我科自2010年3月份起, 护士长组织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进行培训, 采取分层次培训的形式, 首先培训各分科室护理骨干, 再由护理骨干培训科内护理人员, 分期分批对全科护士进行培训, 做到人人过关、人人达标。鼓励支持护士继续教育, 苦练骨科专科操作技能,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注意防范技术风险, 强化三基三严培训考核, 定期进行业务学习, 并组织学习护患沟通技巧。由于骨科护理专科性强, 我们还要求护士对专科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技能进行培训, 如上石膏、夹板患者的观察护理, 脊柱损伤、骨折、髋关节置换、牵引等患者的搬运和翻身方法, 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 拐杖、轮椅等骨科器具的使用方法等。通过强化护理技能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 使我科整体护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护理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 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奠定了基础。

4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 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随着护理工作负荷不断加大, 护理人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 护士经常加班, 得不到充分休息, 身体上感到疲惫, 心理上也易受到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真正做到全程、连续、无缝隙的护理服务也存在一定困难, 因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护士必须倒班和轮休, 尽管尝试了多种新的排班模式, 但都只能部分解决问题。

5 小结

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以来, 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对病人的问卷调查及口头询问我们发现, 护理服务质量、护士态度、病区护理管理等方面提高显著, 符合患者对优质护理的需求。创建优质护理病房, 将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精华吸收沉淀下来, 融汇到临床护理工作中, 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是提高护理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服务的管理新举措, 也是一个可持续改进、发展、完善的过程。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提供依据及指导。方法 结合骨科的临床特点, 通过强化质量意识, 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以及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临床实践, 进一步完善骨科优质护理的创建。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但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骨科,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0]13号.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患者中, 男32例, 女11例, 年龄56~84岁, 平均年龄67岁, 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 脊柱骨折12例, 胫腓骨骨折2例, 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意外伤或高处坠落伤。所有病例CT均排除颅脑损伤, 否认精神病史及家族史。患者伤后出现精神障碍的时间为2~4d, 平均2.4d。根据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及诊断标准第2版, 精神障碍中诊断为焦虑与癔症型34侧, 抑郁型8侧。

1.2 临床表现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焦虑与癔症型患者, 出现烦燥、谵妄、胡言乱语, 但无休克、高热, 双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并逐渐出现燥动和攻击性行为, 厌食, 不配合临床治疗等;抑郁型患者则表现为长时间不语, 对旁人问话漠然, 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1.3 诊断与治疗

怀疑为精神障碍者, 及时请精神科医师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症状较轻, 仅有睡眠差、轻度烦躁等的患者予心理治疗及地西泮10mg肌注或氯丙嗪25~50mg口服, 1次/d。上述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患者予氯硝西泮2.5~5mg口服, 1次/d;必要时给予氯丙嗪静注或冬眠治疗。抑郁型患者予以氯丙咪嗪口服或静脉用药, 维持治疗3个月左右。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术后疼痛者可予曲马多、哌替啶等镇痛治疗;创伤出血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 予以补充血容量、电解质等处理;加强心理疏导和身心护理工作,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 结果

43例患者经治疗, 1周后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随访6~24个月, 平均18个月, 无复发迹象。

3 讨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患者因个体敏感性、耐受性不同而反应强度不同。创伤作用于机体后, 因创伤的程度、持续时间、患者对创伤的认识反应产生情绪、行为、生理反应, 而表现出人格改变、妄想症和适应性障碍及某些敏感器官反应[2]。同时创伤后所引起的疼痛, 以及对疾病认识不足, 并且受伤时刺激未能及时消除, 入院后对环境适应性差, 从而表现出恐惧、焦虑, 使大脑长时间未得到休息, 从而导致精神障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及耐受性较差, 更加容易出现创伤性精神障碍。

创伤性精神障碍的临床预防重于治疗, 入院后应及时、正确的进行对症和专科处理,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评估和监测及辅助心理治疗[3]。治疗过程中, 确切有效的止痛较为重要。出现情绪反应时, 应加以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 积极做好思想工作。出现偏激行为时应立即采用药物治疗, 以防止病人出现新的意外损伤或病情加重。

药物治疗是创伤性精神障碍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地西泮只对有轻度睡眠障碍的患者有效。出现明显精神障碍的患者, 早期使用氯硝西泮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且没有明显副作用。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阻断与情绪思维有关的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 从而起到抗精神病作用。氯丙嗪在其它药物都疗效不佳的情况下可应用。氯丙咪嗪主要作用在于阻断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 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的阻断作用更强, 而发挥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老年创伤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43例老年创伤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患者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 经随访无复发。结论 创伤性精神障碍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治疗过程中, 应防治并重。

关键词:老年,创伤性精神障碍,治疗

参考文献

[1] 夏镇夷.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135~136.

[2] 李凌红, 杨建立.精神创伤性记忆的生物学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 (4) :193~196.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102例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1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3例, 女性18例, 年龄在55~8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8.6±4.5) 岁, 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者46例, 行单侧股骨头置换者5例;实验组男性36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56~8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8.7±4.2) 岁, 行单侧髋膝关节置换者45例, 行单侧股骨头置换者6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人工关节型号以及手术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仅采取传统的治疗模式, 在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等方面不作统一的规定, 按时记录下相关数据。若有并发症发生, 则及时向相关人员反映, 并记录在案。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传统的治疗模式基础上增加临床路径的实施。安排51例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 并根据本院所统一设计的临床路径表, 各级相关治疗护理人员各履其责, 以确保患者高效率地配合完成各项检查以及评估工作, 并及时了解整个治疗护理过程, 按时记录下相关数据, 包括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应当及时指导患者家属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所有患者住院后第3天即可进行手术, 并且可以在病情稳定的条件下及时出院调养。

1.3 评价指标

采用国际临床路径常用指标。在住院天数方面, 从住院第1天至出院日为止;在医疗费用方面, 计算住院期间除了饮食费用以外的所有住院费用;其他方面, 由相关的护理人员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患者满意度调查方面, 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 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档, 住院结束后由患者或其家属填写, 统计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住院天数以及医疗费用方面, 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1所示;在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方面, 实验组患者明显提前于对照组患者,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实验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所示;在患者满意度方面, 实验组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3所示。

3 讨论

通过回顾分析本组102例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 我们有如下体会。

3.1 实施临床路径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天数可以直接反映医疗系统的服务效率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从而可以间接地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医院的成本最低化必须在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最大程度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来达到。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实验组同对照组相比较, 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2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我们总结认为,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有以下原因: (1) 缩短了术前等待时间。通过实施临床路径, 在临床路径小组的协调下, 各个相关部门能够高效率完成术前的各项检查和准备, 实验组术前等待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3~4d左右; (2) 术后出院时间得到提前。实施临床路径之前由于缺乏协商一致的标准化流程, 医师对于出院建议缺乏严谨性, 导致无价值住院时间延长。实施临床路径之后, 实验组采取标准化流程, 术后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缩短了3~5d。

3.2 实施临床路径可以有效减少医疗费用

实施临床路径之后, 通过改善流程项目, 可以达到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51例实验组患者的医疗费用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医疗费用, 证明临床路径对于减少医疗费用的有效性。

3.3 实施临床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术后效果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及早进行下床活动和功能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后如果卧床时间过久、活动量过少则会增加肌肉萎缩以及肌力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术后常常由于主观原因而推迟下床的时间和功能训练。在实施临床路径之后, 临床路径小组通过讲解功能锻炼示意图, 耐心细致地为病人做示范, 从而有效消除了患者的顾虑, 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训练。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 实施临床路径之后, 实验组患者在首次下床时间以及首次功能锻炼时间方面明显提前于对照组患者,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 实验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4 实施临床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在实施临床路径期间, 我们自行设计了满意度调查问卷, 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档, 并在住院结束后由患者或其家属填写, 由护理人员统计满意率。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术前时间安排的满意度、对治疗过程的理解度、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医疗费用的接受度以及对住院时间的满意度等。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满意率达到100%, 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而言之, 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 临床路径已经被证明既能减少医疗成本, 又能提高治疗护理质量。因此, 临床路径值得加以推广。

摘要:目的 总结临床路径在骨科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实施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02例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模式, 实验组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统计2组在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相关数据, 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所有方面的数据显示, 实施临床路径的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有优势。结论 骨科髋膝关节置换术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髋膝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实施体会

参考文献

[1] 张利萍.类风湿关节炎髋膝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 18 (3) :45~46.

[2] 刘瀛, 齐华英.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 2007, 1 (4) :23~24.

[3] 何涛, 陆廷仁, 岑建平, 等.临床路径模式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5) :330~33 1.

[4] 杜桂珍, 刘雁, 张劼.临床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9) :40~42.

[5] 刘淑敏, 马晓燕.临床路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9) :1760~1761.

[6] 周琼琳, 胡艳辉.临床路径在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 2009, 22 (7) :1276~1278.

骨科临床论文范文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1名糖尿病合并骨科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61例患者的年龄均在5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岁,所有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且在手术前都患有糖尿病。 61例患者中包括男性37名, 女性24名, 有7例肱骨骨折、25例股骨颈骨折、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2例其他骨科疾病。 在手术前,38名患者的血糖水平正常,13名患者的血糖高于正常值。 空腹血糖波动值在7.5~18.8 mmol/L之间,平均值为14.25 mmol/L。

1.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疾病不同,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股骨头置换、髋关节置换、钢板内固定、后路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 后路切开减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植骨、DHS固定以及伽玛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等。 具体治疗方法如表1所示。 另外,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对患者的尿酮体和血糖等值进行控制和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伤口痊愈情况。

1.3并存症情况

首先, 在61例患者中有30名患者的糖尿病病史病程在1~15年之间,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 在手术前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的患者有19名, 这些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 在住院治疗后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12名。 其次, 患有其他并存症的包括15例高血压患者、5例早期糖尿病性肾病患者、10例两种以上并存症患者,所有患者的心功能都是I级。

2结果

该研究的61例糖尿病患者都接受了系统且复杂的骨科手术,手术前所有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适合骨科手术,且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 只有2名(3.28%)患者在经过骨科手术后的第2天出现了血糖波动的情况,但是经过科学的护理和调整后, 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恢复为正常水平。 61例患者在手术后,均没有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切口的愈合较好,愈合级为甲级,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的较好,只有1名(1.64%)肱骨骨折患者在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 经过再次内固定治疗后痊愈。 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手术后能够正常行走,骨折患者骨折愈合。

3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3.1手术前护理

手术前,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 血酮体以及血糖、尿糖、肝功能、肾功能、尿酮体等进行检查。 同时,对患者的四段血糖进行控制,通过科学饮食降低血糖。 护理中对患者皮肤护理,确保患者的皮肤健康[2]。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外围供血少于正常人, 因此局部抵抗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在手术前,要观察患者的肢体血液循环情况,而卧床的患者要防治泌尿等感染。

3.2手术后护理

患者结束手术、麻醉反应过后可以饮食,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营养,摄入每天所需物质,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手术后,要将患者的肢体抬高,促进血液的循环,要实时观察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防止血液循环障碍,定期更换引流袋,且记录患者的血流情况,可通过按摩和正确的翻身姿势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患者的伤口处要定时清洁, 换药时要注意无菌, 防止患者伤口的感染。 另外,要确保患者的口腔、身体的卫生,护理时尿管要插好,且保持外阴的卫生,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3.3心理护理

糖尿病作为长期性的疾病, 患者大多数都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但是对骨科手术的了解却很少。 在进行手术前后,患者的心理变化较大,情绪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他们的压力大,对治疗效果的信心不足,对治疗有着负面影响。 因此,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向患者讲解骨科疾病手术的知识和细节, 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手术的重要性和作用。 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要介绍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及护理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促进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

3.4饮食指导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要药物和饮食的配合, 护理时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还要对患者的饮食加以指导。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食物的摄入,确保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保证患者的营养均衡。 因此,糖尿病患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要注重饮食的搭配,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另外,患者要忌烟忌酒,食物要尽量多样化,防止食物营养单一不利于伤口、切口处的痊愈。 肥胖者要避免食用油炸食品以及高胆固醇的食物。 通常情况下,成人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所需热量在110 k J左右, 蛋白质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为1 g左右,脂肪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需要0.8 g左右, 糖类每天每公斤标准体重的摄入量为4~5 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标准情况上进行营养的调整[3],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

3.5病情观察

在患者手术后, 要对患者的病情以及伤口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远端血流情况,确保引流的畅通以及伤口的清洁,减少伤口的感染。 患者要按医嘱进行服药, 糖尿病患者在术后胰岛素的用量根据血糖水平相应调整,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 在患者用药10 d至伤口痊愈拆线后服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手术后根据医嘱进行静脉滴注抗生素,防止伤口等感染的发生。

3.6体能锻炼护理

患者在手术后身体恢复较慢, 此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 年龄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体能锻炼指导,通过功能锻炼来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促进伤口的愈合以及糖脂的代谢, 减少并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伤口处的卫生,被限制活动的部位要做好保护, 防止二次受伤。 患者的体能锻炼中,如果出现疲劳、头晕以及其他不适时,要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调整锻炼的强度,确保患者的安全。

4讨论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注重患者的骨折和糖尿病合并治疗。 手术后要重视患者的血糖水平,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以及血糖情况, 控制血糖的水平,同时要注重患者的皮肤清洁卫生、科学饮食以及心理护理, 确保患者在摄入均衡营养的同时, 控制血糖的水平。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进行健康教育,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另外,可通过适当的体能、功能锻炼,来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促进身体恢复。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制定出科学的护理方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护理好患者的伤口和皮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骨科手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分析糖尿病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意义以及护理的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61名糖尿病合并骨科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了解护理的作用。结果 所有61例糖尿病患者都接受了系统且复杂的骨科手术,手术前所有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适合骨科手术,且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只有两名患者在经过骨科手术后的第2天出现了血糖波动的情况,但是经过科学的护理和调整后,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恢复为正常水平。61例患者在手术后,均没有出现伤口感染的情况,切口的愈合较好,愈合级为甲级,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的较好,只有1名肱骨骨折患者在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经过再次内固定治疗后痊愈。结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免疫力和抵制能力较弱,容易发生骨科疾病,在糖尿病患者进行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时要注重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进行照顾,重视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人文化的关怀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护理环境。同时,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控制,通过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恢复,结合饮食加强患者的营养,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减少患者的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上一篇:工程图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公共卫生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