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论文范文

2024-01-16

民居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及多元的民族文化为当代云南地区建筑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简要回顾了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发展历程,并以当代地区主义建筑理论为基础对云南楚雄州民族博物馆进行案例研究,目的在于为当下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提供新的启示和方法。

[关键词]云南;本土建筑;地区主义;地区性;楚雄州民族博物馆

地区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在讨论建筑时地区的概念不可回避。从20世纪50年代对民族形式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地区建筑风格的探求,到20世纪90年代追求地区特色的建筑创作,建筑的地区性与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建筑界关注和讨论的重点。而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疆,神奇独特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以及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为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云南地区主义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本土建筑师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关注云南乡土民居的研究,不断地从云南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民居中吸取智慧,融入到当代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当中。然而由于认识的局限,早期云南建筑的地区性研究以及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也一度陷于过于“形式化”的倾向之中;简单地将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等同,狭义地将建筑的地区主义理解为附着于建筑外部的某种符号象征,曾一度导致建筑设计在形式摹仿和符号拼贴上大做文章。虽然这些现象基本上已成为过去,但它却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真实状况。

20世纪90年代是国内地区主义建筑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云南本土建筑师在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中开始自觉地转向对建筑内在本质的探讨,而云南楚雄州民族博物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回顾历史审视过去,将对今后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探索与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云南本土建筑的地区主义探索

几十年来地区主义建筑一直是云南本土建筑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许多本土建筑师和学者为之付出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下面结合地区主义建筑理论对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探索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1.1 从自发到自觉

云南地区主义建筑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云南民居调研。由云南省设计院组成的云南少数民族民居调查组具体负责,先后对云南的十六个主要少数民族民居进行了详细调查。多年的调查收集整理并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拍摄绘制了大量的图片,最终于80年代集成出版了《云南民居》及其《续篇》,成为国内早期研究民居建筑的主要专著之一。建筑师是民居调研工作的主体,他们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自觉地将设计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了早期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的基本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地区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乡土建筑”这种土生土长、自发的、匿名的建筑成为了地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当代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型”。与此同时,从乡土民居建筑元素中提炼和转换得到新的建筑语汇并运用到建筑创作中,成为了七八十年代云南本土建筑寻求地区特色的基本创作手法。虽然在当时的中小型建筑创作中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例如云南阿庐古洞洞外景区、西双版纳主楼式宾馆等。但是由于这种设计方法简单易操作,大量的使用也导致了早期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陷入了盲目追求“形式”的误区。随着对建筑地区性理解的加深,这种单纯追求形式的摹仿而忽略建筑文化内涵的做法显出了弊端。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本土建筑师开始以更为自觉而理性的方法进行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例如将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乡土民居的研究当中,通过对乡土民居形式结构的深层解析归纳出建筑的基本“原型”,再从原型类推出建筑无限变化的形式,从而摆脱了早期对乡土民居建筑元素简单模仿与拼贴的肤浅做法。

1.2 从外在到内在

20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地区主义建筑、乡土建筑的研究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师转变为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和学者。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云南地区主义建筑的研究与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得理论研究与建筑创作实践之间结合的更为紧密。这一时期云南的地区主义建筑探索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外在的地区性向内在的地区性转变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场所理论和批判的地区主义对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在海德格尔哲学现象学理论基础上,为讨论建筑的地区性而提出了场所理论。舒尔茨在场所理论中讨论了“存在空间”、“场所精神”等重要概念,并进一步指出了建筑的本质是建筑的“地点性”而不是空间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建筑理论家亚历山大•楚尼斯针对地区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以及怀旧、乡愁的情结提出了批判的地区主义。他主张理性的批判,从传统建筑、乡土建筑中抽象和还原出地区建筑的“本质”;在抽象、还原和转换过程中运用现代建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传统建筑的空间、形式做进一步的提炼、概括,以寻找出属于该地区建筑的“特质”;同时也将建筑本身的营造看做是建构场所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云南本土建筑师开始自觉的关注建筑理论并从建筑与场地环境的整体关系入手思考建筑设计,在建筑与场地之间建构“场所精神”;开始运用现代建筑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乡土民居建筑元素加以提炼、转换形成云南地区主义建筑的“特质”。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2 案例解析

2.1 项目概况

楚雄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苗族、哈尼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世界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为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楚雄州民族博物馆位于楚雄市郊与万家坝相连的鹿城南路一侧山坡上,地形上下高差20多米,场地条件极为复杂。博物馆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云南当代地区主义建筑走向“内在”地区性探索的代表作品之一,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入解析。

2.2 乡土建筑“原型”的提炼与转换

乡土建筑是地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植根于本土,自发的传统建筑形式为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提供了质朴的创作灵感。博物馆建筑创作并未直接从乡土民居中提取建筑元素和符号进行拼接,而是从当地民居中提炼、转换出基本“原型”即建筑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空间,并结合现代博物馆功能需求以找寻“内在”的地区主义建筑的生成之道。(见图1)彝族逐山而居的独特生产生活方式与山地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其特有的山地人居环境——山地聚落与大地景观的有机融合。当地彝族民居以质朴的土掌房、一颗印(合院式)最具代表性,因此成为建筑师“原型”提炼的对象。

博物馆建筑设计首先从场地分析开始,由于等高线密集场地高差较大不利于博物馆展厅空间的水平展开;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设计原则将博物馆的大体量空间分解成多个较小体量,变不利场地条件为有利。于是建筑师从土掌房和一颗印民居若干较小的建筑体量顺等高线联排布置,上下高低错落的布局中提炼、抽取出建筑的基本“原型”,并转换构成了博物馆展厅单元的建筑基本形式。分置在不同地坪标高的展厅单元由室外连廊相连,自上而下错落丰富的轮廓变化构成了整体建筑群最基本的“建筑意向”(见图2)。土掌房民居是一种典型的由开放空间向围合空间过渡的民居形式,“L”型的建筑平面及院墙形成了半封闭内院和半开放外院结合的空间类型。建筑创作从民居中提取、还原出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原型”。围合封闭的展厅体量与轻盈、通透的连廊形成对比,环绕中央庭院的连廊在联系各展厅的同时形成了一种清晰的“边界”,围合出半开放的室外空间。这种提炼、转换民居“原型”的设计方法,已在当代云南 “内在的”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见图3)

2.3 场所的建构

“场所”具有空间的一般特性,是由于人在特定空间中活动对周边环境赋予价值后形成的,是人们长期生活、经营的产物;为此可以把“场所”理解为:人与特定地点(空间)之间的某种特殊存在关系。因此,“场所”的建构成为建筑“内在”地区性的重要实现方式,博物馆建筑创作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

由于场地条件复杂,博物馆建筑布局要协调好场地环境、建筑功能、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在布置上通常采取建筑轴线垂直于道路而建筑体量平行于道路的布置方式。但这种常规的方法在这块场地上却遇到许多问题:首先主轴线方向的水平距离较短,在较陡的坡度上建筑群体难以水平展开;其次建筑群面向西南方向,西南方向用地较小不利于建筑群布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师主动适应场地条件采取了主轴线转折的方式布置建筑群,主体建筑由西南向南偏转45°平行于等高线布置。在减缓坡度延长水平距离的同时建筑群主立面朝向城市方向争取到较好的城市景观。主轴线两侧场地开阔顺势布置建筑体量,主轴线一直延伸至坡脚的博物馆序厅处转折,使之与道路产生垂直关系并在此处组织入口前区广场与城市道路自然衔接。这种从场地出发的应答式设计方法,使得建筑群与场地间从此建立起特殊的“锚固”关系,也为建筑和场地赋予了真正的意义。(见图4、图5)

2.4 地区主义建筑的批判性思考

建筑的地区性是地区文化在物质和空间上的具体体现,在地区主义建筑的创作过程中建筑地区性的表达成为了作品的关键。建筑地区性的表达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也有“内在”和“外在”之分,内在的地区性主要涉及建筑的空间类型以及场所建构,而外在的地区性主要是建筑的外部形式。然而任何建筑作品的评论都离不开对其形式的讨论,因此地区主义建筑的形式表达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历史的局限性,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多呈现出“具象的地区主义”特点,即在建筑创作中过于强调对乡土建筑外观、构件或整体形式的模仿,从而也容易导致地区建筑批判价值的缺失。

在民族博物馆的创作过程中,建筑师通过对彝族民居“原型”的提炼以及对场所的建构,较好地表达了建筑内在的地区性。然而,建筑外在的地区性表达上仍有遗憾之处。例如:博物馆屋顶设计在方案创作之初便围绕形式引发争论,方案最终选择了将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的折中做法。展厅单元利用前低后高的体量形成两块屋面,将前部体量的女儿墙适当升高显示出土掌房的屋顶意向,而后部体量构架与双坡屋面的结合做法则抽象地表达了彝族瓦房的屋顶形式。根据总图设计的需要,建筑群主轴线两端分别布置了民族厅和序厅。由于位置关系需要对其屋顶加以强调,于是采取了构架和四坡顶结合四角镂空的处理方式。这种从现代建筑功能、材料和建造出发,对大量乡土建筑元素进行提炼、转换以实现建筑地区性表达的做法成了当时的流行,然而这也让作品在外在形式表达上陷入了过于具象的地区主义。

3 结 论

多年以来地区主义建筑一直是云南本土建筑创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在全球化导致全球文化趋同的今天,云南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正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文章结合当代地区主义建筑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解析,从而发现当代云南“内在”的地区主义建筑创作探索的一般性规律。即崇尚自然、尊重地区文化,从地区视角出发实现建筑场所精神的建构;从乡土民居中不断提炼、转换出建筑的基本“原型”以现代方式加以再阐释;采取批判的态度处理建筑创作中传统与现代、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复杂关系。

参考文献:

[1]单军.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2006.

[3]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沈克宁.当代建筑设计理论——有关意义的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6]饶维纯.彝州建筑文化的探求——楚雄州民族博物馆创作谈[J].新建筑,1996(4):3-6.

[7]饶维纯.云南地域主义建筑研究的历程[J].云南建筑,2010(3):12-14.

[8]罗德启.摹仿拼接到融合创新——中国西南地域建筑创作历程与途径[J].建筑学报,2010(7):7-13.

[作者简介]奚雪垠(1985—),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王冬,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建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乡土建筑的当代演变与地区性建筑设计与理论。

民居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众所周知,要想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支撑和基础。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传统民居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根基。故而文章从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以及在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增强;文化自信

一、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着优秀的道德理念以及教化思想,同时也展现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以及哲学思想。人们在进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世界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启发因子。要想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效益能够真正得到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指出,只有在我们拥有了高度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的基础之上,同时重视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中国传统民居艺术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地区的民居艺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适应生产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就针对在实际组织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 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

(一)传统民居艺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开始进入到中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开始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加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圣诞节的热闹气氛往往超过了端午节、中秋节乃至于春节。而反观国外,中国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之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国家都建立属于自己的孔子学院,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也在持续提升。

从传统民居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虽然中国传统的民居艺术凝聚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其无论是在坚固程度,还是美感方面,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有着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传统民居艺术所留存下来的智慧却并很少体现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之中,现代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正在逐渐减少。

虽然一些建筑单位对传统民居艺术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且更加倾向于传统民居的建设,但是受到现阶段中国社会人地紧张矛盾的影响,传统民居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影响依然十分有限,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以及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传统民居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很难做到完全拒绝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地固步自封,最终只能被世界所淘汰。而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居艺术发展过程中积累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包括所留存的一些封建迷信的因子。很多人会混淆文化习俗以及封建迷信,导致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先进,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落后。有了这样的思想,青年人也很难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纵观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其中也有很多与中国相似的元素。应该主动摒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糟粕部分,积极提取其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在世界熠熠发光,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效强化。

三、 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

(一)理性对待传统民居文化,强化对文化核心价值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国人文化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往往更高。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GDP已经不是唯一的追求,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想拥有稳定的步伐,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前提条件。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巩固的前提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代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从成长的经历来看,新一代年轻人很少经受生活的磨难,在走入社会之后,往往也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内核,只有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文化的繁荣以及弘扬,同时也要有文明的发展以及继承,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必不可少。

教师在实际组织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的过程中,要能够带领学生理性看待中国传统的民居艺术,要避免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要防止全盘吸收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全盘否定的思想倾向,要对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核进行有效发扬,认真体会中国传统民居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的精神内涵,进而使得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得以强化。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个人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在面对传统民居艺术的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只有有了理性的看待,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发展。

(二)加大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以及发展力度

要想真正对学生的民族自信进行培育,就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能够真正得以保持。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风浪,而文化发展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淘汰糟粕文化的过程,现代社会所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多数具有自身的特色,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从文化本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则是体现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所提倡的保护传统文化,本质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筑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筑类的书籍是对建筑经验的重要总结,而多数建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手艺依靠的是代代相传的方式。当然,传统民居文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一些全新的观念以及思维,而这些全新的观念与思维正是推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际进行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保护的都是有形的文化,却忽视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一些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技术保护力度略显不足。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能够赋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将时代的引导性融入其中。

在实际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要重视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学生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也是无限可能的创造者。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则应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更新,鼓励他们针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主动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同时也要能够做到面向现代化,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弘扬,只有如此,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培育。

(三)让传统民居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伴随着中国整体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综合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家越来越强盛,而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要想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十足的民族文化自信必不可少。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扎根,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在走向全世界,越来越多外国人表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尤其是传统的民居文化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外国人所接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小小组成部分,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需要依靠我们来传扬。

在实际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过程中,要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被推广至全世界。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不仅体现在视觉方面,同时它也体现在舒适度以及耐用性方面。各地区的传统民居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就在于外部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建筑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民居相关理念实用性的基础之上,他们的文化认可度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得以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而传统民居艺术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体现着不同地区的民间风俗,同时也体现着地区的民间手工艺技术。而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真正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实际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能够主动强化自己的民族自信,只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并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思翔.浅谈传统川西民居艺术审美取向[J].建材与装饰,2020(5):72-73.

[2]邹玥.白族民居艺术的文化生态发展:以沙溪古镇为例[J].区域治理,2019(38):239-241.

[3]顾培,徐丹.地域建筑装饰元素的设计再生:以苏北传统民居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为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6):267+270.

[4]黄威,徐丹.360度全景漫游技术在苏北传统民居艺术博物馆中创新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8):129-130.

作者簡介:

陈正斌,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

民居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关键词:传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何为传统?不同语境下传统的内涵和界定不尽相同。在建筑学及其所在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可认为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而这个遗传基因主要通过传统在地域文化的点滴记录和一脉相承来体现,传统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1.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文化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区域文化,根植于区域特性,受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而在地域文化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质,使人们在千古流传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习俗、道德、制度等相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在这种时代延续的传统中,可以追溯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踪迹,更是可以通过这些踪迹去进一步寻求和探寻地域文化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根植于传统特质,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变得愈加清晰,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愿景也变得有迹可循。

1.2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创造的种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达芬奇密码”。同时,英国学者亚卡尔桑德斯对传统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形象的将传统比喻为存储,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传统也就不断的存储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种传统随着人类世代的更迭,进行着不断地传承,引导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地“按常规向前推进”。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和“不断地推进”都可以认为传统在地域文化中的一脉传承作用,传统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2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

2.1 广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广义视角来看,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是要根植于所在的区域大环境中,那么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解读。前文提到,地域文化受所在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要素影响较大,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者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决定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形与建筑性质。自然要素中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几个纬度,气候和温度差异较大。在东北三省,建筑体量较大,墙体较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所导致的。而在两广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很多民居采取将一楼架空的形式,而形成骑楼的建筑景观。

2.2 狭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区域中的小区域小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大区域下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基因的作用范围之内。例如,在云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虽然都在云南这片大区域当中,但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依据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有的在平原上聚居在一起,有的顺应山势而建,有的则是一楼架空临靠河边,有的则是在丘陵地区,种种地势差异对建筑组合形态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传统基因传承下的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当今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灵感与火花。

3.1 化整为零

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最后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是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这些都是传统设计手法的体现,在新时代发展下,不能固守传统一味不变,也不能完全抛弃以前的形式。在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问题上,化整为零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方法。这种整合方法主要运用于建筑单体。例如在云南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将建筑单体大体量划分为零星小体形,将整条商业街也是进行划分进行分段处理,在各个建筑小体形和分段街道上,根植于当地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特点,对建筑的门窗开间、小空间形态处理、装饰细件以及街道临街建筑的开间进深等细节空间的处理问题上,将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3.2 移植重構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空间的处理,有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有外部空间的过度。其中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的时候,过于老旧的传统民居要进行拆除与更替,那么新旧建筑如何协调共存是改造的核心议题。其实新旧建筑共存落实到空间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空间之间如何协调组合。在平面组合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体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设计中,其中根植于传统民居原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方位秩序、空间序列、组合方式、不同构成单元、对称与非对称等多种组合方法,来进行平面布局的组合重构。可以理解为是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传统设计元素的移植与重构。

3.3 借鉴再生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多种处理,强调再生是目的,借鉴是形式。为了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需要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局部造型和装饰,更是要在内涵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甚至是抄袭,而是有的选择有的放矢的去运用,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这样的借鉴再生,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 结语

传统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留下的产物,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待传统民居和所显得建筑文化,我们要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毫无保留全部继承,也不能不加理解一味全部摒弃。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化双向整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先峰,冯新刚,牛大刚.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2).

[2] 陶渊,孙杨栩,唐孝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2(06).

民居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陕北民居建筑装饰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研究陕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分析“三雕”的艺术特色,有利于挖掘出它的传统艺术文化内涵,总结出陕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

中国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装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陕北位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上,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窑洞作为陕北民居的主要建筑模式,几乎占陕北民居的80%之多,窑洞的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同时还展现出了当地独特的艺术形态。自古以来,陕北就是边陲重镇,长期的征伐战乱以及历史上众多名将重臣的驻扎间接上造成了陕北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陕北建筑装饰不但具有淳朴大方、粗犷奔放的特点,而且透露着热情豪爽的个性,装饰作品中也大量保留了本土艺术的基质和古老的传统艺术纹样,这些建筑装饰除了体现出了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特征外,还具有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

一、“三雕”的特色

陕北三雕历史悠久,在中国雕刻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主要表现形式有木雕、砖雕、石雕三种。陕北的民居大多是独门独院的形式,因此对装饰的处理也大多集中在人们的视觉落点上,主要是对门楼、窑顶、窑面以及室内的装饰。窑洞建筑装饰在本土文化、民族征战文化、戍边文化、蒙汉边商文化的交错发展下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和美化了建筑本身,同时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陕北民居建筑装饰中的图案纹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具有粗犷简朴、大气豪爽的特点。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民居的额枋、雀替、斗拱和门窗上。陕北人对额枋的雕刻十分细致,大多雕刻镂空的“万”字纹、植物花草、琴棋书画、祥云等图案;对雀替的雕刻更是费尽心思,大多采用隐雕和通雕的雕刻手法,常用卷草纹、祥云、凤凰戏牡丹、大海出扶桑等吉祥寓意的图案纹样。门窗是窑洞最抢眼的地方,因此正窑的门窗比较复杂繁琐,也最为讲究,门窗纹样的各种图案相互纵横交错,千变万化,有“工”字格、“万”字格、枪头梅花格、双龙戏珠、三交嵌石榴、寿字纹等;厢房门窗相对比之下做工简单规范,多以方格或斜方格为主。

砖雕在陕北装饰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名气,其中汉画像砖更是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陕北民居砖雕主要集中在脊饰、影壁、神龛、墀头、瓦当、吻兽等建筑部位。其中脊饰大多采用高浮雕和局部透雕的手法来增强美感,纹样多以连续的牡丹、蔓草、莲花或几何图案为主,隐含生生不息、富贵不断的美好寓意;影壁除了屏障的作用外,还用来寄予主人的情感思想,因此纹样内容也都采用具有吉祥和教育意义的图案;墀头具有极强的装饰感,雕刻十分讲究细致,纹样多以象征意义的图案为主,如富贵在前、喜鹊戏石榴、松鹿竹鹤、狮子戏绣球、蝙蝠捧寿等,有实力的人还在墀头下部做雕饰,一般雕刻有莲花、蔓草纹、“富贵不断头”等纹样。

陕北石雕可谓民间一宝,其中的绥德石狮更是享誉海内外,具有刚键有力、大气磅礴的特点。石雕大多用于抱鼓石、柱础和栓马柱等,讲究一点人家的抱鼓石做工精美、内容丰富,图案纹样多以二龙戏珠、麒麟、蝙蝠捧寿等为主,石鼓下方的须弥座一般雕刻花柱、狮子、猴子等图案,石鼓和须弥座之间的裙袱更是精致唯美,多以龙、凤、寿字、蝙蝠等纹样为主,裙边则是刻卷草纹或“富贵不断头”等连续纹样收边。

二、陕北装饰中的美学价值

(一)装饰中的教育观

陕北装饰纹样题材多样,除了美化的作用外,有的装饰纹样还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一般体现在匾额、对联、碑文等文字装饰中,不但富有哲理性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显要门第荣耀的,如“大夫第”、“骑尉第”、“进士”、“武魁”等;有警示和鼓励后人发奋图强的,如“诗书门第”、“忠孝传家”等;也有追求吉祥美满的,如“福禄寿”、“清雅闲居”、“树德务滋”等。

也有人将这种观念寄予装饰纹样中,比如“喜报三元”是长辈对晚辈的期盼,希望子孙能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金猴立顶”寓意人们希望子子孙孙能够加官进爵、代代封侯;还有旭日东升、五子登科等纹样都是用来鼓励和督促子孙发奋图强的。这种隐藏在美观之下的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人们在这种无意识的空间氛围内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美学经验,也是陕北民居中特有的文化特点。

(二)装饰中的民俗观

陕北民居建筑装饰元素不仅反映出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还体现出陕北人民的民俗观念。陕北人的民俗观具有传统性和原始性,人们借用装饰纹样题材,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由于古时陕北的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人们就期望家族能够人丁兴旺,香火不断。在窑洞装饰纹样中就能够看出人们这种强烈的生育观,比如窑洞门窗窗棂上的纹样“枪头梅花格”,其中枪头代表男人,梅花代表女人,寓意人们阴阳调和、子孙繁盛的观念;“蛇盘兔”原是陕北剪纸中常用的图案,也有人将其雕刻在建筑中,蛇与兔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人们用来表达多子多孙,多子多福的期盼;陕北墀头上多有雕刻“鼠食葡萄”的图案,鼠具有很强繁殖能力,在人们眼里代表子嗣兴旺,葡萄具有颗粒多的特点,寄予多产多子的吉祥寓意;还有石榴、莲生贵子等图案纹样来表达人们对家族兴旺的期盼。

在窑洞装饰纹样中,人们用耄耋遐寿、寿字体、八仙过海、天官赐福、凤凰戏牡丹、松鹿竹鹤等纹样来表达多福、多寿、多财的观念,其中“耄耋遐寿”由蝴蝶、猫、桃花三种元素组成,猫和蝶谐音“耄耋”,桃指寿桃,表示长寿延年的吉祥寓意;“天官赐福”多出现在墀头雕刻,人们将天官视为福神,表示受天福禄的美好愿望。陕北建筑装饰纹样中的“姜太公钓鱼”,表达了主人怀才隐居,期盼机会的到来,希望能够大展抱负的心态。装饰纹样中人们借用神话故事和名人故事来寄情意指,不但表达出主人的远大抱负和决心,还寄予着主人能够用之所学、精忠为国的美好向往。

(三)装饰中的宗教文化

陕北建筑装饰艺术不但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还体现了对神兽的崇拜之情。陕北地区宗教文化深厚,民居建筑装饰就受到明显的影响,如“卍”字纹,意为万事如意;“狮子”象征门第富贵,具有吉祥辟邪、多子多福之意;“大象”有太平盛世之意等。灵兽是人们寄予精神寄托所创造出来的吉祥纹样,因此人们将这种纹样应用在建筑装饰中来表达吉祥和辟邪之意,在陕北建筑装饰中凤凰、麒麟、龙、赑屃、螭吻、椒图等较为常见,其中“麒麟”表示祥瑞、“赑屃”表示长寿、“螭吻”表示辟邪灭火等。

三、总结

陕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和地域特色。文章从装饰纹样的多样性、教育性、民俗观等几个方面对陕北民居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使我们对陕北民居建筑装饰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价值评估体系,由此让我们对陕北民居建筑装饰以至于对全国的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艺术民俗学.淄博:泰山出版社.2000

[2]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班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民居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新疆维吾尔族的建筑装饰是多国、多地域、多民族文化艺术相互撞击融汇、相互排斥吸收的结果。建筑装饰主体性上体现出伊斯兰风格特征,但也并非完全受限于宗教的制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灵活性和地域特征,这种特点也正是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艺术思想的重要方面。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找到了自己独有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创造出了辉煌的建筑装饰艺术造型手法和种类繁多的装饰纹样表现技法。

建筑装饰是一种文化。它充分表现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它既表达着自身的文化形态,又完整地折射出人类特有的文化内涵。新疆的伊斯兰建筑装饰在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民族特色的同时,在原有的风格上吸收借鉴新疆本土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去除了传统阿拉伯建筑装饰的富丽繁复,形成新疆独有的朴实低调的建筑装饰风格。

伊斯兰建筑装饰

伊斯兰建筑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伊斯兰文化和世界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阿拉伯建筑以其宏伟、壮丽著称于世,它的外观是巍峨的穹顶和高耸的尖塔,精美朴素的内饰雕塑和花卉鸟兽等。

在伊斯兰建筑中除传统纹样、文字和彩绘的建筑装饰外,现代装饰中多采用浮雕、镶嵌和彩绘的形式来表现。伊斯兰建筑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用材上和装饰技法上都有许多丰富的内容。

位于塔楼和屋顶最高处的刹杆尖端上的一弯新月是伊斯兰建筑的标志,同时也是新疆伊斯兰建筑最典型的装饰造型符号。这种象征符号一方面作为心理安慰,表示一种理想的愿望、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形成了与其它宗教建筑标识性的区别,也使建筑装饰的造型更加丰富、更加有装饰趣味。

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的表现

公元十一世纪,伊斯兰建筑文化随着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其理论基础是伊斯兰美学。伊斯兰教认为:“感悟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因为人的精神目光应从‘粗糙’的物质现实,从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现象移开。”在新疆,只要有穆斯林聚居地就有伊斯兰建筑,就有建筑装饰纹样。没有装饰纹样的建筑在伊斯兰教看来就是一个没有做完的工程。典型的装饰纹饰有:书法装饰纹饰、植物装饰纹饰、几何装饰纹饰。

书法装饰纹饰是穆斯林较为喜好的装饰题材,是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独特的形式和抽象化的装饰符号,也是新疆伊斯兰建筑装饰最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几乎遍布清真寺、麻扎和伊斯兰教其它建筑之中。利用优美的字体,组合成单独的装饰纹样,装饰壁面,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传达宗教教义。伊斯兰书法有多种字体,极具装饰性。书法字形曲折、千变万化,形成不同的质感与韵律,给观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由于伊斯兰教严格忌讳具象描摹生物,反对偶像。人们看不到所崇拜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但是其装饰并没有因此变得单调和乏味。新疆穆斯林非常擅长运用花卉植物纹饰建筑装饰,它们取材于最常见的石榴花、蔷薇花、葡萄、苹果、花束、藤蔓等。这些植物符号都被赋予了美好的意义。另外,穆斯林也常用与水有关的题材作装饰,因为水使人感到凉爽,同时又象征纯洁,带给人精神上无形的快慰。

几何装饰纹饰是由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菱形、三角形、十字形、万字形等,加上对角线、经纬线、中心圆、中心点的运用,通过各种交叉组合、变换循环,构成单独、二方、四方、适合、角隅等纹样结构,这些构成形式组合成优美繁复的装饰纹饰,蕴含了伊斯兰教的宗教观念,也包含了他们对建筑装饰艺术的整体理解,表达出较高的品味。

这些纹样通过各个单元形体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关系的协调来丰富墙壁、顶部、门窗、柱饰等装饰部位。具有连续的抽象视觉感受,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与建筑形成完美的统一体。

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蕴含的文化艺术特质

新疆建筑装饰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维吾尔族对信仰和知识的热忱追求, 表达着他们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新疆的建筑装饰是多种文化艺术相互撞击融汇、排斥吸收的结果。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新疆维吾尔族的民居装饰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富有变化的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装饰艺术。伊斯兰文化的美学理念是讲究概括性、抽象性和装饰性的,这是一种对事物和色彩高度提炼和加工的结果。建筑装饰主体性上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特征,但也并非完全受限于宗教的制约,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灵活性和地域特征,这种特点也正是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装饰艺术思想的重要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纹样艺术是在继承阿拉伯建筑文化基础上。通过新疆手工艺人们的智慧,不断吸纳和融合新疆本土建筑文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等逐渐演变成的,反映出民族的信仰和心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让将这些装饰纹饰艺术融入现代建筑装饰中。不断地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规划建设论文下一篇:民间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