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2023-11-17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1职业技能鉴定现状

1.1组织建设

1) 强化组织机构。近年来,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领导, 加强机构建设, 强化机构职能, 下设办公室, 专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2) 加强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队伍建设, 学校从事职业技能鉴定专兼职工作人员逐渐增加到8名, 培养督导员1名, 考评员21名。3) 加强制度建设。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建设, 在严格执行上级关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法规制度的同时, 还制定《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关于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管理办法 (试行) 》等18个规章制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职责》等7个职责。4) 加强鉴定信息化。学校创建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网站, 现已完善上网相关资料, 分管领导正在审核, 批准同意后即可上网, 促进学校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

1.2鉴定总结

1) 扩大鉴定范围。近年来, 开展的技能鉴定工种如下: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工、无线电装接工、音响调音员、实验员、商品营业员、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现代教育技术操作员、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网络安装与维护扩大到钳工、车工、数控车床工、机械制图员、仓库保管工、计算机高新技术、服装制作工等。

2) 鉴定具体情况。

备注:以上数据不完全精确, 仅供参考。

1.3情况分析

1)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次逐年增加, 鉴定规模总体扩大。

2) 有些教学部积极宣传、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 学生参加率较高, 极个别教学部不重视技能鉴定工作, 学生参加率低。

3) 学生对职业技能鉴定的认识不平衡, 有些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技能鉴定, 考多证书, 有些专业的学生几乎无人参加技能鉴定。

4) 有些技能鉴定的试题不是题库抽题, 技能鉴定培训完全是为了学生通过鉴定而培训, 导致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高, 企业对该证书认可度不大。

5) 校外技能鉴定很少, 基本没有开展。

1.4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没有高度重视技能鉴定工作, 虽然提倡“双证制”, 但没有严格执行。

2) 师生对技能鉴定不是很重视, 认为企业用工紧张, 没有技能鉴定证书也能找到工作, 有无证书在获取就业岗位时没有区别。

3) 对技能鉴定的培训没有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去, 有些实践教学教材和教学内容跟职业技能标准脱节, 导致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普遍不高。

4) 新开专业的技能鉴定工种没有明确, 这些专业的技能鉴定没有开展。

5) 对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很少, 现有的软硬件设施不能对外有效开展。

2开展鉴定的对策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严格执行学生毕业“双证制”是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客观要求, 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2.1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网站等宣传载体, 宣传技能鉴定基本知识 (包括什么是技能鉴定、技能鉴定内容、技能鉴定特点及层次、报名条件等) 、技能鉴定生源、政策法规、社会用人要求等, 提高师生对职业技能鉴定重要性的认识。

2.2做好规划

1) 校内规划。根据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 对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进行总体规划, 并分解到各教学部, 要求各教学部完成硬性指标。在规划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规划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培养, 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

2) 校外规划。根据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情况, 规划对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同时尽可能整合校外资源, 联合培养技能人才。

2.3建好队伍

1) 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理念。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树立为企业服务、为劳动者服务的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严格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 主动对外联系业务, 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2) 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根据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实训设备, 结合学校发展实际, 把真正懂专业技术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人员送出去参加培训, 获得考评员资格, 充实考评员队伍, 为开展技能鉴定储备人才。

3) 加强培训师资建设。建立一支理论和实践双达标的岗位技能培训教师队伍, 这支队伍要不拘一格, 从工人技师、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 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 并组织到生产一线跟班实习, 增强岗位技能培训教师队伍实践的能力, 以有效保证岗位技能培训的顺利开展。

2.4加强技能培训

1) 职业知识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大纲的要求, 实行模块化教学, 组织理论培训。

2) 操作技能培训。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要求, 建设功能齐全、软硬件配套的仿真职业环境;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提高设备利用率;建立实训基地开放制, 低价开放部分实训基地,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对应国家、市里和区县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 积极组织校内的预赛和培训活动;制定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完成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2.5强化顶岗实习

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 从组织管理、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职责、学生职责、考核评价等细化, 学生要完成“学生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考核表、顶岗实习汇总表”等资料, 既保障较大范围的顶岗实习管理, 又落实单一实习的跟踪监控, 促进学生将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迅速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实践技能。

2.6落实“双证”制度

严格推行“双证书”制度,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 全校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都要求体现双证或多证书制, 建立专业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积分体系。

2.7健全激励机制

1) 课程融通。学生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课程, 在中 (高) 职阶段的对应课程可免考, 且该科理论和操作成绩可评为优秀。

2) 资金奖励。对于正在参加或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优先参评国家资助, 国家奖 (助) 学金。

3) 评优推先。对于正在参加或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优先参评三好、优干、优秀 (优良) 毕业生。

4) 就业。对于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养的学生, 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协助学生做好生涯规划规划设计, 优先安排就业, 安置到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发展潜力大、待遇好的岗位。

学校只要通过抓内涵促发展, 完善技能培养软硬件需求,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就能培养出企业争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摘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助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是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 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教育管理学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例, 通过对学校近五年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分析入手, 从宣传、规划, 实施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围绕学校如何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学生,鉴定,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05]35号) .

[2]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号) .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 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5] 赵居礼, 贺天柱.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 已成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指由国家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举办的有较强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经学校批准参加的针对某一领域的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活动, 对于充分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 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 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技能大赛的申报与管理

(一) 技能大赛级别界定

为加强管理, 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应进行级别界定。学生技能大赛可分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和其他级别。由教育部牵头或参与组织的赛项, 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省部级竞赛主要包括国家其他部委牵头组织且教育部未参与组织的赛项、省教育厅牵头或参与组织的赛项、全国各行业指导委员会 (教学指导委员会) 组织的赛项、国家一级学会组织的赛项、其他学校认定为省部级的赛项。

(二) 技能大赛的申报和管理

职业院校各二级教学单位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需要, 鼓励积极申报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项目, 报学校教务部门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 参赛费用由学校支付。其他类别赛项由各二级教学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参赛并承担相关费用。加强参赛项目的绩效考核。

技能大赛获奖情况作为职业院校重要标志性成果, 是目前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职业院校办学成效考核的重要统计数据, 同时纳入学科竞赛排名。学校管理层面应实行技能大赛二级教学单位院长 (主任) 负责制, 便于使各教学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 将组织参加大赛作为专业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载体, 将技能竞赛与日常专业教学训练紧密结合,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各职业院校应逐步加大竞赛在校内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加大对在国家级竞赛指导中获奖团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 对获得国家级奖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中优先;对在国家级竞赛项目连续两届没有取得国赛资格的赛项原则上停赛一届;省部级竞赛项目连续两届没有取得二等奖及以上成绩的赛项原则上停赛一届。各教学单位可根据竞赛训练需要成立赛项指导团队。

强化职能部门在技能大赛中的管理服务职能。学校教务处应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制定学校专业技能竞赛工作的规章制度;参赛申请项目汇总、审核;专业技能竞赛项目经费的预算申报、支出管理及绩效考核;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表彰、奖励;负责竞赛工作的数据统计、信息汇总和发布等工作。各二级教学单位应履行以下职责:按照赛项规程认真组织开展技能竞赛训练活动, 组织制定指导计划, 有效开展赛前培训, 积极备赛;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 进一步推进技能竞赛活动课程化、常规化, 促进技能竞赛与课程和专业教学改革有机融合, 扩大学生技能竞赛受益面;做好竞赛总结工作, 及时将赛项相关信息资料汇总存档。各赛项参加省级选拔赛, 各院部院长 (主任) 、赛项负责人要加强与承办校、相关技术专家沟通交流, 加大训练力度, 力争获得国赛参赛资格;获得国赛参赛资格项目要积极加强与教育部各赛项执委会、技术企业联系, 邀请知名专家来校交流指导或专项培训, 提高赛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 促进相关专业建设, 以赛促教, 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

三、制定技能大赛激励政策, 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为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应在资金支持上进行保障, 每年安排技能竞赛专项经费。技能大赛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 实行预算管理。每年由教务处编制专项预算, 预算经费分为技能竞赛设备费和技能竞赛综合经费两部分。技能大赛综合经费支付范围主要包括:竞赛宣传、报名费;资料、元器件耗材、物流、配件、技术设计等费用;参加相关会议、技术培训、竞赛差旅费;学生补助、交通费和住宿费;专家指导费;其他与竞赛相关的日常费用。技能竞赛设备费支付范围:用于购置竞赛所需设备, 按上级和学校有关设备购置规定执行。竞赛指导教师竞赛指导或外出参加培训, 按差旅费报销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指导活动, 以赛促教。学校对指导学生参加省部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按项目团队记录工作量, 工作量津贴按学校超课时津贴标准发放, 并与获奖等级挂钩。对组织参加省部级、国家级赛项指导教师发放辅导津贴, 并对获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的赛项指导团队实行一次性奖励。其中指导学生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的应进行重奖, 建议应在3万元以上。鼓励首创, 对首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项目, 每项目另行奖励首创突破奖。指导国家级技能竞赛获三等奖及以上的指导教师, 学校授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并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教科研任务考核的重要依据。省部级竞赛或国家级竞赛训练期间, 如需外聘专家, 学校对参赛项目拨付专项专家指导费。

鼓励引导全体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的学生进行奖励和学分认定, 并在奖学金评定中优先推荐。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生, 可在后续相关课程正常考试成绩的基础上, 申请办理不超过4门课程的加分认定, 课程加分分数依据参赛学生的获奖等级和技能掌握等情况, 经相关教学单位初审、赛项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签字确认后, 教务处认定。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可作为学生其他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对于技能竞赛获奖学生, 就业时学校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

为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 适当补偿三年级 (最后在校一年) 学生实习期间的收入, 对参加国赛阶段训练的三年级学生给予专项生活补助。参加省部级及以上竞赛比赛期间, 给予学生专项就餐补助。

平时应重视学生选拔和培养, 提前备赛, 以赛促学。将技能竞赛训练和日常教学、社团活动有效结合。健全参赛学生选拔机制, 形成从校赛、省赛、国赛层层选拔, 提前做好各项赛事训练和备赛工作。对各赛项中寒、暑假已经申请留校备赛的学生加强管理, 加强指导和训练。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大赛的训练和正式比赛, 技术技能水平得以大大提升。以郑州铁路职业技学院为例, 近三年, 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国家级赛事获全国一等奖12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7个, 其中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赛项荣获全国一等奖, 实现了河南省高校在此赛项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2017年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3个、全国二等奖2个, 实现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此赛事获全国一等奖的6连冠, 该校获国家一等奖数量和国家奖项数量位居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名。

摘要:本文对职业院校大力开展学生技能大赛的意义、技能竞赛的项目申报、组织管理进行了阐述, 从竞赛指导教师奖励、学生奖励技能和学生选拔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大赛激励政策, 从而促进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技能大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明亮, 张惠敏.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 :161-163.

[2] 王锰, 左建安, 陈雅.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构建[J].图书馆, 2015 (4) :22-25.

[3] 冯新, 万俊杰.高职环境专业技能竞赛引领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4) :52-55.

[4] 刘海洋, 雷乾乾, 周海晶.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若干启示[J].教育观察, 2018 (23) :121-122+132.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一、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

2010年我国正式提出“智慧城市”概念,智能楼宇建设飞速发展,智能楼宇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提升。对于中职生而言,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主要学习智能楼宇监控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和运行与维护技术,理解智能楼宇设备的功能、组成、作用。“楼控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课程属于“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共72学时,其中包括48学时的实训课和24学时的核心知识及拓展知识课。

课程的特点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于实际工作过程,按实际工作流程组织教学。

(二)与前后课程的关系

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面分别学习了“建筑构造与识图”“设备安装常用工具使用”“楼宇智能化入门”等课程,让学生理解了建筑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常用工具使用要领、智能楼宇系统的构成,为本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与本课程同时开设的还有“消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与维护”“楼宇通信与网络系统基础设施运行与维护”等专业方向课,这些课程都融入了智能楼宇管理师(四级)的学习内容,为以后考取资格证书及后期顶岗实习做好了铺垫。

(三)课程目标

1.课程标准制定

据调研,楼宇智能化专业中职学生未来服务领域主要是楼宇智能化工程公司、专项的弱电系统安装与维护公司、物业服务公司。我们调研采用了多种方式,范围包括行业协会、安装调试企业、维护保养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物业服务公司、同类院校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梳理了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重新制定了课程标准。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和发展目标。

总体定位为:为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能从事楼宇智能化设备运行与维护工作和智能物业管理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取依据

在课程内容确定时,基于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会同外校、本校教师从行业需求、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讨论,用“企业调研——学习领域——工作领域——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方法,确定课程内容,概括为三层面课程设计,这三层面是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最终确定五个项目。项目一:供配电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项目二:照明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项目三:给排水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项目四:暖通监控系统运行与维护。项目五:电梯监视系统运行与维护。

(二)课程资源

本课程采用我校的校本教材。在广泛汲取企业、行业专家和同行的意见下,教材实现了项目化,理实一体化的形式。同时完成该课程的校级精品课设计,在校园网上可以学习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视频、相关动画、学生展示等。我校有“楼控系统”实训室和“施工实训室”,依据教学情况,将实训室划分成教学区、讨论区和操作区进行教学。

三、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完成其中一个整体项目为载体,以六步法来实施,这六步是:信息提供、决策计划、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检查评价和反馈总结。具体实施如下。

(一)任务导入

课程要提前预习。依据模块的内容,在教学区:教师发放工作任务表、实训评价表、实训报告、实训图纸、学习网址和相关的规程、规范等教学资料;检查上堂课布置的课后学习内容、重点解释学习中的难重点;布置本次课的工作任务,明确学习内容。同时播放该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过程,让学生了解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讨论区:学生分组、师生互动,进行理论知识的探讨、信息資料的收集、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计划决策。

(二)实训操作

在操作区:教师强调安全事项、简单演示、分析相关工作;学生分组,学生认识实训设备,学生依据讨论的工作计划进行实训操作。

(三)教学评价

在讨论区,学生完善实训报告、工作任务书;依据考核标准、实训评价表,先自评——自己评价,然后组评——小组成员对个人评价,最后教师评价,并由学生展示优秀成果。

(四)归纳小结

教师总结实训过程,分析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布置本次课的作业,下次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

(五)拓展延伸

在第四学期,专业课比较多,我们整合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与企业合作进行为期两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其中两天在安装公司的施工工地,由企业安装工程师授课,现场安装调试弱电系统,让“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学生理解楼控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过程;其它八天在物业服务公司,由企业运维工程师授课,学习企业文化、模拟运行管理、检测检修设备等。

(六)考核总结

每个模块结束后,参照模块考核标准进行自评、组内评、师评。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考核的形式有多种形式。

四、课程考核

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70%,由五个项目平时评价考核构成,取平均数;期末成绩占30%,采用模拟上海市职业资格技能考评程序,在五个项目二十一个模块中抽题的方式,由教师和不同的学生模拟考评员进行考核,不过,采用理实一体的形式,考核内容有两道针对技能操作的理论知识,回答后再进行技能操作。

五、思考展望

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演示操作,分析传授理论、技能知识,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知识,师生互动完成技能操作。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依据学习的内容主动查阅书籍、网上资料,自觉分析、讨论操作中的问题,与师生探讨实际工程与书本知识的不同点,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提高。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学生了解了“楼控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为以后顶岗学习奠定了基础。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实践,面向技术”办学理念,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明确了“立足市场、面向产业、服务企业,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定位,起草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制度,规范了校企合作的管理,逐步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等,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山西省内外40余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资源共享、综合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实践教学教学搭建有效载体。与山西益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设“干部储备班”,与康美徕药业有限公司开办“店长强训班”,形成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09月,中国药店商学院山西分院在我院挂牌,标志着学院的校企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计划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专题召开院长办公会研究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教师联系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并组织全校教职工共同学习。我校

校企合作相关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校企合作已经作为我院办学的基本制度,在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中处于战略地位。

二、建立健全运作机制,有效推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为促使校企合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我院逐步完善和加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一是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组成,指导开展全面的校企合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二是各专业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论证专业设置、制定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三是由合作办学科作为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对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校企合作规划。

三、工学结合,凸显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41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321”、中药专业“1344”、医药营销专业“三阶梯进”等适合专业特点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院安排2010级现代中药技术、中药鉴定质量检测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医药营销等10个专业学生分赴山西旺龙药业、太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20家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2-3个月的阶段实习,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增加学

生岗位的适应性,亲身实践职业技能,有效实现学校和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目前,2013年,学院计划安排学生阶段实习的班级超过30个班级,1500人次,占全院学生的三分之一。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阶段,专业课教师全程跟踪,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熟悉岗位技能操作,学生参与企业经营和生产过程,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充足的认识,使学生在职业现场提高了真实本领,规范了职业行为,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

四、基于过程,联通岗位,创新课程体系

学院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组织企业行业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作用,把好人才培养方案质量关,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

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改目标。2010年以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三个专业为试点,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先后组织500多人次专业教师进行了3000余天企业调研、专项培训、专家研讨,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了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教改目标,并在全院其他专业广泛推行,并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目前学院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行业

教学成果奖4项。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与企业学者、专家共同编辑并正式出版职业教育教材66门。在首届山西省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竞赛”中,分获金、银、铜奖,成为参赛院校中获奖最多的院校。

五、面向岗位,产学一体,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明确把建立真实和仿真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是按照医药行业GMP、GSP、GLP、GAP 等管理规范要求,建设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利用自身技术与资源优势创办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学院与山西医药工业五大园区主要骨干企业签订产学战略合作协议,与山西振东、山西亚宝、宁夏唐明、山西仁和等40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率达100%。三是从建立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管理手段、评价指标入手注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着力构建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为支撑的,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六、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培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一大力推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围绕培养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社会服务三种能力为中心,学院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公司的生产实习、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通过参与企业锻炼,教师对企业的生产管理、

产品工艺、设备使用维护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应用能力,使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学院要求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实习训练取得一到两门高级以上操作技能证书,实现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一肩挑,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目前,目前学院193名专任教师中,有双师素质教师119名,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3人,省级“双师型”优秀教师10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人,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的专家14人。与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9项,取得国家新证书5项,获得专利5项。近三年,培训企业员工5600多人次,中药种植农民3100多人次,执业药师近2548人次;指导古县连翘GAP基地、襄汾县生地GAP基地、和顺县平松乡黄芩种植基地建设150人次。

(二建起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与合作企业实行资源共享,学院将企业管理、技术、工艺人员整合,成立兼职教师专家库,按照教学要求,有偿选聘到学院任教。兼职教师队伍理论扎实、专业实践经验丰富,使我院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得到较好的融合,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学校从教的制度,两年来,从行业、企业和社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悉行业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企业高级管理和技能人才96名,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七、引企入校,合作共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构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培养环境,通过“引企入校”形式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如山西仁和大

药房投资一百余万元在学院设立一个实体药店,为中药、药学、医药 营销三个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 企业通过药店的经营实现知名 度的扩大和利润的回报。

八、企业冠名,双培主体,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学院与山西康美莱医药有

限公司、 山西益源大药房等企业合作成 立以企业冠名的“康美莱店长强训班” 、 “益源储备干部班”等,形成 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发挥学院与企业 各自在知识传授、素质养成、技能训练和创业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共 同组织教学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大学文化熏陶和一流的职 业技能训练, 为成长为本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业务精英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学院每年 10 月份举办历时一个多月学生专业技能比赛, 要求“学院统筹、分系组织、企业参与” ,营造“学技能、练技能、 比技能”的浓厚氛围。各系围绕专业特色,与企业密切合作,设置比 赛项目,以“黄河杯” 、 “昂生杯” 、 “国药杯” 、 “亚宝杯”等企业冠名 的“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和“荣华杯” 、 “康美徕杯” 、 “益源杯”等企 业职工与在校学生对抗赛的开展,企业不仅给予比赛经费、奖品等物 资方面的支持,有关专家还亲临比赛现场,担任比赛的评委,在全校 形成了“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良好氛围,促进了高端技能型人 才的培养。通过比赛扩充了校企双方的合作范围、增进了彼此信度、 检验了教学质量、提供了就业机会,众多企业当场与学生选手签订就 业协议,为学生发放就业绿卡。

九、校企合作的思考与体会 6 1.立足实际,摒弃“两望” 作为学校来说,在校企合作中要大力转变思想和观念,主动树立 适应企业需要的开放式教育理念,要立足实际,摒弃“两望”观 -即不因“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热、企业不热而“悲观失望” 、又不 因政府支持政策滞后而“等待观望”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自 身能动性,先动起来,以动带动,先热起来,以热传热,提高合作质 效。 2.服务企业,着眼双赢 根据不断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 校企合作应 着眼于互动与双赢,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观 念, 职业院校应密切关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和各行各业经济增 长结构调整的信息,及时地调整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着眼 于为企业提供数量、经过、层次、质量符合企业的人才储备,降低企 业招工成本。搭建平台,举办校企供需见面交流会,引导学生正确择 业,主动向企业推销人才;发挥学校技术教育优势,为企业培训在职 人员和新员工,开展技术服务,把学校与企业联系在一起。 3.加强沟通,注重感情。 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 同时,涉及学校改革 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等信息及时向企业发布,使企业感到 学校对他的重视;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如学校

技能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答:(1)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促进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质量。

2.新一轮评估的核心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哪几条? 答:(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5)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8)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4.新一轮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答: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完善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宏观管理,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5.新一轮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这次评估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引导高职院校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进行改革与建设,引导学校把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建设上来,引导学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评估转变”、“硬件建设评估向软件建设评估转变”、“被动评估向主动评估转变”;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完善多元化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评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机制,创建办学特色,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6.新一轮评估对学院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答:(1)有利于我们更好总结办学经验,丰富办学特色。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和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没有能系统地去进行总结,也没有

很好地思考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哪些?今后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评建工作的开展,将会促进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上档次、教学质量上水平,也有利于我们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内涵、丰富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多标志性成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不少改革的成果还没有真正让学生得益,而且改革本身还存在一个完善与推广的过程。迎接新一轮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学习,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过程。通过评估提高素质成为应有之义,更何况评建工作为我们每个人都搭建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因此,评建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尤其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3)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虽然新一轮评估不给学校定级(是优秀,还是良好、合格),评估的结论只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但是,一方面通过评估,我们要给专家留一个好印象,为我院顺利进入教育部、财政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家组的“诊断”和“开方”,能够帮助我们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推进学院更好更快发展。

7.新一轮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诊断。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相关文件要求,依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围绕影响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被评院校必须做出实事求是的自我评判,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发现自己的特色亮点,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措施;评估专家组通过对被评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的分析,辅以现场考察,对被评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对其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做出客观、科学的评判,发现或发掘被评估院校的成功经验、创新之处、特色亮点;发现被评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2)推广。被评院校要在校内总结推广不同院系、专业、教师创造的新鲜的教改经验和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做法;评估专家组要总结推广评估中发现的改革创新和特色鲜明、成果显著的先进办学经验,特别是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总结推广被评院校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并有效运行的成功经验。

(3)创新。学校自评和专家组评估都要带着问题,边评估、边研究、边总结、边完善,创新评估的方法、手段,完善评估的标准和程序,提高评估工作水平和公信度。

8.新一轮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答:(1)学校自评与专家评估相结合原则。以学校自评为基础,专家评估相配合,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既要考察人才培养效果,又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过程,还要关注学校发展潜力。

(3)全面了解与重点考察相结合原则。既要把握人才培养工作全局,又要抓住关键要素进行重点考察。

(4)评价与引导相结合原则。既要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做出科学诊断,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更要分析问题的成因,开出“处方”,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建设性思路与办法。

(5)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以及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工作,指导各高职院校通过评估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6)科学与效率原则。客观、科学、民主、公正,简化工作程序,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7)评建成效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原则。对于在评估过程中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参与积极、评建成效明显的院校在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教学建设项目评审、招生信息发布中给予政策激励;对于评建成效不理想的学校,省教育厅将通过限制招生规模、暂停教学建设项目申报等手段督促参评院校尽快改善人才培养工作。

9.新一轮评估的方法有哪些?

答:这次评估主要采取“平台分析+现场考察”的方法。专家组进校前对《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进行(分析)预审,提出初步分析意见,确定现场考察重点,并将预审意见发给专家组长。现场考察的主要方式是听取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实验、实习、实训的硬件与软件;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进展情况)、专业剖析、说课、深度访谈、查阅原始资料等。

10.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答: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涉及7个方面的22个要素。具体是:

(1)领导作用。1.1)学校事业发展规划;1.2)办学目标与定位;1.3)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1.4)校园稳定。

(2)师资队伍。2.1)专任教师;2.2)兼职教师。

(3)课程建设。3.1)课程内容;3.2)教学方法手段;3.3)主讲教师;3.4)教学资料。

(4)实践教学。4.1)顶岗实习;4.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4.3)教学管理;4.4)实践教学条件;4.5)双证书获取。

(5)特色专业建设。5.1)特色。

(6)教学管理。6.1)管理规范;6.2)学生管理;6.3)质量监控。

(7)社会评价。7.1)生源;7.2)就业;7.3)社会服务。

11.新一轮评估关注的基本要点有哪些?

答:(1)基本办学条件;(2)双师素质比例;(3)双师结构;(4)专业带头人;(5)剖析专业;(6)说课。

12.新一轮评估为什么要建设《状态数据采集平台》?

答:《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新评估方案》的核心和基础。各高职院校依据《新评估方案》和《评估实施细则》开展评估,是建立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不仅具体展现了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概况、教学状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办学特色,也记录了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校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实现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的需要,是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建立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

《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要逐步做到信息公开,教学状态数据要逐步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13.《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有哪些要求?

答:(1)明确目标。各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尽快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根据各自的特点,进一步开发、完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功能,逐步做到向社会开放;最终实现教职工满意、校领导满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满意、教育部满意、社会有关各方满意。

(2)落实到位。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新评估方案》的具体要求,把《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列为学校办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以落实。

(3)加强培训。各校应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宣传《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统一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

(4)及时准确。各校要从提高质量的高度,本着诚实守信的态度,实事求是地采集填报原始数据,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信息的原始性、即时性、独立性、写实性和公开性,实现信息源头到校级平台的直接对接。要健全专业、课程、项目、教职工等代码体系,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建设的规范有序和健康发展。

(5)健全机制。各校要建立健全《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和奖惩制度,建立从数据产生源头和一线岗位进行信息采集填报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采集责任制,明确每一位教职工都是每条信息源头的具体责任人,并落实学校总体汇总责任人,做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所有信息的源头,均来自于信息发生人或信息发生地,确保《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原始性和独立性。

(6)逐步公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应通过校园网等途径在校内公开,并向教育部、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开放浏览权限。同时应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逐步向社会公开《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接受社会的监督。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有哪些要求?

上一篇:实践技能下一篇:技能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