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采访论文范文

2023-03-18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1篇

农村特岗教师经历的体会

德新联校尚喜春 我是一名农村特岗教师,我热爱着这份工作,因为我也是农村出来的,我了解农村孩子笃实的信心、追求和梦想。我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些朴实,清澈的面容。我为我的教育工作而自豪。

曾经儿时候的理想也时刻激励着我,在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我报考了师范大学去学习教学理论。那么现在当我以一名教师的身份走进课堂,我怀着对这一职业的敬畏去努力的践行我的诺言。

在特岗的这段工作经历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横桓在我工作路上的最大障碍

我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在学校接受了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我知道知识对一个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所以我刻苦读书,本着多读书,读好书的原则,怀着粪土万户候的报负去践行我的理想。

来到特岗教师岗位的我,一心要用我的理论和知识去改变学校和学生的学习时候,我遇到了我最大的麻烦。由于特岗岗位的学校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特定的教育环境,尤其是这些地区的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这些地区的教学水平相对较落后。而且由于农村学校的特定环境,有些家庭的外迁和有条件一点的家庭把孩子送往城里,所以学校的生源也相对落后。

学校的教育教学系统也有其自身的完善程度,对于新教师的理论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让新教师去适应本地区的一些固有情况。这样有俩方面的影响:

其一,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去带领和规范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继续推行,减少教育风险,更快的走上正规化的教学系统。

其二,由于限制了新教师的一些有别于此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对学校的革新和新教育教学机制的培育和创新具有阻碍的作用。也是地方对国家特岗教师政策的保守接受。因为特岗计划是国家推行的支援地方教育的政策,因为不同理论的交融能更好的促进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当前就业形式的压力。

那么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也是主观和客观的距离,我相信这是我们作为特岗教师所遇见的共同问题。那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再运用我们的理论立足于我们工作岗位的具体实际,就是我门们当前去面对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法。

二.职业转型是我们面临的第二问题

当我们踏进了班级,面对一个个稚气,纯真的面孔。我的心绪总有那么一点莫名的激动,我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了,那么当我去思考如何设计课堂结构的时候,是否去想了教师职责的另一方面---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影响和被影响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总是出现一些个别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怎么能循循之,善诱之,一视同仁?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怎么去把教书和育人更好的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

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爱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

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我要用自己正直、真诚、友爱的朴素人格去影响一位又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去做他们的行为示范,用自己对学生、对事业的爱心去带动学生修正不健全的人生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社会、家庭、集体的责任感。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生活上的一些感悟

在网上有时听到一些特岗教师抱怨岗位的条件如何如何艰苦,那么我们何必不把眼光放远,可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我们把教师当成我们工作的同时,还没有把教师当成我们毕生的事业。“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我们要用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我们的使命。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引导涉检网络舆情是检察工作在科学发展语境下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涉检网络舆情危机起因及主要特点,提出了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籍此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共同促进对建立基层检察院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工作机制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检察舆情危机应对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正以其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显著特点超越传统媒体,成为重大事件公众知情的“第四媒体”。由网络引发舆情危机也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人民对正义的表达,对真相的渴求,往往极易点燃民众的探讨激情,迅速将一个普通事件演变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危机。近年来,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涉检事件越来越多,从“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豪车案”、“北京康达律师李庄涉嫌伪造证据和妨害作证案”,无不展示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态势和对检察工作的巨大影响。基层检察院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对某些问题处置措施不当,常常被网络关注,由此引发网络舆情危机。为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各级检察机关“必须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投入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来”,“使网络舆情成为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强大动力。”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对检察机关的负面影响,是新时期摆在基层检察机关面前的新课题。

一、涉检网络舆情概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大,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涉检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一种,即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具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涉检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通过网络对涉检问题和检察工作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因此而表达出来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起因及其特点

(一)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起因。

1、自身办案质量不高引起案件瑕疵。在检察工作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对办案质量标准认识不统一,对办案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工作疏漏等现象,致使发生案件质量问题,损害检察机关严格公正执法形象。部分案件当事人利用网络大规模地发布和传播案件的瑕疵之处,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由此引发网民对检察机关的声讨, 进而造成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质疑或者直接与检察机关对抗,导致检察陷入被动,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少数干警滥用检察权,以权谋私,破坏司法公正。不可否认,在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内部队伍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极少部分干警执法不严、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现象,使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机制和检察队伍形象产生不满。该类事件曝光后经各路媒体传播放大,民众开始利用网络围绕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炒作并扩大其影响,形成规模浩大的网络舆论大潮,尝试以舆情监督公权力,最终达到以权力监督权力的效果。

3、部分群众对法律、制度的误解以及个别网民曲解、捏造事实。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很容易成为网民们发泄情绪的空间,很多舆情表达伴随着一些非理性化的情绪。部分群众对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本身不够了解,对官方不信任,存在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加上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有意掩盖事实真相,利用部分网民对官方的不信任,发动网民通过舆情来宣泄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并企图产生共鸣,给检察机关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4、媒体与司法的永恒冲突,不可调和。媒体与司法的冲突是司法界和新闻界永恒的话题。司法要求的权威性、封闭性与传媒固有的开放性、透明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司法权威对媒体监督具有天然的排斥性,媒体监督对司法权威具有天然的侵犯性。新闻评论讲有感而发,司法裁判重理性分析,新闻报道追求轰动效应,司法裁判追求平息纷争。如上所述,媒体与司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为司法机关的检察机关必需要面临网络舆论的挑战。

(二)基层检察机关涉检网络舆情的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舆情有很多共同性,如突发性、广泛性、难以控制性等,但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对象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是检察人员、检察机关和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他是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检察权以及与检察人员自身的有关情况加以关注。

2、敏感度更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所办理的案件如职务犯罪案件,涉及案件当事人的名誉、地位、人身自由,影响大、敏感度高,比其他事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

3、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因案件本身的复杂而持续扩大,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持续时间会更长。

三、基层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基层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的做法,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对涉检网络舆情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从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情况来看,各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工作缺乏预见性,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于较早就发现尚未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些内容要么无中生有,要么捕风捉影,故意制造是非的论坛帖子或博客,却任由其存在,不积极与网站负责人联系沟通,向其阐述事实真相,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处置,最终导致引起舆论轩然大波,严重破坏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形象;有的对预警中所含深层次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没有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造成被动。如内蒙古阿荣旗检察长豪车事件,在舆情预警期,事发单位不重视,错失有效时间;有的经新闻媒体曝光后,以拒绝采访的面孔出现,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有的指挥缺乏统一性,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二)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危机机制相对空白。

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也不例外。虽然最高人民检察院一直高度重视网络监督, 从2008年开始专门组织力量收集并编辑每日《涉检网络舆情》和《政法网络舆情》周刊,但其侧重点放在收集涉及政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更未形成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导致在处理涉检舆情危机工作中缺乏预见性。对预警深层次的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或者没有引起重视,不能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造成工作被动,决策迟缓,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三)缺乏专业队伍及应对方法技巧,化解危机乏力。

一些检察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草率作出结论。在没有对事件深入调查之前, 就草率作出结论,引起媒体和网络的不满。二是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涉检网络信息评论出现在网络上的24小时内,是应对网络舆情的黄金时间。在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公布有关信息,而当网上出现种种猜测后,又没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不少群众相信了网络传言,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三是应对网络舆情时对待广大网民态度不诚恳,导致事态逐步升级。如湖南省某基层检察院干警谢某为维护其单位形象,与记者在论坛上展开激烈辩论,最后发展到对其人格攻击。因此,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众声喧哗”等做法,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要求。很多事件老百姓都认为是官官相护,如果采用“封锁隐瞒”的做法,形同欲盖弥彰,会加重民间的猜疑和想象,使问题无限放大,从而加剧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不信任,直至群情激愤,酿成恶性事件。

三、基层检察机关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构想

如前所述,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极大地破坏检察机关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树立。而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不重视,应对机制空白,应对失策,直接导致检察机关陷入网络舆情危机中。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功效也有负面功效,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避其害而用其利?笔者根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成因及特点规律,从构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积极应对、引导机制和预防长效机制三个方面着手,对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机制作如下初探。

1、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组织保障、控制机制。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明确由专门人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二是由专职人员负责对涉及本院的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通过实时巡查的方式随时掌握舆情动态,并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预警与信息上报。三是由专门人员负责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总结和甄别筛选,通过跟踪分析和研判,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走向,热点和焦点,并提出处置意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四是按照涉检舆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将涉检网络舆情分为特别严重、严重、一般、轻微四个等级,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形成舆情危机,立即启动处置舆情危机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涉检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引导机制。一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在黄金时间内处置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开始出现苗头的24小时内是处置舆情危机的黄金时间,72小时是有效时间,在此时间段里快速反应,使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正确、权威的检务信息和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工作情况。这样处置网络舆情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防止网络舆情事件继续扩大化,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当舆情危机发生时,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因此,通过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持续地发布信息,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时让媒体了解事件真相,杜绝小道消息和杜撰新闻占据舆论空间,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三是建立应对网络舆情诚信机制。网络舆情危机形成后,要以尊重客观事实为第一原则,以客观诚恳的态度对待网民披露的检察信息,虚心接受网络监督,对于网络发现的工作问题和人员问题,不护短、不避讳。以理性、平和、冷静、开放的姿态与网络、媒体对话,维护和打造检察机关尊重群众、对人民负责的良好公众形象。

3、建立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分类处置、联动机制。一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分类处置机制。即对出现的网络舆情,区分不同情况加以处置。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坚持以积极回应、主动引导为处置原则,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事件的,要依靠党委和上级院的领导,依法妥善处置;对媒体关注甚至热炒的有关敏感案件,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接受专访等方式,做好有关解答。二是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坚持与各路媒体特别是当地媒体做好常态化和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各种联系,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能形成应对舆情危机的合力,利用各大媒体强大的舆论优势,形成网络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的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先机,掌握发言权,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4、建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预防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检务公开”机制。除了涉及办案秘密及其他不宜公开的外,都对外公开,增强检察机关办案的透明度,消除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认识误区,维护检察机关良好形象,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增强检察机关对容易引起网络舆论热点问题的免疫力,减少舆论演变成网络舆论危机的可能性,把握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主动权。二是建立队伍廉洁机制。基层检察机关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内部监督,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形成一套“不愿为”的教育防范机制、“不能为”的监督评价机制和“不敢为”的惩戒处理机制,树立检察机关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所谓正己才能正言,这样才能降低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才能彻底预防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参考资料:

[1]、李卫华、赵延安:《浅析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当代学术论坛

[2]、匡乃安、何正华:《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法治论坛17辑

[3]、赵志刚: “检察机关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载《中华新闻报》2009年8月13日。

[4]、钱贤良: “全国检察机关第二期网络宣传培训班举行”, 载《检察日报》2009年8月11日。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目前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新闻传播质量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新闻采访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因而有效开展新闻传播中各个方面的工作,促使新聞采访的良好发展也就十分必要。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采访发展也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新闻采访工作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为更好为进行新闻制作及新闻传播提供有效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

在当前新闻媒体行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新闻媒体行业发展已经进入融媒体时代,而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中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在目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的单一发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多元化发展模式得以出现,并且实现有效发展。因此,新闻采访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新闻采访的多元化发展,并且要积极实现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满足新闻采访需求。

1.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的必要性及价值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在新闻采访方面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往新闻采访的单一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新闻采访的多元化发展也就成为了必然需求及趋势,并且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及价值。

首先,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可使新闻采访内容更加丰富。在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能够对各个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挖掘,也就能够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改变以往的单一新闻采访内容与形式,在此基础上能够为更好进行新闻传播提供理想的基础与保障。

其次,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可使新闻采访质量及效率得以有效提升。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中,对于新闻采访效率及质量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因而需要进一步有效提升新闻采访效率及质量。在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形式下,能够使以往的新闻采访模式发生改变,通过不同方式有效开展新闻采访工作,也就能够使新闻采访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使新闻采访效率实现有效提升,并且可提升新闻采访质量。

再次,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新闻媒体行业多元化发展。在目前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效进行新闻传播,保证新闻传播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为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十分必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合理进行新闻采访,而新闻采访多元化能够使新闻采访取得满意效果,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使新闻传播得到理想的效果,最终可保证新闻媒体行业实现更理想的发展。

2.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多元化变化

2.1 新闻采访的信息来源变化

在传统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采访记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对人们进行询问,而人们对新闻事件也都是口头陈述,这种方式获取的新闻信息比较有限,并且对于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也很难保证。在当前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形势下,可使新闻采访中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新闻记者不但能够通过人们陈述了解新闻事件内容,并且能够获取人们所拍摄的新闻现场视频,从而更好了解新闻事件,使所获取的新闻信息更加丰富,并且可保证其真实性。同时,新闻记者用网络途径进行新闻采访,也就是对网民进行网络采访,这样一来也就能够使新闻采访信息来源实现多元化,使新闻采访取得更好效果。

2.2 新闻采访环境发生变化

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中,新闻采访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以往新闻采访中,都是新闻采访人员直接对新闻当事人进行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环境也就是新闻现场环境,其属于实际存在的客观环境。而在新闻采访多元化采访中,由于新闻采访人员可通过网络进行新闻采访,因而在任何区域新闻记者都能够进行新闻采访,因而新闻采访环境发生很大程度的变化,使以往相对固定新闻采访环境发生变化,新闻采访环境也就更加灵活多样。对于这种新闻采访环境的变化而言,其优点就是能够使新闻采访更加具有灵活多样性,可突破新闻采访的时间限制及空间限制,从而保证采访能够得以更好的实现,使新闻采访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实现更理想的新闻传播。

2.3 新闻采访方式变化

在当前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新闻采访方式的改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并且对于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新闻采访多元化的基础上,新闻采访由以往单纯的面对面访问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多种不同方式进行新闻采访,主要包括网络在线采访、电子邮件采访、视频采访等多种采访方式,也就使得新闻采访方式发生改变,保证新闻采访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进而可实现新闻采访的更理想发展。

3. 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多元化发挥途径

3.1 充分认识融媒体时代特点

在目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为能够使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更好实现,首要一点就是需要对融媒体时代特点充分认识。作为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工作人员,应当对融媒体时代特点加强认识,对于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媒体行业所产生的影响需要加强认识,并且要掌握融媒体时代对新闻采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依据融媒体时代特点及要求,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新闻采访理想发展,使新闻采访中的各个方面能够发生改变,保证新闻采访工作能够得以更好开展,从而为促使新闻采访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也就能够保证其取得更满意的发展成果。

3.2 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由于在新闻采访工作开展中的要求不断提升,为能够使新闻采访更好满足实际需求,并且使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更好地实现,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需要对现代技术进行利用。在目前新闻采访工作的发展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掌握新媒体技术及信息化技术,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中对这些现代化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通过不同方式及途径进行新闻采访,使以往的新闻采访单一形式得以改变,使新闻采访途径得以扩展,使新闻采访内容更加丰富,也就能够保证新闻采访多元化的更好实现,使新闻采访工作发展的实际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另外,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中,还需要对各种不同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在综合应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够使新闻采访水平提升,并且使新闻采访工作能够实现更理想的开展,为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提供理想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3.3 创新新闻采访管理模式

在新闻采访工作的開展过程中,新闻采访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能为新闻采访工作更好的开展提供理想支持与保障,因而新闻采访多元化的实现需要创新新闻采访管理模式。在新闻采访管理模式创新方面,需要对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于管理理念的创新,应当改变以往的新闻采访理念,逐渐形成符合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理念,也就是应当形成综合性新闻采访理念,并且要注重新闻采访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在新闻采访管理方式的创新方面,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新闻采访管理,注重新闻采访的全过程管理,以保证新闻采访工作的更好进行,避免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中出现不规范行为及虚假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确保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更理想的实现。

3.4 加强新闻采访工作队伍建设

在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方面,为能够取得更理想的发展成果,还需要加强新闻采访工作队伍建设。新闻采访部门应当注意提升采访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及能力,对于采访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培训,确保采访工作人员的新闻采访技巧及水平能够实现有效提升,也就能够使工作人员在开展采访工作时结合融媒体时代特点,使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具有人才支持与基础。另外,新闻采访部门还需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现代化新闻记者,使新闻记者数量及整体素质均能够实现有效提升,以确保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4. 结语

在目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行业的理想发展需要实现各个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而新闻采访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中,新闻采访多元化已经成为必然需求及趋势,因而需要实现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清除认识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的意义,掌握新闻采访多元化改变,并且通过有效途径及措施积极实现新闻采访多元化发展,使新闻采访发展能够符合时代要求及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树强,黄曦.论新媒体时代新闻采访理念与方法创新[J].传媒论坛,2019,2(15):30-31.

[2]孙红.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采访多元化分析[J].记者摇篮,2019(07):67-68.

[3]李颖.新媒体背景下报纸采访的多元化转变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2):114.

[4]高晓龙.新媒体发展下的党报采访多元化[J].传播力研究,2018,2(10):106.

作者简介:王艳,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大学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提升与采访技巧培养,对于提升记者的素质水平,提高采访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能够妥善选题、充分准备采访资料、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并且具被处理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全媒体时代爆发性增长的新闻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新闻。本文通过分析全媒体记者的基本技能,制定提升记者采访技巧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全媒体记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采访技巧

全媒体是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的新闻形式,通过融合互联网实现信息资讯的快速传播。伴随着5G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等行业也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要求新闻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具备全媒体时代的基本技能,能够掌握采访技巧,更加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因为,为了推出更多高品质的新闻资讯,新闻记者就必须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掌握更多的基本技能和采访技巧,顺应时代发展成为全媒体记者,以更好地开展新闻采访工作。

1. 全媒体记者基本技能

1.1. 编辑写作能力

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编辑写作的基本技能。编辑写作是媒体记者必须掌握的能力,也是在实践工作中应当不断锻炼提升的能力。但全媒体背景下,还要求记者进一步锻炼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展语言文字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参与媒体工作的各种自媒体人数量不断增加,为基层民众提供的新闻服务也越来越多,全媒体记者在报道相关事件时,能否按照大众的价值观念和理解能力进行文字表述是极为重要的。记者编辑写作应该更注重生活化、趣味性以及教育性,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全媒体记者通过多方面锻炼自身的编辑写作能力。记者必须深入基层,对普通民众进行采访,了解大众对于突发事件以及最新政策的意见和建议,将其如实还原到采访稿件中,这样所撰写的稿件既真实客观,还对读者有吸引力,更具阅读价值。

1.2. 设备操作能力

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设备操作能力。随着5G信息技术普及,对于全媒体记者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媒体记者在进行节目制作时分工明确,文案、摄像、采访、编导等各有分工,而全媒体记者则要求掌握综合性、复合型能力,具备文案写作、摄像操作等节目采编的基本技能。全媒体记者面对的媒介环境是复杂的,并且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节目更新速度很快,传统的采编模式及工作效率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这种情况下,全媒体记者运用先进的摄像技术,通过移动设备编辑写作、实时传输新闻信息,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新闻采访与编辑工作,大幅节约了节目制作所消耗的时间,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对于设备操作能力的培养,全媒体记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业余时间多学知识,掌握技巧,日常工作中多听、多问、多学,掌握各种新闻拍摄及编辑设备的使用技巧,学习新闻剪辑软件的使用方法,积极了解最新的设备种类、特点、优缺点等,以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设备操作能力。

1.3. 网络软件应用能力

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网络软件应用能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离不开网络的发展,这种形势下媒体记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编辑写作能力和专业设备操作能力,也同样需要具备网络软件应用能力。现在市面上网络软件的种类众多,可以发布新闻视频的媒体平台也非常多,在这一过程中,全媒体记者不仅要熟知各类型软件的作品发布规则及发布方式,还需要了解不同媒体平台的主要受众对象,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新闻节目的制作,更好地迎合受众口味,打造处高品质的新闻节目。比如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各家全媒体记者推出的融媒体产品可谓丰富,有的运用AI合成主播、AR、现场Vlog看两会等技术加持優质内容,有的创新脱口秀、RAP等新潮形式助力传播,有的综合运用长图、视频、直播、制图、动漫等融媒手段,增强互动性、可视化、可读性。全媒体记者除了要熟练应用媒体平台,还应当注重通过媒体平台与受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当前各个媒体平台都具有留言评论等交流功能,作为全媒体记者应当善于分析舆论内容,了解最新的舆论动向,并且在经营个人账号或者公众账号时,用更加亲和的态度与留言和评论者进行交流,打造良好的网络社交形象,促进后续媒体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全媒体记者采访技巧

2.1. 选题技巧

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注重掌握选题技巧。采访主题的确定是选题的首要内容,创新的选题不仅能够保证采访质量,还能够发掘出热点新闻,引发良性的社会讨论,体现采访活动的传播学价值。这也是当前全媒体记者生存与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巧。为了更好地确定选题,全媒体记者首先要分析时代的需求和舆论的走向,选择合适的采访主题。全媒体记者应当充分了解社情舆论,关注社会发展现状,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选择适当的采访主题。比如关于两会、亲情、城市发展等等,先确定关键词,然后逐步丰富选题内容,以形成完善的采访主题,并以此开展相关的采访工作。主要议题选定完毕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主要议题是为采访奠定了一个总体基调,在确定主要采访目标和采访内容后,全媒体记者还需要对议题进行具体的拆分和总结,一般需要从一个大的议题中分散多个小的议题,并设计相应的采访目标,而后在采访过程中分版块逐一完成采访目标,保证采访的逻辑性与顺序性。在这一过程中,新媒体记者需要注意对采访时机的把握,明确采访过程中的主次目标,根据议题进行采访引导,从而顺利完成采访工作,并提升采访质量。

2.2. 材料准备技巧

全媒体记者应当重视材料准备技巧。记者在进行采访前往往需要准备对应的材料,常规材料包括被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采访所需要的道具和预备文稿等,在全媒体时代下,对于材料的准备和选择工作需要注意细节上的优化。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材料准备时,应该注重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对方的生活背景、家庭情况、工作状况、性格特点以及采访中有无禁忌等,另外还需要注意除了访问基本的社会生活状态外,还应包括网络生活状态。对于采访材料的准备,除了要围绕被采访对象进行准备外,还应当充分发挥全媒体记者的优势,准备好采访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器材,比如采访交互道具、录音笔、麦克风、应急处理摄像头等相关设备,以便在采访中及时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除此之外,记者还应当充分重视采访环境的准备工作,根据本次采访活动的要求了解采访周围环境,对于可能影响采访工作的不利因素进行排除,并且根据采访的周围环境适当进行采访稿和采访语气的调整,确保采访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

2.3. 沟通技巧

全媒体记者采访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的沟通技巧。沟通能力是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对于全媒体记者来说,沟通水平要更高,全媒体记者应当具备应对不同文化层次、年龄层面以及社会背景被采访者的能力,其沟通技巧应当更加灵活多变,并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全媒体记者沟通技巧的培养,需要其具备专业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在锻炼沟通技巧时一定要多说、多听、多看,积极了解当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交流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气变化技巧;在与被采访者进行沟通时,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掌握更多心理学内容,通过观察和询问,更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被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沟通和采访创造良好的条件。语言能力与分析能力是全媒体记者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全媒体记者应当通过分析被采访者情况,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对于采访氛围的营造并非是越安静越好,而是应当充分结合采访主题来确定,比如媒体记者在做人物专访时,应该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祥和,营造一个适宜谈话的环境;采访一线员工时,采访环境应当让对方感到舒适,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员工办公室进行采访;街头采访则应该注意在保证采访录像和收音正常的情况下,让被采访对象感到放松和随意,能够真实表达自身的想法和看法。采访突发或紧急事件时,在录入采访对象声音的同时也录入环境音反而有助于表达事实的真相。为了达到上述效果,全媒体记者在不同采访场景的语气变化、提问方式以及采访时间等都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确保沟通顺利进行。全媒体记者的沟通技巧应用有利于提升采访质量,因此记者应当注重在实际采访中积累工作经验和沟通技巧,及时记录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分析解决方法,避免下次采访出现同样问题。

2.4. 应急技巧

应急技巧是全媒体记者必须具备的灵活性较强并且极为关键的一项技巧。应急技巧主要是针对部分采访中的常见事故产生的技巧,比较常见的包括采访中被采访对象过度紧张、不配合采访、采访现场尴尬冷场等。由于全媒体记者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其采访的对象种类和性格特点具有多样性,记者本身的应急处理能力对于采访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全媒体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前,应当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对于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特别对于暴光类舆论类采访,要有更多的预判。通过材料分析了解被采访对象的特点,并且根据采访问题以及采访对象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假设,假设建立后开始制定应急处理对策,分析是否可以通过跳过话题、转移话题等方式化解采访中的冷场尴尬情况。而在采访现场,如果被采访对象突然不配合采访或者过于紧张焦虑影响采访效果时,全媒体记者应当循循善诱,运用心理学干预策略对采访对象进行劝导和安慰,改善其采访状态,保证新闻采访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另外需要注意,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与采访环境具有一定联系,全媒体记者在采访正式开始前应该观察和分析采访环境,及时排除可能引起被采访对象不适的因素,并建立各种风险问题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全媒体记者需要掌握与时代相适应的基本技能以及采访技巧,在基本技能培养中不仅要注意记者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还应当要求其具备完善的编辑写作、设备操作以及网络软件应用能力,使其成为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全媒体记者掌握的采访技巧应该更加注重多种技巧的联合应用,前期认真选题、搜集材料,采访中运用合理的沟通技巧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通过应急技巧让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下去,保证采访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并提升采访品质。

参考文献:

[1]衷海波.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创新策略[J].记者摇篮,2021,20(03):125-126.

[2]阮芳.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的策略研究[J].记者摇篮,2021,17(02):99-100.

教师采访论文范文第5篇

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采访中, 我们的提问你无法删掉。”在采访中, 尤其是现场采访, 提问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关系着采访的效果, 这也足见现场提问技巧的重要。

采访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新闻节目主持人自身内在的素质、综合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新闻节目能否成功、是否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这个注重个性和特色的时代, 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 如何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同时, 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 这既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新闻节目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关键。

1 采访前充足的准备工作, 等于成功了一半

采访前准备充分, 就等于完成了采访工作的一半。

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在电影《飘》重播之际, 采访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费雯丽:“请问你在电影《飘》中扮演什么角色?”费雯丽轻蔑地回答说:“我无法和你这样无知的人交谈。”显而易见, 这位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他事先没有对被采访者的职业生平作任何研究, 甚至在采访前都没有去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内容和费雯丽所扮演的角色, 这样拙劣的问题不仅导致采访失败, 还被当作笑柄。因此,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是采访前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在采访当中, 运用合法的各种手段实现采访的目的, 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渴望达到的境界。要想全面透彻地了解事件, 就必须要事前收集更多的资料, 尽可能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背景, 比如年龄、文化层次、性恪特点、爱好兴趣、有何经历、所取得的成就等等。这样采访起来, 共通性的话题多, 所提问题能引起对方的共鸣, 对方也能快速、准确地了解记者的意图, 乐意和你交谈、合作, 这样采访的目的就容易达成。俗话说, 酒逢知已千杯少, 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记者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对所要采访的对象一无所知, 沟通起来就会不顺畅, 也容易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特别是有些专业性很强的话题, 如果没有提前做足功课, 那么新闻节目主持人就很容易被采访对象“带着走”, 自己就会很被动, 甚至出现令人难堪的画面。

2 找准角色定位——对自己的定位和对被采访者的定位

为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 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养, 错误的定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新闻节目主持人不同于演员, 面对摄像机时, 演员可以不去理睬摄像机和观众, 只管自己进入角色, 而新闻节目主持人则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在新闻事件中, 镜头前主持人就是一个发现者、探询者、介绍者, 他在展现自我的同时, 也必须对自己的职责负责, 那就是通过屏幕将受众们最想了解、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信息传递给他们。

在这个信息多元的社会, 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加, 对媒体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种敬畏感和神秘感。随着个体的素质不断提高, 人们崇尚个性、注重自我价值, 也更懂得在媒体上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要求新闻节目主持人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人格平等, 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同时, 还要对被采访对象准确定位。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讲, 不同的被访谈对象, 提问的方式也不同。对于商界人士来说, 怎样提高经济效益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上班族来说, 在岗位上所做的工作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是他们很欣慰的;年龄偏大的人愿意讲讲自己的风雨历程和故事;年纪轻的想说说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 柴米油盐酱醋茶则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你要从身边的菜价米价找突破口。在采访过程中, 问一些采访对象个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与被访者在心灵上实现“零距离”, 更能引起被访谈者的配合,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3 采访中坚持的“五原则”

3.1 真实感原则——让观众有真实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报道的每一新闻要素都必须真实。采写、编稿不能漫不经心, 不能凭空想象, 更不能虚构杜撰。”每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特定的环境, 不论是噪杂还是安静, 主持人在现场是提高腔调还是压低嗓音, 只有与采访现场的实况融为一体, 才会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工厂里机器轰鸣, 震耳欲聋, 主持人提高分贝、声嘶力竭的报道虽然不是很优雅, 但却很真实。

记得我刚进电视台的时候曾做过一次新学期开学的现场报道。在城区实验小学门口, 我感觉小学生们叽叽喳喳噪音过大, 节目录制之前, 就让校长给门口的保安交待, 要求学生进校园时保持安静, 不能大声喧哗。自以为是一期很成功的节目, 但节目播出后, 我询问朋友们对这次节目的评价, 他们的回答却让我哭笑不得:

“你们采访的什么学校啊?这么多人怎么就听见你一个人在说话?”

“这是刚开学吗?不应该是这样的气氛吧?看看那些小孩子, 怎么一点都不兴奋啊?”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才好。我也因此更加体会到了真实感对于节目的重要性, 以后的每一次采访, 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当然, 现实生活中, “求真”并不是完全还原事件本身的真实, 有些意外事件给当事人造成心灵的创伤, 就没有必要过度渲染。比如去年暑假沙河漯河段两名小学生溺亡, 电视台记者采访受害人家长, 主持人反复询问学生家长遇难时的细节, “现在的心情如何?”一位遇难者的母亲几度昏厥, 引起现场围观群众的强烈抗议。孩子溺亡对家庭造成的伤痛无法弥补, 一次次回忆这种痛苦的经历近乎残忍。现场群众都泣不成声, 主持人此时竟然会问什么心情?这种不经大脑、不负责任的言辞只能换来观众的唾骂!

新闻采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一个富有经验的新闻节目主持人, 必须知晓一些心理学的知识, 特别是在意外事件中, 常规的采访技巧已经很难适用, 客观上要求节目主持人自觉地转换角色, 设身处地为被采访对象考虑, 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采访对象。一句老话, 将心比心, 才会得到你想要的真实。

3.2 亲近感原则——让采访对象有亲近感

电视新闻是一个用画面、声音来记录、传播新闻事件的过程, 出镜记者或者节目主持人的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等都能透露出额外的新闻信息。处在新闻现场的节目主持人, 除了敏捷的思维和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外, 还要运用一些方法尽快与采访对象建立关系, 拉近距离。对于采访对象来说, 我们是一个陌生人, 第一次见面难免生疏, 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可先与采访对象闲聊几句, 说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先松弛一下现场的气氛, 让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然后再渐渐进入正题。对问题的筛选和表达, 也一定要符合采访对象的学识范围。换句话说, 就是要多提一些采访对象所知悉的问题, 因为熟悉, 他才会感兴趣, 热衷于回应, 才会达到你和观众满意的效果。所以要用较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你的意思, 深入浅出, 尽量避免一些专业性太强的词汇。切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发问, 也不要以很书面的语言来采访一个在田间的老农。

记得去年我做过一期关于漯河市召陵区姬石乡历史文化的节目, 村里有一位87岁的老人, 曾经亲历过一些事件, 我们很想知道这些事情的原由, 但老人年纪大了, 很少与人交流, 所以一直不知从何说起。虽然老人衣服不是太干净, 手也黑黑的, 但我还是拉住他, 引导他回忆小时候怎么翻墙头、和村里的小伙伴打架, 慢慢让他打开了话匣子, 最后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连他身边的人都没听过的故事。这期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 在采访时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就使采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新闻节目主持人要把采访对象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 树立一种亲切感, 使被采访者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并进入佳境。所以, 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做到既不高高在上, 也不低人一等;不盛气凌人, 也不唯唯诺诺,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和平等的交流。

3.3 现场感原则——让节目有现场感

中央电视台原新闻部主任章壮沂在《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一书中写道:“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采访, 不但可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思想性, 还能将观众直接带入现场, 引导观众收看, 密切同观众的联系, 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流畅并乐于接受。”

2012年9月, 源汇区问十乡、大刘镇遭遇强对流天气, 局部风力达8级以上, 并伴有冰雹、大雨。问十乡15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受灾, 受灾农作物面积初步统计达3.71万亩, 直接经济损失达1150万元。新闻部及时派出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报道灾情, 新闻节目主持人穿着胶鞋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庄稼已经被砸得不成样子, 田间各处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冰雹。虽然是9月的天气, 主持人却哆哆嗦嗦, 用颤音向观众作着现场报道, 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同身受, 如身临其境。

3.4 具体化原则——提问要具体、明确

假如你在一个新闻事件的现场, 有话筒伸到你面前问你“请问你有何感想?”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说起。在采访中, 抽象的、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一定不会有让人满意的答复。新闻事件的发生有它特定的因素, 事件中每一个当事人都有他自己的特定角度和不同的想法。提出具体的问题, 更能让被访者尽快地进入特定的语境, 更快地找出问题的实质, 从而了解清楚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给受众还原一个条理清晰的事件现场。

提问方式有很多种, 开门见山也好, 循循善诱也罢, 都尽量将问题设计得简短、明确、精练、抓住问题的关键, 笼统的提问只会得到笼统的答案。

3.5 倾听原则——认真倾听, 善于倾听

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分, 听七分。”虽然提问是新闻记者的天职, 但懂得倾听也是采访者不容忽略的素质。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军曾这样说:“其实作为一个主持人, 我一直恪守着三条原则, 第一要作个倾听者, 其次是提问者, 最后才是辩论者。”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 采访过不同阶层的人, 他们有的性格直率, 侃侃而谈;有的严肃内敛, 不善言辞。在采访中, 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对方, 认真倾听他的讲述, 从他的叙述中寻找你要求表现的内涵, 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恰当的时候, 给予他肯定表情或询问的眼神, 这是对采访对象的重视和尊重, 也容易让对方敞开心扉。

当然, 认真倾听, 并不是让对方左右你的思想, 而是要随机应变、巧妙引导。会认真倾听, 还要懂得识别, 不是让被采访者滔滔不绝地讲下去, 而是知道适时的打断, 再拉回你需要的语境, 让他说出你想要知晓的内容。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 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在新闻事件中, 主持人是观众与事实之间的桥梁。事实客观存在, 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 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要拨开迷雾, 洞察各种新闻内幕;要在采访过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要在新闻报道中淋漓尽致地刻画社会众生相;要在别人看不出新闻的地方挖掘出新闻来。凡此种种特殊要求, 意味着新闻节目主持人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必有与众不同之处。

上一篇:教师晋级论文下一篇:初中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