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

2023-03-26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概述

1.1项目概况

我省渔港分布比较分散,渔港监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渔船的监督管理处于疲于应付的局面。

1.2.项目提出的理由

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纷纷响应号召,都开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道路,并且都得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带来的好处。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开放的渔业行业的现代化步伐稍显迟缓,与要求高技能和高专业素质的渔业捕捞行业不相适应。为更好落实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在建设瘦身型政府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走渔业现代化管理模式,以技术的创新弥补人员编制不足,切实贯彻做好渔业监督管理工作,为天津的腾飞贡献力量。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渔业是高风险行业。渔业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加强渔业船舶监管能力,是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市渔港分布比较分散,渔港监督机构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法律法规赋予渔港监督机构的职责在履行上难度很大。渔船的监督管理工作离不开船舶动态信息的掌握。目前这项工作是通过市-区-乡镇-村这一组织渠道,采用人工方式,利用电台、手机等方式逐条联系落实,速度慢、可靠性差、不确定性高,经常性的造成渔船回港情况统计不出来、上报不上去的情况,基本情况的不明确,给渔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如渔船的进出港签证,渔船在港情况统计,流量统计,问题渔船的跟踪,远程执法援助等日常工作难于执行,尤其是特殊时期的渔船监管就更为困难,建设现代化渔船身份识别系统已迫在眉睫。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渔船身份识别系统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不同于一般系统采用的被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本系统中采用的是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被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一样,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众多优点,而且,主动式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识别距离远,最远识别距离可以达到200米以上,可以有效的满足在海上或港口进行渔船身份识别的需要。RFID系统是一项能够满足我市渔业安全工作大局的先进技术,是一套符合我市渔业现代化监管需要的管理系统。

第三章 预期效果及评价

3.1预期效果。

⑴渔船进出港自动记录统计

采用港口双固定式读头方案或多读头方案,每当作业渔船在进入港口和离开港口时都可以获得船只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将传输到进出港监管系统的监控中心平台,使得平台可以立刻获得当前船只进出港的状态,同时这些信息将记录在平台上,供今后统计和查询。

⑵渔船在港情况统计

系统能快速准确地统计出当前渔船在港情况,包括渔船在各港口的分布情况。渔船在港情况统计能让渔业主管部门迅速获取目前在港渔船的统计信息、在水上作业的渔船统计信息,在出现灾害性天气时,渔业主管部门能把工作重点放在未进港的渔船上,并有效地调配管理资源和执法力量,从而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⑶跟踪问题船舶

当违章船舶、年检过期、证书过期、未办理进出港等问题渔船进出港口时,主管部门通过系统马上获得信息,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跟踪,整改,直至解决问题,及时消灭安全隐患。

⑷流量统计

系统能有效地、精确地检测到经过读头附近的船舶数量,以每天、每月或每年的形式统计渔船的流量情况。渔船流量统计能让管理部门了解渔船进出港和锚泊信息,掌握航道是否拥挤,并且能根据流量统计信息,在渔船流量大的时候加强对渔船的管理,防止由于渔船流量过大造成违法渔船蒙混出海、航道内渔船碰撞等情况的发生。

⑸远程执法辅助

渔业行政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渔业执法是为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开发和合理利用,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渔业生产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违法事件:违反禁渔期、违反场区捕捞、无证捕捞、违反许可证规定、外海渔船进入近海、“三无”渔船作业等。但是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给渔业执法造成了相当大的制约性,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全面地进行渔业执法。系统为远程执法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息支撑,有了技术和信息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渔业执法效率,执法渔船可以同时监控多条渔船,能远程识别渔船的合法性。监控中心传递的丰富信息能为执法人员全面、高效、正确地执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采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海洋渔业执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系统由移动式自动识别器、船载自动识别系统、监控中心、电源和信号传输系统等组成,结构图如下:

(远程执法结构图)

在执法船上安装有船载自动识别系统,执法船在海洋上巡逻时可以远程读取、识别有效范围内的一条或多条渔船身份标识信息。通过数据链路在执法渔船和中心平台之间实现相互通信,将执法船捕获到的渔船身份标识信息发送到中心平台,中心平台负责渔船的合法性判断结果反馈给执法渔船,执法渔船以中心平台反馈的结果作为依据,采取相应的执法手段。

远程执法系统可以通过数据链路连接中心平台,获得渔船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渔船是否在黑名单内,渔船捕捞许可证信息、渔船作业类型、渔船准许作业场所、渔船作业时限、渔具数量、捕捞限额是否合法等。

第四章效益分析

4.1效益分析

天津市渔业船舶身份识别系统(RFID)的建立,能有效加强我市渔船进出渔港的监督管理能力,可以满足渔港签证管理、高危渔船及黑名单渔船监管的需要。系统的建成将对进出港渔船实施“实时、有效”的监管,实现船舶证书电子化,实时检查、现场取证数字化提高技术保障。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指纹自动识别技术采用的原理

根据识别的流程进行分析, 主要由注册模块、认证模块组成。其中注册模块是对用户的数据以及信息通过指纹的形式进行提取, 并将其生成具有特殊性的档案文件, 而后用ID的方式进行数据的存储; 而认证模块能够及时、迅速的提取出该用户的特征和数据信息, 并能准确的确定此用户的具体身份。此外, 这项技术在应用方面, 还为用户提供了大容量的数据库, 便于记录存储具有识别度的信息。

二、研究指纹自动识别关键技术在公安事业监管部门中的应用

( 一) 自动点名的应用

在现今的公安事业中, 都已经普遍安装了指纹自动识别的设备。在公安的监管部门中, 实现了自动点名的功能。该设备能够在固定设好的时间节点中, 及时提醒犯罪者按指纹。这些指纹识别的设备, 通过相关的系统自动的核实身份信息, 并准确记录点名的实况。例如: 在河北省的某一看守所中, 在每个监管的区域安装响应的指纹识别装置。在固定点名的时刻, 让犯罪者以排队的形式逐位按指纹, 系统经过与原有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对比、核实, 以便准确记录点名信息, 杜绝了原有点名方式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在信息识别点名方面, 提升了点名的准确性。

( 二) 保管物品的应用

为了在公安部门中实现更完善的管理, 将指纹识别装置安装在储物柜区域。利用指纹对储物柜在开启方面实现智能化的控制, 当犯罪人在入所的初期就将它们的指纹信息录入到指纹识别系统中, 通过对身份信息的辨别自动分配出相应的储物柜, 为他们在存放物品方面提供方便。当它们存放完所属物品之后将储物柜关闭, 在离开公安监管所时在利用指纹将入所时的物品取回。例如: 在一些一线城市的看守所中已经安装了具有智能识别的指纹设备, 通过对犯罪者的指纹就能开启分配的储物柜。当然, 在他们入所时必须要录制指纹信息, 以此明确所属的储物柜, 并将物品存放在相对应的储物柜中, 到了释放的时间需要本人用自己的指纹信息打开储物柜取回自己的物品。这样的指纹设备不仅减轻了公安民警的工作量, 还能避免许多纠纷事件。

( 三) 防止错放犯人的应用

指纹识别的系统将监管犯人区域内的犯罪者指纹信息录入到相应的比对系统中, 通过采集器将犯罪者的信息以精准的形式记录下来, 并能详细记录进出的实际状况。对于犯罪者出入监管室的原因, 必须要与系统中的活动信息相对应。若是出现不一致的信息, 该指纹识别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对该犯罪者的行为进行报警处理。因此, 必须要求犯罪者出入监管室的信息与值班的具体信息相对应。为了提升指纹系统在监管室中的性能, 根据特殊的原因可加设犯罪者的指纹数量, 以确保在监管室中有效防止错放犯人。

( 四) 在信息系统中登录的应用

在公安的信息系统中, 民警可通过按指纹的方式完成登录系统的程序, 这样的登录方式既安全又可靠。例如: 在浙江省的监管所中, 民警在登录其信息系统时, 就可通过指纹完成自动登录, 指纹的登录方式有效防止了其它人员冒名登录到该系统中, 以免泄露公安信息。在登录过程中不仅操作简单, 而且还不需要登录的用户名、密码等保密信息。可以说, 利用指纹识别的方式登录信息系统, 是公安监管部门登录系统最为安全的方式。

三、总结

基于指纹识别技术对公安事业渐卦部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其在应用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发展空间。在社会管理中, 将该项技术与公安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合理、科学的结合, 推动公安事业向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公安部门的管理中, 既能提升其管理、执法的水平与力度, 还能为监管所与社会的安全提供合法、有利的保障措施。这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 不仅会受到公安部门的支持, 还会受到社会其它行业与领域的支持。利用这项先进的技术不断方便人类的生活, 以及不断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技术的力量。

摘要:由于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 一直都在构建信息社会、法治社会、文明社会。在面对社会管理的新局势、新挑战, 对人类身份在识别与管理中必须提高其准确性。并利用对身份的识别, 进而稳定社会的秩序。身份的识别内容包括:指纹、声音以及面貌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保障社会的秩序, 将身份识别的重要特征落实到指纹识别方面, 大力发展指纹识别的技术, 并将其应用在公安的监管部门中, 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关键词: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公安,监管部门,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欧阳晖, 祁卫炜.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在公安监管部门的应用[J].公安监管信息化建设新发展, 2013, 4 (1) :4-6.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射频识别技术在肉副产品流通管理环节的应用,对于推广射频识别技术、提高肉副产品的市场监管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FID技术能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统计准确性,实现产品精确监管。发挥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应加强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法规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建立RFID应用的企业激励机制,加强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人员的教育培训机制建设。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肉副产品;流通管理;应用建议

流通环节是肉副产品整个价值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对肉副产品流动实现较为完整的监控和追溯。加强产品流通环节的监控成为食品类企业的重大现实需求。射频识别技术能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统计准确性、实现产品精确监管。因此,射频识别技术在肉副产品流通環节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深入研究射频识别技术在肉副产品流通管理环节的应用,对于推广射频识别技术、提高肉副产品的市场监管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RFID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及其特点分析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通过无线电信号技术对特定目标进行识别并进行数据读取操作的技术,应用射频识别技术,无须信号发出源与信号接受源之间的直接接触,只要二者满足特定距离要求即可实现目标识别等工作。射频识别技术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可以应用在铁路机车车号识别,海关、高速公路收费,煤矿安全管理、危险品管理、公交一卡通、二代居民身份证等,在物流管理、制造业信息化、零售商品标签等领域。近几年,随着RFID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国RFID的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据统计和综合估算,2014年RFID市场容量为243亿元人民币。市场的主要份额由RFID标签所占据,达120.64亿元,占总市场规模的48%;读写器产值为17.74亿元,软件产值13.2亿元,RFID服务的市场规模为51.4亿元。RFID标签类型和应用较多,在整个RFID产业中占据最大的市场规模和比例,到2020年预计RFID标签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8%。

近年来,RFID在我国由最初的不太为人知,到通过宣传与各种应用变得为更多的人所熟识与接受,随着各行业IT主管认知度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倡导,目前已在我国的多个行业和领域得到应用。目前,我国的RFID应用主要以政府推动为主,其他市场如集装箱追踪、物流、邮政、交通运输也是目前运用较成熟的行业领域,已在企业开展了试点或已投入实施和使用。纵观我国RFID产业与应用发展,当前国内RFID产业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推动在RFID市场化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体而言,RFID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市场认知程度较低,国家层面对RFID技术的研究提高到战略层面实施,例如国家制定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通过“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推动RFID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具体应用方面,RFID技术中上海、广东的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进行了应用。但是总体而言,RFID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化应用程度较低,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以及产品和服务政府购买的形式推动RFID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应用。

2.RFID应用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总体较高,导致RFID技术在企业应用层面的信息化成本相对较低,只需要在企业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增加与RFID技术的接口即可,并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寻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的空间。因此,国外以沃尔玛为首的零售巨头大力推行RFID技术的应用。而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还有向下压的空间,以RFID技术应用为契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3.RFID应用以低频和高频为主,超高频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国的RFID应用市场已经经过了导入期,进入初级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的RFID应用以低频和高频为主,应用多种多样并且已经成熟。这是由于这一频段的RFID技术门槛较低,有众多的企业参与,产品应用成本低。从国内RFID应用的行业看,覆盖了政府、供应链(制造、交通运输与物流)、人员票据管理、资产管理、车辆管理等。随着RFID市场应用的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推动超高频RFID技术的研究和市场化工作。

二、RFID技术在肉副产品流通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流通环节是肉副产品整个价值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对肉副产品流动实现较为完整的监控和追溯。加强产品流通环节的监控成为食品类企业的重大现实需求。例如,中粮集团在布局全产业链的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管控,从源头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有效监管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成效。例如,中粮肉食实现了现从加工到生猪繁育、养 殖、屠宰、加工、配送等环节的全程可追溯。

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应用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肉副产品存在单件量小但是数量众多的特点,清点时效率很低,而为了及时了解库存状况又需要随时清点,为此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应用RFID技术,能够从到货检验、入库、出库、移库移位、盘点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保证各个环节数据输入的速度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的真实数据,能够在节省人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数据统计工作的准确率。第二,应用RFID技术能够实现对肉副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实施监控,特别是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定位,服务产品质量追溯工作。

三、RFID技术在肉副产品流通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发挥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应加强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法规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建立RFID应用的企业激励机制,加强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人员教育培训机制:

1.加强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法规体系建设。实践中,有必要通过RFID应用实现加强食品安全管控,从源头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着力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有效监管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为了推动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应用,应在产品制造标准、流通标准等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强化RFID相关技术的应用。同时,在顶层法律体系建设和具体实施细则等方面细化关于RFID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体系建设。

2.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近年来,RFID在我国由最初的不为大众所知,到通过宣传与各种应用变得为更多的人所熟识与接受,随着各行业IT主管认知度的提升和国家政策的倡导,目前已在我国的多个行业和领域得到应用。但是,总体而言,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仍然相对较低,为了提高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拓展RFID技术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应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市场示范功能,吸引社会化主体应用RFID技术的内在激励机制。

3.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建立RFID应用的企业激励机制建设。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是市场化主体行为的重要外部激励工具,在肉副产品流通中提高RFID技术的市场应用,也可以积极利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例如,对于积极利用RFID技术进行生产工艺改造和流通环节再造的肉副產品流通企业,可以予以利用财政技术改造资金对企业的银行贷款予以贴息,从而将其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的资金使用成本;又如,对于积极采用RFID产品的企业可以给予税收优惠的形式提高企业应用RFID技术和产品的积极性。

4.加强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建设。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技术和管理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而提高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有效性,加强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人员教育培训是关键。政府行政管理人员、RFID技术人员以及企业管理者都是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应将上述利益相关群体纳入教育培训对象,提高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人员的实践能力教育培训。

四、结语

射频识别技术在肉副产品流通管理环节的应用,对于推广射频识别技术、提高肉副产品的市场监管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FID技术能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统计准确性、实现产品精确监管。发挥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应加强RFID在肉副产品流通中应用的法规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RFID技术的市场认知度,利用财政税收政策建立RFID应用的企业激励机制,加强RFID应用的利益相关群体人员教育培训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琳,范体军.基于RFID技术应用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8):836-844.

[2] 蒋平清.RFID技术在航空维修和航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2):53-54.

[3] 杨盛琴.试论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J].商业时代,2014,(1):38-39.

[责任编辑 李晓群]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焊接技术;发展

引言

从焊接自動化技术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我国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导致焊接自动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焊接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工程维修中具有广泛应用,尤其在大型储罐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将焊接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主要趋势作为出发点,以储罐建设中焊接自动化技术应用为例,对焊接自动化技术进行分析。

1、概述焊接自动化技术现状

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在不断进步,许多智能化和数字化方面的技术也逐渐成熟,而且将这些技术运用在许多工业领域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其中焊接技术进入自动化的时代,有效推动我国的工业发展进入新型阶段,尤其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在汽车零部件焊接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焊接质量以及效率,随着该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对进一步拓展焊接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汽车行业实施焊接的实践,分析其具体的现状:第一,焊接方式出现了二氧化碳这一高效化、节能化焊机以及埋弧焊机,对焊接工业发展以及生产都带来积极作用;第二,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调节焊接的参数,使得焊接工艺逐渐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智能型的逆变焊机,不仅操作简单,在实际的运用方面也比较简便;第三,先进技术代表焊接机器人使得自动化装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节点,同时该焊接方式的运用也逐渐提升该技术在市场中的份额。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晰意识到一个问题,当前我国焊接的自动化水平仍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性,出现不平衡发展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焊机进入自动化的控制和智能化的控制有较大进步空间,将集成网络与机器人焊接之间的融合也可以得到优化。

2、自动化焊接关键技术

2.1、组合化和大型化

现阶段,对大型自动化焊接设备的研究更加的深化和具体,使得大量的自动化焊接设备在大、中、小型焊接结构生产中得到应用,比如中重型厚壁容器焊接中心、集装箱外壳组装焊接中心、箱型梁焊接生产线等。很多大型的焊接中心在占地面积上不亚于车间。

2.2、机械技术

相关机械设备进行信息传递要符合要求,机械技术根据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可知,要具备技术的实际应用要求。机械设备种类比较多,运输管理过程中,固定装置和转换装置等都需要要求,考虑到焊接设备操作的类型可知,在传感处理过程中要明确装置的类型。

2.3、高质量和高精度

正常情况下,焊接机器人与焊接操作机在行走机构的定位精度是在0.1mm左右,而焊接机器人同焊接机器人配套焊接变位机在定位精度上是在0.05mm左右。由此可见,自动化焊接设备在大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中作用还是有目共睹的。

3、自动化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3.1、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

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是要求焊接自动化项目的关键,根据产品的实际应用要求可知,如何实现有序化管理是重点。以同类别的产品管理作为前提,土地资源可能存在紧缺的现象,土地的使用价格也比较高,为了节省成本,在后续应用过程中,要尽量压缩厂房空间,满足应用要求。生产设备的要求要不断提升,一家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需要明确设备的具体要求,以选购作为前提,需要了解产品设备的应用要求,自动化技术的柔性化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在自动化焊接设备管理过程中,要了解柔性化特点,改变应用程序后,适当对参数进行调整,能提升生产效率。

3.2、机械焊接过程的智能化

控制工程机械自动化焊接工艺的核心要素在于全流程智能控制,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传感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元素已经在自动化焊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控制特点更加突出,能够适应不同作业环境和高精度焊接要求。从当前国内机械工程自动化应用情况来看,除工艺需要升级外,操作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专家级的焊接人才尤其短缺,这就需要在机械工程生产中加强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如建立完善的专家系統、部署神经网络等。

3.3、绿色化

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焊接自动化发展的综合效率,人们还需要注重今后焊接发展的环保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焊接行业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必然选择,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焊接方面需要大力度推广一些清洁化的生产工艺,尤其是针对噪声情况、高温情况、有害气体和弧光等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都需要在焊接生产中给予减少甚至消除。此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需要积极利用其他外部良好的条件,如积极总结发展经验,或者是向其他国家学习等,在引进技术方面注重创新,一方面使得焊接自动化的系统可以得到不断更新换代,另一方面逐渐培养本国焊接自动化技术产权,充分保障工业发展。

3.4、自动化技术网络化

原有的自动化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直接对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设备比较多的企业,选择简单的局域网,计算机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对通讯管理有严格的要求。在整个完善过程中要明确自动化焊接设备的一体化应用,根据负责区域和概况可知,网络化管理阶段,采用合适的操作模式后,能提升安全程度,工人不需要在繁杂的车间忙碌,仅需要进行远程操作。

3.5、焊接自动化及机器人操作

工程机械的自动化焊机及机器人操作,能够代替人工从事难度更大、环境更复杂、危险性更高的工作,从而使焊接人员劳动安全系数进一步增加,通过自动化技术提高工程机械质量。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增加,机器人作业前景更加乐观,通过机器人作业有利于替代人工劳动,增加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和专业性,从而使工程机械行业获得更可观的运营收益。、

4、焊接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工程储罐建设中应用

某石油企业大型储罐建设项目详细指标如下:5台储罐,其中3台1万立方级原油储罐,2台5千立方级原油储罐。储罐底板焊接工艺采用埋弧自动焊接技术,储罐壁则采用二氧化碳自动焊接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大型储罐建设项目开展过程中,采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实施方法为埋弧自动焊接。在对储罐底板与对接接头进行连接时,主要有2种工艺:其一,埋弧自动平焊。其二,碎丝填充埋弧平焊。在进行焊接之前,第二种焊接方式要求将碎焊丝放在坡口内部,并保证其厚度合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提高操作速度,进而提升实际工作效率。通常,为避免埋弧焊接将储罐底板打透,需先开展手工焊接,做好封底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坡口及其两侧一定范围内进行清理,避免污染物影响焊接质量。充分干燥后,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定位焊接。为充分保证焊接质量,焊工应该对每段定位焊接焊缝的长度进行合理控制。底板焊接结束后,对储罐局部变形情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凹凸变形量最大值为30mm,满足相关设计要求。真空试验结果证实,渗透检测结果合格。

结束语

自动化焊接技术的实际应用优势明显,考虑到项目的实际应用类型可知,在操作阶段,要明确智能化应用优势。自动化焊接管理具备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和目前经济形式相互对应,在整个管理阶段需要了解理念要求,促进整体进步。只有做好技术分析工作,才能保证技术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 叶润.汽车产业中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23):46.

[2] 王辉.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设备工程,2018(20):163-164.

[3] 张江涛.自动化焊接技术在薄板成型中的应用与管理分析[J].南方农机,2018,49(19):28+32.

[4] 朱朝阳.自动化焊接在港机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4):152-153.

[5] 崔龄元.试论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其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8(03):31-32.

(作者单位:精诚工科汽车系统有限公司底盘研究院)

自动识别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国税发[2009]90号)(以下简称《指引》),旨在引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防范税务违法行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笔者认为,《指引》虽然是对大企业而言,但所有企业都存在税务风险,都应正确识别、评估和防控,以尽可能地防范和规避。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界定

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此次发布的《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是前者,但作为纳税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也应考虑后者。

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说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为避免其因未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企业税务规划要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企业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应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法规定;对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要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凭证账簿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要符合税法规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重点突出税务行为的“合规性”,即涉税事宜均须符合税收法律规定。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其次,正确识别、评估税务风险;再次,提出税务风险应对措施,及时控制风险;最后,评估、反馈和改进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可穿插于税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环节中)。为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协同效应,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可以融入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1、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一是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要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机制。董事会负责确定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及税务风险管理监督评价审计报告。二是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识别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内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税务规划以及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组织架构、经营模式或业务流程;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设计和执行;税务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相互制衡机制;税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管理层的业绩考核指标;企业信息的基础管理状况;信息沟通情况;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其他内部风险因素。分析企业的内部税务风险因素,有利于企业从高管态度、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投入与应用、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

3、识别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包括:经济形势和产业政策;市场竞争和融资环境;适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税收法规或地方性法规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上级或股东的越权或违规行为;行业惯例;灾害性因素;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对企业外部税务风险因素的分析和识别,有利于企业从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产业政策、行业惯例、法律法规规定、意外灾害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务风险。

4、将风险识别细化。企业应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查找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风险,并将风险识别任务细化,对于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可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和集团型企业,由于其经营业务多样,经营活动复杂,管理流程较长,不容易发现下属单位的个别风险,通过细化风险识别,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识别实际经营存在的税务风险。

5、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企业应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务风险识别体系,时刻注意识别和评估原有风险的变化情况以及新产生的税务风险。该体系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该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决策者进行税务风险的比较与汇总,从而为以后的税务风险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

6、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企业应建立税务风险分析流量图,形象地描绘企业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税务问题,从一端的经济投入所涉及的税务业务开始,经历不同的过程和地点,到达另一端的产品或服务产出所涉及的税务业务,通过与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融合使用,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存在的税务风险。构建风险流量图需运用恰当的风险识别工具,常见的工具主要包括风险检索列表、PEST问卷、SWOT问卷以及风险数据库等。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企业应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并及时更新;建立并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更新系统,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设置、更改与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步,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能够反映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企业应根据业务特点和成本效益原则,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税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建立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基础信息系统对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很大影响,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指引》着重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规范的补充和发展,它没有拘泥于固有的风险要素框架,只是强调企业内部的税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岗位职责和授权、风险评估和重要业务流程内控、技术运用和信息沟通等与税务风险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而其他要素则包含在《指引》各条文中,没有独立成章。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针对重大税务风险所涉及的管理职责与业务流程,制定覆盖各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措施;对其他风险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关键控制环节,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4、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按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划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或可接受等。对于发生几率较大且影响程度较深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尽量避免,以免危及生存;对于影响程度较低、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风险,可以采取转移的策略;对于影响程度较高、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的风险应当小心管理,力求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都较低的风险,可以选择承担的策略。

5、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指引》明确要求:“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领导层大多不重视税务风险,甚至根本就没有税务风险意识;企业的财会人员也缺乏对税务风险的应有认识和重视,甚至可能认为企业税务风险管控“与己无关”。因此,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首先应提高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上一篇:过程控制系统论文下一篇:自动控制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