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培训范文

2023-11-22

汉语培训范文第1篇

随着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传入和素质教育的推广,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语言不仅有其外表形式,也有其特有的功能:它记录着作者的意图,传递着人类的思想。 如何让汉语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交际功能便成了汉语教学工作者研究的方向。 类似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也随之出现在成人培训的汉语课堂教学中。 篇章教学的思想便是其中的一种。

1对汉语篇章教学的认识

篇章教学又称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相对于传统的以词汇和句子为中心的教学而言。 这种以词汇和句子为核心的教学,在汉语初学阶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 正如心理学家格式塔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这一整体性原则也要求我们在汉语教学中应重视整体篇章的教学,否则会导致见木不见林,理解词句不理解全文的现象。 篇章教学还强调通过分析语篇中不断出现的词句,来理解不同语篇内部连贯性和外部衔接性,从而理解不同语篇的整体结构和作者利用整体结构所要表达的思想。

篇章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 不论是什么语体的篇章都是一个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整体,都有着严密的组织。 多元智力理论中的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的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才能。 这与篇章教学的方向是相吻合的,篇章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对语言实际应用的整体组织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中提出高中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在发展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汉语切实打好基础……”新改编的职高汉语教材是一套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话题为中心,以对话、阅读、语法学习、听力和写作等内容所构成的整体教学单位。 整套教材的各个部分都是以篇章的形式出现的,各个语法和词汇在各篇章中多次循环,反复出现。 同时,新改编的职高汉语教材突出了各个篇章产生的语言环境,这符合“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求,也为篇章教学在职高汉语课堂的实践提供了保障。

2篇章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篇章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 以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实际应用语言单位, 所以篇章教学应以内容为主要的线索和着手点。 为此,笔者从篇章的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双语培训的汉语课堂教学做出了以下的尝试。

篇章理论强调了篇章产生的语境、 篇章的连贯和篇章的衔接。 笔者把语境和连贯划分篇章的宏观方面,衔接划分为篇章的微观方面。

2.1 篇章宏观上的掌握

语境是指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 这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课堂的导入。 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消除“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疲惫感,同时还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某一篇章主题所具备的原有知识,对预测和进一步理解篇章的内容打好基础。 笔者在对《跑步》这一主题进行教学的时候, 采用了电视台对一位刚获得地区马拉松赛冠军的80 岁老人的采访作为课堂导入。 引用生活中的材料来作为课堂的导入,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跑步这一日常现象产生了一些思考: 跑步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为课堂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对理解篇章的交际意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于一些类似科普性等较难理解的篇章, 教师可以采用直接介绍的方法进行导入。 也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对所教篇章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篇章的目的,这样的语境设置称为篇章内部的环境,即“上下文”。 阅读研究表明,背景知识对于篇章理解所起到的作用要大于语言知识本身。 成功的语境知识介绍(在课堂上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和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篇章之前对篇章内容有一个准确预测,对所教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篇章的进一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章的连贯是指篇章所表达的内容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是统一的,而不是东拉西扯。 读者对篇章的理解越透彻,越容易理解篇章的连贯性,也越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 教师是否能在这一环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篇章所要表达的大致内容, 便成了学生能否进一步对篇章进行彻底理解的基础。 在课堂上,笔者采用了泛读和问题的方式。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教的篇章进行泛读,并试着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2 篇章微观上的掌握

笔者所指的篇章教学的微观,是指篇章的衔接,即作者使用了一个怎么样的整体结构和使用了些什么语言形式使得整个篇章的内容得以连贯。 这一步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能深入到对篇章整体结构和具体细节内容的学习,最终能彻底地理解篇章内容。同时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 使学生学会使用适当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这需要学生在前一环节泛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精读,和适当附以教师精讲来完成这一环节。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还要对课文进行精讲。 段落是语篇的基本单位。划分段落有助于清楚地组织和表达思想。这一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或是同桌的讨论来完成, 而教师在其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不同的理解做出一个合理综合的评价。

2.3 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的环节旨在及时对前几个环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通常采用复述和写作练习。 通过前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篇章的整体结构、语言形式的衔接手段和篇章的逻辑连贯等知识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一环节的复述和模仿写作练习,使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 一般复述练习可以用口语的形式在课堂内完成,而模仿写作练习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进行布置。模仿写作的练习可以是对所学篇章的复述, 也可以要求学生把自身与篇章内容有关的东西写出来。

3结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篇章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应用能力上已是初显成效。通过长期的篇章教学,学生们会发现不同语体的篇章有不同的语言衔接手段和句型, 如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会采用较多的动词和代词, 以使得文章用词上不会显得那样的重复和乏味。 而在报道性和科普性的文章中作者会重复使用关键性的词汇,以保持文章的准确性。不同语体的篇章也会有不同的结构,如:对话通常可以分为:问候———谈话———告别三大部分; 新闻报道可分为: 新闻的最根本部分和有关过程、具体细节两大部分;说明文则是由论断和说明论断的几个方面来组成;辩论性的文章可分为:提出问题、反驳与论证和结论组成;而叙述性的文章则是由故事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为线索。 这些都对学生培养语言的组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针对不同语体的篇章,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篇章有选择性地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 如对交谈性、说明性、辩论性篇章的教学中要多利用些表演、讨论和辩论的方式,而对于叙述性的篇章则应多些复述的方式, 对于科普性等比较难懂的篇章则可多些精讲的成分。由于篇章教学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加强了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篇章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类似对话、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学生团体活动。采用团体活动的方式,可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 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篇章的体裁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符合篇章思想和学生课堂特点的课堂活动, 从而真正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摘要:本文通过对篇章教学的归纳和总结,以利于将汉语篇章教学渗透在汉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构建出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以汉语篇章教学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汉语组织能力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汉语培训范文第2篇

一、选文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 教材在选文时, 既注意到与高级班留学生所具有的汉语水平相适应的难度, 也考虑到内容的广泛性、题材与体裁的多样性,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如《<论语>心得》, 这一课的选文的不妥, 因为此文中出现了不少文言文。文言与古白话都属于古代汉语范畴 (有的语言学家将古白话归入近代汉语) , 而文言的难度还远远大于古白话, 所以我们认为, 将其作为对外汉语教材的选文就更加不合适。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上、下两册在选文方面的另一问题是, 从选文的难度来讲, 此部教材似乎也存在问题。上下两册书没有明显体现出难度的渐进性。很难说哪册应为上册或下册。没有较为清晰的难度渐进性, 就无从实施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这是编写教材的一大禁忌。要追求教材能体现出渐进性, 如何选文的确是颇费斟酌的,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度却很大。然而, 这毕竟也是一项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并付出艰辛劳动的工作。

二、生词表中存在的问题

在三册教材中, 紧接着每一篇选文, 均列有一个“生词”表, 这对于帮助学生, 特别是帮助留学生学习掌握每课出现的词语是很有必要的。生词表, 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较全面、科学地总结出现在各课中有必要学习掌握的词语;一是向学生讲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此三册教材的编著者在总结罗列诸课中出现的生词语时, 大概没有充分注意一条重要编写原则:“注意与中级教材的衔接”。有些明显在中级班阶段学过的词语又被罗列了出来。限于篇幅, 这里只举少数几例:

上册第一课《享受旅行》中的“背包”、“贫困”、“淋浴”等词语, 都是中级班阶段, 甚至初级班阶段学习过的, 因此就没有必要再罗列出来。这样做只能会使教材没价值地变得臃肿, 甚至会冲淡有必要讲解的更为重要的词语方面的内容。这里,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例如上册第一课的生词表中罗列了“锤子”一词, 似乎也是没有必要的。应当指出, 生词表绝无可能帮助留学生扫清在学习课文词语道路上的所有“拦路虎”。作为高级班的留学生, 一般地说, 都具有了一定的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和某种《汉语.母语词典》的能力。像“锤子”这种难度的词语, 即使学生暂时不会, 也能借助某种辞书靠自学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有责任鼓励并引导留学生这样去学习汉语词汇。这, 也是我们在对外国留学生实施汉语教学时, 应秉持的重要理念之一。

而与之相反, 此部教材中一批有必要讲解的词语却被编著者忽略了。例如, 第十课《一辆自行车》的生词表中罗列了没有必要罗列的“膝盖”一词, 而对于“他开始泡在图书馆里”中的“泡”却忽略掉了。作为动词的“泡”, 有两个最常用的义项:其一是指较长时间地放在液体中, 如“泡澡”、“泡黄豆”等等;其二是指沉迷于某种事情或嗜好, 花费或消磨了大量时间, 如“泡茶馆”等等。比起第一义项, 第二义项较难理解, 尤其是对留学生来说。前者是本意, 后者是比喻义。那么, 我们在向高级班的留学生总结和讲解同一课的词语时, 是应该关注“膝盖”一词, 还是“泡”一词呢?恐怕答案不难得出。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此部教材在解释词语的意思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此部教材的编者曾提到, 我们在解释词语时, 不仅要注意汉语知识, 而且要格外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如第六课《网络时代的爱情》一课的生词表中列有“月老”一词, 其释文是:“传说中促成婚姻的老人, 也称为月下老人;媒人。”这样解释, 是有隔靴搔痒之嫌的。我们认为, 此处倒是应不惜笔墨, 把问题讲透:传说唐朝一个叫韦固的人, 月夜途经宋城时, 见一个老人在月下翻检一本书。韦固凑上前观看, 发现书上的字全不认识, 经询问得知, 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

他手中的书是婚姻簿子。后来人们把媒人称为月下老人, 简称月老。我们认为, 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而且贯彻了汉语知识与相关的文化知识紧密结合的教学宗旨。

综上所述, 我们觉得, 此部教材在编写生词表方面还应认真梳理所罗列的词语, 做必要的增删。注释词语, 应充分考虑到在讲解汉语知识时, 加强对汉族文化知识的介绍, 该繁则繁, 该简则简, 不可平均使用笔墨。

三、命制练习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是高级班所用的综合课教材, 因此我们在为每课命制练习题时, 就应当尽力使练习题的难度能与高级班学生的汉语水平相匹配。然而我们在使用实践中感觉到, 课后的不少练习题难度偏低, 没能更好地起到检验学生对课文掌握的情况, 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提高掌握运用汉语能力的作用。

通观整部教材, 很多课后的练习中都有“选词填空”一题。这种题型, 学生在初级、中级班学习阶段曾大量接触, 实践证明, 其难度相对较小, 尤其是选择已给出的实词填空就更是如此。这种题是否应在高级教材中每课必出, 还值得斟酌。我们觉得, 即使有必要保留, 也必须增加其难度, 使之明显与中级班的有所区别。

选择实词填空, 在中级阶段使用等额选择法, 例如, 从给出的十个词中每次选择一词, 分别去填写句子的十个空白处。在高级阶段, 就应基本采用差额选择法, 例如, 从给出的二十个词中每次选择一词, 分别去填写句子的十个空白处, 在给出多余词语时, 还应加进词义辨析的内容, 即给出的多余词语与备选词语之间没有任何瓜葛, 没能有效提高学生辨析词义的能力。

而选择虚词填空, 是整部教材命制习题中的薄弱环节, 似应进一步加强。有这样一题:

根据课文内容, 选择合适的介词填空

向跟凭为对以

1、仅仅 () 这两张信纸, 我对你的了解还很不够。

2、上级让她 () 在报上回信的方式, 与这位来信者沟通。

3、你的父亲已经老了, 你怎么能不 () 他们想想呢?

4、他决定第二天赶到杭州, () 程洁面谈。

5、公安局长 () 她详细叙述了那件抢劫案发生的经过。

6、与这样的人单独见面, () 她来说, 这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一道选择虚词填空的习题。教材中这样的题较少见, 却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们也认为, 这样的题对高级班留学生来说, 难度还不够。有两点建议:其一, 句子的内容不要拘泥于课文《走上自首之路》, 而应在紧紧抓住这些介词用法的前提下, 自编句子。这样做, 既紧密结合了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 使学生进行了汉语虚词训练, 又在离开课文的条件下, 考查了学生运用学习这些“语法点”后所获取的知识解决汉语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度自然就加大了。其二, 在题型命制上有所改变。在中级教学阶段, 命制这种习题, 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与本题相同, 一是如下所示:

A仅仅B这两张信纸, 我对你的了解C还很不够D。 (凭)

学生只答出“凭”应在ABCD的哪一位置即可。

如果将两种考查形式融为一体, 例如, 从所给的所有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 填在下列句子中的正确位置:“与这样的人A单独见面, B她来说C, 这是非常D危险的。 () ”正确的答案是, 在括号里填写:对, B。这样的习题, 难度就有了明显增大。

另一个问题是, 阅读理解部分的练习题尚显得单调, 且难度不够。教材的每一课的练习题中, 必出这样一题: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句子, 组成语段, 例如:

a.才能开始正式工作b.只有通过这次培训的考试c.这个培训课程非常重要d.全体新的工作人员都得参加 (答案:c d b a)

除此之外, 属于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就很少了。文中虽有根据一段课外阅读短文命制一些思考练习题的练习, 但命制的思考练习题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九课《高薪养廉与缘木求鱼》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题:

阅读短文并做练习

关于腐败的讨论 (这是短文的题目, 因篇幅所限, 就不拟征引短文的内容了。参见教材第114页。)

针对这篇文章, 编著者布置了这样练习题:

讨论或辩论

讨论题目:你认为高薪养廉有没有道理?你们国家对这类情况是怎么处理的?

辩论题目:正方:应该实行高薪养廉

反方:高薪不能养廉

我们觉得, 这道题如果是针对写作或口语练习而命制, 无疑是一道不错的材料作文题。但如果是针对“阅读”而命制, 就显得较笼统、粗糙, 没有在汉语知识方面做足文章。顺便指出, 此教材针对这样的阅读短文多命制了这样的练习题。

我们认为, 这类习题还是应按照HSK考试题中的方法来命制, 即重点从汉语知识的角度, 而不是总体思想内容的角度考查学生的汉语水平。

此部教材的有关写作部分的练习题中也存在某些问题。书中的写作练习, 基本是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所提问题去写作。这样的作文基本还属于命题作文类。而最近一次HSK考试 (6级) 中的作文考题是缩写文章, 这给了我们不小的启发,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教材中所命制的作文题无疑应尽力关注作文的多样性。

以上列举了该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一本使用率最高的对外汉语教材, 应该引起重视, 以便今后进一步认真修订。

摘要:外国留学生的《发展汉语.高级汉语》综合课教材, 有可商榷之处。本文拟就该教材选文、生词表及练习命制等存在的问题阐述个人看法。

关键词:选文,生词表,练习,个人看法

参考文献

[1] 王汉卫.论对外汉语教材生词释义模式[J].语言文字应用, 2009 (01) :124-133.

[2] 王弘宇.中国大陆汉语教材出版的成就与不足[J].世界汉语教学, 2003 (01) :98.

[3]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 1997 (02) :54-61.

[4] 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5]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6]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7] 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J].世界汉语教学, 2004 (2) .

[8] 李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J].语言文字应用 (4) .2008

[9] 刘颂浩.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趣味性的几点认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 (5) .

[10] 倪明亮.汉语综合课教材论·文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2.

[11] 王若江.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 2000 (3) .

[12] 杨惠元.论《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的练习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 (3) :30-37.

[13] 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14] 黄禧媛.发展汉语综合与分支教材的配合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2.

[15] 金维.《发展汉语》中级综合练习设置考察与分析[D].锦州:渤海大学, 2014.

[16] 李菊先.关于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的思考[J].世界汉语教学, 1992 (4) :296.

[17] 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中练习的目的、方法和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 2009 (1) :111-120.

汉语培训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因此得以快速发展,但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教育思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对教育思想有着精辟的见解,因此,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我们不但要研究汉语本身的教学,还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的精髓与当代对外汉语教学结合,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教育思想;《论语》;对外汉语教学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速,教学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教育思想主导着教学实践,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体现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其做了全面深入地研究,例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有教无类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教学思想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问孔子:“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没有得到允许就去做呢?”冉有问孔子:“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公西华说:“仲由(子路)问‘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冉有)问您‘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去实践吗?’您说:‘听到一个道理就行动吧’。这使我感到迷惑,所以冒昧地来问您。”孔子说:“冉求(冉有)做事退缩,所以要促进他;仲由(子路)性格急躁,敢于作为,所以要使他谦退。”[1]189这一则体现了孔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师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必须注意因材施教[2]。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掌握且很好地运用这个方法,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如此,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母语背景差异等,确定语言点精讲程度、教学方法以及难易程度[3],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比如,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的语音教学的重点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其产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差异。在对日本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听力和发音,因为日语本身的语音因素比汉语少得多,日语与汉语相同的同位语音音素极少,此外,日语社会的语言习惯是,一般不大声讲话,否则会被认为粗鲁没礼貌。所以很多日本人讲话时口部活动很小,嘴唇基本不动,造成了他们在学汉语时普遍存在听力较差、学发音较难的状况[4]15。而在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平翘舌音的区别,唇齿音f,声调等问题。很多韩国留学生常把f和p、h读错读混,如把“服务员”错读成“胡务员”。韩国语中没有声调,只有语调,而汉语中不仅有语调,也有声调,对韩国学生来说,学习声调困难很大。因此,教师在教授韩国留学生中文时,需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对以英语为母语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中,应侧重声调和声母的教学。英语中没有声调,老师可以采用唱调的方式让学生唱出四声,声母教学则可采用近似音的导入方法,如:p近似于英语put中的p。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母语与汉语的区别,从而逐渐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发挥语言迁移的正面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论语雍也篇第六》也提到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水平的个性化教学: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1]96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汉语程度好与差的最大区别,在于会用和不会用。在词汇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给他们设置不同的问题:对初级水平的学生,问句应该指向明确,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回答问题;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问句可以开放一些,给学生一些空间自由发挥。如下面的练习是针对初级水平的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词语是“寄信、邮局、信封、贴、邮票”:教师:寄信去什么地方?学生:去邮局。教师:信写好了放在哪里?学生:放在信封里。教师:信封上要贴什么?学生:要贴邮票。下面的练习则针对中高级水平的学生,需要练习的词语是“演出、演员、精彩、鼓掌”:教师:你喜欢看什么演出?学生:我喜欢看晚会/演唱会……教师:你最近看的演出怎么样?学生:我最近看了一场很精彩的演出,演员很有名,一上场就有很多人鼓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调整问话,引导学生说出要练习的词语。

二、温故知新的引导教学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1]20温故知新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在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中,很多语法项目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一个新的语法项目之前,通过带动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语法项目引入新的语法项目,以旧带新,是一个很好的引入方法。汉语的补语类型很多,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都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些关系。例如在教可能补语之前,教师可以快速说一句话,然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没听懂。”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太快了。”教师顺势总结:“没听懂,因为太快了,他没听懂,同学,你听得懂吗?”引导学生说出“我也听不懂”这个句子,教师适时把“听不/得懂”写在黑板上,引出当天的语法项目[4]253。在词汇教学中,可以用已经学过的旧词解释新学的词。如学习“迅速”一词。可以告诉学生意思是“很快(地)”。用旧词解释新词可以有效摆脱学生用母语翻译来理解词义的局限,并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词汇,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用学过的词语解释新词,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温故知新的引导教学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轻松简单,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三、举一反三的启发诱导式教育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有问题想问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问却问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1]108孔子的启发式教育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师的讲解应具有启发性。在对外汉语语法课堂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味地把语法现象和规律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利用认知规律和语法的共性,使其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法而不是死记硬背,启发诱导式教学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否定词“不”和“没”的教学为例。初级水平的外国学生经常是该用“不”的时候用“没”,该用“没”的时候用“不”。例如:把“我没有纸”说成“我不有纸”。把“从前我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说成“从前我不知道北京有这么多人”。“不”和“没”的句法位置完全一样,但从句法上无法解释什么时候用“不”,什么时候用“没”。教师必须把二者语义上的区别告诉学生,学生才能举一反三,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不”用来否定还没有发生的情况以及习惯的、经常的情况,而“没”用来否定已经发生的情况。句子中有表示过去的时间词语的时候用“没”。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动词如“知道”只能用“不”否定,而“有”这个字只能用“没”否定[4]223。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之际,我们不能忘了对外汉语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学会继承,发扬,内化传统文化的精华。《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其中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以上所总结的《论语》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要求我们深入地理解孔子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应对亟待解决的对外汉语教学质量问题,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充实和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金海民.论语译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2]周健,彭小川,张军.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5-66.

[3]朱芳华.对外汉语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对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3.

[4]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汉语培训范文第4篇

在国际化现代汉语教育的大背景之下, 高校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应该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 不断提升学生的汉语语感以及对汉语的应用能力, 从而不断提升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明确现代汉语教育的教学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就是现代汉语, 也是学习汉语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的最核心的一门课程。因此, 在国际化航与教学的背景下, 明确现代汉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高校现代汉语教学所针对的人群是外国到中国来留学的留学生以及去外国教授外国人学习现代汉语的中国学生。

针对外来留学生, 高校的现代汉语实际上就是外来留学生所学习的第二汉语, 因此高校砸制定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时,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发音以及交际能力, 使学生能够与其他人运用中文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为此, 高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外国留学生进行现代汉语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 在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现代汉语知识的基础上, 再对外来留学生在语音、字形、词汇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教学, 逐渐培养外来留学生的现代汉语的语感, 并不断的将深入的知识传授给他们。针对中国的学生, 高校在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中应该让学生体会中外文学的差异, 不论是面对外来的留学生还是出国去教授外国人现代汉语, 面对的人群都是外国人, 因此, 深入的了解外国的民族文化, 并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全面深入的对比使非常重要的, 其次, 对中国的现代汉语学习者来说, 培养跨语言感以及对相关语言的运用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二、完善现代汉语教育的教学内容

结合国际化背景之下设定的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高校应该设置相对比较完善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高校要实现自身设定的教学目标, 其实现的主要途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对于现代汉语国家化教育的环境下, 在针对外国学习者来说,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非常的重要, 具体的内容包含汉语的语音、文字、修辞以及所谓的语感和应用能力, 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实现, 是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的理解现代汉语, 能够在任何场地对其进行流畅的运用。国家化现代汉语教育的对象使针对的外国人, 因此在教授相关的现代汉语的知识时, 并不能将教授中国学生学习外语那套方法沿用到对外国人学习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现代汉语对外国学者来说是第二语言, 因此, 高校教师在对其进行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 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外语的视角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及讲解, 不断的提升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感知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为了能够使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 高校现代汉语相关的教师可以结合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来确定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 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相关语言知识融入到外国人的生活文化之中, 转变传统的机械化传授知识的模式, 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场景中深入的学习现代汉语知识。例如:现代汉语知识中的许多词汇都有它不同的含义, 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 这对于外国人学习现代汉语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 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及情境教学的方式, 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掌握, 而言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三、对现代汉语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国际化教学现代汉语的教学背景之下, 现代汉语的教学模式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 进行不断的创新, 高校在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上应该不断的进行丰富, 在教学方式上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以此来构建有效的现代汉语的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 高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可以引入互联网技术, 以便促进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运用AI交换技术、构建MOOC教学模式等, 还可以在看课堂上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设置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方式, 不断提升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现代汉语, 让中外文化能够进行忍辱的交流。

四、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纪大二大经济国, 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正在不断的加强。对外的现代汉语的教学应该与传统的汉语文学教学在培养目标上进行明确的区分, 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体现对外现代汉语的魅力。在国际化现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明确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汉语的语感, 不断提升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代汉语教育的改革也在蓬勃的发展, 为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针对现代汉语的教学进行改革需要有姜维广阔的视野, 要综合考虑学习现代汉语的外国人的学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在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不断的对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现代汉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还能够有效的提升现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使中外文化得到深入的交流。本文就目前的国际化大环境下对现代汉语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改革,现代汉语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贾秀春等.现代汉语课堂中的愉快教学方法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

[2] 唐爱华、张雪涛.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7) .

[3] 潘世松.基于语言生态伦理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10) :117-119.

[4] 王东亮.移动互联媒介下现代汉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 (03) :46-48.

汉语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兩 量词 引申

“兩”就字形來講,許慎《說文·?部》有“兩”“?”之別。前者為銖兩之兩,後者為數字之兩。後代學者多不同意許的看法,認為是強生分別。不僅如此,对古文獻中兩的詞性、詞義孳乳及更替問題,學者們也多有探討,但仍無定論。在拜讀了前賢的大作之後,笔者又對文獻中“兩”的用例等進行考察分析,略有體悟,在此不揣淺陋,試陳述之。

一、量詞“兩”的緣起

在討論量詞“兩”的緣起之前,我們應先就一個問題達成共識:“兩”和“?”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

《說文》有銖兩之“兩”和數字“?”之分,清代學者多從此說。囿於考古材料的缺乏,他们未能準確判斷二者的關係。于省吾《釋兩》一文從出土的商周車馬形制出發,認為“兩”“?”本屬同字。“兩字的初文作?,乃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為之。象車轅前部衡上著以雙軛。”[1]张光裕也認為二者原為一字,“‘?’加上一横只是文字增繁现象”。[2](P553)笔者在參觀金沙遺址博物館時有幸看到第五展廳展出的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晚期雙輪馬車,車身後部有陪葬的車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指出:“迄今為止,在我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子實物是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馬車。”“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从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3]从古文字材料和古代车马形制来看,于、张二人的考察可信。因此我们认为“兩”和“?”本是一字。“?”是“兩”的初文,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增繁而成。“?”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是雙軛之形”,“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乃其本義。

可见,“兩”从一开始就包含“車”和“二”[4]兩重意義。後代文獻中“兩”用如“車兩”“馬兩”,及其表成雙之意,當直接緣於其造字時所取之象。

二、量詞“兩”的用例及相关问题考察

如前文所述,“兩”“?”實為一字。經考,甲骨文中未見“兩”字,金文“兩”字作“?”。從古代文獻來看,量詞“兩”的使用範圍頗廣,具體用例如下。

1.指稱車輛和馬匹

(1)孚車十兩(圅皇父簋·西周)

(2)大賓豕?章、馬?,賓五?章、帛束。(大簋·西周)

(3)伯賜小臣宅畫干、戈九,易金車、馬?。(小臣宅簋·西周)

以上用例中,例(1)“兩”表示車,例(2)指稱馬匹,例(3)同時指稱車和馬。後來,“兩”指稱馬的用例逐漸減少,直至消失。而指稱車的“兩”也逐漸為“輛”所替代,一直持續至今。

對於以上諸例中“兩”的詞性問題,學界存在爭議。一般學者認為“兩”用於車、馬时都是量詞;但馬國權認為“兩”指稱車是量詞,指稱馬是數詞;[5]杜鵑則以時間為限,認為在先秦文獻中“兩”是名詞。[6]

先來看馬先生的觀點。“兩”指稱車為量詞,這是大家都认同的。但馬先生認為“兩”指稱馬是數詞,未免有些表面化了。孫向陽曾撰文討論過馬先生的這一觀點。“金文馬以‘兩’‘乘’計,車也以‘兩’‘乘’計。在這樣的對應關系和發展系統中,說其他詞為量詞,偏偏用於馬的‘兩’是數詞而不是量詞,就會令人費解。”[7]孫所言極是。我們認為,“兩”用於車、馬都是量詞。只不過所稱數量不同而已。這要从它的造字本義來看。“?”取象于“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戰國以前車馬關係極為密切,二者往往並舉。於是“兩”就有了同時指稱車、馬的可能。而且,秦漢以後車子結構發生變化,从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所以,可同時指稱車馬的量詞兩,又有了指稱數量的不同,但却有嚴整的對應性。張桂光對此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個量詞而所代表的數量不同的情形。最典型的就是車、馬及其量詞兩和乘。兩和乘指稱車時,代表之數為一;指稱馬時,代表之數為二和四。[8]

杜鵑認為,西周早期的語言中“兩”指稱戰車,是“車加馬加人”或“車加馬”的總和,與後世單純指車的物量詞“輛”大相徑庭,應為名詞。[9]我們承認,車是古代諸侯作戰的工具,古漢語中的車也多是車加馬(加人)的總和,但這並不能說明“兩”就是名詞。單就材料而言,“俘車十兩”“易金車、馬兩”等本就有名詞“車”和“馬”,此時“兩”和數詞組成數量詞組修飾前面的名詞車和馬,因此,將“兩”理解成名詞是不符合語法實際的。

在古漢語中,特別是先秦時期,漢語是極不成熟的,量詞也是如此。數、量、名之間常常“互相感染”,“界限頗不明晰”。如肖婭曼所言,“古漢語實際表明,越早的古漢語,語義越混沌,語法功能越不分明”[10],“词汇源自浑沌语的分化,词类是语言系统发展成熟后,人的语法意识和语法实践的结果”[11]。先秦語言的混沌不成熟性導致了人們對“兩”修飾車馬時量詞詞性的困惑。

2.稱量布帛

(4)舍矩姜帛二?。(九年衛鼎·西周)

(5)凡嫁子娶妻,入幣純帛,無過五兩。(《周禮·地官·媒氏》)

(6)納幣一束,束五兩,兩五尋。(《禮記·雜記下》)

以上諸例,“兩”都用來稱量布匹。其中最早當屬例(4),九年衛鼎銘文屬西周中期。至於兩為何稱量布匹,例(5)鄭玄注曰:“五兩,十端也。”孔穎達疏:“云五兩十端者,古者兩端相向卷之,共為一兩,五兩故十端也。”可見,兩用來稱量布匹也是從其造字本義引申而來。又鄭注例(6)曰:“十箇爲束。貴成數。兩兩合其卷。是謂五兩。八尺曰尋。五兩、兩五尋、謂每兩五尋則每卷二丈也。合之則四十尺。今謂之匹。”即古代兩為五尋,合四十尺,也叫一匹。《說文解字注·匸部》匹字下段按語曰:“五兩則五匹爲一束也。凡古言束帛者、皆此制。”所以古代修飾布帛之兩為長度量詞,義同匹。

3.指稱衣褲襪履

(7)葛屦五兩,冠緌雙止。《詩經·齊風·南山》

(8)襪一兩(《居延漢簡釋文合校》287·24)

(9)布復絝一兩(《居延新簡·二》51·67)

用兩稱量的衣物“屦”“襪”“絝”等都有成雙成對的特點。現代漢語中,“屦”“襪”乾脆用“雙”作單位詞。可以說褲子“一體兩分”的特點是其古代用“兩”作單位詞的原因。許慎《說文》中收錄了“緉”字,釋為“履兩枚也”。可見,“緉”是在“兩”的基礎上增添了義符來分擔“兩”的義項。在後代文獻中,“兩”稱量衣物漸為“緉”字替代,如曹植《冬至獻履襪頌表》:“並獻白紋履七緉,襪若干副,上獻以聞。”

4.物體重量單位

(10)二十四銖為一兩。(《說文·?部》)

(11)正陽莫囂連……為正陽貸越異之黃金十益一益四兩以糴種。(《包山楚簡》111)

(12)絮七斤八兩十八銖絮六斤十五兩七銖凡十四斤八兩一銖(《敦煌漢簡》1408)

“兩”用作重量單位,多有假借之說。但就我國古代度量衡單位制度和“兩”的造字本義而言,我們認為,與表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一樣,“兩”作度量衡單位也源於其造字本義中“雙、二”的語義因素。《漢書?律曆志》:“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重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鐘之重……兩者,兩黃鐘之重也。”又《淮南子?天文訓》:“十二分而當一銖,十二銖而當半兩,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為一兩。”兩的這一用法一直延續至今,如“半斤八兩”等。

三、量詞“兩”的詞義孳乳與更替

從以上“兩”的各項意義來看,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密切的孳乳關係。量詞“兩”的語義發展緊緊圍繞其字本義展開,呈輻射式分佈。見下圖。

“兩”,取象于我國古代雙輪單轅車“車轅前部衡上雙軛之形”,自始就包含“車”和“二、雙”的語義因素。從“車”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引申為指稱車的量詞。在我國古代車馬往往並舉,於是兩又有了稱量馬的功能。雙馬駕一車,故稱量馬時,“兩”為集體量詞,數值為二。嚴格來說,這也與其造字取象“雙軛”相關。從“二、雙”這一語義因素出發,兩先後引申為稱量布帛的長度單位、物體重量單位和表示具有成雙特點的衣物量詞。由於兩負載意義過多,後來產生了輛、緉等字形,分別指稱車輛和鞋履。輛作為後起字被後世沿用下來,直至今日,但緉字卻中途消失了。

注释:

[1]于省吾:《釋兩.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9页。

[2]張再興:《古文字考釋提要總覽·第三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王巍:《中國古代車馬制度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第2期。

[4]指“具有成雙特點”的“二”。

[5]馬國權:《兩周銅器銘文數量詞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6-136页。

[6][9]杜鵑:《量詞“兩”考辨》,北方論叢,2005年,第3期。

[7]孫向陽:《說“兩”》,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

[8]張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點略說》,中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10]肖娅曼:《語言背後沒有詞類——人為語言立法,還是語言天然有法》,待發表。

[11]肖婭曼:《“詞類”是“初始概念”嗎——“詞源”語源觀批判與混沌語源觀的建立》,四川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上一篇:学汉语拼音下一篇:日用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