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

2024-03-08

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药理学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药理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连佳芳(1977-),女,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讲师,医学硕士。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已成为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药理学是一门衔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如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于药理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是指在原有的知识、技术和技巧等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突破,体现在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发挥创造力,不断地突破过时的观念、理论和方法,不断地发展、开拓和创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使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敢于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提问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和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近实际的情景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学会发现、善于创新。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参与意识,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开放课堂,让学生放开自由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和获取;打破讲台界限,尝试让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行查阅文献,组织讲课内容,制作幻灯片,使他们不仅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打破课桌界限,适时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围绕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专题进行讨论交流,或围绕课堂学习目标自学,然后展开讨论,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打破理论课和实验课界限,用理论课知识指导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课进一步加深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二者相辅相成。

二、培养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点石成金的实际创新能力。在药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

1.加强实验教学,锻炼实践能力。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实验课必不可少。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上课时教师先将实验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依次为学生讲解和示范,学生只要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就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其结果是学生无需动脑,只需照搬,学习处于被动局面,丝毫没有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非常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先由教师提出实验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其可行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努力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气氛;或根据课堂教学中所讲授药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改进现有的实验方法,使实验课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辟第二课堂,进行课外科研活动。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带领学生去附近医院参观见习,通过对病人用药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通过调查某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性认识。此外,开展药物知识的竞赛、专题讲座,创办药理学学习园地,介绍药理学发展史、用药小常识、医学科普文章等也可以极大地丰富药理学第二课堂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改革考试模式,培养质疑能力。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力工具,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药理学考试过于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不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因此,改革药理学考试模式十分重要。要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地设置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存在疑惑的问题,以学生创新设计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主要考评依据,以学生最终的课题设计的难度和新颖性综合评定考试成绩,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

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冠心病;护理效果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罹患本病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出胸闷、心悸、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如果不及时控制住病情发展,还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方面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优质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和理念,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将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作为向导,为其提供的全面、系统的高质量护理服务。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并经动态心电图或常规心电图确诊。依据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实验组(65例)。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6:29,患者年龄45-80(58.6±8.4)岁;病程4个月-7年,平均(2.6±0.8)年;实验组男、女患者比例为37:28,患者年龄46-82(59.7±8.3)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2.8±0.7)年。对比2组自然资料的差异,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以患者临床症状为依据进行护理,主要为加强病情观察,进行饮食、用药指导等。实验组行优质护理:①基础性护理指导:营造整洁安静的病房环境,定时协助长期卧床者翻身拍背;需长时间输液的患者可选择留置针头的方法,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引起血管损伤;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用药,防止漏服或错服;②心理指导:患者在病情发作时往往伴随明显的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患之间需要增加交流沟通次数,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认真倾听患者诉说,及时帮助其答疑解惑,予以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和抚慰,介绍治疗效果良好的病例,使其重新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配合意识和治疗依从性;③宣教指导:综合评估患者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本病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将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相关注意要点、治疗方案等进行重点讲解,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指导其主动纠正和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对不良因素要主动远离;④饮食干预和运动指导:叮嘱患者以高纤维、高蛋白、低脂、低盐的食物为主,增加饮水量和营养摄入,保持规律排便,制定针对性运动方案,合理控制锻炼强度和时间,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护理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和统计,组间予以比较。

1.4 统计学评析

全部数据均录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所有观察指标均以( )表示并予以t检验,P<0.05表示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其病情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直接性关系。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其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危及其生命健康。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同时辅助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4]。

优质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服务模式,其不仅可使护理规格得到明显提高,还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通过为患者提供个人化的护理指导,给予其主动关心和照顾,加强病情监测、心理指导,做好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可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促使其培养和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达到提高其自护能力和整体护理质量的目的[5]。

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到以下护理体会,冠心病临床护理中使用优质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康复,值得作为理想护理方案全面普及。

参考文献:

[1] 黄修年.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72例观察[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01):3662+3659.

[2] 李静.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3):148-149.

[3] 梁青梅.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2):147+149.

[4] 周璐.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1):281-282.

作者简介:王春玲,女,中专毕业,主管护师,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方向,糖尿病方面和心血管方面

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究門诊输液室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门诊输液室220例患者和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患者和10名护理人员。给予观察组以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不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就两组护理投诉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睡眠状况及焦虑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投诉情况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门诊输液室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投诉几率,促进护理人员睡眠与焦虑状况的改善,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门诊输液室;应用效果

在门诊输液室中,护理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也能够得到改善。本文主要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门诊输液室220例患者和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患者和10名护理人员。观察组患者中男102例,女108例,年龄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25.1±2.1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07例,女103例,年龄20-43岁之间,平均年龄(26.8±3.07)岁。科室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0-40岁之间,平均年龄(22.5±2.07)岁,其中包含主管护师7名,护师7名,护士6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其一,设立值勤制度。门诊输液室中护理人员有限,此种情况下可建立二级三班值勤制度,合理调配护理人员,以满足紧急状况下的人员需求。人员配置方面可采取年长护理人员与年轻护理人员相配合的方式,尤其是夜间值班中应当配备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协调护理人员之间合作关系。在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分别针对儿童、成年人及老年人设置相对应的输液室。

其二,学习护理业务。护理工作的开展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护理经验,因此应当加强护理业务学习,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门诊输液室可定期组织开展系统学习活动,包括护理业务理论及技术操作等,定期抽查与考核,以调动护理人员知识学习积极性。

其三,规范工作制度。结合门诊输液室风险管理实际出发,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加大门诊输液室管理力度。结合护理工作实际制定安全防范事件标准,完善易发生医疗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制度,细化门诊输液室各项管理制度,确保责任明确,确保在重大护理事故发生时能够有章可循。应建立护理服务有效证据系统,做好相关文字记录,输液之前告知患者相关事项,治疗单上应当体现患者姓名、药名、计量、用法、治疗次数、输液疗程等信息,依托系统录入护理证据,为护患双方取证提供便利。以护理人员为对象加以安全管理教育力度,全面提升护理人员安全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应当运用多种方法来监督并考核护理工作质量,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改进,在护理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保证门诊输液室管理的有效性。此外应加强风险事件呈报,结合风险对患者损害的性质明确风险类别,激发护理人员对于风险事件呈报的积极反应,不可将风险事件呈报作为惩罚依据。规范制定风险事件呈报表,包括原因分析、事件发生前后患者变化、科室讨论意见等,仅令护理人员写出事件客观过程,不要求其做出自我检讨。

1.3 观察指标

就两组护理投诉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睡眠及焦虑改善状况进行对比。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判断护理人员睡眠状况,以高分数表示睡眠质量差。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护理人员的焦虑状况进行评价,以高分数表示焦虑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并处理数据,以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处理,以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护理投诉情况、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睡眠及焦虑改善状况对比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投诉情况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投诉情况为2.73%,少于对照组的14.5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门诊输液室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护理投诉率,提高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并且有助于减轻护理人员焦虑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睡眠质量,因而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孝梅. 研究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人人健康, 2020(13).

[2]魏传芝. 护理风险管理在输液室的应用效果[J]. 健康养生, 2020, 000(002):141.

[3]曾涛,苏飞. 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 人人健康, 2020, No.523(14):592-593.

[4]顾丽丽. 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 2020, v.17;No.414(07):56-57+60.

[5]吴文娟. 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 2020, v.15(13):123-123.

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43例,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健康知识掌握、遵医行为及住院满意度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知识掌握、遵医行为及住院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全新的规范化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效益型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提出[1]。临床护理路径(CNP)是将临床路径的理论和实施方法借鉴与护理和健康指导,即为某一类疾病患者制定的住院期间进行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流程规范图或表格。CN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其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2]。它强调时效性,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操作的时间表,它明确规定了各项处置及活动介入的时间。它更多关注实践性,使医疗护理标准化,即对患者一旦进入医疗程序,医务人员该怎样做,均有明确规定,让患者在进入CNP后的时间段内都依此模式接受照顾。

我科根据临床路径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制定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全面的护理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43例,男98例,女45例,年龄38~79岁。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男50例,女20例),2010年5月至10月住院的患者设为观察组(男48例,女25例)。经t检验及χ2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进入路径标准,根据《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2007年ACC/AHA及2008年ESC相关指南: ①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21.0-I21.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疾病编码;②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③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可以进入路径[3]。

1.2 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发放CNP表,并由责任护士严格按照路径表的安排及时间要求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护士有预见、有标准、主动地沿路径内容进行工作,从时间上预测患者下一步的救治措施。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方法,由各自责任护士负责,依据各自临床经验、知识掌握程度按患者治疗进程进行心肌梗死的相关疾病及健康教育。

1.2.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依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和临床治疗路径制定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路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分时间段进行连续、动态、有针对性规范的教育,包括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的时间、内容、完成情况、施教者及患者签名、效果评价、评价者签名及变异分析。教育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医生及责任护士介绍,各项检查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术前术后的用药、康复锻炼、饮食要求等等。

1.2.2 确定路径的规范使用 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前,召开责任护士会议,对表格的使用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培训,制定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责任护士严格按路径表要求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要求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4]。

1.2.3 变异分析 若未能按路径要求实施治疗护理和健康宣教,则称为变异。责任护士要详细记录发生变异的原因,并及时与患者沟通,直至完成。

1.3 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在患者出院前进行调查,共10题,结果分4个等级:完全掌握(3分)、基本掌握(2分)、部分掌握(1分)、未掌握(0分)。遵医行为1题:完全做到(3分)、基本做到(2分)、偶尔做到(1分)、完全做不到(0分),大于2分即算做掌握,由患者填写。同时进行住院满意度调查。由责任护士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是否发生并发症。由护士长记录与沟通不良相关的护理差错发生率。

1.4 統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患者问卷调查等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知识掌握、遵医行为及满意度等比较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护理工作效率 路径的实施体现了优质服务的内涵,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主动参与诊疗护理过程。在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需求的同时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机会,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满足了患者的心理支持需求,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入院即收到路径表,告知患者每日的医疗护理信息,可使患者配合护士完成宣教内容,同时护士可以按照路径要求充分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时间为患者进行宣教。综合比较表1中健康宣教知识掌握情况,观察组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宣教内容在表格上一目了然,避免了重复宣教,减少了护士的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 遵医行为通常是指患者的行为、治疗和医嘱保持一致性的程度,影响患者遵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对治疗过程及用药知识不了解[5]。临床护理路径的设计增加了对病情康复及预防、用药知识的教育,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整个治疗、用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纠正了患者认识的片面性,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

3.3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明等[6]研究也证实临床路径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日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节省住院费用。

3.4 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水平 以前护士基本是凭借经验和习惯给予患者健康教育,而路径则制订了全体护理人员都必须遵循的教育模式,使护理工作由随机变为科学、规范,使护士能正确把握健康教育的时机,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全面,避免了不同层次护士因年资短、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保证了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使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得到提高。

3.5 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对以前日常工作中发生的护理差错进行分析发现,缺乏有效沟通是造成部分护理差错的原因之一。例如用药、检查、康复锻炼等,护士往往因为工作繁忙、无序导致宣教不到位或重点不突出而造成患者的不满意或效果不好。路径的实施加强了护患沟通,增强了宣教力度,使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同时,患者对自己用药、康复知识的掌握又对护士工作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如表2所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效减少了因沟通不良引起的护理差错,对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护理缺陷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小结

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不断改革,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过程中的应用使护理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同时使患者得到连续的、规范的、完整的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临床护理路径是科学、有效、可行的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2] 何红.内科CNP的构建与实施[J].护理研究,2009,23(2):404-405.

[3]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2.0版/中国医院协会编.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0:42-43.

[4] 莫焱,邓嘉,刘彦,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B):24-25.

[5] 顾小菊,赵梅.影响肿瘤病人治疗依从性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73-474.

[6] 李明,王发强,郑静晨,等.实施临床路径,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15):34-36.

临床药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研究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在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中的作用。方法:選择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接收的高危孕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该组孕产妇设为观察组,并收集所有孕妇的临床资料,对观察组孕产妇实施加强管理措施,同时收集1997年3月至2002年3月未接受加强管理的高危孕产妇80例 产妇死亡率与对照组产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高危孕产妇的产前心理护理,加强高危因素的管理和控制,并有效利用妇幼保健网络有利于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存活率,表明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加强管理;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死亡率

孕产妇出现高危现象时,母体以及胎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均有可能受到威胁,该现象具有较强的危险性,是临床上常见的妊娠并发症[1]。现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接收的高危孕妇90例和1997年3月至2002年3月未接受加强管理的高危孕产妇80例进行研究,取得了满意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接收的高危孕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将1997年3月至2002年3月未接受加强管理的高危孕产妇80例设为对照组。在观察组中,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64±5.21)岁,孕周8~42周,平均孕周(38.49±1.25)周。在对照组中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7.38±4.17)岁,孕周18~40周,平均孕周(38.59±1.09)周。两组孕产妇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临床上对照组孕产妇不实施管理措施,对观察组孕产妇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对观察组孕产妇采取加强管理的措施,具体内容主要有:

1.2.1产前心理护理

观察组孕产妇分娩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产前护理措施。高危孕产妇入院后,医务人员应积极、热情地接待孕产妇,护理人员仔细地向孕产妇讲解预防高危因素的具体措施,安抚孕产妇,尽量消除孕产妇出现的恐惧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地与孕产妇沟通,掌握孕产妇的需求,尽量满足孕产妇的合理需求,并让孕产妇了解各种影响因素对胎儿的作用,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孕产妇家属交流,让家属参与到心理护理中,尽量开导孕产妇,让孕产妇保持身心愉悦。

1.2.2加强高危因素的管理和控制

医务人员在对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人员应指导孕产妇合理作息,向孕产妇讲解充分休息的意义,保证孕产妇有充足的睡眠。孕产妇休息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孕产妇采取左侧卧位的姿势进行休息,保证子宫胎盘供血充足。护理人员积极指导孕产妇合理饮食,并鼓励孕产妇适当地补充营养,保证营养充足。如果孕产妇出现贫血症状,护理人员应指导孕妇服补充足够的钙、铁以及维生素。护理人员应教会孕产妇间歇吸氧方法,并鼓励孕产坚持进行间歇吸氧,每天吸氧2次,每次保证持续30分钟。护理人员每天为孕产妇补充葡萄糖和维生素C,10%葡萄糖500毫升和维生素2g,并采取静脉静滴的方式输入孕产妇体内,每天输液1次。如果孕产妇出现阴道少量出血、下腹阵痛等临床症状时,护理人员应指导产妇卧床休息,并遵照医嘱给予孕产妇抑制宫缩的药物。

1.2.3充分利用妇幼保健网络

医院应建设功能完善的保健网络,便于医务人员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保健网络应具备便捷的服务功能,包括急救工作、咨询工作等。医院制定完善的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保证孕产妇就诊顺利。医院应建立专业的高危孕产妇筛查小组,并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工作,督促开展高危孕产妇的活动,及时掌握本地区高危孕产妇的情况,并实施对应的预防措施。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情况,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死亡率与对照组产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3.1产生高危现象的原因

高危妊娠严重威胁着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且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2]。高危妊娠是孕产妇具有高危因素的妊娠,这些高危因素可能会严重影响孕产妇、胎儿的身体健康,引发孕产妇和胎儿在围产期发病或死亡,对妊娠结局产生严重影响[3]。在本次研究中,170例孕产妇出现高危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孕产妇接触过病毒、放射线以及其他有害物质,妊娠期间服用过影响胎儿正常的药物,年龄大于35岁,妊娠超过3次等。这些孕产妇存在的主要高危因素有:65例孕产妇存在不良孕产史,38例孕产妇在妊娠期并发内外科疾病,16例孕产妇的羊水、胎盘出现异常而引发高危现象,11例孕产妇胎位异常,5例孕产妇胎儿宫内窘迫。在所有高危孕产妇中,60例孕产妇在妊娠早期出现高危现象,31例孕产妇在妊娠中期出现高危现象,79例孕产妇在妊娠晚期出现高危现象。

3.2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死亡率与对照组产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加强高危孕妇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孕妇和新生儿的存活率。医院对高危孕产妇实施加强管理措施时,在以往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妇幼保健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制定,进而提高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力度。其中,妇幼网络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高危孕产妇的就诊质量和效率[4]。在妇幼网络体系中,母婴保健技术专家定期开展高危孕妇诊治研讨会,对疑难、重点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改善高危孕产妇分娩结局。而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完善的高危孕妇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高危孕产妇管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相关主管部门将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的考核内容中,建立完善的就诊、转诊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进一步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工作,且明确的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规范管理流程,指导医务人员科学地管理孕产妇,强化了日常管理和检查工作力度,进而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5]。综上所述,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辉.1670例高危孕产妇的妊娠管理和有效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06(12):55-56.

[2]白汝兰,谢萍.高危孕产妇管理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7(03):1172-1173.

[3]徐浩军.妊娠管理对高危孕产妇分娩及新生儿状况的影响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5,11(05):19-21.

[4]刘文秀.妊娠管理在高危孕产妇分娩和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02(05):1104-1105.

[5]何新梅.高危孕产妇管理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中的作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2,21(05):91-92.

上一篇:生理学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作文三步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