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2023-03-07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2、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

4、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5、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策略

6、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7、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8、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

9、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10、浅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11、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12、“核心素养”视野观照下的语文教学方略

1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4、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

15、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16、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17、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1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19、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浅淡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刍议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22、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路研究

2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24、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路探讨

25、浅谈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诗意化的重要性

26、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观

27、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思考

28、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诵读

29、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0、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31、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措施

32、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33、关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34、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与探究

35、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36、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3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38、探析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路径

39、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40、核心素养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探究

41、探析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

42、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

43、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44、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45、核心素养背景下小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46、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

47、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探

48、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研究

49、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扬弃与坚守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一、发展核心素养,从目标制定开始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归属点。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制定好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

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段目标(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本册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2.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3.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本课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明自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方法; 4.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二、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落实

语文教学要思考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型选择两个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教学切入点。一个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如深圳的刘俊祥老师在《穷人》一文中挖掘出了10个教学切入点,认为可以围绕文本内容、环境描写、“情节”描述、情节脉络、小说的情节重点来展开教学,也可以抓住文章的描写方法、文章的语言特色来展开教学,还可以寻找作家创作源头展开教学或是对比阅读展开教学。选择切入点时,和和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情、师情等,努力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教学点。 选择好课型。在了解各种课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在琳琅满目的课型中找到一个最适介的很重要。而“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这两种最基础、最实用的课型。“以文带文”可以“一篇精读带一篇略读”和”一篇精读带多篇略读”。这里的略读文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内容要优化整介,取舍要得当。 读写联动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让读与写相互联系,小断轮动,相互交林。“读写联动”读一篇写一篇(片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介,读中学写。要说明的是,“读写联动”课一定要寻找读写之间的价值点。

三、发展核心素养,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重视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 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根据小同的文本特点或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三是变“悟课文”为“学表达”。好的文章和和蕴含着表达的方法与艺术,阅读教学并不仅仅要学生“悟”思想、“悟”意境,而要更好地“悟”写法、“悟”如何表达更加贴切、更加具有表现力。其次重视练能,我们教师要学会放手,尽量多设计一些让学生扎实练能的课,锻炼“规划纲要”强调的三大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重视语言文字运用。

我们可以构建三大板块来进行教学,着力语言文字运用。 第一板块:读通课文,把握整体。课前自学、预习课文时,要引导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大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写写批注,课文承载了哪些信息—从哪些字、词、句、段接收了哪些信息。上课伊始,要检查是否读通了课文,接收了哪些信息(让学生联系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 读熟读通再解决疑难问题。

第二板块:删繁就简,突出重点。选找课文中有特点的表达方式的内容开展教学—积累语言,了解、感悟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三板块:依托表达特点,读写结合。

四、发展核心素养,依托大阅读推进

“大阅读”有两重涵义一是大内容,即大量阅读、广泛阅读、大量实践;二是大环境、大的阅读群体的形成。无论是古人学习语文的实践经验、一些名家的读书名言、新课标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以及当今中国人的读书习惯,都说明了大阅读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我们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就推进大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常态。郭思乐教授说:一堂语文课的优劣要看大阅读推进未否,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做到以大阅读为中心,依托课堂,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的做法是围绕“一个中心,二条原则,三大抓手”来推进大阅读。一个中心指的是“大阅读”。二条原则是:“短线阅读”与“长线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和课内与课外相结介的原则。三大抓手是:课前3分钟;40分钟课堂;课外活动。

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 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二) 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三) 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二、品味语言, 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三、习得语言, 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四、探究实践,多元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只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那么,语文课堂作为培养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以文本为凭借,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帮助更好地融入课文,理解课文,来达到目的,学生教材中所选用的文章,都是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范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依靠文本,如何充分地利用好文本来培养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该多重视朗读。在小学课堂中,所有的阅读课文应自始自终都贯穿朗读,在朗读中来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对于一些好的文本,除了要求在课堂教学是多读几遍,甚至要让学生能够背诵出来,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如在教学内涵比较深刻,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能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涵课文,文中许多句子比较长且难以读通顺,因此教学时我反复让学生诵读,甚至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的感情融入的更深刻,不仅增强了朗读的训练,也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思维的敏捷性。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活跃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发展个性,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我常根据课文的内容有目的的去进行语文实践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说说,你想怎么当好导游,把这个美丽的风景介绍给你身边的伙伴亲人。问题提出后,孩子们都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般经过快速思维后,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再推荐说得好的在全班交流,这样,谈论交流而后把他们说的写成文章,效果是很好的,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学不光要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教师要找准语文课本中读写结合点,在阅读中教给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抓好由读到写的迁移,扎扎实实地掌握写的技能。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给我们意犹未尽的感觉,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想像空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建议我们的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填补那片空白,让学生的想像自由驰骋,海阔天空,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会,更是一次锻炼写作的好机会。在阅读感悟、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情动辞发,因而写得情真意切。“我手写我心”,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许多孩子都很喜欢阅读,但很多孩子都没有很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阅读范围很窄,读过就忘,不注重读书笔记,这样往往花了时间,却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内花一定的时间知道孩子的课外阅读。为了纠正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习惯,使课内和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我采用了如下办法,首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文本对话,做好读书笔记,我的要求是,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自己感触最深或是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段落,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尝试与课文,与作者对话,并写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一个学期后,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地方得到适当的理解,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而针对有些孩子阅读面太窄的毛病,我认为,教师应在课内适当地为学生推介,并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小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以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看法与评价。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了《颐和园》,对祖国的名胜古迹,知道多少?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找到相关书籍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一、牢记使命,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整体教学改革更需要一流的教师参与, 有一流的教材支撑, 进行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因此, 优化语文教学,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迫在眉睫。

认识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 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 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崔峦先生是这样论述:“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 主要是习得的过程, 习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 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质的飞跃。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 使语文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 注重语言的准确、鲜明、实用, 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 与防止把人工具化,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 这几者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新课程标准颁布六年, 与之配套的新教材, 才在一年级开始实行。大多数教师都是用新理念教学老版本教材,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高大上, 而且更便于操作, 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提出, 我们的语文教学体系日臻完善。语文教学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转向, 是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当然, 要快速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首先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质量观的需求, 核心素养不能面面俱到, 不能轻重不分, 陈先云理事长明确指出:“语文的核心素养是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能力。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而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 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 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迁移的、功能多向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它们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 应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得以具备, 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求学、就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不断熏陶和积累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阅读, 在自由写作、自信表达的综合训练中让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充分发展。

1. 打基础、明方向、抓关键, 优化教学设计。

(1) 注重取舍整合, 确立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高效的课堂教学从目标设计开始。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因此, 教学要从实现“三维一体”的整体目标出发, 对目标因素优化整合, 突出核心目标。

(2) 认真分析学情, 把握真实状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 强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专注学生的“学”, 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实现其主动发展。学情分析结果作为设计教学、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石, 做到“教学预设由学情开始, 教学过程以学情展开, 教学反思从学情切入。”

(3) 有效解读文本, 切实用好文本。怎样有效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必须熟悉整套教材, 从宏观上把握;必须反复研读文本, 把握文本的内涵要旨;必须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格局去解剖文本, 既能深入文本感知具体内容, 理解语言要素, 又能跳出文本, 进行整体设计;必须明了文本中有什么或缺什么, 以便有针对性的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更要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品出意蕴, 读“深”意;抓住文本的矛盾点, 追根溯源, 探“清”因果;抓住文本的精彩点, 品味欣赏, 究“妙”味;抓住文本的的含蓄点, 由表及里, 寻“真”意。还要以读者的身份初读, 达到从“有疑”到“无疑”;以作者的身份去体察研读, 达到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以学生的身份再读, 达到从“有悟”到“有用”的境界。只有这样有效解读文本, 才能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教师在确立目标、分析学情、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构思教学展开的基本环节, 以层层推进教学、有效达到目标。

2. 读经典、学美文, 优化教学内容。

我们成人中的儿童形象:首先就是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 需要养成人格之独立的必备品格;要懂得保护和尊重儿童的童年价值, 尊重儿童纯洁美好、独立平等的自然本性, 引导他们掌握一生所需的关键能力。

(1) 孩子刚入学开始就“海量识字, 大量阅读”。在一年级学写偏旁、部件, 我们一笔一划地指导书写, 重点讲解难写字。腾出时间在课内阅读, 海量识字, 使识字与阅读融为一体, 事半功倍。一年级学生只读熟短文简单理解内容, 认读生字、词语, 读通句子、段落。通过小老师领读, 分组读, 齐读, 积累背诵优美语句。等到了中高年级才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谈想法, 直到抓住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2) 低中年级多开展绘本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看图画, 猜故事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 并鼓励相互交流。

(3) 中高诵读经典, 传承中华民族精髓。六到十二岁是儿童最关键的时段, 记忆一些永恒的经典作品, 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而诵读经典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最简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我们始终遵循“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原则, 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 熟读成诵。如:一至六年级精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增广贤文》的名句或段落, 循序渐进地加进内容, 增加难度, 既培养做人做事之道理, 又根据年龄差异梯度安排学习内容。

3. 借助多媒体, 优化学习策略。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学生生活,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互联网, 不仅让学生能读到心仪的电子书, 而且能更快地和人沟通。多媒体教学更能优化教学流程, 以层层推进教学达成目标。内容上跨学科、跨年段、跨领域的教学颠覆了传统观念, 教学流程的设计, 要注重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不同课型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课文的教学整合, 努力使教学设计更切合教学实际, 更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在教学整合中, 一要根据对文本的微观细读和宏观把握, 根据文体的特点, 从整体上来谋划教学思路, 为教学寻找到一个有效支点;二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 依据不同体裁文本的性质和任务, 既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又要注重指导性、操作性。

主题统领:单篇经典教学、群文教学、整本书教学、主题实践活动。主题性综合实践课程,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是大语文理念的教学, 学习材料是广泛、多样、丰富多彩的, 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 仅限于课堂学习, 只是井底之蛙, 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指导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 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

4. 优化教学环节, 讲在生长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如看到《长城》图片, 老师感慨地说:“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于是, 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多么感人的情景, 多么动人的画面, 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这一环节, 老师不只是在教朗读, 也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爱国情怀。反复朗读, 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 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从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中体会到学生对他们的敬佩, 进而体会到为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豪。语文课就是抓住亮点, 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全体学生, 讲究实效, 让学生全面发展。以精准、直接讲解为途径, 通过定型的套路, 揭示知识的结构、特征以及内在逻辑, 以使学生少走弯路。如《西湖的绿》教学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有哪些美景, 交流西湖在哪里, 你们去过没有, 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画西湖, 唱关于西湖的歌。这不是高度综合, 而是在边际没有体现核心素养。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既要学生自主, 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有合作学习, 还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更要有批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目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是否提高。我们设计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实在有趣的语文课堂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让学生置身生活场景, 自主合作探究, 使学生从语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课堂。

5. 优化学生作业, 练在核心处。

人教社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六十多年沉淀, 又经过无数编辑精心挑选, 文章取材新颖, 布局合理, 语句优美, 大多是经典。教师要利用好教材, 深入挖掘读写结合点, 在语文课堂要尽量让学生感悟到教材中的写作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1) 突出关键词。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 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 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 悟出写法,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例如《窃读记》这一课, 作者的心理描写是非常传神的。教学时不能放过既能表达情感又丰富了写作训练的好机会。教学时需要设置一种情境, 让学生再现“生活”, 真实表达, 在写作中用上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

(2) 从重点句开始。如《匆匆》结尾有一个问号, 对于这个问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 因为这些看似“疑惑”之处, 实际上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答案。抓住这个符号, 让学生来当小作家, 充分感悟, 了解时间的可贵, 让学生有感而作, 写感受, 又深化了主题。

(3) 多仿写精彩片段。如教学《有的人》排比句式的诗歌表达形式已经在心中生了根, 学生的想象力就来了, 作文就有话可说。

(4) 开展丰富多彩的口头表达训练“我是导游”等职业体验, 情境小作文写作, 依据原文进行创生的续写、改写、拓展、补白……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帮助。

6. 优化教学评价, 让真善美在课堂落脚。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把心灵的触觉伸向时代生活各领域, 伸进源头活水, 引导学生动态、开放、发展性地阅读欣赏美文。如一首《乡愁》孩子读、成人读, 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单纯到丰富、由轻薄到厚重的修正补充, 变化发展过程, 而这正是丰富情感健全人性的过程。我们在评价学生时更要注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的品质, 让真善美在课堂落脚, 在学生心中生根。学生在大量阅读美文, 收看影视, 捕捉信息, 感受生活的同时, 也培养审美情趣;并能使用幽默、富有生活气息的新词有个性地参与讨论交流,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 敢于质疑, 勇于提出不同于书本、教师、同伴的观点, 在继承中批判, 在批判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 能在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中, 挥洒才情, 舒展灵性, 培养富有个性的审美品质和创造能力。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摆脱困惑, 走出误区;牢记使命, 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重点论述了现阶段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发展学生的理解、表达、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优化,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2, 01:01-34。

语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学科内整合

学科内整合是指以主题优化整合语文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 形成一系列课程, 整体发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我将整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优化组合, 在原有单元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主题对课文顺序进行调整, 对内容进行适度增删, 对不同册教材的内容进行跨越, 使教材体系更系统, 重点更突出, 内容更集中, 训练更有效。按一定主题整合后提炼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实施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选择训练的材料。如将西师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按题材整合为写景篇、状物篇、借物喻人篇、写人叙事篇、诗歌篇、古文篇。也可按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整合为环保篇、爱国篇、情谊篇、科技篇、惜时篇;场面描写类、插叙类、细节描写类、环境烘托类、说明类等。教学时, 不再是从零碎的单篇课文入手, 而是统揽全册, 整体把握, 从单元出发, 先让学生熟悉主题单元中同类文章, 把握文体特征,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经典课文为例精学精练, 融入适合该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 归纳总结出此类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教学惜时篇《匆匆》一文时, 我不限于学生对此文的理解感悟, 对不同册教材进行跨越式教学, 将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纳入课堂, 进行对比教学。合理融入教材外同主题的惜时文章, 引导学生比较鉴赏。选择同类阅读材料, 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对比, 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在比较阅读中,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阅读的效率, 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古诗单元,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品悟, 观察发现, 三首古诗均为送别诗, 旨在表达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并不止于此,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大量增补, 让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我也为他们补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进行对比教学。在众多作品中, 学生不光真切感受到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领悟到送别诗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多角度提供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丰富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学生在充分的阅读材料中经历、体验了较高水平的思考性阅读。

如果没有整体意识, 缺乏对单元教学全程把控, 只纠缠于一节课或一篇课文, 学生难以得到不同课例、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所承担的不同训练。训练不到位, 学生语文能力难以得到较快提高。以主题单元整合语文课程, 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 与支离破碎的教学相比, 效果应该是明显的。

二、课内外整合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结构。教学不应该止于课堂。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延展的。课外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广度与深度的拓展。利用得好,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一篇课文学完后, 学生往往意犹未尽, 悬而未决, 如果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 将语文的视域打开, 不局限于语文书这一方狭小的空间, 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 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 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开展群文阅读, 是做好课堂拓展延伸整合课内外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用足教材的基础上, 课外我选择与课文文体、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 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再把课内所得之法, 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 以求化方法为能力, 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 增长见闻, 以求以课外促课内。这样, 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使课内外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对于高年级学生, 我主要从作家、作品、文体、观点、方法、专题等来组织群文学习专题。

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 在教学的前后, 我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 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如第十一册西师版语文教材, 以作家为群文阅读的学习专题, 我设计了萧红、朱自清、鲁迅、冰心、龙应台的作品群文阅读。对于萧红, 以她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为引发点, 联系学过的《火烧云》《我家的园子》, 推荐学生阅读《呼兰河传》, 并将课文《我家的园子》与原著章节进行比较, 体会其内容、语言上的异同。学习鲁迅的《我的百草园》, 提供原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感受原文内容与语言的特色。学了朱自清的《匆匆》, 推荐阅读其它经典作品《春》《背影》《荷塘月色》, 背诵经典段落, 领悟其散文特色。《大海中的灯塔》选自冰心的《寄小读者》,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这部作品集, 感受冰心作品的风格。《沙漠玫瑰》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文章, 学完课文, 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其它作品《目送》《孩子, 你慢慢来》。以一篇, 带出多篇, 并非只是内容的叠加。课前或课后, 我借助网络平台, 将这些篇目放入网络班级金色阳光, 出示阅读思考题, 引导学生从作品思想内容、作者写作风格、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度探讨, 并将感悟在网络班级进行交流。在不断的思想交锋碰撞中, 学生对作者、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仅深化了课文思想内容, 而且阅读鉴赏能力得以提升。

由课内的“一篇”走向课外的“一群”, 往往因整合点不同, 呈现多角度、多面性, 既提高了阅读总量和阅读效率, 更实现了学生思维生长, 让零散的课外阅读更具针对性、系统性。

三、学科间整合

以主题为统领, 打破学科界限, 将多个学科聚合起来, 彼此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果, 又促进了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

就我任教的语文、品德与社会、班队课, 以主题为牵引, 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品德与社会教材有两个单元涉及民族振兴、国家兴旺的内容, 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正好是爱国篇, 涉及写关于爱国的演讲稿, 两个主题的契合, 正好整合到一起学习。品德课的内容可以为演讲稿提供素材, 而演讲稿又升华了品德课的主题, 二者相得益彰。品德与社会教材有一个单元涉及文明, 在班队课上, 我又设计了以文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孩子们就品德书上的话题、内容进行探讨, 交流, 深化, 并以语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班队课涉及的教材比较多, 校本教材《花儿朵朵》《亲亲大自然》, 《法制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 而一周仅一节班队课, 即便全部用上, 也难以上完全部教材。统揽所有教材, 我列出几大主题:小区环境调查、争做守法小公民、校园文明伴我行、花样少年。环境主题主要引导孩子阅读《亲亲大自然》及《环境教育》, 了解一些环保知识。针对自己居住的小区展开环境调查, 收集资料、数据, 然后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写环境调查报告。“争做守法小公民”主题指导学生自读《法制与安全教育》, 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校园文明伴我行”主题旨在引导孩子阅读以上教材中关于文明、安全、纪律等内容, 分别以主题班会、主题辩论赛等形式展示出来。“花样少年”主题侧重引导孩子自读《心理健康教育》与《花儿朵朵》, 对这个年龄段易呈现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 以花的品性与精神引导并激励孩子。此主题呈现的形式主要是引导孩子写读后感, 然后进行交流, 疏导。

品德与社会、班队会教材的使用, 课堂上主要用于布置任务、检查反馈, 而真正阅读的时间多半放到课后, 作为语文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作为六年级学生, 有主题的引领, 有各项具体的要求, 是有能力完成自主阅读的, 而呈现的形式与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不同学科间的整合, 有助于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 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 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论引领下, 以语文课程为例, 践行如何进行学科内整合、课内外整合、学科间整合、超学科整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例, 以期证明学科整合途径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它综合素养是有效的。

上一篇:语文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语文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