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诗集范文

2023-04-22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1篇

回首的刹那

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之时,蓦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方才微笑地领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

在那样一个回首的刹那,时光停留,永不逝去。在羊齿和野牡丹的荫影里流过的溪涧还正年轻,天空布满云彩,我心中充满你给我的爱与关怀。

《印记 》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

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

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

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总有一些什么

会留下来的吧

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

好让 好让那些

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

我曾经怎样深深地爱过你

《十字路口 》

如果我真的爱过你

我就不会忘记

当然 我还是得

不动声色地走下去

说 这天气真好

风又轻柔

还能在斜阳里疲倦地微笑

说 人生真平凡

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

可是 如果我真的爱过你

我就不会忘记

就是在这个十字路口

年轻的你我 曾挥手

从此分离

《青青的衣裾》

我是一条清澈的河流

绕过你伫立的沙洲

在那个晴朗的夏日

有着许多白云的午后

你青青的衣裾

在风里飘摇

倒映在我心中

又象一条温柔的水草

带着甜蜜的痛楚

我频频回顾

我将流过不再重回

此生将无法与你再相会

我知道 冬必将来临

芦花也会凋尽

两岸的悲欢将如云烟

只留下群星在遥远的天边

在冰封之前

我将流入大海

而在幽暗的孤寂的海底

我会将你想起

还有你那 还有你那

青青的衣裾

《给青春》

并不是我愿意这样 老去的

只是白天黑夜不断地催促

将你从我身边夺去

到 连我伸手也再无法构及的

距离

《悲剧的虚与实》

其实 并不是真的老去

若真的老去了 此刻

再相见时 我心中

如何还能有轰然的狂喜

因此 你迟疑着回首时

也不是真的忘记

若真的忘记了 月光下

你眼里那能有柔情如许

可是 又好像并不是

真的在意 若真的曾经

那样思念过 又如何能

云淡风轻地握手寒喧

然后含笑道别 静静地

目送你 再次 再次的

离我而去

《山百合》

与人无争 静静地开放

一朵芬芳的山百合

静静地开放在我的心里

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它的洁白

只有我的流浪者

在孤独的路途上

时时微笑地想起它来

《艺术家》

你已用泪洗净我的笔

好让我在今夜画出满池的烟雨

而在心中那个芬芳的角落

你为我雕出一朵永不凋谢的荷

浮生若梦

我爱

何者是实 何者是空

何去何从

《永远的流浪者 》

你尽管说吧

说你爱我 或者不爱

你尽管去选择那些

难懂的字句 把它们

反反复复地排列开来

你尽管说吧

列蒂齐亚 你的心情

我都会明白

你尽管变吧

变得快乐 或者冷漠

你尽管去试戴所有的

复杂的面具

走一些曲折的路

你尽管去做吧

列蒂齐亚 你的心情

我都会明白

人世间尽管有变迁

友朋里尽管有

难测的胸怀 我只知道

列蒂齐亚 你是我

最初和最后的爱

在迢遥的星空上

我是你的 我是你的

永远的流浪者

用漂泊的一生 安静地

守护在你的幸福 和

你温柔的心情之外

可是 列蒂齐亚

漂流在恒星的走廊上

想你 却无法传递

流浪者的心情啊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2篇

——席慕容的诗

汉教3班

冯晓玲

20100511472 摘要:席慕容七十年代在台湾诗坛崛起的一个新诗人,她的诗歌作品自出版以来大受欢迎,尤其是在广大的年轻人中更是掀起了经久不衰的“席慕容热”。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生命的主题,语调温柔哀婉,风格多写甜蜜的忧愁,但是又不因事物的不可改变而变得消极沉沦,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

关键词:席慕容;诗歌;青春;内容风格;

认识席慕容,源于她的诗,缠绵悱恻、哀婉美丽,打动人心。不得不说,席慕容是一个擅长写情的高手,她的诗总是能够引起很多人源自内心深处的感动,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我也很喜欢席慕容的诗,经常感动于其中美妙动人的故事,不止爱情,还有青春。

席慕容写的诗大多归为三类,爱情、乡情、时光。在这些诗里面,我最爱的还是有关爱情和时光的句子,毕竟现在我还体会不到思乡是一种什么样强烈的感觉,而青春和爱情,却正是我们这个年纪所特有的白日梦。

那就先来说说情诗。在席慕容的作品中,很多都是关于爱情的写作,读完她的诗集,你会发现作者好像是个爱情的绝对信仰和崇拜者,她倡导真爱和纯爱,即使没有长相厮守,没有天长地久,只要有爱情的种子在心里边发芽,那么她就是矢志不渝忠贞不移的爱情,漫溢着缠绵悱恻、哀思美丽。而在席慕容所有的诗作里,《一棵开花的树》受到很多人喜爱,也曾经真真切切的感动过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时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的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只是百字,却以千言。凄美的爱情故事油然纸上,跃于心中,勾引得泪腺蠢蠢欲动。为了能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你,我向佛虔诚的祈求了五百年,五百年的夙愿,五百年的痴痴等待,最后,佛成全了我,他把我变成了一棵树,长在了你必经的路旁,我尽力的展现出自己最美的样子,满怀期待的想要与你相遇,是不是我这五百年的等待就会有所回应?是不是我们的尘缘即将展开?然而,你终于无视的走过,你没有看见我的等待,我的爱情,甚至,你没有看见在你路旁的我的存在,心,也因此碎了。

凄婉的故事,别样的感触,一股忧伤的情绪百转千回的浸润笼罩于每一个字里行间。席慕容的爱情就是这样的爱情,有时甚至是称不上爱情的爱情,没有两人刻骨铭心的相爱,有的只是一个女子的单相思和独自等待,就像是一出自编自演的戏剧,没有对手,没有看客,只是自己的独自欢喜或落泪,这样的真心付出,不被任何人所知晓。但是在这之中,却从来没有仇恨,没有抱怨,这也是席慕容诗歌所表现的一大特色,当错过的错过了,失去的失去了,有的也只是淡淡的惆怅,不管是最后得到,抑或失去,只要经历过的,就是人生。诗人对于爱情的定义不局限于时间,也无关于空间,而只是淡淡的一瞬所绽放出的光华,“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这是《抉择》里的一部分,表现的也是无怨无悔的爱情,无怨无悔的人生,当然,还有无怨无悔的青春。

《无怨的青春》,这也是席慕容发表的一部诗集,正如诗名,表现的是作者无怨无悔的青春感受,里面包含很多作者对于时光的描述,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受。和爱情诗一样,这里面也充满了淳朴感伤的格调,如《青春之一》里就写到: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什么?懵懂年少,大好年华,可以无忧无虑的猖狂,肆无忌惮的放肆,开心的笑,放声的哭,饱含热情,拥有梦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充实而美好,溢满苦乐忧愁和奋斗。然而,就是在这体味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忘记了时光本身,忽略了青春,忽然的忘记了是怎样一个开始。青春流逝太快,还没来得及好好的感受,年轻的你就如云影掠过,回头再看来时路,再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历了青春,那个时光也已过去,曾经错过了的,淡忘了的好多东西都一起涌上心头。眼泪流过,多想抓住时光,把他扣留,留下青春的美好,挣脱时空的束缚,然而,青春已不再,即使伤感,却也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多么的抒情而又无奈,这是一种伤感,亦是一种怀恋,却无怨。

这就是席慕容的诗,淡泊悠远,直指人心,总是能触碰到心里面最为柔软的那一个角落,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表达爱情,描述时光,更以一个画家的视角构图写作,使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充满了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种宁静悠远、若有似无的气质。不仅是如诗如画,席慕容的诗还像一本本经书,充满了禅意,在唤醒人们回忆和向往的同时,也引起人们深邃的思索。“生命原是要/不断的受伤和不断的复原/世界仍然是一个在温柔的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在这样淡淡的文字中,蕴含的是一种哲理的思考,一种禅意。她的诗作大多都有这么一种韵味,好像是经过禅宗哲学与美学的净化,不食人间烟火,禅意盎然。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3篇

席慕容,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族,台湾知名画家、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七里香》、《时光九篇》、《无怨的青春》等,散文集《江山有诗》、《有一首歌》,美术论著《雷色艺术异论》、《心灵的探索》等。席慕容的作品浸润着东方古老的哲学,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诗歌更是感情真挚,构思精巧委婉,语言简洁凝练,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曾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二、诗歌作品艺术特色

记得当席慕容的诗歌席卷和风靡大陆的时候,我还是一个邯郸学步的孩童,读和接触她的诗时也不过是懵懂的少年时代,可是却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任岁月的洪流怎样流逝,也无法抹去。

法国作家布丰说过:“风格即人格。”席慕容的诗歌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抒情和字词足够的风格,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诗句里蕴藉着的哲理是诗人亲切经历的结晶,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肆意的猜想,成为生活的指引和注脚,清丽脱俗,古雅纵逸,让人读起来,细而不腻,痛而不俗,迷而不失,感而不伤。

席慕容的诗歌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柔情,温润婉约,但是在这阴柔之气中又携带着些许淡淡的哀愁和透明的忧伤,风格迥异,标新立异。她的诗歌通常表达这样一种情愫:宛如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幻想着白马王子的那种羞涩和无奈,好似一个风华正茂的多情的少年渴望一份爱恋时候寻觅的彷徨,但其中不乏夹带着一丝丝的希望和光亮。

我们经常说作为诗人的席慕容的光芒几乎覆盖了作为画家的席慕容。她把自己对绘画的感悟和思想紧密的融合到诗歌创作中,虽然诗歌和绘画使用的工具不同,但是互相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古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德说:“诗为有声之画,画是无声之诗。”我国的张浮休也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

(一)感情深沉真挚

席慕容的诗歌总是饱含着自己的真挚的思想感情。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 诗人的思维很是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诗人对故国家园浓郁真挚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一棵开花的树》是一首哀婉缠绵的爱情小诗。在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一棵开花的树,一棵为了爱情而存在的树,但是这个比喻被诗人作了另一番处理:“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这个转化是非常巧妙的,具有相当机智的诗性,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因此更加深沉而厚重,成为一棵为了爱情而存在的树之后,“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这里,诗人用“阳光内涵”。“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里是一个巧妙过渡,从下一局开始,诗歌情绪一下子转入另一种状态:“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短短几句话,诗人将爱情的失落和伤情的样子传神地表现出来。从整体上来看,诗人对全诗前后情感起伏变化把握得非常好,将这种内在而微妙的爱的诚挚、执著和伤感都浑然地传达出来了。

(二)语言简洁凝练

席慕容的诗歌语言从生活中提炼,从内敛中挖掘,从灵魂深处溢出。

我们知道《七里香》是席慕容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全诗很短,只有八句,语言非常凝练,流露着婉约的气质。《七里香》从主题上来看是一首怀旧和乡愁的诗,第一节“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直接点题,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主旨,体现出诗人在走向未来和眷恋过去时光之间的矛盾心理,但是作者依然把感情的重心放在了回顾过去的时光上,在第二节中,作者记忆里浮现出旧年的美好事物;“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这种人生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性的,因为少年时我们都热切地希望奔向未来的生活世界,于是“轻易”地离开那些美好的时光。如今在回忆里,才发现那些事物竟是那样的珍贵,使人眷恋,但是生活是回不去的,回不去的我们只好在沧桑的人生路上一直向前,只有在经年的岁月之后,灵魂随着梦或记忆“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在她的《乡愁》中:“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乡愁是一缕袅袅的烟,乡愁是一片飘飘的云,乡愁更是那桥下的流水,永远在游子的心头流淌,而离开故土,踏上流浪迁徙的路途,那种思乡的思绪就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上心头,就像《庄子》里说的:“黯然销魂者,唯有别矣。”《缘起》中:“就在众荷之间,我把我的一生都,交给了你。”《渡口》里:“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就这样简单的诗句,但研究起来还是韵味十足的,这样轻描淡写而不是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来的是别样美好的意境。

她的诗歌语言婉转如珠,流畅如水,没有一点的晦涩和艰深的复杂的字词,没有令人绞尽脑汁也懵懂的句子,而是浅显易懂,却琅琅上口,读起来思绪轻舞飞扬,情感一泻千里,往往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洗练凝重,典雅秀润,风情万种,又给人一种无限惬意的快感,意犹未尽的耐人寻味,易于背诵,便于朗读和记忆。她喜欢把平凡的事物引入诗意的语境和空间,喜欢把淡定的情结和炽烈的情怀交托于大海。《绣花女》中:“我不能选择我的命运,是命运选择了我,于是日复以夜,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我,曾经炽烈的,青春。”所有人都感慨于命运,无奈于命运,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简单的近乎俗气,而只有席慕容的这首诗弹出了新意。

在语言的使用上,席慕容的爱情诗歌语言是细腻隽永,平缓单调的。她大量地从古代诗歌语言当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在《生离别》中,她写道;“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词汇的使用更使我们感受到抒情主人公的情之深,悲之重,暗通了中国古代的怨妇之悲。给诗歌的浪漫感伤格调更增添一种沧桑之重。

在《悲歌》中:“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寥寥几笔,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给我们叙说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由最初的相爱到最后的相离,以及离别后的心理状况,透过这种心理,我们又感受到了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时间流逝是生命所不能左右的痛苦,诗人在这简单明畅的语言中宣泄了自己的真情。

(三)意象设置独特

席慕容诗歌里所塑造的意象基本以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以及朦胧又美好的爱情贯穿始终,意象鲜明,个性独特,忌讳孤芳自赏或是虚幻的假想。《悬崖菊》中:“如雪般白,似火般烈,蜿蜒延伸到最深最深的谷底,我那隐藏着的愿望啊,是秋日里最后一丛盛开的,悬崖菊。”托物言志,用菊花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纯洁的情感,执着的愿望。

在席慕容为我们构筑的诗意世界里,既有感情的流露,又有智性的思索,在感性和智性的交融中,更通过对颇具象征性的意象的设臵,扩充了诗歌的内涵,又丰富了诗歌的美感,达到一种如古人所言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对意象的精心设臵,是席慕容诗歌的一大艺术特色。 《文心雕龙神思》篇:“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一直以来,中国诗学传统就非常重视意象的设臵,把意象的设臵作为文学的首术,甚至把意象运用的好坏作为品评文学作品优劣高下的标准参照物。席慕容继承了这一优秀的诗学传统,非常重视意象的选择和设臵。她的诗歌常用“莲”作为主要意象体,通过“莲”这一意蕴深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爱的哀婉忧伤和纯洁至美的深切体念。在《莲的心事》里,她写道“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诗人直接就将自己比作一支盛开的夏莲,一支鲜艳绽放,又在翘首等待的莲,莲在诗人的笔下,已经被充分的人格化。诗人借莲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隐秘的心事。对爱的渴望,然而囿于传统的束缚,又只能等待,在不忧不惧中,在一种心静如水的淡定矜持中,等待男人的欣赏,采摘,然而最终还是错过了。是谁的过错呢?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虽然缺乏一种大胆主动的精神,但是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美丽、静穆、矜持。借助“莲”这一古典意象,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由衷的欣赏和思慕之情。在《缘起》中的“荷”,《一棵开花的树》中的“树”,特别是《十里香》中繁复的意象组合,这些意象的设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情和爱的无限遐想,具有一种“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更给席慕容凄婉的诗歌殿堂里抹上一层典雅柔婉的色调。

再如《青春》。因为美和时间打的永远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所以诗人含着泪“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然而,需要我们很好总结的仍然很多。尤其我们青春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一生都享受不尽的财富吗?有了这份财富,诗神就永远青睐我们,不管是四十岁,六十岁,以至最后我们不得不辞别人世,照样可以说:我拥有过无怨的青春。《青春》是一首长诗,这里选取其中的一首加以探讨。追怀青春,是人之常情,历来以此为主题的诗歌甚多。席慕容这首《青春》,是独出机抒之作。“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人生的旅程已经快结束,前景不会发生什么变动了;“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该留的泪都已流,人生的滋味已都尝遍,不会再遭逢什么希望未曾遭逢的悲欢了。青春已经过去,它如今已成记忆。诗把茫茫的回忆集中在那个“夏日”,这是精巧的选择。因为夏天最热烈,火热的青春中的热烈夏日,自然最令人难忘。但它已“不再回来”,离开现在已很远,很远。第二节中的“你”不是指第二个人,而是指代青春时代的“我”。“你只如云影掠过”——青春岁月短暂的很;“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我”当时未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你”已“逐渐隐没在日落的群岚”,消失于迷茫之中,青春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诗行中,弥漫着悠悠的遗憾。惆怅与遗憾之情,凝结成一个新鲜的意象——青春是“装订的极为拙劣”的“一本太仓促的书”。由于太仓促,所以才“装订得极为拙劣”;而“太仓促”正是对上文“如云影掠过”的描述的回应。扉页已“发黄”,表明这本书已很“古老”,而“我”还“含着泪”“一读再读”,舍不得丢开,对青春的无限依恋被形象地表现出来。 意象源于生活,来自感情,处于构思。以书来比喻青春,席慕容是诗界中的第一人。可谓“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前者指诗容易引起众多人的共鸣,后者指诗写的有特色,乐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首诗正是内容上的共性与表现手法上个性的统一,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人们所共有的感受——对青春的怀恋。

三、作品的艺术成就

席慕容崛起于70年代的台湾诗坛,其诗歌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风靡华文世界,其作品是一版再版,掀起的“席慕容热”经久不衰,堪称当代华文文学世界一大奇观。 席慕容的诗歌代表作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纵观席慕容的诗歌:“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情和爱散落在席慕容诗歌殿堂里的各个角落,在俯拾而望的情爱故事里,感伤,忧郁,怅惘,充斥其中,诗人不断地通过设臵遗憾性情节,来渲染夸饰心中一个个破碎了的梦。在短暂的失去与永恒的完美中,诗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这样就把对生命和爱的认识上升到一种形而上的高度。正是这超越感性的理性认识,也就完成了席慕容作为一名中年女性对时间,对生命,对爱的成熟的个人体验。使她的诗歌实现了感性的超脱,达到了智性的高度。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4篇

一、 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 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 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在《 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婷诗文自选集》 漓江出版社 1997年 [2] 周俊祥 《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 陈敢、郭剑 《舒婷诗歌艺术浅探》 《广西师院学报》年第3期

席慕蓉诗集范文第5篇

蔡丽双的诗集《火把》中的爱情世界是一个充满着真、善、美和理解、包容、关爱的童话般的理想王国。这里洋溢着热烈的思念,执着的等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般的终身相守;这里弥漫着温柔的眼神,轻声的耳语,令人向往的心心相通……

纵然爱情路上常有坎坷,甚至毫无希望,但仍不会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因为自己心中有爱,纵然爱情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路途崎岖,但仍相信世间有爱,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因为对爱忠诚的人终会幸福,终会遇到自己的那份“唯一”。这是蔡丽双诗歌所抒写的爱情理想,这个理想王国犹如阵阵凉爽的清风细雨,净化着人们的内心。如《痴望》一诗描写的就是少女一人伫立在山岗上,静静地等待恋人的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没有改变,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心帆》中“不属于我的季节,纵有千呼万唤,也撩拨不动我的心弦,但属于我的春风,哪怕只吹一缕花香,便熏陶着我的心灵”,也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尘世中的爱情难免痛苦、伤心,但更多的却是幸福、甜蜜。这是一种美妙的心境:微笑充满双鬓,快乐塞满了心窝,一丝丝暖意,从微小的血管中铺张开来,游遍全身,浸入骨髓。爱是热烈地,深沉地,难以忘却地,令人成长,令人勇敢。《比翼》一诗描写一对新燕在枝头“谛听一支天籁,悠婉低回绕梁”,表现了恋人在一起时,抛开物欲,相互诉衷肠的温馨。《心境》写道“爱与被爱皆是一种甜滋滋,喜洋洋的美妙心境”,也表达了爱情的幸福甜蜜。

从不相识的两个人到渐渐相识、相知、相守,是一种缘分。而“缘是自由的灵犀”(《梦思》),冥冥之中一切似乎都已经注定,心心相通之中,充满着理解包容,灵犀使两颗火热的心交融。《灵犀》一诗就是表现不管时空有多远,只要两人心有灵犀,心心相映,日子也不会孤单。

蔡丽双散文诗中的爱情有如“在梦的星空下,春花香飘上云霄,潜海底”,形成了一幅美好、奇妙的意境。诗人曾经说过,“一篇优秀的散文诗,必须做到情景交融,即寄意在境,以境现意。意和境完美结合,才能使作品形神兼备。意和境的融合,是指实写与虚写的辨证关系。写散文诗,‘我’认为要在实写的基础上进行虚写,即在抒写生活图景中,提炼出情思和哲理。必须做到有虚有实,忽虚忽实,虚实结合,以虚帅实。用虚写和实写的浅白说法,可以加深我们对意和境相互结合的进一步理解。‘我’写散文诗,往往喜欢把意和境掺揉在一起,使意和境能够丝丝相扣,环环相系,相得益彰。”由此可见,营造意境是蔡丽双散文诗创作的思想核心。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意象来探析蔡丽双爱情诗中的意境生成特征。

(一)梦:梦是诗人爱情散文诗中常常出现的境象。梦是人类无意识的象征,诗人好以梦境为抒情环境,倾吐自己的心绪。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将白天的思念带入梦中,给人以思之深,爱之切之感。例如《梦念》、《织梦》、《梦思》等诗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春:诗人好用“春”字,例如散文诗中“春雨”、“春色”、“春风”、“春江”、“春波”、“春天”、“春光”等,春天代表着万物复苏,阳光普照,给人以温暖之感,诗人以春来喻爱,喻爱的幸福,爱的甜蜜。

(三)星和月:诗人多处用到“星光”,“星辰”,“星斗”等词,星代表着丝丝相思之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静谧的夜空,漫天繁星,勾起了人们的相思,化为无尽的思念,萦绕在周围,同一天空下,相距却那样遥远。同时诗人还写到了月亮,《痴望》中“冷月”、《心帆》中“月光”、《织梦》中“人月双圆”,月亮是团圆之意,诗人使用“月”这个意象,也表现了诗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心,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花香:诗人在散文诗中多处通过嗅觉描写花香。例如《唯一》中“散发阵阵清香”,《心境》中“满怀温馨,飘逸四野”,《灵犀》中“依然悄悄地吐露着缕缕幽香”,《心帆》中“一缕花香”等。通过感官置换,更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一般把醇芳的香甜比喻成爱情的热烈甜蜜。

(五)江河湖海:例如《唯一》中“沧海浩淼”,《心帆》中“自由自在航翔在爱的海洋”,《展翅》中“春江碧波”,《痴望》中“透望深海”等。诗人把这份情意比喻成海洋,像海洋一样又深又宽又广的深情。

(六)云:例如《心境》中“云屏”,《灵犀》中“云雯”,《展翅》中“彩云”,《比翼》中“风云”等,不禁让人想起了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句赞美的是夫妻之间的恩爱之情,表达了元稹对妻子的忠贞怀念之感,隐喻夫妻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云在这里代表的是“唯一”之意,诗人在诗中也是引用此意,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总之,诗人通过各种意象营造出的深邃意境,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体现出了诗人内在感觉的幽远与现实之美的飘逸。

蔡丽双有着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善于把诗歌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创造地用历史见证爱情,深化爱情诗的内涵。我们不妨具体分析几首诗作中的历史典故,观照其爱情诗的艺术意蕴。

(一)《心境》:“银河的熠熠星光,架起七夕的鹊桥,灿烂着古往今来有情人的百味相思。”七夕的鹊桥是牛郎织女每年约会之处,诗人通过对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描写,来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以古喻今。她还把爱情比作试金石,越磨越亮,闪闪生辉;把承诺比作不回头的箭,忠诚是唯一标准;把爱情比作满园春色,有了理解就满怀温馨、飘逸四野。诗人把爱情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现代的诗思与历史的事物完美结合在了一起。

(二)《灵犀》:“思念是织梦的摇篮,以诗代酒,邀嫦娥舞袖弄清影。”嫦娥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冷冷的月宫之中,饱受对丈夫的相思之苦,这种相思之情无法排遣,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表达了一种相思之苦。

(三)《沈园》中“沈园”本是陆游和唐婉爱情悲剧的见证,是令人伤心的场景。主人公内心的无限眷念相思之情,加上无尽的追悔悲愤至今仍笼罩在沈园上空。诗人通古说今地写道:“两颗心在平平仄仄中滴血,爱在长句短句中呻吟”,继而从古代飞跃到现代:“如今,一对对情侣在彩伞下洋溢出呢喃絮语,在桥上流溅出的欢声笑语,能否掩埋古人洒落于沈园的哭泪。”借此顺势问道:“假如真的能够掩埋,那沈园还有什么可以涉足的韵味?为何沈园还能吸引这么多人”。这无疑写出了“沈园”的深层意蕴:沈园正是因为有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悲剧,才能吸引众多游者,游者们在享受自己甜蜜爱情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当年的悲剧。

诗人把历史典故完美地融入自己的诗歌后,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浑然一体。从艺术思维上讲,就是将感性与理性结合,把真情与哲理结合。诗人对于人生独特的体验、感悟、理解、追求,原本完全属于个人心灵所拥有的,但她把这些人性的内容通过传统的经验性意象表达出来,通过直觉的想象完成哲理的思考,在葱茏诗意中闪耀着智慧、新颖和精妙之光。

《火把》的语言平实秀丽,清新自然,贵在“精”“简”二字。《梦恋》:“梦是不服的相思,一步之跨越浩渺时空,穿梭苍茫征途,守候那耸起的万千风姿,信诚静坐缘分中,时辰接踵飞过,无奈风雨凄迷,寒江锁路,远远不见身影。”诗人把“梦”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性观念实体化,拟人化,写其能够“跨越”“穿梭”“静坐”“飞过”,显示思恋的浓烈和深远,要而不繁,动人心魄。《唯一》:“山重水复的境遇,缘聚在一帆云程中……唯一的倾慕,萦绕在分分秒秒,盈溢于日日夜夜,编制出一个桃花源的仙境”。诗中的“一帆云程”颇富古典美,而“萦绕在分分秒秒,盈溢于日日夜夜,编制出一个桃花源的仙境”表现出了语言新奇之感,给人一种跳动地富有生命和节奏的感觉。《心境》:“架起七夕的鹊桥,灿烂着古往今来有情人的百味相思”,《比翼》:“袅起一幕幕倾慕的景致,窈窕出一袭欲飞之念”、“浪漫在芬芳的空气中”,诗人打破常规语法结构,把“灿烂”“窈窕”“浪漫”等形容词用做动词,造成了一种语言陌生化,它们像点点音符跳动在诗句中,使原本单调的语言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创造出一种情意绵绵的氛围。

蔡丽双曾说:“散文诗的艺术特色是:形可以散,神必须聚,其核心是诗。散文诗是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在平实中身藏张力,在抒情中蕴涵哲理,以古朴的神韵渲染新颖的风采,并在共性中崛起奇妙的个性,在外在的华丽中闪烁着内在的壮美。”“散文诗,从人间烟火中走进唯爱唯美的艺术境界。”《火把》中的爱情王国也正是这样一个散文诗的世界,丰富的意境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抒情中暗含哲思,古今结合,别有一番韵味。

上一篇:教师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祝福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