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会计论文范文

2023-03-22

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引起了社会对会计的普遍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少数上市公司为了圈钱、国有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经济指标、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了偷逃税款、转移利润,都在不同程度地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不实会计信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个别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或屈从于政府部门、企业的压力,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和遵循职业操守,而向社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因此,辩明解析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市场竞争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在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涵义

会计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是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所应负的责任。会计责任可以确定为会计反映责任和会计监督责任。会计反映责任包括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记录,运用专门方法对会计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及时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会计监督责任包括会计一般监督和会计再监督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进行审查,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保证其真实性与合法性。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应尽的义务,是审计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注册会计师如果工作失误或犯有欺诈行为,将会给委托人或依赖审定会计报表的第三者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时甚至导致经济秩序紊乱。

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辨析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分。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强调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区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包括主管财务的企业高管和财务负责人等,受所有人委托承担着会计核算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包括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承担会计责任,提供真实的、公允的会计信息,对受托资产经营管理的保值增值负责。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人未能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则被审计单位承担的是会计责任,会计责任直接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为被审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要依据审计准则和执业判断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做出审计判断,该审计判断是基于会计判断之上的再判断。若会计师事务所未能通过审计过程发现和披露企业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错误、舞弊和企业经营风险的,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的是审计责任。

会计责任对审计责任的影响。一是若被审计单位充分履行了其会计责任,重大错报风险充分降低,审计的总风险也就容易控制,便于审计责任的充分履行,减少审计人员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乃至失效,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不能查出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也会加大,检查风险增大,审计抽样未能触及重要错报事项,会计责任无疑将牵连审计责任。

审计责任对会计责任的影响。一是预防和威慑作用。被审计单位知道其财务报告将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就促使其按规范进行会计处理,否则,审计报告就会如实地披露或揭露;二是纠正和改善作用。注册会计师充分履行审计责任,通过审计过程,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提请其进行调整,以及就其内部控制方面的重大缺陷提出管理建议书,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充分履行会计责任。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具体界定标准

根据《会计法》和有关制度的规定,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是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及进行会计核算。如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设一套或多套账簿,使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虚假会计报表;随意改变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人为调节利润;对应确认的费用、损失、负债不确认或不披露,高估资产和利润;通过巧立名目进行虚假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粉饰会计报表等。二是违反国家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偷税、漏税。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非法取得纳税凭证;对应税经济事项不做或多做会计处理;提供虚假资料,骗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等。三是在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推脱本应由企业担负的会计责任。如不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或对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资料进行变造;对注册会计师的询问不如实回答导致注册会计师误解或拒绝回答;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所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不给予必要配合或有意设置障碍,导致注册会计师产生审计错误等。四是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出具了审计报告,发表了审计意见,企业不予采纳,该调整的账务不调整,该披露的信息不愿意披露;或者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采取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这就应界定为企业的会计责任。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共同作弊,企业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五是企业违反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法律、法规。如未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会计监督制度、拒绝接受依法检查。未依法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未妥善保存会计资料,造成丢失和毁损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取得必要的审计证据等。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审计责任:一是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未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凭主观臆断就出具审计报告。二是注册会计师虽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却没有索取被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要的审计证据,遗漏或回避了企业重大问题而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如没有披露出企业重要的购销、投资、担保等合同;或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被审企业会计处理的重大错误及其高层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但迫于客户关系或某些方面的压力,未能根据事实真相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而出具了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三是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与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和结论不符。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发现被审企业个别经济事项存在差异,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也进行了记录,但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未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与审计工作底稿相符的审计报告,如本应出具保留意见类型但出具的却是无保留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四是注册会计师为了个人私利和被审企业共同作弊,出具虚假、违法的审计报告,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五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等。

参考文献:

[1]刘凯旋.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标准[J].财会通讯,2002,(6).

[2]张忠民.会计责任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赵建梅,等.论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

[4]高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N].中国财经报,2008. □

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大政府,小社会”的思想束缚下,行业协会和企业对承担社会公益责任问题不甚重视,文章从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含义入手,结合社会现状,分析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可行性和正当性,为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益责任;行业协会;企业

一、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公益责任这个问题,从法哲学角度分析应该追溯到富勒对法律和道德的论述,他认为向往的道德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道德,如果我们的行为符合向往的道德标准,就会因此受尊敬;如果没有达到向往的道德标准,将因此使人感到惋惜。①企业的社会公益责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向往的道德,若企业将其利润的一部分用来回馈社会,这就达到人们对它的期待要求,会受到大众的尊敬。

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就把企业社会公益责任和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公益责任含有道德因素。美国的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更是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乃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之和。所谓公益责任是社会期待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应采取的行动,包括企业为促进人类福祉或善意而在财务资源或人力资源等方面对艺术、教育和社区的贡献。刘俊海教授则认为企业社会公益责任一是企业伦理的维持,一是期待企业对社会的善行。②

综上,笔者认为企业社会公益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之外,主动承担的人们期望企业做的增进社会公众福祉的道德责任。

二、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现状

2007年爆出方便面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涨价的丑闻,今年又出现了大闸蟹行业协会垄断市场,抬高蟹价的消息。当然,也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比如今年福建达利集团在泉州惠安县捐资一千万设立爱心敬老基金。

综合种种情况,总体上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公益责任感不强,即使有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但要兼顾企业运营与公益事务对企业来说难度有点大。怎样才能很好的协调这些矛盾呢?作为企业和社会的天然协调人——行业协会,必然要作出一些分内的调节促进工作。

三、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正当性分析

1.预防企业滥用其社会力量

企业被看做是“人类的成就”。它聚集着资源、分散了风险,创造了人类经济生活的新文明。根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知,2009年企业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再参考美国华盛頓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森(Sarah Anderson)和卡瓦那(John Cavanagh)在1996年12月2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经济二百强——全球企业经济力量的崛起》中,1982年全球企业二百强的销售总额占世界GDP的24.2%,到了1995年则进一步提高到28.3%。③

这还仅仅是从经济方面来看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政治上,在西方国家,企业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左右立法,游说立法者放松对自己的控制,争取政府补贴,削减自己税收负担。现今,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不创造环境(即鼓励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让企业将利润回流到社会,一旦其滥用经济力量,后果将不堪设想。

2.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最早是通用电器公司经理Owen D. Young在1929年演说中提出来的,股东、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在公司中都有一种利益,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些利益。美国学者唐纳森(Donaldson)、托马斯(Thomas)和普利斯顿(Lee E. Preston)运用合法性的标准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做了如下定义:在企业的程序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中享有合法性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美国学者克拉克森(Clarkson)则认为,对于企业及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能主张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可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这些相关的利益者的存在也为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3.社会本位理念的树立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不再只局限于它创造的经济价值,还包括它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从民法的角度来看,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了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和过失责任三大基础原则,而后随着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这三项重要的原则就被修正了,以诚实信用限制契约自由,以禁止权利滥用限制所有权绝对,以社会责任限制过失责任。由此也可看出在社会本位的理念下,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是众望所归的事。

(二)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可行性分析

1.行业协会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百科全书》认为,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④作为企业自发组建起来并为企业服务的社会团体,它具有独特的性质:非营利性,中介性以及自律性。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服务,即行业协会为成员企业提供包括公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能力的提高;二是协调行动,即协调组织在内外行动的一致性,比如政策游说、联合诉讼、价格协调等,⑤这在企业举行公益活动有争议时可以给予调整使得一些争议很好的解决。

正因为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所以对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有着其他社会力量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2.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按照经济分析法学家的理论,企业被视为“谋求自我利益极大化的理性主体”,理性主体在社会行动中会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目的的原则;第二,包含性原则;第三,或然率较高的原则。结合企业公益责任,可以从企业利润分配角度来解读社会公益责任。在社会大环境中成长的企业,它与消费者及各种相关群体有着微妙的联系,若不做出一定的回馈,那么企业的根基很难牢固,即使有所成就也将被社会公益效应的力量所淘汰。所以说,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建设性意见

(一)观念上,推进企业转变意识,营造承担公益责任氛围

妨碍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主要理论障碍就是,传统理论坚持企业的本质在于营利,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股东的利益。在这一点上,需要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转变观念,树立营利性和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并重的新型企业目标定位。新修改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也有助于企业观念的转变。

(二)制度上,联合企业制定规章,使企业承担公益责任规范化

如果行业协会和或企业一方面高喊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另一方面又没有任何相关规范的制度,那么企业在社会公益这一块是不会有什么突破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在制度发展与创新上可以参考学习政府已经出台了《企业所得税法》《公益捐赠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在内部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激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只有有效地规范才能使各方面有机的运行。

(三) 运作上,建立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企业的相关公益事务

企业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且企业若将本應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过多的运用到公益事业中,也会对企业的财政方面造成压力,这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合理的管理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和企业的纽带就应该主动承担这个重任,建立专门的公益运作部门,统一管理企业的公益投资基金,组织活动,落实好公益投资,从而优化企业内外部的结构。

(四)监督上,发挥企业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

有资金运作的地方,就会出现资金漏洞。为了防止行业协会不落实各项公益投资项目,甚至有违法行为出现,对行业协会公益基金的运作需要进行有效监督。鉴于在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中,行业协会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对行业协会运作资金的监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在企业方面,行业协会应该制作完备的财务报表资料,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受赠方的资金使用回馈情况做出详实的说明;在政府方面,启动审计监督,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对行业协会公益资金运作的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出客观的评价;在社会方面,发挥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大众积极监督行业协会的相关工作,使行业协会的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行业协会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它内在与外在的正当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完善,行业协会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方面才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效。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2]金晓晨.商会与行业协会法律制度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

[3]周梁.论提升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机制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3).

[4]徐盈群.推进民营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08(9).

[5]袁惠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及分析研究.经济视角.2009(12).

[6]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理论学刊.2005(2).

[注释]

①张显文,《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②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

④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编:《中国行业协会改革与探索》,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274 .

⑤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4.

[作者简介]徐茜,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经济法本科生;杨颖,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行政法本科生;许祺,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经济法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2XZ-BZX-083(主持人:徐茜)。

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实际上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个领域, 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误区的认识开始的, 会计责任和会计审计也是这样, 会计信息编报不断的更新, 并日益复杂, 以及会计信息常常失真。这将会直接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产生一种与事实不相符的, 完全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 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假设会计报表可能出现较大错报或漏报, 在这样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在审计时发现, 而原因不是注册会计师本人, 但却会直接给报表的使用者带来损失。此时, 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很有可能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混为一谈, 并根据自个的推论和分析擅自的认为审计过报表人 (也就是注册会计师) 就是会计报表质量唯一保证人, 按照这个理论的推断, 会计师报告人可以认为注册会计师即要承担会计责任的同时又要承担审计责任, 这是目前存在较为严重认识误区之一。

2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不同

2.1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本质不同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的二个问题, 而要了解两者的本质不同, 我们还是要从概念说起, 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在经济管理活动中, 为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而应负的直接责任。请注意, 它是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 而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在经济监督活动中, 或者在经济行为中, 为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误或者做假,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负有的更高层次的责任, 这跟注册会计师的规范审计是有必然因果关系。所以, 当我们在发现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问题时, 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追究, 一方面在追究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同时, 另一方面要更加严格地追究作为高层次监督活动的审计责任。

2.2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内容不同

会计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责任是对被审计单位而言的。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被审计单位负有以下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 以示负责;而审计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该如实反映审计范围, 明确审计的内容和过程, 并有充分的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审计程序, 并应给予发表的审计意见、通审计意见来明确了解过程, 通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必须符合《注册会计师法》的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特别是对会计报表上能否达到的总体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所列金额的真实性、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所有权、估价、分类、交易截止时间等内容, 同时报表所披露的公允性进行评价和判断。从以上内容可以分析得出, 审计责任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履行会计责任的情况进行评价。是平等于会计责任的一种法律责任, 在司法中不能被忽略的相同责任。

2.3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主体不同

主体上因为涉及到会计责任的承担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追究而在这些承担追究的过程中主体在不停的变化, 而会计责任的追究一般是财税部门;而有权追究会计责任的部门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有权追究审计责任的部门包括: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省级以上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司法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从以上可以明确有看出,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的。

3 清晰界定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两者具有的重要法律价值

3.1 责任意识

由于责任意识的淡薄, 有许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未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太多的案例可以说明, 由于审计者自身的原因或者大意, 以及责任心不强, 最终出现的司法纠纷。

3.2 必须在法律上界定两者的关系和司法的独立性

笔者认为, 一定要在司法实践中强化独立审计的概念, 这种独立性至少不能形成一种利益关系圈, 形同虚设。也就是说政府在行政上不能去干预, 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 也很难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一定要通过完善立法来确认两者的关系, 从而在实务上具有独立性, 形成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良性循环。

3.3 加强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合法性

从当前的审计实务过程中, 我们一般都会选择监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这两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而如何把这种过程进行合法的认定, 笔者认为非常重要。两者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为何在实务中我们还是比较容易混淆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所以我们要通过立法, 对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比较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 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来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质量和有效性。

4 结束语

通过会计责任和审计的责任比较, 我们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实际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人为的因素, 也有体制的因素, 更有立法的因素, 那么这就告诉我们比较的目的, 不仅仅是发现不同, 而是要从根本上去区别两者的不同。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会计对于经济的监督管理功能变得尤为突出, 同时随着会计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会计责任也提升到了法律的范畴。审计是监督管理的手段, 它是对市场经济秩序和行为是有制约和控制作用的。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都是属于审计内容, 两者之间由于一些认识上的原因, 还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那么如何对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界定呢, 这对于强化和提高会计核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注册会计师的不断发展是司法完善的必然产物, 而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两者之间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认清两者间各自的责任范围, 重点是发挥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我想如何更好的引导和完善会计市场经济的发展,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为什么说会计就是责任

1.会计功能的发挥彰显会计就是责任

历史学研究表明,文字是从记账演变中产生的,记账是最早的书写形式。会计将远古时的结绳记事、刻在计数作为会计的萌芽。最初的会计作为记录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由所有者(生产者或经营者)兼办,会计自身有相当的自发性,怎么有效就怎么搞,怎么想就怎么搞。工商业的出现,使得所有者不再自行兼办会计工作,而是雇佣账房先生,这时的会计工作主要凭账房先生自己的经验,带有相当的随意性。直至到了近代,会计才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广博、体系众多、通用性很强的科学。由会计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看出,会计责任是天生俱来的。由所有者自己兼办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反映所得与所费,使自己尽量明白所从事活动的投入与产出。雇佣账房先生所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业主负责,满足业主的要求,并在业主的监督下对自己的工作尽责,同时还通过业主的授权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其会计责任比较重大。近代以后的会计,无论对会计主体,还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中介机构或者政府机构,都意味着极大的责任。完成会计工作是一种责任,进行会计监督是一种责任。甚至可以这样说:用来描述会计科学的词句诸如概念、原则、理论、原理、方法等都意味着责任,或者都赋予会计人的责任。

2.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关于会计责任的科学

会计学的每一个概念、原则、方法都意味着会计责任,每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的准则、制度、法规都铸就了会计责任。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曾把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这里的“过程”是指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是经济活动的过程:这里的“控制”一般理解为监督:这里的“观念总结”一般理解为“反映”或者“核算”。关于会计的概念以及对马克思“控制”与“总结”论述的理解,虽然多种多样,然而一般教科书给出的会计概念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甚至以崭新视角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体现权利与知识关系的一种书写形式”并认为“会计=权力”的理论,同样把“会计权力”概括为书写力量(记账)和规训力量(管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的规定可视为对会计基本职能的描述,即“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的经典,还是现行的教义,或者是特别视角的新论,抑或是新修订的法规,都表述了相同的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责任,会计监督同样是会计责任。会计原理、会计方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等都是为了让会计责任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会计自身叠加起来的重重责任。

3.会计的基本功能(任务)明示会计责任

从会计学自身讲,会计的基本功能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1)反映和监督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以求加强经济管理;(2)反映和监督经济组织对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以求维护财经纪律;(3)反映和监督经济组织的财务与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以求合理经营、合理使用和保值增值;(4)反映和监督经济组织经营活动及其过程的投入与产出,以求经济性、收益性和绩效性。会计工作可以改善经济组织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营的管理水平。会计要发挥这些功能,或者说完成这些基本任务,除了要尽会计自身的工作职责,恐怕还要在自身工作责任以外,尽很多很多的会计所具有的责任。

二、会计的主要责任

提起会计责任似乎是十分明了的,然而真要理出个条条道道又是不易的。因为会计职业或天生或发展了太多的责任,现述管见如下:

1.从会计在经济和社会所起的作用看会计责任

会计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因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成为经济决策的依据,同时满足宏观与微观管理的需要。会计对已经发生的所费与所得进行反映,准确完整地揭示有关信息,不仅仅是为了过去,更是为了预测、规划和把握未来。既然关乎未来,责任自然巨大。

会计信息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营者履行经济责任的一把标尺。企业经营者受所有人的委托或任命,就有责任完成或约定或规划或下达的任务目标。经营者履行责任,必须合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经营管理与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经营者的工作如何,尤其是有关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需要会计来说明,需要会计来为经营者的行为结果作注解。与此同时经营者还必须接受来自投资人或资产所有人或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关注经营者履行职责的各方,同样需要利用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晴雨表”。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了解企业经济行为以及行为结果,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规划未来;会计信息可以剖析过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并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有针对地提出改进措施;还可以通过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落实,建立起内部经济责任体系。会计信息与所有“预期”的差异,是企业经营者为改善经营管理的“晴雨表”。

2.从会计核算的基础前提看会计责任

会计核算的基础前提有四项,即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的基础前提要求会计在日常的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这个前提不仅明确了会计处理事项或者交易的范围和立场,也明确了必须将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要求会计在会计方法、会计程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作出正确选择和判断。因为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很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连上述的会计主体就要发生变化,更不用说会计处理方法、程序了。

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产生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等会计处理方法由此产生。会计分期要求会计核算时适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告。同时会计分期也预示着企业必须将目前的规模和状态保持下去并负有保值增值的义务。会计分期更使各项数据、指标的纵横比较成为可能和有意义。

货币计量的基本前提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记录、处理、分析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行为结果。对于那些不能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环境等等,则要求会计采用非货币指标进行反映,并作为会计报告的补充,即进行说明或者附注。

3.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看会计责任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是必须准确把握和加以贯彻应用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这些原则既是会计工作的追求目标,也是对会计工作的起码要求;既是会计工作自身评判的标准,更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监督者、管理者、验证者评判会计工作的尺度和要求。

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当期实现的收入和已经或应当承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加以确认和计量,否则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能作为当期收入与费用加以确认和计量。配比原则要求会计应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内在联系,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为所得收入所发生的相应费用在同一时期加以确认和计量。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确认和计量,若发生减值,应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除法律、法规及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按历史成本确认的账面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凡支出的效益仅仅及于当期(或者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列为当期成本或者费用;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期间(或者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作为长期资产,其价值的补偿以分期转为费用的形式获得。

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包括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时要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保持必须的谨慎性,既不得高估资产多计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少计费用,更不得因此计提秘密准备。重要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重要程度,并据此选择不同的核算方式。它要求首先对交易或事项作重要或次要的准确判断,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然后分别不同方法、不同程序予以核算和处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必须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应该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或者人为形式作为核算依据。否则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遵循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必须的责任,违背其中任何一项原则,都会导致不良后果。那么多财务丑闻,几乎皆因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4.失却会计诚信之果

会计履行诚信之责是会计的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具有客观性。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它既是社会性的,又是目标性的。失却诚信将会造成“信用危机”,最终导致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没有诚信就没有公平公正,也不会有规范和秩序。市场经济的主体客体或者参与各方。包括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公民都要讲诚信。会计履行其职责,必须要讲诚信,守诚信,否则经济、社会、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就会出现混乱或者灾难。会计履行诚信之责就要严格执行会计规范、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就要将会计科学的理论方法、原则在实践中准确地加以应用,并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会计科学;就要把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尤其是财经法纪在具体工作中加以全面贯彻。对投资人讲诚信,就是不论投资人的大与小,身份与属地,都不欺不诈;对债权人讲诚信,就是要忠实履行作为债务人的义务;对政府各主管部门讲诚信,就是要诚心接受监督和管理;对客户讲诚信就是要严格履行承诺;对员工讲诚信就是要让其享有知情权,明知本单位的经济决策和真实的财务状况;对社会讲诚信就是要重视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的维护、对社会的承诺、对社会的责任,通过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5.经济卫士之责

作为重要会计信息的资本运动,表面上看是钱与物的流动和状态的变换,而资本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才是资本运动的本质。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已是至理名言。会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会计必须对经济进行监督,如同警察要维护社会治安一样,会计必须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从这一层面讲,把会计称为“经济卫士”一点也不为过。

就企业而言,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必然面临着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财务风险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为财务风险往往是企业风险的先兆,企业出现危机肯定是企业财务首先出现危机。我们提倡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和预警体系,其用意无非是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和把握,最终避免、降低、改善企业风险,避免企业隐入危机。

就社会经济而言,20世纪30~5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时,整个社会,企业管理的重点几乎都是维持企业的生存。旨在利用会计来治理经济,重整经济,维护社会秩序,摆脱危机,促进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次对会计进行改革,加入WTO后,对会计所表现的困惑日显突出,对会计改革的呼声也十分强烈。其意义恐怕也是希望会计适应新的形势,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近期全球性的财务丑闻接连不断,世界经济深受影响。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等这些曾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公司出现危机破产,有百年历史的安达信的分崩离析,加拿大北电网络虚报盈利受到起诉,瑞典ABB公司账目欺诈被揭露,日本索尼、东京电力、三井物产等相继发生经济丑闻,法国媒体威望迪惊爆15亿元财务黑洞,中国上市公司接连不断的造假案等等似乎都是会计惹的祸。原因很多,甚至可以说实质性、根本性的原因不在会计。但之所以会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受到质问、指责、批评、攻击,是因为会计造假。会计为什么造假往往少有人问,会计成了替罪羊,但会计决不是替罪羊。因为造假千真万确的是会计行为,毕竟会计没有顶住造假压力,没有拒绝造假。上述财务丑闻,在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同时,引发了世人对会计模式的再认识、再思考,甚至已被证明和使用多年的传统的、有效的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等统统被惊疑的眼光所笼罩。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美国世贸大厦的倒塌,损失的只是皮毛,安然、世通的倒塌才使美国经济伤筋动骨。

6.社会之责

企业是社会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甚至直言“企业即美国,美国即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各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几乎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生存方式,甚至主宰了社会发展方向和过程,从而充分显示了企业的社会主体地位。企业对社会实在太重要了。企业的目标无论是利润最大化或者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围绕目标而实施企业行为时,必须尽到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努力维护公众利益,起码不能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牺牲将来。会计作为一种方法,是为企业服务的,尤其是筹集资金,使用资金的时候,能够监督和保证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目标不出现偏离和违背,保证资金的使用和投向有利于社会。

另外,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也是企业必须尽力维护的。法制观念,法治与德治结合观念,社会公德,诚信廉洁,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等等都是企业行为应当特别重视并切实操守的。会计也应将这些作为目标,加以支持和维护,从自身工作做起,模范履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所做出的承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尤其是职业道德规范。

企业只有对社会尽责,才能长久生存并获得持续发展,会计只有围绕、支持、保证企业对社会的正确行为,才能体现自身的责任和价值。最终体现和实现会计对社会的责任。

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综述了当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评述,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规范研究 实证研究 综述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以及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从早期将企业单纯地看作是一个为盈利而存在的经济组织,到逐渐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经济责任之外,还担负有其他责任。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但从长期来看,承担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等长期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出于以上考虑,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在逐渐认识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企业如何向外界报告、披露自己已经履行的社会责任的情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规范研究。本文即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规范研究

( 一 )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这一概念的定义根据其对象不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吴俊(1994)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作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的任务在于测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和损益。阳秋林(2000)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某一单位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二是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核算对象,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代表观点有:葛家澍、林志军(2001)提出: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就是通过一定的以货币或非货币的形式,把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与成就通过一定的会计方法加以衡量和报告反映。黎精明(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决策提供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李东生、阳秋林(2005)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涵义作了如下归纳: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和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进行反映和监督,以便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效益。

( 二 )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如阳秋林(2000),钟子亮(2001),白世秀、章金霞(2007),胡素华(2008)等,认为会计目标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共同影响与制约,同时由于会计系统的多层次性,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提高社会效益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则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目标。李东生、阳秋林(2006)则将上述两个目标称之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目标。持一元论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出发,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是上述二元论观点的基本目标或具体目标的一种,比如:陈今池(1998)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对各会计期企业经营活动所实现的净社会效益或社会收益进行鉴别和计量。张亚梅(2001)则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相关客体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

( 三 )社会责任会计的假设与原则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素华(2008)均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与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上是一致的,不同的一点在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多重计量假设,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并不确定,如果仅依靠货币计量单位进行计价往往不能全面恰当地反映核算对象。赵娟(2005)、胡承德(2009)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环境价值假设,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而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因此,传统财务会计没有将对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纳入核算范围,他们认为要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核算,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就是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会计原则研究方面,钟子亮(2001)、李昕(2002)、胡承德(2009)等认为社会责任会计除适用传统企业会计原则外,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还应强调社会性原则、充分揭示性原则以及政策性原则。阳秋林(2000,2005)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方式,提出了强制和自愿相结合,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以及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姚正海、孙自愿(2003)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可控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预警性原则。章金霞(2009)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会计的综合性、多样性和系统性。

( 四 )社会责任会计的要素与核算内容 国内对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的研究主要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三大观点。胡素华(2008)构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框架,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交易、社会资产、社会负债和社会损益。李素枝、谭翀、刘胜花(2009)认为社会责任会计要素可借鉴传统会计要素形式进行分类,但又有所区别,提出了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收入与社会责任成本四大要素。张亚梅(2001)则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五个要素包括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产权、社会资产和社会资产净额。陈东升、阳秋林(2008)初步讨论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社会资产、社会负债、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净资产等社会责任会计概念。姚正海、孙自愿(2003)认为社会成本效益法下会计制度的设计可以确定六个社会经济要素:社会收入、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社会资产、社会求偿权、社会资产净额。王爱国(2009)从传统会计恒等式出发,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六大要素:社会责任资产、社会责任负债、社会责任权益、社会责任收入、社会责任费用及社会责任利润。在核算内容方面,众多学者(吴俊,1994;刘长翠,1997;田昆儒,1998;张亚梅,2001;罗金明,2006;等)多首先是从企业利益相关理论出发,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所应当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所应当反映、核算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企业对员工履行的责任;企业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企业对社会及本地区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应履行的其他社会责任;企业收益方面的责任以及企业对政府履行的义务。此外,宋献中(1997)、刘秀琴(2003)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组成项目。前者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后者则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岳彦芳、袁晋芳(2005)则认为社会责任成本包括环境成本、资源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社区公益成本和其他责任成本。

( 五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与报告 会计计量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难度就在于其计量的问题。潘清平(199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两个特点。复杂性表现在计量属性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前提,计量单位不能仅仅局限于货币,计量形式具有多样性;社会责任模糊性是指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组织的不确定性,有鉴于此,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有客观历史成本与主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机会成本法,间接评价法、社会公正法、预防成本法等。宋献中(1997)、许家林(1997)指出社会责任会计除应用货币计量以外,还要采用调查分析法、替代品评价法、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影子价格法等。刘长翠(1997)、文建平(1999)则认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主要有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两种,前者包括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后者包括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阳秋林(2005)认为社会责任的计量,是将涉及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收益等主要内容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认其金额的过程,对自然资源的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市价法进行计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提出了综合报酬收益折现法进行计量,对生态环境的计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和意愿调查评估法,对社会收益的计量则采用成本收益法、历史成本法和替代品评价法。

( 六 )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形式大部分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采用非货币性信息叙述报告、货币性信息定量报告,非会计基础型和会计基础型相结合的方式,如郭黎、霍建伟(2000)认为对一些非货币性的企业社会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叙述报告形式,而对货币性信息则有以下几种报告形式: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新项目;编制社会收益表,反映企业的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以及社会损益;编制社会经济营运表,反映企业与社会公众、社会环境、社会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社会资产和社会负债。李正(2006)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目前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应从年度报告内的分散披露形式过度到年度报告内的独立性报告阶段,可以采用描述性披露结合简单报表形式或者单独采用两种形式中的一种。他并不赞成采用复杂的社会利润表、增值表、社会资产负债表等高级报表形式。谢良安(2007)指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设计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定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应当强制要求其在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用货币形式披露,而对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则采用自愿披露的方式,对自愿披露的部分,可以非会计基础型与会计基础型并举,披露工具应当灵活多样: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公司网站、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宜采用按行业、规模、地域等特征先试点执行。时薛原(2008)则认为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规模分别采用不同的报告模式:中小型企业可以采用叙述性披露模式、大型企业可以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社会责任项目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则应当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宋献中(2009)总结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三种形式:年度报告披露形式、年度报告外的独立披露形式及大众媒体披露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企业应当编制对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黎精明(2004),裘莉娅、徐植(2006)对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出了如下建议:社会责任会计科目尽可能单列,并与传统会计科目相对应;会计基础型和非会计基础型并举;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并在必要时附加辅助报表和说明;提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阳秋林、曾娇益(2005)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会计制度的不断健全,在我国企业中编制独立的以传统三大会计报表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利润表和社会现金流量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社会责任会计实证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同规范研究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相比,实证研究解决的主要是“是什么”的问题。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肖淑芳、胡伟(2005),陈玉清、马丽丽(2005),刘长翠、孔晓婷(2006),沈洪涛(2007),李正(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水平还不高,自愿披露定性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情况甚少,在信息披露内容方面很不全面且主要是叙述式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年度报告中分散披露的阶段,市场对社会责任信息反应不灵敏,信息使用者对社会责任信息不关注。

(二)社会责任会计绩效研究 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论尚未统一,二者之间正相关、负相关甚或是不相关的研究结果均存在,如王怀明、宋涛(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则是负相关关系。任力、赵洁(2009)则发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会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汪冬梅等(2008)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邵君利(2009)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刘冬荣等(2009)、王秀丽(2009)等的研究则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与企业价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沈洪涛(2007)、马连福与赵颖(2007)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行业属性以及规模是影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显著影响,但是公司财务杠杆、再融资需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并未表现出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评述

从规范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类似的一个系统、完整、公认的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尚未建立起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涵及目标、假设与原则、要素与核算内容、计量与报告等方面均存在值得探讨之处。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缺乏明确的界定,使得社会责任会计需要核算的内容不确定;由于“责任”的“多样性”,使得对企业履行责任的计量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计量方法,同时,不同的计量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使得社会责任会计也不能像传统财务会计那样单纯地采取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从当前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来看,存在着报告名称、格式缺乏统一标准,报告内容以定性信息为主,定量信息较少,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经过检验已经证实不容乐观,目前的研究热点也是主要分歧在于社会责任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以及与企业业绩、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方面,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此类相关问题时,所采用的社会责任信息各有不同,由此方法论上的不同进而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上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依然没有建立起来。本文认为,目前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之所以尚未建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作为其理论基础之一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伴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逐渐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主流,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内容及范围得到了明确,并为测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提供了科学方法,而上述几方面问题也正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当前的争议之所在。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完善可以有两种选择:从宏观角度,社会责任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不妨也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借助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诸多争议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可以在宏观上对社会责任会计做出一定的规范;从微观角度,则可以选取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求较高的某些行业,如采矿业、石油化工业、房地产行业等,将其社会责任与行业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俊:《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八点思考》,《会计研究》1994年第6期。

[2]刘长翠:《试论社会责任会计的几个问题》,《财会通讯》1997年第7期。

[3]宋献中:《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总体构思》,《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5期。

[4]田昆儒:《社会责任会计渊源极构造初探》《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5]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6]钟子亮:《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构思》,《财会通讯》2001年第1期。

[7]黎精明:《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国际现状及启示》,《上海会计》2005年第1期。

[8]岳彦芳、袁晋芳:《循环经济下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揭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8期。

[9]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10]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2]裘莉娅、徐植:《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分析》,《技术经济》2006年第10期。

[13]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14]谢良安:《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回顾、综述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7年第7期。

[15]王怀明、宋涛:《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6]沈洪涛:《公司特征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17]汪冬梅等:《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联性分析》,《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8]陈东升、阳秋林:《刍论社会责任会计准则》,《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1期。

[19]任力、赵洁:《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9期。

[20]胡承德:《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 聂慧丽)

上一篇:会计基础论文下一篇:优秀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