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化学论文范文

2024-03-14

天然产物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来研究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结构分类、检识、提取分离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与结构改造等知识的学科。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具有结构复杂性和理化性质多样性,因此该学科是一门较难的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该学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对理论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进行优化改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一)联系生活,增加实例

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需要教师多花心思。笔者认为,在涉及理论的课程教学中,除了需要讲清楚最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之外,还需要讲一些现实案例作为补充。基本的理论知识会相对难以理解一些,用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介绍广泛使用的、天然来源的药物如青蒿素、奎尼丁、紫杉醇等内容,可使学生看到,天然药物化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本课程的亲切感和重视感。再如:总论部分讲述中药提取方法时,笔者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煮中药来解释煎煮法,再以泡药酒为例介绍冷浸法,然后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从而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的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使学生明白先“做人”再“做学问”的道理。笔者在讲述生物碱这一章节时,以鸦片为例,讲述了各种毒品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要远离毒品;同时教育他们要合理用好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不可以制造毒品,害人害己。这样教学不仅仅“授业”,而且起到了“传道”的作用。

(二)依据实际,补充知识

教师备课中常强调备教材,所以我们需要依据教材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知识补充。通常教学选用的教材都是最新版,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教材往往还是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合理的知识补充十分重要。举个例子:在讲解《天然药物化学》绪论的时候,把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藥产业化的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与《天然药物化学》学科是密切相关的,从而明确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重要性,这点对于保证这个学期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教师备课还需要备学生,依据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进行补充。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三本院校,学生化学基础较差,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必须的知识补充。如:物质的极性对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来说是很重要的内容,这对于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和重点,而很多教材并没有系统的介绍。所以在讲总论的时候,教师需要把有关的知识详细讲解清楚,以保证后期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各种化学试剂的化学式及英文名称在学生作业和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见得全部认识,所以这部分知识也需要在教学一开始就补充给学生。

二、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一)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包括实物演示、图片演示、多媒体演示等。由于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牵涉到大量抽象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流程图、波谱数据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显示文字、图像和视频效果,而且具有直观、信息量大、节约时间等特点。笔者在讲授连续回流提取法时,演示了自制的索氏提取动画,将连续提取的仪器和操作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连续提取原理,并记住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我院的天然药物化学在大三年级开设,面对已有相关化学和药学知识的学生,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互动、多提问,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天然药物化学具有吸引力。例如当笔者讲述生物碱成分的时候会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说:“因为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笔者接着提问:“那么尼古丁属于我们天然药化里的哪一类成分啊?”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得出结论,是尼古丁又名烟碱,是一种生物碱。由此可见,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三)归纳总结教学法

本门课程存在知识点复杂多样、难点大等特点,这样一来,学生容易产生对前面知识的遗忘,所以需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提高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理解能力。笔者在讲解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规律时,先给出十几个黄酮化合物的结构和颜色,让学生根据C环结构的不同,比较有颜色和无颜色的两类结构。三萜类和甾体类都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结构,所以两者具有一些相似的颜色反应性质。笔者会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比较,找出两者颜色反应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善实验教学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在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是理论与实际间的桥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加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一)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都是经典的提取分离实验,主要由黄酮类、生物碱类、蒽醌类及挥发油类四大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实验和预实验组成整个实验体系。笔者结合实验教学经验,认为应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如药材来源难易,学生实验效果好坏等,合理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如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实验,笔者所在院校选用从黄藤中提取分离巴马汀,这也是一个经典实验。可是由于受产地局限影响,我们很难买到质量上乘的黄藤药材,所以,学生实验结果不好,分离不到巴马汀。这样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对于后续的实验教学都有不利的影响。笔者目前正在进行对生物碱的分离提取实验的选题研究,希望能得出一个操作性强、重现性好的实验方案。

(二)引入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的本科生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只需要按照已知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等进行实验操作,就可以结束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这样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却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想。此外,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还存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偷懒,不认真操作,实验报告互相抄袭,应付了事千篇一律的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若能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上述弊端。例如:在大黄中蒽醌苷元的提取分离实验中,就可以引入平行实验教学模式。如:在酸水解过程中,酸水解液的温度和pH值直接影响到粗品的得率。1个学期有若干个班进行该实验,可以将1个班分成4个小组,设计不同温度和pH值的平行实验方案,经过全班讨论和教师指导后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4个小组实验结束后,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以及产量等指标的差异得出最终优化后的实验条件。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有效避免实验中出现操作和结果如出一辙的情况。此外,这样的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多思考、善于总结,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进行相应的结合,从而更好的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强化实验技能考核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央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融合发展。实验操作技能得不到提高,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将“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单独的考试课程,专门为实验课授课设定标准,改变过去仅考察实验报告的做法,把实验操作技能列入评定标准。如渗漉法,当教师讲解后,需边指导学生操作边评分,分别从是否选择合适的渗漉装置;1%HAc等试剂配制是否规范;药材是否润湿;流速是否控制得当;PH值调节是否标准;遇到问题能否自主分析和解决等方面,综合考察学生实验技能,作为实验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此外,社会岗位对药学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要求较高,高校教师需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免与社会脱节。为提高重视程度,需针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设计考核办法,并确保评价方法公平合理。为此笔者所在教研室制定出评分细则,将评分具体化,设置若干项评分要点,每次实验打出1~5分等级,最终判定出公正、合理的综合实验成绩。每次实验,选择实验成绩后20%的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室的统一培训,进行“回炉”操作,强化实验技能,成绩合格后方可继续实验。关于期末考核,可结合平时成绩、“回炉”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综合测评学生实验技能,划分免考学生和必考学生,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

通过回炉实验和实验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大大提高,对实验操作的重视程度也大幅度提升。這种考试考核方法对提升应用型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仍在不断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究、总结和提高,顺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广度与知识结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成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吴继州,孔令义.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2]梁敬钰.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与指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天然产物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1 教学内容的特色性与前沿性

1.1 注重教学内容的特色性

我校地处三峡区域, 周边地区的神农架林区、恩施地区等有着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特别是主要围绕三峡地区民间传统药用植物与特色药用植物相关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特色性。因此,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方面, 在注重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 进一步充实了具有鲜明特色性的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基本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主要天然活性成分类型 (糖和苷类、醌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及其苷、甾体及其苷、生物碱类等) 的生物合成途径、化学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 介绍天然活性成分的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间的内在关系, 这些内容是进行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的基础;二是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精制方法, 包括经典分离方法与现代分离技术;三是典型天然活性成分结构鉴定方法, 包括重要天然药物和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实例;四是简单介绍天然药物的开发设计及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我们在第二和第三部分内容中结合三峡地区特色药用植物中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和结构鉴定的实例讲述, 如湖北神农架民间传统用药开口箭中活性成分甾体皂苷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以及“头顶一颗株”、“文王一支笔”等三峡地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实例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 而这些特色内容也正是课程组教师多年的科研成果的积累。这种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的充实,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 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天然药物化学虽然是一个有着较长发展历史的学科, 但由于现代波谱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分离技术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一些极端环境的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使得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极为迅速, 结构新颖的天然活性成分不断发现, 为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寻找提供了重要途径。天然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数量也明显的增加。学科理论的不断发展, 研究技术手段及方法的快速变革, 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素材。也充分说明了天然药物化学学科理论的形成具有可发展性, 而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则具有实践必要性。前沿性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我们通过文献学习的方法, 进行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了解学科发展以及天然药物的开发设计及天然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改造等交叉学科, 了解三峡地区特色药用植物, 掌握天然药物化学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基本应用。注重将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 使学生及时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

2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2.1 开展“讨论式、互动式”的双边教学方式

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 改为学生自主参与性的双边教学。本课程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理论学时中, 教师讲授基本内容24学时, 学生参与教学8学时。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以应用性内容和文献学习为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自主学习, 查阅文献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进行课堂讲授。学生讲授结束后教师引导听课学生进行课堂讲评。学生讲授情况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课堂活动或文献学习成绩) 进入课程考核的总成绩, 以激发学生参与教与学的积极性, 活跃教学方式, 改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 (1) 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如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完整性等; (2) 学术内容的组织、构架情况; (3)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果; (4) 课堂讲授的语言表述。课堂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 参与学生事先认真阅读相关文献, 并带上问题; (2) 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评估并引导讨论方向; (3) 学生讨论后, 教师及时点评, 重点总结思路、方法等。

2.2 实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

由于研究生的本科背景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探索了实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多样化包括内容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 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多个实验课题方向, 涉及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分离提取供学生自主选择。另外还进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启发学生利用家乡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设计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课题。这样,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特别是基础好潜力大的学生的实验研究的浓厚兴趣。

3 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与网络化

3.1 依托科研平台建立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技术与技能的学习, 本课程设置了16个学时的实验课程教学, 实验课程依托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 利用平台较为齐全的仪器设备, 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 如制备型中压液相色谱仪和半制备及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冷冻干燥机等, 以及平台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场地进行实验教学。对研究生掌握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精制方法和实验技能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作者也做了很多相关的探索, 结合平台的科学研究课题, 着力使研究生掌握基本的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 (重点是色谱技术 (包括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 以及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的一般程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训练学生从事天然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的研究能力。但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 实验内容与实验手段仍需不断变革和完善。

3.2 开展课余时间的网络辅导

本课程依托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药理学硕士点, 无论在实践教学还是在理论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都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利用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网页开辟研究生教学专栏,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讨论和辅导, 特别是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的文献库的利用, 更利于进行文献学习等。当然, 网络教学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 相关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充实、更新和完善。有关网络化的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特别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的研究领域。

4 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本课程教学的考核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初步建立了下列两种模式:

(1) 课程成绩包含两部分: (1) 是实验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其中出勤占30%, 实验报告及实验技能占70%) 。 (2) 是考核及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其中课堂活动占3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 。

(2) 课程成绩包含三部分: (1) 是实验成绩, 占总成绩的30% (其中出勤30%, 实验报告及实验技能占70%) 。 (2) 是文献学习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三是考核成绩, 占总成绩的50% (试卷卷面考绩) 。

两种模式都兼顾了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学习的自主性等方面的考核。对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课程的考核内容及考核形式仍需不断探索。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研究, 适应了我校药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近年来研究生已在Chin.Chem.Lett.Molecules等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新化合物分离鉴定的S C I论文。

综上所述, 本文就我校药理学专业硕士点的学位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在教学内容方面, 即注重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 又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性与前沿性;在教学方法上, 开展“讨论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在教学手段上, 加强教学手段的实践性与网络化, 实行新的课程考核模式, 不但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进行考核, 而且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考核。为培养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参考模式。

我们深知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作, 常常会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认真探讨和研究, 并加以解决, 以求不断完善。

摘要:本文就我校药理学专业硕士点的学位课程——天然药物化学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为培养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参考模式。

上一篇:化工类专业论文下一篇:网络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