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范文

2023-12-16

纤维素范文第1篇

1 秸秆纤维素概述

1.1 秸秆与纤维素的科学内涵

秸秆是农作物的果实收获后所得到的枯黄根茎, 多为小麦、甘蔗等长颈类农作物遗留, 其中含有较多元素及有机矿物质, 是一种植物资源。纤维素指的是植物细胞的组成部分, 由葡萄糖组成, 是一种具有较多生物特性的物质。彭丽等[1] (2014) 在天然有机纤维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中提到, 秸秆是一种富含纤维素的生物资源, 具有纤维素的生物特性, 通过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可以变成利用率较高的天然材料。

1.2 秸秆纤维素的吸油作用

吸油材料是具有吸油特性的物质, 目前已有的吸油材料可以分为三类, 无机类吸油材料、天然有机类吸油材料以及人工合成的有机类吸油材料。陈健等[2] (2014) 在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中提到, 秸秆本身是一种天然材料, 其具有较为松散的孔隙结构, 可以将油类物质吸收到其中, 但其内存在较多的纤维素, 纤维素中含有一定的羟基, 羟基在正常情况下会表现出较好的吸水性, 因此, 需要对秸秆进行一定的化学步骤阻碍其吸水的特性, 从而使得秸秆作为吸油材料, 具有较好的吸油性可以吸收油脂, 也存在一定的保油性可以使得吸收的油脂良好保存。

2 秸秆纤维素处理方式

2.1 物理法

彭丽等[3] (2015) 在水稻秸秆蒸汽爆破~酯化改性制备吸油材料中提到, 若采用物理法对秸秆进行处理, 可以采用蒸汽爆破的方式, 通过对其加升高温以及高压蒸汽的作用, 将纤维素部分物理结构改变, 但不会对纤维素的化学特性造成影响, 蓝舟琳等[4] (2013) 在绿色木霉改性玉米秸秆溢油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中提到, 此种方法可以具有吸附的特性, 因此使用该方法可以提升秸秆吸油性。但使用此种方式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改变其结构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秸秆的吸油性, 还可以增加其吸水性, 所以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2.2 化学法

李亚婧等[5] (2012) 在秸秆的改性及吸油能力中提到, 针对于秸秆特性的改变还可以使用化学方式, 可以利用醚的作用对秸秆纤维素进行改变, 主要是利用其具有的醚化改性将热塑性进一步提高, 并通过与醚化剂氯乙酸等相反应, 进而将纤维素羟基中的氢替换, 使得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在醚化后有所减弱, 最终破坏晶体的结构。化学法的使用可以良好的将秸秆纤维素转变为吸油材料, 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处理方式。

2.3 生物法

秸秆是生物资源, 对其纤维素的吸水特性进行改变可以使用生物方式。朱超飞等[6] (2012) 在改性玉米秸秆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的研究中提到, 可以利用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对其进行作用, 将纤维素中的结构与酶进行反映, 改变其结晶度, 提升其吸油性。此种方法是近年来的新技术, 对纤维素性能的改变具有较好的作用。

3 秸秆的保油特性

陈庆国等[7] (2015) 在改性稻草秸秆对低浓度含油污水的吸附去除研究中提到, 根据有关研究证明, 秸秆纤维素在经过性能处理后, 可以良好的吸收并保存油脂, 是一种具有良好保油性能的材料。但处理后秸秆也存在一定的吸水性, 其处理技术还有待提升。具有保油性的秸秆吸油材料可以良好保存吸收的油脂, 在将其投放入具有油污染区域后, 可吸收其中的油脂, 而后将其回收处理, 可有效解决油污染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 研究秸秆纤维素的吸油性能, 加快其作为吸油材料的开发力度, 帮助提升废弃秸秆回收利用几率, 更大范围的改善油污染问题, 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前文论述, 总结秸秆纤维素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希望有助于改善当前面临的问题, 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着油污染问题, 针对此种情况, 研发出新型吸油材料, 解决油污染问题,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秸秆纤维素为例, 进行有关于吸油材料的研究, 总结秸秆纤维素的吸油作用以及前人研究经验, 提出秸秆纤维素在吸油方面所具有的实际价值, 帮助改善我国油污染现状, 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秸秆纤维素,吸油材料,使用原理

参考文献

[1] 彭丽, 刘昌见, 刘百军, 等.天然有机纤维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14, 03 (02) :405~411.

[2] 陈健, 封严.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 2014, 04:4~6.

[3] 彭丽, 刘昌见, 刘百军, 等.水稻秸秆蒸汽爆破~酯化改性制备吸油材料[J].化工学报, 2015, 02 (05) :1854~1860.

[4] 蓝舟琳, 彭丹, 郭楚玲, 等.绿色木霉改性玉米秸秆溢油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 2013, 03 (04) :1605~1610.

[5] 李亚婧, 孙晓锋, 王广征, 等.秸秆的改性及吸油能力[J].化工进展, 2012, 02 (08) :1847~1851.

[6] 朱超飞, 赵雅兰, 郑刘春, 等.改性玉米秸秆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2, 03 (10) :2428~2434.

纤维素范文第2篇

1.再生纤维素膜概述

再生纤维素膜传统的粘胶法制备原理是采用甲种纤维素含量较高的溶解木浆或棉短绒浆为原料,经碱化、黄化、成型等化学、物理过程处理后而制得的一种纤维素膜。经碱化、压榨、粉碎等工序制成碱纤维素,经老化降聚后加入二硫化碳,使其黄化成为纤维素黄酸酯,再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稀释制备成为粘胶原液,然后进一步提高其可纺性,经过一定幅宽和厚度的喷缝喷出成膜,进入稀硫酸等成分的凝固、再生浴槽中,凝固再生形成薄膜(再生纤维素薄膜),再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干燥和调湿处理,制备成一定性能的再生纤维素膜。

再生纤维素膜柔韧而透明,外观看上去像透明玻璃一样,所以又俗称“玻璃纸”。再生纤维素膜无毒无味、透明性高、光泽度强。具有优良机械加工强度,无静电吸附现象,印刷及复合适性强。耐高温,在190℃下不发生变形,可与包容食品等一起进行高温消毒,或用于定型模具制作。具有防潮、防油性,水汽阻隔和热封性能好,耐油、耐溶剂腐蚀。在土壤中可快速降解,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卓越的环保性能。

再生纤维素膜可用于药品、食品、香烟、纺织品、化妆品、精密仪器等商品的包装。

2.新型溶解体系下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技术与性能研究状况[1,2,3,4,5]

目前,用再生纤维素材料制膜的常用方法为粘胶法与铜氨法,但这两种制备方法在具体使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会产生有害气体,不仅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废气处理成本也高。

因此,绿色、环保、高效的纤维素溶剂成为专家学者十几年来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再生纤维素膜制备技术研究成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为再生纤维素膜的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碱/尿素/水制得再生纤维素膜

Yang等人以碱/尿素/水为溶剂,制备得到了再生纤维素膜在干燥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与氧气隔阻性能,并制备得到了阻水性更强的再生纤维素膜。茂源等对不同种类的凝固浴对碱/尿素/水为溶剂制备得到的再生纤维膜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 H2SO4、5min、25℃为最佳的凝固条件,该环境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纤维素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且结构均匀。Mao等人在总结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发现H2SO4/Na2SO4,作为凝固浴具有最佳的效果,且Maori等人通过研究,认为在制备过程引入预凝胶化过程能够极大地提升纤维素膜的拉伸性能与断裂伸长率。Li等人提出以水作为凝固浴具有更加优异的效果,实验表明在温度25℃-45℃区间内,再生纤维素膜的拉伸强度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当温度为35℃时,再生纤维膜的拉伸强度最大为139MPa。

但是,从产业化角度讲,该溶剂体系下粘胶原液的制备需要在-10℃温度以下,且粘胶原液中纤维素含量比传统粘胶法低2%左右,用该体系制备再生纤维素膜在工艺条件可操作性和成本控制上,还需要通过大量中小实验进行工艺技术参数的积累,这也成为其在包装用再生纤维素膜领域产业化的制约条件。

(2)NMMO/水制备再生纤维素膜

NMMO溶解纤维素技术已经应用于天然纤维生产,在我国称为“天丝”,是一种通过物理变化而实现制备纺丝用纤维素溶液的新技术,即将浆粕等纤维素材料加入较高浓度的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溶剂中,在85℃~120℃下减压脱水、溶解,得到较高浓度的纤维素溶液,后经过滤和真空脱泡,通过喷丝孔喷出,进入低温水浴或低浓度NMMO水浴中凝固再生成型,经拉伸、水洗、软化、干燥等工序处理制成再生纤维素丝制品。与传统粘胶法相比,改技术工艺流程简短,化学原料和能量消耗低,生产过程无化学变化且环境友好,溶剂回收率高达99.5%~99.7%。因此,该生产技术属于绿色生产技术。

成培芳等在NMMO工艺条件对纤维素包装膜性能影响的研究中,从所用不同种类浆粕和不同的浆粕聚合度、溶液中纤维素浓度、凝固浴浓度、凝固浴温度等进行试验,得出对再生纤维素膜力学性能的不同影响,也从侧面发现其样品性能可以接近传统粘胶法再生纤维素膜的相关技术指标水平,尽管实验室样品与大生产的区别在于后者的纵横向拉伸和工艺条件的强化,但从多年再生纤维素膜生产经验判断,该技术用于再生纤维素膜的生产,可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产品性能可达传统粘胶法同质水平。

据有关资料显示,NMMO技术在国外已经用于高湿强纤维素肠衣研究和生产,而国内至今还没针对性对再生纤维素膜产品产业化工艺技术研究和转化。因此,加快该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对我国开发新型的纤维素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离子液体制备再生纤维素膜

①工艺技术介绍。

离子液体即为低温或接近于室温下某些类型的盐溶于有机溶剂的复合溶剂。针对于对纤维素特有的溶解性、易萃取性、环境友好和可回收性,成为专家和学者近十几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在领域内研究的离子液体有四类,其中以双烷基取代的咪唑季铵盐最为常见。

离子液体制备再生纤维素膜技术,在张军等人的发明专利中有详细描述,且比较有代表性。首先将离子液体水溶液和纤维素原料进行预混合,然后再用螺杆挤出机进行真空脱水、较高温度下啮合、溶解和脱泡,喷膜在水中进行凝固再生,后经过水洗、塑化、干燥和调湿制备成为再生纤维素膜[6]。

②产业化应用。

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落地方面,以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张军等人的离子液体溶解体系制备再生纤维素膜技术,已经走在国际前端,未来纤维素溶解技术必将趋于绿色无污染化。

2014年,山东恒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绿色纤维素膜清洁生产新工艺》在北京通过鉴定,该新工艺是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历经数年大中小型实验基础上完成的成果转化项目。专家认为,绿色纤维素膜清洁生产新工艺符合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的发展要求,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环保特点,综合技术水平填补国际空白。研发人员在离子液体低成本合成、纤维素溶液的在线连续制备与输送、喷膜凝固再生以及离子液体回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2018年中科院与山东恒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中科恒联公司,着手对该成果技术产业化落地。2020年,山东恒联生物基产业园项目投产,其生物基可降解绿色纤维素膜项目即采用离子液溶剂法。

该工艺技术与传统的粘胶法制备纤维素膜工艺相比,生产周期从近40小时缩短为1小时,极高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从源头上替代了烧碱、二硫化碳、硫酸和液氯等有毒或强腐蚀性的化学品,实现了绿色溶剂和水的循环使用,显著降低了水耗和能耗。离子液体溶解效果较好,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污染较小。

3.再生纤维素膜功能化发展方向

通过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再生纤维膜制备技术的研究可以发现,某些填料能够均匀地分布在纤维素基体中,极大地提升了复合膜的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且对一些特殊填料的使用,可以使得复合膜具有特定的性能,如一些复合膜所具有的较强导电性、抗菌性、吸附性等就是通过添加特定填料来实现,可以说这些填料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复合膜的功能与使用效果。目前而言,再生纤维素膜低成本产出、功能化及应用方面,在当今去塑化替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者们对新型溶剂体系纤维素功能膜的研究仍有进步的空间,例如,如何强化纤维素的溶解,如何在确保成品干湿强度基础上,提高该溶剂体系下粘胶液体的可纺性,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条件,为开发研制出更加快捷、高效、操作简单且绿色环保的溶剂提供理论支持。另外,在后期的研究中,应结合再生纤维素膜的特征,将其与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制备出更多能够满足特殊需求的复合性功能膜,在更广泛的包装材料领域替代聚酯薄膜,有效缓解“白色污染”。

摘要:当代纤维素膜研究中,使用纤维素新型溶剂体系制备的再生纤维素膜在力学性能以及热稳定性方面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改观。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再生纤维素膜的概念,然后论述了再生纤维素膜用当代新型溶解体系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在产业化现状中进一步提出了功能膜的需求导向,为后续再生纤维素膜新型溶剂体系产业化技术持续创新方向提供借鉴。

关键词:再生纤维素膜,新型溶剂体系,产业化可行性,功能膜

参考文献

[1] 程雨桐,汪东,袁红梅,曹石林,陈礼辉,黄六莲,林珊.不同溶剂溶解制备纤维素溶液及其流变性能[J].中国造纸学报,2020,35(01):1-6.

[2] 苏德凤,张晖,李建国,欧阳新华,曹石林,黄六莲,陈礼辉,倪永浩.干燥处理对再生纤维素膜性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造纸,2019,38(02):29-34.

[3] 王莎.高性能纤维素材料的构建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 李婉.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结构及纤维素的提取和功能材料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 胡思前,王刚,朱天容.改性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及表征[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04):327-332.

纤维素范文第3篇

纺丝粘胶原液制备与再生纤维素粘胶原液制备,均是以木、棉浆等天然纤维素为原料,经过碱化、黄化、溶解、熟成等工序制得,两者生产工艺流程相同。其区别在于两者的纺丝指标控制差异,前者适合纺丝,而后者则适合生产薄膜。两者具有同源性,因此,纺丝粘胶原液注射技术和特种性能制备工艺可变通借鉴应用于再生纤维素膜生产中。

1.纺前注射技术

纺丝前于粘胶原液里面注射,在国际粘胶纤维差异化生产中已经普遍应用,如原液着色、无光或消光粘胶纤维、阻燃粘胶纤维、抗菌防霉粘胶纤维等,该技术具有更换生产品种简单、清理设备更便捷,降低浪费成本等优点。不限于小众品种或常规品种生产。

纺前注射方法根据设备不同可实现多种方法。据资料介绍主要有布伦罗比注射器法、静态混合器法、简易动态混合器法,在生产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势特点。

作为国内再生纤维素膜行业领跑者,与2007年借鉴化纤行业同类技术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纺前注射,进行再生纤维素膜的差异化新品的研发和生产。综合考虑再生纤维素膜与粘胶短线等粘胶原液的不同、加入助剂粘度与粘胶原液对比状态,在确保纤维素膜的生产原液稳定性基础上优选静态混合器实现该技术应用。静态混合器是一种没有其他设备元件的管道式混合器,利用载压液体的流动性完成在管道中的混合,管道的口径、长度、混合元件形式,需要在具体应用环境中设计和实验确定,不然容易引起死角存胶,导致逐渐赌塞,影响正常生产。

2.纺丝粘胶原液特种性能制备工艺在再生纤维素膜中的应用

(1)纺丝粘胶原液染色工艺和在膜生产过程创新应用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环保型产品受到极大欢迎。再生纤维素膜作为完全科生物降解膜,其包装或装潢制品逐步替代塑料包装,以缓解“白色污染”的角色得到业界研究和应用者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包装制品感官需求趋于色泽和款式多样化,而普通透明再生纤维素膜已无法满足大众对美观的追求。彩色再生纤维素膜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用品包装需求,而且具有多彩色泽、美观大方,这是功能再生纤维素膜开发的方向之一。

由于粘胶短纤维类产品的常规染色能耗高,耐日晒牢度较低,而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因此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具有卓越的色牢度、工艺简单、节约能源等优点的粘胶原液纺前着色工艺迅速发展起来,且基于优良的纤维染色性能、优越的颜料利用率、以及低能耗、高效率及环保无污染等优良特性,在纺丝生产行业占据稳固地位。

国内外彩色再生纤维素膜产业化伊始,染色技术均选用传统的直接染料、高温浸染连续着色方法。直接接染料对于纤维素膜染色体现出其着色的直接性,染色效果饱满、通透,颜色深浅可控。但是基于不同染料的分子结构不同,其制备温度和上染温度不同,制备温度从80℃到90℃不等,能耗消耗高;同时制备过程也会受溶解度限制,最高不超过30g/L,每天在线染色过程需要频繁制备染料母液。染料染色最大的问题是在应用过程会有环境和排水污染,每天会有大量的有色污水排出,给污水治理造成一定压力。

近年来,鉴于粘胶原液着色工艺在纺丝行业的成熟应用,技术人员在研究纺丝粘胶原液与再生纤维素膜粘胶原液基础上,将粘胶原液染色工艺变通应用于彩色再生纤维素膜生产。在粘胶喷膜成型工序前直接向粘胶中注入高透明度液体色浆,由均质泵混合均匀后喷膜成型,喷出的薄膜颜色均匀饱满,色牢度高,大部分颜色不影响膜的透明度,较传统染色工艺更为环保,尤其受到国内外食品包装客户的喜爱。

但是有个别颜色的颜料色浆用于生产彩色再生纤维素膜,其透明度一直不理想,如红色和黄色系列,这需要在色粉酸碱和氧化稳定性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色粉研磨技术、对比有机和无机色粉的应用效果,筛选出更适合生产高透明度彩色再生纤维素膜的理想色粉或色浆产品。

(2)高湿模量纺丝粘胶原液参考应用于高湿强纤维素肠衣生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出现一个大的飞跃。现在,人们吃、穿都是讲究“品牌”“档次”“品位”,肉要吃“放心肉”,鸡要吃“土”鸡,蔬菜要吃无污染的,买食品要看是否打上了“绿色”的标记。说到“绿色”,传统的食品塑料包装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健康” “环保”的要求,纤维素肠衣研究应运而生,由于需要灌肉熏烤,对湿态强度要求较高,一直以来湿强度成为了纤维素肠衣生产中的技术瓶颈。

高湿模量粘胶纤维生产工艺特点很值得借鉴和创新应用于纤维素肠衣生产。高湿模量采用聚合度浆粕、高酯化度粘胶原液,低酸、高锌凝固浴,低纺速、高拉伸的工艺原则,变性剂参与粘胶的再生成型反应,可延缓粘胶细流再生速度,通过对凝固浴H2SO4和ZnSO4浓度、纺速、拉伸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使再生成型纤维获得高皮芯比或全皮层的结构,经过后处理制成高湿模量粘胶纤维。全程清洁生产,安全环保。

潍坊潍森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亚洲唯一的再生纤维素肠衣生产企业,成立于2012年。其高湿强度纤维素肠衣,基于传统的粘胶原液生产工艺基础,借鉴高湿模量纤维粘胶原液技术特点,采用高聚合度溶解木浆为纤维素原料,采用低温老化,老化出口聚合度是传统粘胶原液制备方法的3倍,高酯化度黄化工艺,高氨值低熟成度,低温凝固浴,低酸浓和高硫酸钠浓度凝固浴等,目的在于使再生纤维素缓慢成型,使最终纤维素肠衣产品具备较理想的干湿强度。

纤维素肠衣环保可生物降解,替代传统塑料肠衣,有效缓解“白色污染”。

(3)纺丝粘胶原液防霉抗菌生产技术在再生纤维素膜生产中的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防霉抗菌织物映入大众眼帘。目前纺丝粘胶原液制备使用的抗菌剂大部分都是无机或有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抑菌杀菌迅速、高效,但对人体有副作用,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时效性差、不耐高温;无机类抗菌剂主要是指金属无机盐及抗菌沸石,对人体的健康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两者各有利弊。再生纤维素膜生产过程中同样存在细菌、真菌滋生问题。高湿热的梅雨季节,客户会反馈膜卷发霉问题,甚至有时批量较大,客户难以接受,发生退货,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经济损失严重。为此,我们将纺丝粘胶原液防霉抗菌剂应用于再生纤维素膜生产,次氯酸钠应用于水质抑菌;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应用于软化浴杀菌等。

但基于纤维素纤维和膜的生产流程和产品具体形体的区别,在应用防霉杀菌剂时要注重实效,例如,在利用杀菌剂进行纤维素膜杀菌时,一般用于软化浴中同步处理,而且需要根据菌落繁殖周期和温度、PH值喜好等进行反向设置工艺参数,间歇性在线处理最有实效。

3.结束语

由于纺丝粘胶原液制备工艺与再生纤维素膜粘胶制备工艺的同源性,诸多纺丝粘胶原液、成品特种性能制备工艺技术可以借鉴应用于再生纤维素膜实际生产中,对再生纤维素膜生产技术的改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生物基纤维材料科技日益进步,需要我们持续的去对比探索,对彼此应用技术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摘要:目前,国内纺丝粘胶原液制备技术已较为成熟,性能助剂的使用也在不断优化。而纺丝粘胶原液制备与再生纤维素粘胶原液制备具有同源性,粘胶纺前注射技术、粘胶原液染色技术、高湿模量纺丝粘胶原液生产技术、纺丝粘胶原液防霉抗菌生产技术、纺丝粘胶原液防静电生产技术、纺丝粘胶原液尺寸稳定生产技术等,多数纺丝粘胶原液生产技术均可借鉴应用于再生纤维素膜生产中,为再生纤维素膜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着重介绍了几项纺丝粘胶原液特种性能制备工艺及其功能材料在再生纤维素膜中的应用实例,为再生纤维素膜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纺丝粘胶原液,再生纤维素膜,纺前注射,染色,高湿模量,纤维素肠衣

参考文献

[1] 季明.纺前注射法生产差别化粘胶纤维.人造纤维,1996(05).

[2] 陈美玉.涤纶纤维织物的染色方法评析.四川纺织科技,2004 (02).

[3] 魏广信.高湿模量竹浆粘胶纤维试验探讨.人造纤维,2018 (02).

纤维素范文第4篇

一、现代纤维艺术的兴起

1、纤维艺术的概念

纤维在这里指的是纺织编结所采用的多种原料,然而它一旦经过艺术家带有目的性的艺术创作之后,就被重新组合相互穿插,形成多种不同的结构形态,呈现出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这时的纤维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单纯的理化属性,它已包含着人的主观审美意趣和情感。此时的纤维因已具备艺术的审美意义,故被称之为“纤维艺术”。

20世纪兴起的纤维艺术是以壁挂和壁毯为代表的,壁挂是继雕塑之后又一种三维空间艺术,又称软雕塑,它结合了现代工艺手段和现代审美意趣,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而现代意义上的壁毯则是立足于传统壁毯基础,而又对传统壁毯的缺陷进行反省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采用精巧的编、织、割、剪、绕、挂等多种技法,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视觉样式,并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介入了现代艺术的行列,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而存在,同时也成了当今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室内装饰品。(参见图-1)

2、审美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 在形式结构上都有其自身的构造特点,在审美方式上也体现其独特的性质,这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该艺术门类存在的理由。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现代纤维艺术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进行艺术创作和审美,避免盲目模仿,寻求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和风格等一系列问题,需在理论上进行探讨。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异质同构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异质同构论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在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时提出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式样,人的知觉(尤其指视知觉)组织活动(主要在大脑皮层中进行)以及内在情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它们都是力的作用模式,而一旦这几个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一致时,(异质同形)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

外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类的某种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的“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质料虽然不同,但由于它们的本质上都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电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当这两种结构在大脑力场中融合和契合时,外部事物(艺术形式)与人类情态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正是由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界限的消失,才能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性质。

鲁道夫·阿思海姆通过大量试验证实,人的情感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兴奋,是各种心理要素(意志,思想,想象)充分活动起来之后达到的一种兴奋状态,这种兴奋状态本质上也是一种力的结构,各种不同的情感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力的结构,当某一特定的外部事物在大脑力场中造成的结构与伴随某种情感生活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时,这种外部事物看上去就具有了这种情感性质。

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更注重人的审美心理反应,并以现代美学和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作品十分强调表现性的形式,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更关注作品中对人类情感的描绘性表现,作品强调的是一种内在于作品之中的并能够让人们知觉的情感内容。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所描述的那样,“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它反映难以言表从而无法确认的感觉形式”。 现代意义上的纤维艺术品本身是一种物化的人类情感,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符号,作品既有内涵,更强调艺术符号的意味特征。作品中任何一种技法的选用、肌理和材质的表现力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精神、情趣等的暗示,是为表现人类情感而存在的艺术符号。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将这种艺术符号归结为某种难以分析的“生命的形式”。

二、现代纤维艺术审美的实现

人类的艺术活动本身包含着创作和审美二方面的内容。艺术创作为艺术审美而存在,而审美环节中所出现的任何不顺畅现象都会反过来影响艺术的创作,因此对审美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体验、研究并从中吸取有益的成份,这是讨论的意义所在。

1. 纤维艺术审美实现的总体效果

纤维艺术审美实现的总体效果是审美愉悦。众所周知,人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反映(指心理方面),有种种特征和差异,但其最终的结果或效果都是一种特殊的快乐,由于引起快乐的诱导物不同,快乐的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就纤维艺术的审美而言,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它时,肯定不是为了满足某种基本的生理快感,而是试图在作品中找到与自己的精神和情趣相对应的东西,从而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进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这种审美活动所获得的快乐确有着非同一般快乐的独特性质。它同日常生活中种种快乐有着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心生活与纤维艺术品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结果。因此,这种审美愉悦不仅来自人的视觉系统的感受,而且直接贯穿到人的心理结构的多个不同层次(即情感、想象、理解等环节),这种贯通性会使整个意识都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于是发生自由地互相作用,从而实现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

2. 现代纤维艺术审美实现的必要前提

艺术心理学证明,心灵的超越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纤维艺术的审美而言,它的审美经验的形成同样有赖于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多种因素。在对象方面(纤维艺术)要具有某种奇特的性质(包括表现内容,形式),在心灵方面,要被这种奇特的性质所振奋,否则,审美经验也就无从谈起。

人的审美结构同时也是极其复杂多层次的,从人对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构造看,大致分为感情与理性(或情中可分快感和情感),按序排列为快感、情感和理性三大层次,它的审美构造不同层次的排列和形成也不是自我完成的,而是基于人本身结构的生理、心理和意识的不同层次之上,是有赖于其他而非绝对的独立。但如果将它与审美对象各相应物联系起来看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人的审美主体出发却可看到审美对象(纤维艺术品)与它的相应关系。

审美经验的形成,直接与审美主客体双方的品质优劣有关。它们之间其实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循环体。审美主体注意力的品质取决于审美客体的诉诸力的质量,取决于审美客体的内部构造有序与否,又受制于审美主体的内部构造有序与否,它们是一种互为前提和条件的统一体。这并不是一种纯逻辑的“推理”或满足某种主观臆想的需要,根本原因在于,审美主客体内部构造是互相对应制约的,但审美主体运动相对于客体来说,又毕竟是第二性的,审美快乐的直觉的发生动力在于外来的刺激和信号(指纤维艺术中的组织结构、材质色彩等抽象因素),同时也由于审美主体品质(指审美态度、审美能力、文化艺术素养等因素)的优劣,同样不可否认地会对审美经验的形成产生影响。

三、现代纤维艺术审美形成的主客体因素

讨论纤维艺术的审美必须顾及审美主客体二方诸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统一体。下面进一步分析审美主客体双方在审美经验形成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

1、主体的审美态度、方法和能力

所谓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审美态度的存在是事实,但形成审美态度的原因或因素却是异常复杂,其中有主客观多种原因,即艺术作品本质的引力和观赏者的注意力品质,还与观赏者当时的心境、某一时期的特殊兴趣爱好、文化环境及作品所处的环境等等因素有关。为了便于讨论,这里暂且忽略这些因素,单从审美主体出发对审美态度在审美活动中所起作用进行讨论。

艺术的审美态度不该是实用和科学的态度。只有抛弃对事物的“合目的性”的联想,才能使事物自身美的素质得以表露。纤维艺术的审美方法也不应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范畴。在审美过程中,尽可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一切视觉形象、材料特性、肌理等,去发现事物千变万化的多个侧面,并作整体性的探索,要尽力寻找和感知内在于作品之中并能够让人们知觉的东西。因此,就纤维艺术而言,“有意味的形式”确实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含义”(也完全没必要象电影,写实绘画等艺术那样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 用想象力和情感统摄整个形象的内蕴,用心去体会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只有这样,欢赏者才能获得审美的最佳效果(参见图-2)

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纯粹的认识活动仅从因果等逻辑关系中探索事物的本质,而对纤维艺术的审美却是从外向活动到内向活动同时进行的。首先是对其外部形态的集中注意,然又转回到人类内部生活,外部与内部在多次反复中达到同形,最后使内在情感得到调整、疏理、和谐,产生出愉快的情感感受,而整个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是始终参于其中的。

并非所有持有正确的审美态度的人都能获得审美的整体效果,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素质不一样,对同一件作品的审美经验会有很大的差异,这里面体现着人的审美能力的强弱。由此看出,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高低同样会影响艺术的审美效果。

一般地说,如果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人,往往对内在于作品中那凝聚在表层之下的“情感和意味”缺乏敏感,因为他不具备一种通过对作品表层形式结构的体验去感受作品深沉内涵及意味的审美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只凭借作品所提供的表象,仅仅从直觉到直觉,而没有上升到想象、情感、理解等环节。

就现代纤维艺术而言,其制作工艺相当丰富,肌理的表现力也很强,其中任何一种技法和材质的选用也不是随意的,是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是作品中相似“生命形式”的存生。

2、审美客体诉诸力的质量

以上对构成审美主体品质的各部分因素进行了讨论,然而,审美主体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兴奋与抑制同样有赖于审美客体的诉诸力的质量。下面重点讨论审美客体诉诸力的质量对构成审美经验所起的作用。

(1)由作品所传达的情意具有多大的独特性来衡量

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正象托尔斯泰在《什么是艺术》一书中所指的那样,作品所体验过的情感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在自己心灵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情感,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情感。

众所周知,人类某种情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处在无意识领域,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这是一片在黑暗中沉睡的世界,只有当它被艺术家发现,唤醒并以神奇的语言表达出来时,人们才能清晰地看见它的本来面目。 其实艺术家反映的许多情感往往就在我们的周围,但这是用他的审美眼光观察和表现的。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家所表现的情感越是新的,越是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就越有价值。新并不代表艺术价值的高低之唯一标准,但优秀作品都应体现这种独特性质。

(2)由表达这些情感的传达方式、清晰度及深度来衡量

艺术是物化的情感,艺术对现实和情感的解释和表现不是靠概念而靠直觉,不以思想为媒介而以感性形式为媒介。就纤维艺术而言,作品更强调人类某种情感描绘性表现。衡量和评价作品的标准通常是“意味”优先于“意义”及传统意义上的“含义”, 以及总体形态是否深刻地表达了所要传达的情意,这些都是影响作品诉诸力质量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纤维艺术十分注重纤维的理化性能及其材质结构、肌理的象征意义。作品既注重艺术符号的内涵,更强调艺术符号的意味特征。

一件成熟的纤维艺术品都会展示出一种高度敏锐的形式感和一种把意象的多种不同成分以一种易于理解的结构秩序组织起来的能力。(参见图-3)但是,表现形式的选用以及铺排和构造能力也并非是衡量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必须看形式表现内容(情感)是否真切感人,是否具有深刻的表现性质。

艺术确实是符号体系,在现代纤维艺术中,人们对艺术符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然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大小是有区别的。艺术的符号体系必须以内在的而不是以超验的意义来解释。作品呈现出来的美感或某种情感是无限的。在作品中艺术家把自己希望传达给观赏者的情感内容是通过外在的感觉形式,或称“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我们应当从感性经验本身的某些基本的结构要素中去寻找,从作品的形式结构,材料特性,肌理及材质的象征意义去寻找某种与人类情感相对应的“生命形式”存在。

(3)由纤维艺术品本身的结构之复杂程度和其中各种相互作用力的强度衡量

一件成熟的纤维艺术作品,往往是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统一的结构中,纤维艺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电影、绘画等艺术那样去逼真的再现客观事物。相反,它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性质去表现人类的多种情感,它材料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更有助于表现人类情感强度上的起伏变化。但这种表现所体现的丰富和复杂程度又必须与艺术的简化联想在一起。 简化并非简单, 简化的真正含义是删去一切多余的成分,仅以简洁和有力的表达方式,直透人情感的深层心灵。

(4)由作品是否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来衡量

其实美和艺术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自然之中,就在我们周围,谁能从自然中抽取它,谁就能占有它。正因如此,成功的纤维艺术应体现出艺术家独特的观察力和表达方式,这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

(5)由作品的整体表现性质相对于再现是否具有优先性来衡量

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是将人类的情感物化在作品的感觉形式之中,艺术对情感的表现是以感性形式为媒介。就纤维艺术而言,强调人类某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是现代纤维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它的表现形态相对于再现来说,应具有优先性,作品的“意味”优先于“意义”及传统意义上的“含义”。作品既要注重艺术符号的象征意义及内涵,更强调艺术符号的意味特征。作品应具有一种先声奇人的气势,这是对作品的一种总体要求。

四、结论

以上分别讨论了现代纤维艺术的特征和艺术审美实现的诸因素等内容,重点讨论了审美主体注意力的品质和审美客诉诸力的质量对构成审美经验所起的作用。这些对研究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外部自然事物和艺术形式本身无所谓美与丑,它只不过是一种力的样式而存在,对同一件事物来说,究竟是包含着美还是丑的因素,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等,并不是这些东西果真为此,而是由于人们联想所得到的,人们的生活经历文化素修等因素的不同,于是,联想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总之,是联想才赋予事物美与丑的性质。

由此看出,美是因人而异的,也没有固定的不变的绝对标准。然而自然界中也确实存在着与人类某种情感相对应的东西,它们往往以大脑立场为中介,把内外两个世界沟通起来。就纤维艺术的审美而言,那些确实处于“美的范畴”之外的作品为何同样会产生审美愉悦并形成审美经验?正是由于彼时彼地作品的结构样式正于观赏者在心力结构上存在着某种相对应的因素。它们之所以使你愉快,使你得到享受,也正是由于它恰好与你的情感结构一致。

现代纤维艺术以现代美学、心理学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十分注重艺术审美过程的心理效应,我们不应简单地用美与不美的标准来衡量,相反,我们应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体验作品中“有意味的形式”,即一种情感的描绘性表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作品有较整体的把握。这同样是现代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透过事物的表象去凝视作品表层之下的精神世界,用整个心灵去体验作品的“生命形式”。只有这样,事物自身所含有美的因素才会显现出来,这是由现代纤维艺术的审美特性所规定的。

参考文献:

1. 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列·斯扎语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社科院出版社)

3.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社科院出版社)

4. 鲁道夫·阿思海姆:《视觉思维》(社科院出版社)

5. 腾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6. 王世德:《审美学》(山东文艺出版社)

7.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人民出版社)

8.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林迅: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责任编辑:唐宏峰

纤维素范文第5篇

4芳纶纤维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抗老化性能,具有很长的生命周期。

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杜邦(DuPont)公司成功地开发出芳纶纤维并率先产业化后,在40多年的时间里,芳纶纤维走过了由军用战略物资向民用物资过渡的历程。国外芳纶纤维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规模化生产都日趋成熟。在芳纶纤维生产领域,对位芳纶纤维发展最快,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欧洲。

芳纶纤维主要有两大类:间位芳纶(1313)和对位芳纶(1414)。无论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芳纶1313和芳纶1414的规模化生产企业仅几家,芳纶行业呈现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截至2007年底,全球对位芳纶1414总产能达55000吨左右。全球共有4家企业实现了间位芳纶1313的产业化,总产能30000吨左右。其中美国杜邦公司产能最大,约占全球产能的80%。

中国芳纶纤维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一方面生产技术进步快。国内企业不仅成功地实现了间位芳纶短纤的产业化,而且在长丝以及对位芳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发展快。中国芳纶纤维属于新兴市场,年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中国芳纶纤维制造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00年时的生产能力只有10吨/年,到2006年底已超过5000吨/年。

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间位芳纶生产技术,直到2004年,该项技术才得以攻破,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实现间位芳纶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到2007年,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的间位芳纶生产能力已达到2800t/a,在世界间位芳纶供应商中列居第二位。除烟台氨纶外,中国广东彩艳公司也有1000t/a的间位芳纶生产装置投产,使得中国在全球仅有的4个间位芳纶供应商中占据了2席。间位芳纶的国产化大大拉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纺织工业加工制造优势明显的背景下,全球间位芳纶产业特别是间位芳纶下游加工业出现了明显向中国转移的趋势。

芳纶纤维是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理想的有机耐高温纤维,在先进复合材料、防弹制品、建材、特种防护服装、电子设备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芳纶纤维生产技术的突破,纺织服装业的调整升级及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中国芳纶纤维产业将迎来大发展。

上一篇:肺纤维化下一篇:数值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