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2023-08-05

针灸推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分析;对策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质量的直接反映形式,也是高校获取外部有效信息反馈,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校而言,就业质量是专业发展的主要体现,就业质量不高,说明专业培养模式和效果不好,专业也就难以发展和生存。因此,如何通过对就业质量的评价反映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引导学院调整专业培养模式,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变,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日益突出,服务学生就业既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又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特别是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医疗单位对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中、小医院,像社区医院、乡镇医院等更是如此。面对这种问题,我校在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探索出了针灸推拿技能培养5年不断线、临床见习“早入手,早锻炼”、实践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社团提高培养和针刺竞赛大众化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就业工作的情况,反馈指导我们培养工作内容的设置和改进,本项目对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以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问卷分析的方式,对1980到2010届近30年以来毕业生从网络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4份,男女各占50%。内容涉及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學、科研、势和就业质量、毕业后从事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数量、工作单位、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报告,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对30年跨度毕业生就业趋势整体认识情况

表1.1

填寫本次调查问卷的人员中,1980-1985届共有15人(15.96%),1990-1995届5人(5.32%),2000-2002届49人(52.13%),2005届14人(14.89%),2009届(11.7%);

目前学历为学士的有47人(50%),医学硕士36人(38.3%),医学博士11人(11.7%);本科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有65人(69.15%),留学的有2人(2.13%),读研的有27人(28.72%);工作专业为针推专业的有61人(64.89%),医学相关专业的有28人(29.79%),与医学无关的有5人(5.32%)。

从表1.1可以看出接近65%的学生从事针灸推拿专业,总体95%的学生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接近70%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专业所学与社会认可度比较好,在培养方面显现一定的成效,并且依靠专业技能立足社会。

2、从事针推工作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分析

表2.1工作单位类型

表2.2 综合医院工作科室:

表2.3录用性质

表2.4对目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表2.1和2.2显示,现工作单位为综合医院的有61人(64.89%),所在综合医院为三级医院的有50人(53.19%),均达到总数的50%以上,更有高达73%比例的人群工作性质为临床型,工作科室在针灸科的有33人(35.11%),推拿科的有7人(7.45%),骨科有2人(2.13%),康复科有14人(14.89%),其他科室有21人(22.34%),说明本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趋势较好,社会需求基本符合专业所学。

表2.3-2.4显示,有51%学生对现工作单位最满意的地方依次为单位性质和规模和专业对口,录用性质为合同制的有28人(29.79%),正式编制的有63人(67.02%);通过职医考试的有83人(88.3%);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总体85%的学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依然对工作单位的规模级别和是否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两方面因素比较关注,能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毕业就业,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此外,参加工作后从未调换过工作的有66人(70.21%),再次说明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从事的工作满意度。

3、毕业生眼中的专业教育

表3.1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

表3.1显示,认为所学专业的优势排前三位的是,专业技能的有44人(46.81%),综合能力的有24人(25.53%),动手能力的有22人(23.4%),没有人认为组织能力是其所学专业的优势。相反,在认为不足之处调查中,排前三位的是创新能力的有35人(37.23%),综合能力的有25人(26.6%),知识面的有18人(19.15%)。不可否认,对于临床型工作而言,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学校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有相同比例的人认为综合能力既是优势也是不足。

在认为通过学校的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很好的有27人(28.72%),掌握较好的有37人(39.36%),掌握一般的有28人(29.79%),掌握得不好有2人(2.13%),几乎没有人认为掌握的不好。

表3.2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以下哪些最值得研讨和改进

表3.2显示,认为母校在教学方面,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依次为实践课程设置(40人,42.55%)、师资力量(38人,40.43%)、实习(36人,38.3%)、教学实施和教材(35人,37.23%)、专业课内容及安排(32人,34.04%)、公共课内容及安排(28人,29.79%)、第二课堂设置(20人,21.28%)、就业时间与教学计划的冲突(15人,15.96%)、上课与做论文时间的比例(7人,7.45%)、其他(7人,7.45%)、学制(6人,6.38%)。

随着学生走入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对能力认识的变化,接近50%的人群认为自己的专业有优势,同时优势在于专业技能的掌握,60%的人群比较满意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接近70%人群认为技能掌握的好坏离不开系统的培养和实践。

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频次不同,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态度逐渐由广泛参与转变为重点培养。低年级学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高年级同学更注重创新能培养和增加社会竞争意识。

数据分析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足之处排在前两位的为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对自身创新实践能力不满意,他们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仅限于挑战杯、日常讲座和选修课等,仅有少部分高年级同学参与过老师的科研项目,但仅限于参与,并非承担重要部分。因此学生们期待有更多,更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活动,为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搭建更多的平台。

4、就业质量请根据在求职中的就业竞争力以及毕业后的工作表现,评价以下各方面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

表4.1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矩阵多选题]

表4.1显示,认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依次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4人,57.45%)、获取知识的能力(51人,54.26%)、实践动手能力(49人,52.13%)、业务能力(45人,47.87%)、人际交往能力(44人,46.81%)、团队合作精神(40人,42.55%)、思想道德(39人,41.49%)、心理素质(36人,38.3%)、人文素质(35人,37.23%)、创新能力(35人,37.23%)、敬業奉献精神(33人,35.1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26人,27.66%)、组织管理能力(23人,24.47%)、身体素质(23人,24.47%)。

此外,认为对工作帮助最大的环节依次是专业课程(53人,56.38%)、专业实习(53人,56.38%)、基础课程(52人,55.32%)、教学实践(50人,53.19%)、担当学生干部(17人,18.09%)、课外学术活动(10人,10.64%)、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9人,9.57%)、参加公益活动(8人,8.51%)、其他(5人,5.32%)

通过数据看出,影响就业因素是综合性的,比如教师引导,沟通能力,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多项业务能力以及在就业价值观念的认识程度等,这些因素提示出,目前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综合能力的素质培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確的就业观和自主择业观,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服务意识。

四、对策与反思

提出“一个品牌,两个结合”这一系统工程培养模式。

1、一个品牌

我们提出专业课前(一、二年级)基本功培养,专业课(三年级)创新思维培养,课后(四年级)实践培养,毕业实习(五年级)引导促就业为模块的五年不断线培养模式,在党建工作的各项培训中引入相关的指导思想,对就业创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打造品牌工程。这种创新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以大量的练习操作为基础,所以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2、形成两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1形成专业技能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在实践上碰到的问题,可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敬业精神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得到检验,从而找出自身综合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间的差距,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2.2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党委顶层设计,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工作;鼓励优秀大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与研究,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兴趣和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此次得出的数据分析,从理论方面讲,可以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从实践方面看,帮助学院对专业进行综合测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客观反映目前专业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以此反馈指导实践,研究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合理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晓琴,褚必海. 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社科纵横

针灸推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要在巩固前两年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针灸治疗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及普及性,稳进队伍发展。完善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针灸工作的配合。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针灸推拿科多种中医技术在本科室的各种疾病使用率比率达到100% 2.质量管理:狠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针灸推拿技术演练、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生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3.服务态度:要抓优质服务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示范”活动,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内容,注重服务技巧,落实医患沟通、知情告知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强化安全措施,防范医疗事故发生。延伸服务范围,保证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中医特色建设:要贯彻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方针,突出针灸优势目标,加强中医特色建设。按照二甲中医院针灸科建设要求,要有本科常见病、特色病种的诊疗规范与特色技术的操作规程。提高针灸在急症救治中的使用率,医护人员熟练掌握中西医知识和技能,提高各种疾病的中医药使用率,使用中医药参与率在90%以上 5.建立重点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我专科主攻研究方向,进一步提高专科技术实力,提高临床疗效。6.今年要着重学习和研究针灸治疗优势病种难题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开展针灸调脂、针灸治疗冠心病、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针灸急诊、针灸治疗瘫症等课题的研究,使我针灸科针灸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针灸推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 将120例确诊肩周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性24例, 女性36例, 年龄38~72岁, 平均55岁;病程1个月~2年余;其中左肩16例, 右肩24例, 双侧1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 女性32例;年龄39~68岁, 平均53.5岁, 病程2个月~2年余;其中左肩16例, 右肩23例, 双侧11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1) 肩关节疼痛, 活动时及夜间加重, 以肩关节前或后或外方为主, 有时向颈部或前臂放射, 有拘紧感; (2) 在肱二头肌长肌腱沟部, 三角肌前后缘或冈上肌附着处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3) 肩关节活动逐渐受限, 尤以上举、外展、外旋及后伸为重, 日久肩关节功能障碍; (4) 肌肉萎缩, 由于疼痛而活动受限, 日久肩部肌肉萎缩, 以三角肌最为明显; (5) 肩部X线检查, 早期无特殊发现, 晚期骨质疏松, 或大结节处有密度增高阴影; (6) 除外其他肩关节疾病。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均有不同程度的患肩粘连, 活动时运动功能受限, 并均排除骨折、结核、骨肿瘤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1) 取穴常取肩井、肩髑、肩贞、曲池、外关、阿是穴、风池; (2) 操作:患者可侧卧、坐位 (患肩裸露) , 医者耐心细致的寻找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 在此痛点下针, 以指切法快速进针, 针刺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针法, 留针30min, 1d1次, 20d为1个疗程。随证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太渊, 肩外侧痛配后溪、小海, 肩前侧痛配合谷、列缺。

2.2 推拿治疗

放松术患者取坐位, 先用搓、揉等轻手法把肩部肌肉放松, 以患者肩部及上肢有胀、热感为度。然后用滚法施于患者肩前部、上臂内侧、肩外侧和腋后部, 往返数次, 点按肩贞、肩髑、肩井、曲池、合谷穴, 至酸胀得气, 然后, 医者站在患者稍前方, 一手握住患侧腕部, 并以肩部顶住病人患侧肩前部, 握腕之手将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后, 重复2~3次, 最后令患者俯卧, 助手托住患肢, 医生将三角肌推向胸侧, 然后一手拇指分拨岗上肌、岗下肌, 大小圆肌在肱骨大结节处的止点, 然后医生双手托扶患肢, 嘱患者尽量外展、上举。最后嘱患者每天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外展、上举、前屈、后伸、内收内旋, 每个动作20~30遍, 早晚各1次。

3 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活动正常, 对工作生活无影响。显效:肩部疼痛明显缓解, 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肩部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功能活动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疗效观察2组病例治疗后疗效比较, 结果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分析, 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4 讨论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是由慢性劳损、外伤、风寒湿侵袭等原因引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肩痛日久由于局部气血运行不畅, 蕴郁而生湿热, 常可因寒湿凝滞, 筋脉痹阻, 导致关节僵直, 患肢发生肌肉萎缩现象[2]。推拿能促进变性、挛缩组织修复, 并在外力作用下使挛缩组织充分到伸展, 使粘连逐渐解除, 关节功能恢复。采取在针刺的同时结合对患肩的点穴推拿手法治疗及息肩的主动活动, 一方面可以放松局部肌肉、筋脉, 滑利关节, 加强局部气血流通, 有利于针刺的气至病所。另一方面可避免局部针刺的强烈刺激使息肩的肌肉紧张收缩而致疼痛加重, 影响治疗期间的功能锻炼。经临床应用, 该法简单高效, 患者易于接受, 较常规局部针刺有较大的优越性,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与手法推拿疗法结合治疗肩周炎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 采用针灸疗法, 治疗组60例, 在针灸疗法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为83.33%,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 2组病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灸结手法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肩周炎,穴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5~189.

针灸推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 针灸推拿学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提出

1.1 基于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21世纪医疗保健需求日益增高, 概念不断更新, 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机体疾病的治疗, 其卫生需求将由重治轻防型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转变, 并由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针灸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 以其适应范围广、疗效迅捷、强身健体效著、安全、无副作用等独特优势, 必将在康复保健及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1]。因此, 面向社会, 需要大批针灸推拿专业技能过硬的针灸临床应用型专业人才, 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系统的知识和能力训练提高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

1.2 适应新的卫生服务模式的需要

当前, 卫生服务模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即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从以单个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家庭、群体以至全体人群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从以诊断、治疗为重点转变为以预防保健为重点;从主要依靠医学科技和医疗卫生部门转变为上述部门与众多学科及社会协调参与;从以疾病防治为目标转变为身心健康及其环境的和谐一致为主要目标[1]。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 从基础点、竞技点和实践点三个环节入手, 不仅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 还着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上述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

1.3 适应针灸推拿学科体系的特点和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

实践性、应用性强决定了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教学需按照循序渐进, 阶段提升的原则进行。针灸推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需要在竞技、讲座等环节中不断夯实, 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 最终学生的培养质量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考核。各阶段环环相扣, 逐级提升。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强化训练, 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连贯性不足, 运用障碍, 学科间脱节, 缺乏教学互动和团队合作创新精神的缺陷。

2 针灸推拿学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界定

临床教学模式是指为培养合格临床医学毕业生而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临床课教学操作程序及其结构形式, 它完整体现了临床理论与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化过程。临床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 是影响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就是指为适应当前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根据针灸推拿学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按照人类认识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客观发展规律要求, 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把针灸推拿本科学习分解成三个关键点, 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系统围绕专业能力塑造、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进行教学, 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3 针灸推拿学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

3.1 基本思路

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 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 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针对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弊端, 确立如下改革思路:夯实专业基础, 为能力提升打牢基石;优化教学环境, 注重实践教学, 实现临床课程教学环境由课堂向临床转移;优化教学过程, 实现教学方法由以教师灌输为主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转变;优化考核评估体系, 采用科学、系统的考核方法, 实现课程考核由以考知识记忆为主向知识、技能、态度综合评估转变。

3.2 实施方法

3.2.1 第一关键点:基础点

(1) 加强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教学,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是打好基础,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前提。这一环节的最基本目的是打牢学生的临床基本功, 确保学生在面对病人实习之前掌握“三基”, 不把病人当作实验品。为此, 学院制订了“关于加强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规定”, 规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以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 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进行, 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

同时, 学院还加强教学督导工作, 聘请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专家作为专职督导人员, 随机检查教学过程及其关键环节。必要时督导员还进行上课演示, 把自身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教师, 发挥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 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2) 定期召开临床专题讲座。

学院根据教学进度, 定期邀请名老中医进行讲座活动, 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在讲座过程中, 专家能够了解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在讲座活动过程中, 同学们能够接触到本专业最前沿的进展情况, 增强了学习兴趣, 稳定了专业思想, 夯实了专业基础,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3.2.2 第二关键点:竞技点

(1) 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大奖赛, 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关键, 青年教师打下扎实的教学功底, 更是重中之重。通过举办教师教学大奖赛等方法, 拓展多种培养途径, 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上台阶、上水平。经过几年实践证明, 该方法行之有效。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不仅使基础医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也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2) 每学期在学生中举办基本功大赛, 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正确临床思维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它来自刻苦的学习和不断的钻研。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不应当是纯理论的探讨, 它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2]。举办学生基本功大赛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良好手段。基本功大赛考查内容包括功法、针法、经络腧穴定位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针灸推拿手法技能操作掌握情况等。每个环节均由专家对学生的回答以及操作做出点评, 纠正学生的理论知识上的错误和操作手法上的不足。基本功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检测能力的平台, 用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理论学习和手法练习的热情。

3.2.3 第三关键点:实践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医学生要不断强化基本临床训练, 在实践中加强逻辑推理和整合能力, 学会逐步总结归纳病人的所有信息, 并用相关理论来解释病人的各种表现[3]。为了使培养的学生一走出校门便能基本上胜任自己的工作, 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期间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尽早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开设各门教学实践课。

实践教学首先要抓紧课堂中的实践机会。学院针对针灸推拿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课, 如点穴科、推拿手法课、康复实验课等。在实验课上, 针对存在的问题, 强化操作训练和能力训练, 适合在实验教学中的理论讲授部分, 从理论向实验转移, 单独设立实验课程;在实验课考试考核方法上, 与理论课同样要求, 单独考试或考核, 并以动手操作与笔试结合。

(2) 建立临床带教及病例讨论制度。

临床实习带教是针灸推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教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不仅教学生技能, 同时也传授情感, 是实现培养目标、落实教学计划的关键。[4]学院规范临床带教, 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考核;定期召开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座谈会, 注重实习生及校方对临床带教老师的反馈评价, 环环相扣, 在临床带教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另外, 采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式, 通过临床的真实病例所呈现出的病情及变化, 引导、鼓励和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病情表现中, 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 通过临床诊断思维, 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技能。

(3) 鼓励并带领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

学生实践能力是衡量针灸推拿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为提高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院成立了针灸推拿协会, 由辅导员作为协会的指导教师, 聘请本专业的专家、教师和优秀的研究生进行义务授课和指导, 为提高实践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院经常组织同学利用节假日外出进行义诊活动, 免费为群众提供医疗咨询和服务。同学们用针灸、推拿、耳穴等疗法为普通市民治病, 既方便了市民, 又使自己有了亲自接触病人的机会。加之教师有针对性地边讲解, 边示范,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长了才干。许多同学在参加义诊后说自己找到了做医生的感觉, 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

4 针灸推拿学三点式教学模式的评估验收及实践成效

为相对客观、有效地评价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临床技能情况, 我院在中医院校创造性地制订了针灸推拿专业毕业实习临床考核规范体系, 从病史采集能力考核、体格检查能力考核、辅助检查运用能力考核、经络、腧穴及针刺技术操作能力考核、推拿手法操作的能力考核、病历书写能力考核等6个环节进行考试。该体系在毕业考试及阶段性考核以及出科考试中运用, 突出了针灸、推拿手法操作能力的考核, 可操作性强,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应诊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点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 参与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 循序渐进地提高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独立为病人服务。该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有利于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 也让学生自己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对巩固针灸推拿专业思想, 优化教学结构, 培养高质量人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 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际教学实践, 该教学法在针灸推拿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针灸推拿学专业是培养针推高级人才的摇篮,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改革针灸推拿学临床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当前针灸推拿学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提出原因, 界定了相关基本概念, 介绍了针灸推拿学三点式临床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及实施效果, 对针灸推拿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针灸推拿,三点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勤.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针灸, 2008 (4) .

[2] 吴素香.21世纪医学思维方式的新特征[J].医学与社会, 2000.

[3] 曾勇, 鲁映青.论临床思维概念[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针灸推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共收治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122例, 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其中治疗组包括男性41例, 女性21例, 年龄在33~72岁之间, 平均为 (54.23±8.27) 岁, 患病时间6~38d, 平均为 (16.19±4.58) d;对照组包括男性42例, 女性20例, 病人年龄在34~65岁之间, 平均为 (52.01±9.15) 岁, 患病时间7~30d, 平均为 (11.41±3.44) d。2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以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 无明显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推拿疗法:2组病人取坐位, 术者将病人前额托住, 放松病人的颈部及后枕部采用一指禅推、滚、拿、按揉及搓擦等手法, 术者交替双手治疗10~20min;采用牵引床实施牵引, 病人取坐位, 采用颌枕吊带进行固定。为使椎间隙与椎间孔达到最大, 牵引方向和身体纵轴成前倾20°。起始的牵引力保持在3~4kg为宜, 然后缓慢增加到10kg或以上, 每次牵引20~30min为宜, 每日牵引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2) 针灸疗法:2组患者针灸穴位包括:阿是穴、绝骨、风门、肩中俞、后溪、大椎穴以及天柱穴;风池以及曲池为随病配穴;治疗中留针20~30min左右, 针采用平补平泻方法。 (3) 低周波及微波疗法:观察组应用多功能治疗仪进行微波治疗, 围绕病人颈椎处进行微温或温加热量, 每次治疗15min, 应用多功能低周波治疗仪实施治疗, 分别将电极衬垫置于颈后部及患肢部位或穴位上, 通过电极将特殊的低周波电流输入到治疗点, 每日1次, 每次30min, 1个疗程治疗10次。

1.3 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颈肩上肢疼痛及麻木消失, 颈部可以正常活动;显效:患者颈肩上肢疼痛及麻木显著减轻, 仅在天气不好时出现轻微症状;有效:患者颈肩上肢疼、麻木及头晕等表现有所改善, 但仍出现颈酸无力症状;无效: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未改善[2]。

注:同对照组进行对比, *P<0.05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均应用SPSS 11.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对于P<0.05表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病人分别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 (60/61)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 (52/61)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中老年人的颈椎骨关节、颈椎间盘、肌肉、韧带、软骨及筋膜等处出现退行性变化造成自身的血管与神经等组织受到压迫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推拿及针灸疗法能够减轻对交感神经丛与颈交感神经的压迫或刺激, 并能够加快血液循环[4];牵引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 使颈椎的正常生理曲线得以恢复;微波及低周波的温热效应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提供组织营养, 提高免疫能力, 加快组织修复, 有利于水肿以及炎症渗出物的快速吸收去除牵引后的不良反应[5]。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2组病人分别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 (60/61)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 (52/61)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联合应用推拿、针灸、微波、低周波以及牵引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实施治疗, 各种疗法具有理想的协同治疗效应, 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治疗作用, 明显提高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应用推拿、针灸结合物理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实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12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 观察组采用推拿、针灸以及物理疗法治疗, 对照组采用推拿及针灸疗法。结果 2组病人分别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4% (60/61)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 (52/61) ,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推拿、针灸、牵引疗法、低周波及微波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实施治疗, 各种疗法具有理想的协同治疗效应, 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治疗作用, 明显提高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推拿,针灸,物理疗法,神经根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 王宝利, 李占峰, 王军茹.温热磁场、牵引及推拿联合治疗3868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3) :182~183.

[2] 杨丽, 陆家武, 李昂.超声波中药透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1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0 (18) :1745.

[3] 王钢.静脉滴注复方丹参配合牵引及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7例[J].颈腰痛杂志, 2000, 21 (1) :59.

[4] 詹红生, 应航, 詹强, 等.仰卧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257例临床总结[J].中国医药学报, 2000, 15 (3) :45~47.

上一篇:小学普法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酒店前台工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