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政策范文

2023-09-18

就业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政策协调

文献标识码:A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探讨中国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路径和策略,本部分重点对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

四、中国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阶段性特征

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历程做一概括,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这一阶段,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涵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有独立的产业政策;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言,由于实施“大财政小银行”的管理模式,所以,基本没有货币政策可言;就汇率政策和外贸政策,由于对外经济交往较少,国际贸易和汇率对国内经济影响极小,所以,也基本没有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而且,事实上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当时,财政政策基本就是国家全部的经济政策,从而也就不存在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并不深谙经济之道,所以,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试图简单地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的扩张,而忽视了经济的承受能力。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也是扩张的。这一阶段,总体上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但是,由于货币供应量投放过多(净现金发行量达262亿元),结果导致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1985~1993年)。由于1984年经济过热的势头开始显现,因此,到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被迫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实行了以信贷规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紧缩银根”的政策;同时,财政政策也逐步收紧,即实施了“双紧”的政策搭配。但是,到1986年,由于“双紧”的经济政策紧缩过头,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于是,中国人民银行改而采取“稳中求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开始走向宽松,即又实施了“双松”的政策搭配。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又开始抬头,中国人民银行又不得不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冠名以“紧中有活,区别对待”,即在工业生产陷入衰退时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在经济出现过热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配以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压缩消费基金增长的紧缩性财政政策。这样的紧缩政策延续到1989年,对经济震荡较大,1989年9月工业产出为零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于1990年上半年又开始进行货币扩张,直到1991年经济重又复苏为止。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994~1996年)。这一阶段,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中,慢慢开始分别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在经济增长速度并未降低的同时,使通货膨胀率最终降至1996年的6.1%,实现了“软着陆”。值得提及的是,从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办理国债公开市场业务,这意味着,从此中国货币政策有了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有力工具。与此同时,财政部门也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采取了增收节支、加强税收征管、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增强对重点行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等措施,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五阶段,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1997~2003年)。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延续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内外经济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经济出现了内需不足、外需疲软的不利局面。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下半年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为了克服东南亚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国家还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组合,对于维持经济快速增长、解决失业问题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为现在严重存在着的流动性过剩、消费投资关系失衡留下了隐患,特别是对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及各项经济政策的相互配合重视不够,也使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及深层次矛盾进一步严重。

第六阶段,最近几年(2004~今)。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势头很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在9%以上。但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如,投资增长过快而消费需求不足,社会流动性过剩而银行经营效益不高,进出口贸易数额巨大但同时贸易纠纷不断等。因此,近年来,中央政府实施了“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也进行了汇率制度的改革,并注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五、中国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也由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逐步过渡,从而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渐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两种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大财政小银行”管理模式的束缚,再加上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至今中国货币政策取向选择及其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始终在反通货膨胀与拉动经济增长之间摇摆不定。这样,使本来就较为复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配合又增加了更大的难度,从而也成为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必然使市场在国际间逐步融合,使一国经济的国际关联度和对外依赖性大大增强。于是,如何在市场融合中寻求国际经

济合作,在国内、国外市场的共存中寻求均衡,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和协调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伴随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大国以及由贸易顺差而产生巨额外汇储备局面的形成,各种贸易纠纷不断,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产生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要求,相应地,政府决策部门正在致力于寻求良策,理论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

下面就各项经济政策协调配合之间存在的摩擦及问题做一分析。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定位偏差

当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两者定位出现偏差,没有充分有效的形成政策协调的合力,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内耗”。

政策协调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在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则更加突出。

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先是在通货紧缩中低迷徘徊,其后又进入了经济高涨的阶段,随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这两个阶段以2002年为分水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2003年以前和以后的表现并不理想。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果断地实施了扩张的财政政策搭配扩张的货币政策这样非常激进的政策组合模式,希望能迅速扭转经济低迷的局面。从财政政策角度看,政府加大了国债发行力度,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了转移支付的规模,试图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启动消费;还提高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以此刺激出口。表面上看,财政政策在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上,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不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措施部分程度上偏离了财政政策的功能性要求,虽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内,但是从长远看,其距离政策目标会越来越远,甚至最后伤及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国债资金的运用不合理。1998年—2004年中央财政共发行了9100多亿元长期国债,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投向交通通信、农林水利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周期长,一旦开工,必须在建成之前每年都投入相应的资金,才能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由于这方面的开工项目过多,使得2002年中国经济出现拐点后,最具投资乘数效应的长期建设国债规模无法立刻削减,财政政策不能及时对经济变化做出调整,给本就升温的经济继续添薪加火。

其次,财政政策生产性过强,缺乏功能性。投资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过大,而财政的公共消费却偏低。2003年中国政府储蓄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42.7%,而同期这一比率在美国是-16.0%,在日本是-16.4%,在德国是—7.2%,这说明中国政府财政支出中投资的比重偏高。过高的投资意味着公共消费,即功能性支出的不足。以教育投入为例,据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字,2004年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有2.79%,尚未实现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上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9%的水平相比;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更是不足,截至2002年,每年农村仍有1%的学龄儿童不能上学,超过7%的农村小学毕业生不能进入中学。

第三,财政的生产性支出中,投向农村的相对不足。中国政府多年来对农村的生产性投入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并呈逐年下滑的趋势。从财政支出项目看,用于农业的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3.43%下降至2003年的7.12%。从国债支出的项目中看,1998年至2002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一直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门列为一个主要投向。1998—2000年,直接与城市相关的国债项目共占同期国债项目总投资的29%,与农村直接相关的只有19%。从这几个对财政支出的分解可以看出,真正对农村生产有支持作用的财政支出已到了必须大幅增加不可的地步。

生产性财政投入的不足带来的后果,第一是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生产活动的开展。比如国家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长期以来对农村低压电网的维护和建设支出基本由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第二是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不利于引导私人投资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期不足,使农村与城市相比,投资环境日趋恶化,私人资本长期徘徊在农村以外。第三,投资向城市的过分集中,带来城市工业部门资本边际产量下降,工业部门效率低下使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构想大打折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益加剧。

在财政政策没有做到合理启动经济的同时,货币政策却被赋予了过多的责任。现在中国经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而这正与1998—2003年扩张的货币政策直接相关。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07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快速增加。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3681亿元。可以说,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银行的信贷供给行为。

那么,银行为什么愿意也能够向经济部门投放大量信贷呢?

我们认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银行手中积聚了相当的信贷投放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一直未收到预期效果的情形下,多次使用降息等手段,希望能迅速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在中国经济进入上升周期开始复苏之后,货币政策并未做出及时的调整,而是在2003年出现经济过热的迹象之后才开始收紧。但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向经济中投放了相当数量的货币,只不过这些货币一直滞留在银行体系,并未流动到实体经济部门。如果将实际GDP增速扣除掉银行利润率之后的数值作为实际经济部门利润率的近似替代指标,那么中国始终在奉行低利率政策,其后果必然是经济中的流动性过剩,无论这些流动性停留在银行内部还是实体经济中。

(二)内外经济均衡面临严峻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随后,政府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在这种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于合

理配置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出口的增加能为劳动就业开拓新的门路,为国内产品开辟新的市场,从而使国内生产规模能够在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而进口的增长,特别是技术、设备进口的增长,则能够使国内投资的技术构成提高,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发展。

但是,就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

1.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制约程度越来越高。近些年来,中国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高达65%。外贸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一方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参与国际经济的程度在逐年提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大的波动,中国经济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同时,过高的外贸依存度,还容易与其他国家产生贸易摩擦,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碍,从而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大规模的出口,对一些国家的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而招致进口国的贸易壁垒,也引发了不少国际经济摩擦。从某种程度上讲,贸易摩擦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其根源在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中国出口增长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长远看,较高的外贸依存度,对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和稳定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潜在需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于扩大内需。

另外,更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贸易对象过分集中给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近年来,中国的三大主要贸易对象为欧盟、美国和日本。实事上,中国前些年的贸易对象也主要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所左右,一旦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波动,中国的对外贸易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这种状况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结合在一起,就使欧盟各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周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给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及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国际贸易连年顺差,推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一方面表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提高,这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另一方面,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将使国家外汇占款及其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同时上升。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每年都以千亿美元的数额增加。在当前结售汇制度下,外汇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对本币需求的增加,外汇市场必然呈现本币供不应求的局面,进而会导致本币汇率的升值。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币值、维持汇率,中央银行必须一方面增加货币供给以收兑外汇,另一方面又要做大量的对冲回购以收回为收兑外汇而多投放的货币。外汇占款占货币供应量比重的不断上升,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因素时,中央银行既不能自如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又不能灵活地运用利率政策。

3.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引进外资方式,对提高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不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际资本在大量流入中国的同时,其流入方式及资本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流入中国的外国资本中,对外借款所占比重较大;但进入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起,国际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率已超过95%。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国际资本流入实现了从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向以企业信用为基础、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利用外资对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不大。有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的比重近90%。这种状况无疑会加剧我国的地区间贫富差异和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贸易方式来看,我国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在2003年的出口总额中,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价值额占到55%以上。加工贸易虽然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但缺乏技术性,对国内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企业的比较劣势地位。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又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也达到55%,而且,在中国越来越大的进出口规模中,也同样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中国净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50%以上。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发展对外贸易,也采取了出口退税等鼓励政策,同时还大力吸引外商到中国来投资,希望能从中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民族产业、自主品牌仍然落后,许多企业只是作为外商在中国的加工厂;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在逐年扩大,但实际上贸易量增长最快的还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实际上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引进外资并没有真正提升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缺乏呼应

根据日本关于产业政策的理论可知,初期的产业政策围绕着资金展开,现在的产业政策则主要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环境,建立由初创到兴起再到成熟的平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结构还相对落后,List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启示我们,要适当地通过国家的力量,对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角度看,这一扶持就是货币资金的支持;而现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对产业政策的支持上并不理想。

首先,在对产业政策的支持上,究竟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还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至今仍在不同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由财政政策主导对产业政策的支持,因为财政政策的再分配手段具有明显的结构调整功能,而货币政策,特别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则只是一个总量调节手段,没有向某个或某几个行业倾斜的能力。另一种观点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应当由货币政策主导对产业政策的支持,其理由是中国市场化较1978年早就不可同日而语,现在生产领域的投资主要依靠金融工具来筹措,财政投资在全社会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应当通过货币政策引导通过金融渠道的资金流向政府希望扶植的行业,而非财政政策。

其次,在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缺乏协调。从财政政策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中央银行能够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降低财政借贷的成本,在对产业进行扶植时,财政能够节约相当大的利息支出;而从货币政策角度看,首要的目标是维护币值的稳定,反通货膨胀。这就与财政政策的一厢情愿发生了冲突,所以常常看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扯皮,政策协调变成了政策内耗,产业政策的实施一直不理想。

第三,在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财政政策缺失的现象,财政大量占用货币资金。在产业政策的具体操作时,既需要货币政策的信贷倾斜,更需要中央财政的投入。然而,现实是:当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财力时,往往要求商业银行对其扶植目标进行贷款。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要求它的贷款必须有偿还保证,即使是优惠利率贷款,也必须得到财政的相应补贴;若政府不给予相应的担保或补贴,等于是财政在占用银行资金,属于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样,既降低了产业政策的效率,发展下去还会引发通货膨胀。

就业政策范文第2篇

今天主要来介绍下2018年杭州市外商投资落户、纳税落户、夫妻/老年/子女投靠落户、人才落户、毕业生落户的条件和办理流程。

2018杭州最新落户政策:

一、外商投资入户办理

1、申请条件

1998年起在杭州市区新批或在该年度起增资10万美元以上并在本市或区纳税满10万元人民币的外商投资企业。

2、办理程序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市公安局领取进杭落户审批表及具体办理所需材料的须知,按须知要求携带准备好的材料及单位盖好章的《进杭落户审批表》到市公安局审批。

二、纳税落户

1、申请条件

外地来杭州市区的个私企业经营者,从2000年开始凡连续两年内缴纳地税满10万元人民币的,法人代表本人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外地来杭州市区的个私企业经营者,从2000年开始凡连续两年内每年缴纳地税满15万元人民币的,法人代表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办理落户手续。

2、办理程序

凭《营业执照》到市公安局领取《进杭落户审批表》及具体办理所需材料的须知,按须知要求携带准备好的材料及单位盖好章的《进杭落户审批表》到市公安局审批。

三、夫妻投靠

夫妻婚龄满3年(含3年),外地农村农民与本市农业户口村民结婚满2年的,在杭一方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外地一方可向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杭州落户政策·落户杭州·杭州户口迁入

理夫妻投靠。

四、老年投靠

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或原杭州籍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夫妻双方均在外地,身边无子女,子女全部或多数在杭州市区且子女在杭有合法固定住所。可向子女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老年投靠。

五、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

凡15周岁以下(含15周岁)未成年子女或18周岁以下在校学生,父母在杭有合法固定住所。可按自愿原则向父母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投靠。

六、专业技术、党政干部、科技人员家属投靠

1、申请条件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科研成果奖的主要完成者。

②党政机关处级以上管理人员。

③被聘任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被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三年。

④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

上述人员本人户口在杭州市区,其外地配偶、未成年子女可申请办理进杭。

2、办理程序

到市公安局领取《进杭落户审批表》及具体办理所需材料的须知,按须知要求携带准备好的材料及单位盖好章的《进杭落户审批表》到市公安局审批。

七、人才引进人员落户

1、申请条件

①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含本科)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

②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中级职称45周岁以下,副高职称50周岁以下,正高职称55周岁以下)。

③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紧缺专业大专学历(35周岁以下)。

2、办理程序

持毕业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到杭州市公安局办证中心领取《进杭落杭州落户政策·落户杭州·杭州户口迁入

户审批表》及具体办理所需材料的须知。按须知要求携带准备好的材料及单位盖好章的《进杭落户审批表》到市公安局审批。

八、应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

1、申请条件

应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在杭州市区落实就业单位的。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生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的政策。

2、申报准备材料

①《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

②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或(聘用)合同、用人单位为当事人缴纳社会保险情况证明或区以上人事编制部门出具的进编审批表。

③本人房产证,单位或亲友同意接受落户书面证明及其户口本和在杭合法固定住所证明。

④户口迁移证。

3、办理程序

如户口由学校迁出的,持上述材料向拟落户地公安派出所直接申报。

如户口在原籍的,持户口本、身份证或户籍地出具的户籍证明及上述1-3项材料,按拟落户地分别到杭州市公安局办证中心(落户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西湖风景名胜区)、下沙公安分局(落户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江公安分局(落户滨江区)申请办理落户。

4、申请条件

取得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非在职省内本、专科毕业生,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未婚人员,一年内在市区落实就业单位

5、办理程序

持毕业证书到市公安局领取《进杭落户审批表》及具体办理所需材料的须知,按须知要求携带准备好的材料及单位盖好章的《进杭落户审批表》到市公杭州落户政策·落户杭州·杭州户口迁入

安局审批。

更多政策资讯请上国嘉人才网 国嘉人才网致力于中小企业一站式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运用“互联网+人力资源”的创新型外包模式为全国中小企业提供人事代理、人才引进、学历提升、资格培训等一站式外包服务,团队成员均具有5年以上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经验,2017年6月获得200万天使轮投资。

就业政策范文第3篇

深圳女大学生创业将有专项贷款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16 17:31:04阅读:6 次

妇联小额贷款明年“扩军”任悦

记者昨天从市妇联获悉,妇联小额贷款明年将扩大规模,同时要做大教育贷款,增加产品,力争推出专门用于女性创办小企业和女大学生创业的小额贷款。

记者从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会员大会上了解到,从 1999年开始发放的女性创业小额贷款,目前已经为超过1000名女性放贷约800万元人民币,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有上万个。据悉,针对创业者的需要,女性创业贷款已经把申请二次贷款者的贷款额度提高到6000元,而第三次申请者的贷款额度可达8000元。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小额信贷的初始额度可能还会提高,而且放贷范围会扩大。

同时,妇联明年将做大教育贷款,为更多的贫困母亲提供帮助,明年春季高考之后考取高职院校的贫困学生即有望得到这笔贷款。明年,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还将增多小额贷款的产品种类,力争推出专门用于女性创办小企业和女大学生创业的小额贷款。

附件:

政策详情

深圳:近7万大学生获助学贷款3.8亿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16 16:02:28阅读:5 次

全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基本完成,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109所高校的6.95万人获得了3.81亿元贷款。

去年秋季起,我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行了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各高校也根据贷款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实施各种可操作性方法,确保贷款数据的准确性。如华南农业大学将合同和借据填写模式做成PPT文件,让贷款学生清楚地知道合同和借据签订的要求;广东工业大学设计了打印借据的模版,除必须手签项目外,其他的项目均通过打印完成,极大地降低了借据出错率等。

附件:没有附件

政策详情

深圳:大学生创业最长免税三年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16 15:59:24阅读:5 次

刚过完年,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就已经开始为找工作而忙碌起来。昨(10)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目前已经就大学生就业、创业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大四学生心忧找工作

“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我到很多公司问过,几乎现在都不招人。”目前,在中心城区某电器公司当实习促销员的深圳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大四学生王刚正为找工作犯愁,“虽然有时候面试通过了,但因为没有毕业,单位就不要。”王刚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很多企业在招人时都很谨慎,几乎都只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对于刚踏入社会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经验成为了他们找工作的绊脚石。

创业最长免税3年

“按照我省的相关规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免税的优惠。”对于大学生目前遇到的就业困难,市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邓旭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走出困境。据介绍,如果高校毕业生创办科技含量较高的开发型、孵化型、服务型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及兴办私营企业的,除了国家将给予大力扶持外,还将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最长可以免税3年。同时,还会有条件给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担保。

基层就业有优惠

除了创业外,如果大学生基层就业也有不少的优惠。邓旭告诉记者,从2006年起,在农村、社区连续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考公务员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将可以笔试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同时,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助学贷款偿还和考研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人事管理政策方面也有优惠。

附件:没有附件

政策详情

深圳大学生创业政策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11 16:01:42阅读:4 次

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技能,深圳重点开发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并实行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服务和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深圳各高校也纷纷开设创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技能。创业计划大赛、“百元创业大赛”、“商业模拟游戏”等各类比赛在深圳高校中频繁亮相,各高校通过创业实践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演练。各高校还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一系列省级和全国级别的创业设计大赛,在大赛中支持学生与各公司接洽,为学生各种创新发明寻出路、找商机。

深圳还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开绿灯”。该省规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2万元左右的小额担保贷款。对自愿到该省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贴息50%。各地市也纷纷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深圳市长表示,政府将进一步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建立大学毕业生创业机制。

附件:没有附件

政策详情

深圳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2-11 15:43:47阅读:7 次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创业,根据《关于进一步鼓励初始型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对这类新

生劳动力创业也给予减免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

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且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日期是在其毕业后2年以内的,自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

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按照《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和

高校毕业生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执行。即高校毕业生可免交工商部门收取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个

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登记证工本

费;卫生部门收取的行政执法卫生监测费、卫生质量检验费、预防性体检费、卫生许可证工本费;民政部门收取的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费(含证书费);劳动保障部门收取的劳动合同鉴证费、职业资格证书工本费;国务院以及财政

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的涉及个体经营的其他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批准设立的涉及个体经营的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收费项目。

对于在校大学生休学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咨询类中介服务机构,新政规定,在校大学生可按规定免征企业

所得税2年;其从事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在技术交易合同经科技主管部门认

定后,报主管地方税务局备案,可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张国权给高校毕业生算了笔账,应届毕业生如果在3个月内没有就业,可到劳

动部门领取就业登记证,办理失业登记。各项政策都是以领取就业登记证,特别是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为载体的,在领

取就业登记证以后,用人单位才能减免相关的费用或享受一定的补贴。

根据新政有关规定,我市除在劳动保障基层所、站设有小额担保贷款窗口外,还将在人事部门增设小额

担保贷款窗

口。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方便初始型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市人事局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郑力告诉记者,目

前,人事局已在市人才市场设立小额贷款申请窗口,凡是毕业后2年内且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2—5万元的小额贷

款。郑力表示,由于小额贷款纳入市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的担保范围,所以小额贷款申请人必须是南京户

籍。申请人需持毕业证书、户口本、就业登记证到窗口登记申请,人事部门将按照现有小额贷款政策对申请人进行审核。

此外,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按时还款的,财政可以给予全额贴息。

附件:没有附件

就业政策范文第4篇

相信现在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有一个不愿相信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大学生就业现状非常严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残酷。大学生人数多,但是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水平,所以几年来中国大学生数量激增,失业率也上升。其次,虽然企业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很多公司不招收应届大学生,因为我们的经验少, 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与企业要求的不对口。这些使我们就业更加困难。

就业困难,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或者不擅长半专业的学生,这是一次跨专业的绝佳机遇。因为毕业之后一旦涉足某一行业并工作几年,之后的就业方向就很难在发生改变,原因有两点:第一,没有人愿意让几年的学习、精力的付出和资本的投入付之东流,都希望自己获得的经验能是以后晋升的资本和筹码,隔行如隔山,一旦再跨专业,就要从头学起;第二,年龄越来越大,内心越来越希望稳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安定下来,跨行就要顶着巨大的心里压力,那时的我们早就磨掉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与冲劲,跨行艰难无比。所以说严峻的就业现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挑战更不必说,如何在新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一步一步迈向理想的职业发展道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想让自己在职场上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知识等等。首先,作为学生,至少要有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具备的,大学的学习生活相对开放,没有升学压力的束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那么我们有必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可行的学习计划,例如:在大一上半年我们可以设定阅读两本计算机的相关书籍、与自己专业有关的一些书籍,了解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以我个人为例我在读大一时才刚刚开始接触电脑,那时梦想就是能买一台自己的电脑,可是作为农村的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不能承受的,没办法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看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书籍,这样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台电脑我们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当然不要被网络游戏所吸引。其实只要是需要的,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寻找机会而得到。其次是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如何能锻炼?要提高这种能力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做促销员、参加社团等集体活动,往往我们参加社团那些内向的、能力不足的学生就成为部分社团干部们锻炼的看客了。如果你的能力交流能力很差的话,先试着表达自己,将自己的意思能够很清楚简洁的表达给别人。在大学校园我们经常能见到一个现象:就是中午到食堂吃饭时,总会发现有一些同学打完饭后端着盘子找桌子,他们的标准会是,有自己不认识的同学不做、有异性同学的不做、有一个男生一个女生的位置不做,找那些空的作为或者是有自己认识的人的作为,为什么?因为从内心来讲我们害怕交流,如果哪天吃饭时对面坐下一个异性的同学,也许直到吃晚饭对方离开我们也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如果这样,那我们的交流能力就确实有待提高。

最后在我看来,创业也是一种实现就业的手段,创业不仅能实现就业,还能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说到创业,我觉得我们最需要的一种素质就是能吃苦。很多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备受爱护没有受到过大的挫折,一旦创业遇到困难会容易放弃,吃不得苦头。我们不能因为以前没有受过煎熬就逃避艰苦,无论多么优秀的人都会有一个阶段来经历一些难事才能真正成熟,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事开头难,当我们从零经验开始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怕失败,要有一股冲劲。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许正是这股劲能为我们杀出一条路来。

还有一点就是学习,在创业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提高,锻炼培养自己的创业才能,通过创业实践来增长才能,也要通过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自我否定增长才能。创业过程中需要各种知识,大学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多接触多交流多学习,让自己的才能综合性提高。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就业政策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和全方位落实的基础上,2012年的就业形势保持着总体的稳定性。展望2013年,就业工作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将会更趋复杂,就业形势将会更加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将不断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的加快对就业的影响将不断凸显,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促进就业创业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通过更加扎实的工作,来全面促进我国的充分就业、体面就业与和谐就业。

一、2012年中国就业总体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一)总体形势:十年奠基,局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就业法律的逐步健全等等,这些都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也逐步显现,但在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基础上,在一系列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措施的落实下,2012年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了稳定,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裁员和大规模返乡现象。其中今年1—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长较快,城镇新增就业918万,还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从调查的600多户企业看,企业用工规模保持稳定,用工总量与去年比基本持平,没有出现普遍性的规模裁员现象。同时根据对20个省的调查,6、7月份返乡农民工数量虽然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也没有出现大规模返乡的现象。

(二)面临挑战: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内部压力不容小觑

从国外环境来看,2012年的情况可谓不容乐观。受欧债危机影响持续渗透、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市场增速回落、全球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加大等影响,2012年低迷震荡的全球经济形势使得外部消费需求下降,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这些给我国就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具体来说,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使得外部需求疲弱,影响我国出口型企业的发展,进而造成这些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尤其是一些国家大选临近,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也更加明显,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进一步加剧,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而对就业也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涉及产业不断扩大,发起国别不断增加,体制机制性问题逐渐增多,而且新贸易摩擦案件的预警信息不断,严重影响国外进口商和我国出口企业的信心。

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造成结构性、周期性、失衡性的失业。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新的就业机会不断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一部分不符合现实需求的岗位也不可避免地消失,在转岗的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的发展与新岗位需求的匹配将不能做到无缝衔接,因此摩擦性失业现象也会经常存在。

二、2012年我国政府为扩大就业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012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关就业的规划,这些规划不仅从整体上为“十二五”期间的就业发展奠定了方向,而且很好地指引了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多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综合推进,加上“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 等全国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专项活动的全方位落实,2012年的就业工作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

(一)政府举措:多项政策措施共同推进

1、《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2012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式颁布,这是第一个促进就业的国家级专项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所做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该规划围绕“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紧密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切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在全面分析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及组织实施保障,这是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重点指标完成情况都将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这也意味着“就业优先”有了硬约束。

2、《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其中在劳动就业方面的重点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为重点服务对象,全面提升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

社会保障作为劳动力资源的重要保护机制,不仅在解除劳动者之忧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保障。2012年6月14日《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正式颁布,在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基本保障,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人群就业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人群就业工作。不仅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还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并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同时继续做好对复员转业军人、妇女、少数民族群众、残疾人等人群的就业工作。

(二)取得成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是实行积极就业政策九年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20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实现低于4.6%的控制目标。这些目标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良好开局,也为2012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10周年、就业促进法出台5周年,在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深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等多项政策措施综合推进的基础上,2012年整体就业局势取得了稳定的成效。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14%。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432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8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5万人,完成全年120万人目标的113%。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二季度末持平。这一系列的数字显示,我国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已见成果。

三、 2013年我国就业形势展望及战略任务

(一)形势展望:多矛盾交织、多压力并存,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需切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从国外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通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势必会对我国的就业发展造成不小的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以及职业培训不能满足需要,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影响劳动力流动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经济增速趋缓,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等因素交织,这些都增大了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难度。

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就业促进法将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到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启动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不断丰富着积极就业政策的内涵,形成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这是做好2013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同时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把发挥市场作用与强化政府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改善,劳动者素质在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这些也是做好2013年就业工作的重要基础。

根据形势分析,预计2013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保持稳定,目标900万人可以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目标也将保持在50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应该也会保持稳定,全年能完成120万人的目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则应尽量控制在4.5%以内。

(二)战略任务:为全面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而努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要做好这项民生工作,就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确立就业优先战略,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

1、全面促进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为了顺利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以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促进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制度性、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将促进就业作为制定、实施和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好社会组织,特别是注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扩大和稳定就业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全社会的就业工作。

2、全面促进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1年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出的。其涵义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为了顺利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促进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着力推动就业方式转变,有效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全面促进和谐就业

和谐就业主要是劳动关系的和谐,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为了顺利实现和谐就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权益相结合,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探索形成企业与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统筹处理好维护劳动者就业权利与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关系,通过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实现扩大就业规模与提升就业质量的统一。

(杨宜勇,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亚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就业形势下一篇:定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