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2-12-06

第一篇:中职生就业形势分析

中职生就业特点分析

适应社会,正确择业 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适应社会、正确择业是做人的一个基准点,更是中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现在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心理准备,他们常常用学校的习惯来要求自己,难于适应社会需求。为此,在推荐就业工作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正确择业。

一、适应社会需求,找准人生目标

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企业对聘用制度认识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理性地把握人才的录用标准,对中等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做人能力等,选用标准越来越完善,对从业人员有着很高的要求。中职毕业生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把自身准确地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的中初级实用型人才上,并以此确定自己的就业定位,从职业的角度加深对自身、对行业、对社会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人生目标。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把个人的进步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明确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给社会,只有通过职业活动才能实现职业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的一生如大海行舟,方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确定了人生目标,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驱力。不切实际的理想是空想、幻想,它会导致好高鹜远。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比如很多学生看不起单调的一线服务工作,错过了许多自身发展的良好机遇,白白丢失寻找职业的良好机会,更谈不上在这份职业中

去寻求发展。人生目标不能仅凭爱好或兴趣,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讲奉献、讲务实,树立服务于社会一线,适应社会需求的观念,也只有形成了这样的人生目标才能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分析个人条件,进一家好企业

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企业,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决策。中职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在未来工作中能否做好本职工作,其基本在于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客观分析个人条件,正确认识自已的职业能力则是进一家好企业的前提。因此要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评价,清楚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强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较合理地决定自己职业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或是自己喜欢的企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机会只会降临有准备头脑的人。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机会的垂青外,更需要周密的准备。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对人的未来职业发展很关键,所以每一个即将踏入职场的人都应未雨绸缪。首先,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区域,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而且激烈的竞争更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更容易达到更高的职业高度。其次,选择到规模较大、制度规范的企业,这样在一个规范的体制下面学到的东西应该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实用,而且接触先进管理理念的机会较多。再者,要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前提保证。在了解了上述思路的情况下,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找一些适合自己行业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这样可以提高应聘成功率,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在降低招聘成本的同时招到合适的人才,实现双赢。

三.从基层做起,珍惜第一份职业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基层开始的。人生的第一份职业很重要,它对一个人的工作方法、做人风格、职业习惯、甚至语言特征形成都有相当的影响。从基层做起,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积累工作能力,学习如何与别人的沟通和合作,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成熟度,积累社会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去寻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会认为你没有工作经验。其主要原因就是刚踏出校门的学生,在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教,刚开始工作一段时间后思想容易波动,遇到小小挫折不懂得自我开解,容易流动,因而很多公司不愿意聘请刚毕业的中职生。因此,有了第一份工作要好好珍惜,要知道在一家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同样在第二家公司可能也会遇到,关键的是自己学会如何对待和处理。我的建议是: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珍惜第一份职业,从基层做起,把第一份职业当作是积累人生经验的舞台,为自己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树立工作责任感,协调人际关系

进入企业以后,往往会发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与学校教育有较大差别,企业的责任是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进而实现赢利。一个企业对社会是否负责任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看综合效益,具体是看能否

挣钱。只要赢利,效益好,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才能对股东提供优厚的回报,才能对员工给予很好的奖励,才能够有资金投入新产品的开发。而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必须热爱本职工作,树立工作责任感,对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负责,努力学习技术,能在工作中相互协作,团结同事,只有每一位员工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企业经营目标才能得以达成,个人的价值才能实现。

现代企业是由许多成员构成的团队,每个人所从事的仅是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大家互相配合、协调、沟通共同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与自己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你的主管,配合同事工作,平时与人为善,才能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刚参加工作的同学,有的基于个人面子,怕别人说自己不行,有问题也不问,一意孤行去完成某件事,有的不会主动沟通,当上司问到有无什么不明的问题时,才提出一大堆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如果上司不过问,这些人永远会让问题“沉淀”,永远不会处理,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不主动听取同事、上司的意见,结果可想而知,把事情做砸了。因此,要注重团队精神,协调人际关系。

五.坚持终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

“终身学习”是当今最为流行的口号,也是时代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一个以现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也正在对全球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

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高科技的综合发展表现在对人才的要求上,而且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对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专业知识需要提升,管理知识需要加强,信息应用需要掌握,避免落后于时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断学习,养成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认识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坚持终身学习,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在每个人的思想上构筑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个人生存的先决条件和终身需求,并且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提升,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的步伐,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就业能力和做人能力的教育。在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适应、正确择业,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和立业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样,毕业生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能不仅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而且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声誉和效益,推动着学校持续稳步发展。

第二篇:艺术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日益增长的艺术生数量,参差不齐的教学水平,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艺术毕业生就业将何去何从。本文针对艺术类毕业生自身特点展开分析,毕业生应如何正视自己所处就业形势,对新形势下的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

【关键词】 就业 供需 艺术类 毕业生 心态调整 对策引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牵扯社会各方的焦点问题,它牵扯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就业工作问题越来越成为党和政府关心所在。每年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就业大潮之中,给本来就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近十几年来,迅速增温的“艺考热”更给艺术类就业增加不小的压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根据自身特点打造一套符合个人的就业规划。因此深入研究艺术类就业特点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1.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

1.1 专业对口性

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岗位选择上更注重专业的对口性。艺术类毕业生在进行择业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在大学学习期间,艺术生的学习投入较一般学生要高,在工作以后他们预期有一个较高收入的工作,长此以来高收入必然要求高回报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艺术毕业生的择业观,所以在进行择业时他们往往不愿意离开自身对口行业。这种思想给艺术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毕业生与企业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供需紧张关系。特别是部分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对设计类专业用人需求明显减少。过分的追求专业对口性,出现了很多宁肯不就业也不选择转行的现象,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不小压力。

1.2 选择灵活性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具有灵活性。他们

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就业上将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艺术类毕业生他们就业方向更趋向于企业,尤其是私营性质企业,他们招收了绝大部分的艺术类毕业生。艺术生在校期间文化课与英语水平明显较其他专业学生要差,所以有很少人会选择机关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在用人上往往希望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来招聘毕业生,刚毕业的学生希望暂时通过在中小企业进行工作经验的积累然后再转向较大规模的企业或进行自主创业 ,由此决定了用人单位在与毕业生无法签订长久的就业协议书,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灵活性在此刻就完全凸显了出来。

1.3供求不等性

随着近几年的艺考热之风,学生方面,面对高考压力,许多学生和家长将目光投向了艺考,其中以美术生居多,艺术理论的学生也呈逐年递长的趋势。艺术考试所要求的文化课分数低的优势,吸引着大部分无力考上本科而对本科向往的学生,很多考生和家长没有认真分析的情况下,盲目地以为只要上大学就行,专业无所谓,因此在考前一年甚至几个月仓促拿起画笔开始学习,只为能在考试时多一份保障。另一方面,艺术生对高校的吸引力也很大,很多高校看准了艺术生这一块肥肉,扩大招生。而高校的办学质量又参差不齐,很多是仓促上马,根本连最基本的师资都没有,因此教出的学生也难有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再者,社会上对艺术生的需求本来就不是很多,但是高校对艺术生的输出供远远大于需,造成市场的严重饱和,一些质量好的艺术生也难于找到工作。学生本身和学校以及社会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艺术生

毕业就业难的问题。促成了这么一个供求不等性的关系。

1.4就业集中性

艺术类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经济发达而又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向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周围地区以及每个省市经济发达地域。企业的地理位置成为艺术类毕业生选择岗位时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设计类行业是一个很注重时效性的专业,经济发达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信息资源与机会大于其他地区,因此设计类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地区时往往呈现出一种聚集集中效应。

1.5观念滞后性

长期受计划制教育影响,在选择就业工作时他们的期望值与社会所提供的差距甚大。而且艺术类毕业生不容易安于现状,他们较其他专业更能接受新的事物也最容易受到新潮东西影响。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愿意自降身份进行就业,而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时更多的注重于个人的综合能力、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二者之间的相差,不能使工作与招人进行有效接轨这就导致了艺术类毕业生难就业与用人单位难招人的问题。因此艺术生在选择工作时也要放下姿态,认认真真的工作。

1.6非正规就业性

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

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毕业生中突出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毕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毕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位,就业积极性差。大家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大都个性鲜明,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位,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宁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分就业。

2.几点观点与建议

2.1积极主动,提高形势分析能力,注重收集信息

早预期,早行动。前期预料不足使得不少同学在求职中非常被动。这也给来年求职的同学很好的启示,凡事要做好准备,早打算,早行动。今年的就业机会比往年有所减少,此时,分析形势,收集信息的能力不可或缺。学校论坛,学工网,以及JOB网都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发布,同学们要学会从这些信息中收集与自己求职相关的内容并加以利用,同时,可以作为判断形势或者直接进行求职的资源。

2.2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

在学校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多国家在扩大教育规模时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出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成果上不去的现象。重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实行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育的结果。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3鼓励艺术类毕业生向基层、中小城镇进行人才流动 结合艺术类毕业生的自身特点,发现自身不足与局限走向中小更广阔的领域。在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2.4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性,二者之间找到切合点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大多依靠于中小私营企业,如何增强二者之间的沟通互动性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政府为毕业生和企业搭建"就业选才平台"在这一环节显得十分重要,政府搭好台、毕业生肯干、企业选人才。北仑区人才中心主任张盛杰告诉记者,在大规模吸纳毕业生走进企业基础上,区人才将对企业使用、培养、吸纳见习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并最终根据考核进行相应的企业工作经费补助,从规范企业制度入手,最大程度化解“毕业生实践”与“企业纳才”的双向成本,大幅度提高企业“纳才率”。逐步完善高效毕业生见习基地长效机制,今后政府将通过整合媒体、人才网等多种信息通道,每个月定期发布见习岗位信息,每个月举办一次对接洽谈会,将见习直通车开

进高校,以此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黄志高. 认清形势,调整状态,充分准备从容应对——艺术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2010

[2]李涵. 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 长沙大学报2009 01

[3]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教育艺术-论文中心

http:///html/200912/01153917704.shtml

[4]鲁芳. 浅议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大舞台2010 07

[5]李刚. 提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http:///content/2009-07/05/content_944594.htm

第三篇:临床医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医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就业难的原因,并阐述了医学生就业对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然后提出了提高就业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 就业能力 建议

一、医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 1999 年高校持续扩招以来, 大学生就业状况发生转变,由“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 自 2004 年第一批医学类本科专业扩招毕业生起,医学生以每年20%~30%的递增速度毕业,并进入了就业密集期。 2009 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据福瑞医生网统计,概念的毕业生数量有望激增到 108 万人左右。 就该网站注册用户来看, 研究生以下占61%。 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除特别优秀者能被接受外,只有麻醉、影像、检验等医技专业的可以被接收[1]。 目前多数医院偏重招收研究生。 同时,很多医疗单位偏重招收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 介于上述原因,医学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又增加一重。

二、就业难原因的分析

(一)社会原因

卫生系统用人单位是我国医学生就业市场主体之一,大多数是属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的情况下,因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与用人机制改革的进程缓慢,加之人才流动机制欠缺,致使医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重视“关系竞争”多过“素质竞争”,“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想迅速蔓延。

(二)医学院校扩招

随着 1999 年国家招生政策调整,医学院校也开始在全国进行扩招,并获得了跨越式发展。 大规模扩招必然导致毕业生人数激增, 从而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部分学校专业设置缺乏合理性,致使热门专业设置过多,此状况必然导致同类毕业生增多,毕业时同类毕业生需求“供大于需”, 更加导致了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增加[2]。同时,学校缺乏完善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缺乏与之配套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致使学生对医学就业形势以及相关就业知识缺乏认识和必要的指导。

(三)毕业生自身原因

毕业生自身对于就业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上,缺乏心理准备;(2)业务能力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3)择业方面,对于职业的成熟度不够,把求职过于理想化,对自我认识不足;(4)求职能力方面,缺乏相应的求职技巧,对于职业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也存在缺乏和不足。

三、医学生就业对于知识结构的要求

以学生求职必须建立在拥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迅速更新,职业岗位也在发生变化。 只有拥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才能够拥有本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工作。 医学知识不仅是知识结构的核心,还是医学科技人才知识结构的特点。 当前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最重要要求就是专博相济,以博促精。

四、医学生就业的能力要求

对于医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能力,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能够全面的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2)人际交往能力,经验丰富且善于交往

的人,往往在求职中表现的相对更加自信稳重,认识也很成熟,就业前景自然被多数人看好。

(3)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在大家的工作中将均会被不同程度的应用到,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也提出了拥有组织管理能力的新要求。(4)动手能力,医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动手能力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如教学、科研工作、基层第一线,它的强弱关乎能量发挥的程度。(5)开拓创新能力,应该学着并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对待旧的问题。

五、提高就业能力的建议

(一)政府应当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

大学生毕业时间集中, 且为群体性行为,加之均为初次就业,建立完善医学生就业市场是必然要求。 政府应发挥指导作用,以学校为基础,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该就业市场应当居委健全的竞争与调控体制、管理体制、监督体制,同时应当具有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 努力改变毕业生的就业思想,鼓励先就业再择业。 同时有关部门影单努力为医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相应的积极的宏观调控。

(二)学校应当对医学生就业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校对于以学生就业的指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方面,学校应当把对毕业生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特别是正确的就业观。 提升毕业生的认识高度,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结合,针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进行个人的发展, 以便毕业生可以恰当定位就业选择,顺利就业。

(2)就业指导方面,应当以服务为本位,努力为毕业上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通过各种措施增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同时要建立一支完善的服务队伍, 该队伍应当有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责任感,并且有高水准的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3)宣传就业形势方面, 应当及时向毕业生传递相关就业政策和规定,以便分析就业形势。 同时应当邀请来自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专业及能力测评专家向毕业生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以及对于卫生人才的需求、卫生人才的分布情况,以助其准确定位就业[3]。

六、总结

医学生就业难是众多因素共同造成的问题,需要多方配合才可以解决,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学校、师生的支持与配合。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以有效的缓解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文景.社科院报告:今年将有 100 万高校 毕 业 生 不 能 就 业 [EB/OL]. 南 方 网 ,2008-11-12.

[2] 赵世鸿,刘锦.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瓶颈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J].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8.

[3]叶涛.当前医学生就业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2005,(15)。

1.医学生专业性学习强,影响就业能力的提升。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是高考直接进入医学院校,相对

于西方国家的医学入学不同。所以医学生在未经其他学科教育情况下直接接受医学教育,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完全部的医学课程,势必其他公共课程的学习课时会很少,造成了医学教育只重专业课程,而忽视或无力兼顾文、理和工科类课程的培养,影响了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弱,影响就业能力的提升。

医学生相对于其他文、理、工科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融合的机会相对较少,课程多、课时多、记背概念多,此“三多”是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学生与社会接触,即使是在实习阶段,过多的病历书写和日常的病房管理,也使他们很少有时间走出医院或学校大门,这样就造成了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缺失,影响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提升。

3.医学生专业技能偏低,影响就业能力的提升。

医学生学制一般要五到八年或更长,且只是基础的学习,学制长是医学教育的特点。医学生的在校学习只是从医生涯的初步开始,要能独挡一面,独立完成医疗任务,还需相当长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所以刚毕业的医学生,其适应、胜任工作的能力很低。医学毕业生大多毕业时未获职业医师资格证书,而招聘单位招人的目的是即上岗能胜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学毕业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影响了医学生在激烈的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阻碍了他们就业能力的发挥。

4.医学生不恰当评判自我,影响就业能力的提升。

医学生入学时,大多分数高,第一志愿入校;医学教育的学制长、成本较高,导致医学毕业生难以有好的心态正确就业定位,表现为医学生就业时,期望值较高,不能正确评判自我。每次招聘会时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城市大医院招聘台前门庭若市;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态度热情,但门可罗雀[3],很多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去这些医院,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确当的给自己评判,影响了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就业能力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在掌握了其要素的基础上,应结合医学生成长的特点,找出影响医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因素并加以分析,不难探索解决医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有力措施。

1.文、理、工科兼学。

加强文、理、工科的学习,尤其是公共人文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包括沟通和合作能力,而沟通(书面和语言的沟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医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虽然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但内容单一,主要以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意识形态内容较多。据统计,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学科约占总学时的8%,明显低于美国的15%—25%。[4]21世纪的今天,医学生不能正确书写请假条、自荐信的大有人在,试想这样的毕业生如何在求职中获取好感呢?也不利于职业本身的持续发展。医学职业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临床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而科研最终是要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为此,学校要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医学生提供平台,在活动中提升医学生语言和合作能力,开展各种校园培训和选修课,培养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学好专业医学课程的同时,适当重视公共人文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医学生社会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医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2.加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学习。

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环境和医学生自身勤奋不够的因素,加重了医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缺失。低年级时,医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没有兴趣,容易迷茫;高年级时,进入临床阶段,

所有操作必须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之下完成,很难有独立操作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在毕业时,一个穿刺都没做过。医学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经常开展专家学者讲座,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临床教学中,经常开展小讲课,经常安排一些临床主任、学术带头人主讲的学术进展讲座,经常开展主任查房,让学生了解三级查房的特点,多用“SP”模拟病人教学,熟练掌握临床工作中的方法和步骤,努力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经常听到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抱怨病历书写任务过重,影响实习效果,殊不知写了很多还是犯错。

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力是医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它是医学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医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招聘单位挑选医学生的关键标准。

3.强化应聘能力培养。

常有平时成绩一般但却能找到令人仰慕的医院的个例发生,分析其原因,这些个例大多具备超强的应聘能力。因此,医学生在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应聘能力。这是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应聘能力是医学生在应聘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有力展示自我聪明才智和良好素质,最终赢得医疗机构的赞赏而获得聘用的社会活动能力。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礼仪举止能力的培养,帮助医学生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魅力,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要培养医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教会医学生如何正确填写和使用推荐表,如何精心制作和投送简历,如何灵活书写求职信。让自己能在招聘单位人员面前充分展示自我的优势,博得招聘单位的好感,这是在就业过程中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展现自我,再多的才能也只能自己独享,别人很难认可。

4.掌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机会对于每一个医学毕业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善于掌握机会、拥有机会的人,其成功的几率就越大,而机会多来源于信息。在求职中,招聘信息关系到求职的结果,及时掌握大量可靠的招聘信息,就能目光敏锐,行动果断,从而把握机会,找到合适的工作。

医学院校应及时让学生了解国家相关部门的就业政策和近期的就业形势,指导和规范医学毕业生的择业活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毕业生解读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和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规定。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搜集汇总来自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有力地发挥学生与招聘单位间的桥梁作用。医学毕业生在拥有学校提供的信息来源外,还应学会充分利用老师和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资源,结合自身求职需求有针对性地主动查找和分析各种信息,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媒体渠道,弥补学校信息的不足,掌握最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

5.培养抵御挫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抵御挫折的能力普遍偏低,家长的偏爱、老师的呵护、社会的赞许让他们错失了很多应对失败和风险的机会,医学毕业生又由于专业和自身的原因,求职期望不切实际,挫折感尤为强烈。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没有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很难面对和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求职中也很难成功。因此,医学毕业生拥有抵御挫折的能力,拥有正确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就业能力提升的保障。

在求职过程中,失败是难免的,遇到失败不灰心、不气馁,把失利当成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手段,充分分析,找出主观或客观的不足之处,提升自我抵御挫折的能力,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为下一次的应聘提供经验,避免犯同样错误,这样能有效提升应对挫折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发挥作用,针对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帮助毕业生认清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正确引导毕业生制定就业层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惑时,帮助他们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综上所述,我们要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关乎社会稳定”这一高度来探索和思考提升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社会、高校和医学生本身共同努力,切实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做好医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华云.人社部: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ED/OL].新京报,2011-01-26.http://biz.cn.yahoo.com/ypen/20110126/188158.html.

[2]赵世鸿等.新形势下医学生就业“瓶颈现象”成因探析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328-331.

[3]许明璋,巩守平,彭卓.医学生就业途径和方法的探索[J].中国医学论理学,2005,18,(4):87-88.

[4]吴朝明,钱掩映,金建,陈浩.强化临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院,2010,10,(10):126-127.

本文来源:原上草论文发表网 / 本文地址:

第四篇:中职生就业指南

对中职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人才的需求条件的提高以及我国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竞争上岗”为主体的毕业生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实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职校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一个就业问题,职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前途。然而,在市场就业的格局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实行自主择业,这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另一方面也使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在职校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涉及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国家社会政治稳定、涉及到学校教育改革及其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笔者就自己多年做毕业班班主任及就业指导课教学工作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积极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职业素质。

首先,职校应长期开设就业指导课。新生一入学时,学校就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使学生能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因此,在入学教育阶段中,首先向学生作专业介绍,组织学生到对口单位参观访问,亲身感受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在对本专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用人需求进行调查的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历届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

其次,要由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任课。作为一线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充分运用心理测验技术和心理咨询方法,为求职者确定适合自己心理特点和能力范围的职业。而事实上,就业指导工作常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学常识,但实践经验少,难免理论与现实脱节。因此,学校应通过对教师的定期培训,定期参与企业的招聘活动等方法促使教师积极上进、努力求新增加实践经验,为培养高水平学生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提供充分的条件。

再次,职业学校应校企联合,结合市场办学,突出重点专业。加强就业指导和校企合作,加强重点专业的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进一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职业学校应经常性地聘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就业市场调查和对外就业联系,向毕业生提供就

业指导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同时协助组织学生与本市大中型企业座谈会,加强校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二、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并举,进行学业指导。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专业学习是为就业服务,学生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立足于社会。让学生懂得“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了解多能,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并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以适应广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为提高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在各学科教学和实践中应注重渗透职业指导内容,学校科任老师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责任,都要掌握职业指导的基本技能,以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心理素质。

我校实行每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程由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对在校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一年级重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与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关系,热爱专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自学刻苦地参加专业技能训练,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职业道德;二年级重点找准差距,即所学得专业知识同职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具体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从严、从难要求,培养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能力,争取有特色、有绝招、一专多能;三年级则突出择业谋职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收集、处理、利用招聘信息的方法;向社会积极推销自己的技巧;做好面试准备,赢得理解、信任、被录用的策略等。分阶段,突出重点,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又掌握了求职就业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并举,学生的就业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三、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进行择业指导。

1、职校生就业难,难在观念未转变。学生对待就业,往往有一个意识的误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眼高手低,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一些就业机会。因此,职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市场形势,社会发展走向,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看待就业机会。在以前“分配工作”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仍不能体会到就业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因此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职校生应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清楚地看到当今社会就业难的现状。当然也不能过分看待这个问题,出现“反正找工作难,算了,不找了”的错误认识,失去就业的积极性。学校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应“动态”就业,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式既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整,又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就业思路和视野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把就业的思路和视野由公有制企业、事业、机关扩

展到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甚至个体。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对就业单位、岗位的选择要有度,应适当降低择业的期望值,首先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以满足一个主要条件为主,其余不可过分强求。要从自己的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找准适合自己的恰当的岗位。在工作一段时间或若干年后,随着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加上新兴产业的形成,技术的不断更新,服务的不断延伸等因素,会创造出大批新的就业岗位。到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方向,重新选择新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2、引导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关系,在就业追求上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青人,都想找一个理想的单位。假如就业时有选择机会,我们当然要选择方方面面都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多数时候,我们是处于被选择的尴尬境地。刚步入社会的职校生必定还显得比较稚嫩,这需要在工作实践中锻炼积累,要有从底层做起的思想准备,我们的口号是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步步到位”。把眼前的工作视之为理想岗位的“阶梯”。有许多过来人都说,初涉岗位的第一步工作,到后来想想都是起了铺垫作用的,这话值得寻味。正如一位用人单位的老板所说,每个成功者都会走过“从奴隶到将军”的历程。笔者不断给学生灌输一种思想: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3、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现在,有些学生在择业上处于被动状态表现为择业时没有明确的愿望和要求,大多根据教师或父母的意见决定,这是一种“等待型”的择业心理。有些学生在择业时虽比较主动,但存在心理障碍,往往也不能进行正确选择。如:有的学生在择业时,偏重于考虑所选职业或专业是否有“实惠”,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功利型”的择业心理;有的学生在择业时则偏重于从自己的爱好,兴趣出发,强调要选择那些使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职业或专业,这种表现实际是一种“志趣型”的择业心理。有这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虽然在择业时处于较主动的状态,但由于择业动机偏重于某一方面,在实际选择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某些片面,有可能影响学生全面、正确地考虑择业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应该注重择业心理辅导,树立竞争就业意识,在就业心理上由自卑型向自信型转变,由消极向积极转变。由于整个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职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确实对他们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坐、等、靠”的消极态度是非常要不得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到人才、劳务市

场去叩开招聘单位的大门,并组织毕业班学生到劳务市场竞争应聘。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竞争实力。

四、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指导。

1、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职业咨询、就业服务。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才能掌握就业主动权。因此,学校应建立就业信息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网上查询信息等服务。

2、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在就业指导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专业的就业方向一无所知;填写个人简历,对工作经历这一项无从下手;临近毕业,却有很多课程等待补考等等。这些情况毫无疑问对本就就业困难的职校生而言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业信息咨询中心要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培养职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了解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树立正确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高年级和毕业班侧重培养职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3、畅通就业渠道,为毕业生谋职就业铺路搭桥。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及互联网上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通过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率很高;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们来说是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为了作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老师要更多地了解社会,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职业,结合实际综合分析,达到正确择业的目的。当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依然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中职生就业心理准备

中职生就业,你准备好了吗?

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农民工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旺盛的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你对走出社会就业准备好了吗?

一、中职生就业要克服几种心理误区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薪资待遇方面:很多中职生初次就业月工资要求不低于1000元;在工作环境方面:很多学生希望在恒温无尘的环境下工作,甚至要求在办公室工作;在行业选择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IT、通讯电子类企业;在公司规模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大型国企,大型跨国公司与行业内著名企业。这些要求与中职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相比,明显属于就业期望值过高。

2、就业随意性心理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职业兴趣、跳槽(辞职)原因、职业选择等缺乏明确认识。

3、缺乏前瞻性就业意识

前瞻性就业意识就是能在就业中确立长远的眼光,善于发现在职业中隐藏的发展潜力。许多学生愿意选择已处成熟期的企业,愿意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选择处于上升期的企业,不愿意做。实际上,上升期的企业的员工,中小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更有发展的机会。

4、就业被动性心理

在实现就业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表现了过多的不作为。主要依赖学校推荐就业,父母亲朋找关系实现就业。相反,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实现就业的,自己动手设计就业推荐材料的,自己在企业劳动实习被企业留用的占极少的比例。

5、就业自卑心理

学生的就业自卑心理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低学历,使自身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在外地就业的情况下,外劳与本地劳动力存在的事实差距易使外劳产生自卑心理。

6、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

主动融入心理差,特别是主动融入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圈的心理差,很多学生固守自己的生活圈,人际圈,而没有想到拓宽的必要性;妒忌心理作崇,特别妒忌与自己条件相当而比自己更突出的人;不知道和自己的直接上司融洽关系,很多学生认为(组长,线长)是绿豆大的官,自己凭什么要服从他,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紧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

7、怕苦畏难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校就在校期间就缺乏吃苦精神,不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为末来就业做好理论准备。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出差、加班,不能独自克服在外地工作时生活上的不方便等。

8、欠缺创业意识

中职生在谈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有效就业时,往往过多强调创业在资金、技

术、人才、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困难。有的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创业对自己来说过于遥远。很少有学生表示出强烈的创业愿望,

二、中职生要从现在开始为就业作准备

1、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定位自己,“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因学历较低,在人才市场上中职生很难与大学生争饭碗,这样,所谓热门专业的“含金量”也就显得不足。但是,中职生如果把观念换一换,突出自己拥有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的优势,“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那么当初自己选定的这个热门专业就应该能在人才市场上发挥作用,给自己就业找到一席之地。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和家长一提到就业,仍是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去,到民营企业、服务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似乎就不是就业。这是典型的非理性选择,是不现实的,从而影响就业。

2、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

中职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因为中职生就业基本在生产一线,流水线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很难专业对口,何况中职呢?

3、树立一线意识

现在高职毕业生,一般的高专毕业生就业,都在生产服务一线,从普通工人干起,中职也就理所当然了。

4、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

无论是岗位还是薪酬,企业给予中职毕业生的都是一个较低的起点。但是,谁能得到岗位调整或晋升,谁能得到加薪,并不取决于你是中职生还是高职、高专生,而取决于你在现实岗位的表现,因此,中职生一定要有长远意识,埋头干好本职工作,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天道酬勤。

5、坚持务实态度,不好高骛远

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千万不能眼高手低。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6、学好专业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要使中职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技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考取其他专业的上岗证,为将来就业掌握多门技术,创造更多条件。如:数控专业要求学生一上岗就能操作数控机床,能简单编程,能基本看懂图纸。钳工专业能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能看懂图纸,能设计简单的工艺流程。幼师专业要能唱歌,能跳舞,能讲故事,能书写美术字,能绘儿童画,能做手工,能授课。计算机专业要录入速度快,软件操作精,网页制作美。„„7、注重非职业技能即个人素养的的培养

中职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这是中职生就业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受同事欢迎,能否得到提升加薪,关键在于具备不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8、要有浓厚的创业意识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合格的士兵。中职生不要妄自尊大,但更不能妄自菲薄。现在正是中小企业、个私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青年创业的黄金时期。中职生有实用技术,有市场意识,有务实踏实的精神,完全具备自主创业的条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材分析911doc下一篇:自制再生纸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