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范文

2023-09-21

中职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各国教育理念反映了该国对教育价值的基本取向,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为跟上知识经济、城镇化、工业化等发展的步伐,推动社会经济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职教育理念,以科学指导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及其实践。

[关键词]教育理念中职教育终身教育人本主义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任钢建(1956- ),男,山东高密人,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贵州贵阳5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贵州省省长基金委托研究项目“贵州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黔省专合字(2009)107;项目负责人:任钢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效益已经严重地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此,有必要反思旧有的中职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中职教育理念,以指导我国中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以提高中职办学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而适应国民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深化终身教育价值取向及实践。

一、教育理念的内涵及作用

理念(英idea;德Idee;希腊idea)是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用语,该词含义极为广泛,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论,认为在所感事物之前有同名的理念,个别事物是“分有”理念而产生。韩延明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反映出人们对办学机构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在不同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有差异,导致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理解也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时代的权威主义教育理念、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科学主义教育理念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等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意识的存在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同时又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念决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办学效益及其结果。当现行教育实践及其效果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违背教育规律时,人们必须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实践,从而思辨或归纳出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或引领教育活动的重组或创新,建构新型的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通过办学行为对社会的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如德洛尔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所言:在21世纪,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处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位置;应对未来种种挑战,教育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点是用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评价教育效益,因而,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意义。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都在探索和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发挥着观念性的指导作用,是教育理论突破与更新的基础,是教育实践改革与进步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育目标的界定必定是片面的,教育实践的效益必然是短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必将是被动的。对某种类型的学校而言,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这首先表现在教育理念决定了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办学行动的指南。先进的教育理念折射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办学的需求,当教育理念具体化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学校组织体系的构建、设计运行程序时,将最终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具体行为。也就是说,针对具体的某一学校而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办学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全校师生的观念性指导,它将起到统一和指引全校师生员工精神生成,将起到调动全校师生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管理、投身学校建设、实现奋斗目标、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等的软管理作用。

二、世界各主要工业大国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总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各国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构建了各国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新价值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通过《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后,于1999年通过了《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向教科文组织的会员国建议改革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政策,以便迎接在21世纪初所面临的就业与其他社会经济挑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议,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提高职工的技能教育,更是一种创业教育和终身教育。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文件,建议各国政府拓展全纳教育的概念,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不同需要,合理、公平和切实有效地使学习者受到教育。

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是School-to-Work(简称STW)。STW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确保他们获得满足富有挑战性的国家学术标准和企业认可的技能标准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他们的中学后教育、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降低青年的失业率,进而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确保美国的霸主地位;促进所有青年,包括低成就青年、辍学生、残疾青年继续或回归学校,并努力去取得学业成功。

澳大利亚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资格框架体系(通称为AQF),将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和高等教育机构采用一体化的国家资格体系。AQF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它允许人们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获得证书的起点。能否获得AQF职业证书,不仅要看是否具有AQF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看在真实工作情景下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意大利在20世纪初的技术学校75%的毕业生都能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意大利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具有平等的升入高等教育的权利;整个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转换机制非常灵活——不仅各体系内部的不同专业之间可转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体系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这种体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大大增加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克服了职业教育就是终极的单一教育。

在终身教育理念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主要工业大国不仅建构了科学的职业教育及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也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打下了终身教育、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为职教生获得与普教生一样可以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相同待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构与落实终身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各主要工业大国不仅获得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大大缓解了就业及其质量的压力,大大推动了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所有教育改革的理论、理念与实践提供了有效借鉴。

三、我国中职教育理念亟待重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各省市根据这一定位,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表述又各有不同:如“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牢固掌握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某种工作的高层次技型应用型人才”;等等。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不同。如把农学专业表述为:“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基层第一线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的中等技术(管理)人才。”

从《职业教育法》、教育部以及各省各校对中职教育的定位来看,这种旧有的职业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实践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

(一)就业教育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断攀升,国家对中等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得到不断加强,不少教育行政管理者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就业教育”“吃饭教育”“职前教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教育”;在这一中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职教育教学实训完全演化成了短、平、快的现有岗位技能需求培训,只考虑受教育者当下能有一个吃饭的岗位,中职教育几乎等同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的岗前培训——培训时间短、内容单一、方式陈旧。对办学者而言,办学效益节节攀升了,就业率也有了保证……一旦深入追问这种虚妄的教育业绩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中职教育本身的业绩,而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职教育断档所造成的蓝领短缺的结果。对受教育者而言,接受教育之后仅能从事当下某一岗位工作,一旦岗位需求稍有变动或技术设备有所更新,这一代中职毕业生该何去何从呢?因此,把中职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理念是完全忽视受教育者全面、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办学实践仅仅是一种“应时教育”——学校与毕业生仅当下有效益,却缺乏长远发展动力与潜力。因此,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一旦把教育仅仅定位为就业教育,而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办学实践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且受教育者也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前与未来,谁还能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人不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接受教育,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而接受教育。

(二)终极教育模式有悖于终身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模式——每年仅有不到10%的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选拔考试进入高职学校,实际每年仅有不到5%的优秀中职毕业可进入高职学校继续学习。因此,这种中职办学模式还是终极教育模式,这不仅与全球倡导的终身教育理念不相符,而且在深层次上生成了了中职教育仅仅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中职教育就是“末流教育”、选择中职教育是万不得已的选择、选择了中职教育就选择了终止教育等等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因此,目前的中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教育者的终身教育需求,限制了人的发展需求,限制了教育市场的发展,限制了科技社会的发展。

(三)专业教学与科技、社会及就业的发展不相协调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学模式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学校按专业招生,学生按专业课程设置组织教学,教学的内容都是现有或旧有的教材上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学生毕业后仅能从事本专业的基础工作。专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占有信息、掌握技能;学生成为他人观点和技能的识记者或再认者……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同没有生命力的物质产品,个性丧失,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众所周知:教材一旦出版就已经过时了,科技是日新月异地不断飞速发展;科技的跨学科性、跨专业性日益紧密,进而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素质需求也是综合的、全面的。作为接受中职专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早已成为历史,因此,在当前与未来的中职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不仅很难适应岗位发展、更替的要求,更会阻碍科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科技社会是快速发展的,人的未来也是随时代不断进步的,岗位能力、素质需求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实施专业教育,尤其是专业知识老化了的专业教育是与科技社会和人的发展背道而驰的。现象学泰斗——马克斯·舍勒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一个定论:“教育不是‘为了某物的训练’;‘为了’职业、专业、任何能力的训练,绝没有为了这种训练的教育;恰恰相反……教育必须体现人类自身价值。”也就是说,真正的中职教育理念应该体现人的自身价值、人和社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实践必须为人的自身价值、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就业而组织教学。

综上所述,我国的“终极教育”“就业教育”的中职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已经跟不上世界职业教育的大趋势,我国的中职教育理念不太切合终身教育理念,不太切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我国的中职教育理念及其办学实践已经到了必须改革与重构不可的地步了。

四、我国中职教育理念的重构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必须培养一支懂生产、能使用现代化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能进行自我终身学习的技术人员队伍。若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只有重构科学的职教理念,才能引领职教改革和实践。科学的中职教育理念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其一,中职教育必须切合和践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7年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就界定:中等职业技术应该是处于教育体系的第三和第四层次,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职教育绝不是终极教育,绝不是“就业教育”“吃饭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必须体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必须体现和落实生本教育观。不论是什么教育,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持的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肯定人的生命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这是当代全球职业教育所弘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只有推动人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教育自身的发展。对此,重构我国中职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必须以现代和未来社会对人的发展与挑战为参照系,其着眼点是为中职生的全面可持续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目标是消除中职教育就是终极教育的理念。

其二,中职教育是终身发展教育。所谓终身发展教育,既有学校自身的终身发展;更有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发展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范畴,也是当代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中职教育如何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受教育者——人的如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与当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相一致的基本理念。重构我国中职教育的新理念,就是要确立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一方面为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毕业生不仅能适应当下不同岗位的要求,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和中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科学的理念、理论基础,并为中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其三,中职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与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是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从本质上把中职教育界定为是普通高中教育的补充。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不仅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服务社会,更能够推动受教育者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中职教育的国家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缺少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保障;把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人为地相割裂成独立体系的“终极教育”,不仅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中职教育自身也将步入死胡同;更为甚者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和人发展的阻力。只有人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了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只有适应、引领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中职教育自身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因此,中职教育必须紧扣经济社会、人以及世界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当下就业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又要充分融合学生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来建构中职教育的新理念——中职教育应打破身份界限;不仅要给受教育者某种就业技能,更要给他们足够的基础能力(普通文化的和专业的);中职生不仅要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想品德;不仅能就业,而且要高质量地就业,更要养育自我终身教育的能力。

总之,教育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在经济发展到已经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的时代,尤其如此。因此,当前的中职教育理念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包括中职生)的发展,更是制约了中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重构科学的中职教育理念,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必须考虑人(尤其是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必须考虑中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否符合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5(9).

[2]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3]陈忠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及其价值取向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4]杨海燕.城市化中的职业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5]谷永新.教育理念及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

[6]刘育锋.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新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刘小枫.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8]李斌.职业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三[N].人民日报,2006-11-26.

[9]彭慧敏.意大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特色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中职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基于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双重视角阐述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学生、高校、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以及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等不同角度提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策略,从而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问题,促进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社会服务  专业建设  双重视角  小学教育专业  社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是对父母实施的教育,其目的是改变或加强父母的教育观念,使父母获得抚养、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的亲职教育较为落后,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广泛开展亲职教育。

一、对亲职教育现状的调查

北海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2018年暑假期间针对本地中小学和幼儿园亲职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以幼儿园为主要调研对象,顺带对小学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幼儿园中有少数公办幼儿园对外宣称或实际设置家长学校,但私立幼儿园中没有设立亲职教育机构的占95%。宣称设置有家长学校等亲职教育机构的幼儿园亲职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通过每学期固定时段的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简短的关于应该如何关注并指导孩子的教育。就小学的调研结果看,小学亲职教育的工作落实得也让人担忧。调研的小学中有91%的学校实际或对外宣称设有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挂靠在学校德育、思政或政教部门,教育活动的形式几乎都是一样的单一,即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总体上从幼儿园与小学仅有的这些亲职教育形式上看,亲职教育实效也令人担忧。首先,家长会作为幼儿园与小学可能仅有的亲职教育机构,开展亲职教育活动的时间与频率远远不能满足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每学期一次左右的家长会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交流的内容远比亲职教育的内容多,亲职教育往往是走形式。其次,家长会上的亲职教育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以安全教育为主,对家长如何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子女的内容涉及不多或者没有涉及。最后,家长会的参会人员并非都是学生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哥哥姐姐或其他亲属参加家长会的现象很常见,家长会在参会对象上不具备典型的亲职教育的特点。

亲职教育的承担机构中逐步出现了国家公检法机构。公检法机构举办的亲职教育具有特别明显的特点,教育对象多是涉罪未成年的家长,主要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目的,有强烈的“专业”或“行业”特色。这种形式的亲职教育属于亲职教育中的特例,同时这类亲职教育开展活动的范围和频率也都很小。

社区亲职教育开展的情况是课题组调研的重点。课题组对本地几十个社区进行逐一走访,通过与物业管理部门和社区居民的交流,发现仅有不到10%的社区举办过亲职教育或类似于亲职教育的活动,在社区内专门或者在社区其他大型活动的过程中安排讲座或咨询的方式开展亲职教育活动。亲职教育的专家和教师团队是临时组成的,有些活动是政府公益机构,例如妇联,在儿童节或妇女节的时候,以政府公益活动进小区的方式开展的,活动的时间短、过场性等临时性特点非常明显。

课题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在社区开展常态亲职教育是亲职教育活动的最好形式。与学校亲职教育相比,社区亲职教育具有方便就近的优势,家长不必专门抽空去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形式的亲职教育活动。与政府或民间机构举办的临时性亲职教育活动相比,在社区的支持下,社区亲职教育可以做到常態化。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具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利用自身的人才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社会职能,是高校的使命所在。高校教育类专业虽不一定能像其他专业一样通过专业服务直接或显性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利用教育类专业的资源和优势,服务地方教育的发展,却是高校教育类专业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好的工作。

国内亲职教育大体可以从政府工作的层面考察,政府出面组建的包括小学教育和相关专业与领域的专家在内的各类亲职教育机构中,非常态化的多,常态化的少;活动的形式以散为特点。少数的民间机构主导的亲职教育,与政府出面组织的各类亲职教育形式相似,以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为目的,“一过性”的活动多,一般也都难以常态化。我国亲职教育的现状呼唤社区亲职教育,尤其是常态化的社区亲职教育,因此,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在目前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社会服务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具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等角度考察,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结合专业建设所需,以服务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完全可行的。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确定的专业资源优势。小学教育专业有专业的研究团队,专门关注并潜心研究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不仅体现在教授学生传统的小学课程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上,还体现在亲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上。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资源优势能确保社区亲职教育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不走弯路。同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有稳定的工作人员队伍。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自从开设小学教育专业以来,在校非毕业班学生基本保持在1500左右。这么多非毕业班的学生,分散到本地各大社区,可以保障每个社区都有较为稳定的学生亲职教育团队。学校即将调整毕业生实习策略,允许学生既可以去小学实习,也可以去亲职教育机构实习,这样的话,社区亲职教育的学生力量会更大。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采取固定蹲点或巡回指导的方式,进驻社区,与学生一起开展社区亲职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确保开展社区亲职教育有充裕的人力资源。

国家有相应的法律与政策鼓励并支持高校服务社会。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五条都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同一部法律以两个条文规定高校应开展社会服务,这在我国是非常少见的,可见服务社会是我国高校的基本职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就高等教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法律与政策既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提出要求,也给予支持和鼓励。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其他职能的试金石,同时也是高校的最终使命。法律与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铸就了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强大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发挥自身专业的强项与优势,完全可以像其他专业一样,很好地服务社会。

三、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更有必要行和可行性。

(一)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亲职教育,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是针对幼儿家长进行的教育。亲职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比较受关注,幼儿园也能认识到幼儿园有义务为幼儿家长提供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幼儿园工作规程》就明确规定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需要面向幼儿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这里的科学育儿指导就是一种亲职教育。但正确理解亲职教育,应该清楚一点,亲职教育的对象包括的不仅是幼儿家长,所有未成年人的父母都是亲职教育的对象。与幼儿园关注亲职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学的亲职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都忽略了学生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专业技能的缺失。

小学教师与小学学校的工作对象可以认为包括学生和家长两大类,我们可以将与这两种工作对象对应的教师职业角色称为“第一职业角色”和“第二职业角色”。“第一职业角色”是传统的教师职业角色,单纯指从事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类工作;“第二职业角色”则是指教师教育和指导学生家长如何履行家长职责、如何教育子女的角色。

小学教师的“第二职业角色”往往被社会乃至教师所忽视甚至淡忘。为家长提供如何做好家长的教育与指导是小学教师和小学的分内工作。我国早在1998年頒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这里提到的家长学校就是小学教师与小学承担亲职教育的一种形式或途径。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既包括教育学生,也包括为学生家长提供指导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技能,换言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承担亲职教育的任务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具备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知识和能力。从亲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关键途径角度考察,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就不仅仅是服务社会的工作了,这一工作已经明显带有专业建设的因素。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主要依据。

(二)专业建设视角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构成应当突破传统的“第一职业角色”的限制,兼顾学生将来担任“第二职业角色”的需求,参与社区亲职教育能切实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并习得从事亲职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这在高校看来是一种专业建设视角的突破,是一种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改革举措,高校有动力和能力做好这项工作。

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的结合不仅给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育儿知识、前沿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支持,也给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了教育科研的机会、教学素材的积累和学生实习实践机会,从而使高校在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提升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建构适宜的专业课程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建立和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也都有动力和能力切实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活动。

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角度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直接介入亲职教育的并不多见,一是因为亲职教育通常针对的是未成年学生的父母,而高校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亲职教育在高校范围内一般实施的必要性较小。二是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考察,即使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亲职教育方面的专业课程,但这类课程也是针对亲职教育的理论以及如何开展亲职教育的,不代表专业教师直接参加亲职教育活动。从丰富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亲职教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角度看,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迫切需要有一线的直接从事亲职教育的经历和经验。这也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属于联系高校、社区和学生的关键纽带的角色。高校要确保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都有机会也有动力介入社区亲职教育。为保证该项工作的实效,高校可以将这项工作作为专业教师的专业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建章立制,要求、支持并鼓励教师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教师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成为亲职教育的实施主体,也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亲职教育活动的观察者,再结合学生在亲职教育活动后的反思和感悟,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育的创新模式和高校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角度

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可以见习与实习亲职教育,他们既可以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职教育的辅助者,跟班了解亲职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可以是亲职教育的实施者,实践亲职教育的技能。

除专业咨询或教育讲座等少数对人员要求高的活动外,学生在社区亲职教育中可以参加几乎所有形式的活动。例如,讲座的组织与安排、辅助专业咨询、组织亲子活动、亲职教育课程教学以及亲职教育辅助类课程的教學,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承担。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亲职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亲职教育,不仅可以实践锻炼亲职教育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亲职教育,提高亲职教育的理论水平。

高校和社区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亲职教育活动的机会和便利。学生是社区亲职教育的生力军,社区亲职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参与。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社区亲职教育需要学生作为主力,需要教师作为指导者,需要高校和社区作为支持者,共同形成合力,切实做好社区亲职教育工作。例如,高校可以在学生日常课程的安排上通盘考虑,进行合理调整,为学生安排合适且足够的时间进入社区,不同班级的学生依某种顺序轮流进入社区,以保障社区亲职教育整体上连贯有序,真正实现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

(三)高校角度

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可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一般而言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都设在小学,学生在小学实训基地实习课堂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这类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的“第一职业角色”。从高校角度看,可以将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建设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这一类型的实训基地对应的是小学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家长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第二职业角色”。亲职教育技能在各类家长学校里是很难真正得到训练和拓展的,但在社区亲职教育活动中,学生却有实实在在的机会实习如何指导社区群众做好父母尽到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职责。

建设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社区亲职教育实训基地,高校首先要做好基地的规划。高校可先与部分成熟的社区合作建立社区亲职教育常设机构,以常设机构为基础,挂牌建立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与更多社区的合作。其次,高校要在基地的建设上予以必要的投入。社区亲职教育机构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运营资金问题,无论从哪种情况考察,社区亲职教育均非营利性活动,但活动的开展一定都有资金或设施设备上的需求,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愿意在亲职教育方面投入资金或设施设备,高校在这方面需要主动投入。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本来就需要合作方均有投入,社区为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场地和人员支持,高校在资金与设施设备上予以必要的投入,也是符合合作的基本要求的。最后,社区亲职教育机构作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训基地也有常规管理的问题,高校应主动与社区协商,确定双方认可,对双方均有利的管理方式,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作,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综合优势。

(四)接受亲职教育的对象角度

父母主体的学习本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亲职教育是不能速成的,也是无法速成的。因此,探索如何促使父母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和动力,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社区亲职教育过程中需要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另外,从家长主动接受亲职教育的途径考察,在系统、科学的亲职教育缺位的背景下,家长亲职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阅读图书或观看电视节目,关注的重心是如何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指导孩子学习或者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但对孩子性格和社会性方面的关注明显不够。因此,社区亲职教育要考虑这些家长的兴趣问题,注意引导,提高家长对孩子情绪和社会性培养的重视程度。

还有其他一些较为普遍的情形值得关注。部分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有需求,但参与亲职教育的积极性却不高。也有的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常规活动形式不满意,存在一定的挑剔,要求较高。社区居民在亲职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兴趣与需求方面的多元性,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兴趣与需求,要求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与社区在合作过程中,必须采取灵活多样、适用不同对象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以提高居民的社区亲职教育参与度,提高社区亲职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五)亲职教育的活动形式角度

首先,应根据社区的条件和其他实际情况选择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也就是开设系统性与科学性兼具的社区亲职教育课程。亲职教育课程的对应形式是亲职教育课堂。亲职教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与一般的学校课堂不同,亲职教育课程教学应主要以互动性课程为主。就课程内容而言,不能全由授课人确定内容框架,适切的做法应该是开发“定制型”教学内容。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内容需求是多元的,灵活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不能单纯依靠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与能力拟定教学内容,由教学人员单方面确定的教学内容通常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正由于有这样的实际情况,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就需要在社区针对亲职教育课程的内容征集或征求意见,将社区居民迫切需要或普遍需要了解或掌握的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纳入课程。亲职教育课程内容以社区居民需要为基础,这就是“定制型”课程。“定制型”亲职教育内容的确定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例如,通过教学人员发布若干不同版本和内容构成的教学纲要,供社区居民选择,最后根据选择的情况确定当期或后续各期的教学内容。当然,一些基本的、共通性的亲职教育问题还是必须作为课程内容的,但应当分解开来,科学地融入“定制型”的课程内容。

其次,可以选择采取常态的亲职教育指导咨询形式或者定期讲座的形式。开展社区亲职教育的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集体或个别指导咨询与课堂形式的亲职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这种方式灵活、机动,不需要固定时段去课堂上课,方便社区居民。二是更容易满足社区居民对亲职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有些居民对集中授课的方式不感兴趣,但却有需要或意向了解某专项或专门的问题。集体或个别的指导为这类群体提供了获取专门亲职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合适途径。这种方式比开设系统的亲职教育课程更具操作性。定期的讲座可以由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讲,也可以从其他单位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专家主讲。但集体或个别咨询的方式和定期讲座对负责解答咨询或主讲的人员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除其他单位专家外,只有小学教育专业有经验的专任教师才可以胜任。因此,咨询或讲座的形式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担纲,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辅助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者做讲座。

再次,选择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区亲子教育活动,凭借亲子活动平台,师生通过旁观或参與,评价或指导家长的言行,普及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和指导子女的技能。亲子活动不只是让孩子与父母一起简单地玩耍,组织方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或目标,还需要考虑一定的针对性。因此,亲子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每次亲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最好能够不一样,这样既容易吸引家长携子女参加,也便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从不同视角参与活动,从不同的视角评价或指导家长。例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就有很多种可能,有交通安全问题、家庭用电安全等,亲子活动可以以这类问题为主线,模拟相应的情景,组织活动。内容明确具体、针对性强,活动的效果就好。

最后,开设辅助亲职教育课程。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是子职教育课程,该课程的对象是子女。因此子职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与亲职教育课程对应的,课程以帮助子女了解和认识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及家庭责任为目标。另一类辅助亲职教育课程则是婚姻家庭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对象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以增强父母或子女的家庭责任感为目标。子职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课程作为亲职教育的辅助类课程,可以强化社区亲职教育的效果。

上述几种活动方式适用场合和效果不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社区的支持下,可以选择其中某一活动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选,甚至还可以在这些活动方式之外,创新性地开发更多的亲职教育活动形式。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促进社区亲职教育常态化的一种有效模式。无论是从社会服务视角,还是从专业建设的视角,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小学教育专业参与社区亲职教育,是纠偏多年来高校一直单向强调教师“第一职业角色”特征而忽略“第二职业角色”要求的正确举措,该举措必将对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6

[2]盖笑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3]张爽,范永强.学校实施亲职教育的可行性和途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3(1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双重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辟社区亲职教育课堂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8A027)

【作者简介】饶满萍(1972— ),女,安徽望江人,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教师,小学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

(责编 王 一)

中职教育范文第3篇

摘 要: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体验式学习在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对体验式教学以及在中职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中職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中职英语 教学 应用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素养,在中职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更多全面型、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2]也是立足地方教育层次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职业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系统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给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人才,应该要加强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在中职英语教育中,学生的体验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场景中,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场景中的内涵,对各种词汇、句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从而加深对应于知识的意识。在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是学生加强英语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中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体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体验自我

英语是一种不确定的语言,这会使得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英语的了解更加深刻。英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种载体的声音,是一种流动性的材料,也是比较抽象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在体验英语的过程中,会感觉到一些难度,[1]比如对单词、语法等方面的理解不够透彻,加上单词、语法的内容比较复杂,导致学生的理解困难。但是相比于其他的语言,英语给人带来一种抽象性的美感。

(二) 中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体验更加直接

相比于对其他语言的体验,英语教育中的英语体验会更加直接一些。英语通过语法、词句等内容来体现差异,在不同的词句以及语法中,这些差异往往是比较大的,一个单词的顺序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英语内涵,对词语的变通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才能明白英语的内涵。学生在体验英语表达的意境的过程中,也可以激发自己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足

英语是一种针对学生的工作以及生活实践产生的语言,随着近年来国际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教学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评判一个人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交流和结合的机会越来越多,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要采取不同交际手段,为了提高交际成功率,需要对对方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掌握。[3]但是当前很多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教育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刻的体验,导致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不足,学生学习过程中效率不高。

(二) 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体验意识不够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比较难懂词汇,有的比较生涩,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阅读量较少,因此在遇到一些生僻单词时往往不知道具体的意思,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阻碍双方的交流[1],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以及体验意识不够。

(三) 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西方文化的融入不够

西方文化是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西方的文化和礼仪的教育不够,因此导致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四) 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够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拓展,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是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2]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对课外活动的拓展比较少,往往注重一些实践理论课程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动形象的课外活动,一般都是进行课堂教育,而且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最终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

三、加强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加强文化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中职英语的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由于职英语主要是作为一种交际语言在使用,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西方的文化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3]文化是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学生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体验,英语文化涉及到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传统、习惯以及礼仪,因此加强对西方文化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必要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才能在英语交流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对方的意思,防止出现理解误差,对双方的交谈造成影响。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在中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有目的以及有计划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对一些语言文学的表象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英语在表达过程中,并不是字面意思,尤其是在一些比较正式的交谈场合中,更需要对单词的意思进行延伸,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理解误差。[1]比如“It’s Friday.”在某种场合并不是单纯地表示今天是星期五,因为在欧美国家,星期五是黑色的,是令人感到烦闷的一天,所以也叫做黑色星期五。因此在表达过程中,有可能表达的是对当天的情绪一种描述。加强中职英语的学习,需要接触的不仅是自己母语文化范围内的东西,更多的是接触外来文化,因此需要建构一个比较完善的文化框架,对不同的文化内容以及背景进行思考以及理解,最终能够实现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融合,并且能够将这种区别应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助加深对中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2]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多媒体设备等,利用图片、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加强学生对英语中的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运用英语知识。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训练中的体验

中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尤其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英文文本,需要学生加强理解能力的提升,才能对全文的意思有大概的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训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学生可以对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在进行中职英语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应付自如。[3]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英语体验,不仅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部分进行学习,还需要阅读更多课外的读物,比如各种英文名著,就是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教材,这些作品也是学生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的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文化差异问题进行很好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英语文化相关的作品有很多种类,在英语阅读和体验的过程中,不同的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为了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需要对阅读的作品进行丰富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拓展,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实际情况加深阅读材料的难度,比如最开始进行教育时只需要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然后可以逐渐加深,对一些文学名著、科技文化作品等进行阅读,从易到难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2]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应该要选择一些带有趣味性,同时又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使得学生对更多的社会动态以及文化进行了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三)加强课外活动中对英语的体验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很难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课外活动的拓展,利用一些有趣的活动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更多

中职英语常识。比如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实践,以举办一些音乐欣赏会、读书会等,也可以模拟职场英语的场景,还可以开展一些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在实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能够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英语知识的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读写译以及视听说的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体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因此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而不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学习。因此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应该要生动有趣,避免传统枯燥的课外活动形式。

(四)聯系生活进行体验

英语体验需要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很多英语文化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的,因此在加强学生的英语的体验以及理解的过程中,需要联系生活,[1]结合生活的实际,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实际生活,指的是在英语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其中,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联系到英语对话中的场景,从而加深学生的英语体验。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加强职业院校教育是促进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当前中职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学生的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全面和完善的英语体验模式,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明.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中职英语课堂中对“体验式学习”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 包红美.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1(33).

[3] 饶凌芝.激发中职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2(36).

中职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规模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在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发展的影响下,中职幼儿教育學课堂模式必须与时俱进的进行优化。将案例教学法与英语课堂进行深度融合,不仅可以强化内部学生综合外语水平。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幼儿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规范的学习思路,为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幼儿教育;英语课堂;实践研究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得以凸显。与此同时,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建成的背景下,幼儿教育逐步引起社会的重视。通过案例教学法,帮助中职教师充分发挥英语在幼儿教育学课堂中的积极影响。一方面,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整体教育教学课堂优化的必由之路。本篇文章,就深入探析案例教学的具体思路,并提出相关的实践研究建议。

一、案例教学实践概述

相关人员应当对案例教学的具体概念形成清晰的认识。案例教学是通过英语课程中相关案例的讲解,帮助学生设置学习情境,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激发学生对幼儿教育学的学习热情。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已经形成别具一格的应用特点:首先,案例教学突出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在英语讲解的过程中,保证学生学习的探索性。例如:在《A New Start》的课程学习中,教师依据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身对中职幼儿教育专业学习的看法以及校园的体验感受,帮助学生强化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简单的问题对话:How is this school different from your school?等小组问题的互问互答,将整体的课堂氛围进行调动。教师通过率先录制课程文章的音频,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学习主旨。并且,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对话视频,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模仿能力。在开放性的小组对话中,学生可以逐步强化自身的语言实践表达能力。拉近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充盈自身今后的幼儿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案例教学具有双向交流的工作特点。保证幼儿教育学课堂中,师生之间可以形成 密切的联系与高效的交流。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制定相应的教学问题,学生通过充分阅读、学习教材中单词、句子、语法,探索教师案例问题中蕴含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看法,将其学习内容进行进一步升华。教师与学生在此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促进。例如:在《Exploring English》的课程学习中,教师通过设置:What can you learn from chart3?、According to Chart1 which language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native speakers?等问题,培养学生图表的解读能力。并且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使用语言进行表述。学生学会总结归类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在学生完成上述各项问题的回答后,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及其与汉语表述的区别。

二、案例教学实践要求

(一)真实可靠

案例教学作为幼儿教育学课堂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其应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英语教育教学目标。并且,课堂中所运用的各项案例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点。在实践的过程中,与英语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合理衔接。切忌主观臆测,虚构而作,保证其真实可靠。与此同时,案例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真实的细节感。保证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氛围。教师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靠互联网信息技术采集真实的教学案例事件,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共情能力。

(二)客观生动

教师想要保证幼儿教育学课堂的灵活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就必须提高案例内容的客观生动性。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案例设计的过程中,适当的添加学习附件。拓展幼儿教育学课堂内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化自身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适当的添加图片、文本等信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学生英语的学习乐趣。并且,保证案例的多元化。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增加英语案例教学的复杂性与难度,使学生形成多角度的辩证思考观。教师还应当完善课堂案例的客观评议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爱好的了解水平,逐步优化案例制作手段。

三、案例教学法实践效果

案例教学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教师在幼儿教育学课堂中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英语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也是教育课堂的辅助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的双向讨论,可以优化彼此的教学想法、学习想法。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预测、调整今后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学习教师的教育模式,从而获取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层出不穷的讨论观点,保证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存在的差距。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重点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案例教学的运用提高学生看待现实问题的精确性。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中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思想观念。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团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上述文章从案例教学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实践要求这两方面,研究其应用路径。旨在全面优化我国中职课堂教学结构,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智慧.中职英语教育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08):418-419.

[2]罗柏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3):137.

中职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面对这一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延伸。中职体育作为中职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相关从教人员也必须要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摸索更为高效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体育教学中,可以在丰富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促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成长养分,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基于中职体育教师的视角,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职体育 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3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各行业领域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职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全新的用人形势,必须要肩负起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体育素养是当代人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支撑学生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职院校在现代化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思考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体育教学的方式,实现对体育教学的优化创新,将体育教学的价值最大化,促使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就这一方面而言,加强对中职体育教学中浸润传统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中职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对于世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吸收到更多有益的成长养分,使学生的思想、心态和行为都能发生较大的转变,促使学生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并且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体育教育资源、道德教育资源,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优秀的个人素质和道德品质,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2.有助于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

民间传统游戏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民间游戏合理引入到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体育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传统体育活动演变、生命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合理引入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视野,让学生对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并增强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

3.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进入新时代,各种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崛起,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多数中职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薄弱,但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却趋之若鹜,进而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此,我国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体育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公共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途径,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进而有效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生群体中的传承和弘扬。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1.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在很多人的眼中体育和传统文化是完全不相关的,实际上这一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首先,体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知识的文化性展示出来,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知识的文化内涵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体育文化内容,这也为传统文化与体育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中职体育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2.体育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文化课程不同,体育是一门开放性较强的课程,体育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在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中,可以采用传统的身体活动法,也可以进行有趣的民俗传统游戏,甚至还可以将体育知识融入特定的文化意境中。也正是因为体育学科教学的这一特征,为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了便利,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体育教学还需要游戏化教学特征,教师可以将一些民间传统游戏引入到体育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体育运动中的传统美德

在很多体育比赛中都有入场仪式,比如,在篮球运动中,双方运动员会相互致意;在跆拳道运动中,双方队员会相互鞠躬;在武术比赛中,双方队员会抱拳行礼等。这些行为都是传统文化中“和”“礼”的重要体现;在体育运动或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各种运动损伤,一旦队员受伤,其他的队员则会将其拉起,这是傳统文化中“义”的重要体现;在各种体育竞技赛中,运动员都必须要有坚毅的决心和机智的应变能力,这是传统文化中“勇”“智”的重要体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必须要遵守相应的规则,并诚信比赛,这是传统文化中“信”的重要体现。可见,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内容,这也为传统文化的浸润提供了机会。

三、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师生对体育教学缺乏正确认知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很多中职院校都会将办学的重心放在专业教学和职业教育上。受到这一办学理念的影响,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会对体育教学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体育教学就是用来放松,缓解学业压力的,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相对较低,进而影响到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由于体育在中职课程体系中逐渐边缘化,这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不注重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导致体育课堂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导致体育教学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2.教学目标不清晰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中职体育教师会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水平。实际上,体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光靠体育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但从初中体育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理论教学相对缺失,导致学生经常在未能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充分学习和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展相应的体育运动训练,这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也会影响到学生体育实训的效果。

3.教学方式不当

根据对中职学生进行的访谈,发现多数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课程的,但并却不是因为对体育课本身的喜欢,而是喜欢体育课开放自由的环境。如果对他们进行严格的体育训练,很多学生还是会比较抵触的。虽然出现这一现象与学生本身有着较大的关系,但也与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当也有着密切联系。很多教师的体育教学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重复训练动作,或是让学生跑圈,导致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他们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另外,教师在上课时,通常会直接教学体育动作,很少会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所教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对于人体的功能以及动作要领等,导致学生难以对体育训练提起兴趣。

四、中職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树立传统文化渗透理念

在目前多数中职体育教师的心中都尚未树立起传统文化渗透的理念,导致他们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少会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的浸润效果。因此,为了确保中职体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作为中职体育教育人员,一定要树立起传统文化的渗透理念,能够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中职体育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灵活地将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为此,中职体育教师必须要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夯实自己的传统文化基础,并掌握运用传统文化资源改革体育教学的方法,拓宽体育教学的途径,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指导。

2.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在体育领域中也同样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内涵,这就需要中职体育教师去发现、挖掘和利用,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的高度契合,保证传统文化的浸润效果。首先,在体育运动中蕴藏了很多传统美德,如友爱、谦让、诚信、互敬等。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则可以将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渗透到其中,借助体育训练,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德育,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获得体育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其次,很多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如足球就与我国传统民间游戏“蹴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就可以引入我国传统游戏“蹴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足球的概念,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最后,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武术动作等,教师可以利用二者的相同之处,将传统文化中的健身方法引入到体育课堂中,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3.结合中职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相对较弱,因此,多数中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都持保留态度,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较低。针对这一现象,中职体育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特征,采取合适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强化传统文化的浸润效果。比如,中职学生对于枯燥、固化的体育训练活动比较抵触,为此,教师则可以对体育训练的方式进行创新。在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创设特定的文化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探究和思考,获得相应的体育知识。在体育实训教学中,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有趣的民间游戏引入到课堂中,增强体育训练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并促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深化对运动技能的感悟,获得运动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以民俗游戏锻炼学生跑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追逐、躲闪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运动技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并且也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另外,在实施传统文化介入时,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融入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和不同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获得思想、行为和心态上的转变。比如,有的学生缺乏集体意识,教师则可以将传统文化中关于团结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体育训练活动,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综上所述,将我国传统文化浸润到中职体育教学中,不但可以使得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并且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发展其他综合素养。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必须要意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可行性以及体育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探索更为有效的融合方式,促进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的深入融合,提升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牟柳、郭立亚、叶泽洲《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审思与路径探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3期。

[2] 姚蕾、李铭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材的历程回眸与困境纾解》,《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年第9期。

[3] 刘大正、任军《高校体育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索》,《武术研究》2021年第5期。

[4] 周学虎《将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9期。

[5] 贾富米、裴德超《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理论课程的策略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20年第18期。

[6] 郭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以小学体育教学为例》,《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六次“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2019年。

[7] 姜世忠《论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回归小学体育课堂》,《拳击与格斗》2019年第2X期。

中职教育范文第6篇

[摘 要] 中职会计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我国未来会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会计具有庞大的市场,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中职会计人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教育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中职会计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我国中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 键 词] 中职会计;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一、当前我国中职会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会计教育的发展,作为会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缺少科学定位

中职会计教育教学面对的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处于初高中之间,并且生源差异较大,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符合学生实际的定位,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十分重要。

(二)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

近年来,我国的中职教育院校不断增多,很多院校开设了中职教育课,但教学特色不突出、模式单一、缺乏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此外,應试教育在我国各领域的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根深蒂固,许多教师,尤其是稍微年长一些的教师,一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方面又很难扭转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或者有改变的想法但做起来比较吃力,这造成教学过程的单一、理论和应用技能的不平衡。

(三)缺乏适应性教材

我国中职会计教育的教材主要是由一些经济领域的专家、教授、教育研究人员共同编制的,主要是教育领域的人才,缺乏专业领域、各行业顶尖的会计人才的参与,导致许多中职会计学生所学无法使用,或者没有学到企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我国目前的会计教材总体上是偏理论的,学生学习中强调理论知识的识记、背诵,但缺乏实际技能的操练,对将来适应工作岗位十分不利。

(四)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中职会计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是社会上考取了会计资格证的人员或者是其他学校其他经济类学科调过来的教师。教育系统没有专门的中职会计教师的培养,造成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学技能和会计技能、教育教学理念的不平衡,有的缺乏实际会计操作经验,有的缺乏教育教学水平,有的缺乏知识和实践的平衡教育能力等。此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相对落后、缺乏创新,课程安排设置不合理等,也影响了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水平的对策

要想提高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专业会计人才,必须针对现有问题,积极提出相应对策加以改善。

(一)明确定位,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中职会计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会计人才与高素质的会计从业者,所以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他基础学科,而会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会计从业做准备的,会计学校、会计教师应在这中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在学科设置、课程安排上做好平衡。应将基础教育学习和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结合起来,不放弃理论,但也强调会计教育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二)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教学,学校应避免盲目地扩张专业、扩招学生,应根据本校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水平、教育教学历史、师资力量等设置合适的会计教育专业,突出特色、多角度、多样化探索有效的会计教育教学模式。中职会计教师必须尽快调整教育教学思想,采用素质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核心的教学观念。

(三)提高教材的适用性

针对目前主要由教育领域人才编写中职会计教材的情况,我国的中职会计教材的编写应更多地引入社会上各行业、各领域内的会计精英人士、代表人士,以提高会计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岗位的适用性,让学生能学有所用。中职会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准备具有实际基础会计应用技能的人才,所以教材总体上应偏向实践性,在保障基础会计理论学习、职业道德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会计实际应用技能的训练。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

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领域十分缺乏专门的中职教育人才,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保障中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三方面都得到保障和提升,同时,也提高现有中职会计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中职会计教育教学中,应让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参与。教师教学中,应不断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器材、教学工具,加强学生和社会的沟通,在会计教育教学中设立新鲜的、连接社会潮流资讯、时事热点的内容,吸引学生投入会计知识的学习中。

总之,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是会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十分重视这一阶段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中职会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文章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雨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蔡书云.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华倩.会计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校本研究[J].时代金融,2016(11).

上一篇:公司礼仪范文下一篇: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