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2023-06-16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中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 、总体思路

1、以培养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实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制定培养方案。

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改善课程体系,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在计划总学时中的比例。

5、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职称层次、学历层次和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走出去,请进来”为途径,努力塑造“双师型及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6、以企业各岗位实际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点”为基础,不断更新教学法内容,优化教案,将优秀教案印成讲义,将优秀讲义印成教材,加强适合本专业特点,起点较高,示范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建设。

7、加强校内外专业实训室建设,并与省内外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新路子。

8、规范实训教学,建立健全多形式的实训方式,加强对各种形式的实训方式进行监控,按照成熟的理论教学程序,编写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手册、实训进度与实训导师制度。

9、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0、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二 、具体措施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一个目标: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

型人才。两个面向: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服务于遵义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项原则: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办出应用型特色。四个突出: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有:

1、整合课程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3、坚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环节。与生产一线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协议,聘请企业工程师、酒店经理、幼儿园教师分别给机电专业、酒店专业、幼师专业的学生讲课,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并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企业管理、专业技能。

4、重新调整教学计划,在第二年的第二学期,让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实习,时间短的有一个月,长的有三个月,有的专业还实行间周实践法,一周在企业,一周在学校,学校各专业班级轮流进行,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同时,又对企业是一个大的支持。是学校、学生、企业三者都受益的大好事。

(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1、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在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基地基础上,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2、校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1)坚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有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真正实施“做中学、做中教”。

(2)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3)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的要求,将组织专业骨干编撰学校各大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优化各专业课程;大力压缩市场无需求的课程,适度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逐步增加先进适用的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践操作课的比重,使学生达到“理论基本够用,操作技能比较熟练,就业市场热门抢手”;学校的整个教学和管理,将服务和服从于市场的就业需求和学生的技能形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外,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也不能松懈。致力于学生“六个一”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毕业

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2009年3月

第二篇:关于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教育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振兴地方经济的重任。当前,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而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的重视,职业学校在硬件或软件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然而,由于招生、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原因,职业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与此同时,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却在逐年增长,大量的工厂、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才。要解决上述二者间的矛盾,探究一条适应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路,可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企业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实施“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呢?

一、实施工学结合应考虑“四方共赢”这一问题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涉及企业、学生、学校、教师这四个方面的主体。其中,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工学结合具体的管理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一定要把“四方共赢”这一问题考虑到其中。若这四方当中有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工学结合就很难持续开展下去。

第一,学校是工学结合的组织者,在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它主要关心的是教学质量、学生素质能否提高,最终能否达到提高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之目的。为保证能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事先应做好调查研究,制订出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并挑选合适的企业或工厂作为合作伙伴,否则工学结合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企业是工学结合具体的承担方,在实施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说,若没有企业的支持是无法组织实施工学结合的。而对企业而言,它主要关心的是经济效益,即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成本是否下降、收入是否上升、工学结合结束后能否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在协商工学结合的实施细节时,企业对学生在工学结合时能否顶岗、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尤为关心。学校在组织开展丁学结合时应多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按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办事,尽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能正常进行。同时,企业不能把工学结合作为挑选员工、使用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手段而不考虑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第三,学生是工学结合的对象,若没有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就无从谈起。一般而言,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收人情况,一部分学生则关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问题。因此,帮助学生树立工学结合的目标就十分重要。

第四,教师是工学结合的管理者,他们是工学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保障者,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自身的利益是否受到影响等问题。现在的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等问题,而不少企业因为太过关心经济利益的原因,常常忽视学校关于教学方面的要求。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工学结合的管理者即教师去协调。

二、实施工学结合的四种模式

要实施工学结合,一般可构建为以下四种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内培养模式是开发、利用学校内部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自身优势,创办与专业对口的经济实体,由学校自主经营,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应该组织相关教师以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的重要案例、相关项目为主线编制出一套教材,教师按照企业技术的要求、工作岗位流程进行授课。并根据企业的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按照项目设计流程,共同学习相关知识、企业应用标准和工作方法,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考核时可按企业标准和自编教材的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

(二)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专业企业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依据校内不同的专业开办不同的公司,专业与公司捆绑在一起,并以校内的实验室、模拟实习场所建立工学结合基地。这样的公司既是教学实体,同时也是经营实体,学生可到公司(教室)上课,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一定的产值,得到企业给予的一定的生活补贴,达到“多赢”。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直接结合,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

(三)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校外拓展式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社会上的优质企业进行合作的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为教师,这些外聘的教师和学校的教师一起参与到工学结合相关专业的培养和实践指导中。

(四)工学结合分散型培养模式

一般情况下,学校习惯于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学校虽然是省心了,但工学结合的效果并不理想。对于企业来说,因学生太过集中而不堪重负,但又碍于情面只能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工学结合只是形式,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若学校考虑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1~2人。这样一来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获得实惠,达到共赢。

三、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课程计划调整问题

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中都涉及要对传统的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具体来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应该适当地压缩,使得专业课课时更充裕,以腾出足够的教学时数用于学生在工学结合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践环节课的实施,而“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综合实训”课可以由指导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来完成。

四、实施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体系改革问题

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评价体系一般是将学生的段考、期考这“两考”的成绩各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计算,然后将所得相加,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期评成绩,而这一成绩也就是该学生本学期某门课程的最后成绩。但是,不少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如果沿用这样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这一模式后,像这样的评价体系更显得滞后。因此,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评价体系,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相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与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这一新型的评价体系,是对每一位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表现、出现的各种想法、工作过程、学习过程的状况、工作、学习态度、期中和期末“两考”的情况等方面作出评价。换句话来说,这一评价体系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工学结合的整个过程,关注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体验,关注师生交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两种评价体系相互比较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体的评价而言,后者较前者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合理。

总之,工学结合是使中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可行之道,它是实现中职学校与企业良好合作并体现自己办学方向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较好途径,它能使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四方受益,它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职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出应有的努力。

第三篇: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 能力本位 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B-0075-02

会计是研究、管理企事业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会计人员除了准备财务报表、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还要参与企业的质量管理、税务战略、财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决策活动。会计的应用十分广泛,任何企事业单位的运营都离不开会计的支持。因此,许多院校都开设有专门的会计专业,但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各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让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争得一席之位,是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者面临的共同挑战。

一、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来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单的初、中级财务工作;二是需要负责公司的财务运营及相关的决策事务;三是需要参与公司的投资、资本操作等较高难度的财务工作。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因此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熟悉出纳、会计、审计等初、中级财务岗位工作的财务知识、职责、业务范围与相关制度,且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会计人才。

二、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未考虑中职学生的自身实际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三是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未能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师资力量不足;四是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依据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存在问题,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以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调查数据统计,60%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所学与实际工作出入较大,使会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因此,中职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会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与学校相关教学人员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社会调研,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初、中级相关财务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财务制度的调整,筛选、编写符合现代会计人才发展的教材,组建教学内容,优化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建立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将课程体系分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文化知识基础模块、专业知识基础模块和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强化职业技能与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方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德育教学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地结合,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以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与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中职会计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技能性与职业性,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更注重于实践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对中职学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而言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师资力量。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想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首先学校须具备??良的师资力量。而按照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进入教师岗位的,一般都缺乏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验,自身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欠缺,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其一,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账务人员、会计行业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参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指导学生的实训和专业技能训练;其二,学校可以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培训,了解相关的会计岗位需求,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从而组建出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校企合作不仅能全面提升学校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对接,为实现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

2.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因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对本企业的财务资料都会实行保密制度,为学生的校外实践与实习带来难度,而实训是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建立与完善校内实训场所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聘请会计行业专家与相关教学人员模仿现在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与设施标准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可实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教学目的所需的会计模拟实训场所,让学生有一个可以熟悉会计岗位设置、财务操作流程,锻炼实践技能的平台,也为教师提升教学效果、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教师在校内实训场所完善与优化的基础上,推行学训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种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实训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实训与技能训练,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训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其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际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对应岗位技能的操作与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推进中职会计教育现代化技术。在电子技术与网络广泛运用与普及的今天,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快发展会计教学现代化技术应用的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开启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云教育”时代,利用网络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如会计精品课程平台、会计实训仿真模拟平台、会计理论教学与考核软件、会计实训操作与考核软件等),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引进现代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鼓励与帮助学生取得“双证书”。根据会计行业的特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事会计行业需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教师应组织与帮助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考试,争取让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得学历与职业资格“双证书”。“双证书”是提高中职会计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就业的保障。

5.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了能让会计专业毕业生更顺利就业,学校可以邀请企事业人力资源部的主管和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开展就业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在就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技巧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

综上所述,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确定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训和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的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中职职业教育技能性、职业性、实用性的办学特点,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进一步提升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蓓蕾.提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4)

[2]陈晓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训教学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5)

[3]巧赵英.中职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责编 江月阳)

第四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 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学校: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第五篇: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施胜胜 张卫平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7期

作为实践性和技能性突出的中职烹饪专业,构建起“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它既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烹饪中职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下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进行了革新,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下,探索对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其根本意义在于:学校和企业在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共同育人、风险共担。

1.有助于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校企双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把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增强了“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的融合度,成为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有效化解了人才供需矛盾,也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2.有助于探索高技能烹饪人才培养体系

在烹饪中职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根据双方制定的培养方案,试行工学交替学习,即对学徒制培养学生实行分时段交叉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实现教室与厨房、学校与企业的融合;试行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即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

3.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通过“教”可以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并运用一定的烹饪技艺。不仅如此,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传授专业理论和烹饪技能的同时,尤其需要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师傅”通过讲述自己和周边的一些真实案例来启发并告诫“徒弟”们,使参与学徒制

学习的学生“懂行规、有厨德”,徒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师傅的“认同作用”,感受着来自师傅德艺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提早接受企业文化,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重要特点。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

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双元培养,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师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培养任务的一种教学制度。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中职烹饪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餐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现代学徒制”旨在通过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坚持“厨德立人、厨艺立身、厨技立业”,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基本功扎实、烹调技艺娴熟的现代厨师。

2.培养内容

(1)培养思路。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烹饪技艺培养为基础;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2)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与此同时,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交叉进行,其中实践实习课程应该占总课程的1/2以上,力求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听从师傅的指导,在“做”中学到更多实践技能。

(3)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在企业中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目前可采用“1.5+0.5+1”的形式。即:前两年主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第一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项目实训”和“轮岗实训”,采用“三天在学校、两天在企业”或“两周在学校、一周在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而定)的学习方式,其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最后一年到相关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培养方式

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亮点在于对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以往师生关系中“一对多”的弊端以及实习时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发挥传统“师徒关系”中“一对一”的充分培养优势,让学生学到更多技能,有利于提高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现代学徒制实施有一套标准的教学工作流程:提出学徒制教学改革方案→成立学徒制工作小组→聘请烹饪师傅→师傅专业技能表演→确定学徒名单→与师傅签订培养协议→公开隆重的拜师大典→实施学徒制教学→学徒制教学期中检查及研讨→学徒制教学期末检查及研讨。“现代学徒制”培养方式主要采用专业教师和烹饪师傅双管齐下,学校与烹饪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负责提供和挑选资深烹饪厨师作为学生的“师傅”,学校赋予“师傅”们一定的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也对他们进行考核和监管。每个师傅需要带限定数额的学生,师徒比例不能过大,以免影响培训质量。烹饪师傅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自编讲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带领学徒深入行业一线学习调研。同时配备专职班主任或指派若干指导教师跟随,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和安全情况。

4.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是衡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志,也是考量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尺。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要接受双重考核,既要接受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也要接受企业师傅的考核评价。

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价内容上,除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外,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资格认定考试、毕业宴席设计和制作,以及参加各类全国、全省烹饪技能大赛等项目的综合评定,考核合格者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由企业招收为正式员工。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为其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1.选好企业是前提

中职招生之前,在紧密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实力强、资源丰富并热衷于职业教育的企业;由合作企业直接参与招生工作,按企业的用人标准通过面试的形式,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些学生(学徒生)就相当于该企业的“后备员工”,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随着学徒制的不断推进,笔者所在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规定:今后就读中职学校的新生,先要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才能注册入学,或者取得企业学徒合同方可入学就读学校与浙北大酒店合作举办学徒制试点“浙北烹饪精英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签好协议是保证

在实施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学校与企业要签订联合培养的合作协议;学生(家长)要与企业签订三年的学徒协议,在协议中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各自的职责。学校重点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师和师傅的聘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日常管理工作等;企业重点负责学徒招

生、师傅选聘、带徒传艺、学徒聘用等;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和企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3.聘好师傅是核心

要使学徒制真正发挥作用,承担师傅职责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资深人士,因此,企业和学校应通过相关制度,对师傅的选聘、指导等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荣誉激励,并对师傅的工作教学业绩进行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给师傅颁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优秀师傅评选,增强师傅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徒育人意识。

4.建好机制是关键

为使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顺利成功运行,校企合作双方应构建起组织机构、经费保障和表彰奖励等机制。一是组织机构。建立由学校领导、企业主管、专业教师组成的学徒制工作小组,主要是负责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学业的评价等等;同时,该小组还要负责选派优秀的厨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师傅),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二是经费保障。师傅既要承担企业工作任务,又要在技术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承担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要使学徒制取得良好效果,师傅必须全力参与,其培训和指导经费必不可少;另外,学生在企业的实习经费也要有一定补贴。校企合作双方应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出发,分别承担其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有关费用。三是表彰奖励。企业应建立师傅带徒弟的补贴金和表彰优秀师徒的制度,奖励培育有方的师傅和成绩优异的学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祝自己生日快乐祝福语下一篇: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