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大学范文

2023-11-03

地质大学范文第1篇

根据省教育厅安排及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决定,学校将于2017年6月13-16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和《武汉工程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校教〔2015〕20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方案如下。

一、迎评机构人员及职责

(一)迎评领导机构

学校迎评工作由学校审核评估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和决定迎评相关重要事宜,调动各部门、各单位及院部共同做好迎评工作。

迎评总指挥:校党委书记;王存文 副总指挥:张彦铎

(二)迎评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

组长:李志旭;副组长:丁一刚、韩高军

成员:田艺、沈国红、赵春阳、蒋尹华、陈云、王金领、郑冬洁、徐意祥、侯敏 主要职责:在领导小组领导和指挥长指挥下统筹计划、组织、协调迎评工作。 ① 制定迎评工作方案并检查、督办落实情况;

② 编发迎评知识系列材料,编印迎评知识手册并组织学习; ③ 拟定专家见面会校长讲话稿; ④ 联系确定专家名单; ⑤ 选配专家联络员;

⑥ 组织安排专家见面会、反馈会;

⑦ 组织安排和专家集体考察、专家座谈会; ⑧ 专项督办校内及泰塑公寓环境卫生整治; ⑨ 领导小组、指挥长交办的其他迎评工作。 2.接待服务组

组长:韩高军;副组长:沈国红、田艺、赵春阳 成员:全体联络员,张峰、周耀胜、严敏、钱波 主要职责:负责评估专家的联络接待及用餐安排等相关工作。 ① 制定专家工作手册、接待工作细则; ② 专家联络员组织与培训;

③ 专家驻地房间、会议室的预定和工作生活条件布置; ④ 专家接送及在校期间全部行程的联络、安排、引导; ⑤ 专家用餐及陪同人员安排; ⑥ 综合协调组交办的其他迎评工作。 3.迎评宣传组 组长:任兵

副组长:陈金刚、吴江渝

成员:周丹、万莉莉、王东方、李世盛、桂展鹏、杨晨晨、涂朝莲、祝宏 主要职责:负责评估期间的各项宣传展示工作。 ① 制作专家见面会专题片;

② 专家集体考察路线的文化宣传展示; ③ 校园文化亮点整治及所有宣传栏改版;

④ 督促指导各单位网站内容更新、教学文化宣传展示; ⑤ 评估期间相关活动的摄影摄像、新闻报道; ⑥ 专家反馈会录音及整理;

⑦ 综合协调组交办的其他迎评工作。 4.学生活动组 组长:路海华

副组长:熊杰、黄巍、王涛

成员: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孙丽娜、童俊林、万玉兰、成轶、孙勇、李云 主要职责:负责评估期间的学生教育教学活动及安全稳定工作。 ① 组织欢送毕业生晚会;

② 协调安排好6月份各类毕业生教育教学活动; ③ 协调做好6月份期末考试时间安排和考风考纪工作;

④ 组织开展学术周及毕业季面向学生的系列学术报告讲座等活动; ⑤ 确保评估期间学生到课情况和学生安全稳定; ⑥ 综合协调组交办的其他迎评工作。 5.后勤保障组 组长:张兴唐

副组长:夏志敏、沈国红 成员:昌文娟、周洪斌、邬亮

主要职责:负责评估期间专家的用车及餐饮服务。 ① 专家接送及工作用车的配备及司机培训; ② 专家校内集体用餐的进餐地点、方式、菜单确定; ③ 专家校内集体用餐环境卫生、食品安全保证; ④ 专家分头到学生食堂就餐的相关准备工作; ⑤ 综合协调组交办的其他迎评工作。 6.条件环境组 组长:马小龙、吕容涛

副组长:陆新、于传浩、严京海

成员:黎旭兵、沈利萍、唐炜、周前锋、段凇、蔡超、甘露 主要职责:负责评估期间校园条件环境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① 负责专家见面会、反馈会会场和专家集体考察路线的环境卫生及设施设备到位; ② 督促协助院部及部门会议室、办公室、实验室、档案室等专家可能到访场所的条件环境卫生整治;

③ 评估期间校园整体环境的净化与美化; ④ 评估期间校园安全稳定和交通秩序维护; ⑤ 评估期间专家的医疗服务; ⑥ 综合协调组交办的其他迎评工作。 7.评估材料组

组长:王存文;副组长:张彦铎、吴锋

成员:孙家寿、张珩、夏全福、王庆春、陈伟亚、孙先明、王海晖、何东升,

以下各小组组长、副组长

主要职责:负责审定、提供所有评估相关材料。 ① 修改、审定自评报告和数据报告; ② 拟定、提供专家案头材料和评估支撑材料; ③ 收集、提供专家调阅的试卷、论文等各项材料; ④ 安排专家听课看课及实习基地、用人单位考察; ⑤ 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反馈意见的沟通、整理。 评估材料组下设三个小组: 自评报告小组

组长:韩高军;副组长:赵春阳

成员:但继恩、田艺、郑玲莉、蒋尹华、王涛、杨建兵、李哲伦、侯敏

主要职责:成员分别负责7个项目的修改定稿,与支撑材料组协商确定材料清单并提供支撑材料;组长、副组长负责协调及自评报告统稿。

数据报告小组

组长:但继恩;副组长:黄巍

成员:田艺、贵艳、郑玲莉、汪锋、杨茂荣、金放、周耀胜、李云、邱峰 主要职责:成员分别负责核实7块基础数据,核对数据报告与自评报告的数据一致性,与支撑材料组协商确定材料清单并提供支撑材料;组长、副组长负责查找数据报告异常数据点并起草数据报告补充说明。

支撑及调阅材料小组

组长:蒋尹华;副组长:于传浩

成员:侯敏、余燕、王苓、伍志显、蔡超、马瑜、杨晨晨、付艳锋、唐宁路 主要职责:成员分别准备案头材料(四稿六表):自评报告、数据报告、培养方案、“1151”体系文件制度汇编;16-17第二学期课表、16课程考试一览表、16届毕业设计论文一览表、16届毕业生就业信息一览表、实习基地一览表、全校教师信息一览表;提出支撑材料目录清单并收集整理,按7大块整理装盒;收集、提供专家调阅的试卷、论文等各项材料。

8.各院(部)工作组

组长:院(部)院长(主任)、院(部)分党委(直属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副主任)

成员:院部党政班子其他成员、督导组成员及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在学校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创造性地做好本院部迎评相关工作。 ① 根据学校迎评工作总方案制定本院部迎评工作方案;

② 动员、组织院部领导及师生主动学习了解迎评知识和相关材料数据; ③ 按期完成学校迎评各工作组、评建办、教务处布置的迎评工作和任务; ④ 对照2016院部评估反馈会校外专家意见,举一反三,逐一进行自查并组织整改;

⑤ 进一步凝练本院部办学定位思路、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教学改革亮点、质量保障体系制度措施等,摸清本院部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教学平台、培养方案等基本教学状态、数据、材料,并在院部内组织学习讨论,做到心中有数,以迎接专家访谈;

⑥ 组织对本院部会议室、办公室、实验室、档案室等的教学场所内外进行清理、整修、美化,专项开展院部办学特色、教学文化、教改成果等专题、专栏宣传,以迎接专家现场考察;

⑦ 完成各类教学档案的清理归档工作,重点做好2016年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接受专家调阅;

⑧ 督促要求教师完备各类教学文档,改进教学内容方法,遵守教学纪律要求,以迎接专家听课看课;

⑨ 组织做好本学期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活动及期末考试安排,加强听课、督导、检查,加大教学事故处理力度;

⑩ 组织做好17届毕业季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及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做好学术周及毕业季面向学生的系列学术活动。

二、迎评重点工作任务

根据前期评建进展情况,尤其是3月22-25日学校开展预评估暨2016院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过程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以下方面是学校当前要完成的迎评重点工作,以及在报告、访谈中要着重回答的问题。

1.学校章程将“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定为办学目标,且在十二

五、十三五及第二次党代会中均有相关表述,自评报告中要对这一办学定位目标予以客观地衡量和阐释,并在报告其他部分得到体现,在专家访谈、考察时得到印证。(校领导、评估材料组、发规办、科技处、研究生处、各学院部)

2.“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尚未覆盖到所有专业(目前在33个专业开设有各类实验班),学校对此要有后期推广的规划和安排,各学院有关项目和其它专业也要有改革的规划和打算(校领导、评估材料组、教务处、各学院部);“E+”双专业项目的总学分相比两个专业学分之和要少几十个学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如何设定和实现的,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保证。(评估材料组、教务处、“E+”相关学院)

3.学校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课程考试不及格率偏高,但试卷分析、课程考试总结等未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还存在卷面成绩偏低但平时成绩较高,平时成绩给分缺乏依据等问题。该如何理解和贯彻因材施教,科学设定课程教学标准和试卷难度,客观分析不及格率偏高这一现象。(各学院部、教务处、评估材料组、校领导)

4.自评报告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部分篇幅不够,原则上应达到1/3;自评报告的目录及部分章节内容需进一步提升凝练,字数控制在8万字以内;自评报告后期要与数据分析报告在核心数据上相对应,专家进校前学校要根据情况提交数据补充说明。(评估材料组)

5.学校教学楼、实验室、学院等场所卫生状况差,破损严重;见面会、反馈会地点的厕所、走道等地不卫生、不美观,环化中心通风设施不能使用等,要尽快予以专项重点整治。(条件环境组、相关教学单位)

6.部分学院办学定位思路、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缺乏思考、凝练,如何体现与学校定位目标相呼应、相一致;部分学院专业过多,规划不够,传统优势专业的亮点不突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有待进一步总结;少数院部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不够、举措不多、抓得不实。要进一步提高学院部领导班子、分管教学的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对学校相关教学文件制度的学习和落实,了解掌握本院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相关学院部联系校领导、各学院部)

7.各学院部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专业教研室、课程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等要有计划,有记录;要加大教风学风宣传、教学督导检查和教学事故处理力度。(各学院部)

8.学校有关各项教学经费、各院部教学投入经费的口径不一致,说法有出入,应统一口径,对各类教学经费项目准确理解,做到心中有数。(财务处、教务处、各学院部)

9.评估宣传氛围不够,学校及二级单位网站建设、教学文化宣传方面要加强。(迎评宣传组、各学院部) 10.迎评接待工作,特别是校内就餐服务要加强,进校考察期间专家分别到学生食堂随机就餐要引起重视。(后勤保障组、接待服务组)

三、迎评工作要求

审核评估事关重大,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全校要上下一心,统一思想,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迎接评估。要将迎评工作与巡视整改工作结合起来,与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各单位、各部门、各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迎评各项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1.各迎评工作组(含各院部工作组)要根据职责分工,针对重点任务,结合迎评主要工作进程安排表(见附件1),制定本组迎评工作方案。方案要附明确、具体的各项任务日程推进表,并严格落实。各组方案于4月28日前报综合协调组,联系人:陈云(各组)、徐意祥(各院部)。

2.综合协调组负责汇总各组迎评方案及进程安排表,及时协调、检查、督办。每周总结推进、落实进展,召开组内或联组碰头会,并适时向领导小组成员、迎评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部门汇报或通报。

3.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要认真准备接待专家的考察走访工作。在评估期间,确定迎评责任人、联络人各1名,并于5月30日前报接待服务组。联系人:周耀胜。

4. 在评估期间,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要认真准备接待专家的考察走访工作。各工作组负责人及成员,各单位评估责任人、联络人要确保24小时通讯畅通。

5.评估专家考察结束后,学校将对迎评工作进行总结,对迎评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严格落实完成迎评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视情况进行问责。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质大学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与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进行的调查,是实现准确获取地质信息,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害问题的发生几率。本文探讨了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的相关要点内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灾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4]李彪.探讨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4,06:65+63.

地质大学范文第3篇

一、岩芯鉴定

岩芯的岩性、回次进尺井深、换层井深、岩石名称,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颜色等应与地质编录一致。

二、岩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内容及方法

1、详细观测记录描述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2、对岩芯上孔洞与裂隙的描述:孔洞的大小、形状,孔洞之间的连通情况,洞壁上有何种沉淀物,孔洞的成因、裂隙的宽度、裂隙的充填物、充填程度;是否见褐铁矿薄膜。统计线裂隙率,测量裂隙与岩芯的轴夹角。尤其对矿层顶底板的裂隙发育情况要注意观察。

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

线裂隙频率(条/m)=该段岩芯长(m) 该段岩芯裂隙条数(条)

注意避免破裂岩芯的重复统计,并重点描述宽大裂隙。

3、泥化层的描述:泥化层的层位、物质成份、厚度、轴夹角等。

4、详细观测记录描述岩芯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5、风化情况

强风化带:岩芯全部退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行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芯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强风化带工程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发生崩塌。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退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芯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相对强风化带来说工程地质条件比较稳定,同时也是潜水含水层的底板。

6、岩芯块度、形状划分

长柱状(指长度>20cm的岩芯);短柱状10~20cm;大块状10~5cm;碎块状5~2cm;碎屑状<2cm。

7、检查机台上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本,记录的次数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齐全。如果发现水位的升降情况较大,要立刻对照相应部位的岩芯情况,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及其厚度。如发现有钻具自动陷落的记录,则可能有溶洞。

8、检查机台上观测水位的测绳,标记是否清楚、悬挂测钟的地方,标记是否为零。

9、终孔后24小时编录人员要亲自观测静止水位,并作好记录。

地质大学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建筑行业愈发火热。在进行建筑之前,设计师们需要对建筑地点进行勘测和调查,通过对水文资料的仔细阅读,可以得知在具体地点及范围内有无地下水的开发。地下水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资源种类,也是当今社会下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但如果地下水经过了开发和利用,那么在地下水矿脉行方进行工程建筑就会有风险。因此在工程建筑的设计之初,进行工程地质勘测十分有必要,究其原因就是为了分析当地的土质是否符合工程开发的条件。水文地质勘探对于工程地质勘探来说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对工程进展和安全程度又有相对应的参考效果,因此在工程勘探的时候应当尤其注意水文资料中的地下水开发。本文将从地下水的危害开始,对工程勘探中水文地质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地下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勘探;评价分析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发浪潮的顶端,一大批地质学者投身到地质勘探的工作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以及工业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保证建筑行业的良好竞争和发展,国家对于建筑的质量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进行工业设计和勘探的时候,对原本的土地性质勘测就显得格外重要。因地下水的特殊性质,导致上方有工程建筑的时候既有可能带来风险,所以在工程地质勘测的过程中对地下水的了解异常重要。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筑已经不仅是人们居住的房子,办公的地点,更是居民生活的保障和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对基础建设的重视才能促进我国工业建筑更快发展和前进。

一、基本定义

1.地下水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国外学者认为地下水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与地表水有显著区别的所有埋藏在地下水的水,特指含水层中饱水带的那部分水;二是向下流动或渗透,使土壤和岩石饱和,并补给泉和井的水;三是在地下的岩石空洞里、在组成地壳物质的空隙中储存的水[1]。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2.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地质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的各种变化和运动的现象,它主要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形成规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水文地质学又分为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分支学科。近年来,水文地质学与地热、地震、环境地质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渗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领域[2]。

3.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把地质学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工程活动实践,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及理论的综合研究,对工程所辖地区即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解决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预测并论证工程活动区域内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提出其改善和防治的技术措施,为工程活动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提供所必需的地质技术资料。

二、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危害

众所周知,水文资料对工程地质勘测开说非常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勘测该地区是否存在地下水开发的情况,也正因此,地下水的存在给施工單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3]。

1.水位上升带来的危害

当前环境背景下,我国的大多数地区处于季风型气候,都会有梅雨季节的存在。而雨水恰恰是地下水的来源之一,通过大量的雨水降临后,地下的水位开始暴增,而因为水位暴增的原因,导致原有的岩石层受到挤压而开裂,开裂后大量的积水就会涌入沙土层,也就是我们建筑时见到的地基层面,地基层被雨水浸泡,很容易导致地基的开裂和硬度降低,也就会导致建筑物产生危险。

同时,在长时间的浸泡下,建筑物底层的地基有腐烂溃败的风险,会渗出大量的水分将防水层破坏,建筑物的底层也会被水浸泡,从而造成底层居民或是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变差,并且在长时间阴暗的环境下,极其容易造成细菌的滋生,届时还有可能会有传染病的风险发生[4]。

2.水位下降带来的危害

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很多地区的地下水都直接连接了城市供水的管道,通过对水流的改向,引导水流往水厂方向运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过滤后,成为了人们日常的居民用水。但过度的地下水开发会导致平流层的水位降低,众所周知,地下水资源的成长环境是处于地下的溶洞或河流,其内部构造是中空的。而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是岩石层中更多的空隙,这也会导致地面下凹,如果地面还存在着高大的建筑,那么地面下陷的速度将会更快。同时也会对建筑中的人和财产产生威胁。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长时间的干旱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那么在干旱的过程中,表层土地的水分被蒸发,变成了干燥且硬质的土地,这也会进一步地拉低表层土壤的弹性,导致土壤会在极快的速度中断裂和下沉,同样也会对地表建筑造成极大的威胁。

3.水位变化对土地的破坏

我们脚下的土地是由不同层面的地质组合成的,而地下水一般处于岩石层的夹缝中,水文地质的工作人员们通过对土壤水分和岩石层的侵染情况推断出地下存在地下水,在地下水的产生过程中,雨水和一些河流是主要条件,通过地表渗透的水分一步步形成地下河流或是地下存水。而随着地下水的水位增长和下降,岩石层内部的容积也在不断地被挤压,而岩石层具有弹性变形、脆性破裂、摩擦滑动及蠕变等变动特点,随着一步步的挤压和下落,岩石层会发生下降甚至是断裂。岩石层作为地表最主要的支撑结构,断裂的后果非常严重,可以波及极大范围内的地表建筑[5]。

通常,地下水的活动性并不高,自身的流动一般是很缓慢的。造成地下水水位反复无常的情况则大部分原因是对于地下水的开发过于严重,改变了地下水的流向和速度,导致地下水存在地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岩石层和沙土层难以支撑地表压力,发生了坍塌和断裂。

三、工程地质勘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完善勘测制度

现阶段,很多的工程勘测队伍并不专业,甚至一度没有专业的人员带队,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无法对地址进行客观精准地分析和判断,也就造成了很多工程地面的质量不佳。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完善的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工程进度中的风险,同时对勘测队伍的管理也要做到时刻监督工作完成情况,在勘测过程中,必须要走完相对应的流程,包括采样在内的资料阅读、样品采集、样品化验等方面,都要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个良好的工程地质勘测[6]。

2.详细了解水文资料

水文资料通常由当地的水文局进行统一妥善地保管,在数年前甚至是十数年前,我国对于水文资料的重视程度并不如其他地质勘测那样高,导致很多的水文工作没有进展到位,因此在工程地质勘测对水文资料的查阅上就遇到很多的困难,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管有没有详尽的水文资料和地下水开发档案,工程勘测都必须保持一颗敬业的心理,不能因为资料的缺失就高兴,不能因为工作量的减少就不作为。在资料缺失的情况下,工程地质勘测队应当对缺少的水文资料进行调查,通过实地勘测对土地及底下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和当地的水文局进行联动的方式合力对当地地区进行地质勘测活动。在节省时间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当地水文局获取一手的水文资料,同时由于自身的参与,可以让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对地下水的情况有一个更丰富的认知,从而更加了解当地的基本情况,对工程建设设计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

3.专业化程度要提升

在以前的工程勘测的队伍中,大致存在着专业人员带着几个打下手的工作人员进行勘测工作,这样的方式很难将效率提升,并且一个人或是两三个专业人员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判断,又因为专业人员的缺失,导致不能进行讨论和研究,同样也会促使勘测结果的不准确和对数据的认识不完全。

大多数情况下,施工单位会培养专业化的勘测队伍,陪伴施工队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工程开展,但对于专业人员的培养仍不够精准,一些施工队里面的勘测队伍十分懒散,甚至对于基本的水文资料也是充耳不闻,只顾着埋头混日子。这样的情况会给具体施工造成巨大的麻烦,也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地下水的开发和发现,必须存在一个清醒的认知,在绝对精准的程度上分析工程建筑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只有个方面达到标准化和专业化,才能对施工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判断[7]。

四、地下水危害及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评价与分析

通过分析地下水在水文地质对工程地质勘测的危害分析,从而得出评价

1.地表和地下水情况

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勘测中,对地表和地下水情况的了解都是极其必要的,同时作为地址评估报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地表基本情况的判断和检验也可以推测出地下水的含有量情况,对公路、稻田、土地、河流、建筑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测,通过对相关地区土壤含水量进行记录,并根据所排查的地区画出三维立体的效果图,在效果图上标注数个勘测的地点,将勘测点进行结合和链接,由此的出一套区域内的地址地表地形图。

同时由于地下水会对所处的岩石层造成影响,所以在发现或是疑似有地下水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向上级领导进行汇报和报备,并在相关资料上标注清楚,由此来避免因标注不及时导致的地下河上方开始施工。

对于地下水来说,大量的降雨会导致水位上升,因此在勘测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全年内的降水量进行分析,通过寻找降水量最高的时间段,观察地表渗水的情况,判断地下水的位置和地下水水位的情况。

2.地下水承压层的问题

地下水一般存在于地下岩石层的夹缝中,因此在夹缝上方的岩石层就具有一个类似承重墙的作用,而承重墙受到了反复的挤压则会发生变形,这也就会导致承重墙向上凸起,致使地面也会产生突起。如果在这样的地貌环境之上建造建筑,则会产生非常大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地下水喷涌的情况没很有可能造成整个工程进度的暂停,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需要进行向地底灌输水泥浆以封住地下水溶洞的情况发生。因此在工程设计之初,必须要对象对应的基本情况做完善的了解,避免后期事故的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地下水管涌或喷发的情况不仅会导致经济损失,更是对整个工程进度的暂停,严重时甚至还会造成工人的生命安全危险。因此,工程勘測不仅需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还要想着自己的数据是否精准直接的影响到了施工人员的安全。

3.其他细节地质情况的标注

其他地质细节指的是在工程地质勘测中发现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发现建筑体地上预审渗透情况并不良好,这可能是地下岩土层过厚而泥土层过于薄弱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会导致雨后的排水效果差,因此应当将这类情况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报备,在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加强防水设施的组建,地基使用的水泥和钢筋也要换成耐腐蚀的高强度材料。同时,如果发现地表泥土非常柔软,这可能是泥土层存在沙土化的结果,也需要向上级进行报备。通过之后需要对地基进行加深处理,目的是为了防止泥土过于柔软导致的地基不稳定,后期可能会有建筑倾斜甚至是塌陷的危险[8]。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开展之前,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是必须的也是必须要的,通过对当地水文资料的了解和阅读,对施工地点附近的地下水资源开发情况有一个完善的了解,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不了解地质情况而盲目的施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工程建筑完成后,详细的地质勘测可以保证建筑在使用年限之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使用体验。

在其他的方面施工方应当完善自己的地址勘测队伍,对队伍的专业程度进行分析和提高,引进专业性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工作开展,在保证工作进程的科学性之后也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弓足总人员需要对周边的地理、土壤甚至是天气情况都要有一个完善的了解,对工程设计进一步的提出自己的意见,为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下预防针,尽最大可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成文.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内容和方法[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00246-00246.

[2] 李修民[1]. 基础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及其评价[J]. 建筑技术研究, 2018, 001(005):P.52-53.

[3] 修民 李. 基础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及其评价[J]. 建筑技术研究, 2018, 1(5).

[4] 王延芳. 山东省聊城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2000年[R].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2001).

[5] 李修民. 基础工程建设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测定及其评价[J]. 建筑技术研究, 2018, 1(5):2.

[6] 王宁. 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危害探讨--水文地质问题[J]. 地球, 2015, 000(007):183-183.

[7] 张傲妲, 高福中. 试论地下水对地质工程和地质勘察的作用及其影响[J]. 中国科技博览, 2012(34):1.

[8] 唐宗鑫. 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中的地位及意义研究[J]. 建材与装饰, 2016(36):2.

地质大学范文第5篇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

地点:馒头山

(一)、实习基本介绍

今天,09级土木工程专业的全体同学,乘坐包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济南长清区进行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日常的学习中学到的都是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习,我们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课本上所学的,提高自身应用能力、动手能力。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4月13号实习地点是济南长清张夏镇馒头山和灵岩寺, 实习内容是了解馒头山的岩层构成、灵岩寺景区断层及滑坡现象。4月14号的实习地点是长清区苏庄,实习项目是苏庄断层、苏庄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使用。

(二)、实习目的

一、了解馒头山各个层次岩石的类别、颜色与厚度,并学会自己判别。 判定断层及其要素—断层带、上下盘,估测断层的断距与落差。

二、能够判别岩层的走向和倾向,还有岩层的褶皱类型(向斜、背斜),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与倾斜角。

三、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地质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

四、通过实习,近距离接触岩层,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地质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

(三)、实习内容

一、馒头山断层

馒头山是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排名第三的地质名山,并且被列入山东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它位于济南市以南、泰山以北,距离济南市区仅二十多公里,海拔408米,因形似馒头而得名。当地人还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这里还有众多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可见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大海深处,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海洋中到处都是他们的踪迹,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馒头山地质年代属古生代寒武纪浅海相沉积地层,馒头山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所以我们只能从远处稍微观察,并听老师进行讲解。主要近距离观察了馒头组和徐庄组的岩层组成。馒头组包含十层,徐庄组包含六层,在老师的带领及讲解下,我们对每一层的岩石类型及颜色进行了近距离的识别并拍了照片。

馒头组(灰色页岩和石灰岩,泥灰岩,上部有鲜红色易碎页岩和毛庄组分界) 第一层:叶岩,厚约两米,大部灰黄色,局部呈现灰色。

第二层;石灰岩,厚约四米,岩石呈灰色。

第三层:叶岩,厚约十三米,灰绿色。

第四层:叶岩,厚约八米,颜色显黄绿色。

第五层:石灰岩,厚度约五米,颜色呈现土黄色。

第六层:叶岩,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紫色。

第七层: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淡黄色。

第八层:叶岩,厚度约八米,颜色为灰绿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石灰岩,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灰黄色。

第十层:叶岩,厚度约十三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上图为馒头山断层

二、毛庄组

第一层:由紫色云母叶岩组成,厚约十九米。

第二层:由灰色云母叶岩组成,厚度约四。

第三层:叶岩,厚度约为六米,颜色为紫色,由于该处地势高处于风口处,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该处水流失严重,不适合植物生长,该处基本上无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第四五六层集中于一块岩石上,全部由石灰岩组成,但是石灰岩的类别不同。用肉眼可以清澈的看到,第四层和第六层上有明显的鲕状颗粒。

(四)、实习总结

两天的实习不知不觉中便结束了,虽然稍微有点累,但是我们受益匪浅,实习过后,对于课本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也有了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质年代的岩层。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工程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工程地质学的意义,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动了了实地勘察的艰苦。

这次的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工程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地质的地位以及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的方法要领和细节,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 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总是寸步不离老师,同学们有拿手机记录,也有拿本子专心听讲,大家都为了难得的实习认真地学习着。

第二篇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得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3.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使我们了解野外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

4.了解地质构造对工程影响,把地质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实习地点

1.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

三、实习时间

/////////////////////////

五、实习内容

第一天 //////////////////

第一天我们实习的目的地是济南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的馒头山和灵岩寺,主要内容是观察馒头山的地质构造和馒头组、毛庄组等岩层,以及灵岩寺附近的滑坡和断层。

(一)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馒头山

1.馒头山简介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这说明这山的外形特别像馒头。馒头山距济南市区仅20来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头山就在这群山之间,和周围的山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山上满是杂草,零零散散地有些低矮的小树。整个山体为石质山,半山腰上散落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农田。名字看起来有些俗气,个头也不算太高。 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因为,它那丰富的皱纹和陈年脉络,忠实地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真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抬手之间,跨越五亿年顺着不太陡的山势拾径而上,在山腰处便可见一处岩层,这块岩层乍看起来很普通,但它却是无价之宝。因为,这一块岩层记录了五亿多年的地质变化。该处岩层近两米高,层次非常明显。于峰介绍,最底部淡粉红色的一层是花岗岩石,与这一层对比非常明显的是,上面紧挨着的青灰色古代花岗岩,两者之间的时间相隔2.5亿年,而古代花岗岩距今约2.8亿年。也就是说,人蹲在地上,一抬手之间的距离就轻松跨越了整整5.3亿年的历史。让人不得不感慨沧海桑田变幻之快啊!再往上走,就会发现一个小土丘,土丘上布满了碎石片。可别认为它只是个普通的小山丘,这里可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三叶虫是生活在6亿年到2亿多年前的古老节肢动物,在当时它几乎占据了整个海洋,是古生代一霸。到了中生代已完全绝灭。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约四千多种,我国是发现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有1千多种。三叶虫化石又叫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它历史悠久,据记载,宋、明、清时代已有人把玩,称之为“多福石”、“鸿福石”。在普通人的眼里,三叶虫化石是“玩物”,但它在地质科研人员的眼里却是货真价实的“宝贝”。从上个世纪初,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研人员不断探索研究,在馒头山地区发现了17个三叶虫生物带,并确定馒头山为一处最完整的寒武纪地层层型剖面,从而成为中国寒武纪地质结构划分的标准山。因此,馒头山也就成为地质界公认的世界地质名山。每年,都有无数地质专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专家造访馒头山,一睹它沧海桑田的容颜。实在的名字背后是丰厚的物产 馒头山不是一个孤立的小山头,它的余脉蜿蜒相连。其中东边的一支余脉远观像一个大佛头,鼻子、眼睛、嘴巴惟妙惟肖,煞是生动。这么美丽的山当然也有美丽的传说。

馒头山不仅地质丰富,据说还藏有金矿。相传很久以前在山的东侧有一处泉眼,泉水常年汩汩喷涌,泉水清澈见底。有一年,一个从南方过来专做修补铁锅铁盆的手艺人,走到这个泉眼处坐下休息。休息完了起身要走的时候,他竟然发现泉水里有一层亮亮的金粒儿。他大喜过望,赶紧把包袱解开,把金粒儿捞上来放进包袱里。捡了个大财的生意人在心里打起了算盘:“可不能让别人知道这里有金子,得想个办法把泉眼藏起来。”于是,他在泉眼边顺手拔了一棵草,用草堵住了泉眼。过了几天,这个生意人得意洋洋地赶了一辆大马车又来到泉眼处,想捞到更多的金子。可是等他到了跟前,傻了眼,泉眼处竟然不流泉水了。据老人们讲,他拔的那棵草正好是万年草,用它堵死了泉眼,泉水要到一万年以后才能重新流淌。馒头山到底有没有金矿,还需要地质部门的勘查,但馒头山周边盛产木鱼石可是个不争的事实。 1991年,张夏镇馒头山附近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他们平时用来垒猪圈的石头竟然是世上

少有的宝贝——木鱼石。这是木鱼石首次在张夏镇中部馒头山被发现。据考证,形成于距今约5.5——5.8亿年之间的木鱼石,是一种珍贵的玉石石材,含26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用木鱼石制作的器皿通透防腐,此外,它还能制成各类收藏艺术精品。馒头山是块宝地,珍贵的木鱼石给馒头山周边的居民们带来了财富和商机,也是馒头山除了是地质名山外的又一骄傲。馒头山将建大型地质公园自馒头山被命名为世界地质第三名山,尤其是在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以后。当地有关部门经多方论证、研究,决定根据馒头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和考察价值,以馒头山为核心,在其周围兴建集科普、教育、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地质公园,这也将是山东省最大的地质公园。据介绍,规划中的馒头山地质公园将划分为五大片区,中部将建成地质文化广场,设计面积200亩,主要工程是建设三叶虫概念性广场标志雕塑和区内各景点雕塑;西部是展馆片区,规划面积100亩,主要是地质博物展厅,为地质专家、学者及游客提供地质教学设施和科普知识展览;北部是大沙河片区,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突出灵山秀水的地方特色;南部是馒头山地质剖面片区,将整理修建参观场地、修建硬化参观道路及碑亭、山顶标志性建筑等。

2.实习任务:馒头山岩层

(1)馒头组

第一层页岩,黄灰色,2m。

第二层薄层石灰岩,蓝灰色,厚4m,含燧石结核。

第三层钙质页岩,灰黄色及灰色,厚13m。

第四层页岩,紫色,厚8m。

第五层石灰岩,土黄色,厚6m。与另一个山体对比可发现此处为断层,为平推断层。 第六层页岩,灰绿色,厚4m。

第七层石灰岩,灰绿色,厚2m。岩体上孔洞发育成熟,岩体易形成溶洞,不利于工程建设,强度低于第五层的石灰岩。

第八层页岩,紫红色,厚7m。

第九层石灰岩,灰白色,厚2m,纵向裂隙打,孔洞发育少。

第十层页岩,鲜红色,厚5m,风化严重。

(2)毛庄组

第一层云母页岩,紫红色,厚4m。

第二层页岩,紫色,厚13m。

第三层页岩,紫红色,厚4m。

(

二、三层中间有明显分隔带)

第四层鲕状石灰岩,厚0.8m。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0.2m。

第六层鲕状石灰岩,厚0.3m。

据老师介绍说,第

四、

五、六层原来为海底,由于后来的地壳运动成为现在的毛庄组岩层。

六、 实习总结

为期两天的实习匆匆结束了,在这两天里面,虽然天气不太好,但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带领下,实地认识了断层、滑坡、褶皱、岩石构造以及向斜背斜的地质构造。这次实习的亲身经历,使我们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巩固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 第三篇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

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08级土木工程专业在六月三号在刘传孝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

6、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

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 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03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开始实习前,刘老师将此次实习分为三组-馒头组(十层)、毛庄组(六层)、徐庄组(五层)。

一、馒头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两米,岩层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灰色,风化程度非常的严重,裂隙发育大,我们在工程中应尽量避开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是由页岩组成,厚约十三米,颜色显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第六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呈现黄绿色。

第七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两米,颜色呈现绿色,空隙发育,石灰岩表面覆盖物为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约七米,颜色为紫红色风化程度比较大

第九层为石灰岩,厚度约两米,颜色为灰白色,纵向裂隙发育比较大,但是横向裂隙发育小,前度较高。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二、毛庄组

第一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四米,颜色为紫红色,页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十三米,颜色呈现紫红色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二、徐庄组

由于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不能继续前行,所以未能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背斜是褶皱的一种,为岩层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底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另外褶皱也包括向斜,其为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型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成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连接、相间排列,常是多个连续出现。正常情况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

四、实习的结论

1、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缩小了书本与实际的差距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断层与滑坡等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理论联系实际。

上一篇:妇科手术下一篇:动画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