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论文范文

2023-03-27

地质勘察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现代的工程建设中,地质勘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准确了解、评估地质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依据。而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又是一项主要的勘察内容,因为水文地质可能潜在各种的问题,进而引发工程危害,后果难以预料,因此重视并切实做好对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然后主要就如何防治水文地质问题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防治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应当将水文地质问题作为一项关键课题,积极做好相关研究与应对工作,一方面既要客观认识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另一方面更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避免水文地质问题可能对工程带来的危害。

一、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勘察指的是为掌握影响工程的地质因素而进行的地质调查研究,包括对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岩石等的了解。其中,水文地质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主要内容,因为其可能潜在各种问题,对工程的建设以及后期使用、管理、维护等,带来严重危害。

(一)地下水升降

从积累到的勘察数据信息和相关工作经验来讲,工程地质勘察中最常见的水文地质问题之一,便是地下水升降。地下水上升或是下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机制和过程较为复杂,如人为活动因素、地质活动因素以及水文气象因素等等[1]。如果地下水水位发生上升的话,会使得岩土的内部结构改变,不能保持稳定,容易造成崩塌,进而给工程建筑带来危害。如其会导致土质附加应力减小,使得地基的承载力减弱,并致使地下水污染、土壤盐碱化。相反,如果地下水水位发生下降的话,其又会致使地面开裂、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危害出现,均不利于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二)地下水波动

除了地下水的升降之外,其不断的发生升降波动,也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常见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波动多数原因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大量的降雨、融雪,或是长期的干旱等,就会使得地下水水位时升、时降,这会导致膨胀性岩土不均匀收缩、膨胀,最终使得地面发生变形、开裂,危害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三)地下水压

在没有发生地质变动的情况下,地下水压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在人为活动的介入和干预之下,其水压则可能会发生变化,事实上包括工程建设本身,也可能会致使地下水压改变,进而使得地质环境、岩土条件也随时改变,这种改变既会影响到工程的建设施工,更会对工程的后期使用造成质量、安全隐患。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防治策略

针对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应当在工程地质勘察中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以规避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隐患。

(一)科学制定水文地质勘察计划、合理分配勘察任务责任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为了有效的防治水文地质问题,首先是应当根据客观条件、工作要求,科学制定水文地质勘察计划,如要明确重点的勘察内容、勘察信息、勘察周期。在初步掌握了水文地质情况之后,还需要结合既往的工作经验、学科专业研究成果,预测可能发生的水文地质问题,并加强专项勘察,制定应急预案[2]。再者,是需要合理分配勘察任务责任,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勘察任务合理分工,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人,防止出现疏漏后相互推诿,使各项勘察工作能够有序推进。

(二)切实做好对静水位的测量

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对工程带来危害和隐患,因此为了向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依据,规避地下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危害,就需要在勘察工作当中,做好对地下水位的测量,预估地下水对建筑的影响程度,制定预防方案、采取预防措施。尤其是对静水位的测量,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实际的静水位测量中,应当按照分层测定原则,制作好测定时间表,按计划科学、规范的进行测量。另外在工程前期勘测结束前,还应该再次对静水位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一定保证将测水管下放至含水层20cm,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取有效的数据,另外还要严格根据勘测顺序,做到科学、系统勘测预防。

(三)准确分析水理性质

水理性质对岩土、岩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可能造成地质结构的改变,如使岩土的透水性、给水性、崩解性以及胀缩性发生变化,进而给工程带来危害和隐患。为此,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前期,就应当准确分析地下水水理性质,如需要进行大范围、高频率、长周期的抽样检测,来全面掌握和了解地下水的实际水理性质情况,为工程的设计、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防止后期可能出现的危害。

(四)制定针对性的水文地质问题处理措施

在地质勘察中,要注意全面、详细的收集相关水文地质信息,如地下水潜水层、含水层分布及水位留存情况等,并基于这些数据预测可能引发的危害和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尤其是需要注意从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维护等整个周期出发,全方位掌握可能影响工程结构稳定性的水文信息,必要时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来保持地下水水位、压力的稳定,预防水文地质问题危害。在工程设计中,应详细考虑到实际的承压含水层的情况,为此应当在基坑开挖施工完成之后,准确的测量、分析承压水动水压力数据,根据所获得的详细数据,合理的进行地基设计、布置,从而防止地下水动水压力在后期侵蚀工程的基底板[3]。最后,还需要准确检测地下水是否存在腐蚀因子,根据检测结果针对性的选用腐蚀材料,增强基底的抗腐蚀性能,防止危害与隐患。

三、结语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对于水文地质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其可能会对工程带来各种危害、隐患。应采取科学、规范的勘察,全面掌握、了解详细的水文地质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預防措施,防治水文地质问题,从而保障工程建设及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曾滔.工程地质勘察中应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用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20(23):190-191.

[2]刘振山,姬彦雷,许颜.关于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相关探析[J].四川水泥,2020(03):263-264.

[3]江忠彦,吴修嵘.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勘察关键要素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06):100-101.

地质勘察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受到高度重视。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应积极整合地质调查工作流程和内容,尊重科学研究和精确研究的原则,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本文分析了河道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过程,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关键词 堤防;地质;流程;策略

为了保持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作用,有必要按照相关规范和工艺流程开展具体工作,系统整理和分析基础数据,全面优化数据采集,积极整合地质物理勘探技术、3S技术等先进智能化、自动化处理技术,提高某些过程的完整性;保持河道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的综合水平,确保大坝蓄水地质研究的全面实施。只有通过引入完整的地质调查流程,才能进一步推动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的区域水资源保护项目的进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流程

首先,收集相关数据,了解调查目的,在项目区域进行现场调查,提前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调查的技术要求。

其次,对项目区域进行分析,获取基本信息。此外,必须完成基础的地质测绘、现场测试和地质检查。

第三,根据项目的基本需要,完成了室内土工试验。

第四,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总结测试结果,并准备最终报告。

第五,对技术性能进行集中分析和评估,及时完成项目调查数据的归档。

2、水坝地质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结合现行制度和运行维护标准,落实相应的处理机制。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流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在钻孔的框架内,新填土和旧填土之间色差大、边界清晰以及松散填料性质的适当处理机制为:在一些保温段,在新填土和旧填土的结合区使用低压实度和高含砂量,以避免泄漏通道的产生。根据调查结果,填筑层渗透性多为平均渗透性,压实度普遍较低,不符合规范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勘探孔布置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勘探场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确保勘探孔布置的合理性,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地质资料信息,技术部门需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完成勘探孔的选择和布置。但是,一些水电站的建设缺乏现场管理和运行数据,缺乏强制控制,基本流程勘探结构没有完成,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后续项目节水的质量。

2.2.调查方法

同时,如果无法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这也会对调查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本项目同时进行现场注水和室内渗透性测试。室内渗透性试验结果非常接近甚至达到规范要求,而现场注水不符合规范要求。如果只进行室内注水试验,则无法发现泄漏问题。根据具体的处理经验,当分析现场注水结果与室内渗透性试验结果之间的巨大差异时很明显,堤坝的水冲击化石本身位于新旧填土层之间的界面,实施适当的控制效果和运行维护机制。即使是内部的原状土样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凝胶表面的基本质量。此外,原位注水试验本身是一种三维流动机理,但室内渗透率试验采用一维流动介质,使得实际的原位注水试验更加清晰。

2.3勘探深度

勘探孔的深度决定了水利工程整个勘探过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有必要结合某些土层确定勘探孔的深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设计流程和内容不符合实际要求和标准的问题,深孔管理流程不足也会限制整体工作关系的质量。例如,在本项目中,填充层下方有一层厚厚的泥泞地面层。根据技术经验和渗透结果,泥质地面层为微透水层,钻孔深度可达到堤高度的两倍即可。但是,如果下卧层为高渗透性砂质底板,则通常需要钻穿砂质底板并进入相对不渗透层5m以上。

2.4.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优化策略

在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完整的优化机制,以确保根据项目现状实施标准化优化策略,提高项目整体水平。

2.4.1.基本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为保证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应结合具体的技术要点和应用方案,实施一套完整的控制模式,确保基础数据能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充分了解地质填图信息、地层信息、采样和渗漏信息,根据相关数据实施适当的施工方案。

首先,针对发电期和汛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地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发挥地勘过程的合理性,全面提高应用过程的稳定性,维护项目整体水平。

其次,地质勘测员根据勘探报告中的图纸和说明指示相关的施工工作,以发挥地质勘测的作用。例如,根据《水利水电工程自然建筑研究规范》(sl251-2015)相关内容的规定和分析,车辆的定性技术指标是车辆选型的关键。只有确保相关内容的合理性,才能有效提高具体流程的整体影响。

2.4.2采样优化

作為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项目的一部分,提高精确的分析机制,保持数据稳定,并通过使用土壤取样机制改进具体工作。例如,采样人员要借助连续压入、重锤少击的方式进行采样处理,及时清理孔底残留的土层,从而提升数据分析的合理性,并且进行密封操作。

此外,岩土室内试验程序将相关数据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确保信息分析和使用的合理性。主要是将动态触探试验、静态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现场注水试验和室内渗透性试验相结合,提高具体工艺的综合应用效果,为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地质研究合同提供坚实基础。

2.4.3项目技术的现代化

为了保证地勘关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需要积极整合新的技术体系,以确保工程的整体进度。

一是物探技术,指是通过物理方法完成地质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保证相关过程的有序进行,,结合基础分析处理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和隐患情况,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系统捕捉隐患深度、大小、位置,提高工艺合理性。

二是3S技术,主要利用GIS技术进行地理数据的勘探和验证,利用自动化技术流程完成平面图、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的绘制,有效提高应用效果和数据存储控制水平,优化节水大坝勘探综合质量。同时,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被用于捕获、测量和分析所有天气信息,优化数据可用性并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3、结论

总之,在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积极落实完善的问题管理机制,建立合理的控制体系,确保相关过程符合质量标准,推动流程的全面推进,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孝于.蒋甫玉.常文凯.等.基于高密度电法的水利工程枢纽区隐伏断层探测[J].河南科学,2017,35(9).

地质勘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是在工程勘察和设计以及施工过程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保障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我们有必要提高对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地下水

1.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作用

工程地质勘察中对水文地质的研究,能够充分了解水文地质的条件勘察结束后根据工程需要对所勘察的水文地质进行分析,详细提交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有助于后期工程质量的保证和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水文地质勘察时濡要对所勘察范围的水文地质环境做全方位的分析评价,重视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影响。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对岩土体和工程质量造成危害,因此详实的水文地质数据和合理的防范措施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在工程地质勘察中都应考虑具体条件,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解决。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的内容

在以往的工程勘察报告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在很多地区已发生多起因地下水造成基础下沉和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应考虑以下内容:

(1)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2)工程勘察中还应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3)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①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②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③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和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和管涌的可能性。④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⑤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性和富水性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土体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性。

3.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3.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3种方式:

(1)地下水位上升会影响岩土的稳定,引起很多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潜水位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种:

①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增强了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②斜坡、岸边岩土体产生变形、滑移、崩塌失稳等不良地质现象;③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④引起粉细砂及饱和粉土的液化、流砂、管涌等现象;⑤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托浮力使地下洞室或地下构筑物充水淹没,基础上浮,造成建筑物不稳定;⑥膨胀性岩土产生胀缩变形;⑦在寒冷地区,地下水潜水位升高后水的冻胀作用可使地基产生融沉,导致建筑物开裂失稳。

(2)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大幅度下降,常常会诱发地裂缝、地表塌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威胁。

(3)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壞。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会将土层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率及孔隙比增大,土层的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的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3.2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砂土液化、潜蚀、管涌现象,引起基坑突涌等。

4.对于水文地质的若干问题的解决措施

4.1重视水文地质勘察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在工程地质勘察

中水文地质的若干问题包括地下水的类型她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她下含水层的厚度和分布、地下隔水层的厚度和分布以及二者的组合关系岩土层的渗透性和渗透系数等在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中应对地下水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后期工程质量的影响做出详细的评价朋确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和岩土层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工程施工方的高度重视并制订出具体的可行性措施和施工方案减少地下水对工程质量的危害

4.2重视水文地质勘察中水理性质的研究

水文地质勘察中水理性质是指地下水和岩土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岩土层的溶水性、透水性和持水性启们与岩土的各种形态特征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程地质勘察中对地下水的采样通常为一年两次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各一次实际勘察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地下水随时进行采样分析地下水的种类很多按照岩土体埋藏条件和含水层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在水文勘察的过程中水理性质的测试分析数据是地下水水位、水量等变化的设计依据对工程地质勘察有着重要的影响。

4.3重视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影响

在水文地质勘察中她下水的勘察、分析、研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水的各项指标例如PH值、水中含有的各种矿物质、水的硬度等要有准确的数据分析和测定以往的水文地质勘察比较重视对岩土类型、地质结构的分析测试对水文地质的测试不够重视这是非常错误的需要高度重视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影响对地下水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及时发现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地下水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地下水问题对工程质量安全的影响在可控范围

4.4重视水文地质勘察中完善的评价机制

领导要高度重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对工程建筑的影响严格管理提高勘察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水文地质勘察的评价机制不断进行完善,使分析测试报告能适应水文地质勘察的具体需要对各类水文地质问题做出预测和预防措施对各类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进行详细分析建立适用工程地质勘察的水文地质数据库,为以后的测试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5.结束语

随着工程勘察的不断发展,水文地质工作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通过合理的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可以有效的减少和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郭永海,王驹.高放废物地质处置中的地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关键科学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1):59-69.

[2]李君源,范维强.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J].西部探矿工程,2009,(11):27-29.

[3]陈国明.浅谈地下水危害及工程勘察水文地质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

2009,(13):22-24.

地质勘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与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进行的调查,是实现准确获取地质信息,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害问题的发生几率。本文探讨了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的相关要点内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灾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4]李彪.探讨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4,06:65+63.

地质勘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收获工程所需要的文件资料,并且在细致分析的条件下确立科学性、合理性的施工方案,是开展地质工程勘查工作的关键作用。可以说,勘查结果、勘查报告的质量,将会对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而处理技术是地质工程中施工作业的关键与基础部分,处理技术的应用水平,将会对整体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造成影响。由此可见,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地质工程勘查以及处理的研究,不断钻研能够提高地基处理水平、勘查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地质工程勘察;地基地质问题;处理技术;

引言

在进行工程项目选址时,通常依据功能要求、规模大小、建筑布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等要素,选择能够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和抗渗性的地基。但随着工程项目数量的快速增长,符合要求的可使用地基的范围也在进一步缩减。因此,在做好工程选址的基础上,还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土体松散、软弱、湿胀、湿陷、岩体软弱、风化、泥化、断裂、地下水渗透、侵蚀、边坡失稳、围岩失稳等问题。针对工程地质问题,不仅要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还需要综合工程造价及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

1开展地质工程勘查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开展量也变得越来越多,由于工期紧、工程大,必须要保证工程的顺利高效进行才能完成指标任务。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地形地貌都大有不同,地质结构也错综复杂,这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也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施工开始前,做好施工地段的地质考察就变得十分必要。地质考察不只是对地貌外观进行简单的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它需要很多专业的探测技术和探测技巧对地质内部构造和成分进行全面的检测,这样的检测结果才能为工程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检测的全面性是保证工程顺利高效进行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十分难以处理的岩层,工程是否能够继续进行、是否能够按时完成工程都成为了一个未知数,更不要说顺利高效地完成这一项目。

2地基处理技术的运用优势

1)保证地基的稳定性。针对于地质工程来讲,地基的稳定性、稳固性将会直接决定整体地质工程的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总体而言,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处理技术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应用,将会对整体地质工程的作业效果产生影响,同时,可以将地基坍塌或者是沉降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大幅度减少。2)增强地基的抗剪能力。地基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地基承载压力的减少,同时,实现地基土壤层密度的不断强化。3)具备良好的防水性能。在开展地质工程的施工作业期间,应用地基处理技术,同样也能够达成预防渗漏等问题发生的作用,具体是由于土壤的密实度能够有效隔断水流在地质中的渗透,进而对地质工程后续的施工质量、施工效果造成保证。4)具备可观的抗震作用。通常的情况下,地震将会巨大破坏我国的地质物,为了能够将地震做出有效预防,可以通过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从而实现地基结构的优化,将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大幅度降低。

3地质工程勘查的地基地质问题

3.1软弱、松散土层

软弱、松散土层的强度和刚度往往较低,导致承载力、抗渗性和边坡稳定性均不满足要求。针对此类问题,常用以下方法处理。(1)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对于浅层的软弱土层(即淤泥及淤泥质土),可直接挖除,深层的软弱土层可用砂、砂砾、碎石或块石等材料,通过振冲法进行置换;对于松散土层(即砂和砂砾石地基),可直接挖除,也可采用灌注桩或预制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措施进行加固。(2)抗渗性不符合要求。主要通过灌注水泥浆、水泥黏土浆或地下连续墙等措施来提高防渗性。(3)边坡稳定性不满足要求。主要通过喷射混凝土护面或增加土钉进行支护。

3.2地下水引起的流砂

当地下水的水力坡度超过临界值或地下水的动水压力比土粒的浮容重大时,就会导致流砂现象发生,通常根据其严重程度,一般可分为渗漏(流砂较轻微)、冒泡(流砂较中等)、沸腾(流砂较严重)。针对上述现象,主要采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打板桩等方式进行处置,当流砂现象较严重时,可采用抛入大石块的措施进行治理。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爆破法、加重法或化学加固法等方法进行治理。

4地质工程中地基地质理技术

4.1锚杆或锚索加固

对于加固岩体边坡和不稳定边坡,常采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来提高岩体的抗滑或抗倾倒能力;对于浅层或中厚层滑坡体,常采用抗滑桩(或称锚固桩)阻止滑动。抗滑桩按照与岩体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布置,一般为一排或两排,1-3米桩径,滑动面以下的桩体长度要求为桩整体长度的1/4至1/3。对于不稳定岩块和岩体边坡,常采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进行加固,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在不稳定岩体中进行钻孔,钻至稳定岩层后为止,随后将锚杆或锚索放入孔内,固定好下端后,将上端固定于混凝土墩或混凝土墙上即可。

4.2粉喷桩加固技术

在对地基展开粉喷桩加固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对以下模式严格遵循来实行施工:第一,对施工所在区域的实际状况做出勘察,了解土质情况,同时,将实际的路面状况作为依据,准备相应的施工材料。当完成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以后,应该对粉喷桩桩位设计图进行设立。第二,保障场地的平整性。如果施工所在区域的场地缺乏平整性,那么在实际开展作业施工期间,将无法对桩进行加固。除此以外,也无法顺利操作施工器械,由此可见,必须要及时处理与相关标准、要求不符的路面。第三,在准备好施工机械设施以后,必须要在设定好的配比中,将施工所在区域的参数设计完成,同时,对粉喷桩工艺流程做出明确。通常的情况下,在对固定方式达成的效果不了解情况下,可以利用5根桩做出试验,从而对桩的喷气压力、搅拌速度以及钻进速度做出明确。

4.3强夯技术

所谓的强夯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采取动力固结原理以及动力压实原理的技术方法,在实际开展作业期间,需要从高空自由落下重锤,通过强大的冲击振动力,从而提高地基的土体强度,实现土体压缩性的降低,有效改善地质,并且实现地基稳定性的提高。在使用强夯技术以前,必须要对其优势、作用、原理做出充分的了解,如此,才能够对强夯技术的应用效率做出保障。地基在经过强夯的作用之后,能够提高上部结构的承压能力以及结构强度,降低2倍以上的压缩性,提高2倍以上的強度。除此以外,强夯法主要通过履带式起重机的运用,具备施工周期短、操作便利、便于管理等诸多优势。

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各项工程密集开展,对各项工程的安全性也要求越来越高。地质探测对建筑建设尤其是大型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全面的地质探测能够为项目工程、为施工人员、为建筑使用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是各种项目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技术大爆炸的年代,各种新技术蓬勃发展,要将这些技术更好地与地质探测融合,更好地做好地质探测工作,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曾梦笔.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施工处理技术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05(18):106-107.

[2]王乐.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施工处理技术研究[J].门窗,2019(22):104+106.

[3]宋彬.基于地质工程勘查的地基地质问题及处理技术[J].世界有色金属,2019(12):236+239.

[4]马赵琴.浅析工程地质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其处理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9(01):96-96.

[5]张庭艳.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应用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5):77.

上一篇:地质与勘探论文下一篇:地质工程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