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

2023-09-15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内部审计在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中的职能与优势分析

(一)内部审计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职能 内部审计在遵循独立性、权威性、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功效。(1)监督反馈的职能。监督反馈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审计的首要职能是监督检查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并向管理层反馈相关信息。(2)再控制的职能。内部审计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各组成环节的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的过程也是对财务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的过程。(3)咨询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已由传统的合规审计转变为提供咨询服务的管理型审计,内部审计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根据发现的财务内部控制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为管理层的决策、计划、控制提供真实可靠依据。(4)风险警示的职能。内部审计承担着内部财务控制风险管理自我评估组织协调的责任,主要通过偏差和失误,剖析成因,向管理层提示潜在风险。(5)评价鉴定的职能。通过内部审计对财务内控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寻财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部审计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优势 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虽然有着一定的自我调剂和自我约束功能,但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片面性和主观性,而内部审计的职能决定其能够在财务内部控制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1)能够从客观性、全局性的角度反映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水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于财务部门,不从事信托公司的财务经营活动,因而能以客观、不带任何偏见的视角看待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具备资深的从业经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信托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市场环境、全业务流程有深刻的洞悉和理解,能够从公司的全局出发,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历史背景,对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判,把握潜在关键风险环节,并给出中肯的建议。(2)有助于提升信托公司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维护公司的平稳运行。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贯穿于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不仅制约着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用,也影响着信托公司的稳健发展,因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预防、应对与规避风险,成为加强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当务之急。而针对财务内部控制活动的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关注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点,加强流程管理与控制,减少和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促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3)有助于完善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促进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化。目前,我国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信托业务风险性和经营特殊性影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自我评价缺位等问题,亟待解决。而内部审计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全过程进行监督与评价,重点考查已经确立的控制标准是否合适、既定的目标是否能达到、相关的制度是否存在一定的漏洞等,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和监控使整个财务内部控制得到强有力的执行,并促进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4)有助于推动信托公司财务战略的实现,保障公司整体战略全面实现。财务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财务因素与风险,内部审计通常能够更好的充当企业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的权衡者和协调者,为高层管理人员的战略决策提供建议;财务战略的实施,依托于各个财务内控环节分解战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对这些战略目标执行、完成情况的评价,查找影响战略推进的关键节点;信托公司因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阶段,会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财务乃至全部业务的持续监督,可以为合理调整财务战略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意见。

二、内部审计在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中的运用范围与内容

(一)内部审计在监管法规类控制中的运用 各项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政策法律、监管部门法规要求是信托公司存续的先决条件,信托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必须以监管法规类控制为首要任务。监管法规类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净资本管理、风险资本管理、信托赔偿准备金管理等。净资本管理是信托公司依据监管部门规定、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固有资产结构的特点,在净资产的基础上对固有业务项下各资产项目、表外项目和有关业务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指标的管理。信托公司对净资本管理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由计划财务部门将有限的风险资本分解到固有业务部门和各个信托业务部门,并对风险资本的整体执行情况进行调控。内部审计在净资本管理环节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检查净资本、风险资本的计量与分解是否合理、净资本有无暂时性低于最低限额、风险资本有无偏离控制目标等缺陷,评价净资本管理机制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规避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运营效率类控制中的运用 提升运营效率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运营效率类财务内部控制在整个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主要有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会计核算、费用管理等环节。(1)预算管理环节。预算管理是财务内控的骨架和精髓。信托公司对预算管理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各业务部门以至各岗位的具体行为目标,监控目标的实施进度,约束各责任单位控制开支,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利润。内部审计在预算管理环节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检查年度全面预算编制因素是否全面均衡、预算审批程序是否完整合规、预算指标是否细化分解为阶段性预算指标、预算执行结果有无纳入综合绩效评价等缺陷,评价全面预算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规避预算失真引发的系统风险。(2)绩效考核环节。信托公司对绩效考核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业务部门一定经营期间(考核期)内的业务经营状况、资金运营效益、业绩达标情况等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做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内部审计在绩效考核环节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检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是否具备科学性和全面性、指标标准有无随意调整变更现象、绩效考核流程是否合规等缺陷,评价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效能,查找偏离目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防范因片面追求考核业绩而引发的道德风险和舞弊行为。(3)会计核算环节。信托公司对会计核算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建立账务处理体系,正确使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复核等手段,有效控制会计记账程序,确保正确记载经济业务。会计核算的复杂性和重复性,极易动摇各核算节点的相互制约性,发生各类以简化工作量或相互串通谋取不正当利益为动机的舞弊行为。内部审计在会计核算环节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检查是否存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不兼容岗位兼岗、核算方法不合规、核算内容不齐全、伪造编造原始凭证、会计资料缺失等现象,发现会计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建议,促使会计工作达到内控的要求和目标,预防因会计人员诚信缺失引发的道德风险和因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信誉风险。(4)费用管理环节。信托公司对费用管理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本着厉行节约、合理使用的原则,对于因日常运行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支出行为的管理。由于费用额度的稀缺性和报销内容的限定性,极易产生费用超限额超范围、伪造报销单据的行为。内部审计在费用管理环节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检查成本费用预算是否经管理层审批、费用列支审批是否在授权审批权限范围内、报销单据是否真实合规、费用执行是否与预算一致等活动,评价费用监控的执行情况,尽可能杜绝因不符合流程和限定所引发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三)内部审计在资产安全类控制中的运用 资产安全类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保障部分,信托公司对资产安全类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固定资产管理、固有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主要是采取编制预算、规范购置程序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公司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通过查验信托公司固定资产预算审批是否经授权、登录是否正确齐全、计量是否真实有效、采购验收是否合规以及盘点清查是否及时准确等缺陷,评价固定资产保全控制水平,防止资产流失所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和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固有资金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固有资金运转的监控,内部审计通过核验固有资金的用途与流向,防范因违规使用资金导致的损失和监管处罚风险。

(四)内部审计在财务战略类控制中的运用 财务战略类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在其他三类财务内部控制基础上,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起着质变作用,主要有战略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组织架构管理等环节。(1)战略财务管理环节。信托公司对战略财务管理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从战略高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导入战略财务分析体系,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战略财务分析,及时向公司高级管理层报告分析结果,使财务分析成为财务战略甚至是公司战略管理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战略财务管理环节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检查财务战略是否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战略财务分析是否全面客观等缺陷,查找战略财务管理有别于常规财务管理的优势所在,评价信托公司的预测、决策能力,修正财务管理的短效性和局限性,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分量的判断依据。(2)制度体系建设环节。信托公司对制度体系建设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补充、完善的系统性过程管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应符合适用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渗透于财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内部审计在制度体系建设环节的运用,主要是站在全局的高度,梳理现有财务管理制度是否覆盖财务内部控制的子系统和环节、是否存在明显有悖于国家法令法规的现象、有无与公司其他信托业务制度相冲突等缺陷,评价控制制度的严密性与协调性,有效杜绝因制度缺失、过时所诱发的操作风险、监管风险以及法律风险。(3)组织架构管理环节。组织架构管理环节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对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定位的管理,内部审计主要通过检查信托公司内部财务机构是否健全、固有资产业务和信托资产业务是否有效分离、财务人员配置是否齐全等缺陷,评价财务管理组织架构的合规性和有效型,避免产生治理机制混乱的现象。

三、内部审计在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中运用的案例分析

(一)实施财务内部控制专项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在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中运用主要采取日常持续监督和专项检查两种方式,本文以专项检查方式为例。

2011年2月,某信托公司审计部对该公司2010年度财务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缺陷:(1)监管法规类控制。一是公司计划财务部将测算的总风险资本于年初平均分配给各信托业务部门后,未根据各业务部门的业务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综合动态管理,部分业务部门的风险成本长期高于控制目标;二是净资本存在暂时超过风险指标的现象,如2010年10月15日,公司的净资本达到7.98亿元,超过净资产18.18亿的40%,2010年11月5-9日也存在超指标的现象。(2)运营效率类控制。一是预算调整未经有权人审批,如2010年9月25日,计划财务部申请追加年度预算89万元,审批单上仅有部门经理审核字样,未有经公司总经理签批的记录;二是公司指标考核体系设定不科学,2010年绩效考核指标的设定和执行都只考虑业务余额、利息收入等主要财务指标,忽略风险控制状况等非财务指标;三是不相容岗位兼岗现象,如2010年4月15日至22日,公司计划财务部出纳休假,直接将工作交接给会计处理;四是部分费用列支不真实,如2010年5月29日,列支4.5万元物业管理费,报销经费划付人员为信托业务三部员工刘某,刘某非公司综合管理部门员工。(3)资产安全类控制。一是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如2011年2月19日,现场抽查财富中心固定资产,实物为99件,而财务系统记录为104件;二是运用少量固有财产进行实业投资,如2010年3月28日,向一家生物制药企业投资500万元。(4)财务战略类控制。一是财务战略未有效细化分解,公司中长期财务战略自2009年初确立后,仅在形式上将管理层和计划财务部纳入实施责任主体,并未把财务战略细化到各个时期,也没有将各项战略目标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二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完善,调阅公司制度汇编,未建立关于预算编制执行、授权管理方面的制度。

(二)根据审计发现提出管理建议 审计部结合访谈、现场查验了解情况,对上述缺陷进行了成因分析与风险分析,形成审计报告反映审计发现,并提出管理建议:(1)建议强化财务部门在财务内部控制活动中的组织地位,赋予财务人员掌握公司经营方针、市场环境、行业排名、业务发展情况的职权,畅通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科学制定财务战略、动态管理净资本、合理编制全面预算、实行公证考核积累第一手基础资料。(2)建议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各环节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作用,将人员管理、授权管理和绩效考核贯穿于费用、资金、会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活动始终,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环节协同效应,提升整体财务内部控制水平。(3)建议加强案件防范和风险排查工作,计划财务部应将监管检查、内外部审计检查以及自查发现问题进行归集入库,积极整改,同时,组织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举一反三排查工作,防止差错重犯。财务风险防范还应扩展至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充分考虑财务内部控制运行的外部风险因素,建立全方位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三)采纳审计建议改善财务内部控制 计划财务部在审计报告后,对审计提出的问题逐一制定整改计划与方案,并根据内审管理建议,在2011年度的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中开展了如下改进措施:(1)全方位凸显部门的重要性,对内修炼能力、对外提升形象,改变传统记账员的定位,积极参与公司各项经营活动,主动发挥对公司发展的综合分析、决策参谋作用。(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使财务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的管理都做到有章可循,切实规范财务内部控制行为。(3)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和能力提升。合理配置财务人员职位与职数,避免兼岗、混岗现象;通过内外部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胜任能力。(4)重视对业务的案防和风险排查,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针对财务内部控制某一环节或整体的自查;全面梳理近两年各类审计检查指出问题,在自查过程中注重核对整改结果,防止同质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5)加强与各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一方面,通过与业务部门的业务研讨与交流,扩展财务视野,缩短财务信息搜集、传递流程;另一方面,将与业务相关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和危险性传导到业务部门,协助业务部门提高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内部审计的运用联系紧密,内部审计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各环节的监督与评价,发挥风险预警与防范效用。因此,对于完善信托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对信托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优势,通过持续监督评价,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二是要合理运用内部审计的技能与方法,将审计与财务内部控制有机契合,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与分析能力,以服务财务内控体系为最终目的,针对监督发现的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建议;三是要认真采纳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建议,及时纠正财务内部控制缺陷,改进财务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预防、化解公司财务风险,从而增强财务竞争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世亮、黄东萍:《中国信托业与信托市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编辑 园 健)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现代医疗行业不断发展,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绩效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当前医院财务绩效管理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加强医院财务绩效管理,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院财务;绩效管理;问题;策略

一、引言

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使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实施中,存在较多不良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水平,本文分析当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二、财务绩效管理的含义及理念

在当前医院整个绩效管理工作中,财务绩效管理属于核心内容。财务绩效管理主要包含财务绩效计划、绩效服务、绩效评价及绩效反馈等工作。虽然财务绩效管理和财务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其具体体现并非仅仅为运用财务资源,而应当在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整个过程中均有所贯穿。财务绩效管理作为衡量医院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应予以重点关注。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手段,不但能有效提高医院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医院自身价值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得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绩效优化及科学化。因此,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对医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医院财务绩效管理中所存在问题

1.财务绩效管理基础薄弱,基础差

从当前情况而言,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明确管理目标、作用以及程序与过程监管方法,还有财务绩效评价方面均需进一步探索。比如医院预算管理缺乏绩效信息,相关的激励机制以及责任机制未能够有效建立,导致预算未能够使其真正作用得到发挥。由于支出部门的支出超出限额,导致预算出现问题,造成预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另外,医院财务绩效管理体系还缺乏完善,缺乏统一性及科学性的评价方法,并且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同时,财务管理往往被当作财务信息收集、财务组织实施规划以及财务指标报告与审计结果运用,仅仅依靠财务评价,相互之间很难实现衔接。

2.财务绩效管理理念较落后

当前医院正在向经济市场化方向发展,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增加其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理念仍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就是医院内部缺乏完整内部控制系统,比如很多医院均未重视预防控制,仅仅侧重于事后控制,在出现违规行为之后才采取策略控制及弥补,有些医院内的有关约束机制以及自我防范机制仍未建立,并且也缺乏健全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未建立财务控制评价制度。有些医院中对于实物控制比较重视,但是缺少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事前控制以及相关预测,缺乏明确奖惩标准,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并未与实际结合,往往与控制重心偏离,导致医院内部控制与实际不符。

3.资产管理较差

根据相关调查,医院内部预算存在很大弹性,医院内部的各个部门缺乏稳定的开支范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将开支标准提高。比如医院内领导在批条时存在很大随意性,预算十分频繁,而执行能力较差,这样一来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决算及预算与实际情况脱离,从而逐渐缺失真实可靠信息资料以供参考决策。这样一来,财务会计工作只能支持内部管理激励分配,从而丧失其应具备的民主意义。

4.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从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医院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存在很大差异,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工作人员并非会计专业毕业,而是跨专业工作的,缺乏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事前也未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财务管理水平较差,更谈不上财务绩效管理。有些工作人员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无法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工作效率比较低。由于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差异性较大,导致财务绩效管理很难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加强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策略

1.加强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应当对预算管理相关具体工作实施改革,应当改变传统预算编制模式,实施零基础预算编制模式,预算编制周期选择滚动式,这样不但能够使预算编制工作所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减少,同时能够通过短时间内阶段性预算管理,对预算编制过程中所出现偏差实行综合评定以及纠正,能够及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其次,实行滚动式预算编制可使得预算编制周期之内所出现的空窗期问题有效消除,可以每天有效控制预算管理,这样才能够对医院内部各个部门情况有效掌握。除此之外,对于成本控制以及资产管理,在实行协调及统筹时也应当以预算总体定额以及分配情况进行,防止出现预算外开支,从而使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保证可靠严密,使财务绩效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以及价值。

2.加强资金管理

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运用资金过程中使其收益实现最大化,应当对有关审批制度严格执行,对于“一支笔”审批制度应当积极坚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有关财务制度、开支标准以及规范,要能够做到不乱批,并且要能够做到不滥用资金。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于医疗支出应当严格控制。另外,对于医院债权债务应当加强管理,对于来往账务应当及时处理,此外应当对资金结构实行优化,对资金做到有效使用,财务部门应当以当前医院实际资金收支情况为依据,在采购方面提出合理建议,对于药材库存量以及存货期应当加强控制,使资金能够加快周转。

3.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工作十分繁杂,工作量比较大,并且比较具体,有着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建立高素质、精业务且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人员队伍。首先,应当与医院财务工作特点以及人员思想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相关工作人员实施思想教育,使其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其次,应当对会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使会计人员财务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财务风险征兆能够及时发现,提供重要参考意见,从而做出科学决策。

4.提升财务绩效管理理念

应当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财务绩效管理理念,要使得医院内部所有工作人员均具备财务绩效管理理念,对医院内部财务状况共同进行监督及管理,对于医院内各方面收支情况能够明确,并且能够强化,在财务绩效管理方面能够形成一定氛围,使医院内部的财务绩效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另外,应当定期培训财务工作人员,并且应当聘请专业咨询机构与财务人员之间展开交流,对其进行业务指导,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财务绩效管理方面能够形成良好意识。此外,为使财务绩效管理能够为医院更好服务,使全体工作人员素质得到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及技能扩展,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医院不断发展中,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医院稳定良好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在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当明确财务绩效管理内涵,找出当前医院财务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选择有效策略解决,提高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医院财务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英.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2014(19).

[2]段奕群.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的现状与出路[J]. 经营管理者,2014(33).

[3]苏玉芬. 关于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改革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4]贾秀芹. 浅谈医院财务绩效管理优化策略[J]. 中国外资,2012(16).

[5]李红,于福玲. 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2(22).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存在诸如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未形成规范的內部控制体系、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落实载体等问题。通过设定内控目标,识别经济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评估风险等级,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风险,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内控意识的建设。同时,借鉴戴明环管理理论,将循环管理的思想运用于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建立过程,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化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状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载体,最终实现高校的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在财政改革不断深入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财政部于2012年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2017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终了,按照财政部发布的统一报告格式,报送本单位当年内部控制报告。高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业务复杂多样,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人员和管理机构比较庞大。为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合法、合规开展,保证高校资产安全,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实现高校科学管理,提高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

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而高校在传统上习惯于接受上级的指令性任务,造成高校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全局意识和系统性思维。高校的业务涵盖教学、科研、招生、基建、校办企业等众多复杂活动,风险也随之而来,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财务控制、内部牵制等层面,未能建立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事。随着高校业务活动不断增加,出现了在针对一些特殊事项的处理上,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新业务或者特殊事项不匹配、流程不顺畅的现象,出现管理上的盲区,诸多因素导致内部控制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2.高校尚未形成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目前,高校正在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加快建设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但尚未形成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一,从高校单位层面角度看,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尚未建立。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高,财务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规范,但高校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信息技术应用、各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信息与沟通的理解还不够全面,缺少单位层面全局性的内部控制体系。多数高校局限于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会计业务层面工作,缺乏全局意识,缺少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既未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并未及时对风险进行评估,也无法预先制定出风险防范的对策。对风险评价过于滞后,风险发生前期不能及时监督纠正。近年来,高校普遍增强了风险防范意识,但目前仍是个案化、事后监督的状态,如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资源使用是否高效、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关键岗位是否存在舞弊等。高校现阶段尚未建立起系统、全面、客观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运行带来的管理成本较高,实施效果不理想。

第二,从高校业务层面分析,内部控制环节还存在缺位现象。例如:预算业务环节存在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编制过程中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充分等问题;预算执行进度不合理、执行过程存在无预算支出或者超预算支出等问题;考核评价环节依据不合理、对于考核结果缺少反馈等问题;收支业务环节没有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设置收款与核算、支出申请与审批、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业务经办与会计核算等岗位;资产管理环节未明确归口部门及相应使用责任、未能按时进行资产清查盘点,对于账实不符的情况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存在重货币资金和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控制等问题;政府采购业务环节存在未严格按照预算或者计划要求应采尽采、单位自行决定供货服务商等问题;建设项目管理环节未能建立招投标的控制机制、存在建设资金的截留或挪用的情况;合同管理环节存在未能实现合同授权和归口管理、对于合同履行情况的监控以及合同纠纷协调机制的建立不充分、不完善的问题。

第三,从评价及监督角度看,高校内部监督体系尚不健全。内部监督不仅仅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的监督,更重要的是针对事前的风险评估,找到主要风险点,发现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内部控制设计环节的缺陷。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仅限于开展基建维修工程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具体审计业务,内部监察部门也仅限于基建维修工程、设备购置等程序监督,高校尚未建立审计和监察部门对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监督审计体系。内部监督力度不够、外部监督又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2010年4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并于2010年9月1日施行,要求各高校相关信息要公开透明。但是,高校信息公开在公开范围、公开程度、公开内容上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我国高校信息公开工作主要是通过网站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经常出现网站信息查询不方便,登录过程缓慢、公开专栏信息链接无效等问题,外部监督效果不明显。

3.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缺乏高效运行的载体

内部控制制度最终是要服务于高校运行管理的,需要便捷的、具体的执行载体。目前,高校的管理现代化、信息化严重滞后,很多高校办公流程还处于模块化建设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限于公示、下载、打印,需要办理经济业务的教职工每次先学习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再按照制度要求找相关岗位负责人审批,极大增加了全校教职工的工作成本,降低了高校运作效率。没有融入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缺乏单位层面的顶层设计,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交互和使用,使管理和运行效率较低,甚至限制了高校的快速发展,不利于承载统一、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意识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的“小内控”范围,已经扩展到高校的全部经济活动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需要由单位层面进行统筹安排,业务层面具体查找风险点,制定可行的制度。高校负责人对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内部控制管理成败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单位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就要求单位一把手负责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设定目标,目标设定是单位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的前提。只有先确立了目标,才能针对目标识别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控制风险。高校经济活动控制目标主要有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识别经济活动中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根据高校风险分类和经济活动控制目标,将单位层面风险和业务层面风险,按照五大控制目标的维度识别具体风险事项。识别出风险后,要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根据高校控制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承受等应对策略。

此外,还要逐步形成通过内部控制措施来应对风险的意识。一是领导干部要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知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梳理内部控制意识,从领导层首先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二是要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設,在整个组织内倡导控制意识,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在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行动上约束自己,形成一种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三是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治理结构、规范议事规则、明确授权和分权,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学校各项经济活动都在制度的控制下有效、健康的运行。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联动机制,发挥系统效应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做好组织保障工作至关重要。高校应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来统筹各部门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同时各参与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内控建设的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动机制。梳理查找风险点和关键岗位,在对原有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废、改、立的基础上,尽快形成整体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对各项经济业务事前有审批、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核,从而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功能。

分步骤、分阶段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一是从内部控制机构组成情况、运行情况、机构改革情况、权力运行制衡机制建立情况等方面构建总体的应对策略。二是由具体经济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入手,寻找具体业务层面的风险点,提出具体应对措施,然后串联扩展到全面内控、全员内控。业务层面上,可以在预算业务、收支业务、国有资产业务管理、建设项目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合同业务管理等环节形成具体的应对措施。对于预算业务控制,要贯穿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分析、绩效评价整个过程。对于收支业务控制,要实现收入来源合法、应收尽收,支出的审批程序合规,标准合理;收入和支出核算应及时准确,票据管理要严格规范,收支检查要及时全面。对于国有资产业务管理,要实现资产配置合理高效,货币资金收付流程严格规范,固定资产及物资保管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对于政府采购业务,要保证单位各项采购业务符合政府采购政策,采购方式严格审核,采购过程公正透明,程序合法,验收环节手续齐全。对于建设项目业务控制,要实现项目立项论证充分,集体决策。项目概预算编制合理,招标程序透明公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项目竣工决算办理及时、做好资产验收和移交工作。对于合同业务管理,要包括归口管理,明确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合同是否合理履行,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加强监督,强化绩效考核与问责机制建设。高校还要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的评估,评估的方面不仅局限于对日常经济业务的监督,而且还包括针对特殊事项以及非常规业务等易产生特别风险的经济活动的监督是否有效。为保证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在运用信息化管控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的监督、不断强化绩效考核及问责机制建设。一是加强监督监察力度。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督作用。通过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实现审计和财务的信息共享,将监督工作尽量向前提;常态化引入外部审计监督,形成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二是建立经济责任制。厘清各自的岗位职责,从制度上明确岗位的责任、权利、义务,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以确保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实施。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和问责机制建设。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到干部考核的内容,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激励;反之,就有必要对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促进内控制度落到实处,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最终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并使之得到有效运行。

可以借鉴戴明环管理循环理论(PDCA):P(Plan,计划):高校应当建立什么标准的内控体系;D(Do,实施):相应内控制度是否存在,如何保障内控标准的执行;C(Check,检查):考核评价内控是否有效;A(Action,处理):如何持续修正补充改进内控体系。通过管理循环八个步骤: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确定主因、制定措施、执行计划、检测效果、纳入标准、遗留问题,将循环管理的思想运用于内控体系的设计和建立过程中,使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完整的闭环。

3.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载体

信息化是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将管理制度不断规则化、程序化、系统化的过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同时,作为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载体,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构建动态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对本单位数据互通、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的一体化管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化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状态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各模块之间要相互关联,预算与收入模块、预算与支出模块、预算与资产模块、预算与采购模块、收入与支出模块、收入与资产模块、收入与采购模块、支出与资产模块、支出与采购模块以及建设项目和合同管理模块等的相互关联。实现经济活动执行程序化,减少非程序管理,即将人控因素降到最低。依靠信息化为载体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将内部控制工作提前,由事后监督优化到事前审批,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人的参与,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人机系统相互配合执行,以人为主体。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在人员权限分配上要更加合理,避免不适当的人为干预。

结语

高校应以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契机,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为依据,对单位的全部业务活动进行梳理,以信息化系统为载体,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以及监督评价等方面着手,形成全校的业务内部控制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最终形成科学管理的模式、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周文,张庆龙,聂兴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2-14.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21-40.

[3]梁步腾.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对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31):70-71.

[4]张大福.高校内部控制现状、问题与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38-41.

[5]陈菡,陈爱华.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差异分析—基于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3(10):178-181.

[6]卢旭东,郭欣旺.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4(2):40-41.

[7]王斌,张庆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27-44.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财务处)

[责任编辑:苑聪雯]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促进作用下,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多数企业通过充分运用股份制以及企业责任制相关的内部审计改革创新模式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亏损转为盈利,维持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在实际的审计实施过程中,由于诸多未解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个审计过程出现大量纰漏,对企业内部整体审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未来整体性发展。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针对现代化经济时代下,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所面对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与探讨,并针对问题的产生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问题提出  解决措施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会计财务控制以及相关风险管控的重要内容,对国有企业整体经营与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审计三大项目职能中的其中一种,不断推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组织经营建设的长期稳定性发展,是当代社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要性过程。但是截至目前,我国當代国有企业内部相关审计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设计的环节中仍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因此,当代国有企业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相关审计工作,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性价值意义。

1 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渐扩大,社会国有企业为了紧随当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脚步,维护企业长期稳定性发展,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相关策略来对企业自身的财务项目整体的运行过程进行必要约束,以此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能准确地纳入财务内控体系框架之中。以下是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作用。

1.1 内部审计有助于避免国有企业资产的不必要流失

近年来,随着我国当代社会国有企业内部对财务资源流失问题的逐渐重视,企业领导者对防控措施的发展与建设展开了深入地了解与探析,并采用各项手段来对其进行有效地避免,以此减少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损失。基于以上背景因素,通过大力推行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有效措施,同时可以针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维持国有企业资产增长目标的合理发展。

1.2 内部审计有助于全面优化国有企业内部股东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内部的有效岗位治理策略能被充分地运用于全面优化企业股东治理模式与相关治理体系之中。而作为国有企业一旦能独自拥有一套健全、完整的股东治理模式体系制度,便可以有效获得企业高层领导者的支持与大力协助,对推动国企自身的整体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企业内部审计在此方面将自身独特的财政内控监督管理的优势发挥淋漓尽致,对国企股东治理模式以及治理体系同样起着相对的促进作用,因此常被国有企业用来推动综合性企业内部监督与管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内部审计能有效避免国有企业开展不法经营

通常而言,国有企业中的内部审计能有效对国企内部各项财务信息数据的运转活动以及财务项目工作的开展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在面对较大经营规模国有企业时,同样能充分体现审计管理职能实施的有效性。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而言,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企业整体经济效应审计、会计财务审计、专项业务审计以及财务管理监督审计四大主要类型,通过审计职能的细节化发展,突出审计项目建设的内涵价值,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审计内容进行分化处理,借助内部审计力量对企业日常经营过程进行管控,有效避免国企不法经营活动的非法开展。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问题

2.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在现代化经济环境背景下,我国当代社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主要负责企业内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财政收支情况、财务制度管理、项目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方面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以此为基础,定期做好财务的全面审计报表以及专项审计报告相关的任务工作,维持企业的未来绿色发展。事实上,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岗位部门整体的地位与职能实施效果,与企业其他部门相比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缺少相关审计法律机构的认定与支持,因此也就失去了法律制度的保护,无法真正意义上将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作用落实到位。

2.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效果覆盖范围过于狭窄

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角度出发,整个审计职能实施效果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现象问题体现在:(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岗位工作的开展多数集中在以往已经发生的企业经济发展活动项目之中,由于整个审计过程缺少对企业经营项目财务风险的事先预判以及“事前、事后”的合理处理,直接对国企内部的财务经营项目活动的全程监控流程的顺利展开造成严重的阻碍,不利于国企财务风险预测以及防范措施的建设工作的成功展开。(2)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周期通常都是以“年”为基础计算单位,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企业内部财政资金非法挪用问题现象的频繁出现。与此同时,在以“年度”为计算单位的审计周期时间之内,凡是违规的国企岗位职员只需在企业审计工作真正展开之前将资金的缺口进行弥补,便能避免因违规所造成的对应惩罚,属于国企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严重疏漏,对企业整体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3 国有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职能与审计工作职责相混淆

现代化经济发展环境下,我国诸多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系制度与审计岗位部门之间不相分离,无法通过科学手段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岗位部门的实际性作用。通常国企经营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要职能偏重于企业治理方面,而企业内部审计岗位部门则与之不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实际上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在第一时间提出合理的评价与优化建议,有效避免企业管理项目开展阶段违规事项的频繁发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两者之间的职责效应时常出现混淆、难以分别的现象。

2.4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岗位部门在体系上缺乏相对独立性

截至目前,我国当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岗位部门在审计项目体系上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系统以及全面的法律基础保障。我国现有的《公司法》《审计法》等现有的法律制度都尚未对企业内部审计岗位部门的组织文化建设与体系规章制度的完善过程进行明确规定与约束,导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岗位部门严重缺乏必要的经营独立性,对日常企业文化建设、经济整体发展以及企业设施完善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而言,还远不如企业外部审计。

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合理解决措施

3.1 国有企业内部董事制度的全面完善

我国当代社会国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与完善过程,需要企业内部独立、自主的董事相关体系制度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管控,并以此为基础为国企内部审计岗位部门全面发挥自身财务会计审计与监督效应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与维护作用。基于此点,国有企业理当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全面完善内部独立的董事体系制度,将国有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项目建设与内部审计基础职责进行有效分离,以此来充分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3.2 有效扩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覆盖范围,充分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与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与内部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基于此点,作为国企内部审计岗位部门,必须履行部門自身的基础岗位职责。首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需要提前处理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相关财务风险预防与监督管理工作,对以往传统老旧的“年度审计”方式进行逐渐淘汰,以“独立、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审计部门职能的创新发展。通常将部门定期审计、不定期审计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有机统一,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整体有效品质。其次,国有企业审计工作的内容与实施效果不能仅仅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有形资产之中,更应该将无形资产也纳入其中。与此同时,企业也得重视内部岗位职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针对不同的业务经营范围,制定相对正确的审计处理方式以及合理的处罚措施。

3.3 全面优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环境

就国有企业内部经营过程而言,合理健全企业内部法人治理体系制度,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展开提供有效保障。另外,国有企业更应该通过科学方式不断优化自身审计岗位体系制度,以“财务数据审核、财务信息核算、审计内容审查以及数据信息合理分析”等方式,针对公司日常经营治理环节进行有效地监督与管理,以此保障企业未来长期稳定性发展。

3.4 有效增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

当代社会国有企业,为了将内部审计岗位部门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客观性原则落实到位,必须通过合理建设内部审计组织文化结构,全面加强审计组织部门与其他岗位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相关的部门会议,以此来充分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推动企业经济综合性发展。

4 结语

现代化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优化,推动当代国有企业经营规模的有效实施,其内部相关审计工作也越发的规范与合理。国有企业内部岗位组织成员以及相关审计工作部门理当从根本角度保障审计职能的正常运行,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岗位成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竞争力与控制风险能力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郭智慧.国有企业强化内部审计的对策研究[J].纳税,2019(27).

黄威飘.浅谈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J].现代商业,2018(36).

李志道.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经贸,2019(04).

财务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赢利能力和运营效率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及程序。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正常运行,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开拓发展。本文对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制度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1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产生于1958年。美国会计师协会下属审计程序委员会为了划分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将内部控制分为财务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将财务内部控制描述为:“包括组织规划的所有方法和程序,这些方法和程序与财产安全和财物记录可靠性有直接的联系。这个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从事财务记录和审核与从事经营或财产保管职务分离的控制、财产的实物控制和内部审计。”我国财政部2001年6fl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给内部会计控制作了明确的定义: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财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遵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为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正确贯彻其经营决策,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准确、有效,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作用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制约的控制系统,其中建立一套严密而又完整的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防错纠弊、防范财务风险为目标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规范运作,有效抵御内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尤为重要。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预定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本身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管理制度或者管理活动,也不是所有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的综合体,当然也不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方法或所有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其实质上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2 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问题逐渐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也不断得到发展。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来推动这项工作,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行,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求企业建立相应的财务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推动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基础系统是否完善,直接体现着财务管理的水平,影响到企业收入的保障、费用的控制和利润的目标实现。因此,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就必须不断发现自身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疏忽和松懈,财务内部控制还没有达到能够使各类财务决策权力、会计业务处理过程、操作环节和财会人员的行为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和监控之下的科学、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具体表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失效的主要成因是内部控制体制不顺、不能发挥作用、执行不力、考核机制不完善、人员素质较低、外部监督乏力等,因此,必须重视财务内部失控的现象,推出防范失控,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和措施。

2.1 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会计控制力度不够

现阶段企业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着一定的管理漏洞,缺乏切实有效的各种监督制度,很容易出现账物保管不善,使财物大量流失、化公为私的现象。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很难进行科学的可行性研究,从而导致项目盲目上马,重复建设,资金呆滞,经营不畅。由于财务监管的漏洞,经常会出现会计与出纳合谋,涂改发票、伪造签字、公款私存,截留、挪用资金,企业领导授意设立小金库、建账外账、私分资金,指使会计隐匿收入,转移资金,偷税、漏税,会计人员畏于权势,丧失原则,等等。

2.2 企业内部缺乏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且单位负责人必须带头执行。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虽然有内部控制,但只是形式、花架子,没有人认真地去考核检查执行的效果。

2.3 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企业在实施财务预算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核算模式还不够科学,有待进一步改进。在核算的功能模块中缺少时效性和准确性,缺乏财务核算之间的相互交流。首先,缺乏较为完整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没有融入总预算的理念,企业预算管理关注重点仍局限在生产经营领域,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企业内部综合预算无论是编制时间还是编制范围都不一致,需做两次预算。其次,企业的财务预算在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在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作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目前,基本上只进行基本的、总括的分析评价。再次,在企业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另外,在费用控制方面,没有根据所在实际行业的特色和地域特色进行控制,控制方法单一,不灵活。最后,在财务预算考核和激励方面,考核手段陈旧,奖励办法也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取的措施

3.1 建立高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和内控制度

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就是通过规范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环节的职责、行为,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该内控措施应具备的特性有:①系统性、整体性。涵盖范围要涉及各项经济业务,并寻找关键控制环节,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保证各部门和各岗位职责明确,并均能按照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检查与监督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内部财务控制系统的总体功能。②高效性。任何一个系统比较关键的指

标就是效益,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也一样应将成本效益考虑在其中。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要想最大程度提高效益就要做到有选择的控制,做到精简人员和手续,避免重复劳动。③适应性、科学性。通过采纳合理化建议,保证内部财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要用一套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管理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企业的财务人员针对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活动制定出科学具体的标准,在内控制度中起到组织、指挥和协调作用。同时,做到内控制度要随着企业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保证内部财务控制的适应力和活力。

3.2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控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企业中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在现代企业构建一种所有者利益和经营者利益相容的经营者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防止经营者偷懒和经营者在经营范围内利用职务的便利,以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其个人目标,是保证所有者的资本收益的重要举措。首先,金钱可以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激励手段。金钱往往有比金钱本身更多的价值,金钱在作为财务控制奖惩手段时,企业要根据对各部门的综合评价成绩给予超过基准分的管理人员和职工相应的奖金,给予未达到基准分的管理人员和职工相应的罚款。其次,荣誉也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有两项职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内部审计,二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更应该着力于帮助企业领导进行“软控制”环境的建立,使成员能自觉把办事效率和职业操守放在首位。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企业应当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估,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

3.3 加强信用管理,更新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使得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大大提高。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系统管理体制和程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应以制度为准绳制订详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对应用程序进行定期评审,对计算机系统下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审核和评估,检查其是否符合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减少和消除人为控制因素。同时要加强对财会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数据输出输入、文件储存和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上一篇:企业财务下一篇: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