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

2024-03-18

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来,法学及司法界对司法理念的研究,认为司法理念是对司法现象的考察而得出的理性观念,对司法实践有指导作用;并将司法理念划分为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程序等次层的司法理念,将司法公正同司法效率等并列起来。这种研究对于司法的本质就是追求司法公正,为了实现司法公正,需要在司法效率、司法程序、司法平等等方面建立起应有的标准。司法理念是以司法公正为目的,以其他的层次司法理念为手段的理念体系。

关键词:司法理念;司法公正;目的性司法理念;工具性司法理念

司法理念在中国法学及司法界是个时髦的话题,因为司法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人民的要求,党和政府决心推进司法改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并且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实施什么样的改革,首先在观念上应该有一个成熟的设计和规划。所以法学者、司法官员们充满热忱,深斟细酌,也使得司法理念在报刊和会议中成了显性概念。笔者在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中,以“司法理念”为关键词,就下载了400篇论文,挂在相同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有关法律理念的论文只有148篇,司法理念的研究成果明显多于法律理念的研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论文的作者队伍来看,司法理念的研究除了法学者的研究外,还有100多位司法官员参与了司法理念的探讨与辨析。梳理他们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有成功也有浮躁。

一、司法理念研究的综述

国内法学和司法界对司法体制与司法体制的改革的研究正好处于零星疏落状态,司法观念上仍充斥着左的简单说教,无法说明和解决市场经济下的司法不公现象。导致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自己理念的贫困,我国法学的主流声音不得已只好移植西方司法理念。当然也有人对夸大西方司法理念的先进性、诋毁中国司法理念的落后性表示不满,反映人们也在思索中国是否有自己的法治理想图景。①

这么多的法学者和司法官员参与司法理念研究和探索,他们的激扬文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司法理念表达了一种能够经得起逻辑和司法实践验证的严谨的法观念,以指导司法实践

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司法,司法理念不仅是“司法者”的理念,而是包括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人民大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要求和愿望。法学和司法界的同仁们认为,司法理念是对司法现象的思考,上升到系统的、经得起逻辑和司法实践验证的信念。②理念概念的历史路径也证明了这种观点,哲学泰斗康德撰写《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希望用通俗的文字表述其认识论思想。庞景仁先生在翻成汉语时抱厌,不敢把Idee译成“想法”,仍旧译成“理念”。 [1]210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理念是有历史来由的、用来表述具有逻辑严谨的观念,所以庞景仁先生不敢将“Idee”翻译成“想法”而译成“理念”,庞景仁先生曲从历史压力,也是有道理的。

人们认为司法理念对司法制度的和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最早柏拉图提出理念的目的,就是认为具体事物是变化无常的,人的认识还得深入,能够抓住不变的理念性的对象。因为能够称之为理念的概念、原理、绝对原理的正确内涵和指导作用是无法否定的。虽然他也调侃说,瞎子也会有走对了路的时候,但那是万一而不是一万。[3]266所以理念就是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导,司法理念有误,指导原则和方向错了,司法制度与司法实践就会带来失误。法学和司法界同仁们热衷于探讨司法理念,就是要对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司法理念进行反思,从司法理论与实践中辨析出司法的规律性以及司法实践所能达到的境界,重新设计司法制度和司法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要求。

(二)司法理念研究的深化:将司法理念分为次层司法理念

法学和司法界的同仁们在探索司法理念的过程中,随着对司法理念研究的深化和细化,将在各个领域指导司法实践的司法理念,进行筛选和分类,对司法理念分类的论文多,根据笔者有限的统计,大约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认为司法理念可分为:功能意义上的司法理念、理论意义上的司法理念、司法实践意义上的司法理念等三个方面。[4]

二是认为认为司法理念可分为:以人为本、司法终结、司法效率和党的领导等四各方面。[5]

三是认为司法理念可分为五个方面。但具体认为司法理念分为哪五个方面,又有不同。第一位研究者认为司法理念可包含: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文明司法;[6]第二位研究者认为司法理念可包含:司法独立、法律至上、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文明五个方面。[7]

四是认为司法理念可分为六个方面。司法理念分为哪六个方面,又有三种不同分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司法理念可包含:司法中立、司法平等、司法公正、司法透明、司法高效、司法独立等六个方面。[8]第二种意见认为司法理念可包含:司法中立、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司法民主、司法效率、司法公开六个方面。[9]第三种意见认为司法理念可包含:司法独立、司法中立、程序正义、司法消极和司法被动、司法透明和司法文明六个方面。[10]

五是认为司法理念可分为七个方面:司法中立、司法平等、司法透明、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独立、司法文明等七个方面。③

六是认为司法理念应包括司法中立、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效率、司法廉洁、司法程序和司法职业化等九个方面。[11]

二、司法理念研究的困境

我们认为,前面叙述的司法理念研究的两方面成果是司法理念研究的开端,仅仅是表面性质的。我们这样说的原因在于;一是将司法理念的理性程度及其指导作用揭示出来,并将司法理念划分为更为深入的次层司法理念,是认识司法理念的必然过程,也是司法理念探索的深化。但上述研究没有揭示司法理念的本质,尚未提出一个人们可以接受的司法理念的定义,也反映到对司法理念的研究没有达到概念性、逻辑性、体系性的地步。二是将司法理念具体分为不同的次层司法理念,各种次层司法理念的关系是并立式、因果式,还是接力式?上述研究没有建立起具体的各次层司法理念之间的能动协调关系,没有提出司法目的是什么,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什么?也没有提出在具体的次层的司法理念中,哪些是主导理念,哪些是次要理念。就无法建立具体的次层的司法理念之间协调的、互动的体系,也无法说明各种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怎样合营而成的总的司法理念。十几年的司法理念研究,像习武者点到即止,有很多墨迹,却难于清晰地界定司法理念。可以列为几个需要弄清的疑问:

第一,法学和司法界同仁们将司法理念划分为具体的不同次层的司法理念,本来是希望更清楚地认识司法理念,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司法理念所追求的目的是什么。离开了司法理念的最终目的,总的司法理念要达到的境界不清楚,司法理念要怎么指导司法实践哪种境界还不清楚,就说明我们无法认识司法理念清晰的格局与的指标指标,无法校正司法实践偏离司法目的的越界行为。

当然,司法理念研究者可能认为我们的问题不可思议,将司法理念划分三个方面,就是说司法理念有三个方面的追求;将司法理念划分为四个方面就说明司法理念有四个方面的追求。但司法理念的研究者可能不知道,将司法理念划分为各种不同的次层司法理念,就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各种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之间有相容的地方,也有相排斥、相互竞争的属性。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出过,司法效率和司法程序既有一致性,也有对立性。那么多的司法程序,不就损害了司法的效率吗?要追求司法效率,还是要司法程序呢?法律社会学家涂尔干说,“一个实体能够产生凝聚力的首要条件就是,它的各个部分绝对不能相互纷扰,相互冲突。”[12]81各个具有相互冲突成分的次层司法理念怎样相互凝聚融合,汇成光彩照人的司法目标呢?

第二,无视总的司法理念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无法认识总的司法理念的理想境界,必然无法弄清各种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及其在总的司法理念中的作用。体育馆和蒙古包的作用是不一样,所以体育馆因为特定的目的,它的高度、宽度与安全性能和蒙古包的高度、宽度与安全性能是不一样的。司法理念的研究者不清楚总的司法理念所追求的目的,就无法弄清次层司法理念。正如柏拉图说瞎子有时也会走对路了,关键是有一个目标在衡量着瞎子走路。所以说没有总的司法理念的最终目的这个标准,就不好衡量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的。

第三,由于司法理念的研究者没有弄清总的司法理念要达到的目的及理想境界,必然无法将各种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如司法程序、司法公开等结成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司法理念体系。

司法理念总的目的和应该达到的境界是一个坐标抽,它的的合理指标就决定了司法效率、司法平等、司法程序等次层司法理念所要达到相应的力度和指标,各种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因为有具体工作指标,才能确定构成因素及其性能。正是因为有了总的目标,才有各种具体的次层司法理念的分工合作,它们的“合力”造就总的司法理念。

如果没有总的司法理念的最终目的标准,前最高法院院长肖扬谈到司法理念包含司法透明、司法高效等,那么司法透明到什么程度?一个案子证据有疑问,现有科技水平不能证明原告或被告申明事实的可信性,如果纯从司法透明意义上,追求的是弄清证据,这就要发展科技水平,以认定证据的真实性。这种司法透明的追求还面临另外一个或几个次层司法理念的挑战,因为从追求效率的角度,就要停止诉讼,因为证据无法证明诉讼要求。无目的的次层司法理念之间,就造就了司法理念的多指标,进而形成司法理念的斗争,内斗的司法理念就不能指导司法实践。

三、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统辖其他次层司法理念

我们一方面分析长达十多年的司法理念研究,法学和司法界的同仁们在研究司法理念的时候,梳理出了多种具体的、次层的司法理念,由于没有将其输入到司法目的——手段坐标轴中去认识司法理念,就使司法理念的认识难以深入。古往今来,政治家“树立一个目的,去探求怎样和通过什么手段来达到目的”。[13]49思想家也是以这种方式来营构自己的学问, 涂尔干也认为,“公正是道德的基石,而博爱是道德的冠冕。”[12]83也说明公正是基础性的存在,其他的因素如博爱、文明、效率只是公正的外表。社会学的另一创始人、对治学方式有良好的研究的马克斯.韦伯也认为,人的行为除了传统行为和情绪化行为外,必然是在目的或意义的指导下,所以理性人的行为都是有意向的行为,这种意义可分为目的意义和工具意义,也可称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13]100韦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的分类,也正好启发我们将具体的次层的司法理念分为目的性司法理念和工具性司法理念,工具性司法理念的价值就是推动目的性司法理念的实现。

首先,所谓的目的性司法理念,就是国家设立的司法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法学和司法界同仁们探讨的司法理念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司法的终极性目的就是司法公正。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本来历代哲人和法学先贤认为,司法的终极目的就是司法公正。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发生矛盾不能自我协调时,寻找裁判的目的,就是寻找公正,所以,司法的目的就是公正。[14]56德国著名的法学家卢曼认为,公正在柏拉图那里就是《理想国》中的理想,就是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公正;中世纪就是贵族们的互惠原则;在法治时代,公正就是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相同的案件相同的处理,不同的案件不同的判决。公正就是作为审判权的核心原则,所以在卢曼那里,司法理念所指向的就是司法公正。[15]120

第二,事实上上述法学和司法界同仁在探讨司法理念时,每人对具体的次层的司法理念的辨析各有侧重,但大多数法学和司法界同仁对司法公正却有一致的关注。虽然司法理念的分类反映了人们对司法关注的角度不同,推导出具体的司法理念就有差异,但都强调了司法公正。在司法理念讨论中对其进行划分,也反映了司法理念研究者重视司法公正的观念,只是我们更进一步宣称:司法公正就是司法的终极目的。

第三,党和国家对司法公正的认识,也反映了司法公正才是司法的最终目的。虽然法学和司法界对司法理念的探讨丰富了司法理念的认识,按照法学前辈沈宗灵先生的说法,新中国重要的法学成就不是来自法学界,而是来自政治家。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提法也反映了这一点。2014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也认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司法公正。”④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也反映了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其他次层司法理念也都是共同推动司法公正的建设的工具性指标。

第四,有了司法公正这样终极性司法目的,其他具体的次层的司法理念在司法公正的价值坐标中,有什么功能、有什么活动空间,才能清晰加于界定。前面叙述的司法中立,就不能说法官中立,对原被告的要求不理不睬,只能说为了司法公正,超越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原告被告,依照法律和社会的良风美俗进行裁决。

其次,工具性司法理念,就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而进行工具性、手段性的理性思考和设计。虽然司法公正是司法的一个终极性目的,但仍是一种理想型的存在,需要一些具体的工具性理念去实现这一目的,使司法公正得于兑现。如司法效率,最高法院院长周强说,迟到的正义使正义大打折扣,所以需要一些其他的指标来保证实现司法公正。[16]随着司法实践的摸索,人们对司法理念的探讨,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具性的司法理念,除了前面司法理念探讨者罗列出的次层司法理念外,如司法人员的精英化或者精英司法等,都会更有力地促进司法公正,也应该成为新的司法理念。

最后,司法公正作为最终目的的司法理念与作为工具性的司法理念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一方面,司法公正决定了哪些具体的次层的工具性司法观念能够成为司法理念,因为凡是无助于司法公正的观念就不能成为司法理念。同时司法公正也决定了具体的像司法平等、司法透明等因素的存在空间和界限。前已述及的司法平等,不可能使原被告与法官平等地参与裁决。只能是法官保证原被告有平等地表达意见、提供证据、反驳对方的要求,以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样规定,也是为了实现公正裁决的要求。另一方面,工具性、手段性的司法理念也是促使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正是因为有了司法中立、司法平等、司法透明、司法高效、司法独立、司法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指标,才能实现司法公正。

注释:

①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2006版,第2-3页;季秀平:《关于司法理念的一些误区》,《南京社会科学》2006第6期。

②范愉:《现代司法理念漫谈》,《中国私法网》,2004-05-18.

③肖扬:《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天涯法律网》,2007年1月11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

参考文献:

[1](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 庞景仁译.商务出版社,1978.

[2]王申.理念、法的理念——论司法理念的普遍性[J].法学评论,2005(4).

[3](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 商务印书馆,1997.

[4]韦中铭.论司法理念与政治理念的冲突与平衡[J].太平洋学报,2007(8).

[5]王道彬.略论中国特色的司法理念[J].铜仁学院学报,2010(5).

[6]樊守禄.实现司法公平正义面临的新形势新课题[J].河北法学, 2007(12).

[7]维建.论司法公正的保障机制及其改革[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8]黄劲武.现代司法理念的反思[J].福建法学,2007(7).

[9]蒋超,艾军.论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官思维方式[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10]金立槟.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及价值定位[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11]蒋慧岭.现代司法理念基本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3-1-23.

[1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3](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各伦理学[M].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15]卢曼.社会的法律[M].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9.

[16]周强.迟到的正义使正义大打折扣,要建立错案倒查制、问责制[N].人民法院报,2014-11-21.

作者简介:李化祥,男,硕士,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立民)

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依托工作室使各专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构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平台,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是教学改革的目标。文章依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从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理念出发,着重阐述了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成果,提出了美术学院工作室发展规划的宏观设想,为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设想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工作室制;融合发展;创新实践;美术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综述

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专业,一般开设有绘画、雕塑、艺术设计、公共艺术等多种专业方向。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各专业相对独立,学生在封闭的空间里进行学习实践。这样制约了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禁锢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违背了人才培养规律,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改革模式,就是依托、开放校内各个工作室,使各个专业融合发展,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愿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产学研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根据高校改革的现状,以美术专业工作室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出发点,探索教学改革的深刻内涵,深入探究社会需求及人才市场动态,为今后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满足地方建设人才培养需求等提供有利依据。

二、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理念

依托工作室制美术专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校级领导和院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根据学生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三者的关系,美术学院确立了“以社会文化产业需求为主导,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核心,深化教学、艺术创新与实践,为地方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转型发展理念;确立了“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以对学院原有的“工作坊”进行延展和深化为手段,全面实施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构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艺术实践平台。这一创新发展理念,使学生有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院各专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无专业界限,使本科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学到更多的美术專业知识,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在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后,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去学习某个专业的课程。可以课外教学,集中选修,也可以间断学习。新模式下,课上的教学课时减少,学生有大量的创新实践的机会。针对这一情况,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辅导学生学习、实践。设置专门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使学生一踏入社会,就能适应工作。建设完善美术专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制度,使美术专业融合发展的教学改革有章可循。教师全力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愿望,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任务。构建产学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成果

基于工作室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专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探索项目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校企合作,构筑学术框架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截至2019年,美术学院共与11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践基地与校内联合工作室共13个。所聘请的专家中有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等。此举措的实施,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为促进学院工作室之间的融合发展,构建了学术理论框架。

(二)设立“学生艺术实践创新教研室”合理对接社会资源

在学院工作室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工作室与社会需求、企业项目对接不够及时,社会需求资源分配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在2017年初设立了“学生艺术实践创新教研室”,通过该教研室集中整合工作室对接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推动社会企业与校内工作室的深度合作,将企业项目、社会需求合理配置并引入课堂,大大提高了美术专业学生动手实践及创业就业能力。

(三)创建整合多个工作室

在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学院未来发展需要,陆续规划整合建设26个工作室。创建的工作室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及社会需求,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素质培养工作室

素质培养工作室包括:雕塑工作室、铜版工作室、丝网工作室、服装制版工作室、金属工作室、漆器工作室、中国画传统材料工作室、第一油画工作室、第二油画工作室等。该类型工作室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与专业课程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课上的实操训练,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实践工作室

专业实践工作室包括:环境空间设计工作室、木版水印工作室、首饰艺术创作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陶瓷艺术工作室、紫砂艺术工作室、髹漆艺术工作室、三维雕刻工作室、造型艺术实践工作室、移动空间概念设计工作室。此类工作室的建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传承创新研发——紫砂艺术工作室

紫砂艺术工作室以院内专业教师为主导,联合社会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带领学生参与艺术实践项目及竞赛项目。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手工艺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需求、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与信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专业实践保障。工作室基于地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研发,2017年,沈阳大学喀左天佑紫砂陶艺实践教育基地被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此外,校内的“紫砂艺术工作室”定期聘请该企业的相关专家进行实践实操教学演示,为传承创新研发紫砂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

4.培养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以环境空间设计工作室为代表

以环境空间设计工作室为代表的专业实践工作室,重点培养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该工作室与北京鸿业同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BIM教育培训基地”,由企业捐赠价值160万元的专业软件。同时引入社会需求项目,将真实课题引入课堂。工作室教师利用课下的时间带领学生参与大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几年时间里,先后带领学生参与完成沈阳劳模纪念馆设计、辽宁大学图书馆改造设计、吉林抚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工程等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工程设计。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

(四)创新创业工作室

创新创业工作室包括:立方双创工作室、颜料块工作室、东祥首饰设计工作室、玻璃艺术工作室、雕刻艺术工作室、智蜂巢工作室、满族服装服饰工作室等等。其中东祥首饰设计工作室、智蜂巢工作室更具特色。

1.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与就业技能,以东祥首饰设计工作室为代表

该类工作室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与就业技能。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命名班的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模拟了真实的工作情境,并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以东祥首饰设计工作室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面向市场需求、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以智蜂巢工作室為例

学院与上海锯斧家居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成立智蜂巢工作室,该公司是一家集艺术展陈设计、智能家居、室内装饰于一体的公司,在全国一线城市开设二十余家门店,校内工作室由企业投资建成后将面向校内定向招收专门设计管理人才,由公司派出专家为学生免费培训,培训合格后的学生将由企业直接录用,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香港工作,每月底薪为1~2万。同时,学院将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实践资源,将企业设计需求与学院多个专业的课程全面对接。

四、美术学院工作室发展规划

经过工作室之间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探索,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院领导又为美术学院做了工作室发展远景规划,进一步整合、完善美术学院工作室实践平台建设,贯彻国家制定的“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落实学校三年行动计划指导方案,充分发挥工作室实践平台的优势作用。面向全校开设辅修课程及选修专业课程,做到校内资源共享,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依托校内艺术工作室面向省内高校及社会开设非遗传承与推广、手工艺术实操大赛和艺术社团等活动,扩大沈阳大学美术专业的影响力。工作室的发展远景规划,彰显了美术学院改革的力度和决心,使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室制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专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探索项目的研究,以具有前瞻性的宽阔视野、可行性的多维角度、科学性的全新思维方式,诠释了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精髓,着重探析了工作室之间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成果。美术学院工作室发展规划的宏观设想,为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为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实践平台。此项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探索,符合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规律,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无限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杜建伟.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社会实用型设计人才培养[J].艺术百家,2015(5).

[2]刘静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大舞台,2015(11).

作者简介:

杨晓霞,硕士生导师,沈阳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版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1 生态教育理念与司法警官高职教育

“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 是指一定地域 (或空间) 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 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生态教育由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 他借用生态学术语, 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 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因此,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 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 是指人们必须要充分尊重和维护自然中生物的权利和生态, 保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在生态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生态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受教育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也关系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和谐相处及其共同发展。

司法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高职教育—司法警官职业教育, 应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和特色性, 应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训练、行为习惯养成和创造力培养。在这一理想育人模式中, 应在整体上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使整个育人的时间、空间都充满人文的亲和力。只有这样, 也才称得上是“生态和谐”的司法警官职业教育模式。

2 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司法警官高职教育

2.1 司法警官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2.1.1 职业特色不明显

办学没有针对司法警官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的实际需要做出大的调整, 专业设置, 培养目标, 课程设计等类似原来法律专科学校、中专学校, 不能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对法律人才新的要求接轨。

2.1.2“双师型”教师缺乏

所谓“双师型”教师, 是指同时具有讲师和专业技术等级职称的教师。目前司法警官青年教师比例偏大, 教授、副教授比例较低;专业建设有些力不从心;有的“双师型”教师在实质上仍然是具备大量法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践经验,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传统型”教师等。

2.1.3 实践教学环节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教学体系不完善, 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 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常常脱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践教学条件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实践、实训教师队伍不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产学结合不紧, 实训环节难以得到保证。

2.2 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司法警官高职教育

2.2.1 明确司法警官高职教育的定位

目标定位:培养面向司法行政系统和法院、检察院、律师公证等基层行业一线的, 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职业定位:司法警官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教育, 是就业教育, 应注重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能力定位: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通过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 按需施教;着眼于司法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以行业和产业为依托, 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 体现司法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

2.2.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突出办学特色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开发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与司法实际部门建立起长期的联系;实践性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2.2.3 建设“双师型”、“技能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师任职资格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队伍, 是办好司法警官高职教育的保证, 是司法警官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已经成为司法警官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此, 可制定“外引内扶”的政策和多项实质性措施, 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规定教师的学历要求;强调“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人才;提供“教学相长”的实践情境;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到基层警一线去实践或挂职;正确引导教师的校外兼职活动等。

2.2.4 加强司法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

要加强司法警官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营造理论研究氛围, 用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2.2.5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产学研结合的前提是建设一支具有实施产学研结合能力的师资队伍;关键是寻求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合作条件的单位、引进开发组合一批能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的项目;条件是制定一套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政策和形成一套有效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以确保产学研结合的进程。

加强与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各监狱、劳教所、法院、检察院、律师公证等部门的联系, 制订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计划、方案及具体评价指标, 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用产学研结合的原则统筹教学计划, 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既尊重教学规律, 也要考虑生产规律, 以便将教学进度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为产、学、研的结合创造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点。更新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 用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教学。

总之, 关注生态教育视野下司法警官高职教育, 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 还要关注其身体的、情感的、社会性的、艺术审美的等全面素质的发展, 使各学科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对于年轻的高职院校, 更应确立“生态立校”战略, 用生态教育理念指导司法警官高职教育, 协调学院与社会、政府、主管部门、司法行政系统、学生等方面的关系, 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1 强化素质, 培养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果教师个性健全而又鲜明、张扬而又适度, 又能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 则对自己的教学艺术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有了个性, 教学才会更有特色。个性意识强,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样, 个性意识越强烈, 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 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所以独立自主的个性, 是实施个性教学的前提。

2 精心设计, 展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 形成的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教材、学生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思路的基础。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要在这些基础的基础上, 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可以根据需要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 使教材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具体的课堂中要一教材为中心, 但不能拘泥于教材, 不受名人教学思想的束缚, 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 也可以根据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其次, 找准教学“突破口”。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不同的智力水平、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构成了不同学生的完整个性。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位都能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演课堂角色, 使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把知识的探究、生成、运用过程交个学生, 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3 精益求精, 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新知识的传授, 而在于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重在于“教”, 而重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 变分配式为自由选择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还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 能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创设和谐的课堂情趣和氛围, 在幽默中和欢乐中启迪学生思维, 从而提高的课堂效率。当然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动、精彩描笺的另一面。细腻的细节描绘与脱俗的思想境界相辅, 能将学生引入知识的美境之中。所以,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指导学生在鉴赏、联想、感悟、体验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活动中要“运其才智, 相机诱导, 体悟传神, 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 发展学生的才智, 以个性培养个性, 以情感增进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能。

4 转变理念, 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下,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相融合, 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 从而使教学过程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

首先,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促进师生双边交流, 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 拓展思维空间, 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要向学生灌输质疑思想, 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实践,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使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其次, 齐放性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开拓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渠道, 要树立“得法于课内, 增益于课外”的开辟性教学观, 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 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5 高屋建瓴, 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个性化教学艺术主要在的体现教学高起点、新手法、高品位上, 高起点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手法要求教师吃透课改精神, 大胆改革课堂结构, 切实将课堂还给学生。高品位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 在“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已然成为时尚的今天, 要做一个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师, 一是要转变学生观念,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师生彼此尊重, 教学相长;二是教师要具备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教育”观念, 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人格品位;三是开展合作学习,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 去参与讨论和辩论, 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 明是非, 分主次, 求同异, 达到培养个性, 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走个性化教师之路, 一是强化素质, 培养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二是精心设计, 展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三是精益求精, 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四是转变理念, 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五是高屋建瓴, 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1、合作学习理论下的大学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和方式

思政课教学应当打破传统模式, 实现多方位思政教学理念与积极实践创新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离不开创新, 更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理论教学中, 大学思政课教学已充分实现了从单一教学到互动教学的转变, 固有的思想论阐述为案例分析, 把知识的定向传输转化为具体的情景案例, 从简单的静态教学变成多元化的动态教学。但随着大学生思维能力普遍提高, 大学生思政教育也不应固守传统课堂, 而应积极拓展新大陆, 采取其他课堂的形式、校园公益活动、思政教育基地实习、校企的学习考察等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积极阳光的思政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每一次活动, 都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最佳阵地。思政课的教学要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使其融会贯通。

2、合作学习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

思政课具有实时性, 因此大学思政课的特定属性决定了教学离不开社会实际, 课堂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两者之间相互补充, 相互依存。但如何促进二者的功能互补、相互融合, 是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社会实际不仅仅讲述个人发展, 想要融合到社会中必须要学会如何合作的发展。所以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是必要方式, 将合作学习理念放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进行富有创意的分析与解答, 以期为教育事业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对于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应确定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积极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 经过创新教学模式, 不断地吸取外来教育文化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学科魅力, 促进学生和老师共同进步发展。

二、合作学习理念的含义和意义

1、合作学习理念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发展为学习目的的新型学习机制。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小组, 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极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 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只是老师教学, 学生听讲这就足够了, 但是这种新型合作学习策略比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 以学生为主体使信息交流的方式从单一变成了多维互动的表现。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主体性和合作性具体的表现。

2、合作学习理念的积极意义

合作学习理念是以发展教学水平、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的方法, 从而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一种新型的创意性十足的教育策略和理论体系。这种形式不仅仅可以改善课堂上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成绩, 还可以促进提升学生的优良品质。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这种新型教学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对整个教育界的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3、合作学习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实际生活中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极具创意的有效教学方式。简单来讲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 并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小组成员通过互动学习, 一起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并以集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合作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 让其学有所成, 并不需要一味地灌输古板的固有思想教育, 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 开拓发展。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已广泛运用于各个层次的教育中。通过合作学习加强大学生对思政的教育, 培养个人良好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精神物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1、用合作理念来保障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思政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学习。构建合理的思政教学内容是思政理论课取得成效的最基本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必须可以体现政治理论的实际性, 课程的科学性, 政治的时代性, 意识理论的教育性。相对于合作学习来讲, 政治理论不是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物。要讲究合作发展, 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大学思政的改革更可以让自身变得愈加完美。大学思政课教学的突破创新是以学生为根本, 老师为辅的教育模式, 充分刺激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成长。

2、用合作学习理念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思政课的实施

现如今合作方式成为时代价值主要因素, 独立的行为方式越来越不受重视。因为人类本身就具有群居性, 所以合作发展的方式现在倍受推崇。基于合作学习理念的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 更加突出了教育事业的重要功能, 也正契合了我国的素质教育, 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做起, 积极提高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 让学生懂得合作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目前思维活动表现出复杂性、多变性、独立性、自主性等特点, 给思政课教学发展带来了极端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的教育意义是以育人为主, 以德服人的精神品质, 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优良作风。

四、结束语

创新合作学习理念是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更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 只有重视实践, 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深入开展实践教学,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有其特殊性, 思政课教学需要学校制定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 大学思政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对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当前高校扩招, 各项教学资源短缺, 多数高校的思政课采用大班化教学, 针对在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课堂纪律群体性松散、重理论轻实践等因素, 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改革考试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提倡合作学习, 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多种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而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全国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合作学习如何在大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条件下准确定位, 成为大学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必须直面的问题。大学的思政课教学需要创新, 而创新的基础就应当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本文就思想政治课以合作学习体现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的价值判断展开分析, 为合作学习理念提供积极支持。

关键词:合作学习,思政,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晓云.从思政课教学的维度透视大学生合作能力[J].现代交际.2013年11期

[2] 韩文英.合作学习和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忠军.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四个统一”[N].光明日报.2014年

司法改革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会计人才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会有巨大的帮助, 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 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人才也是非常关键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应当不断探索会计教学改革的道路, 完善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积极打造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会计人才,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不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和活力。但很多高校尤其是专科院校在会计教学的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只注重对于书本知识的教学, 而忽视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专业能力包括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如果只注重对于知识的教学, 那么学生走向工作岗位面对现实工作时很容易不知所措。

2 高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2.1 培养方向的偏差

在很多公司进行招聘的时候, 看简历发现学生自身非常优秀, 但是在工作中却出现很多专业性的问题, 影响工作的进度和企业效益。这就是由于高校会计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出现了偏差。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很多企业要求工作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而且需要具有高超的实践能力, 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关重要。但是很多高效的会计教学只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教学, 忽视了对于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 出现和用人单位的供需矛盾。

2.2 会计专业开设数量丰富

我国高校在会计专业上的设置数量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号召下, 很多高校逐渐加入了原本没有的会计专业, 这就使得会计专业成为近年来高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上也逐年增加。这样数量增加的现实状况, 带来的却是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有的高校急于开设热门的会计专业, 却没有很好的教学资源, 导致学生虽然拿着会计专业的毕业证, 却很难在工作中展现出令人满意的工作能力。

3 能力本位理念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策略

3.1 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会计能力, 需要不断提升学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性。教师是保障学生学习能力的第一人, 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专业的会计水平和能力,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也不会对提升学生的能力有多大帮助。为此, 应当积极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培训,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 结合现代化企业的会计工作特点, 明确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注重的培养方向, 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 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另外, 学校应当积极促进专科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交流, 在别人那里学习先进的经验, 为自己的会计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3.2 加大教学投资

为了保障培养学生会计能力的基本环境,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加大对于会计专业的投资, 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大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投资, 不仅仅要体现在硬件上, 比如多媒体设备、先进会计应用软件等, 还应当在软件上不断加大投入, 以打造一个具备高超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 逐渐在会计教学的工作中渗透能力本位的观念, 在思想上对于高校会计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极大的支持和动力。

3.3 优化课程设计

很多高校的会计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失衡, 对于课本的过度依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会灌输教材知识, 而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践能力则选择了忽视, 这就是由于会计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大多数的时间分配给了教材内容的教学, 对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操作实践的训练少之又少。所以为了符合能力本位的观念, 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 适当增加上机操作的课程时间, 在运用各种先进的会计处理软件中, 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 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是在能力本位下进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

3.4 教学内容融入校外实训基地

仅仅通过在学校的学习, 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求,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本地与企业进行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假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锻炼, 深刻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在正式总向社会岗位之前, 对于所做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教师在此过程中, 把实训项目和自己的教学计划相结合, 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势, 也可以针对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提高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也至关重要, 是以能力本位观念为前提的教学改革。

4 结语

会计教学的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势在必行, 在高校会计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贯穿能力本位的理念, 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 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性, 加大会计专业的投资, 优化课程设计, 积极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这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重要工作, 对于学生个人在工作道路的发展也十分关键。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高校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 尤其是对于高校会计教学的改革, 使得会计教学的水平有所提升, 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关键的举措。但在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尤其是专科院校, 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理念落后等原因, 导致会计教学的改革迟迟不能向前推进, 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能够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影响我国的经济建设。本文将通过分析高校会计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探索能力本位理念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 艾菲尔.能力本位视角下的会计教学路径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 (3) .

[2] 赵雅丽.能力本位理念下高校会计教学改革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 2016 (3) .

[3] 姚玉芳.“以能力为本位”的会计教学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 2016 (3) .

上一篇:枢纽工程施工论文范文下一篇:双向通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