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

2023-09-19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丰富的内在价值。本文从逻辑视角出发,探究其思想价值。从生态出发挖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彰显“两山论”的理论导向价值;从人与自然关系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有机统一;从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中挖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民本价值,彰显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达到生态为民、生态利民和生态惠民的目标;从人类永续发展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价值,特别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涵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民本价值和世界价值的内在关系,可知这四个价值密不可分,层层递进。实现经济、生态、民本价值的统一,同时兼顾世界价值,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基础,也形成了其思想价值的内在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研究其内在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生态文明思想;美丽中国;民本特质;价值邏辑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2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论述,熔铸于中华优秀文化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深厚历史积淀,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于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等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立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着眼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治理的经验教训,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思想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人民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也为既希望发展本国经济又希望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产生了新发展观,这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追求,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互利共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目标。传统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厚道的发展观,突出表现在“对自然的不厚道(对自然的疯狂榨取)、对他人的不厚道(贫富鸿沟的产生)、对后代的不厚道(严重透支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2]。习近平在长期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需要协调好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由此提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实现生态治理的有效性,坚持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协调统一的发展之路。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浙江省安吉县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文章,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4]153这是习近平首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进行明确的阐释。在不同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两山论”。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山论”的关系中,只要“金山银山”就是“竭泽而渔”,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搞GDP崇拜;只要“绿水青山”就是“缘木求鱼”,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历史的倒退。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唇齿相依、不可割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不能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不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也不能拿金山银山换绿水青山,先污染后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不要经济、因噎废食,让人类文明退回到原始状态,而是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老路,更不能走只污染不治理的邪路,要走绿色发展的新路,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自然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自然界蕴涵的天然资源是满足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为代价,而且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指导经济发展,忽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肆意破坏生态系统,就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惩罚。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5]第二,保护环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多次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6],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外,他还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时刻提醒人们,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也深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这就造成竭泽而渔的后果。因此,面向未来,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实现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追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两山论”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国推进生态治理、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习近平“两山论”的提出,深刻表明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可以协调从而实现统一的,即做到“在保护中进行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8]。“两山论”思想是对马克思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经济价值,为我国新时代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他在长期的基层工作和实践积累中亲身感悟与学习思考的结晶。2004年,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时,曾明确提出:“在全社会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4]48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以正确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最终满足人民对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期望。此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点,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与更替产生重大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益于解决生态难题,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间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而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突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强调人在自然之中,只有形成生命共同体意识,才能彻底消解人与自然间的主奴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的和解。人和自然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更是形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代代相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如果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夸大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统治自然,就会引起人的欲望无限膨胀,造成人类无限制地开采自然资源、肆意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后果,这就严重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如习近平所提到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10]因此我們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首先要承认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人要依靠自然,就要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承认自然的价值,以道德情怀自觉关爱生命和自然,挖掘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内涵。顺应自然,就是要自觉遵守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的运动、变化、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保护自然,就是要摆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与地球上的生命个体共存共荣。人们要时刻牢记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把保护自然作为人的天性,以保护自然的整体利益来保护整个地球家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把人与自然看作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互利共赢的有机整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利害关系概括为构建生命共同体,“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11]。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1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解决当前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三、民本价值:满足人民的生态福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一思想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中心任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不再局限于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13]21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只有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并遵循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转换的顺利进行,保证人类生命有机体的正常运转,才能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物质资料、保障基本的物质民生”[14],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无法得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经提到,当人“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5],人类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的有机延伸,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离开自然而独立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更会影响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此外,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会限制人们的生产活动,还会诱发自然灾害,引发各种疾病,严重影响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16]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各种物质资料,并不断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扬弃,形成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7]11当前,人民逐渐由追求温饱转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人民关心饮水安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并且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心声,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统筹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福祉为内容的三维绿色发展观为引领”[18],大力推进生态领域的民生发展。他多次指出:“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19]满足人民高质量的生态福祉,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价值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体现,更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其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的体现就是“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20],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文明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以老乡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生态福祉的价值追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明确的价值旨归,把满足人民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強烈的使命担当精神,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恪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本特质,人民情怀更是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四、世界价值: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时,也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勇于承担应尽的责任,在国际社会上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1]256当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面对,需要全人类携手共同应对,通过互利互惠、平等协商、沟通对话的方式,建立合作共赢、公正公平的国际生态治理秩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各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不仅为我国破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且为世界各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现阶段,我国要解决好主要矛盾就离不开对生态破坏的治理;要解决国际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就要解决好人类生存面临的生态危机。当前,中国在解决世界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担当,充分彰显了我国在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称赞。当前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已取得成效,建立了生态经济示范区,特别是对大江大河治理的成效突出,等等。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此外,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的命运系于地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共创地球美好家园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22]。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地球美好家园、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历史重任”[23],各国人民要积极担责与贡献力量,更要加深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系统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全球的生态危机。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国际环境正义。为了解决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习近平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审视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世界各国要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不能抱有多占便宜少吃亏、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的态度,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21]291,共担生态治理的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坚持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共同责任,因为地球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为了保护这个家园,世界各国理应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其次要坚持“有区别”的责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实事求是地考虑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差异性,更要考虑各国在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以往发展对环境污染的程度等实际区别。从历史发展来看,造成今天环境状况的主要肇事者恰恰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理应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此外,环境正义不仅包括共同责任原则,还包括差异性正义原则。只有坚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和衷共济、权责共担,才能满足世界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各国需要携手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7]58-59。在推进生态治理中,要求“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上充分体现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对等性”[24],积极担当,发挥各自优势,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贡献力量。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责任,加快构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坚固长城,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13]123,中国已成为解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能够指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开拓了各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携手共建人类美好的生态新家园。

五、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的价值原则。我们要从理论角度和实践维度大力弘扬其科学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价值,主要从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民本价值和世界价值四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既要正确看待经济的生态价值,又要处理好生态的经济价值,因而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4]153在建设“绿水青山”中实现“金山银山”,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其次,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要兼顾民本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思考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我们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生态文明建设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最后,探析人类永续发展的世界价值,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提出构建绿色生命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遵守各国间的生态正义原则,开创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天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2.

[2] 陈宗兴.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66.

[3]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N].光明日报,2013-09-08(01).

[4]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83.

[6] 王磊,肖安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理论导刊,2015(12):64-66,73.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8]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3(17):17-19.

[9] 龚天平,饶婷.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环境正义意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20(1):5-13.

[10]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02).

[11]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光明日报,2018-06-04(11).

[12] 陈雄,吕立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J].红旗文稿,2019(16):25-26.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4] 张乾元,赵阳.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26-34,2.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16]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1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8] 万健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特质、价值指向与形态实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5):44-49,87.

[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

[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6.

[21]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2] 耿步健,仇竹妮.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J].财经问题研究,2018(7):23-29.

[23] 耿步健,葛琰芸.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内涵及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5):22-27,105-106.

[24] 向玉乔.国家治理的伦理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16(5):120-135.

(责任编辑   古   东)

Value Logic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ao Xupeng ,Chen Dong

(Marxism Institut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Key word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 people?oriented characteristics; value logic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长期存在传播理念、社会功能定位观和学术专业定位坐标的错位倾向,为此,我国高校学报应努力找准学科之间的“切入点”和“生水点”,借助自身学科的优势,引领本学科在全世界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报 传播理念 功能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数量庞大(号称世界第二)、学科雷同、内容重复、学术质量低下、发行量很小、资源浪费严重等情形。究其原因,重复办刊是其主要症结之一,其核心症结则在于人们对高校学报的传播理念及其功能定位所操持的错误观念。对于这一点,目前乏人问津。在此,笔者拟围绕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理念之误与专业功能再定位等两大基本问题,细致探讨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思路。

一、我国高校学报的传播理念误区

从人类知识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艺术科学,每一门学科都不断地向着深化、细化和纵横跨界交叉的方向发展;反之,一门学科如果一味保持现状、不与时俱进、不分化、不细化,则很难获得深入发展,更谈不到对知识的创新性发展了。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是这样的,一份学术期刊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

然而,我国的高校学术期刊长期存在的传播理念、社会功能定位观和学术专业定位坐标却是封闭狭隘、肤浅低级的。正是这些思想误区,才导致高校的学术期刊长期呈现出一系列的严重弊端。迄今为止,编辑出版与传播学界尚未对此进行深入严肃的理性研判,从而致使我国的高校期刊改革工程思路模糊、举步维艰。

为此,我们需要基于知识传播学和学科发展规律,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基本理念进行理性反思与深刻分析,以期为未来的改革工作提供比较合理与可行的建设性思路。

(一)社会功能定位的理念误区:自产自销自用的“(组织)内向传播”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报秉持本校主办、主要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办刊宗旨。这种对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社会功能定位的传播理念,实际上属于自产自销自用的“小作坊式”的(单位)内向传播意识、一种落伍陈旧和阻碍21世纪我国学术传播事业与时俱进的非理性观念。

这种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传统渊源。譬如1919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的宗旨是成“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1]1935创刊的《复旦学报》的宗旨是“便于教师发表研究成果,交流经验研究,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和重点发展”。[2]

根据传播学的类型理论,组织性内向传播是指发生在同一个社会组织之内(譬如一所大学、一个科研院所、一个专业性学会等)的信息交流活动;一个社会组织借此进行自由沟通、达到自我平衡和稳定发展的目的。因此,组织性内向传播的核心是社会组织所进行的自我信息管理。外向传播、国际性传播及全球性传播则完全不同于内向传播,它们体现了现当代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高校的学术期刊不仅仅代表一所大学,不应满足于内向传播,而是应当成为一个国家在某个学科与专业领域具有的世界性水平的传媒标记,应当追求并体现外向性、国际性和全球性传播理想。

进而言之,在当今知识全球化和开放获取网络化的新时代,学术期刊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摄取与传播原创性的一流知识,而不能满足于循环刊布重复性的低层次知识。高校唯有依托一流知识,方能孵化与催生一流成果,方能推进本校师生的知识创新、教学创新与人才能力创新工程。大学及其传媒的社会使命并不在于仅仅反映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仅仅为本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而是应当反映本学科、本专业的全世界一流成果,借此促进本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逐步培养优秀人才。

由此可见,我国盛行至今的旨在反映所在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报传播理念及办刊宗旨其实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知识生产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正是因着“自产自销”式的内向传播理念与办刊宗旨,才严重限制了全球性作者与稿源,显著降低了学报的用稿标准和学术水平。据统计,截至2007年,高校文科学报数量已达1300多家;[4]高校主办的理工科学报计约1500多种。[5]事实证明,这样的期刊是根本无法实现其基本的社会功能的,只能造成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资源浪费,加剧有偿用稿、关系稿等庸俗化倾向,导致更多的垃圾文章泛滥于世、贻害莘莘学子!因而,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亟需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首先亟须扭转错位的传播理念!

(二)专业功能定位的认知误区:笼统、雷同和“小而全”的等势冗余信息传播观

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学报的学术坐标与专业功能区间格局。按笔者的理解,高校的学术期刊首先应当成为标记与引领一个学科与专业之全球发展潮流的学术“风向标”,其次才能谈到造益本校师生摄取先进知识、转化与创造新知识的区域性社会功能。然而,我国的高校学报所严重缺乏的恰恰是后面这项核心功能。

正是由于高校学报旨在服务于本校而非全球学术界、旨在发表本校或本国作者的一般文章而非世界范围内的原创性成果、旨在探讨与传播一级学科层面的笼统问题而非二三级学科层面精细深刻新颖的具体问题,因而它必然会形成笼统、雷同、小而全、无级差和冗余度较高的信息传播文本,进而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弊病。

第一,背离学科分工及信息分工原则,追求综合性内容与“小而全”功能,导致学科雷同化、主题重复、传播内容等级差(零势能)、传播价值低阶、传播功能孱弱、传播效益低下。其深层原因在于,每所大学的学报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体系和产供销一体化的知识“小生产”模式,完全没有发挥学科分工的专业优势,从而造成了高校学术资源的分散、割裂、浪费和重复低效投资等境况,进而使得期刊及大学逐渐丧失了创新个性与全球性的知识竞争力,最终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体现出单向单质线性传播模式、期刊信息传播的交互渗透水平低下、競争同质化、期刊母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孱弱。从理论上说,学报应当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某个学科、某个专业的学术共同体评价相关科研成果的基本方式、充任知识传播平台与学术交流阵地。如果一所大学没有独特的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优势专业、拔尖人才队伍和原创性成果,则根本没资格主办学报。然而,国内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报,忽视了期刊与大学据以安身立命的“专业化”功能,偏离了“创造与传播新知、培育创造性人才”这个根本目标。

第三,功能退化、品质锐降,失去了评价科研成果和引导学科发展的标示性功能,[6]难以成为学科发展与知识创新的领头羊、火车头、助推器。因而,高校期刊亟须改变那种小农式的内向传播理念,树立引领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全新科学理念。这是一个学术刊物最神圣的使命。[7]

第四,无法造益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学会的知识创新事业,甚至成为学科发展与知识创新的严重障碍。高校人文学报之所以会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和“乏力无能”的体征,主要是因为其所依托的母体——高校在学科、专业方面缺少独特优势、知识创新实力和个性竞争力,从而无法强力支撑学报传播先进知识的顶级功能。[8]反过来,高校学术期刊的狭窄办刊理念和低劣传播内容又会严重误导高校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而会严重阻碍期刊所在学校的学科发展、知识创新与人才成长。

二、国外学术期刊的传播理念与操作模式

西方与中国的学术出版在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很少有包罗万象、由每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9]譬如,哈佛大学没有综合性学报,主要是通讯(NEWSLETTER)一类的出版物。它的那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刊物则分别由不同的学院或系出版,大多在专业领域具有世界声誉,如《哈佛商业评论》《哈佛教育评论》《领导杂志》等专刊。

总体而言,西方的学术期刊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具有为全世界读者、作者服务的开放性观念;二是其功能定位非常鲜明,综合性期刊仅占极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杂志;三是注重传播专业性新知识、发挥学术评价功能、引领科学文化潮流;四是它们大多由大型出版集团负责出版发行、由来自大学或学术团体的知名专家负责期刊的编辑加工和外联审稿等技术业务。

第一,期刊的出版管理采取以学会为主的“金字塔”模式。在西方,很多属于同一个大类的几十种期刊都由同一个学术组织主办,如美国哲学学会主办了8种学术期刊、英国的物理学会主办了45种期刊,体现了资源共享和质量管理的显著专业优势。[10]它们大多采用大学出版社与众多学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进行多元化协作的“放射状”期刊管理模式。在这方面,牛津大学出版社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该出版社共出版230多种学术期刊,其中三分之二的期刊属于该社与全世界100多个学术组织合作创办。[11]

第二,对学术期刊注重规范的品质管理和品牌辐射战略。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种学术期刊《核酸研究》及《实验植物学杂志》被“专业图书馆协会”评为生物学与医学领域一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百强杂志。据美国汤姆逊科技信息研究所2008年报告,牛津大学出版社超过四分之一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世界前10%之内,四分之三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位于世界前50%之内。以2009年的统计结果为例,牛津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影响因子超过5.00的学术期刊有12种。

第三,以巨无霸出版集团为主的“综合集成性+专业交叉性”期刊定位模式。譬如,英国的自然出版集团隶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共出版学术期刊计约103种,主要传播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社科研究的前沿内容;其中包括世界头号学术期刊《自然》及其36种子期刊(属于二三级学科)、《科学美国人》等综合交叉性权威期刊。它们充分体现了对全球学术研究与知识发展的强大影响力。[12]又如荷兰的爱思维尔出版集团,每年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及科学普及读物等22000多种,出版2475种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柳叶刀》杂志及其8种系列杂志,《神经元》《神经成像》《神经肽》等系列性专题定位精细的生命科学杂志,集中反映20个二三级学科之世界性最新进展的系列期刊。[13]同时,该出版集团的学术期刊不但包括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有120多种期刊涉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大多数期刊具有二三级学科的精细定位特点及学科交叉性质。

三、高校学术期刊实现传播创新的改革思路

学术刊物体现了学术共同体的某种评价标准,代表了某个专业领域的最高知识水平。进而言之,高校学报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托独特性专业、传播原创性知识、孵化公理性精神。

具体来说,基于优势学科和专业化特色重新定位高校期刊的学术功能与传播价值,不但能够有效杜绝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彻底清除学术垃圾产品的滋生源头,显著提高高校个性化与差异化的知识创新与教育创新水平,深度凸现高校学术期刊的独特性知识竞争力及专业性学术价值,还能对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性学会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知识创新与人才培育工程发挥前瞻性的战略引领与资源整合作用,有效改变一级学科扎堆、二三级学科次发展、专业之间冷热不均、冷门学科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面临消亡的境况。

(一)基本原则

学科作为知识的分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彼此关联性。它不但是高等学校用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思想平台,而且也是其用以传播知识、培养公民的理性素质和建构社会文明的智慧方式。进而言之,具体学科的发展水平乃是体现一所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的主要标志。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创新乃是通常发生于交叉地带的一种边际行为;学术媒体的传播创新需要编辑出版工作者对知识传播平台进行二度创新。[14]具体而言,我们需要遵循当代的学科发展规律,选择那些自组织(分化、深化、细化)程度更高、学科交叉性更强、专业知识与理论范式的知识整合水平更高的学科与专业,以此作为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平台。尤其是三级学科能够发挥对一二级学科的分化、细化和深化功能,因而有助于大学及学术期刊实现高阶层面的知识创新与传播创新。

為了有效更新高校学报的传播理念、推动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应当参照下列基本原则:

1.努力找准每个高校的学术期刊在各学科之间的“切入点”,以此创建与发展具有深广前景及深厚潜质的新兴交叉学科,形成相互支撑、互补互动、相互融合的知识生长点。作为知识传媒的高校学术期刊,更应体现学科发展的深层规律、借助自身在三级学科层面的深化细化优势与精细定位的前沿品格来引领本学科的全球性发展。

2.一所大学、一种期刊在加强学科建设方面需要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理念。优势和特色既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也是构成一所大学、一种期刊的独特竞争力的核心特点;特色学科是衡量一流大学及一流期刊的首要尺度。同时需要指出,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学,它的每一个学科也不可能都是世界一流学科。具体而言,就是需要突出重点、首先要突出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以此定位学术期刊的功能区间,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育人与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二)操作路径

对于高校的学术期刊系统而言,其专业功能的重新定位与优化集成工作需要清晰界定自己的目标群体、受众资源和客户资源,以便借此培育品牌、提高期刊的附加值、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1.转换思想路径、更新办刊体制。(1)基于全球化专业分工与辐射知识创新价值的传播理念,以期刊所在高校及挂靠学会的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学科专业来命名刊物,旨在凸现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人才优势和信息数据实验设备等资源优势,借此实现刊物、学术、高校、人才和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及协同联动发展的系统化目标。(2)专业化管理制度。期刊的行政管理由所在高校及期刊社负责,学术管理则由其所属的专业性学会及期刊编委会负责,期刊的技术性管理由编辑部主事之。(3)期刊全程运作的网络化制度。(4)创置期刊的学科专业国际文献资源库系统。

2.优化高校、学会及科研院所的学科坐标,重新定位学术期刊的专业功能。(1)调研学科目录,确定高校文科期刊的学科名稱框架。(2)基于信效度较高的系列科学指标,调研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性学会的科研综合水平,为实现期刊的学科定位提供科学依据。(3)调研高校学报现状,为期刊的专业属性定位及名称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基于信效度较高的系列科学指标,对高校期刊的特色优势、学术影响力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的客观评价。

3.高校学术期刊系统的专业化改革细目。笔者根据国家学科目录统计,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的一级学科共13门,二级学科共180个,三级学科950个;属于文科性质的一级、二级和三级学科,计约1200个;其中,需要拥有期刊平台的重点学科计约640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全国性一级学会主办的大多数一级学科专业期刊,可予以保留和强化,其数目计约100个。另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学科代码统计,属于一级学科的自然科学共39个,二级学科382个,三级学科1142个。所有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总计52个,二级学科562个,三级学科2092个。

(1)依托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级学会及201 1年确定的11所超级重点大学等,办好我国的5-10种元综合性期刊及次级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便克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综合性学报多、专业性学报少的严重弊端。有人说:“学报是个筐,什么学科的论文都可往里装。”学科大而全,论文多而杂,不但吸引不了更多读者,影响了利用率,反而淹没了优势学科的研究。学报不能成为“杂”刊,而应是小而精的专业性学术期刊。[15]

(2)依托省市区级研究机构、二级学会及985大学等综合性科研型学术机构,重组与办好定位于52个一级学科的学术期刊。

(3)依托省市区级研究机构、二级学会及211工程大学等综合性科研型学术机构,重组与办好定位于560个二级学科的学术期刊。

(4)依托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及应用型大学与三级学会等专业性学术机构,重组与办好1000种定位于三级学科的学术期刊。

按上述关闭、重组和新创刊的改革力度计,大约可优化形成1600种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同时淘汰1200种重复雷同的低劣期刊,从而实现对高校学术期刊的彻底改革,真正发挥学术期刊的科研评价功能,使之真正走向知识全球化、专业品牌化、学科差异化、学术原创性、稿源国际化和人才世界化的天地,辐射深广的智慧价值、取得显著的产业效益。同时,唯有实施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恢复学术期刊引领学科潮流和专业方向的旗舰功能,进而有力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专业性学会发挥智能优势,提高知识创新、教学创新、传播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独特能力与水平。趁

参考文献:

[1]孟大虎.特色栏目建设与综合性社科期刊的竞争优势[J].大学出版.2008(1).

[2]姚远.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尹玉杰.中国大学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4).

[5]李若溪,颜帅,赵大良,等.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若干研究方向刍议[J].编辑学报,2010(2).

[6]吴赣英.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0(5).

[7]陈建中.引领学术理论研究是专业学术期刊的神圣使命[J].中国出版,2008(12).

[8]宋冬英.试论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2).

[9][13]涂晓华.中外期刊出版管理比较[J].编辑学报,2010(4).

[10][11][12]郑建涛,卜彦芳.解读英国出版业的“达·芬奇密码”[J].编辑之友,2010(1).

[14]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H].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汪晓村.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理念与机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1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因素很多, 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巧妙地渗透进各章节的教学之中, 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 并用图片、视频加以展示, 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 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 借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主要从以下章节进行环保教育。

在学习《保护空气》的知识时, 一般都是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但我在上这节课时还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空气污染也十分严重。我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北京的雾霾天气,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PM2.5, 向学生介绍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再分组讨论并回答如何预防和治理PM2.5。同时向学生介绍在全世界大气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 我国的沈阳、西安、北京就占了3个, “酸雨”已遍布我国22个省、市、自治区, 西南地区尤为严重。用PPT图片向学生展示柳州、重庆等地的酸雨曾使树木叶片枯黄, 提前脱落, 小麦、水稻死苗, 古迹、桥梁等建筑物遭受酸雨腐蚀破坏, 面目全非。同时还向学生介绍《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于2013年1月14日发布, 报告中称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 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 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要治理空气污染则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节时, 向学生介绍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 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我在课堂上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我国的水污染情况。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水的污染源有哪些?”“水污染有哪些危害?”“我们如何预防和治理水污染?”同时向学生介绍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 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 其中45%来源于城市污水, 55%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 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污水处理的力度, 关停并转了一些在黄河、长江、淮河沿岸的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皮革厂, 对一些企业排放污水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限期整治。事实表明, 污染一片水域只需几年时间, 但对其治理则需要沉重的代价和更长时间。

通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知道了二氧化碳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 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没, 土地减少, 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动, 增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我将学生分组, 讨论回答假如“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 那当沙尘暴来临时, 人们靠什么去阻挡沙尘”“没有绿色植物, 还会使水土大量流失”“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 就不会有动物和人类”“没有绿色植物, 就不可能有目前那么稳定的氧气含量”“没有绿色植物就会毁灭地球上的一切物体;没有一切物体就会产生地球自取灭亡”……通过以上讨论, 增强学生的危机感, 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热情。同时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如何才能减少温室效应, 让他们明白最简单、最实在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绿色植物, 植树造林, 还地球山清水秀的本来面目, 恢复生态系统之间的固有平衡。其次, 控制污染源, 减少含碳燃料的燃烧, 寻找新的、无污染的燃料, 开辟新能源。

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白色污染”的危害:1) 破坏市容环境;2) 遗弃的塑料制品如沾有污染物, 会成为蚊蝇和细菌生存、繁殖的温床, 危害人体健康;3) 抛弃在地面、水体中的废塑料制品, 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4) 塑料垃圾若被填埋, 直接占用土地, 且百年难以降解, 影响土质结构, 影响农作物生长。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让他们明白我们可以做到:不乱扔塑料垃圾, 提高塑料制品的利用率;坚持每天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饭盒、塑料袋;购物自带购物袋, 劝说家人、朋友购物自带购物袋等。

可见,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如果能够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教育共寓一体之中, 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就会点点积累, 逐步深化, 逐步提高。

2 化学实验应与环保教育有机结合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 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 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 正确地操作。虽然初中阶段所做实验毒性不大, 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每次在学生做分组实验时都专门提供一个回收废液的塑料桶, 要求学生将实验产生的废液倒入废液回收桶, 不能将废液倒入下水道, 然后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 擦洗干净实验台面。这样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同时, 也注意改进实验, 以吸收实验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 比如我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 强调硫的用量并在集气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液。实验后的废液不能随意倒掉, 例如实验中的酸性及碱性废水是应当中和后再排放的, 国家规定的工业废水排放酸度为p H=6~9, 在倾倒之前, 应将其中和到规定的p H值后再排放;另外, 对于有些在实验中不能立即处理掉但明显是属于有害物质的, 其浓度超过排放标准, 如含高锰酸钾溶液等, 应将有害废液倾入指定容器内集中处理, 而不应让其流入下水道;废金属回收统一放置。这样对实验室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 既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 又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 还可以节约资源, 变废为宝, 化害为利。

3 课外活动中的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 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3.1 进行一些专题性调查活动

比如我在学校开展“调查当地水资源的污染状况”课题研究活动中,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按各自的分工负责调查学校附近地区受到污染的河流, 事后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又如针对现在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 自己到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组成成分, 到网上查找资料, 了解其中的污染危害, 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3.2 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

要求学生根据时事新闻找有关环保问题的资料, 在活动中进行交流, 还可以进行模拟游戏、辩论等活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应购买无氟冰箱、空调, 含氟冰箱、空调里的氟利昂泄露后会加剧臭氧层空洞;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 少量促使植物生长, 过量则使植物疯长, 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而大量洗衣粉、洗涤剂为含磷物质, 它们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时, 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 效率最高, 他们的环境意识会在学习研究中不自觉地大大提高。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

(一) 促进用人制度完善, 确保选拔阳光公开

人是国家治理中的核心部分, 只有将更多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综合素质高的领导干部选拔出来, 并进行科学配置和合理使用, 才能促进国家治理的健康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履责情况的有力手段, 在领导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利用专业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行为对领导干部进行公正、全面的综合评价, 可为作风正派、有能力、有素质的干部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从而为各级党政组织部分选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参考。

(二) 监督权力规范运行, 着力打击腐败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可通过对各部门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 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各项财务收支账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查, 能够全面了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具体执行情况, 进而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其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廉洁从政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等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领导干部任职时间内违法违纪行为, 对促进干部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廉洁从政及推动国家反腐倡廉战略目标深入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推动干部责任落实, 实现工作高效透明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在审计期间发现的违纪违规行为, 就会立即交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这种问责机制的有效实施, 对规范和约束领导廉洁自律、依法履行经济责任实现了有效监督和管理, 进而促进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去遵守和履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进而为促进国家经济安全运行提供了保证, 提升了国家治理效率。

二、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 合理确定监督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首先要以国家治理的相关内容为指导, 根据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部门的具体工作实际, 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管理体系, 并将各项经济责任进行细化分解, 依据细化后的责任目标及内容对领导干部履责情况实施监督审查。对其所在单位的重点经济项目、决策情况、工作流程的审计, 重大资金使用及财务收支情况是否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规范运作等, 确保实现对国有资金及国有资产全方位、全过程审计;加大对涉及重点部门、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领导干部的监督审查力度, 对其执行经济责任目标的具体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为国家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创造条件, 为促进我国经济建设良性循环打下基础。

(二) 改进审计方法

经济审计工作要面对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审计对象, 是对领导干部任职全过程的经济责任情况实施审计, 因此在实际工作开展中, 审计方法要根据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灵活变通, 严禁一刀切。不同的审计对象他们的职责权限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要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 结合领导干部个人具体情况, 科学把握审计时机, 本着人性化的原则, 对审计方法进行创新和改进。对于审计中发现各种违规违纪现象, 要做到责任追究和人性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另外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治理, 要实现对审计资源和人员的优化配置, 本着互相促进、优势互补的原则, 实现对审计资源和人员的科学配置, 从而不断提升审计效果。

(三) 建立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科学合理的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对审计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分工, 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其次, 区别对待, 用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针对不同的审计结果, 运用方式也应具有明显差异, 对于肯定性的可作为用于提拔、任用干部的参考依据, 对于问题性的结果要根据问题性质及类型交相应的部门区别对待。

(四) 跟踪回访, 促进行政制度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干部任职全过程的经济责任履责情况审计。其审计结果对干部个人的思想、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查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发生在干部离任前, 审计结果明确了离任干部应承担的责任, 对领导干部在任职过程中的个人经济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对新任干部认真履责、依法行政起到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可进一步规范和约束新任干部的思想和行为, 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 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优化审计方法和手段、科学合理的运用审计结果等方面入手, 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使其更好的国家治理服务, 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步伐保驾护航。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根据我国经济审计发展现状, 对原有的审计内容进行的一次制度创新。它可实现对现阶段政府履责情况的有效监督, 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证, 对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和政企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确立, 利用专业的审计行为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评价, 让更多优秀的领导干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脱颖而出, 为各级党政政府科学选用人才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及为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做了简要分析, 以其对促进国家治理服务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国家治理,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亚军.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 2013 (4) .

[2] 李辉煌.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治理功能定位与审计风险防范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11)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与职工、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承担着“三大责任”,更要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应有之义,切实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文章从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影响因素、基本途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探索一条国有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路子。

【关键词】国有企业 和谐发展 职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①。在社会对企业关注度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好不好、企业本身和谐不和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社会的高度关注,有时个别问题甚至也会被无限放大,使企业声誉和形象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对国企而言,只有更好地实现企业与外部、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负责任、受尊敬”的企业。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既要紧紧依靠职工做大做强,又要始终坚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股东、关爱职工、爱护环境、节约资源”②,实现和谐发展,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责任。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需要。依靠职工办企业,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文,指出“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③。只有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才能充分调动起广大职工从事生产活动、参与经营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要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抓手,充分发扬民主,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上,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在引导职工积极参与中赢得信任信赖,营造和谐氛围。

同时,依靠职工办企业,离不开和谐的内部环境。作为企业来说,要主动为员工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培育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培育形成职工之间充分交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融洽关系,更好地凝聚起一切积极因素,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和谐发展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国有企业在社会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和谐发展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积累财富,向社会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依法纳税和交纳各种基金,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企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建设,实现企地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企业和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职工收入增加、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增强,促进社会安定繁荣。企业和谐有利于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社会的祥和安定。企业和谐有利于解决一些具体的民生难题,缓解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形成团结和睦、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可以说,企业和谐发展对社会和谐和进步有重要作用。

企业和谐发展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不均衡、不到位,造成了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等后果,特别是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环境污染事件,让大家对一些企业产生了许多不友好的看法。大众的环保意识、维权意识增强,对企业安全环保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各地出现的抵制PX项目上马事件,虽是因为当地居民对PX项目不了解所致,但也说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特别是国家新《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的实施,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使企业的责任更加明确,红线更加清晰。

这就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本着向社会负责,向环境负责的态度进行生产经营,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建设安全生产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努力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在这一过程中,要把加强安全环保质量的严格管理,摆在生产经营管理的首位来抓,努力为社会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为周边创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优美宜居的碧水蓝天。

目前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因素

企业效益因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效益提高了,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企业效益好,才会有能力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企业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不乐观,就会人心不稳,人心思走,整个职工队伍士气不高,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所以说,企业效益是影响企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因素。

內部职工因素。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企业与职工之间关系融洽,职工的素质高,爱岗敬业,忠诚企业,形成了团结向上、创新创效的浓厚氛围,这样的企业就会让人看到一种活力和希望。反之,如果职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和隔阂,轻则出现消极怠工,重则会出现违法违规、损坏企业利益、破坏企业形象的现象。如果企业对各个群体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当,还会形成一些利益群体的不稳定。比如,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协解职工等特殊群体,就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企业的和谐稳定。所以说,职工是影响企业和谐的关键因素,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不牢固,职工不能自觉地想企业好、为企业好,就谈不上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

外部形象因素。外部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外部形象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应当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进行规划设计。企业一旦拥有了好的外部形象,就会在社会上树立起“负责任、受尊敬”的品牌,既有利于聚集人才、推出产品、创造效益,又能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争取社会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助推企业渡过难关。所以说外部形象是影响企业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外部形象,企业前进的道路会变得艰难曲折,不可预测的障碍因素会增多。

地方关系因素。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利益问题。企地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得到地方的更多支持,企业的发展环境就变得更加优化。作为驻地方的央企更要重视企地之间的关系问题,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把贡献国家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企地合作的载体和平台搭建起来,达到责任共担、和谐共创、利益共享,使企地之间形成一种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奠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站位高远定战略,聚精会神谋发展,攻坚啃硬推改革,才能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保证企业创造出最佳效益,才能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个企业当发展遇到困难时,队伍就思想不稳,企业就动荡不安;当发展步入良性轨道时,队伍就和谐奋进,企业就蒸蒸日上。

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受历史因素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曾徘徊在关停并转的门槛边,发展受到限制,引发了干部职工思想不稳,凝聚力下降。近几年来,总厂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先后完成了炼油结构调整、成品油质量升级等一批重点项目,狠抓精细管理,不断提升效益,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增强了职工的自尊感。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远景,留住了职工的心,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呈现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可见,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企业和谐的物质根基。

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主体地位,为企业提供和谐发展的动力之源。企业和谐贵在“人和”。构建和谐企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始终将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

一是权益上维护。要把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职工的各项权益,健全职代会、厂务质询会、平等协商会等各项制度,注意倾听职工的心声,尊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职工的权利得到尊重,意愿得到表达。及时妥善调解劳动争议,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是生活上关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心里时刻想着职工,本着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的原则,不断改善职工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开展帮扶济困活动,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尤其是对特困职工家庭,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关怀。对职工的福利待遇,如健康查体等,一定要及时落实。对于各个特殊群体的情况,通过思想动态分析的方式,及时把握思想脉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三是精神上关怀。探讨创新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开展员工帮助计划(EAP),运用积极心理学观点,对职工进行心理援助,解决职工心理问题,传播幸福理念,提升职工幸福感。

四是要帮助职工成长。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搭建职工成长成才的通道,营造职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工作氛围。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必定会提升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实现双赢。如果企业所有的职工都能自发地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一种积极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企业的发展,对待工作和企业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一样去热爱她和建设她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就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几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持“企业是职工的家园,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的理念,将以人为本融入到“和谐石化”建设中,在党群干群关系上,通过推行民主管理、定期召开厂务质询会、完善“三务公开”等途径,畅通沟通渠道,密切联系群众,营造了全厂上下的和睦和谐。在劳动关系上,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成长成才、报酬福利、医疗保健、安全生产等方面保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在人文关怀上,通过创新实施“家和工程”,建立“幸福工作站”、完善帮扶济困长效机制等,让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实践证明,只有尊重爱护职工,让职工有尊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才能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要培育企业的特色文化,为企业构建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④。企业的特色文化,也是支撑企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真正起到育企业之“本”、铸企业之“魂”、谋企业之“道”、塑企业之“形”的作用,推动企业和谐发展。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起到统一人、凝聚人、团结人、号召人、吸引人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和谐氛围。

近年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秉承“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在中石化“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提炼了“团结求实、创新高效”的企业精神,培育了“炼就品质、兴我石化”的共同愿景,推出了“家和文化”,建立了幸福工作站、短信送祝福平台。在共同愿景的统领下,层层培育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组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培养了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拥有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想石化总厂好,为石化总厂好”主流价值实践中,组织举办讲胜利石化故事会,讲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一件件感人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忠诚勤勉、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严细认真,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好故事传播正能量,为企业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要注重安全环保质量品牌建设,为企业树立和谐发展的形象支撑。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形象是声誉,是发展的通行证,是经济活动中的名片。中石化发生“11.22”事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中石化提出并落实“建立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抓责任落实,严抓责任追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从严管理,依靠过硬的安全环保质量品牌赢得信任、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在安全生产品牌建设方面,从严抓实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责任心、执行力,让“制度落地、责任生根”,几年来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在环保品牌建设方面,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要求,从源头上防控,着力加强酸水汽提和污水处理场等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督,确保外排达标。在质量品牌建设方面,认真践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诺”的理念,严把成品油质量关,向社会展示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积极组织“企业开放日”活动,更加注重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向外界展示石化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实践和良好成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实现了企业改革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高度融合。

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企业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企地关系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點。作为驻地方的央企,在处理企地关系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历史、创新举措,不断推动企地关系向着有利于双方共赢的方向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企业和地方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互相维护对方的权益,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才能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石化胜利油田的二级单位,总厂认真落实胜利油田与东营市有关油地帮扶的会议及文件要求,在小城镇配套、特困户住房建设、当地文化教育、敬老事业等方面,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扶,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治安联防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化解工农之间的矛盾,确保了总厂输油管线的安全运行。2013年,中国石化和山东省东营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对石油化工总厂进行改制,吸收地方参股,实现税收当地化,这能够更好地密切企地关系,促进互惠互利。实践证明,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才能够更加集中精力组织生产运行、实现和谐发展。

总之,作为肩负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实现和谐发展作为职责和使命,不断增强和谐发展的能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石油化工总厂)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②“李荣融谈国企党建工作的成功探索”,《国企》,2009年第11期。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2015年3月21日。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

责编 /韩露(实习)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第6篇

一、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提高党史工作积极性。史志办公室是一个无权、无钱单位,一些人戏称“写志不得志,得志不写志”。与当今经济热潮下的各行各业比,党史工作明显是寂寞的行业。党史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业务水平、个人修养等都直接影响党史工作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把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

1 求,不仅参加单位、集体、支部组织的学习,还自学革命导师和领导著作,并对本职工作所需业务和科技、人文等进行广泛涉猎,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同时积极参加上级史志部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做到“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

二、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一方面抓好党史材料的收集整理、文字撰写工作,一方面发挥老党史的作用,随时与老同志老干部保持良好的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

三、树立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要坚持学习,坚持思考,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强练内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电脑应用技术。

四、秉笔直书。秉笔直书是党史工作者的良心和起码道德,党史工作者解放思想、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去洞察事物,具有敏锐的思维、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秉笔直书的史德,才能修出有益后人的传世之作。

五、开门写党史。“官书”不是“关”着门写书,必须实行开门写作。一是要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征集资料。通过公告、网站等渠道广泛发动群众,广泛提供地情资料和历史见证,确保入史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对入史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人物公开进行评议。在充

2 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正确集中群众智慧,确保党史质量。三是记述的内容应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第三、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长期以来,党史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薄弱,党史书刊编修出版后,送入书库“存史”,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如何让党史这一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让成果与人民共享,是党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方向。有很多地方已经尝试让党史进学堂、进党校、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值得我们学习。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的尝试也已经不少成功范例。党史工作的未来必将是电子化、网络化的时代。只有建成电子化、网络化的党史公共服务平台,才能真正实现修史成果与人民共享。

上一篇:学校实习干事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突兀的意思范文